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臣民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型--《人与国家》(广西大学人文)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2
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李泽厚(1930- ),中国当代学者。
本文选自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
有删节。
五四运动包含两个性质不相同的运动。
一个是新文化运动,一个是学生爱国反帝运动。
众多论著常常笼统地歌颂它们,较少注意二者的复杂关系及由此而来的思想发展和历史后果。
本文试图对此作些初步探讨。
我在《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曾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中心的一环,都有这种为时代所规定的特色所在。
……在近代中国,这一环就是关于社会政治问题的讨论:燃眉之急的中国近代紧张的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把注意和力量大都集中投放在当前急迫的社会政治问题的研究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第475页)并指出从变法(维新运动)到革命(推翻清朝),政治斗争始终是先进知识群兴奋的焦点。
其他一切,包括启蒙和文化,很少有暇顾及。
例如邹容①《革命军》中的民主启蒙思想并没得到重视和普及,完全淹没在呼号革命的军事斗争中。
孙中山在辛亥后赠以“大将军”的美谥,倒正好是这样一个象征。
宋恕②《六斋卑议》中反宋明理学的突出的启蒙思想,更被挤到角落里面,几乎至今无人注意。
辛亥之后,尽管并没有多少真实的进步,但历史毕竟翻开了新页。
皇帝没有了,“学而优则仕”的旧封建路途不再那么正规,但政局一塌糊涂,思想异常混乱,控制相对放松,意识形态似乎成了空白。
一方面,旧的体制、规范、观念、风习、信仰、道路……都由于皇权崩溃,开始或毁坏或动摇或日益腐烂;另一方面,正因为此,强大的保守顽固势力便不断掀起尊孔读经、宣扬复辟的浪潮,想牵引局面恢复或倒退到“前清”时代去。
对知识者特别是年轻的知识一代来说,国家和个人的前景何在,路途何在,渺茫之外,别无可说。
上一代革命者的热忱衰退了。
除了一些仍围绕在孙中山的身旁做些力不从心效果不大的政治、军事斗争外,很大一批消沉下来。
范爱农、吕纬甫、魏连殳……连鲁迅本人也沉默几乎十年,以读佛经拓碑刻抄嵇康来排遣时日。
正是在这万马齐喑、闷得透不出气来的黑暗王国里,陈独秀率先喊出了民主与科学。
引言一、研究的缘起“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十七大报告的这一阐述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无公民则无法治之国。
塑造现代公民,既是建设法治国家、提高民族素质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要求,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
“公民意识”一词首次出现在十七大报告中,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进一两年,我们频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些案例,人大代表的自荐竞选1、春运票价的行政复议2、乙肝病毒携带者请求违宪审查案3、由孙志刚案引发的三个法学博士上书挑战违宪审查制度并取得成功的努力4、大学教授请求审查《物权法(草案)》合宪性5、重庆最牛“钉子户”案12003年中国进行了全国五级政府人大代表换届选举。
3月,在深圳市区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中,出现了公民主动站出来自荐竞选人大代表的不同凡响的事件。
在深圳市不同选区,先后有12位选民站出来竞选人大代表,最后有2位候选人当选。
这一事件引起全国的关注,产生了轰动效应,并且对全国其他地区产生了影响。
参见唐娟、邹树彬主编:《2003年深圳竞选实录》,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7页、第461页。
北京、湖北也产生了类似实事件2003年底,北京市就有22位选民站出来要求竞选人大代表,其中3人当选。
参见李凡主编:《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2003)》,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22页。
在湖北潜江市,有41位普通人其中包括12位农民站出来要求竞选人大代表。
22001年1月18日,河北律师乔占祥对被搁置多年《行政处罚法》与《价格法》中的听证制度提出了挑战。
他以铁道部2001年春运期间部分列车票价上浮未经过价格听证不符合法律规定侵犯其合法权益为由,向铁道部提起行政复议申请,请求撤销铁道部春运期间部分列车票价上涨的行政行为,并审查《国家计委关于部分旅客列车票价实行政府指导价有关问题的批复》的合法性。
铁道部受理后驳回了乔律师的申请。
虽然乔律师没有胜诉,但是,他的挑战有力地推动了听证制度在中国的实行。
人文与社会译丛100种目录【目录】第一批:9种人文与社会译丛001 [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人文与社会译丛001 [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增订版)(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11)人文与社会译丛002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译林出版社1999)人文与社会译丛002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译林出版社2014)人文与社会译丛003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裴程译,译林出版社2000)人文与社会译丛003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裴程译,译林出版社2012)人文与社会译丛004 [德]安德烈·冈德·弗兰克-依附性积累与不发达(高铦、高戈译,译林出版社1999)人文与社会译丛005 [美]W. I. 托马斯、F. 兹纳涅茨基-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张友云译,译林出版社2000)人文与社会译丛006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人文与社会译丛006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11)人文与社会译丛007 [美]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人文与社会译丛008 [英]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上册)(钱乘旦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人文与社会译丛008 [英]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上册)(钱乘旦等译,译林出版社2013)人文与社会译丛008 [英]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下册)(钱乘旦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人文与社会译丛008 [英]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下册)(钱乘旦等译,译林出版社2013)人文与社会译丛009 [美]弗洛里安·兹纳涅茨基-知识人的社会角色(郏斌祥译,译林出版社2000)人文与社会译丛009 [美]弗洛里安·兹纳涅茨基-知识人的社会角色(郏斌祥译,译林出版社2012)第二批:10种人文与社会译丛010 [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赵国新译,译林出版社2001)人文与社会译丛010 [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赵国新译,译林出版社2012)人文与社会译丛011 [美]R.M.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周汉华译,译林出版社2001)人文与社会译丛011 [美]R.M.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周汉华译,译林出版社2008)人文与社会译丛012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曹卫东、付德根译,译林出版社2001)人文与社会译丛012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曹卫东、付德根译,译林出版社2012)人文与社会译丛013 [美]迈克尔·J.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万俊人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人文与社会译丛013 [美]迈克尔·J.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万俊人等译,译林出版社2011)人文与社会译丛014 [法]米歇尔·福柯-临床医学的诞生(刘北成译,译林出版社2001)人文与社会译丛014 [法]米歇尔·福柯-临床医学的诞生(刘北成译,译林出版社2011)人文与社会译丛015 [英]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显、刘建译,译林出版社2001)人文与社会译丛015 [英]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显、刘建译,译林出版社2013)人文与社会译丛016 [英]以赛亚·伯林-俄国思想家(彭淮栋译,译林出版社2001)人文与社会译丛016 [英]以赛亚·伯林-俄国思想家(彭淮栋译,译林出版社2011)人文与社会译丛017 [加拿大]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人文与社会译丛017 [加拿大]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译林出版社2012)人文与社会译丛018 [美]列奥·施特劳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学(申彤译,译林出版社2001)人文与社会译丛018 [美]列奥·施特劳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学(申彤译,译林出版社2012)人文与社会译丛019 [英]Z.鲍曼-现代性与大TUSHA(杨渝东、史建华译,译林出版社2002)人文与社会译丛019 [英]Z.鲍曼-现代性与大TUSHA(杨渝东、史建华译,译林出版社2011)第三批:10种人文与社会译丛020 [英]杰弗里·C.亚历山大-新功能主义及其后(彭牧、史建华、杨渝东译,译林出版社2003)人文与社会译丛021 [英]约翰·阿克顿-自由史论(胡传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人文与社会译丛021 [英]约翰·阿克顿-自由史论(胡传胜等译,译林出版社2012)人文与社会译丛022 [伊朗]拉明·贾汉贝格鲁編著-伯林谈话录(杨祯钦译,译林出版社2002)人文与社会译丛022 [伊朗]拉明·贾汉贝格鲁編著-伯林谈话录(杨祯钦译,译林出版社2011)人文与社会译丛023 [法]雷蒙·阿隆-阶级斗争:工业社会新讲(周以光译,译林出版社2003)人文与社会译丛024 [美]迈克尔·沃尔泽-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褚松燕等译,译林出版社2002)人文与社会译丛024 [美]迈克尔·沃尔泽-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褚松燕等译,译林出版社2009)人文与社会译丛025 [美]格伦·H.埃尔德-大萧条的孩子们(田禾、马春华译,译林出版社2002)人文与社会译丛026 [加拿大]查尔斯·泰勒-黑格尔(张国清、朱进东译,译林出版社2002)人文与社会译丛026 [加拿大]查尔斯·泰勒-黑格尔(张国清、朱进东译,译林出版社2012)人文与社会译丛027 [英]以赛亚·伯林-反潮流:观念史论文集(冯克利译,译林出版社2002)人文与社会译丛028 [意]加塔诺·莫斯卡-统治阶级(《政治科学原理》)(贾鹤鹏译,译林出版社2002)人文与社会译丛028 [意]加塔诺·莫斯卡-统治阶级(《政治科学原理》)(贾鹤鹏译,译林出版社2012)人文与社会译丛029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译,译林出版社2004)人文与社会译丛029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译,译林出版社2011)第四批:10种人文与社会译丛030 [英]以赛亚·伯林-自由论(修订本)(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2011)人文与社会译丛030 [英]以赛亚·伯林-自由论(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2003)人文与社会译丛031 [德]卡尔·曼海姆-保守主义(李朝晖、牟建君译,译林出版社2002)人文与社会译丛031 [德]卡尔·曼海姆-保守主义(李朝晖、牟建君译,译林出版社2010)人文与社会译丛032 [英]F.A.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修订本)(冯克利译,译林出版社2012)人文与社会译丛032 [英]F.A.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冯克利译,译林出版社2003)人文与社会译丛033 [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译林出版社2003)人文与社会译丛033 [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译林出版社2012)人文与社会译丛034 [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人文与社会译丛034 [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18)人文与社会译丛035 [美]塔尔科特·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夏遇南、彭刚译,译林出版社2003)人文与社会译丛035 [美]塔尔科特·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夏遇南、彭刚译,译林出版社2012)人文与社会译丛036 [德]诺贝特·埃利亚斯-个体的社会(翟三江、陆兴华译,译林出版社2003)人文与社会译丛036 [德]诺贝特·埃利亚斯-个体的社会(翟三江、陆兴华译,译林出版社2008)人文与社会译丛037 [英]E.霍布斯鲍姆、T.兰格編-传统的发明(顾杭、庞冠群译,译林出版社2004)人文与社会译丛037 [英]E.霍布斯鲍姆、T.兰格編-传统的发明(顾杭、庞冠群译,译林出版社2008)人文与社会译丛038 [美]利奥·施特劳斯-关于马基雅维里的思考(申彤译,译林出版社2003)人文与社会译丛038 [美]利奥·施特劳斯-关于马基雅维里的思考(申彤译,译林出版社2009)人文与社会译丛039 [美]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追寻美德:道德理论研究(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03)人文与社会译丛039 [美]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追寻美德:道德理论研究(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11)第五批:10种人文与社会译丛040 [英]以赛亚·伯林-现实感:观念及其历史研究(潘荣荣、林茂译,译林出版社2004)人文与社会译丛040 [英]以赛亚·伯林-现实感:观念及其历史研究(潘荣荣、林茂译,译林出版社2011)人文与社会译丛041 [英]以赛亚·伯林-启蒙的时代:十八世纪哲学家(孙尚扬、杨深译,译林出版社2005)人文与社会译丛041 [英]以赛亚·伯林-启蒙的时代:十八世纪哲学家(孙尚扬、杨深译,译林出版社2012)人文与社会译丛042 [美]海登·怀特-元史学: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陈新译,译林出版社2004)人文与社会译丛042 [美]海登·怀特-元史学: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陈新译,译林出版社2013)人文与社会译丛043 [英]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铦等译,译林出版社2005)人文与社会译丛043 [英]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铦等译,译林出版社2012)人文与社会译丛044 [加拿大]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山译,译林出版社2005)人文与社会译丛045 [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唐少杰、齐心等译,译林出版社2015)人文与社会译丛046 [法]弗兰兹·法农-黑皮肤,白面具(万冰译,译林出版社2005)人文与社会译丛047 [美]格奥尔格·G.伊格尔斯-德国的历史观:从赫尔德到当代历史思想的民族传统(彭刚、顾杭译,译林出版社2006)人文与社会译丛047 [美]格奥尔格·G.伊格尔斯-德国的历史观:从赫尔德到当代历史思想的民族传统(彭刚、顾杭译,译林出版社2014)人文与社会译丛048 [法]弗兰兹·法农-全世界受苦的人(万冰译,译林出版社2005)人文与社会译丛049 [法]雷蒙·阿隆-知识分子的YAPIAN(呂一民、顾杭译,译林出版社2005)人文与社会译丛049 [法]雷蒙·阿隆-知识分子的YAPIAN(呂一民、顾杭译,译林出版社2012)第六批:10种人文与社会译丛050 [美]哈维·C.曼斯菲尔德-驯化君主(冯克利译,译林出版社2005)人文与社会译丛050 [美]哈维·C.曼斯菲尔德-驯化君主(冯克利译,译林出版社2017)人文与社会译丛051 [法]亚历山大·科耶夫-黑格尔导读(姜志辉译,译林出版社2005)人文与社会译丛052 [法]让·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人文与社会译丛052 [法]让·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译林出版社2012)人文与社会译丛053 [英]以赛亚·伯林-自由及其背叛(赵国新译,译林出版社2005)人文与社会译丛053 [英]以赛亚·伯林-自由及其背叛(赵国新译,译林出版社2011)人文与社会译丛054 [英]以赛亚·伯林-启蒙的三个批评者(马寅卯、郑想译,译林出版社2014)人文与社会译丛055 [美]西德尼·塔罗-运动中的力量:社会运动与斗争政治(吴庆宏译,译林出版社2005)人文与社会译丛056 [美]道格·麦克亚当、西德尼·塔罗、查尔斯·蒂利-斗争的动力(李义中、屈平译,译林出版社2006)人文与社会译丛057 [美]玛莎·纳斯鲍姆-善的脆弱性:古希腊悲剧和哲学中的运气与伦理(徐向东、陆萌译,译林出版社2007)人文与社会译丛057 [美]玛莎·纳斯鲍姆-善的脆弱性:古希腊悲剧和哲学中的运气与伦理(徐向东、陆萌译,译林出版社2018)人文与社会译丛058 [美]詹姆斯·C.斯科特-弱者的武器(郑广怀、张敏、何江穗译,译林出版社2007)人文与社会译丛058 [美]詹姆斯·C.斯科特-弱者的武器(郑广怀、张敏、何江穗译,译林出版社2011)人文与社会译丛059 [美]苏珊·斯坦福·弗里德曼-图绘:女性主义与文化交往地理学(陈丽译,译林出版社2014)第七批:11种人文与社会译丛060 [英]雷蒙·威廉斯-现代悲剧(丁尔苏译,译林出版社2007)人文与社会译丛060 [英]雷蒙·威廉斯-现代悲剧(丁尔苏译,译林出版社2017)人文与社会译丛061 [美]汉娜·阿伦特-论革命(陈周旺译,译林出版社2007)人文与社会译丛061 [美]汉娜·阿伦特-论革命(陈周旺译,译林出版社2011)人文与社会译丛062 [美]艾伦·布卢姆-美国精神的封闭(战旭英译,译林出版社2011)人文与社会译丛063 [英]以赛亚·伯林-浪漫主义的根源(吕梁、洪丽娟、孙易译,译林出版社2007)人文与社会译丛063 [英]以赛亚·伯林-浪漫主义的根源(吕梁、洪丽娟、孙易译,译林出版社2011)人文与社会译丛064 [英]以赛亚·伯林-扭曲的人性之材(岳秀坤译,译林出版社2009)人文与社会译丛065 [印度]帕尔塔·查特吉-民族主义思想与殖民地世界:一种衍生的话语(范慕尤、杨曦译,译林出版社2007)人文与社会译丛066 [法]达尼洛·马尔图切利-现代性社会学:二十世纪的历程(姜志辉译,译林出版社2007)人文与社会译丛067 [英]理查德·J.伯恩斯坦-社会政治理论的重构(黄瑞祺译,译林出版社2008)人文与社会译丛068 [美]埃里克·沃格林-以色列与启示(秩序与历史卷一)(霍伟岸、叶颖译,译林出版社2010)人文与社会译丛069 [美]埃里克·沃格林-城邦的世界(秩序与历史卷二)(陈周旺译,译林出版社2012)人文与社会译丛070 [德]弗里德里希·梅尼克-历史主义的兴起(陆月宏译,译林出版社2010)第八批:10种人文与社会译丛071 [英]威廉·贝纳特、彼得·科茨-环境与历史:美国和南非驯化自然的比较(包茂红译,译林出版社2011)人文与社会译丛072 [英]基思·托马斯-人类与自然世界:1500-1800年间英国观念的变化(宋丽丽译,译林出版社2009)人文与社会译丛073 [德]恩斯特·卡西勒-卢梭问题(王春华译,译林出版社2009)人文与社会译丛074 [美]哈维·C.曼斯菲尔德-男性气概(刘玮译,译林出版社2009)人文与社会译丛075 [美]理查德·塔克-战争与和平的权利(罗炯等译,译林出版社2009)人文与社会译丛076 [美]威廉·多姆霍夫-谁统治美国:权力政治和社会变迁(吕鹏、闻翔译,译林出版社2009)人文与社会译丛077 健[法]马赛尔·德吕勒-健康与社会:健康问题的社会塑造(王鲲译,译林出版社2009)人文与社会译丛078 [德]托马斯·A.斯勒扎克-读柏拉图(程炜译,译林出版社2009)人文与社会译丛079 [英]以赛亚·伯林-苏联的心灵:共产主义时代的俄国文化(潘永强、刘北成译,译林出版社2010)人文与社会译丛080 [英]以赛亚·伯林-个人印象(林振义、王洁译,译林出版社2013)第九批:10种人文与社会译丛081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2:迷失方向(赵和平、印螺译,译林出版社2010)人文与社会译丛082 [英]查尔斯·蒂利、西德尼·塔罗-抗争政治(李义中译,译林出版社2010)人文与社会译丛083 [英]唐纳德·温奇-亚当·斯密的政治学(褚平译,译林出版社2010)人文与社会译丛084 [美]斯维特兰娜·博伊姆-怀旧的未来(杨德友译,译林出版社2010)人文与社会译丛085 [丹麦]埃丝特·博斯拉普-妇女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陈慧平译,译林出版社2010)人文与社会译丛086 [英]温迪·J.达比-风景与认同:英国民族与阶级地理(张箭飞、赵红英译,译林出版社2011)人文与社会译丛087 [美]汉娜·阿伦特-过去与未来之间(王寅丽、张立立译,译林出版社2011)人文与社会译丛088 [美]丹尼尔·T.罗杰斯-大西洋的跨越(吴万伟译,译林出版社2011)人文与社会译丛089 [法]吕克·博尔坦斯基、夏娃·希亚佩洛-资本主义的新精神(高铦译,译林出版社2012)人文与社会译丛090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比较的幽灵:民族主义、东南亚与世界(甘会斌译,译林出版社2012)第十批:10种人文与社会译丛091 [美]伊丽莎白·科尔伯特-灾异手记:人类、自然和气候变化(何恬译,译林出版社2012)人文与社会译丛092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3.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方尔平译,译林出版社2012)人文与社会译丛093 [英]S.H.里格比-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一种批判性的研究(吴英译,译林出版社2012)人文与社会译丛094 [英]保罗·威利斯-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秘舒、凌旻华译,译林出版社2013)人文与社会译丛095 [美]理查德·塔克-哲学与治术:1572—1651(韩潮译,译林出版社2013)人文与社会译丛096 [美]夸梅·安东尼·阿皮亚-认同伦理学(张容南译,译林出版社2013)人文与社会译丛097 [英]西蒙·沙玛-风景与记忆(胡淑陈、冯樨译,译林出版社2013)人文与社会译丛098 [英]J.G.A.波考克-马基雅维里时刻:佛罗伦萨政治思想和大西洋共和主义传统(冯克利、傅乾译,译林出版社2013)人文与社会译丛099 [英]以赛亚·伯林、[波兰]贝阿塔·波兰诺夫斯卡—塞古尔斯卡-未完的对话(杨德友译,译林出版社2014)人文与社会译丛100 [印度]佳亚特里·斯皮瓦克-后殖民理性批判:正在消失的当下的历史(严蓓雯译,译林出版社2014)第十一批:10种人文与社会译丛101 [加拿大]查尔斯·泰勒-现代社会想象(林曼红译,译林出版社2014)人文与社会译丛102 [美]埃里克·沃格林-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秩序与历史卷三)(刘曙辉译,译林出版社2014)人文与社会译丛103 [法]路易·迪蒙-论个体主义:人类学视野中的现代意识形态(桂裕芳译,译林出版社2014)人文与社会译丛104 [美]理查德·J.伯恩斯坦-根本恶(王钦、朱康译,译林出版社2015)人文与社会译丛105 [美]德鲁·吉尔平·福斯特-这受难的国度:死亡与美国内战(孙宏哲、张聚国译,译林出版社2015)人文与社会译丛106 [美]莎伦·R.克劳斯-公民的激情:道德情感与民主商议(谭安奎译,译林出版社2015)人文与社会译丛107 [美]米尔顿·M.戈登-美国生活中的同化:种族、宗教和族源的角色(马戎译,译林出版社2015)人文与社会译丛108 [美]W.J.T.米切尔编著-风景与权力(杨丽、万信琼译,译林出版社2014)人文与社会译丛109 [美]斯蒂芬·达沃尔-第二人称观点:道德、尊重与责任(章晟译,译林出版社2015)人文与社会译丛110 [英]法拉梅兹·达伯霍瓦拉-性的起源:第一次性革命的历史(杨朗译,译林出版社2015)第十二批:10种(缺113)人文与社会译丛111 [法]雅克琳娜·德·罗米伊-希腊民主的问题(高煜译,译林出版社2015)人文与社会译丛112 [英]詹姆斯·格里芬-论人权(徐向东、刘明译,译林出版社2015)人文与社会译丛113 [英]特伦斯·埃尔文-柏拉图的伦理学(陈玮,刘玮译,译林出版社2021)【缺】人文与社会译丛114 [美]莎伦·R.克劳斯-自由主义与荣誉(林垚译,译林出版社2015)人文与社会译丛115 [法]罗杰·夏蒂埃-法国大革命的文化起源(洪庆明译,译林出版社2015)人文与社会译丛116 [美]保罗·博格西昂-对知识的恐惧:反相对主义和建构主义(刘鹏博译,译林出版社2015)人文与社会译丛117 [英]罗伯特·沃迪-修辞术的诞生:高尔吉亚、柏拉图及其传人(何博超译,译林出版社2015)人文与社会译丛118 [荷兰]弗兰克·安克斯密特-历史表现中的意义、真理和指称(周建漳译,译林出版社2015)人文与社会译丛119 [美]埃里克·沃格林-天下时代(秩序与历史卷四)(叶颖译,译林出版社2018)人文与社会译丛120 [美]埃里克·沃格林-求索秩序(秩序与历史卷五)(徐志跃译,译林出版社2018)第十三批:10种(缺130)人文与社会译丛121 [新西兰]罗莎琳德·赫斯特豪斯-美德伦理学(李义天译,译林出版社2016)人文与社会译丛122 [美]迈克尔·弗雷泽-同情的启蒙:18世纪与当代的正义和道德情感(胡靖译,译林出版社2016)人文与社会译丛123 [美]通差·威尼差恭-图绘暹罗:一部国家地缘机体的历史(袁剑译,译林出版社2016)人文与社会译丛124 [新西兰]理查德·乔伊斯-道德的演化(刘鹏博、黄素珍译,译林出版社2017)人文与社会译丛125 [美]彼得·诺维克-DTS与集体记忆(王志华译,译林出版社2019)人文与社会译丛126 [美]玛丽·路易斯·普拉特-帝国之眼:旅行书写与文化互化(方杰、方宸译,译林出版社2017)人文与社会译丛127 [美]唐纳德·沃斯特-帝国之河:水、干旱与美国西部的成长(侯深译,译林出版社2018)人文与社会译丛128 [美]M.斯洛特-从道德到美德(周亮译,译林出版社2017)人文与社会译丛129 [美]M.斯洛特-源自动机的道德(韩辰错译,译林出版社2020)人文与社会译丛130 [美]托马斯·希恩-理解海德格尔:范式的转变(邓定译,译林出版社2022)【缺】第十四批:10种(缺:135-137)人文与社会译丛131 [美]G.R.F.费拉里-城邦与灵魂:费拉里《理想国》论集(刘玮编译,译林出版社2017)人文与社会译丛132 [美]彼得·C·考威尔-人民主权与德国宪法危机(曹晗蓉、虞维华译,译林出版社2017)人文与社会译丛133 [英]基思·托马斯-16和17世纪英格兰大众信仰研究(芮传明、梅剑华译,译林出版社2019)人文与社会译丛134 [英]安东尼·D.史密斯-民族认同(王娟译,译林出版社2018)人文与社会译丛135 [英]乔治·莱文-世俗主义之乐:我们当下如何生活(赵元译,译林出版社2019)【缺】人文与社会译丛136 国王或人民(未出)人文与社会译丛137 [美]德克·佩里布姆-自由意志、能动性与生命的意义(张可译,译林出版社2022)【缺】人文与社会译丛138 [英]乔治·克劳德-自由与多元论:以赛亚·伯林思想研究(惠春寿、李哲罕译,译林出版社2018)人文与社会译丛139 [美]理查德·J.伯恩斯-BAOLI:思无所限(李元来译,译林出版社2018)人文与社会译丛140 [美]爱德华·希尔斯-中心与边缘:宏观社会学论集(李元来译,译林出版社2019)第十五批:10种自足的世俗社会【缺】历史与记忆【缺】媒体、国家与民族【缺】道德错误理论【缺】废墟上的未来【缺】为历史而战【缺】语言动物(未出)我们中的我【缺】人文学科与公共生活【缺】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缺】第十六批:10种关怀伦理与移情【缺】形象与象征【缺】艾希曼审判(未出)现代主义观念论(未出)文化绝望的政治学【缺】作为文化现实的未来(未出)一种思想及其时代(未出)人类的领土性(未出)理想的暴政(未出)。
从臣民意识到公民意识作者:王燕来源:《速读·中旬》2015年第03期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中国人传统思想中“臣民意识”开始逐渐地向“公民意识”转化。
这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实现社会政治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意识;公民十八届四中全会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在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理念中,建设法治国家过程中,公民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法治国家的内在驱动力。
但在我国两千多年漫长的封建王权专制历史中,始终奉行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万人之上,唯我独尊”的臣民价值观,造就了中国人的“臣民意识”,这对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了无形的阻力。
摒弃臣民意识,强化公民意识,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臣民意识的认识所谓臣民意识,就是权力至上、权力崇拜的官本位思想,无奈的清官情结、圣人掌权的心理,重视伦理家族、亲情礼法,忽视程序规则、重人治轻法治、义务本位的法律观、权利意识的普遍消失。
人的主体性在最大程度上被抑制,最终造成个体消融于群体的臣民意识。
从总体上看,臣民意识具有以下特征:1.君权至上,忠君义务观念强烈中国传统社会是君主政治一统天下,君权至上是基本价值准则。
忠君义务观念正是基于君主政治条件而形成的传统,忠君义务观念的认识前提是君主和君主政治的利益及需要,缺乏对于法律责任的自觉意识,人们的政治理想和利益表达不是通过权利规定的形式,而是通过忠君尽义务、报皇恩等形式表现出来,这加深了人们参与政治的从属性和被动性。
2.政治主体意识的缺失权威观念是中国政治文化的关键因素,儒家礼教预设了皇权、父权、夫权三纲及其他各种名分排位的权威,这些权威表现在家长制、宗法制、皇权制、封建制度、官场等级制等制度形式,同时通过家庭教育、社会教化而深植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造成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巨大转变,其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公民社会的兴起。
公民社会的培育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
一、公民社会的概念与特征说到公民社会,首先涉及到“公民”概念。
最早的公民产生于古希腊城邦国家。
因此,在拉丁语中,“公民”的本意是“市民”。
但古希腊时代的公民,与现代意义上的公民还是有区别的,可以说是一种“不完全”的公民。
因为在古希腊城邦国家中,公民代表着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一种特权地位,奴隶、妇女和外邦人不能成为公民。
显然,当人民的一部分在国家中享有特权,而另一部分被列为奴役的对象的时候,公民的身份就不具有普遍性。
公民和公民社会的出现,是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产物。
到欧洲封建社会末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再度崛起,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新生力量。
在中世纪一些欧洲城市中,公民概念被重新启用,但在当时实际上是指自治城市的市民,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公民。
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国家赋予公民概念以新的含义,使之与封建社会的臣民概念区别开来。
首先,资产阶级国家用法律确定了公民这一概念,指的是国民与国家之间的一种关系,任何人只要在一国之中生活,取得该国的国籍,就成为该国公民,而不再需要其他条件,这样就把公民的概念推及到所有国民。
其次,资产阶级思想家认为,公民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体,而不应像封建时代那样,在政治上处于从属或被动地位。
这一看似简单的观念,后来却成为各国宪政精神的最根本的要义。
人们认为,国家是由公民组成的,而公民又是平等的,所以国家的权力属于全体公民,没有哪一个人有比其他人更多的政治权利。
在现代社会,公民既是一个政治概念,也是一个法律概念,它意味着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一种特定的法律关系。
在宪法学上,公民的含义是:第一,作为统治的主体和主权的所有者,是国家权力的来源;第二,作为最基本的政治权力的行使者,享有选举、罢免和修宪等项权力;第三,作为构成国家的个人,受国家的统治与法律的管辖,是统治的客体。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学习目标】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重点难点】重点: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的争端,汉魏以后礼法结合的重要过程。
难点:法治的产生和成文法的出现,礼制的发展和乡约的变化知识导航一、夏商西周时期,法治与德治思想出现:1、西周统治者为何会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①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②农耕经济发展,要求爱惜民力二、春秋战国时期,法治与德治思想之争:(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大变革、大转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二)春秋战国时期法治与德治之争的表现:1、春秋时期,子产“铸刑书”:①叔向反对子产“铸刑书”,反映了当时奴隶主贵族与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之争;②意义: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打击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稳定郑国社会秩序;顺应时代潮流,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2、儒家与法家的德、法之争:派别儒家法家理念德治(礼治)、教化法治人性人性善人性恶代表人物及主张孔子: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孟子:仁政,省刑罚、薄税敛;韩非子:①君主以法、术、势驾驭臣下;②君主赏罚分明,臣民守法奉令;③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保证法令畅通;效果不适应兼并战争和富国强兵需要,难以实行;富国强兵且满足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认识①是社会改造方案之争(治国主张之争),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阶层分化,百家争鸣的反映;②儒法之间既有争论,又相互借鉴,儒家并不完全排斥法律与刑罚,如战国末期儒家荀子主张隆礼重法;三、秦汉以来的法治与教化(一)秦朝强调“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律与令均有法律效力,汉袭秦律,制成《九章律》;(二)汉代以来法律儒家化:历代王朝统治手段多法律、礼教并用;1、原因:①政治: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②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③思想:汉武帝以来,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④其他:血缘宗族与宗法传统的影响;2、历程:①开始:汉朝“以经注律”、“引经决狱”(春秋决狱);②发展:魏晋时期,儒家开始系统地修改法律;③完成:唐朝《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也是礼法结合的典范;④唐律的传承:宋代的《宋刑统》,明清时期的《大明律》《大清律例》3、评价:①利于减少严刑峻法的弊端;②利于儒学传播,思想教化,维护统一;③道德凌驾于法律之上,同罪异罚,削弱法律的权威性;(三)宋代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儒学的生活化、世俗化)1、原因:南宋以来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2、传播方式:①开办书院,授徒,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如朱熹的《家礼》《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行为的规范;②理学家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如《吕氏乡约》是最早出现的成文乡约;三、秦汉以来的法治与教化(1)宋代以来乡约的教化作用1、从宋朝到清朝,乡约有何变化?①内容上从道德教化逐渐转向宣讲皇帝的圣谕;②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到政府推广,约束力变强,并与法律合流;2、乡约有哪些基层社会治理的职能?①教化职能;②救济职能;③法律职能;3、乡约的积极作用?①传播儒家思想与传统文化,提高道德素质;②利于和睦家庭、宗族,增强民族凝聚力;③加强基层治理,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④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4、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主要特征(1)法律以君主意志为转移。
从臣民到公民共3篇从臣民到公民1从臣民到公民在古代社会,人们生活在君主专制的国家中,人们只有臣民的身份,没有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直到近代,人们逐渐走向了以自由和平等为核心的现代文明。
这一过程中,人们从臣民身份逐渐蜕变为公民身份,实现了个人权利的保障和民主价值的体现。
政治地位的转变从臣民到公民,政治地位发生变化。
在古代社会,国家权力集中在皇帝或君主的手中,臣民不过是被统治者,没有政治的参与权利。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民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利益,反抗了专制的统治,争取了民主和自由。
公民在现代社会成为了政治领域的主体,他们拥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可以直接参与到国家和政府的决策中。
人权意识的觉醒从臣民到公民,人权意识得以觉醒。
在封建社会,人们的价值比重通常取决于他们的地位和财富,人权被压抑和忽视。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人们渐渐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尊重和权利,他们依照自己的个性、能力和追求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现代社会不仅拥有较高的生活水平,还注重维护公正、平等和人权的价值观。
法治意识的增强从臣民到公民,法治意识不断增强。
在封建社会中,国王或皇帝的意志可以决定一切,法律只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而存在,没有真正的公正和平等。
经过历史的演变,法治成为现代社会的核心。
每个公民都必须遵守法律,否则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法律的权威在现代社会的地位越来越高。
对于民主和法治的认同,使得公民身份成为人们争夺的角色。
在过去,拥有公民身份只是小部分人所具备的权利。
今天,公民身份成为了每个人的普遍追求,这是人们永恒的话题从臣民到公民,我们见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现代社会已经在民主和法治的框架下建立起来,公民成为政治领域的主体。
人权意识的觉醒和法治意识的增强,使得公民身份成为每个人的追求。
公民不再是被统治者,而是参与国家决策的重要角色。
我们需要珍惜这一身份,并不断推动公民权利的发展,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从臣民到公民2从臣民到公民:中国历史中的权利意识转变中国历史上,臣民和公民的概念都存在过,并且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第14课公民社会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公民。
公民身份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也反映了个人和国家的关系。
每个国家对公民身份都有自己的规定,在社会主义中国,凡是依法取得中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
了解公民身份从古至今是怎样发展演变的。
⑵今天,我们每个公民自出生起就被社会和国家赋予了许多权利,然而,公民争取平等权利与义务,却经历了漫长的斗争过程。
⑶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既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我们要在依法行使自己权利的同时,自觉履行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义务。
2、能力与方法⑴通过在同学们之间展开讨论,了解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关系,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辨证的眼光看待和分析问题。
⑵通过学习、查阅,了解那些是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和义务,并在生活中学会运用和自觉履行。
树立权利意识,运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武器争取和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
同时,要有责任感,自觉履行自己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义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公民是一个人的身份,表明了一种资格,反映了一个人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每个公民应该从小树立热爱祖国,并为祖国的建设、繁荣和富强做贡献的信念。
⑵通过对权力与义务的学习,学生们应懂得,每个公民都依法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力和义务。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在要享受自己权力的同时,自觉履行我们应尽的义务。
⑶树立社会主义的公民意识,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做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范,做一个富有创造性、主动性和自律性的现代公民。
二、教材分析课文导读部分从“公民”一词的来源和涵义方面引出公民和社会的关系,激发学生去了解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公民社会是怎样发展演变的。
1、公民是一个人的身份,表明了一种资格,公民是自然人,具有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
它反映了公民与国家、公民与公民的关系。
对国家而言,公民是一个国家的组成人员,按照“主权在民”的原则,他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而公民与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存在任何特权。
清朝时期国民思想评价19世纪上半期,西方文化伴随着坚船利炮涌入中国,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层面开始出现裂痕,学者们痛定思痛从不同的层面上认识西方文明,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民族特性和现实命运。
随着认识的深入,他们将目光放在中国与西方的民族差距_上。
由此,作为精神文明深层结构的国民性问题进入学者们研究反省的视野,清末民初终于形成一股颇有影响的改造国民性社会思潮一“新国民”思潮。
它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梁启超、严复与“新国民"思潮梁启超、严复等人以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为改造国民性的总方针,通过反省民族文化心理与吸收西方启蒙思想,努力为中国塑造具有明确的自由、自尊、自爱、义务与权利等意识的新型国民。
(一)新型国民的品性梁启超、严复等人认为,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是强大的阻力,民之嗜欲重而虑患轻,“则所生之子女,饮食粗弊,居住秽恶,教养失宜,生长于疾病愁苦之中,其身必弱,其智必昏,他日长成,亦必有嗜欲而无远虑”,于是代复- -代,谬种流传。
(1(P87)只有国民的文明程度增进,政府才可以有贤明的政治真是“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
[2] (P207)?所以,学者们对能使中国富强民主的新型国民的品性,展开了全面又深刻的论述。
,严复认为一种群体要生存并且强大,必须具.备血气体力之强,聪明智虑之强和德行仁义之强。
.他意图通过权利、自由等西方观念启迪国民,教育国民,使国民民力增强,民智开化,民德升高。
梁启超也认为国民必须具有自由、自尊、自治的独立人格,方能成为新制度、新政府、新国家所需的新型国民。
因为自由是欧美诸国民所以立国之本原也,是天下之公理,人生之要具,而且身为奴隶一词的对应,它能号召人们争取自由的权利,使国民彻底地消除心中的奴隶性。
而自尊是个人与国家昂然屹立的重要条件。
--旦国民具有自尊意识,就会生出自爱、自立、自牧、自治的德性,成为能支配自己并明确自己使命与责任的人,之后方能万众一心建立平等自由独立的国家。
内圣归内圣,外王归外王——自由主义与儒家传统初论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一中国宪政问题与内圣外王问题风云际会的二十世纪已然成为历史。
沉思百年中国行宪史的屈辱与光荣、苦难与奋争,当有益于未来的再造与复兴、昌盛与辉煌。
百年中国的行宪历程自清廷的钦定宪法大纲始。
清人不堪担当旧邦维新的重任,示国人以行宪之骗局。
辛亥志士在戊戌六君子的血泊中痛定思痛,而启倾覆帝制之政局。
孙中山先生创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军政、训政、宪政三时期之学说,并以临时约法初建中华新政制之格局。
然而君主虽除,皇权与臣民心理未去,袁氏、张勋复辟、曹锟贿选宪法等毕现行宪之艰难。
内忧频仍之际,又加日人入侵的外患。
经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之后,中华民族仍无化干戈为玉帛、和平民主建国的智慧,而兄弟阋墙,遂使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不具全民共识之基础。
中国共产党建国之后,33年中四易宪法。
自八二宪法以来则三次修宪,以适应风雷激荡之变局。
观察与反思百年宪政史,乃可有以下的基本经验:古今中西的文化问题关系到宪政问题的解决。
中西文化问题方案主要有中体西用论,如张之洞以及梁漱溟熊十力等新儒家;全盘西化论,如胡适等;以及综合创新论,如毛泽东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及张岱年等。
中华文化之中,政治问题与文化问题本不分为两片,而天人关系、群己关系、身心关系综括为内圣外王关系。
内圣外王关系即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政治与宗教关系、国家与社会关系等关系的综会。
内圣外王问题可统领以下的政治宗教关系、国家社会关系、上中下社会结构问题,乃至革命改良关系问题。
这一问题乃是中国新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至今仍未最后解决。
政治与宗教的关系为宪政问题的一大关键。
宪政问题之中有两重关系:第一重关系是国家与社会之关系。
这之中存在着权利与权力之对立、互动和平衡。
第二重关系是政治与宗教之关系。
百年中国有三大主流意识形态: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皆是如牟宗三先生所言的思想、信仰与实践的统一,但中国的新道统、学统、政统尚未建立。
广西大学MPA专业硕士培养方案2007年9月1日制学科、专业代码名称公共管理一、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及学术队伍二、培养目标三、研究生课程学习及学分的基本要求总学分42 分其中核心课程必修7门共20 学分专业方向必修课必修4门共10 学分选修课修4门(不少于四门)共10 学分社会实践共 1 学分必修环节:学术活动共 1 学分五、社会实践基本要求(包括时间安排、内容、工作量、考核方式)七、文献阅读的基本要求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附录:主要阅读书目1、[美]赫伯特·A·西蒙:《管理行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6年。
2、[美]赫伯特·A·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
3、F·W·泰罗:《科学管理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3、[美]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
4、[美]查尔斯·沃尔夫:《市场与政府》,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年。
5、[美]罗纳德·克林格勒:《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6、[英]洛克:《政府论》,商务印书馆,1964年。
7、[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61年。
8、[英]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2年。
9、[美]科思:《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0、[美]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华夏出版社,1987年。
11、[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2、[美]塞缪尔·P·享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
13、[美]约瑟夫·斯蒂格里兹:《政府经济学》,春秋出版社,1988年。
14、[美]R.I.斯蒂尔曼:《公共行政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知识点整合一、全书线索1、从人治到法治2、从专制到民主二、社会转型: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1、从原始社会到奴建社会阶级的分化,私有制的产生、文字的出现(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国家的建立夏朝:标志着奴隶社会开始2、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①春秋战国:铁器牛耕,变法运动(商鞅变法是典型)——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百家争鸣②秦朝: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3、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实质上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①鸦片战争(1840年):标志着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②辛亥革年(1911年):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③五四运动( 1919年):新文化(民主、科学)、新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道德④开国大典(1949年):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①一届政协(1949年):规定了我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②五四宪法(1954年):规定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③三大改造完成(1956年):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历史分期1、中国古代史:主要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2、中国近代史: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者之间的矛盾;中国人民与本族封建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反帝反封建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①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1840年)及《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开始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战争(1894年)及《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及《辛丑条约》: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①五四运动(1919年):(精神:民主、科学、爱国、进步,核心是爱国)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②开国大典(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3、中国现代史:①过渡时期: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3年)、一化三改造(1953-1956年)②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正式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主要矛盾:中共八大(1956年)提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③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中国从臣民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型
茅于轼周鸿陵
茅于轼(1939- ).中国当代学者。
周鸿陵,中国当代学
者。
本文选自周实编《精神档案》,西安,太白文艺出
版社,2001。
茅于轼:民主精神关键的一点是政府和百姓之间关系的正确处理。
这种关系在现代社会中是一种特定的契约关系,它的成功在于双方对契约的认可。
要实现民主,一方面要政府承认自己是纳税人养活的,懂得自己管理公共事务的处世原则。
另一方面,每一个公民要明确在民主制度下的处世原则。
例如,在民主社会中,每一个公民应该有社会责任感的意识。
他们不但遵守公共秩序,而且勇于制止违反公共秩序的行为。
如果在红灯前面要抢行,要有交警在场才能维持秩序,这样的人群已经习惯于被别人管制,他们缺乏相应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无法想像一个民主社会可以由这样的人群所组成。
又譬如,即使少数服从多数,多数人也无权剥夺任何人的公民权利,或者说,公民权具有庄严的可侵犯性。
再如对法律作用的认识,要理解法律不是用以限制人的,恰恰相反,法律的出发点是保护人。
人们要运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利益。
受到欺凌时,应诉诸法律,而不是纠集一批亲朋好友将对方揍一顿,也不是到上面找个高干去施加影响。
同时,当法院做出判决时,应该心悦诚服地接受并加以实施。
反过来,这也要求法院判案公正无私,不受任何外界影响。
要使政府和百姓从现在的处世原则转移到一个民主社会应有的处世原则,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学习和讨论。
经济改革已经进行了20年了,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的人们接受市场规则仍有很大的困难。
同样的,要使从来没有经历过民主的十几亿中国人接受新的政治观点,恐怕比接受市场规则加倍的困难。
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以为民主社会可以一蹴而就。
如何使得政府和百姓能创造性地解决过渡到民主法治政治过程中发生的一切问题?首先,需各方逐渐养成尊重对方、协商妥协的精神。
不论哪一方缺乏这种精神,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冲突,将对一切人不利,这种错误过去曾经发生过。
妥协折中的精神主要不是通过理论学习获得的,而是通过人与人的交流中学习得到的。
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培养这种精神提供了一个最好的环境。
市场和民主政治是互为条件、互相依存的。
从我国的历史看,“五四”运动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就提出民主科学的要求。
为了实现民主,有几百万人牺牲,可是半个世纪之后的1969年,中国迎来的是有几百万人蒙受冤假错案之苦。
百姓不得不放弃自己应当坚决捍卫的基本权利,侵犯人权成为司空见惯的事。
倒是改革开放的20年,民主科学并不是这个阶段的主要口号,然而通过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国人事实上享有的平等和自由超过了解放以来的任何一个时期。
这个政治上的成果恰恰是市场经济所带来的。
因为市场要求平等自由的交换,市场最不能容忍的是用特权破坏市场规则;交换协议的达成要有相互尊重的气氛和折中的思想准备。
所以市场发育也是培养民主精神的过程。
我经常到各地去访问,我能很明显地感到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人民民主意识的差别。
周鸿陵:传统社会中王权高于一切,王权的统治无所不及,从个人的婚丧嫁娶到个人的内心世界,人们没有任何独立意识。
自由以来,中国一直奉行“普天之下,莫非王地,率土
之滨,莫非王臣”的价值观念。
中国人只有“臣民”意识和“乱民”意识而没有公民意识,而现代社会则是一个以公民为本的社会。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就是从臣民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型。
而所谓的政治改革就是要完成这一转变。
虽然这一过程政府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但公民个人素质的提高也是不疑之举。
列宁说过,在一个文盲的国家里不可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我们也可以说在一个臣民的国度里,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是无法实现的。
民主和法治并不是一台没有灵性的机器,电钮一动就可以产生出美丽的成果来。
在政治演变过程中由于公民素质的低劣导致民主、法治的失败,是有据可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