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科大学卫生毒理学名词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5
毒理学常用名词解释危险度评价(risk assessment):即基于毒理学试验资料,化学物接触资料和人群流行病学资料等科学数据的分析,确定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对公众健康危害的可能性,发生损害效应的性质、强度、概率,确定可接受危险度水平和相应的实际安全剂量,为管理部门制定和修正卫生标准,制定相应法规,确定污染治理的先后次序,评价治理效果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称为危险度评价。
危险度(risk):又称风险,是指按一定条件在一定时期内接触有害因素和从事某种活动所引起的有害作用的发生概率。
例如疾病发生率、损伤发生率、死亡率等。
危害鉴定(hazard identification):是危险度评价的定性阶段,目的是确定接触外源化学物是否可能产生损害作用,作用性质、强度。
剂量-反应关系评定(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assessment):是危险度评定的定量阶段。
通过剂量—反应关系评定外源化学物接触水平与有害效应发生概率之间的关系。
可用于危险度评价的人类资料往往很有限,常要用到动物试验的资料,而危险度评价最为关心的是处于低剂量接触的人群,这一接触水平往往低于动物试验观察的范围。
这样需要有从高剂量向低剂量外推及从动物毒性资料向人的危险性外推的方法,这也构成了剂量—反应关系评定的主要方面。
由于将动物实验的毒理学资料外推到人存在着高剂量向低剂量外推,从短时间向长时间外推,从小样本向大样本外推,特别是存在着种属差异这些不肯定因素,因此将动物实验毒理学资料外推时必须非常慎重,因此在剂量—反应关系评定中,人群流行病学资料就成为更重要、更关键的资料,因此在剂量—反应关系评定中必须重视人群流行病学资料。
根据外源化学物毒作用类型不同,剂量—反应关系评定可分为有阈值化学物的剂量—反应关系评定和无阈值化学物的剂量—反应关系评定。
接触评定(exposure assessment):接触评定要确定人体通过不同的途径接触外源化学物的量及接触条件,是危险度评价中很重要部分。
卫生毒理学
毒理学是研究食品、药品和其他环境因素(主要是化学品)对机体的损伤作用及机制的科学,是与食品安全、药品安全、职业安全及环境安全等密切相关的生物医学学科。
本期走进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让我们一起了解毒理学!
二级学科——毒理学介绍
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外源性物质,即化学性因素和物理性因素对机体所造成的损伤效应及损伤机理的学科。
毒理学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描述毒理学,即毒性鉴定,用于判断某种物质是否具有毒性;二是机制毒理学,即毒性机理的研究,在确定某物质具有毒性效应后,需要从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水平研究如何产生毒性效应,通过对毒性机理的研究,进而寻找到产生损伤之后的治疗方法,为三级预防提供理论支撑;三是管理毒理学,用毒效应研究和机理研究,为制定化学物的安全标准或安全限值,以及对化学物管理提供政策支持。
毒理学既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它的基础性在于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下的职业卫生、环境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等学科在研究各自领域所关注的化学物质时提供技术手段和基本理论,它的应用性在于通过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等方法为各领域的化学物管理提供政策支撑。
毒理学学科分支众多,研究领域广泛
在研究范围上,毒理学包括卫生毒理学、药物毒理学、环境毒理学和食品毒理学等;从器官和系统损伤的角度上,又包括呼吸毒理学,肾脏毒理学,免疫毒理学,神经毒理学等;从毒性特征上可分为一般毒性和特殊毒性。
目前,北大公卫学院的毒理学研究领域涉及遗传毒理学、内分泌干扰物的毒性研究、生殖和发育毒理学、免疫毒理学、重金属毒理学、肝脏毒理学、分子细胞毒理学、药物毒理学,以及毒理学替代法研究等领域,对毒理学从各层级、各维度上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毒理学基础第一章绪论1、卫生毒理学(Health /hygienic Toxicology)是利用毒理学的概念和方法,以预防医学角度,研究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可能接触到的外来化合物对机体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学科。
卫生毒理学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也是毒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2、毒理学(Toxicology)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及其毒作用机制的科学。
3、现代毒理学:是研究外源性有害物质(包括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及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进行安全性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科学。
其基本任务是发现毒性、探讨机制、有效预防和科学管理。
4、现代毒理学依据其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可分为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三个分支领域。
5、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指利用毒理学原理及方法,研究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损害作用,对其毒性进行描述及鉴定。
6、机制毒理学(medchanistic toxicology):是在毒性鉴定基础上,采用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组学”方法及其他研究方法,在细胞和分子层面上对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机制及调控机制进行的系统研究。
7、毒理学研究方法:实验研究(体内实验、体外实验)和人群调查(流行病学调查、毒性临床观察、志愿者试验)。
8、Paracelsus提出所有物质都是毒物,不存在非毒物质,剂量决定一种物质是毒物还是药物。
9、意大利医生Pamazzini被誉为职业医学的创始人。
10、近代毒理学之父Orfila。
11、美国于1906年通过第一部《美国食品与药品法》。
12、1937年发生磺胺导致患者急性肾衰竭和死亡的“磺胺事件”。
13、毒理学展望:⑴从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⑵从整体动物实验到替代实验;⑶从毒性定量描述到毒理作用机制探讨;⑷从构效关系到毒性预测;⑸从危险度评定到危险度管理;⑹从现代毒理学到系统毒理学。
卫生毒理学重点第一章一,三个名词解释,注意其英文:1毒理学(toxicology) :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
2卫生毒理学(hygienic toxicology):卫生毒理学是利用毒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从预防医学的角度,研究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可能接触的外源化合物对机体的生物学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3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二,毒理学的两个基本功能:1 检测理化因素产生有害作用的性质(危害性鉴定功能)2 评价在特殊暴露条件下出现毒性的可能性(危险度评价功能)三,毒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四,毒理学研究方法:1 体内实验法(in vivo test):多用于检测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
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
2 体外实验法(in vitro test):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细胞或细胞器进行毒理学研究,多用于对机体急性毒作用的初步筛选,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研究。
3 人体观察(Human Toxicology)临床毒理学,通过中毒事故的处理和治疗,人体志愿者试验:低浓度、短时间、轻度、可逆4 流行病学研究(Epidemiological Study)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提出病因假设、已知病因了解严重程度分析性流行病学调查:验证假设,确定因果关系毒理学第二章重点1毒物(poison):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理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poison).2毒性(toxicity):一种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称为该物质的毒性(toxicity)。
3化学物质的毒作用(toxic effect)又称为毒效应: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故又可称为不良效应、损伤作用或损害作用。
卫生毒理学卫生毒理学(healthtoxicology)是与公共卫生工作有直接联系的各个毒理学分支,包括环境毒理学、工业毒理学、食品毒理学、农药毒理学、放射毒理学等的基础和总称。
卫生毒理学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也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任何一种化学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是对机体有害的,卫生毒理学的目的就在于研究外源化学物质的毒性和产生毒性作用的条件,阐明剂量一效应(反应)关系,为制订卫生标准及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与外源化学物相对的概念是内源化学物,是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有害作用,而不是有益作用(如营养作用、治疗作用等)。
人类很早就对有毒的物质进行研究,在远古依靠游猎与采集可食植物为生的时候,就注意到识别一些对人畜有毒的动、植物,以保证食用安全。
以后,又逐渐懂得利用有毒物质(如箭毒、乌头)作为狩猎工具和武器。
在和疾病斗争的过程中产生了药物,人类对其毒性作用作了广泛的研究。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类使用和接触到化学物质的种类越来越多,总数已经超过500万种,日常使用也不下六七万种,已远远超过一般天然食物和药物的范围,其中包括了大量工农业生产过程所使用和生产的种类繁多的化学物质,如各种食品添加剂、化妆品、可产生依赖性的物品、军事毒剂等,在一定接触剂量和接触条件下,可产生毒作用。
这些使得这门古老的、研究毒物的科学——毒理学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有了极大的发展,按照研究的对象,可再划分为:药物毒理学、工业毒理学、环境毒理学、成瘾毒物毒理学、食品毒理学、军事毒物毒理学等;或就毒物作用于机体的性质分为生化毒理学、遗传毒理学、生殖与发育毒理学、免疫毒理学、行为毒理学、分子毒理学等。
这些发展反映了人们对于毒物作用的认识愈来愈深入,也反映了社会上对防止各类毒作用的迫切需求。
健康毒理学是与公共卫生工作直接相关的各种毒理学分支的基础和通用名称,包括环境毒理学,工业毒理学,食品毒理学,农药毒理学和放射毒理学。
健康毒理学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也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
在某些情况下,任何化学物质都可能对身体有害。
卫生毒理学的目的是研究外源化学物质的毒性和产生毒理作用的条件,阐明剂量-效应关系,为制定卫生标准和预防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毒理学是一门从生物医学的角度研究化学物质对活生物体的破坏及其机理的科学。
但是,近年来,出于客观的需要,毒理学的研究范围已经扩展到放射性,微波和生物等各种有害因素的破坏和机理,而不仅限于化学物质。
广义上讲,任何物质在某些条件下可能是有毒的,而在其他条件下则是安全或无害的。
早在16世纪,瑞士学者巴拉·塞尔苏斯就明确指出,所有物质都是有毒的,只有剂量才是有毒与无毒之间的界限。
毒理学的任务是探索这些条件,弄清剂量-反应关系,并为制定健康标准和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随着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成千上万的天然和合成化学物质涌入市场和生活。
估计到1985年,化学文摘中注册的化学物质有700万种,进入市场的数量不少于70,000-80,000种,并且化学物质的数量每年以1,000-2,000的速度增长。
这些化学物质可以通过口腔(食物,饮料和药物等),呼吸道(污染的室内和室外空气以及吸烟等)和皮肤接触(生产性毒物,外用药物和化妆品等)进入人体。
在生产条件下。
如今,化学因素对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健康毒理学已成为环境科学和预防医学的基础。
外源性化学物质(异生物质)是存在于人类生命外部环境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可能与人体接触并进入人体,并在体内呈现某些生物功能,也称为“外源性生物活性物质”。
与外源性化学物质相比,该概念是内源性化学物质,是指体内存在并在代谢过程中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毒理学研究的是外源性化学物质对人体的有害作用,而不是有益的作用(例如营养作用和治疗作用等)。
卫生毒理学一、名词解释1、毒物: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来化合物。
2、LD50:外来化合物引起一群个体50%死亡所需的剂量。
3、剂量-效应关系:不同剂量的外来化合物与其在个体或群体中所表现的量效应大小之间的关系。
4、毒物蓄积作用:当化合物与机体发生亚慢性接触,反复进入机体,当进入的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与排出的速度或总量化合物就有可能在机体内逐渐增加贮留的现象。
5、发育毒性:外来化合物着床前胚胎、器官形成、胎儿和新生儿各发育阶段的干扰过程。
6、危险度:化学毒物在特定条件下,对人体造成损害产生疾病或死亡的概念。
7致畸性:外来化合物对胚胎或胎儿发育过程的干扰作用下,造成胎儿出生时,某种器官表现形态结构异常的过程。
8、选择毒性:一种外来化合物只对某一种生物有损害,而对其它种类的生物不具有损害作用,或者只对生物体内某一组织器官产生毒性,而对其它组织器官无毒性作用,这种外来化合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称为选择毒性。
9、安全性:指在一定接触水平下,伴随的危险度很低,或其危险度水平在社会所能接受的范围之内的相对安全概念。
二、填空题1、外来化合物的生物转化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称第一相反应,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反应,第二相反应主要为结合反应。
2、化合物毒物分布影响因素:血流量和组织器官亲和力。
3、化合物联合作用的类型:相加作用、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4、外来化合物的一般毒性试验包括急性、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
5、致突变的类型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和数目改变,染色体结构异常包括断片、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
6、致突变作用的后果包括生殖细胞突变和体细胞突变。
7、致癌物的判别方法包括短期筛检试验、动物试验和人群流行病学调查。
8、危险度评价包括危险性认定、剂量-反应关系评估、接触评定和危险度特征分析。
9、慢性毒性试验设计剂量和分组剂量间距一般相差5-10倍,最低不少于2倍。
第一节毒理学的基本概念一、毒理学、毒性和毒作用(一)毒理学和卫生毒理学1.毒理学:是研究环境因子(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或生物因素)对生物机体和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以及如何预防和减轻此种损害作用的科学。
2.卫生毒理学:是从预防医学的角度,研究人类在生产和生活环境中,可能接触的环境因子对机体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
毒理学的研究领域卫生毒理学的任务①对环境因子特别是外源化学物进行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危险评定;②研究机体与环境因子有害的交互作用的规律即中毒机制;③为制定有关安全限值/卫生标准和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④研究预防和治疗化学物中毒的措施。
(二)外源化学物、毒物、毒性和中毒1.外源化学物:是存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中,可通过一定的途径接触并进入机体,并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含义同化学物、化学毒物。
内源化学物:是指机体体内原已存在的物质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2.毒性:是指化学物对生物体引起损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
其大小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化学物对机体健康引起的损害作用称为毒效应。
3.毒物:法规管理的名词,对于急性毒性规定在某个剂量下可引起机体出现有害作用的物质。
4.中毒: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根据病变发生的快慢,中毒可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
毒理学研究化学物与生物机体有害的交互作用,毒效学研究毒物对机体作用的规律,阐明毒物引起毒效应性质和机制。
毒动学和生物转化(代谢)研究机体对毒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包括毒物在体内随时间的量变化和质变化的规律。
(三)毒理学研究方法1.实验动物整体试验又称体内试验,是毒理学的标准研究方法,以整体实验动物为模型,研究实验动物接触外源化学物后产生的毒效应,动物试验的结果可外推至人。
2.体外试验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进行毒理学研究,在化学物的毒性筛查以及毒作用机制的研究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3.人体观察必要时可设计和进行不损害健康的受控的人体实验,但仅限于低浓度、短时间的接触,并且毒作用应有可逆性。
卫生毒理学(简称毒理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分支,旨在研究外源物的有害作用,它是由古代毒物学发展而来的一门学科。
历史上毒理学构成了治疗学和实验医学的基础;而在本世纪,随着消化吸收生物学、化学、数学及物理学许多分支的知识和技术而使其本身继续得到发展;其中,安全评价及危险评估构成了它的新的重要内容。
所以,它与法医、临床医学及环境科学三个领域有密切联系。
毒理学作为一门医学分支学科,在保护人类健康,促进人类发展,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可以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毒理学既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基础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为毒理学提供了物质、理论和技术支撑的有利条件,但同时毒理学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如化学产品急剧增加、某些方法和技术还有待改进,不能适应发展需求。
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积极创新,继续保持和发扬我们中心的毒理学优势,使毒理学在保护人类健康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卫生毒理学专业的毕业生要在机遇和挑战中正视就业形势,为自己的发展做好规划。
名词解释1、毒理学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2、现代毒理学以毒物为工具,在实验医学和治疗医学的基础上,发展为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学科3、卫生毒理学是与公共卫生工作有直接联系的各个毒理学分支,包括环境毒理学、工业毒理学、食品毒理学、农药毒理学、放射毒理学等的基础和总称。
卫生毒理学的目的就在于研究外源化学物质的毒性和产生毒性作用的条件,阐明剂量一效应(反应)关系,为制订卫生标准及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4、管理毒理学管理毒理学是将毒理学的原理、技术和研究结果应用于化学物质的管理,以期达到保障人类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免遭破坏的目的。
5、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6、biomarker是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以及他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
7、median lethal dose半数致死剂量,指化学物质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又称致死中量。
8、hyper sensibility过敏性反应,也成变态反应。
首先,某些作为半抗原的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后,与内源性蛋白结合为抗原并激发抗体产生,称为致敏;当再度与该化学物质或结构类似物接触时引发抗原抗体反应,产生典型的过敏反应症状。
9、hormesis毒物的兴奋效应,指化学物对生物体在高剂量时表现负面影响,但在低剂量时却表现为有益作用的现象。
10、Zch慢性毒作用带,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与剂量的比值,Zch打说明,Limac与limch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其轻微的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发展的过程较为隐匿。
11、靶器官靶器官:化学物质被吸收后可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但其直接发挥毒作用的部位往往只限于一个或几个组织器官,这样的组织器官称为靶器官。
卫生毒理学
毒理学是研究毒物的学科,是一门边缘科学。
现代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遗传学、免疫学、流行病学等学科的大量新原理与技术广泛应用于毒理学领域,使人们能够从各个方面深入认识各种毒作用的本质及其规律,从而为确定合理的安全接触界限和制定各种有效的防治方法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近几十年来,毒理学发展非常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很多生命科学如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新概念、新技术推动了毒理学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专门化的分支学科。
毒理学对外源化学物毒作用机制的研究,正从整体、器官、细胞及分子水平层次分明地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后,在靶部位与关键性的生物大分子作用,引起各种结构和功能异常,当超过机体的解毒功能、修复功能和适应能力时,就出现毒作用。
毒作用机制是复杂的,主要涉及干扰正常受体一配体的相互作用、干扰生物膜功能、干扰细胞能量生成、与生物大分子共价结合、氧自由基过量生成、细胞内钙稳态失调、细胞因子和细胞信号转导途径紊乱、选择性细胞致死毒性、细胞程序性死亡(凋亡)、癌基因等肿瘤相关基因突变等等。
毒作用机制的阐明有助于我们对外源化学物有害作用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供线索和依据。
对外源化学物毒作用机制的研究还方兴未艾,正在深入发展。
毒理学的发展是与生命科学的发展同步的,生命科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推动了毒理学的发展,而具有各种各样的特异性毒作用的毒物也成为生命科学打开生命奥秘的工具和钥匙。
几乎没有
一个学科可以同时是基础学科又有直接的应用,研究外源化学物有害作用的毒理学可能是兼有这两个方面的唯一的学科。
毒理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毒理学将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卫生毒理学卫生毒理学是研究有毒物质对人体的危害及其防治方法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毒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以及不同毒物对人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的毒性作用和机制。
卫生毒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于毒物防治、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毒物是指能够对机体产生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或者生物物质。
它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机体,如空气、水、食物、皮肤等。
卫生毒理学通过研究毒物的特性和作用机制,评估其危害程度和对人体的影响,为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卫生毒理学的核心内容包括毒性评价、毒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毒物的作用机制、毒物的致病性评价以及毒物防治等方面的研究。
在毒性评价方面,卫生毒理学通过实验动物和体外实验方法,评估不同毒物对人体的毒性效应,确定其毒性指标和剂量效应关系。
毒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是指毒物在人体内的吸收过程、在体内的分布、在体内的代谢转化以及最终从体内排出的过程。
这些过程对毒物的毒性和作用时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了解毒物在人体内的代谢与排泄特点,可以为毒物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毒物的作用机制是指毒物通过何种方式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基本过程。
毒物可以作用于细胞内的某些关键靶点,干扰正常的细胞功能,引发一系列生理或生化反应,从而导致机体损伤或者疾病发生。
在毒物的致病性评价方面,卫生毒理学研究不同毒物的剂量-效应关系、剂量-时间关系以及毒物与遗传、环境等因素的相互作用,评估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
毒物防治是卫生毒理学的重要领域之一。
毒物防治的目标是通过预防和控制毒物对人体的危害,保护人类健康。
卫生毒理学通过研究毒物的特性和作用机制,为毒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预防毒物危害的措施包括提高人们的毒物意识,推行防毒设施和装备,制定和执行相应的毒物管理法规,提供急救和治疗措施等。
总之,卫生毒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研究毒物对人体的危害及其防治方法,为毒物防治、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卫生毒理学基础知识综合性概述》一、引言卫生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外源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以及预防和控制措施的学科。
它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生物学、化学、医学、环境科学等,对于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发展历程、重要实践以及未来趋势等方面对卫生毒理学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的阐述与分析。
二、基本概念1. 毒理学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
它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癌性、致畸性、致突变性等方面的研究。
2. 卫生毒理学卫生毒理学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外源化学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以及预防和控制措施。
它关注的是与人类健康相关的毒理学问题,如食品毒理学、环境毒理学、职业毒理学等。
3. 外源化学物外源化学物是指存在于人类生活环境中,可能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并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化学物质。
包括农药、工业化学品、药品、食品添加剂等。
4. 毒性毒性是指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损害能力。
毒性的大小通常用剂量-反应关系来表示,即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生物体产生的反应之间的关系。
5. 剂量-反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是指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生物体产生的反应之间的关系。
通常分为线性剂量-反应关系和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两种类型。
三、核心理论1. 毒物代谢动力学毒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以及影响其毒性的因素。
2. 毒物效应动力学毒物效应动力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外源化学物的毒性作用机制,以及如何预防和控制其毒性。
3. 剂量-反应关系理论剂量-反应关系理论是毒理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描述了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生物体产生的反应之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可以分为线性剂量-反应关系和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两种类型。
卫生毒理学(简称毒理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分支,旨在研究外源性物质的危害。
它是从古代毒理学发展而来的一门学科。
毒理学在历史上形成了治疗学和实验医学的基础。
本世纪,随着生物、化学、数学、物理等多学科知识和技术的消化吸收,学科不断发展,其中安全评价和风险评价成为其新的重要内容。
因此,它与法医学、临床医学和环境科学密切相关。
应用程序要求。
1.根据目前的数据,大多数其他学校都接受交叉考生。
具体要求请查看各学校招生简章,或咨询公共卫生研究院。
2.具有本科文凭/应届毕业生/硕士毕业文凭者可报考。
具体要求请查看各学校招生简章,或咨询公共卫生研究院。
3、升学考生需符合一定条件,具体查看招生简章,具体查看各学校招生简章,或咨询公共卫生研究院wxho:gwkywx。
就业方向。
1、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
2.卫生监督中心。
3.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中心从事预防医学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
4.制药公司药物毒理学研究室。
5.普洛斯化验所。
6.卫生行政。
7、海关检验检疫和环境保护局。
8.攻读博士学位或出国深造。
问答。
问:健康毒理学专业接受在职考研还是非全日制考研?答:你可以申请拥有健康毒理学硕士学位和兼职名额的学校。
这些学校一般招收健康毒理学领域的兼职硕士。
他们可以兼读研究生,也可以兼读。
他们被要求查看每所学校的招生简章或咨询公共卫生研究所。
问:有健康毒理学硕士学位吗?答:健康毒理学:是一级学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04)的专业名称,一般是血硕的专名。
在这个方向上也有专门的硕士,统称为公共卫生硕士。
但需要注意的是,健康毒理学(理学硕士)文凭上有具体的方向,但理科硕士文凭上写的是公共卫生硕士。
在录用方面,比如参加公务员考试,有些单位可能只招收学历硕士,但在普通企业面试中,专业硕士和学历硕士没有区别。
同时,需要重点指出的是,如果交叉考生将来想考上公共卫生从业人员,请考虑硕士学位,因为只有公共卫生专业才能录取公共卫生从业人员。
Do not keep anything for a special occasion, because every day that you live is a special occasion.(WORD文档/A4打印/可编辑/页眉可删)毒理学名词解释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毒性:一种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称为该物质的毒性。
选择毒性: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作用。
毒作用(毒效应):是毒物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故又可称为不良效应、损伤作用或损害作用。
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生物学标志:指各种环境因子对生物机体作用所引起的机体组织器官、细胞、亚细胞水平的生理、生化、免疫和遗传等任何可测定观测值的改变,也包括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体内的化学物质或其代谢产物的可检测指标。
剂量: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损害作用的重要因素。
反应:指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后引起的生物学改变。
分为量反应和质反应两类。
剂量-反应关系:剂量-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剂量-质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群体中发生的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上两者统称为剂量-反应关系。
阈剂量: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又称为最小有作用剂量。
(区别于LOAEL,阈剂量观察不到)毒作用带:是表示化学物质毒性和毒作用特点的重要参数之一,分为急性毒作用带与慢性毒作用带。
吸收: 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通常是机体的外表面或内表面的生物膜转运至血循环的过程。
血/气分配系数:当分压差达到平衡时,血液中的浓度与肺泡中的浓度之比为血/气分配系数。
名词解释1、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2、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1、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毒性(toxicity):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毒性是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3、毒物(poison, toxicant):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称为毒物。
4、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毒效应)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5、靶器官(target organ):外源化学物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
6、生物学标志(biomarker):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
通常把生物学标志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7、毒物兴奋效应(Hormesis):指毒物在低剂量时有刺激作用,而在高剂量时有抑制作用。
其基本形式是U型,双相剂量- 反应曲线。
8、半数致死剂量/浓度(median lethal dose or concentration, LD50/LC50 ):引起半数动物死亡所需的剂量。
通过统计处理计算得到,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最敏感。
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越大,其LD50的数值越小。
9、阈值(threshold):一种物质使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
10、急性毒作用带(acute toxic effect zone,Zac):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ac=LD50/Limac。
名词解释
1、酶老化(enzyme aging):神经性毒剂中毒后形成的膦酰酶烷氧基上的烷基脱掉,从能被活化的状态变为不能活化的状态。
2、化学复合伤和毒剂混合伤:糜烂性毒剂中毒合并各种创伤,称为糜烂性毒剂复合伤或化学复合伤。
两种糜烂性毒剂混合使用造成的损伤(中毒)称毒剂混合伤。
(化学战剂中毒合并其他损伤称化学复合伤,两种战剂混合使用造成的损伤(中毒)称毒剂混合伤)
3、外源性化学物或外源性化合物:是存在于外界环境中,而能被机体接触并进入体内的化学物,它不是人体的组成部分,也不是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
4、化学武器(chemical weapon):是化学战剂、化学弹药及其施放器材的合称。
应用各种兵器,如步枪、各型火炮、火箭或导弹发射架、飞机等将毒剂施放至空间或地面,造成一定的浓度或密度用以攻击敌方,从而发挥其战斗作用。
5、毒物(toxicant):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6、突变(mutation):遗传结构本身的变化及其引起的变异。
7、失能性毒剂:是一类使人暂时丧失战斗能力的化学物质,中毒后主要引起精神活动异常和躯体功能障碍,一般不会造成永久性伤害或死亡。
(按其毒理效应不同,失能剂可分为精神性失能剂和躯体性失能剂。
)
8、生物转运与转化: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化学毒物的代谢变化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指外源性化学物质在不同酶系的催化下,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物质化学结构发生变化,转变成衍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过程。
9、一般毒性:外源化学物质在一定的剂量、一定的接触时间和一定的接触方式下对实验动物产生综合毒效应的能力称为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又称为化学毒物的基础毒性或一般毒性作用。
10、蓄积作用:当化学毒物反复多次给动物染毒,化学毒物进入机体的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的速度和排泄的速度(或总量)时,化学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就有可能在机体内逐渐增加并贮留,这种现象称为化学毒物的蓄积作用。
11、传代效应(transgenerational effects) : 化学毒物通过亲代对配子、胚胎、胎儿的有些损伤会在下一代表现为某些系统功能异常或疾病,这类情况通称为传代效应
12、AP位点(apurinic or apyrimidinic site): 丧失碱基的DNA留下一个无嘌呤或嘧啶的位点,通常称为AP位点
13、危险性或危险度:指在特定条件下,因接触某种水平的化学毒物而造成机体损伤、引起疾病甚至导致死亡的预期概率。
14、微粒体:指肝细胞在匀浆过程中被广泛破碎后其内质网的碎片卷曲而形成闭合的囊泡。
15、自由基(free radical):自由基是指单独存在的、具有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分子、离子和基团。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最外层的不配对电子。
16、失能剂:是一种使人暂时丧失战斗能力的化学物质,中毒后主要引起精神活动异常和躯体功能障碍,是一种非致死性毒剂。
17、化学战剂:简称毒剂,是军事对抗中用以杀伤对方有生力量、牵制和扰乱对方军事行动的有毒物质的统称。
它是构成化学武器的基本要素。
18、LD50:半数致死量,表示一种外源化学物引起实验动物死亡一半的剂量。
(指引起一群受试对象50%个体死亡所需的剂量。
)
19、Toxicity 毒性: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或简称为损伤生物体的能力。
(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条件下损伤生物体的能力)
20、生物学标志: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
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
21、终毒物:指与内源靶分子(受体、酶、DNA、微丝蛋白、脂质)反应或严重地改变生物学(微)环境、启动结构和(或)功能改变而表现出毒性的物质。
22、首过效应: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到肝脏,有些药物在通过粘膜及肝脏时极易代谢灭活,在第一次通过肝脏时大部分被破坏,进入血液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药效降低,这种现象称为首过效应。
23、联合作用(joint action或combined effect):指两种或两种以上毒物同时或前后相继作用于机体而产生的交互毒性作用。
24、生物利用度:又称生物有效度,是指毒物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程度。
经口生物利用度指经口染毒的AUC与该毒物静注后的AUC的比值,以经口吸收百分率表示。
25、接触途径: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
26、急性毒性:是指机体(人或实验动物)一次或24h之内多次接触(染毒)外源化学物之后,在短期内所发生的毒性效应,包括一般行为和外观改变、大体形态变化及死亡效应。
27、移码突变:指发生一对或几对碱基的减少或增加,以致从受损点开始基因序列完全改变,形成错误的密码,并转译成不正确的氨基酸。
28、有阈值效应:化学物质对于机体产生的一般毒效应,只有达到某一剂量水平时才能发生,低于此剂量即检测不到,属于有阈值效应,这样的化学毒物应按有阈值毒物进行评价。
29、环境:人群赖以生活和劳动并与健康有密切关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总体。
30、中毒酶或膦酰酶:神经性毒剂膦酸酯与胆碱酯酶的结合物,也叫中毒酶。
31、卫生毒理学:利用毒理学的概念和方法,从预防医学角度研究人类生产和生活可能接触的环境因子对机体的生物学作用,特别是毒性损害作用及其机理和研究防治措施的科学。
是与公共卫生工作有直接联系的各个毒理学分支的基础和总称。
包括环境毒理学、工业毒理学、食品毒理学、农药毒理学、放射毒理学等。
32、环境和环境因素:人群赖以生活和劳动并与健康有密切关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总体。
环境因素是指环境总体的各种要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33、致畸物:凡在一定剂量下,能通过母体对胚胎或胎儿正常发育过程造成干扰,使子代出生后具有畸形的化学物称为致畸物或致畸原。
34、肝脏毒理学:是利用毒理学的基本方法和技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肝的损害作用特点及其机制的学科,它是靶器官毒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35、心肌预适应:是指预先给予心肌某种适度的刺激(如短暂缺血或机械刺激等),可使心肌对随后受到的更强的有害刺激产生耐受性或适应性。
36、剂量-反应关系:指不同剂量的外源性化学物预期引起的效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微核:染色体片段或者整条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未按正常程序进入细胞核而滞留在细胞质中的染色质小体。
37、致突变性:对DNA或染色体结构(或数目)的损伤并能传递给子细胞的作用。
38、TI:治疗指数,药物实验动物的LD50和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TI),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39、药物毒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对生命有机体有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
药物毒理学研究是指导新药研究与开发,对药物的毒性进行危险性评估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40、军事卫生毒理学(military hygienic toxicology):是一门研究军事毒物及相关
环境因素对机体的有害作用、作用机理及为促进部队指战员健康提出防治措施的科学。
军事卫生毒理学来源于毒理学,是毒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毒理学从发展过程分为经典毒理学和现代毒理学。
41、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MTD或LD0或LC0):指某实验总体的一组受试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42、毒剂的战斗浓度:单位体积内染毒空气(或水)中含有的毒物剂量叫作染毒浓度, 常用μg(mg)/L或mg(g)/m3为单位表示。
有杀伤作用的染毒浓度叫做战斗浓度。
43、接触(exposure):是生物体外或内表面与环境因素之间发生联系的直接位置关系和过程,也称暴露。
44、安全性评价:利用毒理学的基本手段,通过动物实验和对人的观察,阐明某一化学物的毒性极其潜在危害,以便为人类使用这些化学物质的安全性作出评价,为制订预防措施特别是卫生标准提供理论依据
45、老化酶:神经性毒剂与胆碱酯酶形成的膦酰酶上烷氧基的烷基脱落,变为不能被重活化剂活化的酶,这个酶称为老化酶。
46、窒息剂:是一类损伤呼吸道、引起中毒性肺水肿、导致机体急性缺氧、窒息的致死性毒剂。
47、初生云:是毒剂弹爆炸或飞机布洒后即刻形成的毒剂云团,其特点是毒剂浓度高、杀伤作用大、持续时间短、危害纵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