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民民主专政》读书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2
《论人民民主专政》读书报告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全国性政权即将建立的时刻,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八周年,并阐明新中国的性质、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国家的内外政策和前途,同时回击国内外敌人的造谣中伤,澄清人民中对于这些问题的模糊认识,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
《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着重阐明了以下观点:关于国家的性质,文章认为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后所建立的国家,只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关于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文章认为人民共和国的领导阶级是工人,因为工人阶级大公无私,富于革命的彻底性;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民族资产阶级只能联合,不能依靠,更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任务,文章认为是对人民内部的民主和对反动派的专政两个方面的结合;关于新中国的对外政策,文章认为应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政策。
毛泽东在文章中描绘了即将建立的新中国的蓝图,系统地阐明了新中国的基本纲领,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毛泽东的这篇文章同他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所作的报告,构成了《共同纲领》的政策基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我十分同意毛泽东同志关于革命胜利后的中国当时应该选择站在社会主义的一方。中国曾经历了漫长的封建时代,直到19世纪中叶,西方国家先后两次发动鸦片战争,打败和侵入中国,中国内部又发生了历时14年最终归于失败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才使中国社会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历史表明,无论是旧式农民起义、封建统治阶级自强,还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努力,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都没有在中国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当时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不允许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从19世纪下半期开始萌芽,但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始终没有发展为独立的力量。中国没能发展成独立的完全的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状况并没有因国民党的执政而改变。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得到了工农大众的支持,得到了知识分子的赞同,得到了各民主党派的拥护。另外,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的新特点促使中国人民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正处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中国要完成近代以来两大历史任务,实现自己的发展,必须摆脱帝国主义的束缚,必须同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社会主义苏联为中国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制度选择和新的社会样板。、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力迅速扩大,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但是,对于毛泽东同志对工人阶级的高度赞扬,我并不同意。的确,工人阶级在社会中所占比例最高,在革命事业中贡献亦是最大。但是他们并不是大公无私,在我看来,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地位,极少极少的人能真正做到忘我地为人民、为社会服务,而工人阶级亦是如此。由于长期收到资产阶级的压迫,工人阶级无法得到自身生命及生活的保障,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下,才会起来响应革命。由于工人阶级长期受到三种压迫(帝国主义的压迫、资产阶级的压迫、封建势力的压迫),而这些压迫的严重性和残酷性,是世界各民族中少见的;因此,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来得坚决和彻底。当然,工人阶级在中国发展中的地位是无可否认的。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工农联盟是我国的政权基础。工人阶级之所以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是由工人阶级的阶级性质和它肩负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工农联盟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是我国的政权基础。以工农两个阶级的联盟为我国政权的基础,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工农联盟代表了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不但构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实基础,而且表明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充分的民主性和广泛的代表性。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如此大赞工人阶级。
读完《论人民民主专政》后,我对中国当时的国情更加了解,回首中国近现代走过的风风雨雨,重新认识与以往教科书上描述的不一样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定义、发展以及意义,更是明白到工人阶级在革命以及中国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亦促使我日后更好地扮演好一个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的角色,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