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快乐学习汉语拼音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6
让孩子快乐学习汉语拼音
儿童学习汉语拼音,是一个从言语实践中来,又回到言语实践中去的过程,是一个将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学习对象建立起新的联系的过程。
对于刚刚入学的儿童来说,虽然 a 、 o 、 e 、 b 、 p 、 m 、f 等这些字母它们从未见过,但是用这些字母标识的语音却是在儿童语音中经常出现的。只要我们善于借助儿童已有的口语经验和相关的生活经验,使之与所学的字母接通、匹配,就能够化难为易,大大提高汉语拼音学习的效率。
基于这样的考虑,苏教版一年级新编语文教材汉语拼音部分创设了“情境图”和“语境歌”,即将同一组字母纳入一幅“情境图”中,并配以相应的“语境歌”。具体教学中如何运用呢 ? 新编教材的教材说明中明确指出:“情境图”与“语境歌”只是激发兴趣、帮助识记的辅助手段,不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去要求学生看图说话和背诵儿歌,要始终把声母、韵母和拼读练习作为重点。因此,使用“情境图”和“语境歌”要防止两个偏向:一是强调“情境图”和“语境歌”的一般功能 (如观察、思维、表达等 ) ,却忽略了汉语拼音教学的根本目标。不少老师指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时,占用的时间太多,上成了“看图说话”课,造成本末倒置;二是只看到“情境图”、“语境歌”与声母、韵母的表层联系,而忽略了它们的深层意义和根本价值。如何利用好情境图和语境歌呢?
1指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用讲故事或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如教学汉语拼音第八课 zh、ch、 sh、r 时,便可以这样指导:
师:(指情境图)故事发生在一片美丽的大森林里,在什么时间?
生:日出时。
师:对,这就是“日出”的r(相机挂出卡片r)图上画了哪些动物?
生:一头狮子和两只猴子。
师:对,这就是“狮子”的 shi ( 相机挂出卡片sh) 这只凶猛的狮子想要干什么?
生:吃小猴。
师:对,这就是“吃小猴”的 chi( 相机挂出卡片ch) 狮子吃上小猴了吗 ? 为什么?
生:没有,因为树上的小猴用一根树枝把这只小猴救到树上去了。
师:对,这就是树枝的zhi。( 相机挂出卡片zh) 。今天,我们学习汉语拼音第八课 zh 、 ch 、 sh 、 r 。教师板书课题,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进入新课教学。
用“情境图”创设情境,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入新课,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老师和学生共同讲故事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完成了由“枝”到 zh ,到“吃”到 ch ,由“狮”到 sh ,由
“日”到 r ,由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学习对象建立新的联系的过程,将拼音教学化难为易,寓学于玩,既增加了学习的情趣,又渗透了文化素质的教育。
2课堂小结部分指导学生练读“语境歌”,使所学的声、韵母回归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
“情境图”与“语境歌”只是拼音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花费时间太多,因此,在课堂小结部分指导学生练读“语境歌”,既是对整堂课教学内容的练习、复习与巩固,也在所学的声、韵母与学生已有的口语经验和生活经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还是以学习汉语拼音第八课 zh、 ch、 sh、r,为例,我先出示“情境图”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入本课堂小结部分,我再次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读“语境歌”:一轮红日上山头,狮子想来吃小猴,树上同伴有办法,伸下树枝来搭救。儿歌语言琅琅上口,富有童趣,学生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很快,学生们自发地一边打节拍,一边饶有兴趣地读儿歌。进而我鼓励同学们一边表演,一边尝试背诵“语境歌”。接着,我开始弹琴,让学生用我谱写的曲调演唱“语境歌”,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 同学们一边有表情地演唱”语境歌”,一边手舞足蹈地模仿狮子和猴子的律动进行表演,连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也好像没有听见一样,仍然专注地唱歌和表演,仍然沉浸在课堂欢快、热烈的氛围之中……
3利用儿歌激发学习兴趣
儿歌是一种将所学内容本身转化为音乐智慧的最便捷、最直观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对于爱说爱唱的一年级孩子来说,尤为喜欢。在拼音教学中,无论是教字母的发音,还是规范字母的形式,我都运用了大量的儿歌,有的是传统的儿歌。例如。“圆圆脸蛋羊角辫,张大嘴巴aaa;太阳出来红彤彤,公鸡一叫ooo;清清池塘一只鹅,水中倒影eee。”有的是我为了教学需要,自编的儿歌。例如在教“ei”这个复韵母时,我就编了这样一首儿歌:“小兔飞飞,爱喝咖啡。e 前i后,喝了一杯。”像这样的儿歌还有很多。例如,在教“d、t、n、l”四个声母时,由于教师的不断创造影响了学生,课后,学生聚在一起,认真动脑筋,给“小兔追马图”配上了一首有联系的儿歌:“小马驮大米,米粒洒一地,小兔追上来,劝它快停蹄。”由此可见,通过儿歌,学生不仅可以记住拼音字母的音、形,而且还创设了一种充满韵律的课堂节奏,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说唱,在流动的节奏感中发展了音乐智慧。
4游戏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对于刚进校的一年级学生,拼音教学如果不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那么他们将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注意力难以集中。在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用肢体、手势来进行“手舞足蹈”。例如,在教“o”这个单的母的形时。我启发学生思考:“怎样用你的肢体动作来展示o的样子?”于是,一番热烈的讨论之后,有的孩子把嘴巴张开,拢成一个圆形;有的孩子把食指和大拇指围成一个圆形;
还有的孩子把两只手臂团成一个圆形……各式各样的“o”让孩子们兴奋不已。可见他们小小的躯体里潜藏着非常丰富的知识表现力,只要教师善于引领、挖掘,孩子的肢体运作智慧就会得到非常完美的体现。又例如,在区分“u-ü”这对形近韵母时,我建议孩子们用两个小拳头来代替ü头上的两点。当我读到“u”时孩子们的手就不动;当我读到“ü”时,他们就把小拳头举在头顶上,这种练习形式儿童非常喜欢。我在课堂上还开展“找朋友”、“摘苹果”、“开火车”等游戏,这些活动使学生的大脑从多方面进行分析综合,形成暂时联系,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又发展了他们的肢体运作智慧,使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学起来轻松愉快。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碰到过一些难题和障碍,总结一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有些是来自于拼音本身的,如形近的声母、韵母较多,给学生的分辨带来了困难。“b”和“d”、“p”和“q”,仅半圆的位置不同而发音不同,而半圆的位置与声母的本音之间又毫无本质联系。又如声母的发音难以弄准。“n”和“l”、平舌音和翘舌音。
第二,有些来自于方言环境的影响。在教学中有这么一个案例:我在教学生发“n”和“l”时,有些学生总也分不清。仔细分析发现并不全是学生口舌不灵,更有可能是来自于“听觉障碍”。他们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他们所在环境里不甚标准的发音影响,造成他们脑海里“先入为主”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