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七大手法之层别法资料
- 格式:pdf
- 大小:3.61 MB
- 文档页数:24
QC(旧)七大手法之一——分层法(层别法)(Stratification)一.定义分层法,又称分类法、层别法、分组法。
它是按一定的标志,把收集到的有关某一特定主题的大小量统计数据加以归类、整理和汇总的一种方法(简单的讲就是将质量数据归类整理的一种统计方法,即“分门别类”)。
在实际生产中,造成质量变动(波动)的因素(原因)是很多的(多方面的),这些因素(原因)往往交织在一起,如果不把它们区分开来,就很难发现问题的本质,很难准确判断数据的特征,得出变化的规律。
分层法能够将不同类的数据分开以便分别对其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使数据更真实地反映事实的性质,有利于找出主要问题,分清责任,及时加以解决。
层别法是QC七大手法的最基本的。
主要功能——做解析。
二.目的把杂乱无章、错综复杂的统计数据按不同的目的、性质、来源等通过归类、整理和汇总,使数据中所反映的事实趋于明显(如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便于找出问题所在(即抓住主要矛盾,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分层原则分层的原则是使同一层次内的数据波动幅度尽可能小,而让层与层之间的波动(差异)尽可能大,否则就起不到归纳汇总的作用。
四.分层标志分层的目的不同,分层的标志也不同。
质量管理中,对数据进行分层的标志一般有(5M1E分层法):1.按操作人员(Man)分,如年龄,工种、性别和技术熟练度等。
2.按机器设备(Machine)分,如设备类型(型号)、精度等级、新旧程度、不同生产线和不同工夹具类型等。
3.按原材料(Material)分,如材料产地、生产厂家、批次、成分、规格型号等。
4.按加工方法(Method)分,如不同的工艺要求、操作参数、操作方法和加工速度等。
5.按测量(Measurement)分,如测量设备、测量方法、测量人员、取样方法和测量环境等。
6.按环境(Environment)分,如照明度、清洁度、温度、湿度等物理环境和心情、氛围等心理环境。
QC七大手法一、层别法将各种各样的相当复杂资料,以有目的有系统归纳与分类,使之方便以改善的方法,是最基本的统计方法。
二、柏拉图法在工厂中,发生不良影响效果的问题很多,如果不明目的一一去加以分析及控制,往往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1、柏拉图法即是要根据收集的数据,以不良原因、不良状况、不良发生位臵及客户抱怨的种类等项目加以分类,计算出各项所占的比例按大小顺序排列再加上累积的图形。
2、制作步骤:A、决定需要解决的问题,对状况或原因以层次别法的项目别进行分类归纳统计,分类项目不可超过6项。
B、决定收集资料的时间。
自何时至何时,作为柏拉图资料的依据。
C、绘制坐标系,纵轴表示件数,横轴表示项目。
D、依项目大小顺序从左右排列在横坐轴上,并绘好柱形。
E、在右侧横轴上绘制一条累计比率纵坐标,并标注累计值。
累计比率= 各项累计数×100%总数F、连接累计曲线。
G、记入柏拉图主题及相关资料。
3、利用柏拉图,对占累计比率60%~80%的项目作为改善目标,以特性要因图加以分析并提出改善对策实施。
改善的效果也可用柏拉图跟踪改善效果。
4、利用柏拉图法,可以解决引起问题的80%以上不良项目。
三、特性要因图1、特性要因图是将造成某项结果的众多原因,以系统的方式图解之,也即是以图来表达结果或原因之间的关系,形状像鱼骨图又称“鱼骨图”这个概念是由日本品管权威石川博士首先提出,又称“石川图”。
2、特性要因图制作:A、决定主题:明确需改善的问题。
B、决定要因:可利用4M来分析影响主题的原因。
4M即MAN(人)、MACHINE(机器)、MATERIAL(材料)、METHOD(作业方法)。
C、分析引起要因的中小要因,约3~5个较为适当。
D、将影响问题较大的要因标识以便对策。
E、填制作目的、日期、及制作者等资料。
3、特性要因图不仅可以与柏拉图连接使用,也可单独使用。
4、一个管理人员,将工作范围内所追求的目标、具体归划,以特性要因图分析也影响达成的原因,加以改善,会使管理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QC七大手法之层别法精层别法是质量控制(QC)中的一种重要手法,用于识别产品或过程中的缺陷。
它是通过将产品或过程分为若干个层次或层级,进行逐层检查和评估,以找出潜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
本文将介绍层别法的定义、使用流程、适用场景以及其在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层别法是通过将产品或过程划分为不同的层次,逐层进行检查和评估,以实现质量控制的目的。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系统地了解产品或过程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供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层别法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步骤:1. 划定层次:首先需要确定产品或过程中的几个关键层次或阶段。
这些层次可以是按照时间、空间、功能或其他相关因素来划分的。
2. 设定指标:在每个层次上,确定相应的指标或标准,用来评估质量状况。
这些指标可以是数量化的也可以是定性的,关键是确保它们能够准确反映质量问题。
3. 进行检查:逐层进行检查,查看是否满足设定的指标或标准。
可以使用各种检查方法,如目测、测量、测试等。
4. 记录结果:记录每个层次的检查结果,包括满足指标的情况和未满足指标的情况。
同时,还可以记录可能导致问题的原因和其他相关信息。
5. 分析原因:对未满足指标的情况进行原因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
可以使用鱼骨图、5W1H法等工具帮助分析。
6. 制定改进计划:基于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和措施。
确保这些计划能够解决问题并提高产品或过程的质量。
7. 跟踪改进:实施改进计划后,需要进行跟踪和评估,确保改进效果的可持续性。
如果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可以重新进行检查和分析,并调整改进措施。
层别法适用于各种不同的质量控制场景。
它可以应用于产品质量控制,通过将产品分为不同的生产阶段或工序进行检查,帮助及早发现和解决问题。
它还可以应用于过程质量控制,通过将生产过程分为不同的环节进行检查,提高整体生产效率和质量。
层别法在质量控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能够帮助我们全面了解产品或过程的质量状况,发现潜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