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专题复习――自然地理主要规律和原理
- 格式:doc
- 大小:1.60 MB
- 文档页数:18
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自然地理规律是指在自然地理领域中普遍存在并可以用来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的客观规律。
这些规律和原理通过对地球的物质与能量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进行深入研究而得出,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行机制和自然环境的演变过程。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
1.偏冷气候规律:根据经验,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往往随着纬度的升高呈现出偏冷的趋势。
这是因为纬度越高,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越远,所以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就越少,从而导致气温下降。
2.水循环原理:地球上的水以不同形式存在,如海洋、大气中的水汽、地下水和冰雪等。
水循环是指水在不同物相之间进行循环运动的过程。
太阳的辐射能量蒸发地表水体,形成水蒸气,随后在大气中形成云朵,最终降落为降水再回到地表,不断循环。
这个过程对维持地球的水文循环和气候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3.昼夜交替规律:地球的自转使得地表上的阳光照射程度发生变化,导致昼夜交替的现象。
在地球上,每个地区交替出现白天和黑夜的时间是由该地区所处的经度决定的。
当其中一地区的经度正对着太阳时,该地区进入白天;当地球继续自转,使该地区的经度背离太阳时,该地区进入黑夜。
4.热带气候与地球旋转的关系:热带气候主要分布在靠近赤道的地区,具有高温和多降水的特点。
这是因为地球自转的特点导致了赤道附近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多,从而形成了热带气候。
5.海陆分布规律:全球陆地和海洋的面积并不均衡分布。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而南半球则主要由海洋覆盖。
这是由于地球上的大陆板块不均等分布,导致了大陆与海洋的不平衡现象。
6.高山气候规律:海拔对气候的影响非常明显,随着海拔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气候随着海拔的变化而发生改变,高山上的气温往往比低地温度更低,这也是高山地区形成永久冻土和冰川的原因之一7.河流侵蚀原理:河流对地形的侵蚀是地理学中重要研究的一部分。
河流侵蚀会随着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降雨量和水流速度等因素而发生变化。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和规律大总结》1. 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⑴水库大坝建设选择在河流峡谷处,原因:①地处峡谷处,利于筑坝;②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3.远离居住区区,对人们生命财产威胁小。
4。
建设成本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⑵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某地的理由: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施工容易.⑶确定某地为盆地,判断理由:河流向中部汇集,表明地势中间低,四周高.⑷引水工程选择某地,原因:该地地势较高,河水可顺地势自流.⑸选择某地为梯田,理由:该地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在此开垦梯田,既扩大耕地面积,又利于水土保持,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⑹登山选择某线路,原因:该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较小,爬坡容易.2. 海洋资源小专题:⑴渔业资源集中分布在温带沿海大陆架海域,原因:①大陆架水域,海水较浅,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盛;②寒暖流交汇或冬季冷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③入海河流带来丰富营养盐类;4.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充足,易形成大渔场.⑵海底矿产资源分布规律:①近岸带的滨海砂矿: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②大陆架浅海海底: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③海盆:深海锰结核(主要集中于北太平洋)3. 盐度和洋流小专题:⑴盐度最高的是红海,原因:①地处副热带海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②周围是热带沙漠地区,缺少大河注入.⑵盐度最低的是波罗的海,原因:①地处较高纬度,气温低,蒸发弱。
②周围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有淡水注入.⑶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的原因:①东部: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缺少河流注入.②西部:有河流注入,起稀释作用.巴尔喀什湖中部窄,不利于两边水体交换,造成两侧盐度差异较大。
⑷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水平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⑸判断某洋流性质为寒(暖)流,判断理由是:温度方面:洋流流经海区温度较同纬度其他海区低(高),方向方面:由较高(低)纬度流向较低(高)纬度。
地球的自转①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②周期(1恒星日,即23时56分4秒);③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其它各点均为15°/时;线速度:1670COSФkm /h);④地理意义(a.昼夜更替,周期为1太阳日,即24小时。
b.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越向东,地方时越早,c.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地球的公转②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③周期(1恒星年,即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④速度(角速度为1°/d,线速度约为30km/s;近日点快,远日点慢);⑤地理意义(a.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b.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北半球观测,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相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由太阳直射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向南北两侧依次递减;由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为90°)向四周依次递减;昼半球>0°,夜半球<0°;晨昏线上为0°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流层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
气温的水平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撒哈拉沙漠为全球炎热中心,世界极端最低出现在南极洲,北半球寒冷中心为西伯利亚地区。
大气的热力作用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吸收、反射、散射);②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又称为“温室效应”。
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反之,气温低,气压高。
专题四:地理原理与规律一、自然地理规律(一)地球运动规律【知识完善】1.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
太阳高度从早晨日出东方地平线(这时的倾角为零),随着时间的推移,倾角逐渐增大,到了当地时间的12点,太阳光线与该地的倾角达到最大值。
然后逐渐减小,黄昏时落入西方的地平线。
所以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日当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在理解上述两个概念时注意以下几点:①当太阳位于地平线上(晨昏线)时,太阳高度为0°;②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是在正午12点,当地太阳辐射最强;③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包括回归线);④太阳高度大于等于0时表示白天,太阳高度小于0时表示夜晚。
2.昼夜昼夜是白天和黑夜的合称。
昼夜产生的原因是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地球是黑夜;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其周期为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
某地理论计算的昼长一般要比实际昼长略长一些,主要是由于日出与日落后,天空仍然有一段时间是明亮的,是大气对太阳光散射作用的结果。
就季节而言,赤道上在一年中任何时间都昼夜平分;就纬度而言,春秋分日在任何地点都昼夜平分。
昼夜平分时,昼夜长短的差别最小,故离赤道越近的地方或离春秋分日最近的日期昼夜长短的差别最小。
太阳直射点在哪半球,哪半球就是昼长夜短。
从夏至日至冬至日,北半球昼逐渐变短,夜逐渐变长;从冬至日至次年的夏至日,北半球昼逐渐变长,夜逐渐变短,南半球正好相反。
夏至日,北极圈以内为极昼、南极圈以内为极夜,昼夜长短无变化,从北极圈向南至南极圈昼长逐渐变短,夜长逐渐变长;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冬至日,北极圈以内为极夜、南极圈以内为极昼,昼夜短无变化,从北极圈向南至南极圈昼长逐渐变长,夜长逐渐变短。
北极极昼的天数=南极极夜的天数,即春分3.21到秋分9.23,应为186天;北极极夜的天数=南极极昼的天数,即秋分9.23到次年春分3.21,应为179天。
自然地理学原理
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自然地理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原理,下面将为您详细解释其中几个原理:
1. 平衡原理:自然地理学中最重要的原理之一是平衡原理,它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态系统都处于一种平衡状态。
这种平衡状态是通过自然过程来维持的,因此,我们需要保护和维护这些自然过程,以便保持生态平衡。
2. 水循环原理:水循环原理指的是水在地球大气圈、水域和陆地之间的循环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了水的蒸发、降水、渗透和蒸发等过程。
这个过程对于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都至关重要。
3. 气候变化原理:气候变化原理指的是气候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自然地理学家们通过研究过去的气候数据、现在的气候和气候模拟来了解和预测气候变化。
这个原理对于我们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4. 地质循环原理:地质循环原理指的是地球上的岩石、矿物和土壤等物质在地球上的循环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了岩石的侵蚀、沉积、变
质和循环等过程。
这个原理对于我们理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和地质灾害等方面有很大帮助。
5. 生态系统原理:生态系统原理指的是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原理。
这个原理包括了生物在生态系统内的相互作用、物种的生存和死亡、食物网络和生态位等方面。
这个原理对于我们理解和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总之,自然地理学中的原理是相互关联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理解和保护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理论基础。
高考中常考的自然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一高考中常考的自然地理规律1、经纬度变化规律2、地球自转和公转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图1)直射点移动规律(图2)昼夜长短变化规律3、昼夜长短变化规律4、四季变化规律5、水平运动物体偏转规律:6、气温变化规律时间变化:夏高、冬低;14点最高、日出前后最低(南亚热带季风区5月气温最高)(图5)空间变化:垂直变化规律:在对流层内每升高1千米温度降低6℃) (图6)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左右。
一般夏季大于冬季,晴天大于阴天,白天大于黑夜。
气温垂直递减率越大,对流运动越旺盛,反之越小,大气越稳定。
逆温:逆温形成的主要原因:水平变化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图7)等温线大致沿纬线延伸-------等温线大体与海岸线平行----等温线沿等高线延伸7、气压垂直变化规律8、大气运动规律9、气候类型和自然带分布规律10、海水温度分布规律(参考图7)11、河流径流季节、年际变化规律12、洋流分布规律13、火山地震分布规律二高考中常考的地理原理有:1、大气热力作用原理2、热力环流原理3、水循环原理4、板块构造原理5、地质作用原理6、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原理(自然地理、区域地理,高考地理中异常重要的原理)自然地理要素包含:大气、地貌、水、生物(植被)、土壤;在选修二中则用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来说明通过画图掌握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①洋流模式图②洋流分布图③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图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⑤冷锋和暖锋的侧视图⑥锋面气旋图⑦热力环流成因图、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图⑧气候类型分布图、陆地自然带分布图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图⑩太阳光照图的侧视图、俯视图、变式图、二分二至图等。
自然地理过程原理与规律一、地球㈠、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宇宙环境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地球体积质量适中,形成大气层;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形成液态水。
㈡、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㈢、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1)总体特征我国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分布差异较为明显,高值和低值的中心都处在北纬23°—35°之间,高值的中心位于青藏高原,低值的中心位于四川盆地。
北纬30°—40°地区,随着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能增加。
而北纬40°以北,由东向西太阳辐射能逐渐增加,呈东西向分布。
(2)特例分析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主要因为:①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尘埃含量较少,晴天多,日照时间较长。
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四川盆地成为低值中心,其原因在于: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的量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从而造成日照时间短,日照强度弱,太阳能资源匮乏。
㈣、地球运动的特征㈤、昼夜交替(1)昼夜的形成,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故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晨昏线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在春秋分时与经线重合。
(2)昼夜交替的产生:由于地球的自转(3)昼夜交替的周期及意义: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小时(4)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昼半球的是晨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
① 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º;② 太阳直射光线始终与晨昏线垂直成90º;③ 直射点纬度与晨昏线和最小纬线圈切点的纬度之和等于90º;如当太阳直射在20ºS 时,切点的纬度为70º´N 或70ºS 。
地理自然地理的原理和规律地理自然地理是研究地球自然环境的学科,主要涉及地球的物理特征、气候、地貌、水文、生态等内容。
地理自然地理的原理和规律有着深刻的科学基础和理论支撑。
下面将从地球物理特征、气候、地貌和水文等方面分别介绍一些地理自然地理的原理和规律。
首先,地球物理特征是地理自然地理中的重要内容。
地球物理特征包括地球的大小、质量、密度、内部结构等。
地球的大小是地理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征之一,它直接影响到地球的引力对物质的作用力,进而决定了地球的物质循环、大气环流以及地球的形状和地面起伏的形成。
质量和密度则影响地球的引力场的分布,进而影响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地球内部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决定了地球的地热、板块构造以及火山和地震的分布。
其次,气候是地球自然地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候是指一定地区长期大气状态的统计情况,包括温度、降水、湿度、风向和风速等因素。
气候的形成与地球的环境和地球运动有关。
地球自转和公转导致了地球表面的不均匀辐射和季节变化,进而影响气候的分布和变化。
温度变化引发了大气运动和水循环,而大气运动和水循环则决定了气候带的形成和气候区的划分。
气候也受到地形、海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比如地形的高度和坡度决定了风的流向和强度,海洋的温度和盐度分布决定了海洋环流和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地貌是自然地理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它描述了地球表面的形状、地形和地势。
地貌的形成与地壳构造、风、水和冰等因素有关。
地震和火山活动会破坏地形,而地壳运动和构造活动则会改变地形。
风和水的侵蚀作用会改变地形,而冰川的运动和冰融化会形成冰川地貌。
地貌的变化与时间尺度有关,从短期看,地貌具有动态性,从长期看,地貌则反映了地球的演化过程。
最后,水文是地理自然地理中的重要分支,研究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水循环。
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包括江河、湖泊和湿地等,地下水则存在于地下岩石中。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在不同形式和不同空间之间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
⾃然地理必须懂得的基本原理、规律⼀、地球运动相关规律1.地球⾃转和公转速度分布规律(1)地球⾃转的线速度由⾚道向两极递减,⾚道最⼤,两极为零;⾃转⾓速度除南北极点为零外,其他各地都相等,均为每⼩时15°。
(2)地球公转线速度和⾓速度均是在近⽇点(1⽉初)最快,远⽇点(7⽉初)最慢。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意图由于黄⾚交⾓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受到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即太阳直射点)是变化的。
3.正午太阳⾼度变化规律(1)正午太阳⾼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同⼀时刻,正午太阳⾼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下图所⽰)。
具体规律是:春秋分⽇——由⾚道向南北两侧降低;夏⾄⽇——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冬⾄⽇——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
(2)正午⼤阳⾼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同⼀纬度,正午太阳⾼度随季节变化⽽变化。
某时离直射点近,该时正午太阳⾼度就⼤;某时间段内直射点向该地接近,该时段该地太阳⾼度就增⼤,(即近⼤远⼩规律)。
4.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1)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2)纬度分布规律①⾚道上始终昼夜平分,春分⽇、秋分⽇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②同⼀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南、北半球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某地的昼长与南半球相同纬度的夜长相等。
③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昼越长;另⼀半球相反。
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极昼、极夜出现的范围也经历了不断扩⼤、缩⼩的过程。
5.太阳视运动规律(1)太阳升落的⽅向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太阳从东北升起,西北落下;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太阳从东南升起,西南落下;太阳直射⾚道时,全球太阳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2)正午太阳⽅位太阳直射点以北地区,正午太阳在正南⽅;太阳直射点以南地区,正午太阳在正北⽅;太阳直射地区,正午太阳在正上⽅。
(3)⽇影的朝向及影长⽇影朝向与阳光来向相反;太阳⾼度越⼤,⽇影越短,直射点影长为零;正午⽇影最短,直射点以北地区正午⽇影朝正北;直射点以南地区正午⽇影朝正南。
专题四气候与自然带【考试要求】1.图示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的形成过程。
2.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示意图,准确说明全球气压带及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正确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分布的影响及季风环流的形成。
4.画出气候分布模式图,会对照气候类型模式图,判断特殊地区气候类型;会依据图表数字资料判断气候类型;表述常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特点、成因;特殊热带雨林、草原、沙漠气候的分布及成因。
5.对照气候分布模式图,画出自然带分布模式图,能依图判断自然带的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
6.正确分析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基础梳理】活动一:1.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吸收、反射、散射(晴天大气分子)等形式,最终到达地面的为可见光。
因此某白天气温高低(纬度数相同)主要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情况。
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晚上气温高低主要考虑保温作用的强弱。
2.太阳辐射最强,地面辐射其次,大气辐射最弱。
温度越高,辐射越强。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晤地面。
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能量来源,太阳辐射是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
离地面越远,到达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
3.热力环流的形成是由于近地面受热不均引起的。
4.三圈环流中热力因素引起的气压带是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由动力因素引起的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
5.季风环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根本上还是一种热力环流)。
夏季陆地低压切断副高,冬季陆地的冷高压切断副极地低压带。
活动二:6.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20°左右,由于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的南北移动、交替影响,一年之中干、湿季分明。
当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时,形成湿季;当受信风影响时,形成干季。
自然带为热7.热带沙漠气候:南、北纬20°~30°之间的大陆西部。
常年处在副热带高气压和信风的控制下,炎热、干燥是其主要特征,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原理归纳自然地理原理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地球自然现象和地理规律。
自然地理原理涵盖了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大气环境、水文循环、地质构造和地貌发育等方面。
下面将对自然地理原理进行归纳介绍。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是自然地理原理的基础。
根据现有的科学研究,地球约在46亿年前形成。
地球的形成主要是经历了太阳系宇宙尘埃云的剧烈碰撞和聚集,形成一个巨大的星云漩涡。
由于自转和引力的作用,星云逐渐变成了一个圆形平面,这就是地球的原始形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表层经历了大量的地质运动和地壳演化,最终演化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貌景观。
大气环境是地球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气是地球外围由气体组成的一层,主要由氮气、氧气、氩气等组成。
大气的主要功能包括保护地球、调节气候、维持生物活动等。
大气环境还包括气候和天气等因素。
气象学是研究天气和气候变化的科学,它通过观测和分析气象要素的变化来预测天气和研究气候演变。
水文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的重要来源。
水汽从海洋蒸发或陆地湖泊、河流蒸发上升形成云层,然后在高空凝结成雨水或雪,并通过降水的形式回到地表。
水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湖泊,或渗入地下层,形成地下水。
水文循环是地球上水分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循环过程,它维持了地球上的水资源供应。
地质构造是地球内部构造和板块运动的研究。
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固体地层,它包括陆壳和海壳。
地壳是地质活动最频繁的地层,经历了大量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地幔和地核是地球内部的硬壳,地幔的主要成分是岩石和矿物质,地核的主要成分是铁和镍。
板块运动是指地壳上岩石构成的板块在地幔上的运动,它是地球上大地构造演化的主要推动力。
地貌发育是自然地理原理的核心内容。
地貌学研究地球上各种地形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地球的地貌包括山脉、高原、平原、丘陵、河流、湖泊、海洋等。
地貌发育包括内部和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主要是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外部因素主要是风、水、冰等自然力量的作用。
2014高考文综知识点: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和规律(地理)
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
时光飞逝,暑假过去了,新学期开始了,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高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考地理690个知识点(上)
240 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整体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241 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硬叶林)、温带、寒带
242 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沿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热量为基础)。
243 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向内陆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水分为基础)。
244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从山麓到山顶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水热状况)
245 陆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①开发自然资源②生产与消费产品③排放废弃物④改造陆地环境
246 陆地自然资源的分类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
247 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和规律①总量有限②潜力无限③分布的规律性④组成的整体性
248 能源资源的分类常规能源、新能源(太阳能、地热能、核能) 249 陆地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250 能源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①柴草时代②煤炭时代③石油时代④新能源时代。
2014年高考专题复习――自然地理主要规律和原理地理规律和原理的概念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它规律的基础的规律。
地理原理主要在于理解,是解决分析地理问题的基础。
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
针对地理事象“是什么(样)”,地理规律更多强调地理事象的表现,地理规律主要在于“应用”。
高考涉及的主要地理规律和原理一、我国太阳辐射能时空分布规律1、就时间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光照时间长,各个地区的太阳辐射能夏半年多于冬半年。
2、就空间而言,我国太阳辐射能分布大体上东南向西北递增。
大体上的界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一条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太阳辐射特别丰富。
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包括纬度高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地形地势、气候气象条件等方面。
二、地球运动的规律运动方式自转公转绕转中心地轴太阳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速度除极点外,任何地点角速度均为15°/小时平均角速度约为1°/天在近日点时较快,远日点时较慢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赤道上最大,极点为0 平均线速度为30千米/秒关系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角(黄赤交角)为23°26′2、地方时计算规律计算规律:东比西早(大),东加西减;相差1时区,相差1小时。
※日界线例一.读经纬线示意图,图中虚线代表晨昏线,阴影与非阴影部分代表两个不同日期。
据此回答以下1-2题1.甲地时间为: A .9时 B .12时 C .21时 D .15时2.若图中的日期是7日和8日,则北京时间可能为: A .1月7日4时 B .1月8日11时 C .7月7日11时 D .7月8日4时 3、地球自转与晨昏线的关系规律 A .晨昏线的概念及判读方法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圈(线)。
在晨昏线西侧取一点,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如果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则是晨线,反之则是昏线。
B .晨昏线的规律及应用(晨昏线是解决地方时计算、昼夜长短、 日照图综合判读等等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线索和突破口) ①判断地球自转方向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逆向使用,已知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或昏线,判读地球的自转方向。
②判断地方时晨线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00,昏线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00;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00,夜半球中央经线为00:00;与晨昏圈相切的纬度,如果出现极昼则切点(晨昏圈纬度最高点)所在经线为00:00,如果出现极夜则为12:00。
如右图A 为00:00,B 为12:00。
③判断节气或季节北极圈出现极昼(或者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夏至日);北极圈出现极夜(或者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晨昏圈和经线圈重合则为3月21日(春分日)或9月23日(秋分日)。
④判断昼夜长短和日出日落(时间和方向) 昼长=昼弧弧度/15º;夜长=夜弧弧度/15º。
日出时间=12-昼长/2=夜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
O XY B A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夏半年),则地球各地日出东北(如上图O 点的日出方向),日落西北;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冬半年),各地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太阳直射赤道,各地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⑤判断太阳直射点直射纬度和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如右图直射纬度X 和出现极昼最低纬度Y ,X =90º-Y );直射经线是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也是地方时为12:00的经线。
例二.下图中bac 为晨昏线,读图回答3~5题。
3.如果图中ab 为晨线,按区时计算与a 点日期不同的范围是 A. 110°W 向西至180° B. 112.5°W 向西至180° C. 97.5°E 向西至180° D. 67.5°W 向东至180° 4.如果图中ac 为晨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澳大利亚正值小麦收割季节 B .我国华北平原土壤表层盐份含量最低 C. 南极地区出现“南极臭氧洞”D .由斯里兰卡驶向马六甲海峡的轮船逆风逆水 5.如果黄赤交角减小,图中a 点 A .将向北移动B .目前所在纬线的自转线速度将减小C .目前所在纬线一年中最长昼与最短昼的差值将减小D .目前所在纬线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将增大C.晨昏线与日照图例三.如图,OA极点俯视图侧视图圆柱投影图全 图1/2 图1/4 图局 部 图为东西半球分界线,图幅范围在东半球,阴影部分为黑夜,∠COA =90º,回答: (1)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
(2)D 此时太阳高度角为 。
(3)此时北京时间为 。
4、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沿着物体的运动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偏转越明显。
5、昼夜长短的规律太阳直射哪一半球,哪一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圈内出现极昼,另一半球则昼短夜长,极圈内出现极夜。
昼长参照时间如图: 6、(正午)太阳高度角原理和规律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从太阳直射点呈同心圆向四周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例四.下图为某经线圈上部分地区纬度与太阳高度关系图,其中X >0,据图回答6—8题。
6.若X=90°,北京时间为14:00,则Y 的经度为A .90°EB .150°EC .90°WD .30°W 7.若Y 点在赤道上,下列现象描述可能正确的是A .正值我国“雪龙一号南极考察季节B .华北正值小麦播种季节C .黄梅时节家家雨D .天山四季牧场上牲畜所处海拔最高 8.若M 点在赤道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M 、N 点之间纬度值差等于经度差B .Y 为极点C .X 的最大值为66.5°D .此日可能昼夜平分 三、大气运动规律 1、热力环流原理热力环流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形成:冷热不均→垂直运动→气压差异→水平运动60º 30º 0ºOAB C D 高 低 高 低 高 低 等压面(线) A B C D比较A 、B 、C 、D 四地的气压高低:D>C>A>B (根据空气密度大小来确定) 2、三圈环流形成规律A .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情况:低纬环流(0°~30°),中纬环流(30°~60°),高纬环流(60°~90°) 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中间为风带。
B .解释地球表面两个多雨带:赤道多雨带(上升气流)、温带多雨带(锋面气旋、极锋)。
两个少雨带:极地少雨带(下沉气流)、副热带少雨带(下沉气流)。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夏季向高纬移,冬季向低纬移,与太阳直射点移动一致,移动5~10个纬度。
例五.9.下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等压线与风向关系的图是0º 30° 60 ° 90º Km3、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规律南半球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
时间温度气压切断气压带实际情况7月陆高海低陆低海高副热带高压带仅在海洋北太平洋夏威夷高压北大西洋亚速尔高压1月陆低海高陆高海低带极地低压带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概念:风向在一年内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化。
也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东亚季风最显著的原因:位于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东临世界最大海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最大。
澳大利亚北部:1月(夏季)西北季风(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偏转而成),海洋吹向陆地降水较多;7月(冬季)东南季风(海陆热力差异),陆地吹向海洋,降水较少。
(热带草原气候)影响我国气候的气团:夏季热带海洋气团(太平洋)——东南季风:降水多——我国东部地区赤道气团(印度洋)———西南季风:降水多——我国西南地区;冬季极地大陆气团————西北季风:降水少5、气候分布规律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成因气候特征热带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20°之间赤道低压、信风带交替控制湿季干季交替热带季风气候北纬10°~北纬25°大陆东岸冬夏季风交替控制雨季集中旱雨季分明热带沙漠气候南北纬20°~30°大陆内部、大陆西岸副高或信风带控制全年干旱少雨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成因气候特征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冬温夏热夏雨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副高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冬温雨夏干热温带温带季风气候北纬35°~50°大陆东岸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冬寒冷干燥夏高温多雨温带海洋气候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带影响温和多雨温带大陆性气候南北纬40°~60°大陆内部大陆气团控制冬寒夏热干旱少雨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北纬50°~70°极地大陆(海洋)气团控制冬寒长夏短暖寒带苔原气候北半球极地附近临海极地气团控制全年严寒冰原气候南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极地气团控制全年酷寒高山高原高山高原气候高大的山地和高原地区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温随高度而降低①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面积最大的原因:a、赤道低气压控制;b、北、西、南三面地势高,东面地势低;c、东北信风吹向大陆,带来丰富水汽;d、南赤道暖流的加入使北赤道暖流更强劲;②东非高原的赤道附近地区没有成为热带雨林的原因:海拔较高,气温比刚果盆地低些。
③马达加斯加东部为热带雨林、西侧为热带草原的原因:a、大部分在热带,气温高;b、东侧暖流通过;c、岛屿中部为南北走向山脉;d、东南信风吹向岛屿,形成地形雨。
类似地区:巴西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中美地峡的热带雨林。
④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的高温期出现时间:干季快要结束、雨季快要来临时。
热带季风气候的降水量超过热带草原气候。
⑤南亚地区5月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的原因:从热带吹来的西南季风,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挡。
⑥日本、朝鲜半岛的季风气候分布: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因为日本是岛国。
朝鲜北部是温带季风气候,南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是由其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决定。
例六.下面是一幅世界地图的一段纬线,P点以东是海洋,Q点以西是海洋,S和T之间为某一海域,判断10~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