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心理健康的概念
- 格式:ppt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57
第一章心理健康概述一、健康概念世界卫生组织(WHO)1946年曾把健康的概念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传统观点认为:健康是指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给出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1.生理健康2.心理健康3.社会健康二、心理健康概述一、概念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指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绪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
”⏹ 1.心理健康在贫困时代是奢侈品 2.在发展中国家是点缀品 3.在发达国家是必需品⏹(二)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社会文化标准统计学标准适应标准症状标准社会文化标准:正常心理与行为符合所在社会的文化和规范准则。
注意:文化是发展相对的规范也是相对的适应标准:(1)行为造成生理上的伤害;(2)行为带来情感上的痛苦;(3)其行为严重妨碍其日常生活;(4)脱离现实并无法控制其思想或行为。
心理障碍是疾病,是脑功能失调,应该有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也就是说存在病因和症状。
是医学模式常用的标准。
(三)心理健康的特征1、智力正常2、自我评价正确:了解自己悦纳自己3、情绪积极稳定:察觉情绪表达情绪调节控制情绪4、人格和谐完整:人格特征统一5、人际关系和谐:宽容他人接纳他人认可他人6、社会适应良好:面对现实接受现实适应现实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WHO提出的身心健康八大标准:“5+3”标准:即“五快”、“三良”“五快”:快食:不挑食,不偏食,津津有味快便:排泄通畅,轻松自如快睡:入睡快,睡眠质量好,精神饱满快语:说话流利,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快行:行动自如,步伐轻松,流畅三良良好的个性: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心境达观良好的处世能力:沉浮自如,观察问题客观,有自控能力,能应付复杂环境,对事物的变迁保持良好的情绪,有知足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待人宽厚,珍惜友情,不吹毛求疵,不过分计较,能助人为乐,与人为善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①身体、智力以及情感十分调和;②适应环境;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中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录《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录》
第一章:心理健康概论
1.1 心理健康的概念和特征
1.2 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的区别
1.3 心理健康对个人及社会的重要性
1.4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心理健康知识
2.1 情绪管理和情绪调适
2.2 压力管理和压力释放
2.3 恐惧和焦虑的应对
2.4 抑郁的早期识别和处理
2.5 自我认知和自我塑造
2.6 社交技能和人际交往
第三章:心理健康维护
3.1 健康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
3.2 良好睡眠的重要性及培养
3.3 应对挫折和困难的策略
3.4 整合自我价值观和核心信念
第四章: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与处理
4.1 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预警
4.2 沟通、倾诉和寻求帮助
4.3 心理健康问题的处理策略
4.4 分享他人的心理健康资源
第五章:心理健康在学业和生活中的应用
5.1 心理健康对学习和工作的积极影响
5.2 心理健康对身心健康的维护
5.3 心理健康对自我发展的推动
第六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
6.1 心理健康知识的实际应用
6.2 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个案研讨
6.3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际操作
6.4 个人心理健康问题的集体解决
通过以上课程目录,《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录》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健康素养,增强心理韧性,有效预防和应对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学业和生活质量。
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也存在着某些联系。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心理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探索心理健康的问题。
第一章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内心状态与外在环境协调一致,能够适应环境,保持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功能,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和社会人际交往能力。
心理健康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它是人的一种重要的文化品质和一种健康状态。
第二章心理疾病的种类和表现心理疾病是指由各种因素引起的对个体情感、行为、思维、认知等心理活动出现较为明显的异常、失调或病态反应。
常见的心理疾病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
抑郁症的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食欲减退、失眠或嗜睡、意志减退等,若情况严重可以导致自杀。
焦虑症的表现为有持续的心理不安感,无法控制,或经常担心一些平常看来不太值得担心的事情,严重时可以表现为恐惧症。
强迫症的表现为经常进行某些重复的行为,或产生强烈的重复思想,如反复洗手、对事物过度纠结等。
精神分裂症的表现为情感、思维、行为的严重异常,患病者常常出现幻觉、妄想、行为失常等。
第三章心理疾病的危害心理疾病会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严重的心理疾病甚至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精神病患者的健康情况通常比一般人要脆弱得多。
患有心理疾病的人会表现出许多问题,比如工作效率下降、学习能力下降、人际关系困难、行为异常等,这些都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四章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关系一般来说,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它们之间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心理健康可以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帮助患者调整情感、行为和认知等心理活动,减轻或解除心理疾病的症状,降低心理疾病的复发率。
心理疾病则反过来可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促使患者从病态中产生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其自我控制、自我解决问题和自我发展等。
第一章健康新概念——心理健康考核要求(一)心理健康的概念1、识记:(1)心理健康的涵义心理健康是指旨在充分发挥个体潜能的内部心理协调与外部行为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
它即表现在个体与环境互动时的适应行为上,也蕴含在相对稳定并处于动态发展和完善中的心理特质上,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二)心理健康概念的沿革1、识记:(1)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现代心理卫生运动是从如何正确认识精神病和给精神病患者以人道的待遇开始的。
1792年,法国精神科医生比奈尔(pinel)首先提出废除对精神病人的约束。
19世纪以前,精神病人被认为是魔鬼附体,而受到监禁和虐待,处境凄惨。
一般认为,这是心理卫生运动历史的起点。
对现代心理卫生运动兴起起直接作出贡献的是美国保险系统职员比尔斯,1880年3月他根据自己亲身的感受和体会用生动的文笔写成《自觉之心》一书。
在这本书中,他呼吁对待精神病人也要像对待正常人一样。
此书出版后引起社会震动。
1908年5月6日比尔斯与13位志同道合者一道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
1909年2月在比尔斯等人积极努力下,在纽约成立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
至此心理卫生工作逐步推广开来。
2、领会:(1)当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发展三阶段第一阶段:从改善精神病人的待遇到注意精神疾病的预防. (20世纪20---二战结束)1930年5月,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在美国华盛顿市召开,53个国家的3042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并选举产生了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家威廉华任会长,比尔斯任秘书长。
这一阶段的心理卫生工作的重点是:致力于精神病院的给养改革以及建立广泛的精神病社会保障体系,以使精神病患者受到社会公正处置,并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率。
第二阶段:从关心身心因素的制约到关注社会因素的影响. (二战后--20世纪60年代末)1948年在英国伦敦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心理健康与世界公民》的纲领性文件.在此次会议上还成立了新的国际心理卫生组织——世界心理健康联合会(WFMH).194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总部建立了心理卫生处.这些组织的建立与纲领的颁布与实施,编织着心理卫生运动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
心理健康概念解释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
具体来说,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包括但不限于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以及适应良好。
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能良好地处理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情况。
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心理疾病包括各种心理与行为异常的情形;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即能够维持自己的心理健康,主动减少问题行为和解决心理困扰。
心理健康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尤其是幼年时期的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影响甚大。
在现代社会中,健康不仅指生理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者的和谐统一构成了健康的基础。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心理健康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第一章心理健康1.什么是心理健康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幸福和健康有了更高的追求。
心理健康,这项在早前容易被忽略的人类健康的重要指标,如今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呢?我们先要从什么是健康说起。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
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确定了全球范围内的健康定义,但一直没有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或标准。
中国人心理健康标准与评价要素也是一个空白。
最近,我国心理卫生专家们通过反复调查与研究,确立了中国人心理健康6条标准与评价要素:①情绪稳定,有安全感;②认识自我,接纳自我:⑨自我学习,独立生活;④人际关系和谐;⑤角色功能协调统一,即行为符合年龄、行为符合环境、实现个人满足;⑥适应环境,应对挫折。
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整体健康水平有重要意义。
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差距,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训练,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
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了心理健康标准,应该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治疗。
2.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国内外心理学家认为,保持情绪稳定、寻求社会支持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则和措施。
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呢?(1)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目标明确。
要保持愉快的心情,生活上要有意义、有目标,这样会使人情绪高昂、执著追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2)适应和改善现实环境。
做自己命运的主人,积极参加并合理处理生活中的冲突;采取开放式的学习方法,不断增长生活经验:把变化看成是学习的机会,学会应付变化的外界环境,并锻炼情绪的可塑性。
(3)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遇事莫慌,致力于问题解决,不要被消极失败的念头缠绕;做生活的主动参与者:对自己的命运、思想、情感和行为有正确的评价,努力矫正消极行为与情绪。
(4)掌握应对压力的技巧。
生活中的压力是不可避免的,压力会引起人身体中应激水平的增加,影响身体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手册第一章心理健康概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作为高等院校的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于每一个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非常重要。
1.1 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指的是个体在生活中发挥其潜能、适应环境、实现自我价值的状态。
它不仅是人的身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包括个体对生活的主观体验、情感和个性等方面。
心理健康与人的身体健康密不可分,具有重要的作用。
心理健康不仅能够增强个体的自我保护能力、适应能力,还可以提升个体的心理抗压能力、创造力等素质。
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心理健康是个体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第二章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学业的压力,很多大学生出现了各种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失眠等。
本章主要介绍一些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2.1 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精神障碍,其主要表现是情感低落、痛苦、无助感、自杀观念等。
在大学生中,由于学业和生活的压力,很容易出现抑郁症。
2.2 焦虑症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主要表现是担心、不安、紧张等。
由于大学生处于转变期和适应期,很容易出现焦虑症。
2.3 失眠失眠是指无法入睡或睡眠不足的情况。
由于大学生学业压力大,加上生活作息不规律等因素,很容易出现失眠问题。
为保持心理健康,大学生应当采取具体的措施。
本章主要介绍相应的心理健康指导措施。
3.1 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健康饮食、适量的运动等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关键。
大学生应当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3.2 寻求帮助如果出现了心理问题,应当及时寻求医生和师长的帮助。
大学生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调适等方式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3.3 发扬个性大学生应当积极参与校园活动,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同时,还应当多参加社交活动,拓宽自己的社交圈子。
第四章小结本手册主要介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常见心理问题以及心理健康指导。
心理健康手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压力和困扰,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越来越高。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在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健康状态。
本手册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帮助读者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第一章:了解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涉及到个体的心理、情感和社交等方面的健康。
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是我们具备主动维护心理健康的基础。
以下是一些重要知识点:1.1 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各种精神压力、情绪波动和人际关系问题时,能够保持稳定和健康的状态。
1.2 心理健康的标志- 情绪稳定:能够有效地应对情绪波动,不易陷入消极情绪的困扰。
- 自我认知: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兴趣和价值。
- 人际关系良好:能够与他人建立积极、健康的关系。
- 学习和记忆能力强:能够有效地学习和记忆信息,并将之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二章: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如何维护心理健康是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
本章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方法,帮助读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1 关注自身需求认识自己的需求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关键。
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合理安排时间:合理规划时间,让自己有足够的休息和娱乐时间。
- 培养兴趣爱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培养爱好,从中得到快乐和满足感。
- 学会说“不”:拒绝他人无理的要求,保护自己的利益和权益。
2.2 积极应对压力压力是现代人常常面临的问题,积极应对压力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应对压力的方法:- 寻求支持:和亲朋好友倾诉,寻求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 接受挑战:将压力看作是一种挑战,积极面对,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 放松身心:通过运动、冥想等方式来放松自己的身心,减轻压力的影响。
第三章: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习惯只有养成良好的心理健康习惯,我们才能够长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本章将介绍一些建立良好心理健康习惯的方法。
3.1 规律作息规律的作息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基础。
第一章心理健康导论重点:1.心理健康的概念:个体心里内部和谐和外部和谐相统一的状态,呈现为有效率的生活和较高的幸福感。
2.心理健康的标准(6点):接纳自我,情绪分化度较高、积极稳定,意志品质健全,行为协调适度,人际关系协调,格发展协调、热爱生活。
3.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别: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统一,心理活动内在协调,人格的相对稳定。
基本知识点:1.*心理的概念:是指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可以感觉、可以观察的受内在心理活动支配的行为活动及其内在的心理过程。
2.*心理的特点(3点):心理是观念性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
3.*心理发展的概念:广义: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
狭义:指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的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4.心理发展的规律:表现为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共性和个体的统一),方向性和顺序性(由简至深,幼年到老年),不平衡性(发展速率不均).5.心理咨询的特点(5点):是助人自助,是人际互动的过程,具有“心理性",有一个安全的空间,是一个过程。
6.心理咨询求助策略:误区:被同学说有病,被老师说不正常,解决不了我的实际问题,医院都解决不了你能做什么,回避自己的问题。
情况:考试失利,学业迷茫,失恋,人际关系差,家人沟通困难,贫困,身患疾病,过度上网等等。
第二章自我意识重点:1.健全自我意识的标准:1)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又是和劣势,能正确评价自我、发展自我.2)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相协调。
3)积极进行自我肯定、独立并与外界保持一致.4)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统一,有积极的目标意识和内省意识,积极进取、永无止境.2.自我意识的调整:增强自我效能感,克服习得性无助,即重视首次成功体验,外部强化和言语指导,自我强化,归因训练。
基本知识点:1.*自我的含义:个人对自己的身心状况,人-我关系以及人—社会关系的认知和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或行为倾向。
小学四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手册
简介
本手册主要旨在向小学四年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目标
- 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 提供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应对压力和困难
- 培养积极的情绪管理能力
内容
第一章:心理健康的概念
- 介绍心理健康的含义和重要性
- 引导学生认识到身心健康的关系
- 提醒学生关注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第二章:压力与应对
- 解释压力的概念和不同类型的压力源
- 提供应对压力的方法,如肯定自己、积极思考、寻求支持等- 鼓励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放松和应对方式,如运动、艺术、阅读等
第三章:积极情绪管理
- 培养学生的情绪认知能力,帮助他们了解不同情绪的表达和影响
- 提供积极情绪管理的技巧,如积极思考、自我鼓励、与他人分享等
- 引导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积极态度
结语
本手册旨在帮助小学四年级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自己的心理健康。
通过学习本手册的内容,学生将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保持积极的情绪,并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识。
希望本手册能够对学生们的成长和发展有所帮助。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前言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整体健康状态。
在小学生阶段,心理健康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本教材旨在帮助小学生了解和关注心理健康,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学会应对各种情绪和压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求。
第一章:认识心理健康1.1 心理健康的定义在本章中,我们将介绍心理健康的概念,讨论其对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并解释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1.2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我们将探讨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交往和个体性格等。
1.3 心理健康与学习本节将讨论心理健康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包括注意力、记忆力、学习兴趣和自我调节等方面。
第二章:培养积极心态2.1 积极心态的重要性我们将介绍积极心态对于小学生成长的意义,探讨其对学业、人际关系和抗压能力的影响。
2.2 培养积极情绪本节将介绍如何帮助小学生识别和表达积极情绪,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2.3 积极应对挑战我们将讨论如何帮助小学生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性。
第三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3.1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本章中,我们将讨论小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3.2 沟通技巧的培养我们将介绍有效的沟通技巧,帮助小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
3.3 合作与冲突解决本节将探讨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冲突解决能力。
第四章:学会情绪管理4.1 情绪管理的意义在本章中,我们将讨论情绪管理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4.2 情绪识别与表达我们将介绍情绪识别和表达的技巧,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绪。
4.3 情绪调节策略本节将探讨如何帮助小学生建立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提高情绪稳定性。
第五章:关注心理健康,共创和谐校园5.1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本章中,我们将讨论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校园和谐的重要性,以及学校和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
5.2 心理健康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我们将介绍心理健康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方法,帮助小学生在学校中获得更好的心理健康支持。
第一章总论卢佳psylujia@参考书:•郑日昌,刘视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李志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萨拉裴诺.健康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第一节心理健康一、心理健康的含义•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到最佳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性的心理状态。
1、经验性标准2、医学标准3、社会适应标准4、统计学标准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智力正常。
2、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
3、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4、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5、独立、自主、有责任心。
6、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马斯洛的心理健康标准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2、是否对自己有较充分的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3、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标能否切合实际;4、能否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5、能否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是否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否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否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9、能否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10、能否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从个体适应环境的角度:1、智力正常2、了解并接纳自己、肯定自己3、善于调节和控制情绪4、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5、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关系心理性压力源社会性压力源文化性压力源三、心理健康与压力1、压力: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刺激情境时,伴有躯体机能和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
2、压力源(stressors)压力与生活事件躯体性压力源3、压力下的身心反应生理反应心理反应警觉、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精神振奋愤怒、忧郁、精神紧张、记忆力下降,自我评价降低行为反应轻度:寻求他人帮助,学习处理压力的方法等重度:说话结巴,动作呆板,贪食、攻击动作、失眠等四、亚心理健康“没有心理障碍与疾病,但又感觉心理不健康”,这就是亚心理健康,也称第三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