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第一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教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734.50 KB
- 文档页数:6
福州屏东中学教学笔记年月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一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历史学习,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历史的起点,也是关键。
能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一定的历史思维,决定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好坏。
由于我市初中历史采取开卷考的形式,导致学生对历史往往存在这样一些印象:历史是“副科”;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是无用之学……由于初中的基础不扎实,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
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但这一体例对教学有以下几点不利:⑴知识系统不完整,同一阶段不同历史现象的联系不紧密;⑵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⑶专题性的历史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加大;⑷各模块教材之间历史知识的重复。
针对这些挑战,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⑴注意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
在有限的时间里,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
⑵反复推敲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
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
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
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
⑶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
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
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
⑷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
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
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
⑸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
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
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
⑹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
要作“教学日记”,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
一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一、分散的文明1.原因(1)物质因素: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使世界上形成了几个各具特色的农业中心。
(2)文化因素:独立文明群落逐渐发展成较大范围的文明区域。
(3)自然因素:受生产力水平的局限,高山、大河等的阻隔,人们缺乏沟通的技术和横向交流的驱动力。
2.代表:伊斯兰教文明、佛教和印度教文明、儒家文明、基督教文明、印第安文明。
3.特点(1)各个区域的民族和国家基本上沿着各自的传统发展。
(2)地域性和独立性特征相当明显,基本处于隔绝状态。
二、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1.原因(1)手工业:以风力和水力为代表的新能源开始部分取代人力和畜力;手工工场出现,劳动分工更加细密。
(2)农业:农村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商品化程度提高。
(3)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推动了西欧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
2.表现(1)标志:商人与工匠之间形成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2)出现了面向市场的集中的手工工场。
(3)出现了一种重要的经济组织形式——公司。
三、文明的链接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生和发展,西欧各国迫切希望获得东方的商品和黄金。
(2)直接原因:土耳其的扩张阻隔了西欧各国通往东方的传统商路。
2.经过:从15世纪中后期开始的“地理大发现”掀起了开辟新航路的热潮。
3.影响(1)引起“商业革命”:①许多新的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传统商品的交易量成倍上升。
②市场扩大刺激了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③英、法、荷等国建立了一批特权贸易公司。
④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引起“价格革命”:①西欧市场金银贬值,商品价格直线上升。
②加速了社会分化和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3)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作为资本原始积累重要手段的殖民制度和殖民掠夺登上历史舞台。
(4)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①证明了“地圆说”的科学性。
②冲击了神学理论,沉重打击了教会的权威,把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世界中来。
第1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1.15至17世纪,一些欧洲航海者开辟了新航路,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发生根本变化,开始改变人类历史地域性分散发展的格局。
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和争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途径。
2.18世纪60年代起,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并逐渐扩展到世界各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19世纪中期,世界绝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3.19世纪70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学习目标]一、分散的文明1.原因:受生产力水平的局限和高山、大河等的阻隔,人们缺乏沟通的技术和横向交流的驱动力。
2.代表:伊斯兰教文明、佛教和印度教文明、儒家文明、基督教文明、印第安文明。
3.特点:各个区域的文明地域性和独立性特征相当明显,基本处于隔绝状态。
[思维点拨] 区域文明的出现和长期存在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农业经济的分散性和稳定性,即生产力水平的限制;自然环境的阻隔只是次要原因。
二、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1.原因(1)手工业:以风力和水力为代表的新能源开始部分取代人力和畜力;手工工场出现,劳动分工更加细密。
(2)农业:农村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3)推动因素: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推动了西欧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
2.表现(1)商人与工匠之间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形成。
(2)形成面向市场的集中的手工工场,产生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公司。
[概念点拨] 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的初始形态。
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是指“处在萌芽状态的雇佣关系”,它的发展方向是资本主义。
三、文明的链接1.原因(1)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生和发展。
(2)社会根源:西欧各国迫切希望获得东方的商品和黄金。
(3)直接原因:土耳其的扩张阻隔了西欧通往东方的传统商路。
2.经过:从15世纪中后期开始的“地理大发现”掀起了开辟新航路的热潮。
第1课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1.15至17世纪,一些欧洲航海者开辟了新航路,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发生根本变化,开始改变人类历史地域性分散发展的格局。
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和争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途径。
2.18世纪60年代起,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并逐渐扩展到世界各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19世纪中期,世界绝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3.19世纪70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19世纪末20世 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学习目标]一、分散的文明1.原因:受生产力水平的局限和高山、大河等的阻隔,人们缺乏沟通的技术和横向交流的驱动力。
2.代表:伊斯兰教文明、佛教和印度教文明、儒家文明、基督教文明、印第安文明。
3.特点:各个区域的文明地域性和独立性特征相当明显,基本处于隔绝状态。
[思维点拨] 区域文明的出现和长期存在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农业经济的分散性和稳定性,即生产力水平的限制;自然环境的阻隔只是次要原因。
二、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 1.原因(1)手工业:以风力和水力为代表的新能源开始部分取代人力和畜力;手工工场出现,劳动分工更加细密。
(2)农业:农村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3)推动因素: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推动了西欧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
2.表现(1)商人与工匠之间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形成。
(2)形成面向市场的集中的手工工场,产生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公司。
[概念点拨] 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的初始形态。
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是指“处在萌芽状态的雇佣关系”,它的发展方向是资本主义。
三、文明的链接1.原因(1)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生和发展。
(2)社会根源:西欧各国迫切希望获得东方的商品和黄金。
(3)直接原因:土耳其的扩张阻隔了西欧通往东方的传统商路。
2.经过:从15世纪中后期开始的“地理大发现”掀起了开辟新航路的热潮。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一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探究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原因及最初的生产组织方式,了解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探索新航路的过程,结合世界地图能绘制出各航海家的航线和所到达的地区,认识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利用地图了解新航路开辟的情况,或运用多媒体制作新航路开辟的动画;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能力,并力图寻找史实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进行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的反映,体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新航路开辟的结果。
探究指导历史宫殿【基础知识解析】一分散的文明1、文明曙光的出现新石器时代开始发生的“农业革命”,使人类的物质生产出现了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在几个农耕发达地区,先后出现了文明的曙光。
2、五大文明中心的形成⑴原因: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早期呈点状分布的独立文明群落,逐渐发展扩大。
受生产力水平的局限和高山、大河、海洋、沙漠的阻隔,文明区域间相对封闭,接触和交流都十分有限。
⑵五大文明摇篮:即西亚两河流域、北非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度河流域、东亚黄河长江流域和南欧爱琴海沿岸。
⑶五大区域文明:东亚儒家文明、南亚佛教和印度教文明、西亚北非的伊斯兰教文明、欧洲基督教文明、美洲大陆的印第安文明。
⑷特点:各个地区的民族团结国家基本上沿着各自的传统发展,地域性和独立性明显,基本牌隔绝和完全隔绝状态,文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例题1:世界五大文明中心的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由于()A、地理位置B、民族因素C、生产力的发展D、战争思路与技巧:五大文明中心形成的因素较多,虽然与地理、民族、战争等因素都有关,但最主要的还是因为生产力的进步,使原来相对分散的小的文明中心逐渐成为大的文明中心。
解答:C说明:一般来讲,生产力的发展是造成世界和社会变化的根本原因,这是一个历史规律。
例题2:以下三张图按先后顺序分别表现了A.大河文明、海洋文明、草原文明B.大河文明、草原文明、海洋文明C.海洋文明、草原文明、大河文明D.草原文明、大河文明、海洋文明思路与技巧:图一用牛耕铁犁的是农耕经济,应是大河文明;图二骑马射箭的狩猎经济应是草原经济;图三的帆船应代表的是海洋文明。
课题: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第一节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青龙县肖营子高级中学梁秋红【综合分析】1、专题分析“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突出的是两个概念,一是资本主义市场;二是走向世界的。
本专题的内在逻辑结构是:资本主义市场——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课本具体的展开顺序是这样的:①从文明的角度来看:分散的文明——文明的链接(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文明对东方文明的征服(殖民扩张和两次工业革命);②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资本主义市场的萌生——开辟海外市场(新航路的开辟)——扩大海外市场(殖民扩张和争夺殖民霸权的斗争)——应市场之需而进行的产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最终形成资本主义市场2、地位和作用分析首先,在本册书中,其所处的位置可谓承上启下。
从这一单元起,结束中国经济发展史的学习,开始讲述世界经济发展史,而本书的最后落脚点是经济全球一体化。
其在本册书中的具体位置如下: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社会主义经济(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其次,与政治、文化的联系:①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与发展都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关。
②政治格局的多极化正是根源于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③也正是市场使西方有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三次科技革命紧密相关。
第三,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现今全球一体化经济发展趋势下,经验显示,一国经济开放度的提高与其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而全球化在为世界提供“共赢”机遇的同时,也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掉入“国际分工陷阱”的挑战。
全球化收益的绝大部分由发达国家获得,发展中国家只能够获得其中的一小部分。
其实,资本主义市场走向世界的过程其实就是对其落后地区的掠夺和扩张的过程。
新航路开辟后对贵重金属和原料的掠夺,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对商品市场和原料的掠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对资本市场的占有等,第三次科技革命后依靠其科技与经济实力的新掠夺。
一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学习目标]一、分散的文明1.起源新石器时代开始的“农业革命”,使人类的物质生产出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几个各具特色的农业中心。
2.表现(1)古代五大文明区域:西亚两河流域、北非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度河流域、东亚黄河长江流域和南欧爱琴海沿岸地区。
(2)世界五大区域文明:东亚儒家文明、南亚佛教和印度教文明、西亚北非的伊斯兰教文明、欧洲基督教文明、美洲大陆的印第安文明。
3.特点(1)各个区域的文明基本上沿着各自的传统发展。
(2)各个文明区域间相对封闭,地域性和独立性特征相当明显。
4.原因(1)生产力水平的局限以及自然环境的阻隔。
(2)缺乏沟通的技术和横向交流的驱动力。
二、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1.时间:14、15世纪。
2.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1)手工业①以风力和水力为代表的新能源开始部分取代人力和畜力。
②手工工场出现,劳动分工更加细密。
③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
(2)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①三圃制广泛流行,休耕轮作等先进耕作制度出现。
②农村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地方市场逐渐向区域市场、甚至全国市场发展。
③出现专门生产手工业原料和食品的农业区。
3.推动因素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后,推动了西欧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
4.表现(1)商人参与生产,商人与工匠之间形成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2)出现了面向市场的集中的手工工场。
(3)随着社会经济交换活动的增加,出现了一种重要的经济组织形式——公司。
三、文明的链接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发展,西欧各国为了获得东方的商品和黄金,迫切希望开辟新航路。
(2)直接原因:土耳其的扩张阻断了西欧各国通往东方的传统商路。
2.经过从15世纪中后期开始的“地理大发现”掀起了开辟新航路的热潮。
3.影响(1)掀起了一场“商业革命”。
①许多新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传统商品的交易量成倍上升。
②市场的扩大刺激了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A.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D.促使商路及商业中心的转移7.[2015·重庆万州模拟]“在一个世纪里,西班牙的物价上升了约四倍……(在这场运动中)获利最大的是商品生产的经营者,即手工工场主、资本主义农场主、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牧场的新贵族,还有缴纳定额货币地租的富裕佃农。
”材料所述的这场运动( ) A.引发了圈地运动,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持续发展B.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宗教改革C.促进了阶级关系的变动D.加剧了殖民扩张,导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8.(提升)新航路开辟以后,来自美洲的金银大量涌入西班牙,造成通货膨胀;同时,西班牙商人变得富有,他们纷纷取得地产,购买贵族头衔。
这些现象对西班牙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A.推动了殖民扩张活动B.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C.阻滞了国内工业发展D.提升了西班牙的国际地位9.[2016·衡水月考]非洲塞内加尔境内的戈雷岛遗址见证了15~18世纪末西欧诸国与非洲的贸易,也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野蛮的写照。
将其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为了昭示( ) A.工业文明发展给人类环境带来的威胁B.不平等的市场经济秩序对非洲的影响C.世界不同类型文明的相互碰撞与交流D.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的殖民主义罪恶10.[2015·石家庄模拟]“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进程……没有把世界连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也不可能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
”由此可见,该观点认为新航路的开辟( ) A.为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B.为欧洲宗主国提供了资本输出的场地C.可以视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起点D.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11.(变式)史学家黄邦和在《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一书中说“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新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5.1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课标依据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教材分析新航路的开辟将世界连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各洲都成了西欧发展资本主义的资金来源、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生产的需求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工业革命的完成促进工业文明飞速发展。
这环环相扣的发展起源都离不开地理大发现。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这一课作为专题五的第一课内容,具有启迪的作用,学好《新航路的开辟》这一课,对专题五的其他课程的学习很有帮助学情分析经过第一个学期的学习,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对历史事件和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较初中已经有了明显提高,但由于知识体系的不完整性,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未上升到一定高度,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不够深入,因而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设题引思,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由浅入深,步步推进,从广度、高度和深度上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与能力: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通过自主探究,了解全球“五大文明摇篮”和五大区域文明。
过程与方法:通过材料分析,掌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欧洲出现的原因和表现,进而培养通过材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史料、问题探究,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和影响,进而培养从历史资料中搜集有效材料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奋斗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难点:新航路开辟使人类从分散的历史向相互联系的历史过渡,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的标志。
教法 1.教法:情境创设、任务驱动法等学法 2.学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情景体验等教学资源合作探究单、PPT、视频、图片等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活动设计一、导入: 15世纪世界航海史上有那两大壮举?一是15世纪前期的中国明朝郑和下西洋。
二是15世纪后期欧洲国家新航路的开辟。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Ⅱ教案、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第一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一、古代分散的文明(一)古代五大文明摇篮:西亚两河流域、北非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度河流域、东亚黄河长江流域、南欧爱琴海沿岸(二)五大文明区域:东亚儒家文明、南亚佛教和印度教文明、西亚北非伊斯兰教文明、欧洲基督教文明、美洲大陆印第安文明(三)特点:农业文明、分散、隔绝、地域性和独立性,水平参差不齐二、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14、15世纪)(一)标志:手工工场的出现(二)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手工业的进步:①新能源(风力、水力)开始取代人力和畜力②手工工场出现,社会分工扩大③手工业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2.农业商品化提高:①三圃制流行,休耕轮作等先进制度出现②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农民走向市场③地方市场向区域市场、全国市场发展④专门生产手工业原料和食品的农业区出现3.催化剂:中国四大发明的传入(三)表现:1.雇佣关系的形成2.新的经济组织形式的出现:公司三、文明的链接——新航路的开辟(一)背景★1.根本原因(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萌芽2.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了通往东方的商路3.社会根源:西方人对黄金的狂烈追求4.其它原因:传播天主教和航海家的开拓精神(二)客观条件:物质基础、航海技术、造船技术、地理知识(地圆学说)的进步(三)新航路的开辟:(四)影响★1.世界市场联系之路:①引发“商业革命”:A.新商品(可可、马铃薯、烟草、玉米)出现,传统商品交易量剧增B.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C.英、法、荷等国建立特权贸易公司D.商贸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伦敦)②引发“价格革命”:A.西欧市场金银贬值,商品价格直线上升B.社会分工加速C.西欧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2.人类文明交流之路:①打破孤立,世界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②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3.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国家为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对外殖民扩张,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4.思想震撼之路:①证明了“地圆学说”的科学性②冲击了神学理论,打击了教会权威,把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世界中③激发了人们探索科学的热忱,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5.世界历史之路:地域性历史逐渐演变为相互交流、影响和融合的世界历史第二课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一、“海上马车夫”——荷兰1.1588年荷兰取代西班牙而起。
5.1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一、教学内容分析《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人民版)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第1课。
《课程标准》:(1)要求概述迪亚士、哥伦布等新航路开辟的基本史实。
(2)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1.高一年上学期学生已经完成了必修Ⅰ即模块Ⅰ中外政治史的学习,对中外政治的发展历程有一定的了解,已初步具备对政治发展史背后的原因相关的探究方法和能力,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对问题进行分析。
2.学生对于本课比较兴趣,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新航路的开辟也是重点,学生对此应有较深刻的印象,值得拓展的空间很大,史料也十分丰富。
3.高中学生的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烈。
三、设计思想(一)设计理念: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扮演设计引导者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参与的能力。
(二)教学指导思想:以往教材的叙述侧重殖民活动,新教材则展示了人类从15世纪起,世界文明联系的路线变化,文明区域间联系加强,促使世界由相对隔绝走向整体。
更侧重人类文明交往的积极意义,更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三)教学原则:以学生为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采用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把教师对教材内在联系的理解把握化为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过程。
(四)教学方法:1.通过网络资源搜集图片和资料并充分利用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等有效资源,制作《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的课件并进行多媒体教学。
2.以设计问题为中心,沿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方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注重让学生参与探究的设计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四、教学目标1.结合世界地图了解各航海家的航行路线和到达的地区,认识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的影响;培养学生从有效材料中搜集和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并掌握一定的理论分析水平。
2.通过提供教材以外的历史资料、设计一系列有探讨价值的材料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和运用理论,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共同提高,体现出集体的智慧,并培养其团队精神。
3.感受和学习欧洲探险家们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开拓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通过对欧洲航海家艰苦卓绝的航海历程和百折不回的精神的了解,培养学生坚毅、进取的性格。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新航路开辟产生的重大影响。
(二)难点:新航路开辟使人类从分散的历史开始向相互联系的历史过渡,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的标志。
(突破方法:以设计、搜集材料为主并运用引导、分析、探究的手段层层深入,从多个角度思考、深刻阐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组织学生收集与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相关的资料,了解迪亚士、哥伦布探索新航路的基本史实,结合地图绘制各航海家的航线和所到达的地区。
2.教师利用有效资源,查找资料并把本课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二)导入新课老师:课件出示一段材料:“两位陛下(指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决定派我——克里斯托夫·哥伦布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他们皈依我们神圣宗教的经验。
但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
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无人走过。
”(摘自:哥伦布的《航海日志》)哪位同学能回答材料中“向西的海路”指的是什么?学生:“向西的海路”指的是新航路,是从欧洲向东、向西航行到达东方的航路,这些航路不同于传统的东西方商路。
(三)讲授新课第1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板书)一、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板书)老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的文字和多媒体展示的图片思考并讨论。
(学生阅读教材文字资料和图片,进行讨论后回答)生甲:原因可从四个方面分析:农耕文明时期,世界上存在着五大区域文明;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经济根源;西欧人对黄金的狂热追求——社会根源;商业危机即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通往亚洲的商路——直接原因。
生乙:条件从四个方面分析:14.15世纪西欧生产力的发展;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多桅多帆海船、罗盘针和计算纬度的星盘等的应用);地理知识的进步(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二、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板书)老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扮演航海家带领大家再辟新航路,重历冒险之旅。
(本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既扮演航海家的角色,又体会到新航路开辟过程的艰辛和困难,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开拓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板书)本环节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设计几组材料并引导学生逐一阅读分析、思考并得出结论。
(此项活动目的在于:以材料分析探究的手段层层深入,从多个角度思考、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老师:多媒体出示五组材料并提出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多媒体出示第一组材料:材料1 明朝万历年间(16世纪后期)西洋传教士利玛窦来华拿出一幅世界地图给中国人看,这是中国人首次面对另一种崭新的世界观。
因为明代中国人的地图清楚标明:中国居于世界中心,由中国十五个布政使司居地图中部,四周有海环绕,海中有若干岛屿,上面写着九个蛮国名称。
这些“岛国”总面积可能还不如中国一个省份大。
材料2 对比下面两幅图学生:世界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隔绝状态被打破,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文明交流日益频繁。
老师:人类文明交往之路(板书)多媒体出示第二组材料:材料1 原产美洲的农作物及向外传播情况:材料2 马克思指出:“殖民制度大大地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
‘垄断公司’(路德语)是资本积累的强有力的手段”——《资本论》材料3 尼德兰的安特卫普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和商品的集散地,这里的港口商船云集。
十七世纪以后,其经济地位逐渐被阿姆斯特丹和英国的伦敦所替代。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学生: 引发了“商业革命”:1.世界市场的扩大。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上原本相互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欧洲同非洲、亚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同美洲开始有了联系,世界市场扩大了。
2.流通商品的种类增多。
世界市场扩大意味着产品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国的市场上。
美洲的许多农产品,如马铃薯、玉米等传到欧洲,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
3.大商业公司的出现。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从此开始逐步形成,国际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大,进入贸易的商品数量和商品种类急剧增加,出现专门从事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的大商业公司,如东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
4.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
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多媒体出示第三组材料:辣 椒 17世纪初材料1:据统计,从1502年到1660年,西班牙从美洲得到18600吨注册白银和200吨注册黄金,到16世纪末,世界金银总产量中有83%被西班牙占有。
16世纪内葡萄牙从非洲就掠夺了27万多公斤黄金。
材料2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贵金属增加了3倍多,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半。
(学生讨论后回答)学生:引发了“价格革命”。
新航路的开辟,使美洲的白银流向欧洲,传统的经济关系受到冲击,这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被称为“价格革命”。
价格革命造成物价上涨,金银价值下降,它促进了欧洲国家阶级关系的变化:由于封建地租价值下降,封建主地位削弱;与此同时,劳动人民在生产中却日益贫困;而从中获利的是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
因此“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老师: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板书)多媒体展示第四组材料:材料1 1519年,西班牙占领墨西哥,进而占有整个中美洲。
1532年,法兰西侵犯秘鲁,进而侵占了除巴西以外的整个南美洲。
1492年海地有印第安人20至30万,到1542年减为2000人,1848年只有500人。
材料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被消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为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
”材料3 “非洲到处在流血……过去住着人的村落现在变成一片废墟,那些修建村落,耕种田地的人到哪里去了呢?他们被捉去当奴隶,或者在捕捉者到来时逃走了。
那些侥幸逃走的人们,不得不从生机盎然的农业区,迁居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深山老林,重过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学生:新航路开辟是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开始,导致东方国家日益贫困和落后。
老师:殖民扩张掠夺之路(板书)多媒体展示第五组材料:材料1 1519年麦哲伦率领二百六十多名船员,分乘五艘帆船,沿着以下路线航行:南美东海岸→南美南端的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沿好望角北上→西班牙材料2(学生活动:阅读文字材料和图并进行讨论)学生:证实地圆学说的正确性;促进了科技进步;动摇了教会的权威和封建神学的统治。
老师:思想启迪震撼之路(板书)七、课后反思1.本课设计以新课程改革的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
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
尤其是阐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时以设计、搜集材料为主并运用引导、分析、探究的手段层层深入,从多个角度思考,既实现了教学目标,又取得较好的效果。
2.能准确把握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反思质疑——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的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充分利用各种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互相合作,采取多样的方式来了解历史、探寻历史、思考历史、实践历史。
【点评】首先,本课教学设计从展示到讲解引导,再到让学生感悟、活动思考,层层推进的课堂教学的认知逻辑和充分挖掘与利用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补充、升华,为本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作了尽可能铺垫和建构。
其次,能紧紧抓住人类文明从相对隔绝向整体交融这一发展的视角来介绍、分析和评价新航路的开辟及影响,并注意了课本题材的局限,做了横向的开拓,使学生从当时的社会特征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与人类加强文明交往的必然。
第三,有历史的时代特征感。
本课所得出的“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不是在一种抽象或说教中演绎的,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历史的史实、生动典型的事例和“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有说服力的分析,自然地合乎逻辑地得出的。
这是值得我们大力提倡的教学——让史实、凭材料讲话的教学。
本课设计课外延伸不够深入,课堂容量大,问题多,学生思维时间和思维空间略感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