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实证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214.25 KB
- 文档页数:3
从农民收入来源构成浅析农民增收实现途径——以辽宁省为
例
赖晓璐;苏永玲
【期刊名称】《农业经济》
【年(卷),期】2012(000)012
【摘要】“十五”和“十一五”期间,辽宁农业和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稳定快速增长,特别是“十一五”成为辽宁历史上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农民收入来源构成变动情况,探究农民收入构成变动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关系,进而提出促进农民收入良性持续增长的两条途径.
【总页数】2页(P69-70)
【作者】赖晓璐;苏永玲
【作者单位】辽宁省农村经济研究所沈阳 110161;辽宁行政学院沈阳 110161【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拓展库区农户万元增收途径的思考——从近五年开县农民收入变化看库区农民增收实现途径 [J], 赵昌宏
2.浅析农民收入构成探索农民增收的基本对策 [J], 王伟
3.从农民收入来源构成看农民增收 [J], 杨灿明;郭慧芳
4.我国农民收入来源构成的实证分析——兼论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J], 杨灿明;郭慧芳;孙群力
5.从农民收入来源构成看农民增收 [J], 王秀真;曲兆亭;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作者:刘春艳来源:《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8年第16期摘要: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其产生和发展绵延数千年,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也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现如今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潮流中,更多的居民选择外出打工而放弃农业,虽农业受到国家财政补贴但依然劳动力外流,因此本文主要研究财政对农业扶持的扶持究竟给农民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关键词:财政支出;农村农民;农民收入一、当代农业发展状况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在国家产业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在任何时候最基础的就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有保障性的。
农业的地位没有产生变化,农业的发展是不定性的,每一季度、每年的农业发展都不容易确定,无法用固定的模式去看它的发展,只有长期关注农业的发展才会判定出该时期农业发展状况是否良好。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农业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全面实现农业信息化。
来自中国产业信息网的数据,2017年中国农业的整体收入增长27.6%,而利润则下降了5.6%。
从中国国家统计局所获取的数据来看,2017年的上半年全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932元,相比去年同期名义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约为7.3%,其中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562元,增长为8.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为7.4%,这个数据相对于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8322元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财政支农支出的必要性农业面临农业发展信息不畅通、产品物流发展不好、农业市场恶性竞争等种种问题。
农村发展慢,很多观念难以转变,部分村民墨守成规。
还有就是农村经济环境的发展慢,引进资金制度不健全,走出去又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
针对“三农”问题,国家一直出台政策保护农民利益,现阶段我国农村在发展过程中还是不够独立,很多时候需要依靠政府的支持和帮助。
我国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自己承担,独立经营,自主负责。
另外,国家对农业的调控也是对国家自身的管理。
[文献编码]doi :10.3969/j.issn.1004-6917.2011.11.015[收稿日期]2011-04-29[基金项目]教育部2007年度“春晖计划”项目(S2007-1-63005);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09年人文社科重点项目(09skm17)[作者简介]刘耀森(1971-),男,重庆云阳人,重庆三峡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
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分析刘耀森(重庆三峡学院应用技术学院,重庆404100)[摘要]对我国1978 2006年财政支农支出总量及结构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是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有利因素,而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却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救济费支出也未产生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预期效果。
为此,要发挥财政支农支出积极作用,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应建立长期稳定的财政支农资金增长机制,坚持对财政支农资金结构实行动态调整的原则,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管力度。
[关键词]财政支农支出农民收入增长总量与结构分析[中图分类号]F812.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11)11-0061-04财政支农政策不但对一国的农业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也是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这是因为财政支农政策不仅是国家调控农业生产进而影响农民收入的一个基本工具,而且财政支农通过解决市场失灵等问题所形成的有效公共品体系,也有利于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1]。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财政支农的总量不断增加且对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相对份额的下降所导致的农业投入不足却成了制约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有限、农民收入水平还不高的条件下,研究财政支农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特别是探析财政支农结构与农民收入增长的相关性,从而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农政策和优化财政支农结构提供实证方面的支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一、引言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财政支农支出作为国家对农业支持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研究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其作用机制和效果,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二、文献综述前人研究表明,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二是通过提供农业补贴,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三是通过支持农村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此外,财政支农支出还能改善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为农民增收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文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以全国范围内的农民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数据,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国家统计局、财政部等官方发布的数据以及相关学术研究机构的调查数据。
四、财政支农支出的影响分析1.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支农支出中,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部分,如农田水利、农机具购置等,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此外,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还能吸引农业企业投资,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 农业补贴政策农业补贴政策是财政支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直接补贴农民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方式,提高农民的种植、养殖积极性。
例如,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都能有效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3. 农村产业发展财政支农支出还用于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如扶持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等。
这些措施可以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农村产业的发展还能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等资源回流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五、实证研究结果通过对全国范围内的农民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具体表现为:随着财政支农支出的增加,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农业生产效率等指标均有所提高。
我国财政支农政策与农民增收关系的实证分析内容摘要:本文运用1978-2007年的国家统计数据,对我国各项财政支农政策与增加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扩展的C-D函数得到各项财政支农政策对增加农民相应收入的有效性结论。
关键词:财政支农政策农民增收农民消费实证分析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为了稳定国民经济,我国政府提出了扩大内需计划。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特别是在前段时间的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出口需求的形势下,扩大内需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而由凯恩斯的经典消费函数可知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国内学者对财政支农投入和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在实证分析方面, 罗佳(2007)以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为基础建立模型可知,目前我国农民的消费仍然由收入决定。
魏昭钢、施海峰(2006) 实证分析发现,农业财政政策存在一定程度的政策失灵,主要表现在农业信贷政策以及农业税收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增加影响并不显著。
笔者归纳发现相当多的文献主要是从支农政策对农民人均总收入进行研究,但是将支农政策分解来对农民各收入结构进行实证研究的讨论还没有涉及;同时也注意到有许多文章对农业税收因素对农民收入的回归结果是减税,由此会减少农民收入,本文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税收数据没有进行处理,税收政策应该通过税收占农民经营收入的百分比来核算才会得到正确结果。
本文试图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实证检验各项财政支农政策及结构对提高农民各项收入的影响。
模型的设定按照我国统计年鉴的划分标准按收入的性质可将农民的收入结构分为四部分:工资性收入(WR),即农村住户成员受雇于单位或个人,靠出卖劳动而获得的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BR),即农村住户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生产筹划和管理而获得的收入;财产性收入(PR),即金融资产或有形非生产性资产的所有者向其他机构单位提供资金或将有形非生产性资产供其支配,作为回报而从中获得的收入;转移性收入(TR),即农村住户和住户成员无须付出任何对应物而获得的货物、服务、资金或资产所有权等,不包括无偿提供的用于固定资本形成的资金,一般情况下,TR是指农村住户在二次分配中的所有收入。
我国财政支农与农民增收关系实证分析摘要:本文利用1990-2005年的数据,运用统计描述方法、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多元回归模型对我国财政支农与农民增收关系、财政支农资金规模及结构、支农绩效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我国财政对农业支出的增长能引起农民收入的增长;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支出比重偏小,财政支农绩效偏低;财政支农资金结构中,农业科技三项费是农民增收的有利因素。
关键词:财政支农;农民增收;因果关系检验农业是公益性较强的特殊产业,它既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又影响到非农业部门的发展。
作为基础产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始终得到政府的保护。
财政支持作为政府干预和保护农业的核心措施,是国家调控农业生产进而影响农民收入的一个基本工具,财政支持能有效地解决促进农业增长所必需的众多公共产品的外部性问题,并且具有规模经济的优势,因此其支持规模、支持效率和支持方式直接影响到政府宏观农业政策目标的实现。
本文利用1990-2005年的数据,对我国财政支农与农民增收关系、财政支农规模及结构、支农绩效进行实证分析,为进一步完善我国财政农业支持体系和实现农民增收提供相关建议。
一、我国财政支农与农民增收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一)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在此选取我国1993-2005年的农民纯收入(SR)和财政对农业支出(ZN)两个时间序列为基本时间序列变量,数据均来自于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
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不改变原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能使其趋势线性化,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所以对上述两个变量分别取自然对数,变换后的变量分别用LSR和LZN表示。
(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为避免非平稳时间序列造成的“虚假回归”,应首先对上述各年度序列数据进行ADF单位根检验。
利用Eviews3.1软件分别对各变量的水平值和一阶差分序列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LSR和LZN均为非平稳序列,而ΔLSR和ΔLZN 均为平稳序列,所以LSR和LZN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即LSR~I(1),LZN~I (1)。
龙源期刊网
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实证研究
作者:吴振鹏胡艳
来源:《江汉论坛》2013年第01期
改革开放以来,促进农民增收逐渐成为重要的农业政策目标之一。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愈益明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促进农民增收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农业政策的首要目标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政府加大对“三农”各项工作的财政资金投人,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率,进而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
中国政府一向重视农业的发展,视农业为国家之本。
近年来也出台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大财政支农支出,农民收入也有了明显的增加。
目前,有关文献大多研究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村居民纯收入之间的关系,并没有从农民收入来源的角度进行进一步分析。
鲜有文献论证近20年来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村居民纯收入中各来源收入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及因果关系。
本文通过对1991—2010年中国相关经济变量的分析。
利用现代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理论及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试图验证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村居民纯收入中哪些来源收入之间存在正向拉动关系,并为今后财政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实证基础。
《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逐渐扩大,财政支农支出成为了政府关注的重点之一。
财政支农支出是指政府为支持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而投入的财政资金。
本文旨在研究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其作用机制和效果,为政府制定更加科学的财政支农政策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过去的研究表明,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增收具有积极的影响。
一方面,政府通过投入资金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育、农村医疗卫生等事业,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另一方面,通过给予农民直接补贴、农业保险等措施,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财政支农支出的结构、方式和规模等因素,都会对农民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同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对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具体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收集、问卷调查、实地访谈、数据收集与整理等。
四、财政支农支出的影响机制财政支农支出的影响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投入资金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水利设施、道路建设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 农业技术推广:政府通过投入资金支持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农业生产技能。
3. 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政府投入资金支持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改善农民的教育和医疗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4. 直接补贴和农业保险:政府通过给予农民直接补贴、农业保险等措施,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五、实证研究结果本研究通过收集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得出以下结论:1. 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随着财政支农支出的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2. 不同地区的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存在差异。
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达,政府投入的财政支农资金相对较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也较大;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政府投入的财政支农资金相对较少,但也在逐步增加。
中国财政支农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效应研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阶层之一。
长期以来,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一直存在,并且逐年扩大。
为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其中包括财政支农支出。
财政支农支出是指政府用于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财政资金支出。
这些资金可以用于农田水利、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加工等方面,旨在提高农民的生产水平和收入。
财政支农支出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重要的影响效应。
财政支农支出可以提高农民的生产水平。
通过投入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技术推广,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这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还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提高农民的生产水平还可以增加农产品的供应量,稳定物价,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财政支农支出可以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
在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一直面临着困难,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
财政支农支出可以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等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民就业,增加他们的收入来源。
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农村就业,也可以减少农村劳动力的流失,有利于平衡城乡发展。
财政支农支出可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是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财政支农支出可以用于修建农村道路、农村供水电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的交通和生活条件。
这样可以减少农民由于交通不便而导致的成本增加和市场营销困难,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增加农民的收入。
中国财政支农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有着重要的影响效应。
通过提高农民的生产水平、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发展,财政支农支出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
中国政府应当继续加大财政支农支出的力度,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加强政策的实施,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研究作者:肖亚毅何雄伟来源:《中国集体经济·上》2008年第07期摘要:文章通过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利用1978~2005年间的年度数据,对我国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纯收入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回归结果表明: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长短期稳定正向关系。
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发现财政支农支出是我国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反之不成立。
关键词:财政支农支出;农民收入;协整;Granger因果关系一、前言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而提高农民收入是农民问题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提高到2005年的3254.93,增长了3121.33元,年均增长104.04元。
但是,与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相比,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相对缓慢。
收入水平增长较低,特别是1997年后进入长期的低速增长状态,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和城乡协调发展,影响经济发展全局的突出问题。
农民收入的经济发展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资本的缺乏,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的收入就会产生很大作用,研究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程度就有十分必要的作用。
二、财政支农结构对农民增收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由于财政投入对农民增收的巨大作用,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
刘旦(2006)通过建立VAR模型论证财政支出与农民增收具有长期的协整关系,并得出长期农民收入与农村基本建设支出呈负相关关系,而与支农支出和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呈正相关关系。
孙文祥、蔡方(2005)建立滞后项的回归模型得出当年的农业财政支出对本年度第一产业发展的无影响,但对下一年度的增长有显著影响。
从支农结构来看,支农生产费及事业费、基本建设费、科技三项费用对农民增收有正面影响,而农业救济费支出是负面影响。
邵伟钰(2006)建立回归模型得出支援农业生产和农村救济费有利于农民收入增加,而农村基本建设支出阻碍农民收入增加,科技三项费用对农民收入不构成影响。
《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一、引言财政支农支出作为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旨在探讨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其作用机制、影响因素及政策建议,以期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过去的研究表明,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一方面,财政支农支出能够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政府通过补贴、奖励等措施,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
此外,财政支农支出还能促进农村产业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然而,财政支农支出的分配、使用效率等问题也需引起关注。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收集相关统计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
其次,结合实地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农民对财政支农支出的实际感受和需求。
四、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一)影响机制财政支农支出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农民收入:一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条件;二是通过补贴、奖励等措施,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三是促进农村产业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实证分析通过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发现,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具体而言,财政支农支出的增加能够显著提高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生产性收入和非农产业收入。
此外,财政支农支出还能改善农村基础设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五、影响因素及政策建议(一)影响因素财政支农支出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政策制度、资金使用效率、地区差异等。
政策制度方面,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农政策,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
资金使用效率方面,需要加强资金监管,防止资金浪费和滥用。
地区差异方面,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自然条件等存在差异,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财政支农政策。
(二)政策建议针对政策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增强政策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需求,制定和实施具体的财政支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