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 格式:doc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18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挑战。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拥有丰富资源和独特魅力的大国。
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我国政府和全社会都积极行动,通过加强政策引导、推动绿色发展、加强国际合作等途径,为实现全球气候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政策引导1. 国家政策体系的完善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成为全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行动指南。
此后,又陆续发布了《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政策文件,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2.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强调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让生态成为普惠的公共产品。
这一理念为我国绿色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
3. 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的设定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温室气体排放的管控工作,将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作为实现气候变化减缓的关键举措。
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的报告》,明确提出我国要在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快实现低于峰值水平。
2018年,全国碳市场交易平台上线运行,成为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平台。
二、绿色发展1. 能源结构的调整能源是影响气候变化的最大因素之一。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单一,以煤炭为主。
为此,我国加大了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尤其是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
在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投资扶持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清洁能源得到了快速发展。
2. 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国积极开展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广高效节能技术、洁净煤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等。
在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等领域,我国企业通过采用节能减排技术,实现了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碳排放的目标。
3. 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我国通过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等手段,加强了生态环境的维护和修复。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China's Policies and Actions for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full text)前言Foreword全球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
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全球气候近50年来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明显影响,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挑战。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its adverse effects are a common concern of mankind. Ever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human activities, especially the massive consumption of energy and resources by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have increased the atmospheric concentrations of greenhouse gases, produced conspicuous impacts on the natural ecosystems of the Earth, and posed severe challenges to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低、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易受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现实的威胁,主要体现在农牧业、林业、自然生态系统、水资源等领域以及沿海和生态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已成为中国的迫切任务。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措施一、大力研发推广防灾减灾增产、气候资源利用等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和适应新技术,完成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5000多项。
我国政府重视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和适应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以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为此,我国完成了大量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工作,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这些区划涵盖了各种气象灾害类型,包括干旱、洪涝、低温、霜冻等,旨在提高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防御和适应能力。
二、在林业和草原领域,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科学造林绿化,优化造林模式,培育健康森林,全面提升林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在林业和草原领域,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适应气候变化。
这些措施包括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科学造林绿化,优化造林模式,培育健康森林等。
这些措施旨在提高林业和草原的适应能力,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也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三、加强各类林地的保护管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草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恢复和增强草原生态功能。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林地的保护管理,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这一工作。
其中,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一项重要举措。
这一体系旨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同时也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此外,我国还实施了草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恢复和增强草原生态功能,以保障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四、在水资源领域,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在水资源领域,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这些措施包括加强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水文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等。
这些措施旨在提高水资源的管理水平,减轻水旱灾害的影响,同时也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五、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推进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总结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也日益明显。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以下是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总结。
1.碳排放控制政策: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碳排放。
这包括限制高能耗和高排放行业的发展,制定和实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广清洁能源和能效技术,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中国政府还设立了碳市场和碳排放配额制度,鼓励企业实施碳减排措施。
2.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包括太阳能、风能、水电等。
对可再生能源项目提供财税优惠政策和补贴,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其发展。
此外,中国政府还鼓励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提升。
3.能源结构调整政策:中国政府提出了能源低碳化转型的目标,通过改善能源结构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中国加大对清洁煤技术和煤矿安全的管理力度,推动燃煤发电厂超低排放改造,逐步减少煤炭消费。
同时,也加大对天然气、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
4.森林保护与恢复政策:中国政府重视森林资源的保护与恢复,采取措施增加森林面积和森林碳储量。
中国积极进行森林植被恢复与建设工程,同时加强森林保护和防治沙化土地的措施。
政府还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国家的植树造林行动,并设立相应的补贴和奖励机制。
5.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政策: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合作,与其他国家开展技术交流、政策合作和减排合作。
中国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履行国际减排承诺,努力推动气候谈判进程。
中国政府还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支持、资金援助等,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总的来说,中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政策和措施。
通过控制碳排放、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调整能源结构、保护森林资源、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努力,中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和经济发展需要,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的力度和实施效果,以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出的贡献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积极参与国际合作,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
以下是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出的一些贡献:
1. 能源结构调整:中国正在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例。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国家,并大力发展水电、核能等清洁能源。
2. 碳排放削减承诺:中国在《巴黎协定》框架下承诺,在2030年之前将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并努力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60-65%。
3. 林业资源保护:中国不断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和植树造林力度,努力增加森林碳汇。
中国的退耕还林政策和绿化工程在减少土地荒漠化、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4. 节能减排行动:中国通过推动能源节约和能效提升,推出了一系列能源强度下降、煤炭消费和工业废气排放削减等举措。
中国政府还颁布了一系列环境标准和法规,以控制工业和交通领域的碳排放。
5. 国际合作与技术创新:中国积极推动国际间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与其他国家共同实施低碳技术转让、能源合作和环境保护项目。
中国还加强研发和创新,推动低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总体而言,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出了显著的贡献,通过政策措施、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不断推动低碳转型,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1年)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日期】2021.10.27•【分类】政府白皮书正文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目录前言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新理念(一)牢固树立共同体意识(二)贯彻新发展理念(三)以人民为中心(四)大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五)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二、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一)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力度(二)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三)加大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力度(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五)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六)持续提升应对气候变化支撑水平三、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发生历史性变化(一)经济发展与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凸显(二)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取得显著成效(三)产业低碳化为绿色发展提供新动能(四)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明显提高(五)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风尚四、共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面临严峻挑战(二)中国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强大动力(三)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倡议结束语前言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
应对气候变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关乎人类前途命运。
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克服自身经济、社会等方面困难,实施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措施和行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取得了积极成效。
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国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碳排放强度削减幅度,不断强化自主贡献目标,以最大努力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力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方案随着气候变化日益引起全球关注,各国纷纷采取行动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家之一,中国一直在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方案。
一、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中国加强了对能源行业的监管,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减少对煤炭等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
此外,中国还鼓励能源的高效利用,提倡节能减排的理念。
二、发展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途径,中国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风能和太阳能市场,积极推动风能和光伏发电的发展。
中国还加大了对水力、地热和生物质能源等领域的投资和研发,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
三、加强能源结构调整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还加强了能源结构的调整。
中国提出了“绿色低碳”的能源发展理念,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推动向清洁能源的转变。
中国进一步发展核能,提供清洁、可靠的供能方式。
此外,中国还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推动交通行业的绿色转型。
四、加强国际合作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各国应共同应对。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谈判,推动国际合作。
中国参与了巴黎协定,并承诺在2030年前将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中国还通过合作项目和技术转让,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五、加强监测和评估为了确保气候变化方案的有效实施,中国加强了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的监测和评估工作。
中国建立了国家气候变化监测体系,定期发布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和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为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结论面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挑战,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应对。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可再生能源、调整能源结构、加强国际合作和加强监测评估等方面的努力都将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然而,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3年度报告) 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3.11•【文号】•【施行日期】2013.1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3年度报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〇一三年十一月目录前言一、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形势二、完善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一)健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二)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编制(三)推动气候变化立法(四)完善相关政策体系三、减缓气候变化(一)调整产业结构(二)优化能源结构(三)节能和提高能效(四)增加森林碳汇(五)控制其他领域排放四、适应气候变化(一)防灾减灾(二)监测预警(三)农业领域(四)水资源领域(五)海岸带和生态系统(六)人群健康五、开展低碳发展试点示范(一)继续推进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二)稳步推进碳排放交易试点(三)开展相关领域低碳试点工作六、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一)加强温室气体统计核算体系建设(二)加强政策研究和教育培训(三)加强科技研究和决策支撑七、全社会广泛参与(一)政府加强引导(二)媒体广泛传播(三)组织机构积极行动(四)公众踊跃参与八、建设性参加国际谈判(一)积极参加联合国进程下的国际谈判(二)广泛参与相关国际对话与交流(三)中国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华沙会议基本立场主张九、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一)深化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二)加强与发达国家合作(三)推动与国际组织合作2013年度报告前言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
201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刚超过6000美元,位居世界第87位。
既要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又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这是当今中国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
中国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极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
2012年以来,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南方多地持续出现极端高温事件,城市内涝、局部洪涝、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大幅增加;台风登陆时间集中,影响范围广,风暴潮增多,灾害损失重;云南中部和西北部连续四年出现中度以上干旱,局部达到重度,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一直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并成为全球领导者之一。
中国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综合的政策举措,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推动可持续发展。
首先,中国制定了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来应对气候变化。
2005年,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温室气体排放管理暂行条例》,旨在监管各个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
随后,中国还颁布了《全民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文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其次,中国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中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特别是风能和太阳能,并设定了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目标。
同时,中国加强了对高耗能和高污染行业的限制,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此外,中国还促进了能源的有效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另外,中国注重森林保护和生态恢复。
中国推动退耕还林和防沙治沙工程,以减少土地退化和沙漠化。
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森林合作,并承诺到2030年将森林面积扩大到22.5%。
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碳排放并保护生态系统。
此外,中国还鼓励新兴技术和创新来推动低碳发展。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清洁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推动节能减排和碳捕获利用技术的发展。
中国还建立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鼓励企业减少碳排放。
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分享经验,共同应对全球气候挑战。
总之,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政策举措。
中国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经验和努力将继续对全球气候治理产生积极影响。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二○○八年十月·北京目录前言一、气候变化与中国国情二、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和目标四、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五、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六、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七、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国际合作八、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建设结束语前言全球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
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全球气候近50年来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明显影响,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挑战。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低、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易受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现实的威胁,主要体现在农牧业、林业、自然生态系统、水资源等领域以及沿海和生态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已成为中国的迫切任务。
同时,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严峻,任务繁重。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考虑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国内与国际、当前与长远,制定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
中国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结合起来,以发展经济为核心,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努力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不断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进程,认真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在国际合作中发挥着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之对策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承担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责任。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对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下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一、加强政策调控:中国政府大力推动低碳发展战略,通过发布《全民参与气候变化行动计划》、《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白皮书》等文件,明确了减排目标和政策措施。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如《大气污染防治法》、《能源法》等,以规范企业和个人的行为,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清洁能源:中国大力推进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和投入。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国家,同时也大力发展核能和水能等清洁能源。
除此之外,中国还加大了对传统能源消耗的控制和管制,加强了煤电厂的减排工作,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三、提高能效水平:中国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大力发展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节能措施,如建立能源节约评价制度、加强节能标准与认证等。
同时,中国也加强了对传统行业的整合和升级,推动高耗能产业向高附加值、低能耗的方向转变。
四、人民群众参与:中国政府积极倡导和推动全民参与气候变化行动,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节能减排意识。
政府通过宣传教育、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等方式,号召更多的人民群众加入到减排行动中来。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环保组织和个人的支持和扶持,鼓励创新和合作,推动人民群众参与气候变化的治理。
五、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
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签署了一系列气候变化合作协议,对气候变化基金进行捐款和投资,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
此外,中国还积极向其他国家分享气候变化治理的经验和技术,促进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共同解决。
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努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赏。
中国已成为全球领先的低碳经济示范国家之一,为全球减缓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的气候变化与应对措施近年来,中国的气候变化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日益明显,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气候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气候变化现状以及应对措施。
一、气候变化现状1. 气温上升:中国的平均气温逐年增加,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气温上升了0.2℃至0.3℃,且在一些区域甚至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
2. 极端天气事件增多:近年来,中国频繁发生暴雨、洪灾、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对农业、水资源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
3. 冰川消融:气候变暖导致中国的冰川不断消融,特别是青藏高原地区的冰川退缩速度加快。
这些冰川的消失将严重影响中国的水资源。
4. 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对中国沿海城市和岛屿造成了威胁。
一些沿海地区已经出现了海洋入侵的情况。
二、应对措施1. 节能减排:中国政府积极推动节能减排措施,推广清洁能源的利用,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此举旨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的速度。
2. 发展可再生能源:中国加大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风能、太阳能和水能等。
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中国进一步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需求。
3. 推动碳市场建设:中国正在逐步建立碳市场,推动碳交易和碳排放的行业限额制度。
通过碳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4. 提高环境意识:中国政府致力于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意识。
通过普及环保知识和倡导低碳生活方式,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来。
5. 国际合作与政策制定: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气候变化合作。
同时,中国也加强国内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有力支持。
三、展望未来尽管中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但气候变化问题仍然严峻。
中国需要继续加大力度,创新应对策略,加强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
同时,公众也需要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来。
总之,中国的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我国是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涉及到各国不论大小、富强与否。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在此向大家介绍。
一、政策支持1. 国家目标201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订)》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法律支持。
201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节约能源资源工作的决定》和《关于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政策支持。
2. 国际合作国际社会也普遍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国纷纷采取行动。
2015年12月,巴黎协定的签署,标志着全球气候变化进入了新阶段。
我国积极参加了巴黎协定,并且致力于加强国内外合作,推动全球气候治理。
二、绿色发展1. 能源结构调整我国从2012年开始调整能源结构,逐步减少高碳能源的比重,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额的比重为15.9%,比2012年上升了6.7个百分点。
2. 电动汽车推广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
根据统计数据,2019年我国电动汽车产销量达到336.5万辆,同比增长了77%。
3. 森林和土地管理我国通过保护和恢复森林资源、合理利用土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森林面积达21261.3万公顷,活立木蓄积总量为181435.85万立方米,森林蓄积数量连续30年保持增长。
三、节能减排1. 实施节能减排政策我国政府自2009年以来,就实施了一系列的节能减排政策。
对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工程项目,给予财政奖励,对违规者进行处罚。
2. 推广高效节能产品高效率节能产品被认为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
我国政府大力推广高效节能产品,特别是石膏护墙、难燃墙体材料等。
3. 实施节能减排行动计划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政府2014年也制定了应对节能减排行动计划,要求各地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限制高碳能源等,并制定了一系列的量化指标。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和举措谢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资司副司长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非常高兴参加低碳论坛,并借此机会向关心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和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各位来宾和各国朋友致以诚挚的问候。
下面我想介绍一下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实施的政策和行动,以及今后我们将采取的战略举措。
一、中国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加快国际交流与合作一、中国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加快国际交流与合作。
去年,哥本哈根会议受到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意愿和决心。
会议形成的《哥本哈根协议》,坚持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基本框架,坚持了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维护了“巴厘岛路线图”的双轨谈判进程,在长期目标、资金、技术转让、行动、透明度等重大问题上达到了原则共识,为进一步的谈判明确了政治的推动力。
中国代表团为此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但是《哥本哈根协议》尚未明确发达国家中期减排指标的量值及其可比性的问题,也未明确每个发达国家的出资额和资金治理机制,发达国家承诺的近期远期资金量与发展中国家的稀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技术转让的具体机制也未能建立,这些问题还需要各方在下一阶段的谈判中继续协商解决。
今年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会议和《京都议定书》第六次缔约方会议将在墨西哥坎昆召开,中国希望墨西哥会议能够取得积极进展,并将继续在谈判中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为此我们将坚持以下几点基本的立场:第一,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在发展中产生的,也必须在发展过程中解决,消除贫困和实现发展权利是发展中国家的首要的任务,也是不可剥夺的基本的人权。
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国际社会应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减贫和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发展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
第二,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
这是公约的核心原则,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国家都有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的责任,但是由于各国历史责任、发展水平、发展阶段、能力大小和贡献方式的不同,发达国家要对其历史的累积排放和当前高人均排放承担首要责任,率先减少排放。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和举措谢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资司副司长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非常高兴参加低碳论坛,并借此机会向关心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和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各位来宾和各国朋友致以诚挚的问候。
下面我想介绍一下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实施的政策和行动,以及今后我们将采取的战略举措。
一、中国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加快国际交流与合作一、中国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加快国际交流与合作。
去年,哥本哈根会议受到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意愿和决心。
会议形成的《哥本哈根协议》,坚持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基本框架,坚持了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维护了“巴厘岛路线图”的双轨谈判进程,在长期目标、资金、技术转让、行动、透明度等重大问题上达到了原则共识,为进一步的谈判明确了政治的推动力。
中国代表团为此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但是《哥本哈根协议》尚未明确发达国家中期减排指标的量值及其可比性的问题,也未明确每个发达国家的出资额和资金治理机制,发达国家承诺的近期远期资金量与发展中国家的稀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技术转让的具体机制也未能建立,这些问题还需要各方在下一阶段的谈判中继续协商解决。
今年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会议和《京都议定书》第六次缔约方会议将在墨西哥坎昆召开,中国希望墨西哥会议能够取得积极进展,并将继续在谈判中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为此我们将坚持以下几点基本的立场:第一,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在发展中产生的,也必须在发展过程中解决,消除贫困和实现发展权利是发展中国家的首要的任务,也是不可剥夺的基本的人权。
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国际社会应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减贫和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发展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
第二,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
这是公约的核心原则,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国家都有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的责任,但是由于各国历史责任、发展水平、发展阶段、能力大小和贡献方式的不同,发达国家要对其历史的累积排放和当前高人均排放承担首要责任,率先减少排放。
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政策与行动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持续而严重的问题,对环境和人类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与行动来应对气候变暖问题。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政策与行动,并探讨其效果与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碳排放减少政策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推动碳排放的减少。
首先是建立和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通过市场机制来调控排放行为。
中国还出台了排放标准和限额,推动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
此外,中国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鼓励企业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森林保护与恢复森林是地球上的重要碳汇,对缓解气候变暖起着关键作用。
为了保护和恢复森林资源,中国采取了多项政策与行动。
例如,中国推出了天然林保护工程,严格控制天然林的采伐,并大力推动造林工作。
中国还实施了重点生态功能区划,保护生态脆弱地区,恢复湿地和草地。
这些政策和行动有助于增加森林覆盖率,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三、推动低碳交通交通运输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
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中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低碳交通。
首先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增加城市轨道交通和电动公交车的投资,减少汽车的使用。
其次是推广绿色交通技术,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和改善燃油汽车的燃烧效率。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对交通管理的监管,推行交通拥堵收费,减少车辆拥堵排放。
四、国际合作与对话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和合作,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政府制定了自身的减排目标,并定期向联合国提交减排情况报告。
中国还积极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各项工作,与各国共同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进程。
此外,中国还举办了多次气候变化国际会议,促进各国间的经验分享与合作。
五、未来发展方向尽管中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与行动来应对气候变暖,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08-10-3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二○○八年十月·北京目录前言一、气候变化与中国国情二、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和目标四、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五、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六、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七、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国际合作八、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建设结束语前言全球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
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全球气候近50年来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明显影响,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挑战。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低、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易受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现实的威胁,主要体现在农牧业、林业、自然生态系统、水资源等领域以及沿海和生态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已成为中国的迫切任务。
同时,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严峻,任务繁重。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考虑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国内与国际、当前与长远,制定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
中国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结合起来,以发展经济为核心,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努力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不断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进程,认真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在国际合作中发挥着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一、气候变化与中国国情最新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全球地表平均温度近百年来(1906—2005年)升高了0.74℃,预计到21世纪末仍将上升1.1—6.4℃。
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主要是由化石燃料燃烧和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所引起的。
中国气候变暖趋势与全球的总趋势基本一致。
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最新观测结果显示,中国近百年来(1908—2007年)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1.1℃,自1986年以来经历了21个暖冬,2007年是自1951年有系统气象观测以来最暖的一年。
近50年来中国降水分布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西部和华南地区降水增加,而华北和东北大部分地区降水减少。
高温、干旱、强降水等极端气候事件有频率增加、强度增大的趋势。
夏季高温热浪增多,局部地区特别是华北地区干旱加剧,南方地区强降水增多,西部地区雪灾发生的几率增加。
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表温度上升了0.9℃,沿海海平面上升了90毫米。
据科学家的研究,中国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可能增加;降水分布不均现象更加明显,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干旱区范围可能扩大;海平面上升趋势进一步加剧。
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面临巨大挑战。
——中国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适应任务艰巨。
中国主要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季节变化幅度要比同纬度其他陆地地区相对剧烈,很多地方冬冷夏热,夏季全国普遍高温。
中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多集中在汛期,且地区分布不均衡,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中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森林覆盖率18.21%,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2%。
自然湿地面积相对较少,草地大多是高寒草原和荒漠草原,北方温带草地受干旱、生态环境恶化等影响,正面临退化和沙化的危机。
中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多公里,易受海平面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
——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发展任务艰巨。
2007年底中国大陆人口(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达到13.21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0%。
中国城镇化水平比较低,2007年城镇化比例只有44.9%,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庞大的人口基数,也使中国面临巨大的劳动力就业压力,每年有1000万以上新增城镇劳动力需要就业,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目前每年有上千万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7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461美元,在181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第106位,仍为中下收入国家。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
中国仍然被贫困所困扰,目前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1479万人,刚刚越过温饱线但还不稳定的低收入人口有3000多万人。
中国科技发展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弱。
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是中国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
——中国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任务艰巨。
中国温室气体历史排放量很低,根据国际有关研究机构数据,1904— 2004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约占世界同期的8%,人均累计排放量居世界第92位。
2004年中国能源消费排放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50.7亿吨。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远未实现,为进一步实现发展目标,未来能源需求将合理增长,这也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的基本条件。
同时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难度很大,任务艰巨。
二、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中国是最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之一,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农牧业、森林与自然生态系统、水资源和海岸带等。
对农牧业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中国农牧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局部干旱高温危害严重;因气候变暖引起农作物发育期提前而加大早春冻害;草原产量和质量有所下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牧业损失增大。
未来气候变化对农牧业的影响仍以负面影响为主。
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可能以减产为主。
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化;土壤有机质分解加快;农作物病虫害出现的范围可能扩大;草地潜在荒漠化趋势加剧;原火灾发生频率将呈增加趋势;畜禽生产和繁殖能力可能受到影响,畜禽疫情发生风险加大。
对森林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中国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东部亚热带、温带北界北移,物候期提前;部分地区林带下限上升;山地冻土海拔下限升高,冻土面积减少;全国动植物病虫害发生频率上升,且分布变化显著;西北冰川面积减少,呈全面退缩的趋势,冰川和积雪的加速融化使绿洲生态系统受到威胁。
未来气候变化将使生态系统脆弱性进一步增加;主要造林树种和一些珍稀树种分布区缩小,森林病虫害的爆发范围扩大,森林火灾发生频率和受灾面积增加;内陆湖泊将进一步萎缩,湿地资源减少且功能退化;冰川和冻土面积加速缩减,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多年冻土空间分布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对水资源的影响气候变化已经引起了中国水资源分布的变化。
近20年来,北方黄河、淮河、海河、辽河水资源总量明显减少,南方河流水资源总量略有增加。
洪涝灾害更加频繁,干旱灾害更加严重,极端气候现象明显增多。
预计未来气候变化将对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产生较大的影响,加大水资源年内和年际变化,增加洪涝和干旱等极端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特别是气候变暖将导致西部地区的冰川加速融化,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将进一步减少,对以冰川融水为主要来源的河川径流将产生较大影响。
气候变暖可能将增加北方地区干旱化趋势,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短缺形势和水资源供需矛盾。
对海岸带的影响近30年来,中国海平面上升趋势加剧。
海平面上升引发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海岸侵蚀,损害了滨海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统,降低了海岸带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海岸带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引起的海温升高、海水酸化使局部海域形成贫氧区,海洋渔业资源和珍稀濒危生物资源衰退。
据预测,未来中国沿海海平面将继续升高。
海平面上升还将造成沿海城市市政排水工程的排水能力降低,港口功能减弱。
对社会经济等其他领域的影响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等其他领域也将产生深远影响,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损失,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付出相应的经济和社会成本。
气候变化将增加疾病发生和传播的机会,危害人类健康;增加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的形成概率,对重大工程的安全造成威胁;影响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对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产生影响;增加对公众生命财产的威胁,影响社会正常生活秩序和安定。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和目标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增进国际合作,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坚持如下原则:——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在发展中产生的,也必须在发展过程中解决。
要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促进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发展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
这是《气候公约》的核心原则。
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的责任,但是由于各国历史责任、发展水平、发展阶段、能力大小和贡献方式不同,发达国家要对其历史累计排放和当前高人均排放承担责任,率先减少排放,同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发展中国家要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的过程中,采取积极的适应和减缓措施,尽可能少排放,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减缓和适应并重。
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
减缓是一项相对长期、艰巨的任务,而适应则更为现实、紧迫,对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
减缓与适应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平衡、同举并重。
——公约和议定书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渠道。
《气候公约》和《议定书》奠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凝聚了国际社会的共识,是目前最具权威性、普遍性、全面性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框架。
应当坚定不移地维护《气候公约》和《议定书》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核心机制和主渠道的地位。
其他多边和双边的合作,都应该是《气候公约》和《议定书》的补充和辅助。
——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转让。
应对气候变化要靠技术,技术创新和技术转让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和支撑。
发达国家有义务在推动本国开发和应用先进技术的同时,促进国际技术合作与转让,切实履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转让技术的承诺,使发展中国家拿得到所需资金,用得上气候友好技术,提高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