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管理制度(20200618172755)
- 格式:docx
- 大小:20.10 KB
- 文档页数:9
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第一条为加强公司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推动公司可持续发展,实现公司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环境保护工作主要内容包括:(一)输变电等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工作。
(二)防腐保温工程中的固体废弃物存放、噪声控制和扬尘整治等工作。
(三)锅炉检修工程中的排放的粉尘、噪声、固体废弃物等环境影响的控制与管理。
第三条环境保护工作遵循全过程归口管理和分级负责的原则,实行目标管理和业绩考核制度。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公司的环境保护工作。
第五条针对实际作业环境,开展环境因素识别评价。
识别公司实际作业环境因素时,应包括以下及5个方面的环境因素a.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
如:粉尘;b.原材料及自然源资源的消耗;c.能量的释放。
如: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d.废物和副产品排放。
如:固态废物、流体废物;e.物理属性。
如:气味等造成的影响,如油漆。
第六条环境因素识别评价1识别排查环境因素时要覆盖如下的时态和状态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2识别环境因素时,下列四种方法可联合使用1)查法 2)现场观察法 3)排查法 4)过程分析判断法等3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3.1评价依据1)环境影响程度、恢复能力、发生频率、相关方利益2)我国参与签署的相关国际公约3)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4)行业主管部门以及公司的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规章和制度5)公司的实际情况(改变环境影响的技术难度、经济承受能力、对公司公共形象的影响等)3.2评价方法考虑本公司的管理水平和环境特点,公司决定采用对比直接判断法与综合评分法结合进行评价。
A.下列情况直接判断为重要环境因素;(对比直接判断法)1)法律法规明文规定;包括已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和《化学危险品名录》的固体废弃物;2)紧急状态;3)能源的消耗; 4)对有考核指标的部门,其水、电、油、钢材的消耗。
环境保护工作管理制度1. 目的和范围本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管理,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部门和员工。
2. 环境保护职责所有部门和员工都有责任保护和改善环境。
各部门应当制定环境保护工作计划,并负责实施和监督。
员工应当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并提出改进建议。
3. 环境保护目标制定并实施环境保护目标,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系统等。
设定目标的过程中应当考虑科学性、可行性和可量化性。
4. 环境法规和标准所有部门和员工必须遵守国家和地方的环境法规和标准。
对于违反环境法规和标准的行为,将依法追究责任。
5. 环境风险管理所有部门应当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风险管理。
风险评估结果应当被记录并定期审查。
6. 环境培训所有员工应当接受环境保护培训,包括环境法规、环境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培训记录应当被保存并定期检查。
7. 环境监测和报告各部门应当建立环境监测系统,并定期对污染物排放、废物处理等进行监测。
监测结果应当及时报告,并保存监测记录。
8. 环境改善根据环境监测结果和评估报告,各部门应当制定环境改善措施,并负责实施和监督。
9. 环境管理质量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定期审核和评估,并及时纠正发现的问题。
定期汇报环境管理情况,并向相关部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
10. 奖惩制度对于环境保护工作表现突出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奖励和荣誉。
对于违反环境保护规定的行为,将依法追究责任,并给予相应的处罚。
本管理制度自颁布之日起生效。
各部门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要求进行环境保护工作的管理。
需要对该制度进行修订时,应当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和公告,并及时通知所有员工。
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1.1制度目的为贯彻落实国家环境保护政策,推动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本制度的目的在于规范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降低环境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1.2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包括但不限于生产工艺、废物排放、用能管理、环境培训等。
1.3主管部门公司设立环境保护管理部门,负责本制度的执行、监督和更新,组织环境保护培训,并协调相关各部门开展环境保护工作。
1.4定义与术语1.环境保护: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合理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损害,实现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改善和可持续利用。
2.环境影响评价:指企业在规划和实施新项目、新工艺、新产品等前,对其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系统评价,提前采取措施,防止和减轻不良的环境影响。
3.废物:指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等物质,包括废水、废气、废渣等。
4.环境培训:指公司对员工进行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培训,包括环境法规、环境管理知识、紧急情况处理等方面的培训。
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2.1项目范围1.所有新项目、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引进和实施前,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2.对现有项目、工艺、产品的重大改建和扩建,也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2.2评价程序1.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明确评价的范围、方法、标准和技术要求。
2.报告应提交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审核,获得批准后方可实施。
2.3评价内容1.着重考虑项目对水、土、大气、噪音等方面的影响。
2.提出环境改善和保护措施,并编制应急预案。
第三章废物管理3.1废物分类1.对产生的废物进行分类,划分为可回收、可处理和有害废物。
2.建立废物清单,明确各类废物的来源和去向。
3.2废物处理1.优先采取减量、资源化、无害化的处理方式。
2.对有害废物,必须按照相关法规规定的方式进行妥善处理,确保不对环境造成危害。
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从事环境保护相关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环境保护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二章甲乙双方权利义务第四条甲方权利义务:(一)遵守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制度;(二)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三)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环保意识;(四)接受乙方对其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和检查。
第五条乙方权利义务:(一)按照合同约定,为甲方提供环境保护相关的服务;(二)协助甲方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三)对甲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建议;(四)保密甲方提供的技术和商业信息。
第三章赔偿方式和免责条件第六条双方因履行合同造成第三方损害的,应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七条甲方违反法律法规和合同约定,导致乙方遭受损失的,应承担赔偿责任。
第八条乙方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因不可抗力导致无法履行合同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章合同的履行、变更和解除第九条双方应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各自的权利义务。
第十条合同履行过程中,如需变更或解除合同,应协商一致,并签订书面协议。
第十一条合同变更或解除后,双方应按照变更或解除后的合同内容继续履行。
第五章违约责任第十二条双方违反合同的,应承担违约责任。
第十三条甲方逾期支付费用的,乙方有权解除合同,并追究甲方违约责任。
第六章争议解决第十四条双方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发生争议的,应首先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七章保密协议第十五条双方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应保守对方的商业秘密。
第十六条保密期限自合同签订之日起计算,至合同履行完毕之日止。
第八章不可抗力第十七条因不可抗力导致合同无法履行或部分履行,双方应立即通知对方,并采取措施减轻损失。
第十八条不可抗力事件结束后,双方应继续履行合同。
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一、总则为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管理,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的质量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制定本制度。
二、管理目标本制度的管理目标是: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加强环境保护执法工作和监测、评估、预警等工作,强化对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推动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提高法律监察水平,促进绿色发展,确保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三、管理机构1. 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制定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组织实施环境保护工作,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监管和督促,以及对环境污染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
2. 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设立专门的环保部门,配备专业人员,负责环境保护事务的处理,并与有关部门建立配合机制。
3. 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要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履行环保责任,接受环境保护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四、环境监测1. 各级环保部门要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网络,对大气、水、土壤和噪声等环境因素进行监测和评估。
2. 环境监测结果要及时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并作为环境保护决策的依据。
3. 特定区域和行业的环境监测要加强,对排放源进行定期监测,并及时采取治理措施。
五、环境评估1. 各级政府部门要对重大工程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评估结果要作为审批和决策的依据。
2. 环境影响评估要由专业机构进行,结果要公开透明,接受公众监督。
六、环境执法1. 环境执法部门要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建立健全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队伍。
2. 对环境违法行为要进行调查和取证,依法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3. 加大对环保设施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问题。
七、环境治理1. 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制定相应的治理计划,落实治理措施。
2. 对重点污染源和严重污染地区要进行重点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质量。
3. 加强生态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减少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
八、环境保护科技创新1. 加大对环境保护科技的投入,推动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
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精选6篇)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篇1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我厂环境保护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坚持推行清洁生产、实行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的原则;实行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原则;坚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评选先进的必要条件,实行一票否定制。
第二条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应对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行政一把手是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
第三条配备与开展工作相适应的环保管理人员,掌握生产工艺技术及生产运行状况。
第二章环境监测工作第四条每年根据公司下达的<环境监测计划>开展环境监测工作。
企业环境管理制度。
监测时如有超标情况,要按照程序文件要求及时通知相关部门,不得私自减少监测次数或停止监测。
第五条每月3日上报前一个月的<环境报表>。
第六条生产办除开展常规监测外,要承担对突发性的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工作。
第七条外排污水和大气的监测外委进行。
第三章环境保护工作日常管理第八条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中,实现全过程、全天侯、全员的环保管理,在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的同时,必须有环保工作内容。
第九条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全员的环保意识。
重点要作好“4、22世界地球日”和“6、5世界环境日”的宣传工作。
企业环境管理制度。
第十条完善环保各项基础资料。
第十一条加强对外来施工单位施工作业的环境管理,承揽环保设施施工的单位,要持有上级或政府主管部门的施工许可证,在施工过程要防止产生污染,施工后要达到工完、料净、场地清,对有植被损坏情况的,施工单位要采取恢复措施。
第十二条污染防治与三废资源综合利用:(一)对生产中产生的“三废”进行回收或处理,防止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对暂时不能利用而须转移给其它单位利用的三废,必须由公司安全环保部批准,严格执行逐级审批手续,防止污染转移造成污染事故;(二)开展节水减污活动,采取一水多用,循环使用,提高水的综合利用率;(三)在生产过程中,要加强检查,减少跑、冒、滴、漏现象。
环境保护工作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环境保护工作,规范环境保护行为,保障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机关、事业单位、企事业单体、社会组织等单位及个人。
第三条本制度的宗旨是坚持以人为本,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环境保护责任第四条国家、地方政府及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确保环境保护政策、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第五条企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要求,履行环境保护责任,加强环境监测和污染物排放控制,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防止对环境造成损害。
第六条个人应当保护环境,不随意乱扔垃圾,不破坏生态环境,爱护公共设施,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第三章环境保护工作机制第七条地方政府应当设立环境保护部门,负责本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
第八条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定期组织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公布监测数据,并对环境状况进行分析和预警。
第九条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建立环境污染投诉举报制度,接受公众的环境投诉和举报,并及时调查处理。
第四章环境保护措施第十条企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制定环境保护措施,并进行环境政策的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
第十一条企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对污染物的排放控制,使用符合环保要求的设备和材料,对污染物进行处理,达到国家和地方的排放标准。
第十二条企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紧急事件应急预案,及时处理各类环境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第五章环境修复与复原第十三条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应当根据环境状况,制定相应的环境修复与复原计划,加强对环境修复与复原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第十四条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应当按照环境修复与复原计划的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复原。
第六章环境保护的奖惩机制第十五条对于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表彰奖励,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
环境保护管理制度(规章制度)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积极应对环境问题、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制定了本《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二、目的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的目的是规范环境保护工作,提高环境管理水平,确保生产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本公司员工,对环境保护工作负有责任和义务的所有部门和岗位。
三、环境保护责任1. 公司领导班子负有最终的环境保护责任,制定环境保护目标和政策,并确保其落实;2. 各部门负责制定和实施具体的环境保护计划和措施,并定期进行评估和检查;3. 所有员工要强化环境保护意识,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4. 督促供应商和合作伙伴遵守环境保护规定,选择环境友好型产品和服务。
四、环境管理措施1. 强化环境风险评估,定期开展环境影响评价,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2. 严格执行环境标准和限值要求,对环境排放进行监测和控制;3. 加强废物管理,推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实行分类收集和合理处置;4. 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环境友好型工艺,降低资源消耗和能源排放;5. 建立环境应急预案和事故应急机制,及时处置环境突发事件。
五、环境培训与宣传1. 定期开展员工环境保护培训,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和技能;2. 加强对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的宣传,确保员工了解相关规定;3. 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公司员工成为环境保护的积极推动者。
六、环境监督与检查1. 配备专门的环境监督员,负责监督环境保护工作的落实;2. 定期开展环境保护检查和评估,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3. 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建立员工环保奖励制度,激励员工积极性。
七、违规处理与责任追究1. 对违反本管理制度和相关环保法规的行为,将依法追究责任;2. 对环境破坏行为,按照法律法规进行处罚;3. 对环境保护工作不力、态度消极的人员,依纪依法进行相应处理。
八、附则1. 本管理制度由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审核和修订;2. 本管理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执行,并不断完善和改进;3. 本管理制度的解释权归公司所有。
2024年环境保护工作管理制度____年环境保护工作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管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在我国境内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环境保护工作的核心任务是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四条环境保护工作应当遵循科学决策、全面预防、综合治理和依法管理的原则。
第五条环境保护工作应当坚持公开透明、公正公平的原则,加强社会监督,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第六条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完善工作机制,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落实。
第二章环境保护工作管理机制第七条建立环境保护工作的统一管理机制,统筹协调,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
第八条形成环境保护工作的层级管理体系,实现从中央到地方的全面覆盖。
第九条中央环境保护机构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核心管理机构,负责协调、指导和监督环境保护工作。
第十条地方环境保护机构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具体管理机构,负责落实中央环境保护机构的决策部署。
第十一条环境保护工作应当建立科学决策和风险评估机制,实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第十二条环境保护工作应当建立全民参与的机制,充分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公正公平。
第三章环境保护工作管理措施第十三条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工作,建立健全环境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及时掌握环境质量状况。
第十四条建立健全环境污染防治机制,制定和实施污染物减排措施,促进环境质量不断提升。
第十五条加强对环境执法监管的力度,建立环境执法信息公开制度,严惩环境违法行为。
第十六条加强环境修复和生态保护工作,修复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第十七条建立健全环境风险防范机制,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及时处置环境突发事件。
第十八条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环保行为习惯。
第四章组织实施和监督评估第十九条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实施,明确责任分工,确保任务完成。
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第一条环境保护管理工作要坚持“谁污染,谁负责,谁治理”、“谁主管,谁负责”和“分级管理、逐级负责”的原则。
第二条项目部应成立环境保护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全线环境保护管理工作,项目经理任组长。
环境保护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安质环保部,具体负责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第三条项目部每月组织不少于一次的环境保护综合检查安质环保部负责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督促整改。
第四条项目部负责对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提出的问题进行落实。
第五条对环境因素进行识别、评价,确定重要环境因素,制定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第六条组织进行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环保意识。
第七条防止和减轻环境污染,降低资源、能源消耗。
第八条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做好噪声控制、能源节约、土壤植被的保护、废弃物的回收。
第九条项目部负责对项目现场的粉尘、噪声、废气、污水等的监控管理。
第十条严格控制固体废物污染,施工完毕及时清理垃圾,保持施工环境卫生。
严格控制机械、车辆尾气排放。
第十一条施工、生活垃圾按地方政府部门规定集中处理。
环境保护管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环境的保护,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要求,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所有组织和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产生污染物、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等活动的行为。
第三条环境保护管理的目标是通过规范行为和管理措施,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产生,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第四条环境保护管理的原则是政府主导、社会共治、全民参与、源头预防、综合治理、依法行政、公开透明。
第五条所有组织和个人应当遵守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政策、标准和规范,履行环境责任,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第二章环境监测与评估第六条所有组织和个人在从事产生污染物、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等活动前,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按照评价结果进行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第七条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中污染物、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等的含量、分布和影响进行定量和定性的监测分析。
第八条组织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和地方的要求,对自身的污染物排放进行监测,并及时上报相关部门。
第九条组织和个人应当加强对环境的监测,及时发现环境问题,并按照规定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
第十条组织和个人应当对环境问题进行评估,并按照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整改。
第三章环境管理与控制第十一条在进行污染物、固体废物、危险废物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应当建立环境管理制度,并按照制度要求进行操作和管理。
第十二条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组织和个人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技术手段,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产生。
第十三条组织和个人应当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第十四条组织和个人必须按照规定对产生的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进行分类、储存、运输和处置,确保废物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第十五条组织和个人应当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稳定。
第四章环境法律与责任第十六条组织和个人必须遵守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按照法律规定进行环境保护活动。
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1.为了加强企业环境保护管理,落实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员工和公众身心健康,提高企业形象和竞争力。
2.依据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1.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及其子公司的全部经营活动和生产过程。
2.公司及其子公司的全体员工,以及与公司及其子公司具有业务往来的合作伙伴、供应商等,应遵守本制度的规定。
第二章环境责任第三条环境管理机构1.公司设立环境管理机构,负责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具体职责包含:订立环境保护管理规定、组织环境评估和监测、开展环境培训、落实环境改善措施等。
2.环境管理机构由环境保护主管负责人和相关专业人员构成。
第四条环境责任人1.公司设定环境责任人,负责环境保护管理的具体工作,包含订立环境目标和计划、领导环境检查和监测、推动环境改善等。
2.环境责任人由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担负,必需具备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和经验。
第五条环境保护目标和计划1.公司设定环境保护目标和计划,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和改进。
2.环境目标和计划应依据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等订立。
第三章企业活动的环境保护第六条生产/经营活动1.公司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使用符合环保要求的原材料子和设备,采取减少污染、节省资源的措施。
2.公司应开展环境风险评估,订立环境管理措施,确保生产/经营活动不对环境造成重点影响。
第七条废物管理1.公司应依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法规,建立健全废物管理制度,加强废物分类、收集、储存、运输和处理的管理。
2.废物应按规定进行妥当处理,避开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
第八条公共设施管理1.公司应合理规划和管理企业公共设施,保证其正常运行和维护。
2.公司应加强对用电、用水、用气等公共设施的管理和监控,采取节能、环保的措施,减少资源消耗和排放。
第四章紧急环境事件管理第九条紧急环境事件防备1.公司应建立健全紧急环境事件防备机制,订立应急预案和演练计划,提高员工对紧急环境事件的应对本领。
环境保护管理制度范本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环境保护管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范围内的环境保护工作。
第三条本制度的目标是规范环境保护管理行为,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护生态环境。
第二章环境保护责任第四条本单位的主要领导担任环境保护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五条各职能部门要按照国家和地方要求,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保护生态环境。
第六条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履行环境保护职责,搞好环境保护工作。
第三章环境保护措施第七条本单位要合理规划和布局,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推广清洁生产技术。
第八条本单位要加强环境设施建设,安装污染治理设备,确保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达标排放。
第九条本单位要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开展定期的环境监测工作,保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十条本单位要建立环境事故应急预案,做好环境事故的应急处理工作。
第四章环境保护监督第十一条本单位要配备专职环境保护监督人员,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检查。
第十二条本单位要加强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员工对环境保护意识的认识。
第十三条本单位要建立环境保护违法行为处理机制,对违法行为及时进行处理,并严肃追究责任。
第五章环境保护奖励和处罚第十四条本单位对环境保护工作出色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和嘉奖。
第十五条本单位对环境保护工作不到位,导致环境污染和损害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相应的处罚。
第十六条违反本制度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追究责任,接受相应的处罚。
第六章附则第十七条解释权归本单位负责。
第十八条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参考范例仅供参考,具体制度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修订版)单位:编制:实施日期:年月批准人:目录一、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3)二、环境保护责任制 (3)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7)三、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管理制度 (9)四、环保事故管理制度 (13)五、环保培训教育制度 (16)六、环保奖惩管理制度 (17)七、环境治理管理制度 (18)八、环境治理主要措施 (20)九、原料装卸管理制度 (21)十、“三废”管理制度 (22)十一、“跑、冒、滴、漏”管理制度 (23)十二、环境保护运行管理制度 (24)十三、废弃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 (26)十四、危险废物管理制度 (28)一、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为保护环境,创建“环境友好型企业”杜绝各类环保事故的发生,经本厂研究,制定如下环境保护目标,望各有关部门和人员认真执行:1、杜绝各类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
2、杜绝采购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劳动保护用品、设施设备,采购劳动保护用品、设施设备时要索取相关证明和使用说明书,并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使用或安装、调试、运行。
3、新建、改扩建项目时,环境保护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4、新建、改扩建项目时,应首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条件不符合禁止建设和施工。
5、新建、改扩建项目试生产运行正常后3个月内进行现状环境影响评价,并向有关部门提出验收申请,验收不合格禁止继续生产。
6、严禁向生活水体排放各种含有害物质的污水。
7、污水排放的各项指标完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二、环境保护责任制为保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落实环保责任,本厂成立以总经理为组长的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成员由各部门负责人担任。
1、总经理环保职责1.1总经理是公司环保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公司的环保工作总负责。
1.2贯彻落实环保工作的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有关环保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深入抓好公司的环保工作。
1.3负责建立并落实全员环保目标责任制,督促层层落实环保工作责任制。
环护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但不限于资源开发、生产制造、废弃物管理等。
第三条本制度的目标是减少环境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确保企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
第二章环境管理职责第四条企业应当建立环境保护管理机构,明确环境保护管理职责。
第五条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应当组织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监测和评估企业环境状况,制定环境保护计划,提出环境改善建议。
第六条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应当协调生产部门和环保监测部门的工作,实施环境监测、环境评估、环境治理等措施,确保生产活动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第三章环境保护措施第七条企业应当采取措施减少环境污染排放,包括但不限于治理污染源、提高生产工艺效率、推广清洁生产技术等。
第八条企业应当建立废弃物管理制度,实施分类存储、分类处置等措施,推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第九条企业应当加强对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和治理,落实污染物排放标准,确保符合国家标准。
第四章环境应急管理第十条企业应当建立环境应急管理制度,编制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救援队伍,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第十一条企业应当定期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和事故演练,加强环境事故应急处理能力。
第十二条企业应当配备应急救援物资和设备,进行应急演练和培训,确保在环境事故发生时及时处置。
第五章监督与检查第十三条政府环保部门、相关监管机构和公众有权对企业的环境保护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第十四条企业应当配合监管机构的工作,提供相关环境保护数据和资料。
第十五条环保部门和监管机构有权对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企业采取处罚措施,并依法公开行政处罚信息。
第六章法律责任第十六条企业应当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如违反法律法规的,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十七条如果企业的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造成了环境损害,企业应承担赔偿责任。
环境保护管理体系
第一条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制度,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存亡
与兴衰,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各建设单位领导必须高度重视
环境保护,健全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
为此,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各施工单位人员都应自觉遵守、执行环境保护措施,在工
程建设过程中,防止并尽量减少对施工现场和周围环境的影响。
第三条所有参与工程建设的单位都要认真执行《环境保护法》关
于工程建设三同时的规定,即: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第四条工程现场的办公区、生活区应采取绿化措施,改善生态环境,现场应提供足够的废料、垃圾筒和水冲式厠所,并有专人清扫,
保持现场施工环境卫生。
第五条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应及时清运
到指定地点,集中处理,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第六条各单位应当制定有毒化学品管理规定、污染气体、污水、
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资的管理办法。
单独编制环境保护措施。
第七条工程项目竣工后,施工过程中破坏的生态环境应及时修复
和恢复,做好环境绿化工作。
第八条工程施工挖、填、平整场地以及土石方的堆放,必须根据
施工组织设计确定方案和工期,严格管理,防止局部水土流失。
建筑
垃圾,倒入指定地点,严禁倒入江(河)内及江(河)岸。
第九条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措施的,造成环境破坏或污
染事故的单位和个人,除追究其法律责任外,并处以1000-5000元的
罚款。
第十条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可视情况给
予表彰和奖励。
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1.环境保护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
项目部及分包队伍全体员工有义务积极地参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禁止和制止任何工程给周围环境带来危害,保证现场施工环境符合国家及建筑行业有关规定和要求。
2.认真执行国家及建筑行业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落实相关规章制度,合理安排和科学施工,确保周围环境处于良好状态。
3.认真做好环境保护的宣传、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环境保护的意识和主动性。
4.妥善处理工业和生活废水等,未经处理不得直接排放。
5.不得在施工现场熔融沥青或者焚烧油毯、油漆以及其他会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臭气体的物质。
6.现场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扬尘。
7.禁止将有害废弃物及水泥、石块、碎砖等用作土方回填。
8.对产生噪声、振动的施工机械,应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减轻噪声扰民。
9.城镇、农田附近遇有大风时严禁卸白灰、水泥等易飘浮污染物。
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保障人体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XX股份有限公司及各分、子公司。
第三条技术工程部对公司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环境保护管理第四条公司全体员工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第五条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集中控制,综合整治。
第六条各分、子公司必须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管理制度,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使本单位的环境保护工作符合国家标准。
第七条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应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设备和工艺,采用经济合理的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处理技术。
坚持防治污染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同时投产使用。
防治污染设施不得擅自拆除或闲置,确需拆除或闲置的,须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第八条凡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都应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填写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取得环境保护设施验收合格证。
第九条凡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单位,必须把消除污染、改善环境、节约资源和综合利用作为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
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防治在生产建设或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烟尘、粉尘、噪声、振动、放射性物质、电磁波辐射、热污染、恶臭气体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第十条凡产生噪声的单位,必须采取防治措施,确保噪声控制在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以内。
第十一条工业窑炉、锅炉、茶炉、大灶、机动车辆和船舶等排放烟尘、废气的设施机具,均应安装有效的治理装置,对排放含有硫化物气体超过市规定标准的,还应配备脱硫装置。
第十二条禁止向河流、水库、渠道、水井等水体排放油类、酸碱液及其他有毒有害废物。
严禁向饮用水源排放任何废弃物。
第三章附则第十三条本制度由技术工程部负责修订和解释。
第十四条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编号:GLZD-17;版本号:A版;修订状态:0)1.目的为确保有效控制公司在施工生产、生活、办公等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有效利用并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保障员工和相关区域的民众健康,不断提高环境绩效,制定本制度。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环境保护的管理和施工生产、办公、生活中产生的污染物控制及资源能源的利用。
3. 编制依据3.1 GB/T24001-2004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3.2 GB/T28001-201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3.3 公司《管理手册》(A 版)3.4 国家、地方相关法律、法规4. 职业与权限4.1 生产副总经理是本制度的主管领导,组织指导、监督、检查本制度的实施。
4.2 技术质量部是本制度的主控部门,负责对本公司在施工生产、办公、生活等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的控制和资源能源的利用进行指导、监督、检查。
4.3 其他相关职能部门是本制度的相关部门,负责在其管理职责范围内对污染物的控制和资源能源的利用实施指导、监督和检查。
4.4 项目部是本制度的具体实施部门,负责对本项目部产生的污染物和主要能源的有效利用实施控制和管理5. 管理要求5.1施工准备5.1.1工程项目开工前,项目部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案时,其中应包括环境保护管理的方案和措施;也可单独制定环境保护方案和措施。
5.1.2工程项目开工前,项目部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确定项目重要环境因素及其控制措施,具体执行公司《环境因素识别评价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
5.1.3项目部应明确项目环境保护负责人及其岗位职责。
5.1.4项目部应依据本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方案和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配备和设置环境保护的相关设施。
5.1.5工程项目开工前,项目部按照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的规定进行申报登记,办理相关排污许可证。
5.2污染物控制5.2.1污水、废水排放管理(1)污水、废水分类:a. 生活污水。
如食堂清污污水、厕所污水、浴室污水等;b. 施工污水。
如混凝土搅拌,砌体湿润、水磨石施工、装饰材料切割、人工挖孔桩施工等过程中产生的污水。
(2)污水、废水排放的控制标准:污水、废水排放应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的规定。
(3)污水、废水排放控制措施a. 施工现场应在适当的位置如混凝土搅拌站、砂浆搅拌站、洗车点等处设置排水沟和沉淀池,施工污水应有组织地排入沉淀池,经深沉并检测达标后,方可排入城市排水管网或河流,并尽可能二次利用,节约水资源。
b. 基坑喷锚支护、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人工挖孔桩、水磨石等施工时,应在适当的地点设置深沉池,排放的废水必须排放深沉池内,经二次深淀达标后,方可排入城市排水设置或河流,或者二次利用。
c. 项目部应定期在深沉池出口对排放的污水,进行ph值检测并形成记录,一旦发现超标,必须采取相应措施。
d. 项目部应指定专人负责,定期对沉淀池、排水管沟等进行清理,确保污水排放畅通,沉淀有效。
e. 食堂必须设隔池池,并定期进行清理。
f. 施工现场、办公区、生活区厕所必须设化粪池,化粪池应做防渗处理。
化粪池内粪便等污染物应委托环保部门定期抽排,并与其签订协议。
禁止将化粪池粪便排入市政管道或河流。
522废弃物管理(1)废弃物分类:a. 有毒有害废弃物。
包括:水泥袋,外加剂袋、柴油桶、汽油桶、油漆桶、废旧的色带、复写纸、碳粉、医疗垃圾、墨盒、废电池、危险化学品残渣废料等;b. 无毒无害废弃物。
包括:钢筋头、木料头、PVC管头、书籍、报纸、纸张、包装箱(盒)、白色垃圾、烟蒂、烟灰、茶叶渣、泔水等。
(2)废弃物控制措施a. 项目部管理人员应对有有关操作进行技术交底时,应包含含废弃物控制的相关要求。
b. 对废弃物的管理应从源头做起,坚持最水化的原则,方法得当、合理用材、杜绝浪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控制:(a)推行工序、工艺改革,达到最大限度节约资源,如:合理划分流水段;强化模板施工控制,从而最大范围减少室内抹灰;加强管理,最大程度避免返工。
(b)实行限额领料制度,加强材料管理。
(c)模板加固牢固,防止浇筑混凝土时胀模、跑模。
(d)浇筑混凝土时入料准确,防止随意遗撒,要严格控制混凝土标高,防止超咼。
(e)钢筋翻样要合理,下料遵循先长后短的原则,料头合理利用。
(f)木材合理利用,杜绝长料短用。
(g)周转材料及时清理回收。
(h)抹灰要随时清理落地地灰,坚持当日材料当日用完。
(i)产品的包装,应当供货方回收或及时回收处理。
(j)其他可减少废物物的措施。
C.可回收各类包装袋和钢筋下脚料、盒、张纸等应分别存放,做好标识,统一处理。
d.建筑垃圾的控制应加强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对于碎石类、土石方类建筑垃圾,可采用地基填埋、铺路等方式提高再利用率。
施工现场生活区设置封闭式垃圾容器,施工场地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化,及时清运。
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并收集到现场封闭式垃圾站,由有资格的清运供方进行清运。
c. 有毒有害废弃物应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或部门进行处置。
523噪声控制(1)噪声产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施工机械和机具:如挖掘机、运输车、上料铲车、空压机、气泵、混凝土输送泵、混凝土振捣捧、蛙式打夯机、木工机具、打桩机及石材切割机等大噪声机具等;b. 施工活动:模板加固、钢模板修理、野蛮装卸、物体撞击、人为大声喊叫等;c. 活动地点:搅拌机棚,木料加工棚,施工作业面及其它产生高噪音的作业场所。
(2)噪声控制的标准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场界环境噪音控制应符合《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的规定,即:昼间不得超过70dB,夜间不得超过55dB。
(3)噪声控制措施a. 项目部施工管理人员应识别可能产生的噪声源,在地有关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时应包含噪声防治的措施。
b. 在布置施工现场时,应尽量将强噪声设备设置在远离民民区的一侧,并采取降低噪声措施。
c. 防噪设施使用前应进行验收,使用过程中由专项负责人对其有效性进行监督维护;d. 施工机械必须按《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制度》的要求进行验收、维护和保养,保证施工机械的正常运转和传动部们的平稳运行,机械操作人员应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e. 塔吊信号工应采用无线对讲机通话。
f. 模板拆除时,禁止猛烈砸击,钢模板修理埋要远离民民区。
g. 使用混凝土输送泵时,应将泵管(尤其在转弯处)固定牢靠,不得高速运行;优先选用环保型振捣棒,振捣时防止空转,尽量避免触振钢筋和模板。
h. 装卸货物时要轻拿轻放,避免产生强噪声。
i. 施工现场夜间施工时,场界噪声超过55dB的工序严禁施工;但重点工程、抢险救灾工程和工艺上要求必须连续作业或者特殊需要除外;因工艺上要求必须连续作业或者特殊需要,确需夜间工的,必须经当地环保部门批准,取得合法的夜间施工手续,且在工地门口竖立“夜间施工告示牌”。
j. 搅拌机棚、木工棚、混凝土地泵使用前必须进行封闭,尽量使用隔声、吸音材料。
k. 搅拌机棚和木工棚内的操作人员,大理石、花岗岩、瓷砖的切割操作人员以及其他处于噪声值大于85dB环境中的作业人员,工作时必须佩戴防护耳罩,且连续工作不得超过4h,超过4h需进行休息。
i.办公区、生活区禁止使用高音喇叭,严禁人员大声喧哗,电视、音响不能音量过大。
n.在噪声敏感区施工时,项目部应对施工现场场界噪声进行监测,超标时应采取降噪措施。
5.2.4扬尘控制(1)扬尘的分类:a. 金属尘:包括金属物除锈,电焊、氧焊、氩弧焊、碰焊等焊接所产生的粉尘;b. 水泥尘:包括石灰粉以及水泥搬运、储存、砼自搅拌过程中产生的粉尘;c. 木屑尘:刨、锯木料、夹板等产生的粉尘;d. 土扬尘:基坑开挖土尘、道路土尘、砂石尘、装饰面砖切割、落地灰土尘等。
(2)扬尘控制措施a. 项目部施工管理人员在地有关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内容应包括扬尘控制措施要求。
b. 施工现场非作业区应达到目测无扬尘的要求。
项目部对现场易飞扬物质应采取有效措施,如晒水、地面硬化、围档、密网覆盖、封闭等,防止扬尘产生。
c. 施工现场主要通道要进行硬化处理,其他裸露地表尽量进行硬化或绿化,适时洒水降尘;施工现场的办公区和生活区应当适当进行绿化和美化。
d. 土方施工阶段,采取洒水、覆盖等措施,达到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小于1. 5m,不扩散到场区外。
e. 运送土方、垃圾、设备及建筑材料等,不污损场外道路。
运输容易散落、飞扬、流漏的物料的车辆,必须采取措施封闭严密,保证车辆清洁。
施工现场出口应设置洗车槽;f •结构施工、安装装饰装修阶段,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小于0.5m。
对易产生扬尘的堆放材料应采取覆盖措施;对粉末状材料应封闭存放;场区内可能引起扬尘的材料及建筑垃圾搬运应有降尘措施,如覆盖、洒水等;机械剔凿作业时可用局部遮挡、掩盖、水淋等防护措施;高层或多层建筑清理垃圾应搭设封闭性临时专用道或采用容器吊运。
g. 现场自搅拌混凝土时,应地搅拌站进行围挡或封闭等降尘措施,并对水泥、砂、石等进行覆盖。
h. 装饰面砖、砖砌体等的切割作业应安排在室内进行,边切割边放水降尘。
i. 木料、夹板的刨锯作业应在封闭的木工间内操作,必要时操作人员须戴好防尘口罩。
j. 在室外用除锈机进行钢筋除锈作业时,应将除锈机用机罩封闭,防止铁锈随风飞扬。
k. 清理建筑和生活垃圾时,先适量晒水降尘后,再用容器盛装清运,清运时严密覆盖、防止遗洒,严禁高空抛掷。
l. 施工现场道路清扫和楼层清扫前应洒水降尘,防止二次污染。
m. 食堂油烟排放出口应设档板,炊事炉灶应使用清洁燃料,防止污染周围社区。
n. 施工现场严禁焚烧产生烟尘的任何物品,尤其如废旧轮胎、橡胶制品、泡沫、塑料、木材下脚料等。
525光污染控制(1)光污染的产生主要是指电焊机发出的弧光、夜间施工的强光。
(2)应统一现场照明灯具的规格,使用之前配备定向式可拆除灯罩,便于夜间照明只照射施工区而不致影响周围居民。
(3)焊工及直接操作人员穿着长衣、封领、封袖、长裤、皮鞋,工地避开人员集中时焊接。
5.3材料与资源利用5.3.1材料节约a. 图纸会审时,应审核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相关的内容,达到材料损耗率比定额损耗率降低。
b. 根据施工进度、库存情况等合理安排材料的采购、进场时间和批次,减少库存。
c. 现场材料堆放有序,储存环境适当,措施得当。
保管制度健全,责任落实。
d. 材料运输工具适宜,装卸方法得当,防止损坏和遗洒。
根据现场平面布置情况就近装载,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
e. 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提高模板、脚手架等的周转次数。
f. 优化安装工程的预留、预埋、管线路径等方案。
g. 推广使用预拌混凝土,准确计算采购数量、供应频率、施工速度等,在施工过程中动态控制;推广使用高强钢筋和高性能混凝土,减少资源消耗;优化钢筋配料和钢构件下料方案,钢筋及钢结构制作前应对下料单及样品进行复核,无误后可批量下料;优化钢结构制作和安装方法,减少方案的措施用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