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风景油画的审美境界
- 格式:pdf
- 大小:1.55 MB
- 文档页数:2
2013.09
学教育
101论风景油画的审美境界
李晓强
(郑州市第十一中学,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风景油画审美欣赏活动中的几种不同境界,由低到高,经历了从“隔”到“不隔”再到“隔”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欣赏者将持直观态度,与画家是分离的,对作品是外在的;欣赏者持分析态度,欣赏者以体验的态度寻找作品中情感因素呈现出来的情境,把作品看作是画家个人情感以至于时代情感的凝聚物;欣赏者以一种鉴赏的态度去审视作品中智慧之光,从而满足人类及自身智慧的渴望。
风景油画审美的三种境界相互渗透,相互包容,达到一种和谐的审美境界。
[关键词]风景油画;审美境界
风景油画是以大自然为题材的绘画。
生命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自然循环,自然风景本身就包含了一个极其深刻的道理,。
没有自然界就不可能有人类,人类不同于自然界的一般物质,人有思想,意念,人能改造自然界。
审美价值的高低在于作者是否真实完美的表达了自己的审美理想,使被描绘的景物传达出人的神韵和人的生活气息,以引起欣赏者的参与和共鸣,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风景油画的历史历史上发现最早的风景画,要算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中部沙塔尔休于遗址一神庙内描绘火山爆发的壁画。
据考察,这幅画是对实景的再现,含有宗教意味。
欧洲独立的风景画派最早出现于17世纪的荷兰,出现了大家熟知的表现乡村景色的写实风景,以其逼近现实的空间深度,望之“如镜中影,水中月”所谓“逼真的假象令人更感为可怖的空幻”。
出现了一批以戈延、霍贝马、吕斯达埃尔为代表的再现低地风景油画家,有了辽阔而平静的原野,苍劲虬曲的树林和放牧的牲畜,反映了争得自由和独立的新兴市民阶级欣赏自然风光的闲适情趣。
接着有普桑开创了新古典主义。
以后有北方19世纪的浪漫注意风景画,以英国的康斯泰勃尔和特纳,以及德国的卡斯帕、弗里德里希为首。
他们摆脱了普桑的新古典主义传统和意大利风景画的那种矫揉造作的风格,而是面对自然,追求质朴的、荒蛮的、野性的风景和神秘的象征意义,倾注了画家较多的心理内容。
逐渐的把风景推向了高峰。
接着还有法国的现实主义风景画,印象主义风景画。
关注客观的、自制的、理性的,表达和象征主义的后印象派表现主义的风景画。
二、风景油画的三种审美境界我国古代的诗歌的审美欣赏讲究“境界”。
风景油画的审美欣赏同样离不开“境界”二字。
境界,或说是意境,就风景油画的审美来说,无非是指欣赏者主观心理因素方面的“意”与画面上呈现出来的客观物理方面的“境”,两者之间浑然融合。
在风景油画审美欣赏活动中,由于主体心理因素与客体物理因素之间融合的方式不同,所构成的境界不同,但是它们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包容,达到一种和谐的审美境界。
1、关照意向与客体呈现的物境之间的融合关照意向与客体呈现的物境之间的融合是风景审美欣赏活动中的一种境界。
在这里由于学识水平和艺术修养的局限,欣赏者仅仅以直观的态度着眼于作品中摹仿因素呈现出来的物境,把画家创造出来的源于生活而有高出生活的风景作品看作是自然风光的再现。
这一境界的形成,满足了文明人类依恋大自然原始形态的欲求,调节和平衡了人类现实生活中物质和精神两种不同目的的需要。
人类自从告别了芊芊莽莽的大森林,走向了广阔富饶的河谷原野,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改造了大自然,同时也改造了自身。
一方面,人类以劳动为手段,使愈来愈多的自然物脱离了它们的原始形态,在物质文明的意义上,人类与自然的原始形态日益疏远了。
另一方面,几乎是同一进程中,人类从未止息过对自然原始形态的依恋和追求,在精神文明的意义上,人类的原始形态反而日见亲近了,人们对风景油画的审美欣赏活动的第一种境界的形成,就是这种强烈的依恋情绪的表现。
在这一境界中,人类找到了一条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的捷径——回归大自然怀抱的捷径。
通过它,人类寻找回了曾一度失落的企盼和大自然亲近的种种感觉,获得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生理的舒适感。
正因为这样,人们往往会选择一幅自己喜爱的风景佳作悬挂于客厅或卧室,来满足自己对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缺失。
2、主体的体验意向与客体呈现的情境之间的融合
主体的体验意向与客体呈现的情境之间的融合是风景画审美欣赏活动中的第二中境界。
在这一境界中,欣
赏者以体验的态度寻找作品中情感因素呈现出来的情境,把作品看作是画家个人情感以至于时代情感的凝聚物。
按照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学说,风景画创作和欣赏活动应该是一个互逆的系统发生过程。
十九世纪英国的风景画家康斯泰勃尔感兴趣的是祖国的山山水水。
他的最大愿望就是隐身在溪旁荫下,埋头于沉思遐想。
在美的原始源泉中——在自然中寻求完美,所以有人说他“就像蒙在鼓里的蜗牛一样,与故乡的磨房相依为命”。
如果我们了解了画家这种恋乡情结,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他凝聚在作品中的对故乡对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
又如俄罗斯巡回派风景画家列维坦的《弗拉基米尔卡》乍一看那寥廓的苍穹,辽阔的原野和荒凉的驿道,必将在你的心中唤起一种崇高的美感。
当得知这不是一条普通的道路时。
通过这条空空荡荡望不见尽头的大道,有无数的政治犯被流放到遥远的西伯利亚的时候,你才能真正理解画家在这幅作品里所寄托的对于俄国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79岁高龄的法国风景画家柯罗在弥留之际留下一句话是“我衷心希望,在天堂也有绘画”。
这震撼心灵的深情,一定会使你在欣赏他的作品时体验到他
对自然,对艺术,对人生的虔诚的爱。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3.09学教育
1023、主体的鉴赏意向与客体呈现的
理境之间的融合
主体的鉴赏意向与客体呈现的理境之间的融合是风景画审美欣赏中的第三种境界,在这一境界中,欣赏者完全以一种鉴赏的态度去审视作品中智慧之光的窗口。
从而满足了人类了解他及自身智慧的渴望,并导致这智慧的相互传达和补益。
当人们用一双“绘画的眼睛”从构图,色彩,调子,体积、空间、线条及用笔、刀法等角度去鉴赏一幅幅异彩纷呈的作品时,就会发现画家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印记的形式之美。
在这里,他们将看到画家物化在作品中智慧之光,同时又因为这种智慧之光的发现而意识到自身的智慧之光。
在印象派之后的画家梵高的风景中,树林在挣扎,土地在翻腾,向日葵在燃烧,星星在旋转,无比灿烂的金黄色……,当我们目睹了这些大胆反常的造型和色彩。
使我们感受到作品里似乎响起迪斯科舞曲的狂热节奏。
让人感到内心深处的不安。
《星夜》是梵高的一幅杰作。
在幻觉中呈现的月亮与星星组成一个巨大的旋涡,这些旋涡在急速旋转着,构成了一幅奇特的宇宙景观,与之相对的是山谷中的
小村庄,却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下安然
栖息,一棵高大的白杨战栗着浮望于
人们的面前,又沟通了大地与星空,它
的深绿与棕色,扭曲与骚动渲染了夜
空茫如梦幻。
一年后,梵高自杀,在
这幅中,就能感受到绝望与恐怖,但
它也同样有着对人世的美好期望。
画
面中奔放的笔触;爆发的星星有规律
的跳动着的黄色,仍然是梵高生命的
有声有色的体现。
激情的抒写与梵高
作品中的幻觉呈现,变形夸张,有着
内在的一致。
正是这种全新的创作特
征,使他成为20世纪现代主义绘画艺
术的先驱者之一。
他的创作之所以能
够穿越特定的时间而深刻影响后人,正
是他的生命本身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
了人类的心灵。
梵高的作品为什么如此具有个性
化,又为什么能如此强烈的激起人们
的共鸣。
因为只有激情,可能导致滥
情,变成空洞,抽象的宣泄。
而激情
受到爱的抚育,注入对生活的独特理
解,它就变得亲切了。
再去看梵高的
画你就会感悟到它的真谛,在微妙的
变化中分享到画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
丰富的精神世界。
以新的眼光来看待
自然,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享受。
三、总结
风景油画审美欣赏活动中的几种
不同境界,由低到高,经历了从“隔”
到“不隔”再到“隔”这样一个否定
之否定的过程,在第一种境界中欣赏
者将持直观态度,他与画家是分离的,
对作品是外在的。
在第二种境界中,欣
赏者持分析态度,因此,在崭新的意
义上回到了起点,在“隔”的审美距
离中感受和领悟艺术作品的本质。
在
实际欣赏中三种境界相互渗透,相互
包容,达到一种和谐的审美境界。
参考文献:
[1][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
出版社,1981年版.
[3]王树良,张玉花主编《外国美术
史》.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8-1.
[4](荷)梵高著.(美)斯通编.陶文
江.施袁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07-01.
作者简介:李晓强(1977
—),男,郑
州市第十一中学,一级美术教师。
让趣味性与实效性一箭双雕
吴小霞
(重庆第二十四中学,重庆北碚400707)
[摘要]多年来,我们总是在追求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然而,很多时候,老师精心设计的“导入”,色彩鲜艳的“多媒体”,进行有趣的提问,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但如果我们没有让学生真正回到文本上来,也许那只是提高了学生注意力,只是在为提高语文兴趣打了一场外围战,而真正的实效是能够让学生在精妙的活动中体会文本的妙处,认识到它的艺术价值和崇高位置,使学生能真正从主观上理解到文化内涵和语言韵味。
这样为趣味而做出的努力就不会是徒劳无功,有时还能达到一石二鸟,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趣味性;实效性
以下以《故乡》的教学片段,对此稍做阐述
对于鲁迅的文章,可能是学生最不喜欢的作品了,要让学生真正喜欢读他的作品,可能用传统的方式教授是有些困难。
因为,学生与经典的作品有天然的落差,有一定的距离,是很正常的,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片段:将小说的环境描写与诗歌结合,将小说的人物形象与图画结合,将小说的主题与对联结合,最后居然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变丰为简——环境描写与诗歌结
合
在上《故乡》中开头的环境描写。
我将《天净沙-秋思》的意境与故乡的
意境相结合,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回家
时的心境,并学会了写诗。
具体过程:
师:请大家找一下故乡里的回家时
候的环境描写有哪些?
生: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
时,天气又隐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
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
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
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师:具体分析回乡时写了哪些事
物?
生:天气隐晦,深冬,冷风,船
舱,萧索的荒村,
师:注意其中的修饰词
生:老师,你说的是深冬的“深”
这种吧
师:对,那你体会一下其中的感情
生:天气用了“隐晦”,风是“冷”
的。
生:村子不仅“荒”,而且是“萧
中文教育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