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新品种镇稻14号的丰产稳产性及其利用
- 格式:pdf
- 大小:155.70 KB
- 文档页数:2
52一 江苏农业科学2012年第4O卷第2期
钱华飞,周义文,李 闯,等.水稻新品种镇稻14号的丰产稳产性及其利用[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2):52—53
水稻新品种镇稻14号的丰产稳产性及其利用
钱华飞,周义文,李 闯,林添资,景德道,龚红兵,刁立平,盛生兰
(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句容2124oo)
摘要:以2008--2010年江苏省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为分析资料,采用高稳系数法,结合产量变异
系数和适应度,对镇稻l4号和对照淮稻9号进行比较,结果在2008--2010年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镇稻14号的平
均产量分别为9 394.20、9 793.50、9 169.50 kg/hm2,比对照分别增产5.74%、9.87%、6.20%;高稳系数分别为
89.78%、96.56%、93.70%,均大于对照;产量变异系数分别为4.23%、3.27%、2.89%,均小于对照;适应度分别为
88.9%、100%、100%,均大于对照。镇稻14号是一个高产、稳产、丰产性好的迟熟中粳稻新品种,具有较好的广适性,
增产潜力大,适宜在苏中、苏南及相应中高产地区种植。
关键词:镇稻14号;高稳系数;丰产;稳产
中图分类号:¥511.2 加.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2)02—0052—01
镇稻l4号(曾用名镇稻461)是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
科学研究所经复合杂交于2005年育成的迟熟中粳稻新品种,
2011年3月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苏审稻201112号)。在多
年的中间试验和示范试种中,该品种表现出品质优、丰产性和
稳产性好、抗病力强、熟期适宜、容易栽培、增产潜力大等优
点。本研究对镇稻14号进行了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
析,以期为生产中合理利用该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分析资料为2008--2010年江苏省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
和生产试验结果,对照品种为淮稻9号。
1.2 方法 用中国农业大学遗传育种系和农业部全国农技服务中心
联合研制的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统计分析系统进行分析,采用
与对照品种淮稻9号相比较的方法,用高稳系数法(HSC)结
合产量变异系数(CV)和适应度来评价品种的高产稳产性及
适应性。 高稳系数计算公式:HSC =[(X。一S )/1.1X ]x 100%
产量变异系数计算公式:cv/=S /X ×100%
式中:置和S 分别为第i个品种的平均产量和标准差; 为
对照品种的平均产量;HSC 为第i个参试品种的高稳系数,
HSC 值越大,表明该品种的高产稳产性越好,反之该品种的高
收稿日期:2011—11—24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编号:2011GB2C100010);江 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编号:BA2010140);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 (编号:BE2010364);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f编号: CX(11)1022—4];江苏省镇江市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编号: GJ2010oo1);镇江市科技支撑计划(编号:NY2009015) 作者简介:钱华飞(1976一),男,江苏句容人,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
水稻遗传育种研究。E—mail:shuidao084@yahoo.com.crl。 通信作者:盛生兰,研究员,主要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E—mail: shengshenglan@sina.como 产稳产性越差;cE为第 个参试品种的产量变异系数,cE越
小,说明该品种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化越小,该品种的静态稳定
性越好。适应度是各品种超过平均产量的环境数占试验总环
境数的百分比,反映了品种超过平均生产水平的基本广适性。
2结果与分析
2.1丰产性 镇稻14号在迟熟中粳稻区域试验中,2008年平均产量 9 394.20 kg/hm。,比对照增产5.74%,增产显著,在l2个参 试品种中居第2位…;2009年平均产量9 793.50 kg/hm ,比
对照增产9.87%,增产极显著,在12个参试品种中居第1
位 ;2010年参加迟熟中粳稻生产试验,平均产量
9 169.50 kg/hm ,比对照增产6.20%,在3个参试品种中居
第1位 。多年多点试验结果表明,镇稻14号具有较好的丰
产性,且增产潜力大。
表1 镇稻14号的产量、高稳系数、变异系数及适应度
2.2高稳系数 高稳系数与产量的相关性极高。高稳系数与品种的实际
情况切合程度高,能准确反映品种的高产稳产性。在2008—
2010年江苏省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镇稻l4
号的高稳系数分别为89.78%、96.56%和93.70%,均大于对
照品种淮稻9号(表1),说明镇稻14号是一个高产稳产的水
稻新品种。
(下转第53页)
江苏农业科学2012年第4|D卷第2期 一53一
高小宽.水杨酸对不同品种小麦离体叶片衰老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2):53—54
水杨酸对不同品种小麦离体叶片衰老的影响
高小宽
(衡水学院生命科学系,河北衡水053000)
摘要:选取0、0.3、0.6、0.9、1.2、1.5、1.8、2.1 mmol/L水杨酸溶液,研究水杨酸对离体小麦叶片衰老的影响,同品
种小麦叶片(2叶1心)处理,并测定其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含量。结果表明,水杨酸浓度为0.3~1.2 mmol/L
时,随浓度增大,延缓离体小麦叶片衰老效应增大。随着水杨酸浓度的加大,小麦叶片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
1.2 mmo]/L水杨酸是延缓叶片衰老的最适浓度。
关键词:水杨酸;衰老;离体小麦叶片
中图分类号:¥512.1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2)02—0053—02
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是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简
单的小分子酚类化合物。20世纪60年代后,人们开始发现
水杨酸在植物中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提高植物的抗病 性…,抑制乙烯的合成,提高小麦的抗盐性 ,促进黄瓜幼
苗、小麦等植物生长过程中SOD、POD活性,抑制膜脂过氧
化 等。有研究表明,水杨酸是重要的能够激活植物过敏
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HR)和系统获得性抗性(system— ie acquired resistance,SAR)的内源信号分子 。本试验采用
不同浓度水杨酸对小麦离体叶片的衰老进行了研究,以便更
清楚地了解水杨酸与植物衰老的关系,找到延缓小麦衰老的
收稿日期:2011—04—20 作者简介:高小宽(1981一),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助教,从事遗传 学研究。Tel:(0318)6016590;E—mail:xiaokuangaoS11018@
163.com。 最适水杨酸浓度,从而达到有效延长植物寿命的效果。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选取饱满一致的小麦种子,品种为石新828和良星66
(河北省衡水市农业局提供)。
1.2试验方法 选取2个品种小麦种子各1 000粒,置于培养皿中水浸,
并于22℃恒温箱中催芽1 d,选取萌发一致的种子在恒温箱
内光照沙培14 d,温度22℃,光照12 h/d。待小麦长至2叶1 心时剪取长势一致小麦第一片真叶,去掉顶端1 cm,连续剪
取长1 cm的叶片5段。混合随机分成8组,分别浸泡于浓度
为0、0.3、0.6、0.9、1.2、1.5、1.8、2.1 mmol/L的水杨酸溶液
中,并置于22℃恒温箱中黑暗存放48 h。
采用分光光度法 、TAB法 、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
(上接第52页)
2.3变异系数
变异系数反映的是品种的静态稳定性,即品种的表现不
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cE越小,说明品种的静态稳定性越
好。在2008--2010年江苏省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
验中,镇稻14号的变异系数分别为4.23%、3.27%和 2.89%,均小于对照品种淮稻9号(表1),说明镇稻14号产
量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化幅度较对照品种小,静态稳定性较好。 2.4适应度
在2008--2009年2年区域试验20个试点(次)中,有19
个试点(次)镇稻14号产量超过其他所有参试品种的平均产
量,而对照品种只有4个(即每年2个)试点(次)产量超过其
他所有参试品种的平均产量。在2010年生产试验的5个试 点中,镇稻14号每个试点的产量均高于平均产量,而对照品
种仅有1个试点的产量高于平均产量。因此,镇稻14号的适
应度明显高于对照品种(表1),即镇稻14号超过平均生产水
平的基本广适性远好于对照品种。
3结论
2008--2010年江苏省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结果分析表明:镇稻14号是一个高产稳产、适应性较广的品
种,产量一般可达9 169.50 kg/hm 以上,适宜在苏中苏南及 相应中高产地区种植。
镇稻14号苗体矮健,株型紧凑,茎秆较粗壮,剑叶较短,
挺拔,叶色较淡,灌浆速度较快,后期熟相好;产量三要素协
调,一般有效穗为300万一320万+/hm ,每穗总粒数120~
130粒,结实率90%以上,千粒重28 g左右。2008年江苏省
种子管理站统一抽样送检,镇稻14号出糙率83.8%,整精米
率66.6%,垩白率22%,垩白度2.2%,碱消值7级,直链淀粉
含量16.2%,透明度2级,理化指标达国标优质米三级标准。
镇稻l4号适宜播期在5月中下旬,湿润育秧秧田播种量
300~450 kg/hm ,旱育秧秧田播种量700 kg/hm 左右,机插 秧每盘播芽谷120 g~130 g。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1叶1心
期施断奶肥,3叶期补施接力肥,移栽前施好起身肥,并做好
秧田病虫草害防治工作。通过培育多蘖壮秧、促早发、早够苗
并及时搁田,提高群体素质,打好高产基础,在确保适宜穗数
的基础上,促壮秆大穗,从而达到穗足、穗大、粒重、夺高产的
目的。根据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及时做好防治工作。在
高产栽培条件下,由于氮素水平较高,应注意做好卷叶螟、三
化螟、稻飞虱、纹枯病、稻瘟病及杂草的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