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全国卷第41题专题训练
- 格式:doc
- 大小:700.25 KB
- 文档页数:16
云南省陆良县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全卷满分:300分)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使用碳素笔在答题卷相应位置作答,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上交答题卷。
第Ⅰ卷(140分)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余姚六仓志·风俗》载:在过去浙江宁波慈溪一带,嫁妆中“必预备凶服”。所谓“凶服”,即办丧事穿的缭农麻裙,是女儿在将来公婆去世时要穿的丧服。而公婆对此“嫁妆”不仅不觉得晦气,还很高兴,觉得亲家想得周到,体贴女儿。材料所涉习俗反映了()
A.“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
B.“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
C.“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
D.“惠帝四年春正月举民孝悌力田者”25.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载:“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自十五年来,江南江北,凡名草市,劫杀皆遍,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由此可以获悉当时的草市()
①居于交通便利之地②常遭盗贼劫掠
③已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④缺乏政府监管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④
26.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著名的“唐宋变革说”指出从唐到宋,中国进入到一个彻底削平封建制度和贵族势力的“君主—平民”二元结构时代,平民力量开始得到培植。支持“平民崛起”这一结论的历史依据是:()
2019年全国卷Ⅲ历史真题解析
——基于昭阳二中154班教学反思
范文仓
一、选择题
(一)中国古代史部分
24题,考查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即儒家文化。考查中国悠久文化核心素养。抓住关键词“孝”“悌”,即可得出源于宗法制,答案选A。B选项禅让制、C选项郡县制够不成干扰,很容易排除。据考生反馈,D选项察举制,由于举“孝”“廉”,仅仅根据“孝”选择了D选项。忽略了察举选官制度与题目主旨是否相符,缺少与选项A的对比,属于基础知识不牢能力欠缺审题不准导致的失分,其实本题难度不大,属于中等难度偏下的题。据考生反馈,失分原因在于一下子从政治题过度到历史题,心理上有些不适应。这就需要平时加强综合科训练,尽量不要单科单打独斗,以免出现此种科际分割心理。
25题,北魏孝文帝改革。课堂上对魏晋石窟艺术详细介绍了清华大学杨琪教授作客中华文明大讲堂讲述的敦煌莫高窟,笔者以此拓展开来讲述了大同云岗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并写了一首关于北魏和两大石窟的现代诗歌。讲课时主要通过石窟艺术特点着重强调民族融合,亦即汉文化对北魏鲜卑族的影响,进而通过与近代西方列强入侵的异同归纳概括出“落后文明融入先进文明”这一规律性认识。笔者上新课时原创的单元测试题考过,高三最后一次四声联考25题也从同一时间段同样的角度考查过。故本题选D,儒家文化的影响,属于比较容易的题。
26题,考查北宋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或原因,即三冗二积中的冗兵冗费。考查史料证实核心素养。考查题目反映北宋募兵制,士兵待遇优厚,士兵数量多。笔者上课时以澄清水浒八百万禁军教头林冲并非领军八百万为导入,通过吴晓波《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之王安石变法》的明清军队数量对比,讲清了冗兵冗费。B 选项提升了军队战斗力,明显北宋军队战斗力差的情况不符。C选项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与消除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强化了中央集权不符。D选项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材料无体现,也不符合题目主旨。故正确选项为选A,加重了财政负担。因此,本题属于比较容易的题。
第一模块 中国古代史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2课时)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撰稿人 宋同乐
第一课时
一、【考情分析】 二、【时空坐标】
考点
高考考向
高考考向衍生点
中华文明的
起源与早期
国家
1.(2020·全国Ⅲ卷·4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都城
2.(2019·全国Ⅰ卷·24)商
周时期的王位继承制度
3.(2019·全国Ⅲ卷·24)西
周时期的宗法制
4.(2018·全国Ⅱ卷·24)商汤的仁德政治 1.西周营建东都洛邑弥补镐京作为都城的不足
2.经过周公改制创立的更为完备的嫡长子继承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护国家安定与发展的积极作用
3.西周宗法制保证国家政权得以由血缘世袭的方式延续
4.仁德治国的观念源远流长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1.(2021·全国Ⅱ卷·24)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主张
2.(2021·全国Ⅰ卷·24)春秋时期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3.(2020·全国Ⅰ卷·24)春秋时期分封制受到挑战
4.(2020·全国Ⅲ卷·24)商
周、春秋战国时期和汉代的货币演变
5.(2019·全国Ⅱ卷·24)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家组织能力 1.老子与孔子的政治伦理智慧有同有异 2.春秋末期“商圣”范蠡积极主张实行农商并重的财政政策
3.春秋时期贵族政治变迁的总趋势,即从鼎盛走向衰落,由分权走向集权
4.春秋战国时期,金属铸币形成具有明显特征的货币体系和货币流通区域
5.战国时期我国首次大规模集中兴建水利工程,水利工程在各诸侯国的征伐攻取中起着重要作用
秦汉期的国
家治理农耕
经济、文化
1.(2021·全国Ⅱ卷·25)汉代监察体系的改进
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这说明
A. 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B. 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C. 国家权力分配完全依靠宗族血缘关系
D. 周王通过多样化的分封稳定政治秩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周武王分封周王室子弟、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为诸侯,分封制稳定西周的政治秩序,巩固了统治,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素养”问题,排除A;分封制下,诸侯国有较大的独立性,不是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排除B;周武王分封的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不是依靠宗族血缘关系,排除C。
2.在11、12世纪西欧的法律课上,教授们往往不是首先讲授现行法律,而是引入具有现实意义的法律问题,并依据罗马法条文以及教会法对它们进行分析。这主要表明罗马法
A. 与《圣经》的地位等同
B. 是维护天主教的工具
C. ’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专题能力训练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一、选择题
1.某学者曾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政治文明建设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
治制度搭建了基本的框架,属于“民主存量”,而后期的发展则属于“民主增量”。据此推断“民主增量”包括( )
A.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B.实施家庭承包责任制
C.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加强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这属于“民主增量”的范畴,故选D项。“一国两制”构想主要针对台湾、香港、澳门问题,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家庭承包责任制属于经济改革的相关措施,不属于政治制度,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属于“民主存量”范畴,排除C 项。
2.通常情况下,修订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 )
A.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B.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
C.“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D.1982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出1982年宪法的修订要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而不以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这实际上强调了1954年宪法的若干原则在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中一度被破坏,再结合“文化大革命”时期对民主法制的践踏的史实,可知答案为B项。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第8讲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
文化
一、宋元时期的思想
1.程朱理学
(1)背景:北宋时期,儒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
(2)主张
哲学观
(3)影响
①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②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③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2.陆九渊的心学
(1)宇宙观
①“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②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2)认识论:只需内心反省就可得到天理。
二、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
1.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
①印刷术
a.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经使用彩色套印技术。
b.北宋平民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
②火药:宋朝为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③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2)天文历法
①元代科学家郭守敬革新浑仪,造出的简仪结构简化,精度提高。
②元朝时郭守敬编订《授时历》,对指导农业生产有很大帮助。
(3)农学:元朝王祯编写《农书》。
2.文学成就
(1)宋词
①出现:唐代。
②繁荣原因
a.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的增加。
b.词更便于抒发感情。
③代表作家
a.婉约派:柳永、女词人李清照。
b.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
(2)元曲
①形成:散曲与元杂剧合称为元曲。
②特点: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③代表:关汉卿、马致远等。
3.书法:北宋苏轼、元朝赵孟等人的行书,备受世人喜爱。
题型三观点提炼论证类
1.(2019·湖南五市十校教研改共同体高三12月联考题·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00年前施本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指出,世间所有的文化或文明都是有生命的,都有
生老病死,西方文化也不例外,所以他只是断言“西方终将没落”,施本格勒抛弃了欧洲中心主义的历史观,他认为每个文明都有存在的合理性与价值,“不认为西方文化具有比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中国文化、埃及文化、阿拉伯文化、墨西哥文化等更优越的地位”,这种较为平等、多元的历史观被他喻为“历史领域的哥白尼发现”。
唯一的问题是,在施本格勒写书时看上去早已“没落”成为定局的中华文明,居然奇迹般重新振兴,而且隐然已有再度如日中天之势。在施本格勒看来,所有文明都有生老病死,概莫能外,但中华文明已经持续了五千年,这一点毕竞是所有其他文明都未曾做到的,面对这一文化特例,或文明异数,施本格勒若泉下有知,会不会重新建构他的理论框架?
——摘编自江晓原《重读<西方的没落>》
充分提取材料信息,从文明的角度提出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2019·湖南怀化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从而,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领域里交换的激励。制度变迁决定了人类历史中的社会深化方式。因而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是无可争议的。不同经济的长期绩效差异从根本上受制度深化方式的影响,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绝密★启用前|学易教育教学研究院命制
2017年第一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卷Ⅲ】
文科综合历史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国语·晋语九》:“昔先主文子少衅于难,从姬氏于公宫,有孝德以出在公族,有恭德以升在位,有武德以修为正卿,有温德以成其名誉。”这主要反映了
A.西周时期重视官员管理才能B.商周时期具有浓厚的血缘政治色彩
C.西周时期重视伦理道德修养D.先秦时期官员政治地位的等级森严25.1301年徐元瑞《吏学指南》称行省为“分镇方面”;但时至元末,柳贯则云“行省得画地统民”,与柳贯同仕于顺帝朝的湖广行省平章星吉也自称:“吾受天子命为藩大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元朝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非常完善
C.行省逐渐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D.行省实际上成为割据一方藩镇
26.《元丰九域志》宣城县下有镇名“符里窑”,史载,符里窑于宋熙宁十年上交商税1408贯612文、盐税802贯527文,相当于江淮间小县上交之数。该商税中可能征收的瓷器税是
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
历 史 (四)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下表反映了秦汉时期山东部分地区郡县设置情况,对下表所反映的情况的合理解释是( )
A .姬姓是西周时期分封的主体
B .秦汉郡县往往沿袭先秦古国国名
C .兼并战争严重破坏先秦文明
D .以郡统县的传统发端于秦汉时期
25.时下,“合作共赢”、“命运共同体”、“战略伙伴关系”等新型国际关系名词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己经改变。这种变化从根本上说明( ) A .当今世界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 B .新时期各国外交政策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C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 D .利益和实力的变化导致对外政策的变化
26.《共产党宣言》有7篇序言,均是根据历史的发展不断做的修改补充。如1872年序言:“这些
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这体现出,马克思和恩格斯( )
A .具有自我批判与革新的精神
2019届高三历史
全国卷第42题专题训练
班 号姓名
1. (2011-全国卷«41)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
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
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 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 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
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
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 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
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一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 (2012«全国卷・41)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一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
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