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颤麻痹-针灸治疗学30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1.66 MB
- 文档页数:30
教案首页第次课授课时间:课程名称针灸治疗学年级专业、层次授课教师职称课型(大、小)大学时1授课题目(章、节)第七章(头面躯体痛症)第13节震颤麻痹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针灸学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本病的基本治疗。
2.熟悉本病的辨证要点。
3.了解本病的其他治法、按语。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1.病例导入——3分钟2.概述(概念、病因病机、西医知识)——5分钟3.辨证要点(主症+证型)——5分钟4.治疗(基本治疗)——10分钟(其他治疗)——5分钟5.按语及文献摘要——5分钟。
6.病案分析(提问学生)——5分钟。
7.小结及思考题——2分钟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本病的基本治疗。
难点:本病的辨证要点。
教研室审阅意见:教研室主任签名:年月日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一、病案导入:【病案内容】李某,男,57岁。
四肢震颤明显2年余,震颤初发于左侧上肢,逐渐呈“N”字形进展波及至右侧下肢,面部表情轻度呆板,行走步幅小,伴慌张步态,动作时有停顿,日常活动较慢,汗出量多,舌红,苔黄腻脉数。
【问题与思考】1.诊为何病?何证型?2.治法、处方、操作如何?3.试解释方义。
二、概述【熟悉】概念震颤麻痹又称“帕金森病”,是指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徐缓、姿势步态异常为主要特征的锥体外系疾病。
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震颤麻痹好发于50〜60岁,男多于女,少数人有家族史。
西医范围继发性震颤麻痹多见于脑炎、多发性脑梗死、颅脑损伤、基底节肿瘤、甲状旁腺机能减退或基底节钙化、慢性肝脑变性、精神类药及降压药等药物副作用及、氧化碳或二硫化碳等化学物质中毒等。
病因病机震颤麻痹属中医学“颤证”范畴,其发生常与年老体虚、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和劳逸失当等因素有关。
本病病位在脑,病变脏腑主要在肝,涉及脾、肾。
基本病机为虚风内动,或痰热动风。
三、辨证要点【熟悉】主症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徐缓,姿态、步态异常。
证型风阳内动:兼见眩晕耳鸣,面赤烦躁,心情紧张时加重,语言不清,尿赤便干。
震颤麻痹(震颤)——贺氏针灸临床案例选震颤麻痹是现代医学概念,属锥体外系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震颤,手指呈“搓药丸动作”,肌强直、运动障碍、慌张步态及“面具脸”等。
在祖国医学中,本病多属于手颤、头摇范围。
常见于老年人。
亦可见大量饮酒之人。
【病因病机】本病多因年老肾气亏虚,气血不足,筋脉失荣所致。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凡风、颤之症均与肝有关。
肝以阴血为主,賴肾阴充濡,谓之肝肾同源。
肾阳不足,肝失濡养,为根本病因。
阴血不足,虚风扰动,肌脉失荣,而发颤动。
肝阴不足,失于疏泄,或横逆犯脾,中焦不运, 湿痰内生,经络受阻,亦可发病。
【临床表现】本病主要表现为震颤、肌强直及运动障碍。
震颤表现为手、膊、头、舌、唇等部位。
手的颤动表现为“搓药丸动作”,多为一侧发生。
肌强直表现为肌张力增强,扳动困难,呈“铅管样强直。
”运动障碍上肢做精细动作、书写困难,表现为“书写过小症”。
下肢为“慌张步态”。
面部因运动减少表现为“面具脸”。
【治则】滋阴补肾,养血祛风,疏风通脉。
【取穴】气海、中极、列缺、听宫等。
【刺法】均以毫针刺法,施以补法,每次留针 30 分钟或稍长,隔日治疗 1 次。
【病案举例】例1 夏某某,男, 51 岁。
主诉:右上肢震颤 1 个月。
病史:1 个月前突发脑血管病,偏瘫,诊为脑动脉硬化症,脑血栓形成。
经治偏瘫好转。
渐出现右手震颤,颤动呈捻药丸动作,紧张时加重,静坐时加重,入眠则止,醒后即发。
一般情况好,纳尚可,二便调。
望诊:行路尚可,舌质暗,苔薄白。
切诊:脉沉。
辨证:阴虚风动, 血虚于内,筋脉失养。
治则:养血荣筋,祛风定颤。
取穴:列缺,听宫。
刺法:以毫针刺法,施用补法,每次留针 30 分钟,隔曰治疗 1 次。
初诊仅用双侧列缺,效果不明显。
考虑单穴效力不支,2诊时加用听宫。
针剌后病人感到颤动减轻,上法不变,共针治4 次,颤动消失, 情绪紧张时亦不复发, 告愈。
例2 刘某某,男,35 岁。
主诉:右上、下肢不自主颤动 1 年余。
针灸治疗震颤麻痹摘要:震颤麻痹又称帕金森氏综合征。
是一种发生于中年以上的黑质和黑质纹状体通路变性疾病。
本病相当于中医这之颤证,针灸治疗颤证,在古籍中尚未查到明确记载。
针灸治疗震颤麻痹的现代报道,最早见于1955年。
之后,再未见有人试用。
直到70年代中期,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采用头部穴位针刺治疗并获得一定效果后,才逐渐引起针灸界的重视。
自八十年代迄今,有关针灸治疗震颤麻痹的临床文章不少,既有个案,也有多病例观察总结。
在穴位刺激方法,更为多样化,包括头皮针、体针、电针及穴位注射等。
其有效率多在80%左右。
当然,针灸治疗本病还不能说已经成熟。
鉴于本病目前中西医都深感棘手,针灸不失为一种无副作用的有价值的疗法。
关键词:针灸治疗震颤麻痹震颤麻痹(paralysisa~itans)又称帕金森(Parkinson)病,是发生于黑质和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变性疾病。
纹状体DA的减少与本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DA是纹状体抑制性神经递质,而乙酰胆碱(Ach)是纹状体的兴奋性神经递质。
因DA丧失,使纹状体失去抑制性作用,Aeh的兴奋性就相对增强。
这一对神经递质的平衡一经破坏,就可出现震颤麻痹的症状。
临床主要特征为进行性运动徐缓、肌强直、震颤及姿势反射丧失。
造成原发性震颤麻痹的黑质变性的原因并不清楚。
脑部炎症、代谢障碍、血管性疾病以及化学物的中毒均可产生与震颤麻痹类似的临床症状和病理改变,统称为震颤麻痹综合征或帕金森综合征(Parkinsonism)。
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分别加上眼球运动障碍、直立性低血压、小脑性共济失调、锥体系统损害及痴呆等多系统损害的表现,则称为震颤麻痹叠加综合征(Parkinsonism-Plus)。
老年人的发病率较高。
诊断要点一、临床表现震颤麻痹起病多很缓慢,逐渐增剧,主要症状包括震颤、肌强直、运动徐缓及姿势反射丧失等。
症状出现的顺序因人而异。
1.震颤:是因肢体的促动肌与拮抗肌节律性(4~6Hz)交替收缩而引起,多自一侧上肢远端开始,逐渐扩展到同侧下肢及对侧上下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