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识别(5)
- 格式:ppt
- 大小:491.50 KB
- 文档页数:33
作业一:试用感知器算法实现逻辑“或”的功能(初始加权值、阈值和训练速率系数可自己设定)答案:输入为k x 1、k x 2,输出为y k 。
当k x 1和k x 2均为0时,y k 为0,否则y k 为1。
设阈值θ=0.06,训练速率系数η=0.02,初始设置加权为058.0)0(1=w ,065.0)0(2=w 。
由于只有一个输出,得加权修正公式为:k k i i x n w n w ηδ+=+)()1(k k k y T -=δ第一步:w(0)=(0.058, 0.065),加入x 1=(0, 0),06.01221111-=-+=θx w x w s ,则y 1=0。
由于T 1=0,δ1= T 1- y 1=0,故w(1)=(0.058, 0.065)第二步:加入x 2=(0, 1),005.02222112=-+=θx w x w s ,则y 2=1。
由于T 2=1,δ1= T 1- y 1=0,故 w(2)=w(1)=(0.058, 0.065)第三步:加入x 3=(1, 0),002.0-3223113=-+=θx w x w s ,则y 3=0。
由于T 3=1,则δ3= T 3- y 3=1,故w(3)=w(2)+0.02(1)x 3=(0.078, 0.065)第四步:加入x 4=(1, 1),083.04224114=-+=θx w x w s ,则y 4=1。
由于T 4=1,则δ4= T 4- y 4=0,故w(4)=w(3)=(0.078, 0.065)第五步:加入x1=(0, 0),S1=-0.06,则y1=0。
由于T1=0,δ1=0,故w(5)=(0.078, 0.065)第六步:加入x2=(0, 1),S2=0.005,则y2=1。
由于T2=1,δ2=0,故w(6)=(0.078, 0.065)第七步:加入x3=(1, 0),S3=0.018,则y3=1。
由于T3=1,δ3=0,故w(7)=(0.078, 0.065)第八步:加入x4=(1, 1),S4=0.083,则y4=1。
统计模式识别的原理与⽅法1统计模式识别的原理与⽅法简介 1.1 模式识别 什么是模式和模式识别?⼴义地说,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可观察的事物,如果可以区别它们是否相同或相似,都可以称之为模式;狭义地说,模式是通过对具体的个别事物进⾏观测所得到的具有时间和空间分布的信息;把模式所属的类别或同⼀类中模式的总体称为模式类(或简称为类)]。
⽽“模式识别”则是在某些⼀定量度或观测基础上把待识模式划分到各⾃的模式类中去。
模式识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即研究⽣物体(包括⼈)是如何感知对象的,以及在给定的任务下,如何⽤计算机实现模式识别的理论和⽅法。
前者是⽣理学家、⼼理学家、⽣物学家、神经⽣理学家的研究内容,属于认知科学的范畴;后者通过数学家、信息学专家和计算机科学⼯作者近⼏⼗年来的努⼒,已经取得了系统的研究成果。
⼀个计算机模式识别系统基本上是由三个相互关联⽽⼜有明显区别的过程组成的,即数据⽣成、模式分析和模式分类。
数据⽣成是将输⼊模式的原始信息转换为向量,成为计算机易于处理的形式。
模式分析是对数据进⾏加⼯,包括特征选择、特征提取、数据维数压缩和决定可能存在的类别等。
模式分类则是利⽤模式分析所获得的信息,对计算机进⾏训练,从⽽制定判别标准,以期对待识模式进⾏分类。
有两种基本的模式识别⽅法,即统计模式识别⽅法和结构(句法)模式识别⽅法。
统计模式识别是对模式的统计分类⽅法,即结合统计概率论的贝叶斯决策系统进⾏模式识别的技术,⼜称为决策理论识别⽅法。
利⽤模式与⼦模式分层结构的树状信息所完成的模式识别⼯作,就是结构模式识别或句法模式识别。
模式识别已经在天⽓预报、卫星航空图⽚解释、⼯业产品检测、字符识别、语⾳识别、指纹识别、医学图像分析等许多⽅⾯得到了成功的应⽤。
所有这些应⽤都是和问题的性质密不可分的,⾄今还没有发展成统⼀的有效的可应⽤于所有的模式识别的理论。
1.2 统计模式识别 统计模式识别的基本原理是:有相似性的样本在模式空间中互相接近,并形成“集团”,即“物以类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