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4)文言特殊句式必备知识+方法技能
- 格式:docx
- 大小:27.16 KB
- 文档页数:15
202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4)文言特殊
句式必备知识+方法技能
【必备知识】
1.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
但在古汉语里,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由“者”和“也”构成的判断句。
由此变形组合的句式主要有:“……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几种。
这些句式,也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陈胜者,阳城人也。
”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⑤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⑦汝是大家子。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4)表因果关系的判断句。
如: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无标识的判断句。
如: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刘豫州王室之胄。
2.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
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
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①承前省。
如: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廉颇)大破之。
②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③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④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
(2)省略谓语
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
(4)省略介词宾语
如:“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
(6)介词“自”也可省略
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
”
3.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子顺序而言的,常见的文言倒装句式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译为:“等到不相信他的时候”。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它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
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
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③借助“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④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
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
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宾语放在介词前:如:王问:“何以知之?”/微斯人,吾谁与归?/余是以记之。
/一言以蔽之。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2)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
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
在文言文中,除了这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①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②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荀子《劝学》)
(3)介词结构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介宾结构(状语)后置”。
①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
前作状语。
例1:“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例2:“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②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作状语。
例1:“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例2:“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例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例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渺渺兮予怀。
4.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表达方式有两大类型:一是从语义上表示被动;二是借助一些表示被动的词来表示被动。
(1)从语义上表示被动
即不用任何专门表示被动的词语来表示被动,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
例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
例2:“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报任安书》) 例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
(2)借助某些词来表示被动
常见的来表示被动的句子有以下几种:
①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例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例2:“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
例3:“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仇也,贞也。
”(韩非子《五蠹》)
②用“见”“见……于……”(“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
例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与张仪。
”(《史记•楚世家》)
例3:“臣诚恐见欺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
例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前一个“于”表示被动)(《师说》)
例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滕文公上》)
例3:“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④用“为”“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
例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例2:“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史记·项羽本纪》)
例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1.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B.何厌之有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以其无礼于晋
2.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彼且恶乎待哉
A.田园将芜胡不归B.都督阎公之雅望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D.今臣亡国贱俘
4.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之有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C.悟已往之不谏D.莫之夭阏者
5.下列各项中对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极娱游于暇日②《齐谐》者,志怪者也。
③之二虫又何知
④乐夫天命复奚疑⑤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⑥幸承恩于伟饯
⑦今臣亡国贱俘⑧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A.①⑧/②⑦/③④/⑤⑥B.①⑥/②⑦/③④/⑤⑧
C.①⑥/②③/④⑧/⑤⑦D.①⑧/②⑤/③⑥/④⑦
6.根据句式特点,下列各句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1)高余冠之岌岌兮(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3)之二
虫又何知(4)句读之不知(5)莫之能御也
(6)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7)蚓无爪牙之利(8)然则一羽
之不举(9)百姓之不见保(10)构怨于诸侯⑾奚以知其然也⑿何厌之有
A.(1)(6)(7)/(2)(3)(4)(5)(8)/(9)(10)/(11)(12)
B.(1)(7)/(2)(3)(4)(5)(8)(11)(12)/(6)/(9)/(10)
C.(1)(12)/(2)(5)/(3)(11)/(4)(7)(8)/(6)/(9)/(10)
D.(1)(7)/(2)(3)(5)(11)/(4)(6)(8)(12)/(9)/(10)
7.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
A.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B.奚以知其然也
C.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也D.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8.下列选项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乐夫天命复奚疑!
B.背负青天,而莫之夭瘀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C.奚以知其然也?
D.去以六月息者也。
9.与“《齐谐》者,志怪者也。
”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莫之夭阏者。
B.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野马也,尘埃也。
10.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
A.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B.奚以知其然也
C.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也D.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11.下列各句中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戍卒叫,函谷举B.然今卒困于此
C.其间一日阻风不行D.汉军至,无以渡
12.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匪我愆期,子无良媒B.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C.汝是大家子D.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13.对下面句子文言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秦王购之金千斤②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④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⑤沛公安在⑥若属皆且为所虏
⑦大王来何操⑧欲呼张良与俱去⑨珍宝尽有之
⑩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A.①⑧/②⑩/③④/⑤⑦/⑥⑨B.①③/②④/⑤⑦⑩/⑧/⑥⑨
C.①③/②⑩/④⑤⑦/⑥/⑧⑨D.①/②④/③⑧/⑤⑩/⑥⑦⑨
14.下列各句,与“蚓无爪牙之利”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B.不拘于时
C.居庙堂之高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5.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彼且奚适也
A.莫之夭瘀者B.屈原既放
C.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D.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16.下面各组句子句式都相同的一组是()
A.相如闻,不肯与会
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B.君何以知燕王
小人哉程婴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乃先请,为儿所卖
而君幸于赵王
D.淳于髡说之以隐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于廷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17.下列各句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为乡党所笑(被动句)B.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
C.不复与言(省略句)D.仆以口语遇遭此祸(状语后置)
18.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B.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
兮焉求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D.之二虫又何知
19.下列各句中,文言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纤歌凝而白云遏B.怀帝阍而不见
C.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D.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20.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无乃尔是过与?()
A.而谋动干戈于邦内B.申之以孝悌之义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1.选出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
A.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B.王好战,请以战喻
C.百亩之宅,树之以桑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矣
22.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彼且奚适也。
A.莫之夭阏者B.屈原既放
C.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D.虽无丝竹管弦
之盛
23.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各组句子不同类的一项是()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②何以伐为③引以为流觞曲水④仰观宇宙之大⑤道之以德,齐之以礼⑥彼且奚适也⑦家
有老妪,尝居于此⑧南冥者,天池也⑨季氏富于周公⑩圣人不凝滞于物
A.①⑧/②③/④/⑥/⑤⑦/⑨⑩B.①⑧/②③/④/⑥/⑤⑦⑨/⑩
C.①⑧/②⑥/③/④/⑤⑦⑨/⑩D.①⑧/②⑥/③/④/
⑤⑦/⑨⑩
24.下列各项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例:草拂之而色变
A.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B.轩凡四遭火,得不焚C.而刘夙婴疾病D.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25.下列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童子何知?②彼且奚适也③莫之夭阏者
④彼且恶乎待哉⑤农人告余以春及⑥此小大之辩也
⑦访风景于崇阿⑧既自以心为形役⑨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A.①②④⑨/③/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⑨/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⑨/⑤⑦/⑥/⑧
D.①②④⑨/⑤⑦/③/⑥⑧
26.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无乃尔是过与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血色罗裙翻酒污D.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27.下列各项中的两句话,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夫晋,何厌之有
B.田横,齐之壮士耳刘备天下枭雄
C.农人告余以春及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D.荆州之民附操者蚓无爪牙之利
28.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微斯人,吾谁与归B.之二虫又何知
C.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D.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29.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A.去以六月息者也B.乐夫天命复奚疑
C.而彼且奚适也D.莫之夭阏者
30.下列各组句子的句式特点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如此将何归哉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輮以为轮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微斯人,吾谁与归?而今安在哉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只有B选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余三项为介词结构后置。
2.【答案】C
【解析】A项的“行李”、B项的“东道主”、D项的“夫人”都是古今异义词,其中,“行李”是“使者”之意;“东道主”即“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夫人”是两个词,“夫”作代词,那个,“夫人”即“那个人”。
3.【答案】C
【解析】例句为宾语前置句,选项C也是。
例句是疑问代词作宾语,选项C 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4.【答案】C
【解析】ABD都是宾语前置句,只有选项C没有任何特殊形式。
5.【答案】B
【解析】①⑥为状语后置/②⑦为判断句/③④为宾语前置句/⑤⑧为被动句。
6.【答案】B
【解析】1、7为定语后置;2、3、4、5、8、11、12为宾语前置;6主谓倒装;9被动句;10介宾后置。
7.【答案】C
【解析】ABD宾语前置。
C判断句。
8.【答案】D
【解析】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皆为宾语前置句。
9.【答案】D
【解析】D项与题干均为“判断句”。
A.宾语前置;B.状语后置;C.定语后置句。
10.【答案】C
【解析】A夭阏之,B以奚,D之何,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C为判断句。
11.【答案】D
【解析】A、B、C三项是被动句,D项省略句:汉军至(乌江)。
12.【答案】B
【解析】B.是陈述句,其余三项均是判断句。
所以选B。
13.【答案】B
【解析】①③为定语后置句;②④为判断句;⑤⑦⑩宾语前置句;⑧为省略句;⑥⑨为被动句。
所以选B。
14.【答案】C
【解析】A项为宾语前置句;B项为被动句;C项为定语后置句;D项为判断句。
15.【答案】A
【解析】A宾语前置句,与例句相同;B被动句;C判断句;D定语后置句。
16.【答案】C
【解析】C均为被动句。
A.省略句/省略句/判断句;B.介词的宾语前置/主谓倒装/主谓倒装兼宾语前置;D.状语后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所以选C。
17.【答案】D
【解析】D无特殊句式。
18.【答案】A
【解析】BCD均为宾语前置。
B.“复驾言兮焉求”应为“复驾言兮求焉”;C.“而莫之夭阏者”应为“而莫夭阏之者”,夭阏为阻塞的意思;D “之二虫又何知”应为“之二虫又知何”。
三句均为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
19.【答案】C
【解析】C是省略句,应为“响穷(于)彭蠡之滨”。
其他皆为被动句。
A 纤歌被凝,白云被遏。
B而不被见。
D被天下笑。
20.【答案】D
【解析】D与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
例句应为“无乃是过尔与”,D句应为“未有之也”。
AB为状语后置句,A“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应为“而于邦内谋动干戈”B“申之以孝悌之义”应为“以孝悌之义申之”C句为一般陈述句。
21.【答案】B
【解析】例句“申之以孝悌之义”是状语后置句,应为“以孝悌之义申之”,A“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应为“是于刺人而杀之何异”C“百亩之宅,树之以桑”应为“百亩之宅,以桑树之”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应为“颁白者不
于道路负戴矣”,都是状语后置句,B是一般句,无特殊。
22.【答案】A
【解析】例句“彼且奚适也”,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A项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正常的语序应为“莫夭阏之者”,与例句同为宾语前置句。
B被动句,C判断句,D定语后置句。
23.【答案】C
【解析】①⑧判断句,②⑥宾语前置,③省略句,④定语后置,⑤⑦⑨状语后置,⑩被动句。
24.【答案】D
【解析】A项,“告诉不许”报告申诉不被允许,B项“轩凡四遭火,得不焚”项脊轩一共遭受了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烧毁,C项“夙婴疾病”一直被疾病缠绕,都是被动句,与例句同。
25.【答案】C
【解析】分别为: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判断句、被动句。
26.【答案】B
【解析】B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
“无乃尔是过与”应为“无乃是过尔与”,“未之有也”应为“未有之也”。
A为判断句,C为被动句,D为状语后置句。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应为“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
27.【答案】C
【解析】C前者为介宾后置;后者为被动句。
A均为宾语前置;B均为判断句;D均为定语后置句。
所以选C。
28.【答案】C
【解析】此题中,A、B、D句都属于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只有C句属于介词结构后置。
29.【答案】A
【解析】例句的“急于星火”是介词结构后置,即“于星火急”,比星火(燃烧的速度)还急迫之意。
A句也是介词结构后置(凭着六月的气息离开),是正确答案;B句和C句都属于宾语前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的类型(“奚疑”即“疑奚”。
“奚适”即“适奚”);D句虽也是宾语前置句,但属于“否
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的类型(“莫之夭閼”即“莫夭閼之”)。
30.【答案】D
【解析】D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A项,前句“善假于物也”,判断句;后句为宾语前置句。
B项前句为宾语前置句,后句为介宾结构后置句。
C项前句为省略句“以之为”,后句为被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