不同耕作模式对旱地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503.87 KB
- 文档页数:7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区冬小麦生产和产量的影响在旱作区,冬小麦生产和产量受到耕作方式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不同的耕作方式可以对土壤水分保持、养分供应、土壤质地改善等方面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冬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说明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区冬小麦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首先,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保持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传统的耕作方式往往采用翻耕和深翻技术,这种耕作方式会破坏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蒸发量,导致土壤水分流失。
而采用保护性耕作方式,如免耕耕作、浅耕耕作等,可以减少土壤水分流失,提高土壤水分的保持能力。
这种方式可以使土壤保持较高的含水量,提供足够的水分供应给冬小麦生长,从而提高冬小麦的产量。
其次,耕作方式对土壤的养分供应也有重要影响。
传统的耕作方式会破坏土壤的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导致土壤贫瘠化。
而保护性耕作方式能够保持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在土壤中形成较好的养分供应条件,促进冬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此外,保护性耕作方式还能够减少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养分的流失,提高养分的利用率,有利于提高冬小麦的产量。
此外,耕作方式还可以对土壤质地进行改善,对冬小麦的生长也有一定的影响。
传统的耕作方式会使土壤发生聚结和结皮现象,阻碍冬小麦根系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而保护性耕作方式能够保持土壤的松散和疏松状态,有利于冬小麦根系的生长和发育,提高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能力,为冬小麦的正常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另外,耕作方式还可以对土壤中的有害生物进行控制,对冬小麦的产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传统的耕作方式往往需要大量的农药来对抗有害生物的侵害,而这些农药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还会抑制冬小麦的正常生长。
而保护性耕作方式,通过合理的轮作、间作和避免单一作物连作等措施,有助于调整作物结构,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降低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冬小麦的产量。
综上所述,耕作方式对旱作区冬小麦生产和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方式能够提高土壤水分保持能力,改善土壤质地,增加土壤养分供应,控制有害生物侵害,从而促进冬小麦的生长和提高产量。
文章编号:1673-887X(2023)02-0180-03耕作方式对旱地小麦生长发育生理代谢及产量的影响张玉英(济南市公园发展服务中心,山东济南250100)摘要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培育的济麦262为研究对象,研究保护性耕作处理和旋耕秸秆还田处理2种不同的耕作方式对不同生长时期旱作小麦麦田土壤水分含量、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水分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处理提高旱地小麦田地土壤水分含量,从而增加营养物质的积累量,最终增加了叶面积。
叶面积增加使植株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显著增加(P <0.05),有利于旱地小麦的生长发育和生理代谢。
保护性耕作处理下旱地小麦的穗粒数、穗数和产量均显著增加(P <0.05)。
本研究可为旱地小麦合理选择耕作方式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小麦;有机肥;产量;品质中图分类号S512.1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673-887X.2023.02.062Effects of Tillage Methods on Growth,Physiological Metabolism and Yield of Dryland WheatZhang Yuying(Jinan Park Development Service Center,Jinan 250100,Shandong,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d the effects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and straw returning tillage on soil moisture content,leaf area index,net photosynthetic rate,stomatal conductance,transpiration rate,water use efficiency and yield of dry-crocheted wheat field by using Jimai 262cultivated by Crop Research Institute of Shan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nserva ‐tion tillage treatment increased soil moisture content in dryland wheat fields,thereby increasing the accumulation of nutrients and ul ‐timately increasing the leaf area.The increase of leaf area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net photosynthetic rate,stomatal conductance and transpiration rate (P<0.05),which was beneficial to the growth and physiological metabolism of dryland wheat.Under conserva ‐tion tillage treatment,grain number per ear,ear number and yield of dryland wheat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0.05).This study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rational tillage choice of dryland wheat.Key words :wheat,organic fertilizer,yield,quality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关乎民生[1]。
耕作方式和土壤水分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特性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为确定高产麦田的适宜耕作方式和土壤水分,于2007~2008年小麦生长季在山东兖州小孟镇史王村大田,选用中筋小麦品种济麦22,研究了耕作方式和土壤水分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特性的影响。
试验为裂区设计,主区为耕作方式,副区为灌水处理。
主区设置5种耕作方式:铧式犁耕翻(传统耕翻),旋耕,深松+旋耕,半旋耕施肥播种一体机播种(免耕),深松+半旋耕施肥播种一体机播种(深松+免耕);副区设置5个灌溉处理,土壤水分含量为0~1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平均值:W0:冬前期(75%)+拔节期(65%)+开花期(65%),W1:冬前期(75%)+拔节期(75%)+开花期(65%),W2:冬前期(75%)+拔节期(75%)+开花期(75%),W3:冬前期(85%)+拔节期(65%)+开花期(65%),W4:冬前期(85%)+拔节期(75%)+开花期(65%)。
结果如下:1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特性的影响1.1传统耕翻、旋耕和深松+旋耕条件下土壤水分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特性的影响1.1.1土壤水分对耗水特性的影响传统耕翻、旋耕和深松+旋耕条件下,W2处理灌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最高,土壤贮水消耗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最低;开花至成熟期的耗水量和耗水模系数最高。
W1处理较W2处理,灌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降低,土壤贮水消耗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提高,开花至成熟期耗水量和耗水模系数降低。
1.1.2土壤水分对干物质分配、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传统耕翻和旋耕条件下,W1处理开花前营养器官中干物质向籽粒的再分配量最高,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高;在W1处理基础上,提高开花期土壤相对含水量的W2处理,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中来自开花后积累干物质的比例提高,籽粒产量最高,水分利用效率与W1处理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W0处理。
深松+旋耕条件下,W1处理较W2处理,开花前营养器官中干物质向籽粒的再分配量和再分配率提高,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W0处理。
不同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旱地冬小麦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广泛,产量稳定。
随着种植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更新,人们对于旱地冬小麦的栽培方式也在不断探索与改进。
不同的栽培方式对于旱地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不同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一、常规耕作栽培方式常规耕作是指传统的、一贯的、固定的耕作方法,通常包括耕地、播种、施肥、灌溉、除草、防治病虫害等程序。
在旱地冬小麦的栽培中,常规耕作方式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方式。
它的主要特点是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同时也能够满足一定的产量需求。
不过,常规耕作方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耗费人力物力,对土壤造成破坏,容易造成土壤质量下降等。
在生长发育方面,常规耕作方式下的旱地冬小麦生长势较为良好,由于施肥、灌溉等程序的有序实施,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得到了较好的供应,从而保证了冬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
在长期的实践中,也发现了常规耕作方式下的旱地冬小麦产量逐渐出现下降的情况,这一方面是由于地力下降所致,另一方面也与作物生长期间的气候条件、病虫害等因素有关。
保护耕作是相对于常规耕作而言的一种新型的栽培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在保持土壤结构不受破坏的前提下,有效利用水肥资源,实现高产稳产。
在旱地冬小麦的栽培中,保护耕作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推广。
它的主要优点是能够保持土壤结构和肥力,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同时也能够减少耕作对土壤的破坏,降低农药使用量等。
在生长发育方面,保护耕作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保护耕作方式下的土壤水分有效利用率更高,对于旱地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优势。
保护耕作方式下减少了对土壤的破坏,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提高了土壤肥力,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
不过,保护耕作方式的推广和实施也受到了一些问题的制约,比如技术难度较大,需要投入较大的成本,对农民的要求也相对较高等。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小麦产量的影响作者:周成河覃大吉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9年第02期摘要:为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小麦产量的影响,2016-2017年在恩施市红庙试验基地结合传统免耕、深耕优点,采用耕层优化双行匀播技术进行试验,比较不同耕作方式下小麦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差异。
结果表明,耕层优化双行匀播技术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与深耕、旋耕相比,耕层优化双行匀播技术施作可使小麦产量增产10.64%和15.76%,同时可使小麦地上部生物量分别提高7.82%和9.16%。
关键词:小麦;耕作;耕层优化双行匀播;土壤理化性状;产量中图分类号:S158.3; ; ; ;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9)02-0053-05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9.02.012; ; ; ; ;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在人口不断增多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粮食产量及质量要求越来越高[1]。
为了提高小麦产量与品质,国内个别地区试图采用耕作栽培优化及培育新型农作物品种方式进行耕作,由此引发一系列负面效应,如农田表层土壤风蚀流化,蓄水能力和团聚体质量下降等,进而影响整个农田表层土壤结构机理性能,制约小麦产量提升[2]。
长期采用旋耕、深耕等传统耕作方式进行小麦种植,容易降低表层土壤结构稳定性及团聚体质量,从而会使农田表层土壤流失和风蚀,进而不利于表层土壤蓄水功能的充分发挥。
在耕作过程中,因连年耕作会使犁底层加厚,所以并不利于根系对水肥的合理利用及下扎。
而保护性耕作作为一种效果较好的旱作农业种植技术,由于其能夠提高农作物对土壤肥料和水分的利用率,并改善农作物外部生长条件及内部同化进程,因此其有助于农作物积累有机质,从而提高农作物品质及产量。
但保护性耕作是一种免耕、少耕方式,长期少耕或者免耕都会增大土壤容重,且免耕与少耕条件下的保护性耕作方式土壤通透性不佳,结构密实,不仅不利于小麦根系对肥料的充分吸收及纵深延展,更影响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及发育[3]。
不同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引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粮食需求的增加,农业生产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而作为全球重要粮食作物之一的冬小麦,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冬小麦的栽培方式对于其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巨大,旱地冬小麦是我国主要的冬小麦种植方式之一,本文将重点探讨不同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一、不同栽培方式概述1. 传统耕作方式:传统耕作方式是指沿袭传统农耕方法进行的栽培方式,主要包括耕地、施肥、种植、灌溉、收获等传统农耕活动,土地利用率低,农药、化肥使用频繁,对土地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2. 保护耕作方式:保护耕作方式强调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主要包括有机肥料的利用、生物技术的应用、土壤改良等,以实现粮食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双赢。
3. 精准农业方式:精准农业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信息采集、处理和应用,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确化管理,包括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等。
1. 土壤水分利用效率(1) 传统耕作方式下的土壤水分利用效率传统耕作方式下,土地利用率低,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土壤水分利用效率较低。
由于过度的灌溉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土壤结构松散,水分渗漏速度过快,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受到了限制。
(3) 精准农业方式下的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精准农业方式通过精确施肥和灌溉,根据不同地块的土壤水分情况,实现了针对性的水分管理,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土壤水分利用效率,促进了旱地冬小麦的生长发育。
2. 施肥效果(1) 传统耕作方式下的施肥效果传统耕作方式下,常常过度施用化肥,导致了土壤贫瘠和环境污染,不利于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
(3) 精准农业方式下的施肥效果精准农业方式下,精准施肥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量,精确控制施肥量,避免了过度施肥和化肥的浪费,有助于提高旱地冬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3. 生物防控效果(1) 传统耕作方式下的生物防控效果传统耕作方式下,农药使用频繁,残留问题严重,对土地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不同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旱地冬小麦是一种在干旱地区栽培的农作物,栽培方式对其生长发育及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不同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的影响。
不同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的生长发育有着明显的影响。
传统的耕作方式包括耕牛耕地、犁地等,这些方式会对土壤造成一定的损伤,提高土壤水分蒸发的速度,导致土壤干燥。
而传统的灌溉方式包括地面灌溉和滴灌等,地面灌溉方式在施用水量上有些浪费,并且容易导致土壤盐碱化。
相比之下,现代化的栽培方式如保护性耕作和滴灌技术等,能够更好地保持土壤水分,改善土壤质量,提高旱地冬小麦的生长发育。
不同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的产量也有着显著的影响。
研究表明,保护性耕作可以有效地提高旱地冬小麦的产量。
保护性耕作通过保持土壤水分和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了植物的生长环境,从而增加了产量。
滴灌技术也可以显著提高旱地冬小麦的产量。
滴灌技术可以精确控制灌溉水量和灌溉时间,提供了恰当的水分供给,减少了水分的浪费,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
不同栽培方式还会对旱地冬小麦的质量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采用保护性耕作和滴灌技术的旱地冬小麦比传统耕作方式的小麦品质更好。
这是因为保护性耕作和滴灌技术能够减少有害物质的积累,提高植物的养分吸收能力,从而提高了小麦的品质。
不同的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有着明显的影响。
现代化的栽培方式如保护性耕作和滴灌技术能够提高土壤水分的保持能力,改善土壤质量,提高旱地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这些栽培方式还能够提高旱地冬小麦的品质。
在干旱地区栽培旱地冬小麦时,应该优先考虑采用现代化的栽培方式,以提高产量和质量。
刍议不同种植模式对旱作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近幾年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中,尤其在我国的北方地区,这就导致我国的农村人口数量锐减,许多地区出现了空村的现象。
而这种现象虽然给我国城市地区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动力,但是对于农业的发展会有一定的影响,尤其在农作物种植方面。
在我国北方地区小麦是主要的粮食作物,而农村人口的流失使得小麦的种植面积不断减小。
同时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小麦的种植和产量也随之受到了影响。
我们都知道由于我国人口数量众多,每年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产品。
上述现象势必使这种趋势进一步加剧。
为了能够减小我国农产品对于国外市场的依赖,我们应该在小麦的种植和产量方面多多努力,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来提高小麦的产量,进而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本文介绍了小麦的不同种植模式,以及不同种植模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标签:种植模式;干物质积累;产量;影响小麦一直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同时也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产品之一,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在不同的地区种植小麦的方式并不相同,尤其是在时间上,要根据各地的气候状况进行合理种植。
但是近几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的小麦种植和产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由于农村地区人口的不断减小,小麦的种植面积也发生了变化。
而一旦出现小麦产量的大幅度下降将会对我国的农作物生产产生严重的影响,同时我国面临的粮食紧张问题将进一步加剧。
为了能够增强农民种植小麦的信心,我国对小麦的种植实行了一定的财政补贴政策。
这些政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种植小麦的积极性,但是小麦产量的提升更需要科学的探究和合理的方法。
所以我们通过对不同种植模式的研究找到了它们对于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希望对小麦种植和产量的增加带来帮助。
一、旱作小麦的种植模式我国旱作小麦的种植模式主要有四种,农户经验模式、测控施肥模式、垄覆沟播种植模式以及全膜穴播种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