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的散文
- 格式:docx
- 大小:21.43 KB
- 文档页数:5
关于文化的散文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是推进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文化的散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文化的散文篇1:谈文化
文化,我既不能给它一个定义,也不能给它一个同义词,只能就自己的理解来谈点关于文化的东西。
文化,顾名思义,即是以文化人。
也就是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产物。
它肇始于人,形成于人,最后服务于人。
如此说来,我们所有人都处于文化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都是文化人。
拥有知识并不等于拥有文化。
早前我们经常看到、听到人们常把文化等同于知识。
说这个人是个文化人无非说明他学过知识,拥有知识,并以知识来谋生。
然而,知识在这里只是工具,而非目的,这与文化的目的是格格不入的。
拥有道德也非拥有文化。
道德跟伦理相关,而文化是一个更加广泛的范畴。
它包括习俗、信仰、科学等等。
道德可以说只是文化非常小的一部分。
拥有精神也非拥有文化。
精神的具体形式包含宗教、哲学和艺术。
一般来说,文化的典型形态即是如此。
然而,这里只是更多的涉及精神领域,而忽略了文化的物质地位。
这么说,文化放佛是包罗万象,涵盖自然和社会,统摄物质与精神。
我们还是回到文化的语义上来。
文即纹理,化即化育。
也就是说动植物的纹理的显示,可以看出它成长的样态。
“文”、“化”连接起来就是以文化人。
这里的人首先是自然人,即是与动物具有本能食色之人。
那么,人不仅有本能欲望,还必须与动物区分开来。
何以区分?文化即是人与动物区分的标志。
火的使用让人脱离了动物的本能,而具有了人的意义。
火在此不只是一形态,更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赋予形态。
由此,火的图腾崇拜应运而生。
在这里,火的物质意义逐渐
演变为精神意义,火之文化育人。
既然文化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产生,那么文化显然具有生产意义。
即文化不仅具有固定的、传承的意义,同时还有生成的意义。
中国古代人们主要浸润于儒道禅的思想文化之中,那么现代的公民意识即是从西方传入的文化概念。
文化在这里有传统与现代之异,当然也就意味着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如何获得文化?文化可以习得,这无需置疑。
一方面人们本身固着在文化里,另一方面也可能对已有的文化置若罔闻。
由此人们既要深入了解并参入现实生活,又要学习传承传统遗留下的宝贵文化资源,同时还必须比较借鉴外来文化。
唯如此,才能让文化如同源头活水一样源远流长。
然而,文化有显也有隐。
这就需要我们把文化内化于心,同时把不同民族、不同特色的文化加以区分。
尊重不同文化,做到求同存异,让文化结出五彩斑斓之果实。
关于文化的散文篇2:文化杂谈
文化,文化什么?
要理解“文化”这个词汇,先得了解“文字”这个词语。
而对于“文字”的了解,还得从“文”和“字”开始。
远古时期,太昊伏羲发明八卦符号,实际是符号和卦画一体的,也就是文和字是一种绘画符号,严格意义上说,“文”,是画,符号才是“字”,字画一体,这就是“文字”的来历。
《尚书序》云: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文,从玄从爻,甲骨文中有一“心”的符号,意思是天象之于心中的印记,描绘宇宙阴阳变化的纹路或轨迹,故又称之谓“天文”。
后世中的“天文地理”的“文”,就是甲骨文中“文”的本义,而在后世中,这个“文”准确写法应该是“纹”。
顺便说一下“名”,从夕从口,甲骨文中是表示妻子抱着新生的孩子等候在夕阳下,向征战或是狩猎归来的丈夫或者族长询问给孩子一个称呼,所以有征询的说法,又称为“命名”。
有了“名”,那是称呼,还得把“名”用符号表示出来,而这个符号就是“字”。
字,从宀从子,甲骨文中是表示在屋内生孩子的意思。
生孩子,这在远古时期,是一件神圣而庄严的事情,一个新的生命神奇降生过程,那就是“字”。
所以后来给人或事或物命名,就称为“字之”。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书名本身,就是说“文”是用来“说”的,而“字”却可以通过解构来理解其意思。
古人相互尊称一般称呼“字”,比如诸葛亮字孔明,周瑜字公瑾,亲人朋友都是称呼“孔明”、“公瑾”,而不尊重的才称呼姓名。
名,则往往是用做自称的。
自从中国进入民国时期后,新文化运动将所有传统都打碎了,这“文”“字”早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姓氏名谁字号等也不再有意义。
现代意义上的文字,就是一种语言符号而已。
理解上面的“文字”含义之后,再来谈谈“文化”的意思。
“化”,从人从匕,甲骨文是一人站立,另一人倒立,意思是其中一个人发生了变化,背叛了另一个人。
匕首的本义,是指背叛者的头颅,后来演变成一种武器了。
由此可见,“化”的意思就是改变,变化的意思。
回到“文化”一词,中文的意思是“文”之所“化”,也就是因“文”而发展衍生形成的一种人类社会活动现象。
《易•贲卦•象传》云: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是“文”与“化”一起出现的最早著述。
同时还出现了文明、人文这两个词汇。
但这里的“文明”二字,是“明文”的意思,也就是明白天文规律,懂得大道的意思,和现代的“文明”意思是完全不同的。
“文明以止”,这才是“人文”,这个人文,就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含义。
后面“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几句意思是指通过观乎“文”之变化,以此顺势教化天下人民。
关于文化的散文篇3:我与中国传统文化
妃色的岁月在时光的空隙中渐渐沉淀下来,一声铜质编钟浑厚而清亮的敲击,穿越中华民族五千年陈迹斑斑的记忆,响在华夏五千年
的历史长河中,不屈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之路上屹立不倒,历经代代坎坷,最终在斑驳的老墙上静静绽放泫然的美丽。
不知从何时起,我走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而后对它的钟爱和痴迷也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渐渐地,我从中感悟到一个古老的国度点燃的文化之火。
对于传统文化的阐释,让我有第一感触的是“孝”与“忠”。
谈起这,我不得不提起我高中所学的《陈情表》。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建”。
对于“以孝治天下”的泱泱晋国。
“孝”的意义可想而知。
孔子曾曰:何为孝?即继承先父之志。
从古至今,“忠”和“孝”已成为中国人论好男人的标准。
“忠”于事业,“孝”于家庭。
在我的理解中,一个标准的好男人就是在家庭和事业上都成功的人,事业的成功是一个男人梦想实现终身奋斗的结果,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标志。
儒家学说里曰:“孝者,所以事君也”。
孝的适用范围远比忠来的广大,这绝不仅仅是对父母而言,更更要的是对君父、授业解惑的老师。
因此,“忠”即“孝”的一部分,那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便不攻自破。
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孕育中,褪去华丽的外衣,大浪淘沙,留下的一笔永久的财富,那便是五千年的沉淀—爱国情怀与民族魂。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历来为世人所推崇,感悟中国的传统文化使我们一方面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另一方面也培养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感。
历代民族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让我牢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使命。
我想起了先秦哪那些宣扬礼仪仁道的先哲们,想起了“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文天祥,想起了那正直廉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官海瑞,想起了救国救民抛头颅洒热血的戊戌六君子••••••
他们为了国家,为了自己的信念,付出了生命,这种胆魄值得每一个华夏儿女去膜拜。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这是我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学到的有一个价值观。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给了很好的诠释。
自古以来,不论在天灾还是人祸面前,中华儿女从不屈服和放弃。
面对各种
挑战而不丧失斗志,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永远保持着不屈不饶的精神,在我的人生中,需要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实现人生价值的问题上,我更应该做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这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