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英语新教材教学的误区
- 格式:doc
- 大小:31.04 KB
- 文档页数:11
警惕英语新教材教学的误
区
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材(人教版)自年秋季推广使用以来已经两年多了。
各地普遍认为该教材贴近生活,图文并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但也有部分教师说该教材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容易过早出现分化现象。
造成后一种想法的原因何在呢?下面就笔者两年多来在听课、座谈、参加各级培训中所了解的情况分析一下新教材教学中务须警惕的三大误区。
误区之一:强调听说教学,忽视读写训练
在规定“教学目的”时,与老大纲相比,最突出的区别是“新大纲”中强调“为交际”三字。
交际是双向性的,既要输入,亦要输出。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听、读是输入,说、写是输出。
这表明听、说、读、写都
是交际的方式和手段。
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读、写既是训练的手段,也是训练的目的,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为什么在英语新教材教学中部分教师会走入“强调听说教学,忽视读写训练”的误区呢?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教师对“新大纲”的理解不全面
上面提到“新大纲”和“老大纲”的突出区别是“为交际”三字,应该说这是一大进步,是对教师教学的更高要求。
关键是如何理解“新大纲”中”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这句话。
部分教师把中学生学外语和幼儿学母语等同起来,认为只需要学生听懂英语能说出来就体现了“为交际”的思想。
诚然,语言首先是有声语言。
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口语的记录,是第二性的。
但针对外语教学而言,只强调听说,忽视读写,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难以真正培养起来,尤其是我国现阶段广大中学生用外语交际主要是阅读。
有些“三新”培训班、“示范课”的误导
教师在使用新教材前,都参加了各级各类的“三新”培训班(新课程计划、新大纲、新教材),观摩了一些“示范课”。
参加培训能使教师在较短时间内了解“三新”的主要内容,这对教师的教学无疑会起促进作
用,效果是好的。
但也有一些“三新”培训班,由于时间、条件的限制,加上个别主讲人和示范课表演者的“个人所见”导致教师走入了“强调听说教学,忽视读写训练”的误区。
在“三新”培训班上讲到新、老教材时,都认为“新教材”如何如何先进,“老教材”怎样怎样落后;“新教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老教材”只能教给学生英语知识,无助于培养能力。
其实任何一种教材,都有长处和短处。
新教材应该说是一种先进的外语教学理论的产物,有其先进的一面。
但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也要看到其不利的一面。
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有些“示范课”由于所选的内容限制,比如选“对话表演”材料,整个教学过程都强调了听说训练和表演,未体现“读写”,所以听课的教师误认为这节课就是“新教材”教学的模式,是“示范课”。
殊不知,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教学内容来确定。
教师对新教材编排体系把握不准
新教材最大特点是系列配套,以学生用书为核心,有练习册、教师教学用书、阅读训练、听力训练等。
单就学生用书而言,每单元课,词汇、语法归纳等内容附在书后。
教师对这一课或这一单元的重、难点内容把握不准,对有关“读写”的要求不够明确,导致上
完一课书或一单元后,学生都能听懂其内容,说出其中的几句,但如果让其单独写,便出现无从下笔的局面。
由于上述三方面的原因,使得学生的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现象出现得更早、面更大。
误区之二:照搬教师用书,片面理解“五步”
教师教学用书前言部分对这套系列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指导思想、内容及方法作了介绍;分课教学建议部分提供了每课教学的建议、注意的问题及具体的教学步骤。
教师教学用书是我们教师教学的好帮手,有人称之为“金拐杖”,可见其重要性。
但部分教师走入了“照搬教师用书,片面理解五步”的误区。
有了教师用书,教师不用备课了
部分教师拿着教师用书,逐字逐句地照本进行,或为了应付“检查”,在备课本上一字不漏地抄写一篇。
如果问起来,这些教师会理直气壮地回答,难道我们的教案能超出专家设计的教案吗?他们认为既然有了教师用书,就不用浪费时间备课,只需要把“教学建议”部分的内容完成就行了。
课堂教学只用五个步骤
教师教学用书中对课堂教学的步骤作了详细说明:复习,介绍,操练,练习和巩固。
教师在每一个
步骤中的任务有所不同,在每一个步骤中扮演的角色也不尽相同。
部分教师片面理解这五个步骤(也称五步教学法),每一节课中都机械地采用五个步骤,无论是单词教学、对话教学、课文教学还是听力教学,也无论这一课内容的多少、篇幅的长短。
使用后教师们反映,按五步教学法,我们的内容上不完,特别是一课书中有两个或三个时,或就无法处理了。
误区之三:运用英语教学,绝对排斥母语
英语教学中教师使用英语是起码的要求。
在新教材教学中,有部分教师观看了北京中学姜小宁老师的第一册第课的录像课后,产生这样的印象:新英语教材,教学中不能使用汉语。
为什么有这种印象呢?一是姜小宁老师的这一节课确实未使用汉语,二是用汉语怕背上传统的“语法翻译法”的名声。
于是,在教学中绝对排斥汉语。
个别教师甚至提出的口号,美其名曰为创造英语环境,教师只能采用英语教学,于是出现了使用大量超过学习范围的词汇。
怎样才能避免闯入误区,全面达到“新大纲”的教学目的呢?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的劳动是创造性的,任何教材都得靠教师的再创造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外
语教学质量曾经提出:“五个因素,一个公式”。
五个因素是:国家外语政策学生来源与素质教材质量学习环境与条件教师素质。
其中前四项是可变因素,第五项是解决因素。
一个公式是:教学质量=【学生(分)+教材(分)+社会环境(分)+教学方法(分)】×教师。
括号内四者相加是分,而教师的分值越高,乘积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
这表明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
做一个优秀的外语教师,要具备较好的政治与道德素质,以便为人师表;还要具备较强的知识与能力素质,以便胜任工作。
另外也需要具有较佳的心理及审美素质,以便能全方位地开发学生心智,发现、培养和教育出各种类型的人才。
要做一个优秀的外语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学习政治理论、国家的方针政策,包括我国外语政策,明确自己的责任,认识教师工作的平凡而伟大,认识外语教学是适应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学习教育理论、英语教学法知识,经常阅读教学大纲。
用教育学、心理学、外语教学心理学、美学等理论武装自己;了解各种英语教学法流派的特点,博采众家之长,形成自身特色。
反复研究教学大纲,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