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学名词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88.00 K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监督 (3)

4、监督的基本原则 (3)

5、监督学 (3)

6、政治原罪思想 (3)

7、法治主义监督思想 (3)

8、自由主义监督思想 (3)

9、人权理论 (3)

10、分权制衡理论 (3)

11、议行合一理论 (3)

12、新滥用权力理论 (3)

13、御史府 (3)

14、《刺史六条》 (3)

15、一台三院 (3)

16、风闻弹事 (3)

17、唐代十道监察区 (3)

18、台谏合一 (3)

19、都察院 (4)

20、巡按御史 (4)

21、科道合一 (4)

22、谏诤 (4)

23、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 (4)

24、法律监督 (4)

28、质询与询问 (4)

29、执法检查 (4)

30、特定问题调查 (4)

31、党监督 (4)

32、党组织的监督 (4)

33、党的代表大会的监督 (4)

34、党的委员会的监督 (4)

35、党委常委会的监督 (4)

36、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监督 (5)

37、党员监督 (5)

38、检查机关监督 (5)

39、职务犯罪 (5)

40、侦查监督 (5)

41、侦查活动监督 (5)

42、审查批捕 (5)

43、审查起诉 (5)

44、刑事审判监督 (5)

45、刑事审判活动监督 (5)

46、刑事抗诉 (5)

47、审判监督 (5)

48、刑事审判监督 (5)

49、行政审判监督 (5)

53、死刑复核 (5)

54、行政行为 (5)

55、抽象行政行为 (6)

56、具体行政行为 (6)

57、行政行为 (6)

58、行政主体 (6)

59、无效行政行为 (6)

60、行政诉讼 (6)

61、行政赔偿 (6)

62、行政监督 (6)

63、层级监督 (6)

64、行政监察 (6)

65、审计监督 (6)

66、行政复议 (6)

67、人民政协监督 (6)

68、党派监督 (6)

6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6)

70、社会监督 (6)

71、公民监督 (6)

72、特约监督员制度 (6)

73、舆论监督 (7)

74、议会监察专员制度 (7)

78、国民请求监察制度 (7)

79、《不列颠百科全书》把权力定义为 (7)

80、权力的强制性 (7)

81、权力的不对称性 (7)

82、权力的价值 (7)

83、权力的相对性 (7)

84、“委托—代理”简言之是 (7)

85、监督的预防功能 (7)

86、校正功能(又称纠偏功能) (7)

87、制约功能 (7)

88、救济功能 (7)

89、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 (7)

90、监督学学科的目的 (7)

91、制衡论 (7)

92、滥用权力 (8)

93、人民代表大会监督的方式 (8)

94、党组织 (8)

95、纪律检查机关的监督权 (8)

96、狭义的职务犯罪 (8)

97、贪污罪 (8)

98、受贿罪 (8)

1、公权力

即公共权力,公权力包容了权力的所有主要特征,但并不是所有的权力都能称之为公权力。

2、腐败

是一个政治性概念,专指国家公权力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滥用公权力谋取私人利益的各种行为或者活动。3、监督

是指各种监督主体依法对国家公权力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行使公权力的活动所进行的监察、督察活动以及对滥用公权力谋取私人利益的各种行为的纠正活动。

4、监督的基本原则

监督的基本原则是监督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监督的基本原则是蕴藏于各种具体监督制度中的普遍的、更高层次的监督规则,对各种具体监督制度起基础性、支撑性作用。

5、监督学

是以对国家公权力的监督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性社会科学学科。从容上看,监督学研究国家公权力监督的基本理论和重要制度,揭示监督工作的一般规律,提供监督的基本方法。

6、政治原罪思想

是基于“人性恶”和“权力恶”的假设提出的。“人性恶”假设认为,人本身就有趋利避害、贪图利禄的本性。

7、法治主义监督思想

是三权分立与制衡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也成为很多国家宪法至上原则和有限政府理论的直接基础。法治主义监督思想所表达的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服从法律、以法监督、以法制约等思想也成为西方各国监督制度的重要思想基础。

8、自由主义监督思想

从限制公权力行使围的角度,探讨对公权力的约束机制,强调公权力的行使界限。

9、人权理论

从国家起源出发,确定了国家权力的地位,将国家权力置于人权即立法权之下,找到了人民对国家权力监督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10、分权制衡理论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学说,同样是在反对封建专制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思想家(洛克、孟德斯鸠)鉴于君主专制制度下个人大权独揽的弊端,提出了由不同个人和社会集团分掌国家部分权力并互相制约的主。

11、议行合一理论

是指立法权、行政权等权力都同属于一个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即同属于由人民直接或者间接选举代表组成的人民代表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都由人民代表机关产生,并对人民代表机关负责,受人民代表机关监督。

12、新滥用权力理论

是相对于传统滥用权力的含义而言的。

13、御史府

始皇统一中国,在全国围建立起自上而下的御史监察制度,设置御史府作为总管图书档案和监察官吏的中央机构,御史府的长官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与丞相、太尉共处国家中枢地位,但此时的御史大夫作为监察长官,同时又是丞相的副职,受到丞相的辖制,监察还没有成为独立行政之外的政治实体。

14、《刺史六条》

监察的容是汉武帝制定的《刺史六条》,其中除一条涉及地方豪强外,其余五条都与二千石即郡守有关,包括不遵奉诏令、断狱不公、选举不平、不能约束子弟与当地豪强勾结等。

15、一台三院

御史台之下又设台院、殿院、察院,形成一台三院制,三院分别设待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等,分工负责各方面的监察事宜。

16、风闻弹事

就是不必掌握真凭实据,仅凭传闻即可进行弹劾。御史台的权力因此而进一步扩。

17、唐代十道监察区

唐代为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还有道的设置,唐初把全国分为十道,玄宗时又改分为十五道。

自唐太宗将天下分为十道后,监察御史分别负责十道监察。武则天时,在每年春秋两季,令御史分巡地方。后以监察御史分任各道巡按,与诸道观察使、采访使上下配合,掌一道监察。

18、台谏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