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社会共治共管共享食品安全的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2.65 MB
- 文档页数:4
Q f u j丨究I W o rk researrh
构建全社会共治共管共享
I品安全的思考
■辽宁省人连m rti场监管w iiii寿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以食为
天。
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关系我
国13亿多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
安全,必须抓得紧而又紧。
新时代,
监管部门如何以习近平总书记系
列讲话精神为统领,更好地满足
广大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新需
求、新期待,是一个值得深人思
考的问题。
一、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是人
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新期待
食品安全,包括食品质量安
全和食物营养安全。
进入新时代,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很 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食品安全。
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期待和需求,绝不会仅仅停留在食品质量安全的“底线”上,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地追求更营养、
更健康的“高线”。
作为监管部门,抓食品安全
监管,不仅仅是在保障食品安全
质量安全,同时也是在净化食品
消费环境,推动食品产业优胜劣
汰,引导食品产业向满足人民群
众更安全、更营养食品需求的“高
线”目标发展。
要实现这一新使命,归根结
底,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
发展思想,真正抓好食品安全监
管。
早在2013年底,习近平总书
记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
B!《中国质量监管》2020年第2
期
本版心编 / 你W**************
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 尖上的安全”。
“四个最严”既是 食品安全监管的认识论,也是方法论.更是实践论,为监管部门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呼唤新的治理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理 念引导行动,方向决定出路。
新 时代,如何以更加科学的食品安全治理理念,来指导食品安全工作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就显 得尤为重要。
一是风险治理理念t食品安全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政治性。
培育以风险评估、风险 管理和风险交流为核心内容的风险治理理念,有利于提升监管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也是确保食品安全法律政策及各项管理措施有效落实的重要基础。
风险治理理念,既涉及从农业源头到百姓餐桌的全程治理,也蕴含着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各个方面的社会共治,还与分类治理、精细治理、专业治理等许多内容息息相关,是食品安全监管从经验治理到科学治理、从传统治理到现代治理重大转变的标志。
当前,社会各界已经越来越重视风险治理,
我市也建立了食品安全风险会商
制度,并运用故障模式影响分析
(F M E A)风险工具开展餐饮月艮务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牵头构建了
黄海、渤海周边及东北三省旅游
城市的食品药品安全应急处置协
作机制,这些都是对风险治理的
有益探索。
二是责任治理理念。
过往发
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启示我们,责
任治理是食品安全工作的基石,
责任落实不到位,食品安全就难
以真正落地:,责任治理理念强调
的是将食品安全责任科学分配并
有效落实到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或
者利害相关者:目前,在食品安全
领域,虽然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
责任边界不够清晰等问题,但是,
包括政府、食品生产经营单位、
社会团体和公众在内的社会共治
体系已经基本搭建,包括地方政
府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
行业主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在
内的责任体系也已基本健全。
今
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地方党政
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
市委、市政府也于去年印发了《大
连市关于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
的意见》。
在政府层面,对食品安
全工作已经越来越重视,责任机
制也越来越清晰,摆在监管部门
最重要的课题,就是抓落实,就
是要通过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
的处罚,既把部门责任落实到位,
也倒逼食品生产经营者把企业主
体责任落实到位,同时引导社会
各界广泛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共
同推动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向更高
层次发展。
三是智慧治理理念。
食品问
题是社会问题的集中反映,破解
《中国质量监管》总第375
期
丨究resiNii'rli
复杂的食品难题需要高超的治理艺术既要有较高的政治敏锐性,也要有较强的实践自觉性智慧治理理念强调的是以更科学、更 现代的方式方法破解新时代食品监管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
要 围绕食品质M安全、监管效能、机制优化、方式创新等核心要素,从科学、管理、法制等多角度,加快推进食品监管科学研究,积 极探索前瞻性、创新性的监管r.具、标准、方法、制度、机制等,努力破解快速成长中的食品监管
难题。
智慧治理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力支撑,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智慧监管”,“机器换人”有利于缓解监管力量相对薄弱的矛盾,有利于提高监管效能,是当前食品安全监管的发展方向,值得深人研究和探索。
三、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要构建全社会共治共管共享格局
政府、食品生产经营者、社会 组织和消费者都是“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全链条生产经营与监管的参与者,他们有各自的优势,也存在力有未逮之处因此,构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共管共享的工作格局,形成优势互补的社会共治合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发挥政府主皆作川,K 动适应•:个料变
由于消费者和食品生产者之间的fpf息不对称,极易造成食
品消费的逆向选择,导致市场失
灵,劣币驱逐良币。
作为公共权力
的执掌者、公共资源的分配者、
公共利益的维护者,政府及监管
部N需要承担起食品安全治理的
“主导者”角色。
一是将市场准
入由“发证式规制”向“服务式
监管”转变。
当前,以“发证”实
现的强力规制已经失去了存在的
制度空间,监管部门与企业都是
食品安全治理领域的参与主体,
监管部门需要逐步由“发证式监
管”转变为“服务式监管”。
比如,
小1S饮监管的解决方案:城市规
划+变堵为疏,由政府统一建设
“小餐饮一条街”,以低租金等
优惠政策将周边小餐饮、小摊贩
吸丨至固定区域经营,配备必要
的设施设备集中监管。
今年,我
局开展了 “两不、一心、十行动”
建设,以“买卖公平,不让消费者
吃亏;文明规范,不惹消费者生气”
(简称“两不”)为主题,以打造
放心消费城市(简称“一心”)为
目标,开展十个专项行动,就是向
“服务式监管"^变的一个举措。
二是将对违法行为的“单一惩戒”
向“联合惩戒”转变。
《食品安全
法》规定,被吊销许可证的食品
生产经营者及其法人等5年内不
得申请食品生产经营许可,但不
法分子常常“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由于信息不畅通,不同地域的监
管部门很难做到许可审批环节的
联动。
因此,建立上下贯通、横向
联动的信息化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并将其融入社会诚信体系范围,
就显得十分必要。
这样才能让失
信、违法等行为在金融、土地、许
可等各领域得到联合惩戒,才会
让“浑水摸鱼”者无处遁形。
三是
《中国质置监管》2020年第2
期
本版々编/句明**************
将有关行业由“被动式监管”向“主 动式管理”转变。
当前,校园及托幼机构、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和工地等行业的集体用餐安全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
这四个行业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均有相应的行业主管部门,即教育、民政、卫生健康和住房城乡建设部门。
要落实有关部门的行业主管责任,自上而下加强“条线”上的 食品安全管理,主动督促行业内集体用餐单位落实食品安全责任,也要认真落实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监督抽检、监督执法的职责,双方协作配合、共同发力,才能确保集体用餐单位食品安全。
(二)发挥企收主体作用,积 极实现两个保陣
当前,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期待和需求在不断提升,而政 府的监管能力很难与之完全匹配。
目前我市有超过12万家食品 生产经营单位,这还不包括分散经营的广大农户,而从事食品安全监管的执法人员却只有数百人,且绝大多数人还要兼顾其他工作。
因此,简单的“严看死守”并 不现实,必须倒逼食品生产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
一要通过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来保障食品安全。
除了必要的教育引导以及监管外,可以鼓励企业设立“食品安全基金”,从企业盈利中抽取一部分设立,主要用于食品安全技术研发,补偿、救助因食品安全而陷
人困境者。
也可以鼓励企业投保
食品安全责任险,实现食品企业
履行社会责任与获取合理利润的
相统一。
这几年,大连积极推动
食品生产经营者投保食品安全责
任保险,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
航,去年,已经有314家企业投保,
保费91万余元,保额近6亿元。
二要通过完善食品安全生产保障
机制来保障食品安全。
要加快我
市食品行业的工业化水平、信息
化水平和国际化水平,大力推广
“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合作
组织+农户”形式,以统一标准、
统一种苗、统一技术实现标准化
生产,逐步减少粗放式农业生产
模式所占的比重。
加快H A C C P、
I S O等生产规范在食品企业中的
应用,建立综合运用数据库、网络、
信息系统、条码等多种信息技术,
囊括政府、食品企业、消费者等
广大社会主体在内的食品可追溯
体系。
(兰)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引
社会共治,是以政府监管为
基础,引人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引
导全社会共同治理,既包括各类
行业协会、消费者维权组织和新
闻媒体,也包括每一个消费者个
体。
一要提升社会组织的参与。
西方等发达国家的社会组织作用
发挥比较成熟,尤其是第三方认
证认可行业品牌知名度高,行业
影响力大,参与社会共治能力很
强,而我国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差
距,需要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扶持
力度,通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自我发展水平的提高,增强其公
信力,不断提升其参与社会共治
的能力。
二要提升人民群众的参
与。
要让人民群众掌握必要的食
品安全常识,包括合理健康饮食
结构的建议、对食品安全的简易
识别方法等,加强公众的选择能
力。
要建立畅通渠道,鼓励公众
有效参与,在信息公开平台上进
行充分的交流沟通,包括公众与
政府直接的交流沟通,公众与食
品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公众与
科研机构的交流沟通,公众与公
众之间的交流沟通。
三要提升新
闻媒体的参与。
要通过媒体及时
回应社会关切,做好涉及食品安
全热点问题的舆情监测和协调处
置,综合治理食品安全谣言,营造
良好舆论环境。
要广泛开展正面
宣传,将食品安全工作取得的成
效让群众看得见、听得着、感受
得到,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加
强新时代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需
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我
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指导下,积极工作,努力
作为,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
安全”。
曬
《中国质置监管》总第37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