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技术规范(一)
- 格式:doc
- 大小:122.50 KB
- 文档页数:14
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一、引言医院是人们接受医疗服务的重要场所,为了确保医院环境的洁净与安全,消毒技术的规范实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医院消毒技术的规范要求,包括消毒原则、消毒方法、消毒剂选择、消毒设备的管理和维护等方面的内容。
二、消毒原则1. 预防为主:医院消毒工作应以预防为主,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感染。
2. 综合施策:医院消毒应综合运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多种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消毒效果。
3. 安全可靠:消毒措施应确保安全可靠,不对人体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
三、消毒方法1. 物理消毒:物理消毒方法包括高温消毒、紫外线消毒和过滤消毒等。
高温消毒可使用蒸汽灭菌器、热气灭菌器等设备,确保温度和时间的控制。
紫外线消毒可使用紫外线灯进行照射,注意照射时间和距离的控制。
过滤消毒可通过过滤器过滤掉微生物。
2. 化学消毒:化学消毒方法包括氯化物消毒、酒精消毒、过氧化氢消毒等。
氯化物消毒可使用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84消毒液等,注意浓度的控制和接触时间。
酒精消毒可使用酒精溶液进行擦拭,注意浓度和擦拭时间。
过氧化氢消毒可使用过氧化氢溶液进行喷洒,注意浓度和喷洒时间。
四、消毒剂选择1. 消毒剂应具有广谱杀菌作用,能有效杀灭各类病原微生物。
2. 消毒剂应具有稳定性,能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保持有效。
3. 消毒剂应具有低毒性,对人体和环境无危害。
4. 消毒剂应易于获取和使用,成本适中。
五、消毒设备的管理和维护1. 消毒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工作状态。
2. 消毒设备使用前应进行检查,确保各项参数符合要求。
3. 消毒设备使用后应进行清洁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4. 消毒设备应定期进行校准和检测,确保其消毒效果符合要求。
六、消毒记录和培训1.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消毒记录制度,记录每次消毒的时间、地点、消毒剂使用情况等信息。
2. 消毒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了解消毒技术的规范要求和操作方法。
3. 消毒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确保身体健康,避免传染病的传播。
病房消毒隔离制度一、新入院病人(除急、重病人外),必须24小时内完成卫生处理。
二、传染病人不准和普通病人住在一个病室。
对已确诊的传染病人应立即转科或转院隔离治疗。
三、传染病人应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不准乱串病室及外出。
出院、转院、死亡后要进行终末消毒,对传染病人尸体须经严格消毒后处理。
对其所用的物品必须消毒处理。
不经消毒不准带出,更不能给他人使用。
对其所用的被服、衣服等出院时要进行高压消毒,或用化学消毒剂溶液浸泡二小时后,在行清洗。
四、凡遇有厌氧菌,绿脓杆菌等特殊感染的病人,应进行转院治疗,到过的房间要用5%过氧已酸溶液喷雾消毒,用过的敷料要烧毁,对其被褥,衣服必须高压消毒,医护人员出入病室必须穿隔离衣、帽、鞋,并每出入一次消毒一次。
五、病人用的被服要定期清洗,有污染严重的要随时拆洗,被褥服装不准有血、尿、便痕迹。
每出院一个病人要更换一次。
六、病人的被套、床单、枕套每周更换一次。
污染严重时随时更换。
七、病室内要保持空气新鲜,经常通风换气,消除污染。
每日进行0.2%过氧乙酸溶液空气消毒1~2次。
八、病人用的大小便器均为一次性用品,不得混用。
病房消毒隔离措施病房消毒隔离制度及措施病房消毒隔离制度及措施病房消毒措施:1、床单位:(1)严格执行一床一套湿扫法,床旁桌做到一桌一巾制。
(2)门窗等用擦布与小桌擦布分开,治疗室擦布与其它工作间擦布分开,防止交叉感染。
(3)病人使用脸盆有定期消毒制度,保持清洁光亮。
2、病房环境:(1)地面清洁,使用拖把做到四分开,每次消毒液浸泡,用后凉干备用。
(2)卫生员掌握消毒液使用要求及方法。
(3)有定期空气消毒制度。
3、餐具:(1)病餐具基本做到医院供应,个别病人愿意自带要有合理的清洗制度。
(2)食具做到一餐一消毒,清洗干净无油腻,必须用蒸气或煮沸消毒。
(3)洗碗布专用,每次洗碗后随食具一起消毒。
(4)配膳员要掌握食具消毒各项要求。
4、便器:(1)必须用广谱消毒液浸泡消毒。
消毒技术规范消毒技术规范1.总则1.1 引言本规范旨在规范消毒技术的实施和检验,保障公众健康和安全。
1.2 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各种场所和物品的消毒和灭菌,包括但不限于医疗机构、餐饮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家庭等。
1.3 术语本规范中所涉及的术语,均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定义和解释。
1.4 基本原则和要求消毒技术的实施应遵循科学、规范、安全、有效的原则和要求。
2.对消毒检验技术的要求2.1 对无菌操作的要求在消毒检验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2 对试验的要求2.1.1 消毒剂鉴定测试项目的确定确定消毒剂鉴定测试项目应基于国家标准和实际应用需求,确保测试结果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
2.1.2 消毒器械鉴定测试项目的确定确定消毒器械鉴定测试项目应基于国家标准和实际应用需求,确保测试结果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
2.1.3 消毒剂有效成分含量表示方法消毒剂有效成分含量的表示方法应符合国家标准,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2.1.4 对重复试验的要求重复试验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确保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2.1.5 判定标准判定标准应基于国家标准和实际应用需求,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1.6 最终评价的要求最终评价应基于国家标准和实际应用需求,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1.7 对实用剂量的要求实用剂量应根据实际应用需求确定,确保消毒效果和安全性。
2.1.8 对试验记录的要求试验记录应详细、准确、完整,确保测试结果的可追溯性和可靠性。
2.1.9 对检测报告的要求检测报告应准确、完整、可靠,确保测试结果的可比性和可信度。
2.2 消毒剂理化实验基本要求消毒剂理化实验应遵循国家标准和实验室操作规范,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3 消毒剂毒理学实验基本原则2.3.1 消毒剂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消毒剂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应遵循国家标准和实验室操作规范,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消毒技术规范《消毒技术规范》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经营、使用和检验消毒产品的组织,医疗卫生机构以及传染病疫源地和其他一切需要消毒的场所。
2003年4月1日起实施。
消毒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灭菌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化学指示物利用某些化学物质对某一杀菌因子的敏感性,使其发生颜色或形态改变,以指示杀菌因子的强度(或浓度)和/或作用时间是否符合消毒或灭菌处理要求的制品。
生物指示物将适当载体染以一定量的特定微生物,用于指示消毒或灭菌效果的制品。
消毒剂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使其达消毒或灭菌要求的制剂。
灭菌剂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使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
高效消毒剂指可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致病性芽孢菌)也有一定杀灭作用,达到高水平消毒要求的制剂。
中效消毒剂指仅可杀灭分枝杆菌、真菌、病毒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低效消毒剂指仅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有效氯有效氯是衡量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的标志,是指与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相当的氯量(非指消毒剂所含氯量),其含量用mg/L或%浓度表示。
(有效碘及有效溴的定义和表示法与有效氯对应)。
中和剂在微生物杀灭试验中,用以消除试验微生物与消毒剂的混悬液中和微生物表面上残留的消毒剂,使其失去对微生物抑制和杀灭作用的试剂。
中和产物指中和剂与消毒剂作用后的产物。
菌落形成单位在活菌培养计数时,由单个菌体或聚集成团的多个菌体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所形成的集落,称为菌落形成单位,以其表达活菌的数量。
自然菌在消毒试验中,指存在于某一试验对象上非人工污染的细菌。
存活时间用于生物指示物抗力鉴定时,指受试指示物样本,经杀菌因子作用后全部样本有菌生长的最长作用时间(min)。
杀灭时间用于生物指示物抗力鉴定时,指受试指示物样本,经杀菌因子作用后全部样本无菌生长的最短作用时间(min)。
传染病隔离消毒技术规范(一)引言概述:传染病的传播对公共卫生和个人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
为了有效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传染病隔离消毒技术规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传染病隔离消毒技术规范进行详细阐述,包括隔离区域设置、隔离人员管理、消毒设备和药品使用、废弃物处理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培训。
正文:一、隔离区域设置1.根据传染病病原体的传播途径,确定隔离区域的类型,包括空气传播病原体隔离区、飞沫传播病原体隔离区、接触传播病原体隔离区等。
2.建立隔离区域的标准,包括隔离单元的布局、空气流向控制、细菌扩散的防控措施等。
3.确保隔离区域具备基本的生活设施和储备物资,如床位、洗手间、供水、供电等。
4.制定入口和出口的管理规范,设置专门的通道和门禁系统,确保隔离区域的安全性。
5.定期对隔离区域进行维护和消毒,保持其功能的正常运行,并定期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
二、隔离人员管理1.确立明确的隔离人员管理制度,包括入隔离区和出隔离区的流程和要求。
2.对隔离人员进行健康状况评估,明确隔离期限,并进行详细记录。
3.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和心理支持,保持隔离人员的良好心理状态。
4.加强对隔离人员的监测和检测,确保传染病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
5.制定隔离人员通讯和社交管理规定,保障与外界的良好沟通,并确保隔离人员的社交需求得到满足。
三、消毒设备和药品使用1.选用符合规范的消毒设备,确保其性能和效果符合要求。
2.制定详细的消毒剂、药品使用方案,包括使用方法、使用剂量和频率等。
3.确保消毒设备和药品的储存和配送符合相关规范,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4.进行消毒设备和药品的定期检测和维护,保证其正常运行和有效杀菌。
5.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教育,确保其正确使用消毒设备和药品,避免操作失误导致事故发生。
四、废弃物处理1.制定废弃物分类和处理制度,确保不同类型的废弃物得到正确处理和处置。
2.设置专门的废弃物容器和储存区,防止污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消毒技术规范《消毒技术规范》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与国境内生产、经营、使用与检验消毒产品得组织,医疗卫生机构以及传染病疫源地与其她一切需要消毒得场所。
2003年4月1日起实施。
消毒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得处理。
灭菌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得处理.化学指示物利用某些化学物质对某一杀菌因子得敏感性,使其发生颜色或形态改变,以指示杀菌因子得强度(或浓度)与/或作用时间就是否符合消毒或灭菌处理要求得制品。
生物指示物将适当载体染以一定量得特定微生物,用于指示消毒或灭菌效果得制品。
消毒剂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得微生物使其达消毒或灭菌要求得制剂.灭菌剂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使其达到灭菌要求得制剂。
高效消毒剂指可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致病性芽孢菌)也有一定杀灭作用,达到高水平消毒要求得制剂。
中效消毒剂指仅可杀灭分枝杆菌、真菌、病毒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达到消毒要求得制剂。
低效消毒剂指仅可杀灭细菌繁殖体与亲脂病毒,达到消毒要求得制剂.有效氯有效氯就是衡量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得标志,就是指与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相当得氯量(非指消毒剂所含氯量),其含量用mg/L或%浓度表示。
(有效碘及有效溴得定义与表示法与有效氯对应).中与剂在微生物杀灭试验中,用以消除试验微生物与消毒剂得混悬液中与微生物表面上残留得消毒剂,使其失去对微生物抑制与杀灭作用得试剂。
中与产物指中与剂与消毒剂作用后得产物。
菌落形成单位在活菌培养计数时,由单个菌体或聚集成团得多个菌体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所形成得集落,称为菌落形成单位,以其表达活菌得数量.自然菌在消毒试验中,指存在于某一试验对象上非人工污染得细菌。
存活时间用于生物指示物抗力鉴定时,指受试指示物样本,经杀菌因子作用后全部样本有菌生长得最长作用时间(min)。
杀灭时间用于生物指示物抗力鉴定时,指受试指示物样本,经杀菌因子作用后全部样本无菌生长得最短作用时间(min)。
消毒技术规范一、消毒技术的重要性消毒技术在日常生活、医疗保健、食品加工等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正确的消毒操作能有效去除病原体,保障人们的健康安全。
在疫情期间,消毒更是至关重要,可以有效预防病毒扩散,保护社会公众的健康。
二、常见的消毒方法1.物理消毒:如紫外线消毒、高温消毒等,通过高温或紫外线照射杀死细菌病毒,是常见的消毒方式之一。
2.化学消毒:如漂白粉、酒精、过氧化氢等,可以有效消灭细菌、病毒,常用于家庭、医疗、食品等领域。
3.生物消毒:利用生物制剂消毒,如益生菌、乳酸菌等,能够调节微生物群落,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
三、消毒操作规范1.选择适当的消毒方法:根据不同场景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确保消毒效果。
2.注意消毒时间和剂量:消毒时间和剂量是确保消毒效果的关键,要严格按照要求执行,避免过量或不足。
3.保持消毒工具清洁:消毒工具如拖把、抹布等要定期清洁消毒,避免二次污染。
4.定期检查消毒设备:消毒设备应定期检查维护,确保正常运行,保障消毒效果。
四、消毒技术的未来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消毒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未来,随着智能化、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消毒过程将更加高效、智能化。
同时,绿色环保的消毒技术也将受到更多关注和应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五、结语消毒技术规范是保障公众健康安全的重要手段,正确的消毒操作对于疾病预防和控制至关重要。
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持清洁、健康的环境,遵守消毒技术规范,共同为创建一个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而努力。
希望通过本文可以增加大家对消毒技术的认识,提高消毒意识,共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一)灭菌管理1、已灭菌物品从灭菌器中取出,应仔细检点放置,以免再污染。
2、检查包装的完整性,若有破损不可作为无菌包使用;3、手术包应干燥,否则应列为湿包,不可作为无菌包使用。
有明显水渍的包亦不可作为无菌包;4、用化学指示胶带贴封或其中放有化学指示剂的包,在灭菌后或开包使用前应检查是否达到已灭菌的色泽或状态。
未达到或有疑点者,不可作为无茵包使用;5、取出的包,掉落在地,或误放不洁之处或沾有水淹,均应视为受到污染。
不可作为无菌物品使用;6、已灭菌的物品,不得与未灭菌物品混放;7、合格的灭菌物品,应标明灭菌日期,合格标志。
8、灭菌后的物品;应放在无菌区的柜橱内(或架子上、推车内)。
无菌物品储存架、柜,每日用含250-500mg/L有效氯的消毒液擦拭一次。
9、分类放置,顺序发放取用。
超过有效期应重新灭菌。
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二)紫外线1、适用范围:用于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和水及其它液体的消毒。
2、紫外线灯强度不得低于7ouW/cm2(普通30W直管紫外线灯在距灯管1米处测定)。
3、紫外线消毒灯的使用寿命,即由新灯的强度降低到70Uw/cm2的时间(功率≥30w)的灯,或降低到原来新灯强度的70%(功率<30w=的时间,应不低于1000h。
4、注意事项(1)在使用过程中,应保持紫外线灯表面的清洁,每周用95%酒精棉球擦拭一次,发现灯管表面有灰尘、油污时,应随时擦拭。
(2)用紫外线灯消毒室内空气时。
房间内应保持清洁于燥,减少尘埃和水雾。
(3)用紫外线消毒物品表面时,应使照射表面受到紫外线的直接照射。
(4)不得使紫外线光源照射到人,以免引起损伤。
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三)戊二醛1、灭菌处理:常用浸泡法。
将清洗、晾干待灭菌处理的医疗器械及物品浸没于装有2%戊二酸的容器中,加盖,浸泡10h后,无菌操作取出,用无菌水冲洗干净,并无菌擦干后使用。
2、消毒:将清洗、晾干的待消毒处理医疗器械及物品浸没于装有2%戊二醛的容器中,加盖,一般细菌繁殖体消毒浸泡10mini。
医用织物洗涤消毒技术规范分析(1)医用织物是医疗机构中必不可少的物品,但是这些织物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后,需要进行清洗和消毒,保证织物的卫生状态。
因此,医用织物的洗涤消毒技术规范十分重要。
一、洗涤规范1.选择合适的洗涤剂医用织物的洗涤剂应该选择具有杀菌作用的专业洗涤剂。
一些过于刺激或对织物不利的洗涤剂应该避免使用,如氯漂白剂和强碱性洗涤剂等。
2. 洗涤剂的浓度洗涤剂的浓度应该根据织物的种类以及污染程度等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保证洗涤效果良好,并且不损坏织物。
3. 温度控制医用织物的洗涤温度应该在50℃-60℃左右,避免过高的温度导致织物破损、收缩等现象。
二、消毒规范1.选择适当的消毒剂医用织物的消毒剂应该选择具有较强杀菌能力且对织物无害的消毒剂。
一些过于刺激或对织物不利的消毒剂应该避免使用,如氯漂白剂和高浓度酸等。
2.消毒时间医用织物的消毒时间应该根据消毒剂的使用说明,遵循消毒要求进行适当延长。
消毒时间过短会导致消毒效果不好。
3.消毒温度不同的消毒剂对于温度的要求不同,应该根据消毒剂的使用说明,合理选择消毒温度。
消毒温度过高会导致织物损坏,而消毒温度过低会影响消毒效果。
三、其他规范1.分类管理不同种类的医用织物应当分类管理,避免交叉污染,同时也便于洗涤消毒处理。
2.洗涤程序医用织物的洗涤消毒程序应该详细规定,由专人按照程序操作,确保每一步操作的可靠性。
3.定期例行检查对于医用织物的洗涤消毒设备,应该定期例行检查,检查是否存在故障或者污染问题,及时进行修复和清洗。
总的来说,医用织物的洗涤消毒技术规范十分重要。
只有制定正确的规范并且严格执行,才能保证医用织物的卫生状态,保证病人和工作人员的健康。
消毒技术规范目录1 总则 1 1.1 引言 1 1.2适用范围 1 1.3术语 1 1.4基本原则和要求2 1.4.对消毒检验技术的要求 2 1.4.1.2 对无菌操作的要求 2 1.4.1.对试验的要求3 1.4.1.消毒剂鉴定测试项目的确定 3 1.4.1.消毒器械鉴定测试项目的确定 5 1.4.1.消毒剂有效成分含量表示方法 5 1.4.1.对重复试验的要求 5 1.4.1.判定标准 5 1.4.1.最终评价的要求 5 1.4.1.10 对实用剂量的要求 6 1.4.1.1对试验记录的要求 6 1.4.1.1对检测报告的要求 6 1.4.2. 消毒剂理化实验基本要求 6 1.4.消毒剂毒理学实验基本原则 7 1.4.3.1消毒剂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7 1.4.3.2 对各种消毒剂进行毒理学试验的规定 71.4.3.3对毒理学试验用消毒剂样品的规定 81.4.4 消毒、灭菌技术要求9 1.4.4.1消毒、灭菌因子基本分类9 1.4.4.2 医用物品对人体的危险性分类9 1.4.4.3 微生物对抗微生物的敏感性10 1.4.4.4 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10 1.4.4.5消毒、灭菌基本程序10 1.4.4.6 消毒工作中的个人防护11 1.4.5 疫源地消毒基本要求11 1.4.5.1组织执行与人员11 1.4.5.2时限要求11 1.4.5.3装备要求111.4.5.4技术要求 112 消毒检验技术规范 14 2.1 消毒检验技术规范 14 2.1.1 消毒剂杀微生物试验技术 14 2.1.1.1 适用范围 14 2.1.1.2 菌悬液与菌片的制备 14 2.1.1.3 活菌培养计数技术 16 2.1.1.4 残留消毒剂的去除方法 17 2.1.1.5 中和剂鉴定试验 18 2.1.1.6 物理法去除残留消毒剂的鉴定试验 21 2.1.1.7 细菌定量杀灭试验 2212.1.1.8 杀灭分枝杆菌试验 25 2.1.1.9真菌杀灭试验 26 2.1.1.10 病毒灭活试验 27 2.1.1.11能量试验 34 2.1.1.12 各种因素对消毒剂杀菌作用影响的测定 35 2.1.2 消毒剂对物体表面模拟现场和现场消毒鉴定试验 37 2.1.2.1 消毒剂对食(饮)具消毒效果的模拟现场鉴定试验 37 2.1.2.2 消毒剂对医疗器械的消毒模拟现场鉴定试 38 2.1.2.3消毒剂对医疗器械的模拟现场灭菌试验 38 2.1.2.4 连续使用稳定性试验 39 2.1.2.5 消毒剂对手消毒模拟现场试验 40 2.1.2.6 消毒剂对手消毒现场试验 41 2.1.2.7 消毒剂对皮肤消毒模拟现场试验42 2.1.2.8 消毒剂对皮肤消毒现场试验 43 2.1.2.9 消毒剂对其他表面消毒模拟现场鉴定试验 44 2.1.2.10 消毒剂对其他表面消毒现场鉴定试验 45 2.1.3 空气消毒效果鉴定试验 46 2.1.3.1 目的 46 2.1.3.2 试验设备和器材 46 2.1.3.3 试验阶段 46 2.1.3.4 实验室试验与模拟现场试验操作程序 46 2.1.3.5 现场试验 48 2.1.4 生活饮用水消毒效果鉴定实验技术 49 2.1.4.1生活饮用水消毒效果鉴定 49 2.1.4.2人工游泳池水消毒设备和方法 53 2.1.5 灭菌与消毒器械杀灭微生物效果鉴定实验技术 54 2.1.5.1 干热灭菌柜灭菌试验 54 2.1.5.2 红外线消毒碗柜消毒试验 55 2.1.5.3微波灭菌柜消毒和灭菌试验 56 2.1.5.4 紫外线灯辐照强度和杀微生物效果鉴定试验 57 2.1.5.5 紫外线消毒箱消毒试验 59 2.1.5.6 环氧乙烷灭菌器灭菌效果鉴定试验 60 2.1.5.7 臭氧消毒柜消毒试验 61 2.1.5.8 臭氧水消毒器物品表面消毒试验 63 2.1.6 灭菌与消毒指示器材鉴定试验 64 2.1.6.1 压力蒸汽灭菌生物指示器材鉴定试验 64 2.1.6.2 压力蒸汽灭菌化学指示卡鉴定试验 66 2.1.6.3 压力蒸汽灭菌化学指示胶带与化学指示标签的鉴定试 67 2.1.6.4 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化学指示卡鉴定试验 66 2.1.6.5 消毒剂浓度试纸鉴定试验 69 2.1.7 抗菌试验 69 2.1.7.1 目的 69 2.1.7.2 抑菌环试验 69 2.1.7.3 最小抑菌浓度测定试验702.1.7.4 滞留抑菌效果试验70 2.1.7.5洗衣粉抗菌效果鉴定方法 72 2.1.7.6 振荡烧瓶试验742.1.7.7 浸渍试验 76 2.1.7.8 奎因试验 77 2.1.8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产品细菌和真菌污染的检测实验技术 77 2.1.8.1 细菌或真菌污染总菌数的检测 7722.1.8.2 无菌检验试验 79 2.1.8.3 卫生监督抽样 81 2.1.9 隐形眼镜护理液抗菌功能鉴定检验技术 82 2.1.9.1定义 82 2.1.9.2产品卫生标准: 82 2.1.9.3样品采集 82 2.1.9.4 鉴定方法 82 2.1.10 灭菌医疗用品包装鉴定检验技术 86 2.1.10.1 定义 86 2.1.10.2 理化性能鉴定 86 2.1.10.3 与灭菌工艺的相容性鉴定 90 2.1.10.4 微生物屏障性能鉴定 92 2.1.10.5 毒性鉴定 96 2.1.10.6 无菌有效期鉴定 94 2.1.10.7 特殊性能鉴定(EN 868) 94 2.1.11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鉴定实验技术 1022.1.11.1定义1022.1.11.2产品卫生标准102 2.1.11.3生产环境卫生标准103 2.1.11.4消毒效果生物监测评价103 2.1.11.5产品毒理学鉴定103 2.1.11.6产品微生物污染鉴定104 2.1.11.7 产品杀菌性能、抑菌性能及其稳定性鉴定107 2.1.11.8产品环氧乙烷残留量测试方法110 2.1.11.9生产环境采样与测试方法113 2.1.11.10消毒效果生物监测评价方法113 2.2 消毒剂理化鉴定实验技术113 2.2.1 消毒剂原料或单方制剂的测定方法113 2.2.1.1常用器材113 2.2.1.2 含量测定方法113 2.2.1.2.1 有效氯含量的测定113 2.2.1.2.2 有效碘含量的测定114 2.2.1.2.3 过氧乙酸(C2H4O3) 含量的测定115 2.2.1.2.4 过氧化氢(H2O2)含量的测定115 2.2.1.2.5 臭氧(O3)含量的测定116 2.2.1.2.6 二氧化氯(CLO2) 含量的测定116 2.2.1.2.7 甲醛(CH2O)含量的测定118 2.2.1.2.8 戊二醛(C5H8O2)含量的测定119 2.2.1.2.9 环氧乙烷(C2H4O) 含量的测定120 2.2.1.2.10 乙醇(C2H6O) 含量的测定121 2.2.1.2.11 酸氯己定(醋酸洗必泰, C22H30CL2N10·2C2H4O2)和葡萄糖酸氯己定含量的测定122 2.2.1.2.12 苯扎溴铵(新洁尔灭, C22H40BrN) 含量的测定123 2.2.1.2.13 苯扎氯铵(洁尔灭,C22H40Cl N)含量的测定124 2.2.1.2.14 甲酚皂(煤酚皂,C7H8O)含量的测定(气相色谱法)125 2.2.1.2.15 甲酸、水杨酸和山梨酸含量的测定(HPLC法)12532.2.1.3 滴定液的配制及其浓度标定1262.2.1.3.1 硫代硫酸钠(Na2S2O3) 滴定液1262.2.1.3.2 碘(I2) 滴定液1272.2.1.3.3 高锰酸钾(KMnO4) 滴定液1272.2.1.3.4 硫酸(H2SO4) 滴定液1282.2.1.3.5 氢氧化钠(NaOH) 滴定液1282.2.1.3.6 高氯酸(HCLO4) 滴定液1292.2.1.3.7 四苯硼钠[(C6H5)4BNa] 滴定液129 2.2.1.3.8 烃铵盐(C22H40ClN) 滴定液129 2.2.1.3.9 碘酸钾(KIO3)滴定液130 2.2.1.4 pH值的测定(pH计法或试纸法) 130 2.2.1.5 重金属(以铅计)检查131 2.2.1.6 砷盐检查131 2.2.1.7误差及有效数字修约131 2.2.2 复方消毒剂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指导原则131 2.2.2.1 分析方法的选择131 2.2.2.2 分析方法的可靠性论证132 2.2.3 消毒剂稳定性测定132 2.2.3.1 测定原则132 2.2.3.2 外观检查132 2.2.3.3 化学测定法:132 2.2.3.3.1 经验法:132 2.2.3.3.2 室温自然留样法:132 2.2.3.4 微生物测定法133 2.2.4 消毒剂对金属腐蚀性的测定133 2.2.4.4 腐蚀性分级标准135 2.3 消毒剂毒理学实验技术 136 2.3.1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136 2.3.2 急性吸入毒性试验 137 2.3.3 皮肤刺激试验 139 2.3.4急性眼刺激试验140 2.3.5阴道黏膜刺激试验 141 2.3.6 皮肤变态反应试验 144 2.3.7 亚急性毒性试验 145 2.3.8 致突变试验 145 2.3.8.1 L5178Y 细胞基因突变试验 145 2.3.8.2 V79 细胞基因突变试验 148 2.3.8.3 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150 2.3.8.4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 151 2.3.8.5 哺乳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152 2.3.8.6 程序外DNA修复合成试验 153 2.3.8.7 小鼠精子畸形试验 154 2.3.8.8 睾丸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155 2.3.9 亚慢性毒性试验 15642.3.10 致畸胎试验 1572.3.11 慢性毒性试验 157 2.3.12 致癌试验 159 2.3.13毒理学试验结果的最终判 160附录A 162 试剂和培养基配方 1621.磷酸盐缓冲液(PBS,0.03mol/L,pH7.2) 1622.革兰染色液 1623.孔雀绿与沙黄芽孢染色液 1624.无菌检验用洗脱液 1625.标准硬水(硬度342mg/L) 1626.有机干扰物 1627.营养琼脂培养基 1638.营养肉汤培养基 1639.稀释液:胰蛋白胨生理盐水溶液(TPS)。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5分,共50分)1、下列哪种物品属于高度危险物品() [单选题]A、气管镜B、心脏导管(正确答案)C、呼吸机管道D、胃肠道内镜2、手术切口部位的皮肤消毒范围应在于术野及其外扩展注多少部位由内向外擦拭() [单选题]A、5cmB、8cmC、10cmD、15cm(正确答案)3、下列哪个部门的地面采用湿式清洁即可() [单选题]A、血液透析室B、烧伤病房C、血液内科病房(正确答案)D、急诊病房4、30W高强度紫外线新灯的辐射强度≥多少为合格() [单选题]A、70μW/Cm2B、180μW/Cm2(正确答案)C、100μW/ Cm2D、160μW/Cm25、下列哪个科室的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6Cfu/Cm2是合格的() [单选题]A、母婴同室(正确答案)B、新生儿室C、血液病病区D、产房6、非洁净手术部(室)的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为多少是合格的() [单选题]A 、5Cfu/(l5min.直径9Cm平皿)B、4Cfu/(I5min.直径9Cm平皿)(正确答案)C 、5Cfu/(5min.直径9Cm平皿)D、4Cfu/(5min.直径9Cm平皿)7、快速压力蒸汽灭菌(132℃-134℃)所需最短期,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单选题]A、不带孔物品下排气132℃,3分钟B、带孔物品下排气132℃,10分钟C、不带孔物品正压排气134℃,3分钟(正确答案)D、不带孔物品预排气132℃,3分钟8、干热灭菌器进行灭菌,下列灭菌参数哪项是错误的() [单选题]A、150℃,120分钟(正确答案)B、160℃,120分钟C、170℃,60分钟D、180℃,30分钟9、在下列干热灭菌相关中,哪项叙述是错误的() [单选题]A、灭菌物品包体积不应超过10cm X10cm X20cmB、油剂、粉剂的厚度不应超过1.0cm(正确答案)C、凡士林纱布条厚度不应超过1.3cmD、装载高度不应超过灭菌器内腔高度的2/3,物品间应留有空隙10、环氧乙皖气体灭菌不合用于下列哪项() [单选题]A、电子仪器B、纸质制品C、塑料制品D、油脂类(正确答案)二、多选题。
消毒技术规范1.1 引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和《消毒管理办法》制订本规范。
本规范含总则、消毒检验技术规范、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和疫源地消毒技术规范四个部分。
1.2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经营、使用和检验消毒产品的组织,医疗卫生机构以及传染病疫源地和其他一切需要消毒的场所。
1.3术语1.3.1 消毒 disinfection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1.3.2 灭菌 sterilization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1.3.3 化学指示物 chemical indicator利用某些化学物质对某一杀菌因子的敏感性,使其发生颜色或形态改变,以指示杀菌因子的强度(或浓度)和/或作用时间是否符合消毒或灭菌处理要求的制品。
1.3.4 生物指示物 biological indicator将适当载体染以一定量的特定微生物,用于指示消毒或灭菌效果的制品。
1.3.5 消毒剂 disinfectant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使其达消毒或灭菌要求的制剂。
1.3.6 灭菌剂 sterilant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使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
1.3.7 高效消毒剂high-efficacy disinfectant指可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致病性芽孢菌)也有一定杀灭作用,达到高水平消毒要求的制剂。
1.3.8 中效消毒剂intermediate-efficacy disinfectant指仅可杀灭分枝杆菌、真菌、病毒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1.3.9 低效消毒剂low-efficacy disinfectant指仅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1.3.10 有效氯 available chlorine有效氯是衡量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的标志,是指与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相当的氯量(非指消毒剂所含氯量),其含量用mg/L或%浓度表示。
消毒技术规范(一)1 总则1.1 引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和《消毒管理办法》制订本规范。
1.2适用范围本规范包括总则、消毒检验技术规范、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和疫源地消毒技术规范四个部分。
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医疗、卫生、保健、消毒服务和未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所有消毒剂、消毒器械和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和卫生用品生产、经营、使用的单位和个人,以及疫源地和需要消毒的场所。
1.3术语1.3.1消毒 disinfection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1.3.2灭菌 sterilization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1.3.3化学指示物 chemical indicator利用某些化学物质对某一杀菌因子的敏感性,使其发生颜色或形态改变, 以指示杀菌因子的强度(或浓度)和作用时间是否符合消毒或灭菌处理的要求。
1.3.4生物指示物 biological indicator将适当载体染以一定量的特定微生物, 用于指示消毒或灭菌效果的制品。
1.3.5消毒剂 disinfectant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使其达消毒或灭菌要求的制剂。
1.3.6灭菌剂 sterilant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使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
1.3.7 高效消毒剂 high-efficacy disinfectant指可杀灭细菌芽孢达到高水平消毒的消毒剂。
其中延长作用时间,可达到灭菌要求者,称为灭菌剂。
1.3.8中效消毒剂 intermediate-efficacy disinfectant指仅可杀灭分枝杆菌、真菌、病毒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1.3.9低效消毒剂 low-efficacy disinfectant指仅可杀灭细菌繁殖体,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1.3.10高水平消毒 high-level disinfection指使用高效消毒剂,在未达到灭菌剂量的条件下(即用某一高效消毒剂的灭菌浓度,但作用时间比灭菌所用者短),可达到杀灭除了一些高抗力的细菌芽孢以外的所有微生物, 此消毒剂量虽不能完全杀灭所有的细菌芽孢,但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包括结核分枝杆菌)、真菌和亲水性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等致病微生物。
1.3.11植物消毒剂 herbal disinfectant指具有杀灭微生物作用的植物(包括中草药)及其提取物。
1.3.12有效氯 available chlorine有效氯是衡量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的标志,是指与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相当的氯量 (非指消毒剂所含氯量),其含量用mg/L、g/100g表示。
1.3.13中和剂 neutralizer,inactivator在微生物杀灭试验中,用以消除试验微生物与消毒剂的混悬液中和微生物表面上残留的消毒剂, 使其失去对微生物抑制和杀灭作用的试剂。
1.3.14中和产物 product of neutralization指中和剂与消毒剂作用后的产物。
1.3.15菌落形成单位 colony forming unit,cfu在活菌培养计数时, 由单个菌体或聚集成团的多个菌体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所形成的集落, 称为菌落形成单位, 以其表达活菌的数量。
1.3.16自然菌 natural bacteria在消毒试验中, 指存在于某一试验对象上非人工污染的细菌。
1.3.17存活时间 survival time, ST用于生物指示物抗力鉴定时,指受试指示物样本,经杀菌因子作用不同时间,培养后的全部样本均有菌生长的最长作用时间 (min)。
1.3.18杀灭时间 killing time, KT用于生物指示物抗力鉴定时, 指受试指示物样本,经杀菌因子作用不同时间后, 培养后的全部样本均无菌生长的最短作用时间 (min)。
1.3.19 D 值 D value杀灭微生物数量达90%所需的时间(min)。
1.3.20杀灭对数值 killing log value微生物数量以对数表示时,消毒后与消毒前比较, 以其减少的对数值来表达杀灭效果。
1.3.21杀灭率 killing rate, KR在微生物杀灭试验中,用百分率表示微生物数量减少的值,以其表达杀灭效果。
1.3.22灭菌保证水平 sterility assurance level,SAL指灭菌处理后单位产品上存在活微生物的概率。
SAL通常表示为10-n。
如,SAL为10-6,即在百万件物品中最多只允许有一件物品仍存在活微生物。
1.3.23医院消毒disinfection in hospital杀灭或清除医院环境中和物体上污染的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1.3.24疫源地消毒 disinfection of epidemic focus对存在或曾经存在传染源的场所进行的消毒。
其目的是杀灭或清除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
1.3.25随时消毒 concurrent disinfection疫源地内有传染源存在时进行的消毒。
目的是及时杀灭或清除病人排出的病原微生物。
1.3.26终末消毒 terminal disinfection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
1.3.27预防性消毒preventive disinfection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进行的消毒。
1.3.28无菌检验 sterility testing证明灭菌后的物品中是否存在活微生物所进行的试验。
1.3.29载体 carrier试验微生物的支持物。
1.3.30生物负载 bioburden被测试的一个单位物品上存在活微生物的总数。
1.3.31暴露时间 exposed time消毒或灭菌物品受到消毒因子作用的时间。
又称作用时间、处理时间。
1.3.32人员卫生处理 personnel decontamination对污染或可能被污染人员进行人体、着装、随身物品等的消毒与清洗等除污染处理。
1.4 基本原则1.4.1对消毒检验技术的要求1.4.1.1对消毒实验室条件的要求检验机构的微生物实验室应采取封闭式布局,人流、物流分开,建筑应便于清洁、消毒。
为避免污染应在相对正压洁净条件下进行,但有时因特殊需要,用致病菌作指示菌时,则应在生物安全柜(负压)内进行。
对无菌产品的无菌检查试验, 必须在100 级洁净度的实验室,或100 级层流操作箱中进行。
1.4.1.2 对无菌操作的要求(1)试验开始前, 应以湿式方法清洁台面和打扫室内地面,然后以紫外线或其他方法对实验室内空气进行消毒;(2)实验人员应穿戴工作服、口罩、帽子;进行无菌检验时,需经风淋后进入实验室, 然后, 正确穿戴好无菌隔离衣、帽和口罩;(3)每吸取一次不同样液应更换无菌吸管, 接种环(针)需在火焰上烧灼灭菌后,才可再次使用;(4)要求无菌的试剂, 如蒸馏水、生理盐水、磷酸盐缓冲液、培养基、中和剂等, 均需经灭菌或滤过除菌;(5)无菌器材和试剂,使用前检查容器或包装是否完整, 有破损者不得使用;(6)正在使用的无菌器材和试剂不得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7)移液或接种时, 应将试管口和琼脂平板靠近火焰,防止污染;(8)所有用过的污染器材, 应立即放入盛有消毒液的容器中, 以防止对周围环境和清洁物品造成污染;(9)若不慎发生微生物培养物摔碎或其他试验微生物泄漏事故时, 不论是否具有致病性, 均应立即对污染及可能波及的区域进行消毒处理;(10)全部试验结束后, 应按常规对室内空气和环境表面进行消毒处理。
1.4.1.3对试验的要求(1)试验前,应详细阅读由申请检验单位提供的产品研制报告和产品使用说明书。
根据产品的适用范围、用途和使用方法,充分了解检测对象的特性、用途。
依据《卫生部消毒剂、消毒器械卫生许可批件申报与受理规定》,按照科学性、准确性、实用性和安全性等要求, 作出完整的试验设计,以求得对该产品全面、准确的评价。
科学性是指检测项目和方法合理,符合有关规定,并足以说明该产品的特性。
准确性是指试验所得数据准确可靠,重复性好,误差限制在规定范围内。
实用性是指检测条件紧密结合实际,符合实用要求。
安全性是指设计试验剂量时,在保证消毒效果的同时应考虑其对人体安全,对环境无污染以及对物品无损害。
(1)消毒产品应由申报单位或委托有关机构检验提供产品研制报告和产品使用说明书。
检验单位应根据该产品的特性和用途,对其应检测评价的项目作出全面的试验设计。
(2)用于评价消毒剂消毒效果的实验室试验应以悬液定量法为主,试验须重复三次。
试验用指示菌悬液的菌量为1×108cfu/ml~5×108cfu/ml(与消毒剂作用的菌量为1×107cfu/ml~5×107cfu/ml),以牛血清白蛋白作为干扰物,消毒剂溶液用无菌硬水配制。
对反复用于浸泡消毒的消毒剂应做能量试验。
(3) 用于评价医疗器械灭菌的消毒剂和消毒器械的实验室试验应用载体定性法,试验应重复五次。
在无特殊要求的情况下,以不锈钢圆片为载体。
污染载体的指示菌悬液量为10μl/片,回收菌量为5×105cfu/片~5×106cfu/片。
(4)对不宜用悬液定量法评价的消毒剂,如黏稠的消毒剂和冲洗消毒的消毒剂等的实验室试验用载体定量法,试验应重复三次。
在无特殊要求的情况下, 以布片为载体。
污染载体的指示菌悬液量为10μl/片,回收菌量为5×105cfu/片~5×106cfu/片。
(5)评价消毒剂消毒效果的实验室试验,试验浓度要用产品说明书规定的该消毒剂对某一有代表性消毒对象的最低使用浓度。
试验设三个不同作用时间,原则上第一时间为最低有效时间的0.5倍,第二时间为最低有效时间,第三时间为最低有效时间的2倍。
(6)在对消毒剂进行监督监测时, 定量杀菌试验的消毒剂浓度和作用时间选择消毒对象中抗力最强的微生物, 以说明书规定的最低浓度和最短时间验证其消毒效果。
对于灭菌剂则以说明书中规定的使用浓度和其0.5倍的作用时间验证其灭菌效果。
(7)鉴定和监测多用途消毒剂与消毒器械消毒效果时,现场或模拟现场试验的消毒对象原则上是在类似物品中最难达到消毒合格者,如医疗器械消毒或灭菌选用止血钳;皮肤消毒选择人体前臂屈面皮肤;织物消毒选择棉布;一般物品表面(包括木质、塑料、橡胶、玻璃)消毒选择木质油漆表面;餐具消毒选用竹(木)筷,不用于筷子消毒的可选用瓷质碗盘;地面消毒选择水泥地面;手消毒选择五指屈面;对于特指消毒对象而又在上述物品中不能选出有代表性物品时,则需用该特指对象进行试验。
(8)对于经过充分清洗的消毒对象专用的消毒剂,可按其使用方法,在杀菌试验时可减低干扰物的浓度。
1.4.1.4消毒剂鉴定测试项目的确定(1) 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有效成分系指具有杀菌作用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