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人才培养2011年度报告
- 格式:pdf
- 大小:886.25 KB
- 文档页数:70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行《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第七、八次合并报告文章属性•【缔约国】联合国•【条约领域】人权•【公布日期】•【条约类别】其他•【签订地点】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执行《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第七、八次合并报告序言1. 根据《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简称公约)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向联合国秘书长提交执行公约第7、8次合并报告。
本报告的撰写遵循了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简称消歧委员会)关于缔约国定期报告的指导原则。
2. 本报告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至2010年执行公约情况,由中国中央政府撰写;第二部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执行公约情况,由香港特区政府撰写;第三部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执行公约情况,由澳门特区政府撰写。
3. 中央政府报告的撰写工作由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国务院妇儿工委办)牵头,并成立了报告撰写工作组,工作组成员来自中国29个有关机构、政府部门和组织,即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中组部、中宣部、外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技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文化部、卫生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统计局、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及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简称全国妇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4. 2010年4月,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召开工作组会议,研究报告撰写事宜。
同年11月,召开了报告初稿研讨会。
为进一步增进各有关方面对公约的了解,研讨会期间举办了有关公约和性别平等问题的培训。
为广泛听取民间社会对报告的意见和建议,国务院妇儿工委办于2011年7月专门召开会议,应邀与会的代表来自中国残联、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法学会反对家庭暴力网络、中国妇女研究会、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中国女企业家协会、中国女法官协会、中国女检察官协会、中国人才研究会妇女人才委员会、北京市妇联、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及媒体。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公布2011年北京市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名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公布日期】2011.12.29•【字号】京教办函[2011]77号•【施行日期】2011.12.29•【效力等级】地方工作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正文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公布2011年北京市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名单的通知(京教办函〔2011〕77号)各有关高等职业学院:2011年,我委组织了北京市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共有来自13所院校的100余支参赛队参加了机器人技术应用等6个项目的比赛。
经过认真组委会认真评审,评选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三队机器人技术应用等57个奖项,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李默生等23名教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冯海明等6名教师获得优秀组织工作者奖。
现将获奖名单予以公布。
各高等职业院校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加强交流,继续重视技能竞赛工作,制定相关鼓励措施,积极开展校内竞赛,扩大竞赛受益面,共同把技能竞赛打造为推动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附件1:2011年北京市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名单附件2:2011年北京市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北大方正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附件3:2011年北京市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李默生邱钊鹏崔健马宏松甄雪松原君静胡冬琴吴友兰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何福贵张力展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张普庆李林琛刘光起樊利军程相波北京北大方正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张伟姜丹丹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万冬陈强徐振华卢海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张博李益附件4:2011年北京市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工作者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冯海明任凤国王博然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蒋从根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张呈祥北京北大方正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胡冶刚。
职 业OCCUPATION职教视点24OCCUPATION2022 08文/王 蕾 黄长久学习型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学历继续教育开展策略研究——以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为例一、学习型社会背景下开展高职院校学历继续教育的契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构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2019 年,政府推动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2020年再度扩招200万人,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为存量劳动力转岗转业提供帮助。
这是中央全面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部署,是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抓“六保”、促“六稳”的重要举措。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构建更加开放畅通的人才成长通道,完善招生入学、弹性学习及继续教育制度,畅通转换渠道;强化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服务功能,开展多类型多形式的职工继续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摘 要:在学习型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发展迎来新契机,但高职院校学历继续教育运行机制还存在系统缺陷,高职院校学历继续教育优化提质工作做得还不到位。
本文通过分析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历继续教育的不足,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期为其他高职院校学历继续教育改革与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 高职院校 学历继续教育 开展策略民素质”。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加快了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步伐,全面施行终身教育,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也迎来新契机。
二、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历继续教育开展现状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隶属于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16年成为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点院校,2017年成为教育部现代学徒制建设试点院校。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入选2011年度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名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公布日期】2010.08.09
•【字号】京教函[2010]478号
•【施行日期】2010.08.09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高等教育
正文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入选2011年度北京市属高等学校
人才强教深化计划名单的通知
(京教函[2010]478号)
市属各高等学校:
根据市教委《关于实施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的意见》(京教人〔2008〕17号),在学校推荐和专家组评议的基础上,经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领导小组审定,现将入选2011年度北京市属高等学校特聘教授、讲座教授、高层次人才、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和中青年骨干人才名单予以公布(见附件)。
各市属高等学校要按照市教委文件精神和各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精心组织,在经费使用和项目进展等方面加强管理和监督考核,积极创造条件保证人才强教深化计划各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要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完善人才选拔、引进、培养及使用机制,更好地推进市属高等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〇一〇年八月九日
附件1:
2011年度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
附件2:
2011年度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
附件3:
2011年度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
附件4:
2011年度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
附件5:
2011年度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
附件6:
2011年度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
蒲应。
812020年44期总第536期ENGLISH ON CAMPUS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专业教育阶段英语课程信息化教学浅析——以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为例文/李亚青和练习,但基础较弱,需要扎实基础,未来从事职业不同,对英语语言的需求又有迫切性和差异性,对教育者、教育媒体和教育信息和方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如何协调这四者的关系,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是当前需要讨论的重大问题。
三、专业阶段英语课程信息化研究探索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人才“高端”,主要指文化素质的高端。
技术技能人才,指专业方面的才能。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标准和作用体现在:1.了解当今我们所处的世界(阅读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的能力);2.未来的工作的需求(听说能力,运用英语进行工作交流,特殊用途英语运用能力,各专业如人力、轨道、汽修、社保、财务等,需要扎实基础,又需要补充专业英语知识);3.宣传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运用英语语言弘扬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4.英语学术能力(进入本科阶段后能熟练地运用英语阅读相关文献,进行学习交流,完成技能和学术的统一,达到真正的高端,避免闭门造车,不了解世界状况和形势)。
因此,英语课虽然是一门公共基础课,但却承担着多重使命和任务。
1.信息化教学辅助课程设计。
开课前,教师整合教学资源,提前将每一单元内容制成电子材料,集中或者单篇发送到学习平台,实现传统教学基础条件的完善;线上教学过程中,学习者面临很多的诱惑,如果钉钉直播依旧如传统的课堂,从一而终地讲述课本内容,必然会失去学生关注;要增加课堂吸引力,在课前引入时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和表达欲望,娱乐消息、国际关系、体育动态等均可以作为开启课堂的话题,抖音短视频、网络歌曲、电影片段等也可以作为激发学生讨论的手段,网络即时问答和小游戏等也可作为开启课程的技巧,进而引入课程话题和内容,并完成词汇和句式等知识的输入,以钉钉、学习通、外研社iTest平台、Mooc、微信公众号等为承载方式,进行英语语言内容的输入。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情况报告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组织做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2022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学校于2022年5月启动2022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论证及审议工作,并在学校官网建设专题网站进行公开。
现将我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公开、实施情况报告如下:一、总体情况2020级开设30个三年制专业;2021级开设27个三年制专业;2022级开设32个三年制专业、3个二年制专业。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情况(一)高度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指导思想,明确贯彻国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及实施意见,深刻领会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明确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基本要求:1 .广泛开展社会和市场调查,注重分析和研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特点,特别要关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本专业领域技术的发展趋势,了解职业岗位人才需求情况,形成相关的调研报告,作为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
2 .各专业要成立有企业、行业专家和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企业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各个教学环节既要符合教学规律,又要根据企业单位的实际工作特点和岗位职业特点妥善安排。
3 .各专业从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打造特色。
(二)按照教育部、教育厅要求组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论证、审议工作1 .有序推进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教学科研部拟定《2022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指导意见》,并经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审议同意,于2022年5月下旬印发了《2022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指导意见》,组织会议对2022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工作做了具体的安排。
2019年第13卷第1期(总104期)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LABOUR AND SOCIAL SECURITYVol.13,2019No.1General No.104·人力资源·北京市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职业认同调查研究谈玲芳(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 北京 100029)摘要:以北京市某高职院校就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在校生和毕业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养老服务职业认同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职业认同整体得分处于中等水平,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层面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其职业认同水平。
为此,需要从社会各层面采取适当措施提高对养老服务工作的认可与尊重,以提升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职业认同水平。
关键词: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职业认同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025(2019)01-33-04A Study on the Career Identity of Elderly Service Talents in BeijingTAN Lingfang(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Beijing 100029)Abstract:To clarify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areer identity,a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224undergraduates and graduates majored in Elderly Service and Management ina vocational college.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s the overall score of career identity of the elderly service andmanagement talents is at a medium level,and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individual character,family status andsocial culture are their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It is necessary to take appropriate programs to improve therecognition and respect to the elderly service at all social class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areer identity levelof the elderly service professionals.Key Words:vocational colleges;Elderly Service and Management;Career identity收稿日期:2018-12-20作者简介:谈玲芳(1973-),女,湖北人,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北京大学人口学博士。
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意向跟踪调查研究——以北
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为例
郑振华
【期刊名称】《职业技术教育》
【年(卷),期】2015(036)026
【摘要】对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10、2011和2012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涉及本专业就业形势、毕业去向选择及是否愿意将本专业作为未来就业的首选等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级间的就业意向存在显著差异.根据调查结论提出建议:认清当前就业形势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完善高职生继续学习深造的政策体系;构建全程化、系统化、个性化的职业指导模式.
【总页数】4页(P60-63)
【作者】郑振华
【作者单位】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北京, 10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5
【相关文献】
1.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探索--以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为例[J], 郑振华;吴婉仪
2.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探索——以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为例[J], 郑振华;
3.实践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的办学模式——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办学探索 [J], 李琦
4.食品类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研究——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 李双石;宋金慧;杨国伟;汪洋;于海龙
5.食品类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研究——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 李双石[1];宋金慧[1];杨国伟[1];汪洋[1];于海龙[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实践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的办学模式——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办学探索
李琦
【期刊名称】《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03)001
【摘要】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产学研合作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贯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的重要体现.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经过多年产学研合作的摸索,发展出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双基地"合作、创新订单式培养等六种产学研合作内容,具有自身独特的定位,具备了"专业背靠行业、教师走入企业、专家进入校园"的特色.
【总页数】4页(P38-41)
【作者】李琦
【作者单位】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北京,10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0
【相关文献】
1.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意向跟踪调查研究——以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为例 [J], 郑振华
2.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J], 姜莉莉
3.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探索--以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为例
[J], 郑振华;吴婉仪
4.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探索——以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为例[J], 郑振华;
5.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分析 [J], 郭玉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发布首批实施外来农民工职业技能特别培训计划定点培训学校名单的通
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公布日期】2009.04.15
•【字号】京人社办发[2009]20号
•【施行日期】2009.04.15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就业促进
正文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发布首批实施外来农民工职业技能特别培训计划定点培训学校名单的通知
(京人社办发〔2009〕20号)
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为贯彻落实《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稳定就业扩大就业六项措施的通知》(京政发〔2009〕6号)和《关于实施外来农民工职业技能特别培训计划的通知》(京人社办发〔2009〕16号)精神,加强外来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岗位技能和服务质量,现将首批实施外来农民工职业技能特别培训计划的4所定点培训学校名单予以公布。
附件:首批实施外来农民工职业技能特别培训计划定点培训学校名单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二〇〇九年四月十五日附件:
首批实施外来农民工职业技能特别培训计划定点培训学校名单
一、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
二、北京商贸职业技术学校
三、北京市富平家政职业技能培训学校
四、北京医药卫生职业技能培训学校。
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2011年度报告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二○一二年二月目录第一部分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统领推进各项改革不断深入 (1)一、深入开展院系两级理事会建设、全面开展体制机制创新 (1)二、校企合作不断深化、合作形式更加紧密 (6)(一)“引企入校”模式 (6)(二)“定制班”模式 (8)(三)“学训轮换”模式 (8)三、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成效显著 (9)(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构建满足职业技能需求的多级课程体系 (9)(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基于“建构主义”思想建立课程体系 (13)(三)城城市管理与监察专业,以职业技能和从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形成了“双证”互通的课程体系 (14)(四)国际商务专业深化课程改革,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 (18)四、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高 (21)(一)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队伍质量显著提升 (21)(二)教学名师、教学团队体系建设逐步发挥作用 (22)(三)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稳步推进 (23)第二部分加强重点专业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25)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形成了独特的“岗位直通车”人才培养模式 (25)(一)确立了“岗位直通车”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涵 (25)(二)形成了岗位直通车的运行机制 (26)(三)实现了多方共赢的社会效益 (27)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深化“三元一新”人才培养模式 (28)(一)深化“三元一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28)(二)形成“三元一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 (31)(三)加强“课证结合”,为更新职业资格标准内涵提供参考 (36)三、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全面建设“项目导向学训轮换”人才培养模式 (37)(一)“项目导向学训轮换”充实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全过程性 (37)(二)“项目导向学训轮换”展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全方位性 (37)(三)“项目导向学训轮换”明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层次性 (38)四、城市管理与监察专业,深化“课证结合岗位定制”人才培养模式 (39)(一)做好职业能力分析,精心制订了涵盖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 . 39(二)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 (40)(三)根据职业资格标准开发了“课证结合”的课程 (40)(四)“岗位定制”能力培养的教学新模式 (41)五、国际商务专业,深入开展“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42)(一)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双证融通” (42)(二)课程设置体现了“双证融通” (43)(三)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体现了“双证融通” (44)(四)实习、实训教学体现了“双证融通” (44)六、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创新“段站结合、全程嵌入”人才培养模式 (45)(一)人才培养体现“段站结合、全程嵌入” (45)(二)教学模式明晰“段站结合、全程嵌入” (46)(三)课程体系改革立足“段站结合、全程嵌入” (48)第三部分参与区域教育改革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 (50)一、积极参加分级制、IHK项目,有力地推动北京市高职教育改革 (50)(一)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稳步推进 (50)(二)德国IHK职业资格证书项目初显成效 (53)二、开设紧缺专业新模式、培养行业企业特色人才 (54)(一)结合首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设置紧缺特色专业 (54)(二)把握首都行业企业需求,培养紧缺特色人才 (54)三、“立足高职、面向首都”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与社会服务 (55)(一)立足高职,积极提供职业技能鉴定 (55)(二)挖掘潜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技能鉴定服务 (56)(三)提供平台,促进技能竞赛和技术交流开展 (56)四、积极承担北京市对口支援西部任务,认真履行社会责任 (57)第四部分积极发挥骨干带动作用推动区域高职教育发展 (59)一、创新文科实训新模式,构建工科实训新平台 (59)(一)构建全业务、场景式文科实训新模式 (59)(二)凸显“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特征,建设集成式多功能工科实训环境 (63)二、以“职业指导进校园”为抓手,创新“专业性就业指导”的新模式 (64)三、以双师结构师资团队建设为内容,创新“社会服务导向式”教科研建设模式. (66)结束语 (67)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2011年度报告——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2011年,我院按照国家教育部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的各项要求,全面开展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同时也进行了北京市级示范校验收工作。
学院继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突出为行业企业服务,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深化校企合作内涵,创新院系两级理事会办学体制机制,充实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稳步推进“理事一体化”课程改革,加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优化整合实习实训软硬件环境资源,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主动为首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现将本年度各项情况汇报如下:第一部分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统领推进各项改革不断深入一、深入开展院系两级理事会建设、全面开展体制机制创新遵循学院骨干校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突出行业办学特色,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规律,探索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建立理事会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新形式,破解校企(行业)之间深度融合的难题,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努力形成互利互惠,资源共享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为首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充分运用学院在多年办学过程中积累的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成果和经验,在政府和主管部门校企合作政策支持下,建立和完善“院系两级理事会”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1)发挥学院整体优势,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由政府、行业、企业和学院共同参与的院级理事会,开展校企合作管理体制建设,制定相应章程及规章制度,并切实开展工作,实现理事会各方共同管理、共同受益,形成相对稳定和紧密的校企合作体制和长效机制;(2)以学院重点专业或项目为主线,建立以系级理事会为主体的多形式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负责具体落实四个重点专业和四个重点项目的建设任务,充分利用理事会资源优势,共同研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师资评聘、实习实训、社会服务等项工作;(3)加强校企合作制度建设,实现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最终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资源共享,增强学院的办学活力和综合竞争力。
以院系两级理事会建设为统领,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学院与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人才中心和各大企业集团共同成立院级理事会,负责规划学院的办学方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建设布局、师资队伍建设等重要事项。
在教学系建立由学院专业带头人、行业企业专家、用人单位代表组成的系级理事会,研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师资评聘、实习实训、社会服务等项工作。
1.发挥学院整体优势,建立稳定紧密的院级理事会管理体制在政府和主管部门政策支持下,学院将与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人才中心和各大企业集团共同成立院级理事会,通过制定校企合作的院级理事会《章程》及相应规章制度,明确理事会各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建立校企平等互利、责权相应、双向互动的理事会管理体制。
院级理事会在学院办学方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建设布局、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战略上的指导;对企业合作项目的确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新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智力支持,形成紧密型的校企合作新体制。
院级理事会要在合作办学、共建实习基地、“双师型”教师培养、技术研发、员工新技术培训等方面建立制度,从制度层面规范校企双方责权关系,准确定位学院与行业企业互动的利益平衡点和持续合作的激励点,通过经济杠杆、利益杠杆的作用实现校企合作双方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2.以重点专业或项目建设为主线,建立多形式的系级理事会体制机制学院各教学系结合自身专业建设特点,以重点专业或项目建设为主线,成立由专业带头人、行业企业专家、用人单位代表组成的系级理事会,并制定理事会《章程》及相应规章制度,明确理事会各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建立各方平等互利、责权相应、双向互动的理事会管理体制。
本项目重点开展院级理事会建设,系级理事会将在各重点专业中开展建设。
院级理事会主要研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师资评聘、实习实训、社会服务等项工作;负责合作项目的人员组织、项目实施、过程评价,遵照“共同参与、共同服务、共同受益、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开展合作项目。
落实“三引三进”——“企业(行业)引入校园、工程师(专家)引入课堂、产品(工作流程)引入实训,教师进入车间、学生进入工位、教学进入现场”,达到“三合一”——“学生与企业工人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室与车间合一”。
通过制定《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内容涵盖合作企业的选择、合作的形式、内容、利益共享机制、鼓励措施,实现“企业(行业)引入校园”;通过制定《企业兼职教师教学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办法》、《兼职教师资助计划》(详见项目三)等,设立兼职教师聘用专项支持经费,支持各专业从相关行业企业聘请优秀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高级技能型人才,担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承担专业建设、课程教学任务或实习指导任务,实现“工程师(专家)引入课堂”;通过制定《实习实训管理办法》,制定实习实训计划,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结合岗位工作任务,实现“产品(工作流程)引入实训”。
在上述制度、方案和措施的运行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学生岗位意识的转变,提前感知未来工作岗位要求的各种能力和意识,提高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提升兼职教师教学基本功,加强实习实训场地建设和改造力度,落实“三合一”。
系级理事会,定期召开会议,研究产业背景、行业定位和专业建设发展方向,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不断变化的趋势,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理事会各方必须共同参与实习就业基地建设、专业课程改革、高新技术服务、“双师”队伍建设,实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目标。
系级理事会要结合专业的性质,认真落实“三引三进”、“三合一”,并制定本专业的实施方案和计划,真正形成多方联合的办学体制的长效运行机制。
同时,理事会将为促进企业发展提供多元化服务,协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和管理问题,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为企业培训高新技术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
3.加强校企合作制度建设,实现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学院将从办好高职教育,主动服务首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开展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