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耕作模式对旱地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503.87 KB
- 文档页数:7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区冬小麦生产和产量的影响在旱作区,冬小麦生产和产量受到耕作方式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不同的耕作方式可以对土壤水分保持、养分供应、土壤质地改善等方面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冬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说明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区冬小麦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首先,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保持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传统的耕作方式往往采用翻耕和深翻技术,这种耕作方式会破坏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蒸发量,导致土壤水分流失。
而采用保护性耕作方式,如免耕耕作、浅耕耕作等,可以减少土壤水分流失,提高土壤水分的保持能力。
这种方式可以使土壤保持较高的含水量,提供足够的水分供应给冬小麦生长,从而提高冬小麦的产量。
其次,耕作方式对土壤的养分供应也有重要影响。
传统的耕作方式会破坏土壤的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导致土壤贫瘠化。
而保护性耕作方式能够保持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在土壤中形成较好的养分供应条件,促进冬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此外,保护性耕作方式还能够减少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养分的流失,提高养分的利用率,有利于提高冬小麦的产量。
此外,耕作方式还可以对土壤质地进行改善,对冬小麦的生长也有一定的影响。
传统的耕作方式会使土壤发生聚结和结皮现象,阻碍冬小麦根系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而保护性耕作方式能够保持土壤的松散和疏松状态,有利于冬小麦根系的生长和发育,提高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能力,为冬小麦的正常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另外,耕作方式还可以对土壤中的有害生物进行控制,对冬小麦的产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传统的耕作方式往往需要大量的农药来对抗有害生物的侵害,而这些农药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还会抑制冬小麦的正常生长。
而保护性耕作方式,通过合理的轮作、间作和避免单一作物连作等措施,有助于调整作物结构,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降低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冬小麦的产量。
综上所述,耕作方式对旱作区冬小麦生产和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方式能够提高土壤水分保持能力,改善土壤质地,增加土壤养分供应,控制有害生物侵害,从而促进冬小麦的生长和提高产量。
文章编号:1673-887X(2023)02-0180-03耕作方式对旱地小麦生长发育生理代谢及产量的影响张玉英(济南市公园发展服务中心,山东济南250100)摘要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培育的济麦262为研究对象,研究保护性耕作处理和旋耕秸秆还田处理2种不同的耕作方式对不同生长时期旱作小麦麦田土壤水分含量、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水分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处理提高旱地小麦田地土壤水分含量,从而增加营养物质的积累量,最终增加了叶面积。
叶面积增加使植株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显著增加(P <0.05),有利于旱地小麦的生长发育和生理代谢。
保护性耕作处理下旱地小麦的穗粒数、穗数和产量均显著增加(P <0.05)。
本研究可为旱地小麦合理选择耕作方式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小麦;有机肥;产量;品质中图分类号S512.1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673-887X.2023.02.062Effects of Tillage Methods on Growth,Physiological Metabolism and Yield of Dryland WheatZhang Yuying(Jinan Park Development Service Center,Jinan 250100,Shandong,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d the effects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and straw returning tillage on soil moisture content,leaf area index,net photosynthetic rate,stomatal conductance,transpiration rate,water use efficiency and yield of dry-crocheted wheat field by using Jimai 262cultivated by Crop Research Institute of Shan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nserva ‐tion tillage treatment increased soil moisture content in dryland wheat fields,thereby increasing the accumulation of nutrients and ul ‐timately increasing the leaf area.The increase of leaf area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net photosynthetic rate,stomatal conductance and transpiration rate (P<0.05),which was beneficial to the growth and physiological metabolism of dryland wheat.Under conserva ‐tion tillage treatment,grain number per ear,ear number and yield of dryland wheat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0.05).This study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rational tillage choice of dryland wheat.Key words :wheat,organic fertilizer,yield,quality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关乎民生[1]。
耕作方式和土壤水分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特性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为确定高产麦田的适宜耕作方式和土壤水分,于2007~2008年小麦生长季在山东兖州小孟镇史王村大田,选用中筋小麦品种济麦22,研究了耕作方式和土壤水分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特性的影响。
试验为裂区设计,主区为耕作方式,副区为灌水处理。
主区设置5种耕作方式:铧式犁耕翻(传统耕翻),旋耕,深松+旋耕,半旋耕施肥播种一体机播种(免耕),深松+半旋耕施肥播种一体机播种(深松+免耕);副区设置5个灌溉处理,土壤水分含量为0~1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平均值:W0:冬前期(75%)+拔节期(65%)+开花期(65%),W1:冬前期(75%)+拔节期(75%)+开花期(65%),W2:冬前期(75%)+拔节期(75%)+开花期(75%),W3:冬前期(85%)+拔节期(65%)+开花期(65%),W4:冬前期(85%)+拔节期(75%)+开花期(65%)。
结果如下:1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特性的影响1.1传统耕翻、旋耕和深松+旋耕条件下土壤水分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特性的影响1.1.1土壤水分对耗水特性的影响传统耕翻、旋耕和深松+旋耕条件下,W2处理灌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最高,土壤贮水消耗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最低;开花至成熟期的耗水量和耗水模系数最高。
W1处理较W2处理,灌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降低,土壤贮水消耗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提高,开花至成熟期耗水量和耗水模系数降低。
1.1.2土壤水分对干物质分配、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传统耕翻和旋耕条件下,W1处理开花前营养器官中干物质向籽粒的再分配量最高,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高;在W1处理基础上,提高开花期土壤相对含水量的W2处理,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中来自开花后积累干物质的比例提高,籽粒产量最高,水分利用效率与W1处理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W0处理。
深松+旋耕条件下,W1处理较W2处理,开花前营养器官中干物质向籽粒的再分配量和再分配率提高,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W0处理。
不同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旱地冬小麦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广泛,产量稳定。
随着种植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更新,人们对于旱地冬小麦的栽培方式也在不断探索与改进。
不同的栽培方式对于旱地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不同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一、常规耕作栽培方式常规耕作是指传统的、一贯的、固定的耕作方法,通常包括耕地、播种、施肥、灌溉、除草、防治病虫害等程序。
在旱地冬小麦的栽培中,常规耕作方式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方式。
它的主要特点是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同时也能够满足一定的产量需求。
不过,常规耕作方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耗费人力物力,对土壤造成破坏,容易造成土壤质量下降等。
在生长发育方面,常规耕作方式下的旱地冬小麦生长势较为良好,由于施肥、灌溉等程序的有序实施,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得到了较好的供应,从而保证了冬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
在长期的实践中,也发现了常规耕作方式下的旱地冬小麦产量逐渐出现下降的情况,这一方面是由于地力下降所致,另一方面也与作物生长期间的气候条件、病虫害等因素有关。
保护耕作是相对于常规耕作而言的一种新型的栽培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在保持土壤结构不受破坏的前提下,有效利用水肥资源,实现高产稳产。
在旱地冬小麦的栽培中,保护耕作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推广。
它的主要优点是能够保持土壤结构和肥力,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同时也能够减少耕作对土壤的破坏,降低农药使用量等。
在生长发育方面,保护耕作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保护耕作方式下的土壤水分有效利用率更高,对于旱地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优势。
保护耕作方式下减少了对土壤的破坏,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提高了土壤肥力,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
不过,保护耕作方式的推广和实施也受到了一些问题的制约,比如技术难度较大,需要投入较大的成本,对农民的要求也相对较高等。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小麦产量的影响作者:周成河覃大吉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9年第02期摘要:为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小麦产量的影响,2016-2017年在恩施市红庙试验基地结合传统免耕、深耕优点,采用耕层优化双行匀播技术进行试验,比较不同耕作方式下小麦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差异。
结果表明,耕层优化双行匀播技术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与深耕、旋耕相比,耕层优化双行匀播技术施作可使小麦产量增产10.64%和15.76%,同时可使小麦地上部生物量分别提高7.82%和9.16%。
关键词:小麦;耕作;耕层优化双行匀播;土壤理化性状;产量中图分类号:S158.3; ; ; ;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9)02-0053-05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9.02.012; ; ; ; ;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在人口不断增多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粮食产量及质量要求越来越高[1]。
为了提高小麦产量与品质,国内个别地区试图采用耕作栽培优化及培育新型农作物品种方式进行耕作,由此引发一系列负面效应,如农田表层土壤风蚀流化,蓄水能力和团聚体质量下降等,进而影响整个农田表层土壤结构机理性能,制约小麦产量提升[2]。
长期采用旋耕、深耕等传统耕作方式进行小麦种植,容易降低表层土壤结构稳定性及团聚体质量,从而会使农田表层土壤流失和风蚀,进而不利于表层土壤蓄水功能的充分发挥。
在耕作过程中,因连年耕作会使犁底层加厚,所以并不利于根系对水肥的合理利用及下扎。
而保护性耕作作为一种效果较好的旱作农业种植技术,由于其能夠提高农作物对土壤肥料和水分的利用率,并改善农作物外部生长条件及内部同化进程,因此其有助于农作物积累有机质,从而提高农作物品质及产量。
但保护性耕作是一种免耕、少耕方式,长期少耕或者免耕都会增大土壤容重,且免耕与少耕条件下的保护性耕作方式土壤通透性不佳,结构密实,不仅不利于小麦根系对肥料的充分吸收及纵深延展,更影响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及发育[3]。
不同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引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粮食需求的增加,农业生产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而作为全球重要粮食作物之一的冬小麦,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冬小麦的栽培方式对于其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巨大,旱地冬小麦是我国主要的冬小麦种植方式之一,本文将重点探讨不同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一、不同栽培方式概述1. 传统耕作方式:传统耕作方式是指沿袭传统农耕方法进行的栽培方式,主要包括耕地、施肥、种植、灌溉、收获等传统农耕活动,土地利用率低,农药、化肥使用频繁,对土地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2. 保护耕作方式:保护耕作方式强调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主要包括有机肥料的利用、生物技术的应用、土壤改良等,以实现粮食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双赢。
3. 精准农业方式:精准农业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信息采集、处理和应用,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确化管理,包括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等。
1. 土壤水分利用效率(1) 传统耕作方式下的土壤水分利用效率传统耕作方式下,土地利用率低,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土壤水分利用效率较低。
由于过度的灌溉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土壤结构松散,水分渗漏速度过快,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受到了限制。
(3) 精准农业方式下的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精准农业方式通过精确施肥和灌溉,根据不同地块的土壤水分情况,实现了针对性的水分管理,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土壤水分利用效率,促进了旱地冬小麦的生长发育。
2. 施肥效果(1) 传统耕作方式下的施肥效果传统耕作方式下,常常过度施用化肥,导致了土壤贫瘠和环境污染,不利于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
(3) 精准农业方式下的施肥效果精准农业方式下,精准施肥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量,精确控制施肥量,避免了过度施肥和化肥的浪费,有助于提高旱地冬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3. 生物防控效果(1) 传统耕作方式下的生物防控效果传统耕作方式下,农药使用频繁,残留问题严重,对土地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不同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旱地冬小麦是一种在干旱地区栽培的农作物,栽培方式对其生长发育及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不同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的影响。
不同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的生长发育有着明显的影响。
传统的耕作方式包括耕牛耕地、犁地等,这些方式会对土壤造成一定的损伤,提高土壤水分蒸发的速度,导致土壤干燥。
而传统的灌溉方式包括地面灌溉和滴灌等,地面灌溉方式在施用水量上有些浪费,并且容易导致土壤盐碱化。
相比之下,现代化的栽培方式如保护性耕作和滴灌技术等,能够更好地保持土壤水分,改善土壤质量,提高旱地冬小麦的生长发育。
不同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的产量也有着显著的影响。
研究表明,保护性耕作可以有效地提高旱地冬小麦的产量。
保护性耕作通过保持土壤水分和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了植物的生长环境,从而增加了产量。
滴灌技术也可以显著提高旱地冬小麦的产量。
滴灌技术可以精确控制灌溉水量和灌溉时间,提供了恰当的水分供给,减少了水分的浪费,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
不同栽培方式还会对旱地冬小麦的质量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采用保护性耕作和滴灌技术的旱地冬小麦比传统耕作方式的小麦品质更好。
这是因为保护性耕作和滴灌技术能够减少有害物质的积累,提高植物的养分吸收能力,从而提高了小麦的品质。
不同的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有着明显的影响。
现代化的栽培方式如保护性耕作和滴灌技术能够提高土壤水分的保持能力,改善土壤质量,提高旱地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这些栽培方式还能够提高旱地冬小麦的品质。
在干旱地区栽培旱地冬小麦时,应该优先考虑采用现代化的栽培方式,以提高产量和质量。
刍议不同种植模式对旱作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近幾年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中,尤其在我国的北方地区,这就导致我国的农村人口数量锐减,许多地区出现了空村的现象。
而这种现象虽然给我国城市地区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动力,但是对于农业的发展会有一定的影响,尤其在农作物种植方面。
在我国北方地区小麦是主要的粮食作物,而农村人口的流失使得小麦的种植面积不断减小。
同时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小麦的种植和产量也随之受到了影响。
我们都知道由于我国人口数量众多,每年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产品。
上述现象势必使这种趋势进一步加剧。
为了能够减小我国农产品对于国外市场的依赖,我们应该在小麦的种植和产量方面多多努力,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来提高小麦的产量,进而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本文介绍了小麦的不同种植模式,以及不同种植模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标签:种植模式;干物质积累;产量;影响小麦一直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同时也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产品之一,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在不同的地区种植小麦的方式并不相同,尤其是在时间上,要根据各地的气候状况进行合理种植。
但是近几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的小麦种植和产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由于农村地区人口的不断减小,小麦的种植面积也发生了变化。
而一旦出现小麦产量的大幅度下降将会对我国的农作物生产产生严重的影响,同时我国面临的粮食紧张问题将进一步加剧。
为了能够增强农民种植小麦的信心,我国对小麦的种植实行了一定的财政补贴政策。
这些政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种植小麦的积极性,但是小麦产量的提升更需要科学的探究和合理的方法。
所以我们通过对不同种植模式的研究找到了它们对于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希望对小麦种植和产量的增加带来帮助。
一、旱作小麦的种植模式我国旱作小麦的种植模式主要有四种,农户经验模式、测控施肥模式、垄覆沟播种植模式以及全膜穴播种植模式。
不同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摘要】旱地冬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栽培方式对其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深远。
本文从传统种植方式、现代化种植方式、有机种植方式、水培方式和覆膜栽培方式五个方面探讨了对旱地冬小麦的影响。
研究发现,不同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不同影响,其中水培方式和覆膜栽培方式对其生长有积极促进作用。
在本文比较了各种栽培方式的优劣,并提出了未来旱地冬小麦种植的建议,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发展前景。
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优化旱地冬小麦的种植方式,提高产量和质量,促进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旱地冬小麦、栽培方式、生长发育、产量、传统种植、现代化种植、有机种植、水培、覆膜栽培、比较、建议、研究意义、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旱地冬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由于气候变化和土地资源的限制,如何提高旱地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成为当前农业研究的重要课题。
传统种植方式通常采用传统施肥、灌溉和管理方法,虽然经验丰富但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肥料利用率低、水资源浪费等问题。
现代化种植方式强调科学施肥、合理灌溉和精细管理,力求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但对土壤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平衡的影响还需更深入的研究。
有机种植方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但如何平衡产量和品质之间的关系仍需进一步探讨。
水培方式是一种新型的栽培方式,通过水培技术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但对水资源的需求较大,且技术相对较为复杂。
覆膜栽培方式在旱地冬小麦种植中得到广泛应用,可以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湿度,促进作物生长,但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肥力的影响值得关注。
通过比较不同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可以为未来的种植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我国旱地冬小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旱地冬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种植方式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
不同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旱地是中国北方的主要农业生产区之一,而作为其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的冬小麦也是该地区主要的庄稼之一。
而为了提高旱地冬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我们可以在栽培方式上进行探索和改良,在此,本文将探讨不同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一、干作物栽培方式干作物栽培方式是一种比较传统的种植方式,其核心是对旱地进行充分的深松,增加土壤通气性,并通过施肥提高土壤肥力。
另外,还要在7-10月进行播种,从而保证其在冬季生长,其特征是生长期间需要耗费大量的水分,部分土地可能面临灌溉困难。
研究发现,适当的干作物栽培可以有效提高旱地冬小麦的产量。
首先,深松土壤可以使其更加透气。
其次,通过在播种前进行充分施肥,可以为旱地冬小麦提供足够的养料,从而有效提高其生产力。
但是,在干作物栽培中,由于其需要大量的水分补充,而旱地通常是水资源匮乏的地区,所以干作物栽培方式并不适合所有区域。
二、保水灌溉栽培方式保水灌溉栽培方式是通过提供足够的水分,保证冬小麦在生长期间不缺水,从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其核心是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并通过选用适合该地区的冬小麦栽培品种或育种方式,从而取得更加显著的生产效果。
研究发现,在适宜的地区,保水灌溉栽培方式可以带来显著的生产效果,旱地冬小麦产量可以提高30%-50%以上。
另外,该种栽培方式还能有效防止土壤流失,改善地质,提升土壤肥力。
但保水灌溉栽培也不是适用于所有地区。
由于其需要大量的灌溉水源,对于水资源的地区而言,该种栽培方式并不经济实惠,并且还会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三、无土栽培方式无土栽培方式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农业生产方式,其核心是将冬小麦种植在人造基质中,通过加入合适的营养物质,促进冬小麦生长。
其特点是可以有效防止土壤流失和水土流失,并且不需要大量的灌溉水源。
研究发现,在试验区域内,无土栽培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旱地冬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并且不会像其他栽培方式一样给环境带来影响。
旱地小麦不同种植模式水热效应及对产量形成的影响旱地小麦不同种植模式水热效应及对产量形成的影响概述旱地小麦的种植对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旱地小麦生长期间受到水热条件的限制,种植模式对旱地小麦的生长和产量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旱地小麦不同种植模式水热效应及对产量形成的影响。
一、旱地小麦种植模式的分类1. 雨养种植模式:依靠降雨满足小麦生长所需的水分。
这种种植模式主要适用于水热条件较好、降雨充沛的地区。
2. 节水种植模式:通过科学管理,合理配置水资源,实现节约用水的目的。
这种种植模式适用于水资源有限却需要种植旱地小麦的地区。
3. 遮草种植模式:通过种植旱地小麦同时遮盖杂草,减少水分和养分的竞争,提高小麦的产量。
这种种植模式主要适用于杂草较为严重的地区。
4. 种植梯田模式:通过在旱地上开辟水稻田,将过多的雨水引入水稻田中,改善土壤水分条件,并在小麦生长期间逐步排水,减少积水对小麦的影响。
梯田种植模式适用于土壤排水不畅的地区。
二、旱地小麦不同种植模式的水热效应1. 雨养种植模式:由于依赖降雨,雨季降水充沛时,对旱地小麦的生长有促进作用,但若降雨不足,会导致小麦缺水,影响产量。
2. 节水种植模式:节约用水是该种植模式的主要目标,通过科学施灌和覆膜等措施,减少蒸发和土壤水分蒸发,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这种种植模式能够在水资源有限的地区保证旱地小麦的生长,但也容易造成土壤板结、盐碱化等问题。
3. 遮草种植模式:通过遮盖杂草,减少蒸发和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
然而,如果杂草管理不当,也会导致杂草的水分和养分竞争,对旱地小麦产量产生负面影响。
4. 种植梯田模式:通过合理调节水位,改善土壤水分条件,提高旱地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
但如果梯田设计不当,容易引发水浸、水渍等问题,对小麦产量产生负面影响。
三、旱地小麦不同种植模式对产量形成的影响1. 雨养种植模式的产量形成主要受降雨影响,降雨充沛时,产量较高;降雨不足时,产量受限。
不同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引言旱地冬小麦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旱地冬小麦的栽培方式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探索。
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优化生产方式,提高产量,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一、不同栽培方式的分类和特点在旱地冬小麦的栽培方式中,主要可以分为传统栽培和现代化栽培两种方式。
传统栽培方式主要依靠人工管理和经验经营,技术含量较低,生产成本低,但产量稳定性较差;而现代化栽培方式则采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手段,能够提高产量和质量,但成本和风险也相应增加。
1.传统栽培方式传统栽培方式主要依靠自然降水和地面径流滋养作物生长,采用传统的施肥、耕作及灌溉制度,以及常规的耕作方式。
该种方式成本低廉,但容易受干旱、病虫害等不利因素影响,产量比较不稳定。
2.现代化栽培方式现代化栽培方式则采取了科学的施肥、灌溉和植保措施,以及先进的种植方式和管理手段。
通过精准施肥、滴灌技术等手段,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但同时也增加了生产成本和风险。
二、不同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不同的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的生长发育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长速度、生物量积累和养分吸收利用效率等方面。
1.生长速度现代化栽培方式下的旱地冬小麦生长速度较快,由于施肥、灌溉、植保等措施的科学施行,作物的生长季节有所延长,生育期相对较短,适应性较强。
而传统栽培方式的作物生长速度较慢,且生育期较长,适应性稍差。
2.生物量积累现代化栽培方式下,旱地冬小麦的生物量积累较大,农作物的生长势强,枝叶繁茂,植株生长劲旺。
而传统栽培方式下,作物生物量积累较小,生长势不如现代化栽培方式的旱地冬小麦那么强劲。
3.养分吸收利用效率现代化栽培方式下的旱地冬小麦养分吸收利用效率较高,养分吸收利用率高,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效率较高,作物的生长状况较好。
山西农业科学 2023,51(7):728-734Journal of Shanxi Agricultural Sciences不同耕作方式和施肥水平对小麦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聂胜委 1,张巧萍 1,许纪东 2,王建超 3,张浩光 2,陈朝霞4(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2;2.遂平县农业科学试验站,河南 遂平 463100;3.宝丰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河南 宝丰 467400;4.商水县农业农村局,河南 商水 466100)摘要:2017—2019年研究立式旋耕和常规旋耕下施肥、不施肥对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以期从光合生理的角度解释耕作和施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立式旋耕能增加产量,较常规旋耕在不施肥条件和施肥条件下分别增产2.4%~34.1%、6.0%~10.2%。
不施肥条件下,立式旋耕可提高返青拔节期、灌浆期(旗叶)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灌浆期旗叶最大光化学效率及PSⅡ活性;灌浆期旗叶净光合速率(Pn )、蒸腾速率(Tr )、水分利用效率(WUE )较常规旋耕分别提高6.33~9.89 μmol/(m 2·s )、1.40~2.73 mmol/(m 2·s )、0.70~0.16 μmol/mmol ,其中,Pn 、Tr 在2018年显著提高;胞间CO 2浓度(Ci )较常规旋耕降低8.67~12.86 μmol/mol ,对实际光化学效率、气孔导度(Gs )影响规律性不明显。
施肥条件下,立式旋耕能提高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和旗叶实际光化学效率;灌浆期旗叶Pn 、Gs 、Tr 较常规旋耕分别提高3.30~6.42 μmol/(m 2·s )、0.11~0.38 mmol/(m 2·s )、1.21~1.82 mmol/(m 2·s ),其中,Gs 、Tr 显著提高;对PSⅡ活性、Ci 、WUE 影响不显著。
不同耕作措施下旱地小麦产量形成过程对光温的响应不同耕作措施下旱地小麦产量形成过程对光温的响应摘要:旱地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不同地区的产量受到气候条件、土壤质量和耕作措施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不同耕作措施下旱地小麦产量形成过程对光温的响应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改善耕作措施来提高小麦产量并应对气候变化。
一、引言旱地小麦是一种适应性强、抗逆能力较强的作物,但是由于气候条件的不稳定以及耕作措施的不当,导致旱地小麦的产量无法达到最高水平。
而光温是影响旱地小麦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研究不同耕作措施下光温对旱地小麦产量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二、影响旱地小麦产量的光温因素1. 光照条件: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光照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旱地小麦的产量。
过强或过弱的光照条件都会导致光合作用受到抑制,从而影响小麦的光能利用效率。
2. 温度条件:温度是决定植物生长速度和生长周期的重要因素,对旱地小麦的发育具有显著影响。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会导致旱地小麦的生长停滞或受害。
三、不同耕作措施下旱地小麦产量形成过程对光温的响应1. 水分管理措施的影响:旱地小麦对水分的需求较大,因此合理的水分管理措施对其产量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充足的灌溉和排水措施可以保证旱地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得到足够的水分供应,从而提高产量。
2. 施肥措施的影响:旱地小麦对养分的需求量较大,因此合理的施肥措施对其产量的形成也具有重要意义。
酌情施用适当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可以改善旱地小麦的养分供应,从而促进其生长和发育。
3. 田间种植密度的影响:合理的种植密度可以调控旱地小麦之间的竞争关系,从而影响其光能利用效率。
过高的种植密度会导致光线透射不足,光合作用受限,而过低的种植密度则会限制小麦的生长。
四、改进耕作措施,提高旱地小麦产量1. 种植优良品种: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的小麦品种,提高其光照利用效率和温度适应能力。
2. 合理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提供充足的养分供应,促进旱地小麦的生长发育。
不同种植模式对晋南旱地小麦生长发育及水肥利用的影响本文以冬小麦为供试材料,通过2012-2014两年田间试验,主要研究了垄膜沟播、全膜穴播几种种植模式对晋南旱地冬小麦的群体构建、发育动态、水分和养分利用动态以及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以寻求一套适宜当地旱作小麦高产高效的种植模式,为山西及我国旱作小麦高产及水肥的高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主要结果如下:垄膜沟播和全膜穴播的覆膜种植使冬小麦增产效果显著,并且全膜穴播的效果最佳。
两种覆膜种植方式与不覆膜的测控施肥相比,成穗率分别增加29.66%-32.29%、26.85%-28.43%;籽粒产量分别增加16.71%-32.64%、37.99%-39.66%;生物产量分别增加19.66%-25.59%、25.64%-42.25%;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27.91%-37.61%、36.23%-47.08%,差异均达显著水平。
夏闲期黑膜覆盖种植同样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较不覆盖的测控施肥处理分别提高12.50%、13.65%,差异显著。
增加公顷穗数和千粒重是提高当地旱作冬小麦产量的关键。
垄膜沟播和全膜穴播的公顷穗数较不覆膜的测控施肥第一年分别提高35.81%、46.59%,第二年分别提高13.87%、32.40%;千粒重第二年均提高8.07%,差异均达显著水平。
这两种覆膜种植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第二年较测控施肥分别提高46.34%、21.09%,差异显著。
不同种植模式下氮素、磷素在小麦植株中的分配均表现为:籽粒>茎叶>颖壳>麦轴;而钾素表现为茎叶>籽粒>颖壳>麦轴。
在相同施肥量的情况下,垄膜沟播和全膜穴播模式均可显著提高养分利用效率,与不覆膜的测控施肥相比,其氮、磷、钾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21.65%-44.45%、19.37%-42.34%、22.76%-45.95%,差异显著。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试验
杨正海
【期刊名称】《河南农业》
【年(卷),期】2014(000)009
【摘要】2012年我们在滑县城关镇东孔庄村对麦田不同耕作整地方式产生的效果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一)处理设置在大田播种的冬小麦中分别选择土壤深松、连续旋耕作业2年和连续旋耕作业3年(对照)3种不同耕作类型。
【总页数】1页(P42-42)
【作者】杨正海
【作者单位】安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不同耕作施肥方式对旱地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2.不同耕作方式和施氮方式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3.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小麦产量影响试验研究
4.不同耕作方式对薏苡产量影响试验研究
5.不同玉米秸秆机械还田方式和耕作方法对小麦田土壤理化性状及产量影响试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旱地小麦产量与栽培施肥及主要土壤肥力因素的关系旱地小麦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广、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栽培施肥和主要土壤肥力因素两方面探讨旱地小麦产量与之的关系。
1、种植方式不同的种植方式对旱地小麦的产量影响较大。
常规栽培和优化栽培相比,其产量差异较小,而免耕和直播法则与传统栽培法相比产量大幅提高。
免耕和直播法可以减少作物的生长期内的深松处理,保持充足的土壤水分和充足的氮素供应,进而提高小麦的产量。
2、施肥措施旱地小麦的产量与施肥措施密切相关。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对提高小麦产量非常重要。
一般而言,在生长初、中期应做好氮肥的补充,而在生长后期则应注意钾和磷的施用。
此外,还应注意合理施用有机肥,以满足小麦对多种营养元素的需求。
在具体实践中,应根据不同的土地类型、肥力水平和气候条件来选择合适的施肥措施,以保证小麦高产高效。
1、PH 值旱地小麦的理想土壤 pH 值在 6.5~7.5 间。
当土壤 pH 值较低时可能会导致氮、磷、钾等元素的利用效率下降,从而影响小麦的产量。
因此,应定期检测土壤 pH 值,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适当的调节。
2、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可以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肥力,促进植物生长,从而提高旱地小麦产量。
因此,在栽培过程中,应通过施用有机肥等措施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3、土壤养分旱地小麦生长所需要的养分主要为氮、磷、钾。
因此,土壤中的养分水平也会直接影响到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在施肥过程中,应适当调节氮、磷、钾元素的比例,以满足小麦生长需要。
同时,在周期性调查土壤养分水平方面,也是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举措之一。
综上所述,旱地小麦产量与栽培施肥及主要土壤肥力因素密切相关。
在栽培过程中,应科学制定施肥方案,定期检测土壤 pH 值、有机质含量和养分水平等,调整相应的措施以提高小麦产量。
在实践中,这也为我国旱区小麦的高效生产提供了有效的经验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