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黄氏文化研究会 邱氏墓碑
- 格式:doc
- 大小:91.50 KB
- 文档页数:1
邱氏宗祠宗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祭祀祖先和举办族谱活动的地方。
在中国的许多地方,有许多知名的宗祠,其中之一就是邱氏宗祠。
邱氏宗祠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是龙岩地区最具影响力和历史价值的宗祠之一。
邱氏宗祠建于明代,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它是为了纪念邱氏家族的祖先而建造的,并且至今仍然是邱氏家族最重要的聚会和祭祀场所。
宗祠占地面积广阔,建筑规模宏大,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宗祠的正门高大宏伟,门额上有“邱氏宗祠”四个大字,金碧辉煌。
一进入宗祠,就能看到一个宽敞的庭院,庭院四周建有多个主要建筑物,包括祠堂和厢房等。
宗祠的主祠堂建筑雅致典雅,有雕刻精细的梁柱和画栋雕梁。
宗祠的内部布置充满了文化和历史的氛围。
主祠堂的正中有一个神龛,供奉着宗祠的祖先神像。
神龛上方还悬挂着一幅巨大的祖先画像,象征着对祖先的敬意和崇拜。
在祠堂的两侧墙壁上,挂满了古代文人书法家的书法作品,其中不乏名家的真迹,展示了邱氏家族对文化和艺术的追求和赞美。
除了主祠堂,宗祠还有多个厢房,在这些厢房里,邱氏家族的族谱和历史文物得到了妥善保存和展示。
族谱是邱氏宗族重要的文化遗产,记录了邱氏家族的来源、发展和辉煌历史。
看族谱不仅可以了解邱氏家族的渊源,也能看到邱氏家族的辛勤努力和世代相传的家族价值观。
宗祠每年都会举办重要的祭祀活动,吸引着众多邱氏家族的成员从世界各地回家参加。
每逢重要的节日或纪念日,宗祠内外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燃放烟花、舞狮、传统音乐演奏等。
邱氏宗祠还不仅仅是一个祭祀和聚会的场所,它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交场所。
在宗祠中,邱氏家族的成员可以相互交流和联络感情,同时还可以结交其他家族的成员,建立更广泛的社交网络。
邱氏宗祠作为龙岩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
许多人都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族谱研究感兴趣,所以宗祠成为他们了解和体验这方面文化的重要场所。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保护越来越重视。
黄氏族谱续编工作章程第一章总则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是氏族历史的文化沉淀。
早在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代,就盛行编修宗族谱谍之风。
盛世续谱,乃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为了传承家族历史,加强宗族的联系和团结,增强家族凝聚力,本着“奉献、传承、简约、节俭”的原则续编族谱,共同做好续编族谱工作,根据2012年1月26日召开的续修族谱筹备工作会议精神,特制定本章程。
第一条本章程适用于黄氏族谱续编工作。
第二条黄氏族谱续编工作的宗旨是:弘扬祖德,承继祖训,传承家风,敦睦伦常,节俭公开,共襄盛举,做事严谨,准确精炼。
第三条黄氏族谱续编工作接受阖族宗亲的自愿捐献和公开监督。
第二章机构设置与职责第四条成立黄氏族谱续编组委会。
组委会职责是:领导族谱编修、续建宗祠工作,并做好相关的后勤保障工作,拟定修谱规则,建祠规划,保证修谱建祠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五条组委会设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7名。
理事会下设黄氏族谱续编编委会、监事会、顾问组。
编委会设主修1名,副主修、编修人员若干名,分设外调组和技术组,负责修谱工作的信息采编、汇总校对等具体事项。
监事会设财监2人,会计1人,出纳1人,建立完整、规范的账簿,做到事前有报告,事后有审查,手续完备,监管有力。
第六条由编委会分设当地信息采编小组,负责各地的修谱信息采编工作;目前未知地方的宗亲和零星分散各地的宗亲的信息采编工作由外调组负责,希望各位宗亲踊跃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文史资料。
资料统计和收集文史资料工作则由编修部技术组负责。
第七条黄氏族谱续编组委会及编修部、监事会、顾问组等机构的组成人员,要推选热心修谱、办事认真、有文化、有能力的族人参加,可根据修谱工作的需要经组委会集体研究决定作出适当调整。
第三章工作任务第八条续修族谱。
信息采编人员,要开展入户采访统计和文史资料征集工作,根据组委会的统一安排,编修部在主修领导下汇总资料,编纂合族族谱。
第九条寻根问祖。
黄氏家族族大人多,分布甚广。
第1篇近日,我国河南洛阳偃师市缑氏镇邱河村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全球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百家姓单一姓氏祠堂——偃师祠堂正式开工建设。
这座祠堂的建成,将承载着丘(邱)氏族人的信仰和情感,成为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一、项目背景偃师祠堂由中华丘(邱)氏宗亲联谊总会发起、规划,由丘(邱)氏有家族责任心的宗亲捐资兴建。
作为洛阳十大文化工程之一,其占地200亩,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将成为全球丘(邱)氏族人共同敬奉礼祀先祖的场所。
二、工程进展1. 设计阶段在祠堂建设前期,设计团队深入调研,结合地域特色、家族文化以及风水学说,精心设计了祠堂的整体布局。
祠堂坐北向南,背靠景山、揽带黄河,面朝嵩岳山脉,地理位置优越。
2. 施工阶段在工程开工后,施工队伍严格按照设计方案,遵循古建工艺,选用优质材料,确保工程质量。
以下为施工现场的几个亮点:(1)基座工程:采用古法夯土技术,确保地基坚实可靠。
(2)木结构工程:选用优质木材,采用榫卯结构,确保木构架牢固。
(3)瓦作工程:采用青瓦,遵循传统工艺,使屋顶防水、隔热、美观。
(4)油漆彩绘:采用传统油漆工艺,对木结构进行防腐、防虫处理,并绘制精美的彩绘。
三、工程意义偃师祠堂的开工建设,对于传承丘(邱)氏家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1. 弘扬传统文化:祠堂作为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助于传承家族历史、弘扬传统文化。
2. 促进民族团结:祠堂的建成将为全球丘(邱)氏族人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增进民族团结。
3. 推动旅游业发展:偃师祠堂将成为洛阳地区一个新的旅游景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总之,偃师祠堂工程施工进展顺利,全体施工人员正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程建设中。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座承载着丘(邱)氏族人信仰和情感的祠堂将矗立在偃师大地上,成为家族文化的象征。
第2篇在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邱河村,一座宏伟的祠堂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施工。
这座祠堂,不仅承载着当地邱氏族人的信仰与情感,更是中华丘(邱)氏宗族的历史见证和文化象征。
淮滨县铁炉营黄氏家族文化朔源信阳黄氏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黄光学编辑摄影2016年清明节重新立黄富墓碑1916年所立黄富墓碑铁炉营黄氏家族的历史是以明朝末年为起点,由黄伦、黄富兄弟二人从山西洪洞迁入此地,追根朔源,黄伦、黄富兄弟二人就是铁炉营黄氏族人的始祖。
铁炉营位于淮滨县西北边沿地带,赵集镇东1.6公里处,地处洪河南岸,与安徽省的临泉、阜南两县隔河相望。
此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位于两省三县交界处,沟壑纵横,沿河土质历来属于清沙河岭和岗坡之地,是多种农作物、蔬菜瓜果生长的好地方。
根据祖辈传说:明朝末年的1640年,闯王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大军,向北进军曾经路过此地,当时正值三伏天,又赶上江淮地区每年的汛期,因为洪河涨了大水,当时渡河的船只极少,他的士兵北上受阻,暂时就地驻扎下来,一方面进行休整,另一方面在这东西一公里处、南北一华里的区域内,兴建了七十二盘铁炉打造兵器,近年来在铁炉营村不同区域的地下多处发现锈迹斑斑的炉渣,实际上就是当年打铁留下的遗迹,说明此地历史上确实存在很多铁炉是真实的。
也与后来人们就给当地起名叫铁炉营非常吻合,这就是铁炉营村子得名的由来。
根据祖祖辈辈的传说,我们的远祖黄伦、黄富兄弟二人,大概是自明朝末年,即1640年后发生李自成战乱的年代里,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枣龙庄那里迁徙到此地居住的,历史上该地方始终属于河南省息县管辖,直到解放后,1952年党与新中国人民政府才把原名乌龙集改名为淮滨,设置淮滨县。
淮滨顾名思义地处淮河之滨,铁炉营也就划归于新设置的淮滨县赵集镇管辖。
从当年黄伦、黄富兄弟二人远从山西迁入此地,到2016年铁炉营的村名已经有370多年历史了。
根据老人们的传说,当年闯王李自成的士兵在此休整期间,由于正值每年的汛期,天气炎热,蚊蝇滋生,也正是各种瘟疫极易传染的季节,很多士兵也许是因为不服当地水土的缘故,就得了瘟疫病,在当时医务条件十分落后、匮乏的情况下,瘟疫长时间得不到平息,李自成就想起在三国时期,魏国丞相曹操曾得了脑流沙病,请了好多名医,医治无效,于是有人就推荐了曾经给关公刮骨疗毒的华佗,华佗诊断之后,说要想根治此病,必须做开颅手术,曹操本来就是性情多疑之人,心想如果开颅还能活命吗,以为华佗假借治病的名义,想通过开颅谋害他,于是曹操拒绝了开颅手术,并且后来又找个理由把华佗陷入大狱,最终将其杀害,一代名医就这样含冤死于本性多疑曹操手中。
修建黄氏总宗祠弘扬黄氏祖德传承黄氏文化振兴黄氏家族起源与兴起济源黄氏宗祠设计效果图中华黄氏源自黄国(河南潢川),兴于江夏(今湖北武汉境内),根繁叶茂,源远流长。
迄今为止,全世界黄姓人口有六千多万,中国境内黄姓人口2680万,为中国第八大姓氏,占全国总人口约2、48%,人口遍及全国各省市,以广东、四川、湖南、台湾为最多,其次是广西、江西、湖北、福建、江苏。
潢川黄氏总宗祠济源黄氏始祖(讳)惠于大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由北直隶正定府获鹿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获鹿镇)城西门奉调迁至河南济源。
始祖兄弟三人(长兄待考)二兄仲良,惠居三,祖籍安徽凤阳,汉军籍,明洪武年间始祖三兄弟随明朱棣军队北征,镇守燕京。
因二始祖仲良战功显赫,分封获鹿,居大李庄。
其后长始祖奉调山东,始祖惠奉调河南济源。
自始祖惠迁居济源至今,已有六百一十多年,繁衍三十二代,至今全市黄氏族人近万,1860余户,在济源总人口中排名第十七位,分布在十三个乡镇六十一个村。
济源黄姓后裔除济源外,还遍及河南、北京、上海、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湖北、湖南、江苏、新疆等地。
续谱与发展济源黄氏始祖(讳)惠自明朝永乐四年迁至济源,居县衙门前,拔莹亚桥,传四世,共六祖葬此老莹。
到五世祖(讳)九又选莹地于灵山东约里许(现克井镇灵山村老黄坟),至十三世。
之后,由于人口繁衍众多,迁居全县各地,各门分别拔莹立祖。
清光绪年间续编的老家谱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十七世祖时中等各创本支谱稿,同族人生员来香(十九世)集注老家谱一部。
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1年),黄氏家族组织了第二次修谱活动。
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在族长宣壁、族正宣光组织下,济源黄氏进行了第三次重修家谱,因诸多因素,十三世已迁居外县诸祖未能记谱,留居济源的兄弟八人:“们、位、琚、佃、尧、训、蛟、真”按长幼排序分门别支,济源黄氏老八门自此而始,并从二十一世开始,特选辈字十个(宣、承、克、习、本、存、心、慎、昭、省),以免后人起名重复先人。
73档案管理1/2021总第248期《档案管理》投稿信箱:《河南如堂黄氏宗谱》记载:黄姓始祖是东汉尚书令黄香,江夏安陆(今湖北安陆县)人。
东晋以后历代向安徽新安(今安徽歙县)、浙江金华、祁门左田、江苏盱眙迁徙。
居住在河南新密的这支黄姓是元末由黄孟英、黄仲英从江苏盱眙迁徙到河南密县的。
2014年,河南省档案馆从新密黄氏后裔征集而来的黄氏祖先画像四幅,以黄氏祖先为题材的书画作品两幅。
画像为明代作品,宣纸或绢质,祠堂挂像,年代久远,与真人等比例画像,端庄肃穆,色彩丰富;两幅画作图文并茂,栩栩如生,均为一级纸质文物。
但画像画作破损严重,无法展开,亟待抢救。
1 画像、画作基本情况(1)中宪大夫三十二世祖文中公遗像绢本,立轴,裱件长255CM,宽107CM。
三十二世祖黄通理,黄仲英之子,字文中,明洪武庚戌年(1370年)出生在密县黄砦村,13岁中秀才,17岁外出做官,历经洪武、永乐、洪熙、正统四朝,做官四十余载,清明廉政,官至中宪大夫(正四品),曾得到皇帝七道圣旨嘉奖。
(2)宜人三十一世张氏祖妣遗像(黄通理母亲张氏画像),绢本,立轴,裱件长266CM,宽120CM。
(3)承德郞三十五世祖宗器公遗像(三十五世祖黄鼎画像),宣纸,立轴,裱件长285CM,宽142CM。
(4)安人三十五世徐氏祖妣遗像(黄鼎夫人徐氏画像),宣纸,立轴,裱件长277CM,宽144CM。
(5)跨马遊宫图,绢本,立轴,裱件长160CM,宽158CM。
描绘和记述三十六世祖黄缙中进士后跨马游北京皇宫情景。
(6)三十六祖淞浯公离金坛,绢本,立轴,裱件长195CM,宽130CM。
三十六世祖黄缙中进士后,任江苏省金坛县知县,在任期间,金坛大旱,黄缙不怕丢官,如实向朝廷反映灾情,朝廷及时赈灾。
他体恤民情,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该图描绘他离任时,百姓聚集街道攀辕卧辙,依依不舍的情景。
[1]2 黄氏画像破损现状分析2.1 破损调查与评估。
参照WW/T0026-2010《馆藏纸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的要求对待修复的字画进行了病害调查和整体评估。
信阳寻根文化资源研究寻根是人的天性,根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在世界历史上几千年经久不衰、长期稳定的社会结构,不被外来文化吞没而能融合外来文化,源于中国文化重视生命、民族、社会价值的延续基因,这种基因可称之为根文化。
信阳地处中原南部,是中原文化向南传播的必经途径,也是华夏文明重要发源地。
一、姓氏文化资源(一)源于信阳的姓氏。
信阳的姓氏文化十分丰厚,一百大姓中确切起源于信阳的姓氏有八个,在姓氏起源数量上全国少有。
潢川的黄姓,罗山的罗姓,息县的赖、白姓,固始的潘、廖姓,淮滨的蒋、孙姓,其中信阳是黄、罗、赖、蒋姓的唯一起源地,天下所有这四姓的人根在信阳,其余孙、潘、白、廖分别有一支或主支起源于信阳。
另外,还有申、息、付、江、沈、道、淮、奚、寝、期、安、娄、英、甄、叔敖、侯叟、期思等姓氏,或起源于信阳,或起源与信阳有关联,有待深入研究。
黄姓人口有2900万,罗姓人口有1200万,蒋姓人口有620万,赖姓人口有240万,八个姓氏的人口总和超过八千万。
这些姓氏遍布全国、港澳台、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而尤以南方为多,其中的历史名人、现代名人和“四有”人士不计其数,台湾的黄氏、赖氏更为集中。
(二)姓氏文化研究组织。
信阳市市直单位没有明确的姓氏研究组织,但史志办、党史委等部门都有从事姓氏文化研究人员。
中原曾子文化研究会有活动,但还未完成社团登记工作。
县区中有潢川黄姓研究会、息县赖氏研究会和固始姓氏研究会。
潢川有黄姓宗亲联谊会、息县赖氏宗亲联谊会,固始因南徙姓氏较多,成立的组织也较多,并且每年都有各自的活动。
固始姓氏有陈氏宗亲会、郑氏宗亲会、王氏宗亲会、吴氏宗亲会、施氏宗亲会、何氏宗亲会、李氏宗亲会、尹氏宗亲会、詹氏宗亲会、蔡氏宗亲会、潘氏宗亲会和黄氏宗亲会。
二、祖根地文化(一)光州固始与闽台渊源1、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率众入闽。
唐高宗总章二年(699年)闽粤之郊发生“獠蛮啸聚”,时任玉铃卫左郎将的陈政受朝廷之命率领固始府兵3600人及副将123人入闽平叛,在军力不济时,其二兄陈敏、陈敷又率数千58姓军校前来增援。
信阳肖王黄堂墓祠碑原文信阳黄氏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黄光学考证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如水有源,如木有本。
故郊坛有制,王朝配享特祭,宗祖存馨,士庶明礼不废。
虽先王先公亦不忒。
凭实七世之庙可以祀事也。
丙辰秋,蚕承之西庥兴此乡人士。
红日彤彤,秋色美秀而灭私心,倾慕者久之。
以为微贤人君子之选泽沐浴而熏陶之不及此也。
及行其冢野,则长林曼草间碑坊参差,星斗遥遥入端砚。
察旧祠之所有横匾焉,额之曰:黄氏先祠。
粤稽黄氏自鼻祖以下及太高祖均居北黄家园肖王村忠信乡。
兵燹之余谱系失传,其祥不可得。
稽所可祥者唯高祖栢存公。
公生明季流贼蹂躏之秋,自幼孤苦伶仃,其不望者仅一线耳。
公二子:长庆先,次庆辰。
庆辰公六子曰:继曾、继永、继考、继珠、继靖、继建。
继建公亦六子曰:宗圣、宗玉、宗容、宗猷、宗远、宗迩。
雍正五年迁居此地,枝枝分居。
宗圣公天性淳朴,经营家务不惮暑寒,家族中有空乏者咸周之,不计偿,虽外人亦如之。
富能施,聚能散,丰享豫大基于此矣。
沿及道和公克绍可烈,大振家声,称巨富焉。
公三子:长文彩、次文科、季文元,鼎定新居。
文彩三子:曰炳、曰炤、曰灼。
文科公五子:曰昂、曰晟、曰景、曰昆、曰昇。
文元公子一,讳泰。
泰公二子:长玉清、次玉森。
玉清公四子‘伯叔季早卒,其克继承统绪者仅仲子耳。
炳公五子玉书、玉郎、玉亭、玉笏、玉洁。
灼公子一,讳玉润。
昆公子四:玉树、玉田、玉珊、玉相。
昇公子一,讳玉畅。
景公四子:玉昭、玉堂、玉琦、玉轸。
昂公子二:玉德、玉音。
黄氏由清初以及民国,以文蔚处魁盖相望,富贵功名极一邑之盛。
藉非积累之厚,培植之深,焉能以迄于今方兴不衰。
诚望族矣。
嗟乎!福祸无常,期虑当立宇宙间,起旋仆忧愁,俟忽毋,亦才智有余而仁德不足。
于是,唯仁者为能飨亲,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
礼易曰:王侯有庙,致孝子也,礼其一也。
禧曰:君子将当倡立堂室为先公先灵也。
旧黄称有堂。
玉清公与玉德公,盖有志而未遂也。
今玉堂公等承先启后,义之尽仁之至孝之大者也。
信阳绅董马振东功德碑文考证信阳黄氏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黄光学原文:绅董马公讳振东字鲁山功德碑公系信阳马庄人也,父讳万川,母李老孺人。
公三岁失怙,四岁失恃,既无姊妹,终鲜兄弟。
幸伯父万邦公怜收抚养,伶仃孤苦。
至于成立,聘高公士俊之女持家,仅靠十余亩收租,陋室三楹,几有牵衣穑泣,因废学理家,营商督耕,渐将田产回赎,房屋修理。
虽旧有遗产,几同白手再造。
是以倜傥不群,昂藏自负,尝慕伯父万选公气节,获著名巨匪送案法办,而匪氛一靖。
若被诬株连良民,挺身担保,不受拖累。
至于排难解纷,铁面无情,俾直伸曲,折讼端多,息至周旋。
族邻贫困者,生贫不吝,资财其营生,肖曹店东门外石桥倒塌数十年,无人承修,公捐资督修,车行者无濡轨患,徒步者免蹇裳忧,街南淮河渡口为南北大通,往来人众,临冬行艰,公席集善士架桥造船。
此乃约族创修先祠,惜款集而公逝。
杲见厥成,故乡族感戴不忘,捐资泐石以垂不朽。
爰为之赞曰:淮北马氏群出扶风清白传家衣食颇丰及遭兵燹田房多空三世单传乃笃生公诞育明港遂命各东幼失怙恃书未深攻尝歉经文未甚通融壮理家务督耕课工田产增进费用渐充免赎旧业家道不穷生育三子亦尚英雄充任绅董排解秉忠建修桥梁水陆道通往来人便恩惠多蒙五十有五正寝寿终惜年不永创业未尽幸多义举尚积厥躬捐资竖碑思谋佥同遐而感佩勒石志功(三百人捐资立碑人名单略)男鹏瀛、翥、翰孙庭海敬立中华民国十七年岁次戊辰四月中浣款立(笔者注:马氏字派百登万振鹏廷应道纪)考证马振东,字鲁山,清朝同治年间出生在信阳市明港镇,定居在平桥区肖店乡马庄。
他三岁时,父亲马万川去世,四岁时,母亲李氏去世,为单传独苗,孤苦伶仃。
在伯父马万邦的抚养下,长大成人,娶高士俊的女儿为妻。
因为贫穷,没有钱上学,只好放弃学业。
家中仅有祖上留下来的破屋三间和十余田地。
他挽起眉毛立志气,经商耕种,艰苦奋斗,不断壮大家业。
养成了倜傥不群、昂藏自负的性格。
他非常仰慕时任信阳千总的伯父马万选人品气节。
当时土匪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欺男霸女,绑票勒索、杀人放火,他勇敢的带领家丁将土匪头子拿下,送交官府法办,为民除害。
关于参观宗祠的初一作文-渭水家声,邱氏家规悠悠章江水,绵绵龙舟情。
今天是端午节,我们客家人肯定是要赛龙舟的。
龙舟赛是端午最为盛大的民间赛事,早早爸爸就带着我来到西河大桥,龙舟赛的比赛起点为人西津门人行桥下150米,终点为距西河大桥200米处,长约1300米。
龙舟下水了,红龙、黄龙、金龙、青龙,章江里,龙舟赛开始了。
锣手在用力敲打,赛手在奋力划船。
我们邱氏的黄龙在章江飞驰着,我激动的在西河大桥上喊着加油!加油!不知为什么,总觉得依稀浩荡的章江之水传来《邱氏之歌》“太公望,河南堂,在我心中永不忘,在我心中永不忘……”龙舟越来越靠近终点,小码头那里,烟花声,爆竹声,呐喊声都在为他们加油鼓劲!我甚至能清楚的看见邱氏的龙舟赛主持人,在指挥着现场,洪亮的嗓音声飘百里,若由他唱起《邱氏之歌》肯定极富感染力“无论走到哪里,不管身在何方,尊祖敬宗,爱国爱乡……”青龙、红龙、黄龙、金龙都到达了终点。
人们津津乐道散了。
龙舟赛结束了,爸爸说:“我们邱氏的祠堂就在前面,离这里不远,要不要去祭拜一下老祖宗。
”我说:“好啊!”邱氏宗祠位于水南镇高楼村邱屋。
很快,爸爸带我到了祠堂,刚一走进大门,就看见一座巨大的雕像。
我问爸爸这是谁的雕像。
他郑重的说:“这是我们的邱氏客家始祖邱崇。
”静静的走进祠堂,焚一注香火,祭拜祖先,祠堂的一位老人向我们走来,跟我们说起始祖邱崇的故事。
邱崇,唐太宗的昭陵六骏石雕像中为“飒露紫”拔箭的一代名将丘行恭的长子。
唐乾封二年(公元667年),邱崇因事忤高宗贬任赣州指挥使,举家由中原洛阳南迁赣州,中原南迁第一人,客家邱氏始祖。
我看见他的目光遥望远方,我猜他是在守望着我们邱氏的子子孙孙。
祠堂有一副对联,左侧写着欣逢和谐启后裔世世昌荣,右侧写着盛世维新佑嗣孙房房富贵。
树生百枝,其本在根。
邱崇把家族打理的井井有条,并且后代子孙繁衍昌盛,后裔甚至散居赣闽粤台东南亚等地,开枝散叶,发达兴旺,这该有一种怎样的家族文化力量指引着大家啊?噢,那一定是邱氏家训家规。
黄氏祠堂落成庆典贺词一、序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乡亲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迎来了黄氏祠堂落成庆典,这是我们乡亲们期盼已久的一天。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代表黄氏家族向大家致以最诚挚的祝贺和最热烈的欢迎!感谢各位领导和乡亲们一直以来对黄氏家族的关心和支持,正是有了你们的支持与鼓励,才有了今天我们盛大而隆重的庆典。
二、回顾与展望回顾历史长河,黄氏家族自古以来就秉承着“传承中华文化,弘扬家族精神”的宗旨。
自从我族始祖黄帝带领着人民开创华夏文明以来,我们黄氏人始终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了许多宝贵文化遗产逐渐流失。
为了弘扬黄氏家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家族的精神,我们黄氏家族决定兴建这座庄严肃穆的祠堂,作为我们黄氏人秉承文化传统、凝聚力量的象征。
未来,黄氏祠堂将成为我们乡亲们了解历史、感受文化、凝聚力量的重要场所。
这里将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展览和交流,让乡亲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黄氏家族的优秀传统。
同时,我们也将通过这座祠堂来加强与其他家族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推广。
三、庆典活动为了庆祝黄氏祠堂落成,我们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首先是开幕式,在开幕式上将展示我族历史悠久、辉煌瑰丽的发展历程,并邀请各界人士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随后是文化论坛,在论坛上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学术研讨和交流,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此外,我们还将举办各种文艺演出和民俗活动,让大家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到黄氏家族的独特魅力。
四、黄氏家族的责任与担当作为黄氏家族的一员,我们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担当。
黄氏祠堂作为我们凝聚力量、传承文化的场所,将成为我们乡亲们共同努力、共同守护的精神家园。
我们要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良品质和道德风尚。
要深入研究黄氏家族历史与文化,挖掘并保护好各类历史资料和文物,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大孝云集追根溯源广东揭阳分会抱团参加中华丘(邱)氏总祠周年祭典活动邱镇沪10月29日(农历九月二十一日),河南洛阳的艳阳高照,金风送爽,位于偃师缑氏镇邱河村的中华丘(邱)氏总祠锣鼓喧天,旌旗飞扬,来自海内外的丘(邱)氏宗亲代表及特邀嘉宾共1600人荣归故里,齐聚一堂,隆重举行中华丘(邱)氏宗亲联谊总会总祠周年祭典暨姓氏文化交流大会。
广东揭阳分会抱团齐拜先祖,感恩戴德,缅怀先祖,愿先祖在天之灵,佑我丘(邱)氏大家族万代昌盛,人才辈出,愿丘(邱)氏宗亲幸福安康,万事如意!中华邱(丘)氏总祠是世界上单个姓氏最大的祠堂。
总祠共五进院落,红墙黄瓦、雕梁画栋,堪比故宫。
整体建筑群落由三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中华丘(邱)氏总祠,第二部分为昭烈武成王庙,第三部分由南文化广场、北文化座山和周边其它建筑构成。
整个建筑群落依山就势而建,与周边“嵩山卧佛”“唐恭陵区”“玄奘故里”等众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和谐统一。
文化园主体祠庙建筑,按照中国明清传统的殿堂庙宇式布局构成,由南向北以中轴线贯穿主体建筑,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中华丘(邱)氏总祠山门殿、河南堂、穆公殿、中华第一武圣庙昭烈武成王庙前殿、武圣庙太公殿及各大殿配殿、侧殿、廊庑组成,整个建筑群错落有致,严谨有序。
除五座大殿外,十座配殿、八座侧殿、十座庑房,共一百三十三间。
按照总会《通知》,揭阳分会“宣传发动,切实做好本地配享总祠先祖牌位的确定和奉捐上报工作,使先祖牌位的制作和排序更为顺利,让各地更多的先祖神主牌位能按时合位地有序安放”。
由会长邱锦龙、常务副会长邱杰辉带动,共组织副会长邱伟表、邱梅章、邱梅江、邱汉兴、邱少彬(少威),副理事长、副主任邱奕雄,顾问邱镇沪,秘书长邱杨兴,副秘书长、(兼出纳员)邱耿龙,总务邱汉钦,以及邱奕深、邱钟怀香、邱钟海香、邱少练、邱林绿珠、邱郭少媛、邱浩东、邱庆彤、邱忠辉等近30位宗亲参加庆典祭祀活动。
根据中国传统,凡新建宗祠必须连续三年举行隆重祭祀活动。
黄氏家族历史古迹
黄氏家族是中国的一个著名家族,其历史古迹众多,以下是其中部分介绍:
- 黄冈祠:又称黄岗祠、莆阳黄祖祠、兴化黄祖祠,是世界江夏莆阳黄氏总祖祠。
黄冈祠源自中国福建莆田,别称兴安,是中华东南黄氏望族的总祖祠。
- 黄国故城:位于河南省潢川县城西6公里隆古乡境内,城内面积2.8平方公里,是海内外宗亲团体及黄氏族人前来寻根谒祖的圣地。
这些历史古迹是黄氏家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见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黄氏家族清明会祭祖活动方案及流程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介绍黄氏家族清明会祭祖活动的方案及流程。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清明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氏家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规模庞大的家族,在清明节期间举办祭祖活动,以纪念和缅怀已故先人,弘扬家族的血脉和精神。
1.2 研究背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许多家族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传承方面面临诸多挑战。
针对这些情况,黄氏家族积极探索并制定了清明会祭祖活动方案与流程,以促进内部凝聚力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1.3 目的与意义黄氏家族清明会祭祖活动旨在提高家族成员对先人敬仰和尊重的意识,并加强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此外,通过开展相关活动,进一步激发青年一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使家族文化得以延续和发扬。
通过本文的撰写,旨在帮助更多家族传承者了解黄氏家族清明会祭祖活动方案与流程,为他们进行类似活动提供参考,并促进家族间的互联互通与交流,在共同探索中不断完善和推进祭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2. 黄氏家族简介2.1 家族来源黄氏家族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大家族。
据传,黄姓源自华夏族的始祖黄帝,因此也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姓氏之一。
黄氏家族的祖先多为农耕民族,他们世代居住在中国各地,繁衍生息,并逐渐形成了这个庞大的家族。
2.2 家族规模与分布黄氏家族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扩张,现已遍布全球各地。
据统计,目前全球约有超过5000万黄姓人口,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中国大陆地区。
此外,许多黄姓后裔也居住在东南亚、欧美等地。
2.3 宗谱传承情况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家族,黄氏家族非常重视宗谱传承。
宗谱记录着家族的血脉关系和重要历史事件,并且通过代际传承来弘扬和保护黄氏家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每一位新生儿诞生时,家族成员都会记录其出生日期、姓名和父辈等信息,并及时更新宗谱。
通过这种方式,黄氏家族的宗谱得以不断扩充和完善。
信阳黄国青铜器铭文辨析信阳黄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黄光学古黄国建于商朝中后期,故城位于信阳市潢川县隆古乡。
近年来,在黄国疆域内的罗山县、光山县、潢川县出土了不少珍贵的黄国文物,时代多为春秋早期。
在黄国故城西南约20公里光山县宝相寺一带,发现黄国贵族墓地,有1983年发掘的黄君孟夫妻墓。
这些文物大部分保存在信阳市博物馆。
近年来,我通过对黄国青铜器铭文的研究,发现了考古人员对铭文的部分错误解释。
现在辩析如下,以作参考。
1、商朝、西周、春秋盛行青铜器,或者作为祭祀器具、或者作为陪葬物品、或者作为饮食器具、或者作为赠送礼品。
2 、青铜器上面的文字称为铭文,铭文的字体是金文。
金文起源于商朝,盛行于西周、春秋,是由甲骨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字,因刻于钟鼎之上,有时也称为钟鼎文。
3、光山县宝相寺黄君孟夫妻墓出土的青铜器铭文。
图1黄夫人壶(信阳市博物馆实物照片)图2 黄夫人壶铭文拓片实物和拓片(图1、2),可以清楚的辨认文字为:黄子作黄夫人行器则永祜宝灵终灵后。
那么,这句话怎么标点断句呢?译成白话文又是什么意思呢?标点断句应为:黄子作黄夫人行器,则永福宝,灵终灵后。
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儿子为母亲黄夫人作的行器,这些物品是你永远享福的宝物,你虽然灵魂在人间终止了,但是你的灵魂变成了上天的女神。
这是黄君孟的儿子为死去的母亲作的陪葬物品,所以称黄子。
有人认为黄子是黄君孟,缘由是黄国是子爵国,所以称黄子,这是错误的。
那时候的国君作器物,一般都称君,决不称爵位,只有对长辈自称子或者孙。
请看黄君孟为自己作的青铜器“豆”(图3),就称自己为“君”。
怎么可能对自己的妻子自称“黄子”呢?行器:古代国君出行装备的器物。
由于古代人相信人死后有灵魂,所以也制作行器作为陪葬品。
则:《说文》等画物也。
即等等之类的物品。
福:受天之福,异体字为祜。
有人把祜宝认为宝宝。
这也是不对的,第一个祜字上面没有宝盖。
有的黄国青铜器铭文确实有“宝宝”二字,但是此件青铜器铭文明显是“祜宝“二字。
各地xx(xx)氏现存最早的旧谱一览xx中华丘(邱)氏族谱研究总会成立后,广大宗亲对研究族谱,溯明祖源,编纂一部实事求是的《中华丘(邱)氏大宗谱》给予了巨大的热情和大力支持,全国各地和海外宗亲争先恐后向给总会献出老谱,从总会资料室对所藏数百部老谱的整理的情况看,其中明朝族谱只有一部,绝大多数是清朝和民国时期的老谱,也有部分上世纪九十年代修的族谱,相对于正在编纂的《中华丘(邱)氏大宗谱》来说仍然属于老谱。
现主要介绍现在尚存的明末清初的所有老谱和清朝末年具有代表性的旧谱以及少量民国族谱。
1、xx十八年(1590)由广东蕉岭十一世东房丘滨、丘鈇、北房丘裕三人纂修,清康熙八年(1669)东房后裔刻印的《镇邑丘氏族谱》,以名、字、号、谥未传,也无上接世系,宋季初由福建汀州府上杭县胜运里上南湖来至梅州石窟都,住居于大坑头的丘氏始祖为一世祖,以文胜、文兴为二世祖。
该谱收录有六世丘希质1438年《河南丘氏族谱图引》、六世丘希正1442年《古梅州丘氏族谱图序》、九世丘智1535年《修谱序》、丘本明1535年《河南邱氏族谱序》、十一世丘滨、丘鈇、丘裕1590年《河南邱氏十一世修谱序》。
丘希质、丘希正、丘智、丘本明等四序均署有“大明万历十八年八月十一世丘滨、鈇、裕重修记录”的字样。
该谱为中华丘(邱)氏族谱研究总会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族谱。
该谱一世祖——丘氏始祖之上没有上接世系,也没有开姓始祖的记载。
2、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戊子邱尚志等纂修江西宁都三修《河南郡灵溪丘氏重修大成族谱》以南朝梁武帝时的二居士,讳正,字伯显为始祖。
世家河南洛阳,以子贵赠都统,着河南之邱,始以河南为郡,没有上接世系传谱。
孙丘和,由河南洛阳徙家郿州,唐贞观十一年薨,寿八十六。
赠荆州大总管谥曰襄,陪葬献陵,唐书有传。
曾孙丘行恭,讨高昌有功,封天水郡公,进左武卫将军迁大将军,麟德二年(665年)卒,年八十,唐书有传。
玄孙丘崇,袭父爵左武卫将军,干封二年(667)以言事忤高宗,降为虔州指挥使,遂家于虔州即今江西赣州,是为中原南迁赣州的第一位丘氏始祖,被称为客家丘(邱)氏始祖。
黄氏修坟倡议书
尊敬的黄氏宗亲,
我是你们的同胞黄氏一员,我写信给你们,希望就我们祖先的坟墓问题向你们提出一项倡议。
作为祖先崇拜的传统民俗的一部分,修缮祖坟是我们黄氏宗亲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然而,近年来我们发现,许多祖坟在维护和管理方面存在荒废和疏忽的状况。
这不仅让我们祖先无处安息,也让我们黄氏宗亲的形象受到了影响。
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我们的祖先能够安详地长眠,并且为后代留下一个值得尊敬和纪念的地方。
因此,我提议我们黄氏宗亲联手起来,共同努力,修缮我们祖先的坟墓。
首先,我们应该建立一个修坟的委员会,由黄氏宗亲自愿组成。
这个委员会将负责统筹协调修缮工作,确定修缮的具体计划和预算。
我们可以通过成立一个专门的修坟基金,募集资金来支持修缮工作。
这样,我们就能以集体行动的方式,共同承担修坟的责任。
其次,我们需要提高宗亲们的意识,让大家认识到修缮祖坟的重要性。
可以通过家族聚会、宗亲联谊活动等方式,向宗亲们宣传祖坟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大家对修坟工作的关注和参与。
最后,我们需要尊重和保护我们祖先的遗迹。
在修缮祖坟时,我们应该合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确保坟墓的维护和保护不会
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同时,我们也要尊重当地法律法规,遵守土地使用规定,保证修缮工作的合法性和可持续性。
亲爱的宗亲们,修缮我们祖先的坟墓是我们的共同责任,也是对我们祖先的敬意和怀念。
让我们团结起来,积极参与修坟工作,一同为我们祖先和崇尚黄氏文化的后代们留下一个尊严和美好的遗产。
谢谢大家的支持和合作!
黄氏宗亲敬上。
中华黄氏之根——河南潢川【江夏流芳】中华黄氏之根——河南潢川黄姓根在哪里?根在河南省潢川县!据《竹书记年》文献载,黄国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为夏启所封,历经夏、商、周三代王朝。
春秋时期,楚国称霸,黄国不服,借地域优势,近与江、道、柏、等国结盟,远与齐、宋、郑、卫等国修好,曾一度与楚抗衡,至公元前648年为楚所灭,存在一千四百余年。
黄国故城位于河南潢川县城西北6公里隆古乡境内,遗址至今保存完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考古专家考证,黄国故城最迟在西周时期已经形成规模。
城呈长方形,周长6720米,总面积为2.8平方公里。
现存城墙系用黄土夯筑而成,城垣高处为7—8米,低处为4—5米,基宽59米,上宽10—25米,并尚存三处城门豁口,其墙之厚、路之阔、基之硬,均可见当年之巍峨。
如今在故城遗址内,仍遍布着陶片、瓦当和多处青铜器作坊遗址,从这里曾铸造出许多精美作品,仅在潢川、光山等当年黄国疆域内出土的黄国青铜器就有800多件,其中有铭文的为38件,现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黄太子伯克盘、黄父盘、黄君簋、叔单鼎4件青铜器,均出土于潢川,被郭沫若收录入其所著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中。
1978年,考古工作者又在潢川县李老店磨盘山收集到一批青铜器,其中的铜镭肩部有“黄孙须子亚伯”铭文。
铭文中所提“黄孙”就是黄国贵族;“须子”即须颈子,是亚伯臣的称号,由此又证明黄国在潢川。
追根溯源,自有黄国,方形成“以国为氏”的黄姓。
《元和姓篡》云:黄,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
“宋郑樵所著《通志·氏族略》载:“黄氏蠃姓,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黄国故城,在楚舆国也,僖公十二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北宋江夏黄氏族谱序中亦称:“考我黄氏,始于神农、黄帝、少昊、颛顼高阳氏普孙陆终之后有南陆公,兄弟三人,公居其二,食邑于黄,遂因地而赐姓焉,黄地在河南汝宁府光州十二里,有黄城。
”北京、湖南、山西等地出版的姓氏专著以及出自广东、福建、河南等地的黄氏族谱,均有类似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