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圆之间写人生方圆在道德经的寓意
- 格式:docx
- 大小:16.81 KB
- 文档页数:5
方圆之间写人生方圆在道德经的寓意
方圆之间写人生
孔子春游,感慨于水遇方则方,遇圆则圆,不禁叹曰:“斯善矣!”人生岂不如是?人性如水,遇强暴淫威能方正耿直,遇良善小弱能柔和谦卑,方圆并济,才能止于至善之地。
“民族之魂”鲁迅,因为懂得方圆之道,所以有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铮铮信条。
先生如椽巨笔,批专制,倡民主,刺人心,济世救人。
他的方,是不屈服于国民政府的恐吓威胁,敢说真话,表真心;他的圆,是爱生如子,极力庇护受追捕的学生,不辞劳苦,不怕牵累。
而他之所以为,是因为他炽热的心中燃着对民族的爱、对青年的爱、对祖国未来的爱。
思方行圆,方圆并济,成就了鲁迅的大爱与至善。
“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巴金,因为懂得方圆之道,所以有了“愿化春泥”的朴素言语。
在民智初开的年代,他毅然挣脱旧家庭的束缚,与封建礼教抗争,追逐广阔新天地;在人心最黑暗、浑浊的年代,他坚定信念,不弃光明,始终苦中作乐,不屈服于时运的不公;而晚年的他,更是写成《随想录》浩浩长卷,剖析自己,点亮希望的星星之火。
他的方,是不屈于强权的抗争;他的圆,是心系于百姓的奉献。
他之所以为,是因为心中对光明的坚守,对未来的憧憬。
思方行圆,方圆相济,成就了巴金的奉献与至善。
然而有一类人,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违背历史与人民的选择,最终只会自取灭亡、遗臭万年。
郅都不懂爱民如子的善心,一味迎合汉武帝,严刑酷法,杀人如麻,终被写入《酷吏列传》,受人诟病。
他的确“方”,方得刚正古直令人敬畏;而缺了这“圆”,“方”只会被打得棱角尽失,难以为善。
方圆之道,在于心中所思,手中所行。
方圆之道,尽在方寸之间。
我不禁想起西子湖畔,雷峰塔下压着的传说,法海之所以被人民诟骂,或许正是因为他过于方正,不肯行圆。
最终拆算了白娘子和许仙,可惜他终日对着门前的西湖之水,竟没有懂得这人性如水,思方行圆之道。
善心当以方为桨,以圆为舟,不畏风浪,普度众生。
思方,行圆,止于至善。
方圆之间写人生
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条塞纳河,它把我们的心分作两半,左岸柔软如圆,右岸冷硬如方。
左岸住着感性,右岸住着理性。
左岸住着人情世故,爱恨嗔怨,右岸住着这个世界的规则在我们心底打下烙印__左岸圆,右岸方,即人生。
方者为正,不为世俗失锐气,果敢勇毅。
这边李太白高呼“安能吹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那边孟子则大喊“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香车宝马,那里有一袭白衣的屈原;满江红遍,那里
有戎马一生的岳飞;书香铺地,滚滚长江东逝里还有司马迁刚毅的灵魂。
懂得方正的'人从来不缺傲骨。
他们将自己立于青松柏树之间,他们懂得如何去维护自尊,挺直脊梁做人。
青灯瓦楞间,可还有人记得那些烈士曾经血洒疆地。
刘胡兰,江姐那个纷乱世界正义的遗腹子,她们把带血的灵魂放在生命的天平上,抬起高贵不屈的头颅,一遍遍复述着她们的梦想与骄傲。
处事需圆,圆你人生的海阔天空,圆你生命的繁花似锦。
圆融处事是一种智慧,懂得收敛自身的光芒,炼化自身的骄气与轻浮,当机立断、处事不惊。
噢吧吗可以把青年学生对他的反斥与谩骂,用一个远视的动作和一句“这里就像自己家"的妙语巧妙的化解。
而彼时的澳大利亚女首相则将国民所扔的鸡蛋戏说成‘谢谢你的早餐”。
没有陈词激昂,没有怒言以对,一句笑言便是多一位友人,少一个敌人。
圆是一门学问,与其让人嫉妒了去,倒不如自敛锋芒。
洞悉人情世故,练达通明,适时的后退,学会圆融,学会机灵。
张良圆融,所以他“为士不为官”,懂得抓住自己手中的东西,不失去便足矣。
当方则方,需圆则圆,不缺傲骨凌云志,不缺人情练达心,大地便是你楹握在手中的丝绸,任你绣出一幅山河锦绣。
把握好每一寸,明辨其中的度,掌握好人生的航向。
用方正的人生态度,智慧的头脑,去构建属于自己的左岸与右岸。
方圆人生,需居方圆之中才能足够精彩!
方圆之间写人生
古人喜欢把大智慧融进琐碎生活里。
小小一枚铜钱,外圆内
方,刚柔并济,说尽人生哲理。
为人处世,应当有方的棱角,也该有圆的柔和。
这样才能尽展才华,书写精彩人生。
方是人的节操与个性,圆是人的豁达与包容。
没有方,圆便流于媚俗;失去圆,方则显得张牙舞爪,正如没有方孔和圆边的铜钱无法存世。
这外圆内方的铜钱该在子瞻的手中呆过。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是文士无法摆脱的宿命。
苏轼的一身傲骨在乌台诗案中被折断打碎,却又在黄州圆融的月光下愈合重生。
此时的苏轼依然不羁,依然清高,但他的个性已然抽枝吐芽,在名为豁达与包容的绿荫中坚定地伫立。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泊,“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洒脱,他成长的温厚包容,内心却仍坚守那一份方的执着,这样的苏轼才得以真正不朽。
个性之方与包容之圆本就该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成就大写的“人”。
方是追梦的坚定不移,圆是方法的变通。
圆成就了方的坚持与执着,方是圆的动力与方向。
罗崇敏的心中也有这么一枚朴素的铜钱。
它是他改革之路的见证。
“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他锐意改革,将“改革”二字写成梦想,挥洒间尽显“方”的棱角。
但面对改革“深水期”的现实,又是“圆”的谨慎与变通引领他走得更远。
大胆假设,小心下刀,他一点点切开城乡二元体制的弊病。
而改革的理念也
以温和而坚定的姿态,和小小的铜钱一样在社会中传递,在人心中成长,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处世之道也应当方圆共济,如此方可成就真实的“梦”。
个人需要方圆的相辅相成,一个民族亦如是。
纵观中华历史长河,有魏征大胆直谏的方,便有长孙无忌深谋慎思的圆;有张居正锐意改革的方,便有申时行调和中正的圆;有法家严冷不阿的方,便有道家清净自然的圆;有顾准“拆下肋骨作大炮”般悲壮的方,便有邓小平“三进三出中南海”般理性的圆。
盛世也好,乱世也罢,方与圆的对立统一是开创辉煌的大神,是驱散黑暗的星辰。
铜钱的圆与方可以是贫寒者温饱的来源,富贵者家财万贯的根基,更是民族智慧的传递,在机遇与挑战共存的今天,这是我们应当深思的。
“上善若水任方圆”,方与圆缺一不可,殊途同归。
它们是人格的两个方面,追梦的两个条件,民族生存的一种哲思。
心怀光明,把握分寸,方圆之间,大可天地任我遨游,书我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