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概念(一)
- 格式:doc
- 大小:233.00 KB
- 文档页数:9
开放教育法律专业(专升本)法律逻辑讲稿第二讲:概念教学目的与要求:1.明确什么是概念及其概念的两个基本逻辑特征;2.掌握概念和语词的关系;3.明确概念的种类和概念间的关系;4.掌握概念的限制和概括的方法;5.掌握下定义和划分的方法并能依据定义或划分的规则分析定义或划分是否正确。
第一节概念概述[重点掌握]㈠概念的定义●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分子范围的思维形式。
㈡概念和语词的关系:●概念和语词有密切联系概念通过语词(或词组)来表达,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语言表达形式。
●概念和语词有本质区别。
主要表现在:(一) 概念是对思维对象的反映,是思维形式;而语词是表达思维对象的声音、符号或笔划,是概念的物质外壳。
(二) 概念没有民族性;而语词具有民族性。
(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文字表达同一个概念,如果不是这样,就无法交流。
)(三) 概念和语词并非一一对应。
有四种情况:1.任何概念都要用语词表达,但并非任何语词都表达概念。
在现代汉语中,实词表达概念。
2.在实词中,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表达。
3.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这个问题要注意:例如"杜鹃"既可指一种叫"杜鹃"的鸟;也可以指一种叫"杜鹃"的花。
在三段论推理中有时出现"四词项错误"常常就是因为在同一条件下,同一语词表达了不同的概念。
4.同一个单词或词组,有时能独立地表达概念,有时不能独立地表达概念。
第二节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重点掌握]概念的两个逻辑特征: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是概念对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
●概念的外延是概念对思维对象分子范围的反映。
例如:法律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行使立法权的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一般具有一定文字形式,如(宪法、刑法、民法等)。
其中,第一个括号中的文字揭示了"法律"这个语词所反映的概念的本质含义、本质属性,是"法律"的内涵;第二个括号中的文字列举了"法律"这个语词所反映的概念的一些对象,即分子范围,是"法律"的外延。
第二讲 普通最小二乘估计量 一、基本概念:估计量与估计值对总体参数的一种估计法则就是估计量。
例如,为了估计总体均值为u ,我们可以抽取一个容量为N 的样本,令Y i 为第i 次观测值,则u 的一个很自然的估计量就是ˆiY uY N==∑。
A 、B 两同学都利用了这种估计方法,但手中所掌握的样本分别是12(,,...,)A A AN y y y 与12(,,...,)B B B N y y y 。
A 、B 两同学分别计算出估计值ˆAiA y uN=∑与ˆBiB y uN=∑。
因此,在上例中,估计量ˆu是随机的,而ˆˆ,A B u u 是该随机变量可能的取值。
估计量所服从的分布称为抽样分布。
如果真实模型是:01y x ββε=++,其中01,ββ是待估计的参数,而相应的OLS 估计量就是:1012()ˆˆˆ;()iiix x yy x x x βββ-==--∑∑ 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基于一些重要的假定,来考察上述OLS 估计量所具有的一些性质。
二、高斯-马尔科夫假定●假定一:真实模型是:01y x ββε=++。
有三种情况属于对该假定的违背:(1)遗漏了相关的解释变量或者增加了无关的解释变量;(2)y 与x 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3)01,ββ并不是常数。
●假定二:在重复抽样中,12(,,...,)N x x x 被预先固定下来,即12(,,...,)N x x x 是非随机的(进一步的阐释见附录),显然,如果解释变量含有随机的测量误差,那么该假定被违背。
还存其他的违背该假定的情况。
笔记:12(,,...,)N x x x 是随机的情况更一般化,此时,高斯-马尔科夫假定二被更改为:对任意,i j ,i x 与j ε不相关,此即所谓的解释变量具有严格外生性。
显然,当12(,,...,)N x x x 非随机时,i x 与j ε必定不相关,这是因为j ε是随机的。
●假定三:误差项期望值为0,即()0,1,2i E i N ε==。
第二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考点一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概念与特征(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集合”不是简单机械聚集,而是通过生物之间相互影响,互相制约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在长期自然选择与进化中形成稳定的,彼此相适应的有机体】种群是群落的基本单位,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2)特征:物种组成、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优势种、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等。
2.群落的物种组成(1)意义: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不同的群落物种的组成不同(2)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的数目越多,群落的结构也越复杂】(3)丰富度变化情况:从赤道到两极丰富度下降、随海拔高度的增加丰富度减少、随水深度的增加丰富度减少(4)丰富度大小比较:平原<山地草地<林地远离大陆的岛屿<大陆附近的岛屿群落间的过渡地带>非过渡地带拓展:两个或多个群落间过渡地带,即群落交错区,如海陆交界的潮间带、河口湾,森林与草地或农田交界的地带,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常常比相邻群落中多,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5)影响群落物种丰富度的生态因素有多种,如光、温度、水、无机盐等,在某些条件下通常有一种因素起主导作用(6)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不同。
优势种:指对群落影响最大的种群3.群落的种间关系(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的身体或器官)为食的现象。
注意:同种生物的成体以幼体为食,不是捕食关系,而是种内斗争。
捕食不只是动物之间,动物以草为食,亦是捕食关系。
特点:被捕食者与捕食者之间不同步变化“此消彼长”,相互制约双方的数量,被捕食者不会被(捕食者)淘汰,即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
捕食关系曲线:数量上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被捕食者】,后增加者后减少【捕食者】”的不同步性变化(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如图①)。
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①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②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课题:参数方程的概念知识与能力:1、弄清曲线参数方程的概念2、能选取适当的参数,求简单曲线的参数方程过程与方法:会解决简单证明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过程,培养他们手脑并用、多思勤练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教学重点:曲线参数方程的定义及方法教学难点:曲线参数方程的定义及方法教学流程与教学内容:一、新课引入:设炝弹发射角为α,发射初速度为o v ,怎样求弹道曲线的方程(空气阻力不计)?二、讲授新课:1、参数方程的定义:一般地,在取定的坐标中,如果曲线C 上任一点P 的坐标x 和y 都可以表示为某个变量t 的函数:⎩⎨⎧==)()(t g y t f x 反过来,对于t 的每个允许值,由函数式:⎩⎨⎧==)()(t g y t f x 所确定的点),(y x P 都在曲线C 上,那么方程⎩⎨⎧==)()(t g y t f x 叫做曲线C 的参数方程,变量t 是参变数,简称参数.2、关于参数几点说明:(1) 参数方程中参数可以是有物理意义,几何意义,也可以没有明显意义.(2) 同一曲线选取的参数不同,曲线的参数方程形式也不一样.(3) 在实际问题中要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3、参数方程的意义:参数方程是曲线点的位置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它借助于中间变量把曲线上的动点的两个坐标间接地联系起来,参数方程与变通方程同等地描述,了解曲线,参数方程实际上是一个方程组,其中x ,y 分别为曲线上点M 的横坐标和纵坐标.4、参数方程求法(1)建立直角坐标系,设曲线上任一点P 坐标为),(y x(2)选取适当的参数(3)根据已知条件和图形的几何性质,物理意义,建立点P 坐标与参数的函数式(4)证明这个参数方程就是所由于的曲线的方程5、关于参数方程中参数的选取选取参数的原则是曲线上任一点坐标当参数的关系比较明显关系相对简单. 与运动有关的问题选取时间t 做参数与旋转的有关问题选取角θ做参数或选取有向线段的数量、长度、直线的倾斜斜角、斜率等.二、 典型例题: (学生尝试先做,A 层帮助C 层理解)例1.设炮弹发射角为α,发射速度为0v ,(1)求子弹弹道典线的参数方程(不计空气阻力)(2)若s m V o /100=,6πα=,当炮弹发出2秒时, ① 求炮弹高度② 求出炮弹的射程例2. 课本上22页 例1三、课后作业。
第二讲人际关系的基本概念(一)什么是人际关系广义: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狭义: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二)什么是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其主要研究人与人关系的各种社会心理现象,包括魅力、遵从、侵犯和亲社会行为、社会交换、社会比较、社会作用的相互作用、协作和竞争、公平与公正等,其研究的范围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类型(按内容划分):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信仰关系;文化关系人际关系的类型(按结构组成划分):生活型人际关系;劳动型人际关系;休息型人际关系;学习型人际关系;活动型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类型(按状态划分):正常关系;竞争关系;协作关系;冲突关系;封闭状态关系人际关系的类型(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朋友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人际关系的类型(按关系媒介划分):业缘关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趣缘关系人际关系的类型(按心理学划分):工具性关系;吸引关系、排斥性关系;支配性关系、平等性关系;长期性关系、临时性关系人际关系的类型(按不同标准划分):不可选择和可选择类型;短期型和长期型;亲密型和松散型;情感型和契约型(四)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研究表明:我们生活中、工作中70%的错误都是由于不善于沟通造成的。
(五)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一)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1、注意阶段;2、接触阶段;3、隔合阶段(二)人际关系的恶化过程:1、冷漠阶段;2、疏远阶段;3、终止阶段(六)各年龄阶段人际关系的发展:1、童年期人际关系的发展;2、少年期人际关系的发展;3、青年期人际关系的发展;4、成年期人际关系的发展(七)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类型及特点主要类型: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主要特点:一是交往的范围扩大;二是交往频率提高;三是交往手段多元化。
25⎧⎪⎧⎪⎪⎪⎨⎪⎨⎪⎪⎪⎪⎪⎩⎩⎧⎪⎧⎪⎨⎪⎩⎪⎪⎧⎪⎨⎪⎪⎪⎨⎪⎪⎪⎪⎪⎩⎪⎪⎩加 减 乘 运 算 特 征计 算奇 数 偶 数代 数奇 偶 性 判 断图 论生 活 运 用判 断 方 法质 数 和 常 见 质 数 运 用 数 字 的 拆 分质 因 数、互 助质 数 合 数特 殊 数 分 解分 解 质 因 数利 用 质 因 数 拆 分 数分 解 质 因 数 综 合末 尾 有 0数 论因 数 倍 ⎧⎪⎪⎪⎪⎪⎪⎪⎪⎪⎪⎪⎪⎪⎪⎪⎪⎪⎪⎪⎪⎪⎨⎧⎪⎪⎪⎪⎪⎨⎪⎪⎪⎪⎩⎪⎪⎧⎪⎪⎪⎨⎪⎪⎪⎩⎪⎧⎪⎪⎪⎨⎪⎪⎪⎩⎪⎧⎪⎪⎪⎨⎪⎪⎪⎩⎩最 大 公 因 数最 小 公 倍 数数因 数 个 数因 数 之 和末 位 系整 除 特 征和 系差 系余 数 和余 数 定 理余 数 差余 数 积余 同同 余 问 题补 同剩 余 定 理一、 整除1. 定义:当两个整数a 和b (0b ≠),a 被b 除的余数为零时(商为整数),则称a 被b 整除或b 整除a ,也把a 叫做b 的倍数,b 叫a 的约数,记作b a ,如果a 被b 除所得的余数不为零,则称a 不知识网络概念(一)知识积累能被b整除,或b不整除a,记作b a.2.常见数字的整除判定方法1)末位系:一个数的末位能被2或5整除,这个数就能被2或5整除;一个数的末两位能被4或25整除,这个数就能被4或25整除;一个数的末三位能被8或125整除,这个数就能被8或125整除;2)和系:一个各位数数字和能被3或9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或9整除;一个数从右往左,两位一节,每节数之和能被33或99整除,这个数就能33或99被整除;一个数从右往左,三位一节,每节数之和能被333或999整除,这个数就能333或999被整除;3)差系:如果一个整数的奇数位上的数字之和与偶数位上的数字之和的差能被11整除,那么这个数能被11整除;三位一节,奇数节数之和与偶数节数之和的差能被7、11或13整除,那么这个数能被7、11或13整除;4)9的乱切法:如果一个数从数的任何一个位置随意切开所组成的所有数之和是9的倍数,那么这个数能被9整除;二、带余除法的定义及性质1、定义:一般地,如果a是整数,b是整数(b≠0),若有a÷b=q……r,也就是a=b×q+r,0≢r<b;我们称上面的除法算式为一个带余除法算式。
这里:1)当0r=时:我们称a可以被b整除,q称为a除以b的商或完全商2)当0r≠时:我们称a不可以被b整除,q称为a除以b的商或不完全商一个完美的带余除法讲解模型:如图这是一堆书,共有a本,这个a就可以理解为被除数,现在要求按照b本一捆打包,那么b就是除数的角色,经过打包后共打包了c捆,那么这个c就是商,最后还剩余d本,这个d就是余数。
这个图能够让学生清晰的明白带余除法算式中4个量的关系。
并且可以看出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余数的性质1)被除数=除数⨯商+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被除数-余数)÷除数;2)余数小于除数.三、三大余数定理:1.余数的加法定理a与b的和除以c的余数,等于a,b分别除以c的余数之和,或这个和除以c的余数。
例如:23,16除以5的余数分别是3和1,所以23+16=39除以5的余数等于4,即两个余数的和3+1.当余数的和比除数大时,所求的余数等于余数之和再除以c的余数。
例如:23,19除以5的余数分别是3和4,所以23+19=42除以5的余数等于3+4=7除以5的余数为22.余数的减法定理a与b的差除以c的余数,等于a,b分别除以c的余数之差。
例如:23,16除以5的余数分别是3和1,所以23-16=7除以5的余数等于2,两个余数差3 -1=2.当余数的差不够减时时,补上除数再减。
例如:23,14除以5的余数分别是3和4,23-14=9除以5的余数等于4,两个余数差为3+5-4=43.余数的乘法定理a与b的乘积除以c的余数,等于a,b分别除以c的余数的积,或者这个积除以c所得的余数。
例如:23,16除以5的余数分别是3和1,所以23×16除以5的余数等于3×1=3。
当余数的和比除数大时,所求的余数等于余数之积再除以c的余数。
例如:23,19除以5的余数分别是3和4,所以23×19除以5的余数等于3×4除以5的余数,即2.乘方:如果a与b除以m的余数相同,那么n a与n b除以m的余数也相同.四、同余定理1.定义:若两个整数a、b被自然数m除有相同的余数,那么称a、b对于模m同余,用式子表示为:a≡b ( mod m ),左边的式子叫做同余式。
同余式读作:a同余于b,模m。
2.重要性质及推论:1)若两个数a,b除以同一个数m得到的余数相同,则a,b的差一定能被m整除例如:17与11除以3的余数都是2,所以1711()能被3整除.2)用式子表示为:如果有a≡b ( mod m ),那么一定有a-b=mk,k是整数,即m|(a-b)3.余数判别法当一个数不能被另一个数整除时,虽然可以用长除法去求得余数,但当被除位数较多时,计算是很麻烦的.建立余数判别法的基本思想是:为了求出“N被m除的余数”,我们希望找到一个较简单的数R,使得:N与R对于除数m同余.由于R是一个较简单的数,所以可以通过计算R被m除的余数来求得N被m除的余数.1)整数N被2或5除的余数等于N的个位数被2或5除的余数;2)整数N被4或25除的余数等于N的末两位数被4或25除的余数;3)整数N被8或125除的余数等于N的末三位数被8或125除的余数;4)整数N被3或9除的余数等于其各位数字之和被3或9除的余数;5)整数N被11除的余数等于N的奇数位数之和与偶数位数之和的差被11除的余数;(不够减的话先适当加11的倍数再减);6)整数N被7,11或13除的余数等于先将整数N从个位起从右往左每三位分一节,奇数节的数之和与偶数节的数之和的差被7,11或13除的余数就是原数被7,11或13除的余数.五、弃九法原理在公元前9世纪,有个印度数学家名叫花拉子米,写有一本《花拉子米算术》,他们在计算时通常是在一个铺有沙子的土板上进行,由于害怕以前的计算结果丢失而经常检验加法运算是否正确,他们的检验方式是这样进行的:例如:检验算式1234189818922678967178902889923++++=1234除以9的余数为11898除以9的余数为818922除以9的余数为4678967除以9的余数为7178902除以9的余数为0这些余数的和除以9的余数为2而等式右边和除以9的余数为3,那么上面这个算式一定是错的。
上述检验方法恰好用到的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余数的加法定理,即如果这个等式是正确的,那么左边几个加数除以9的余数的和再除以9的余数一定与等式右边和除以9的余数相同。
而我们在求一个自然数除以9所得的余数时,常常不用去列除法竖式进行计算,只要计算这个自然数的各个位数字之和除以9的余数就可以了,在算的时候往往就是一个9一个9的找并且划去,所以这种方法被称作“弃九法”。
所以我们总结出弃九法原理:任何一个整数模9同余于它的各数位上数字之和。
以后我们求一个整数被9除的余数,只要先计算这个整数各数位上数字之和,再求这个和被9除的余数即可。
利用十进制的这个特性,不仅可以检验几个数相加,对于检验相乘、相除和乘方的结果对不对同样适用注意:弃九法只能知道原题一定是错的或有可能正确,但不能保证一定正确。
例如:检验算式9+9=9时,等式两边的除以9的余数都是0,但是显然算式是错误的。
但是反过来,如果一个算式一定是正确的,那么它的等式2两端一定满足弃九法的规律。
这个思想往往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较复杂的算式谜问题。
【例1】只修改970405的某一个数字,就可使修改后的六位数能被225整除,修改后的六位数是( )【例2】在865后面补上三个数字,组成一个六位数,使它能分别被3、4、5整除,且使这个数值尽可能的小,这个数是( )【例3】1990666667个的余数是( )【例4】9437569与8057127的乘积被9除,余数是( )【例5】一个整数,除300、262、205,得到相同的余数(余数不为0),这个整数是( )思维突破【例6】小张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把被除数113错写成131,结果商比原来多3,但余数恰巧相同。
那么该题的余数是( )【例7】一个数,除26余2,除53余5,除39余3,这个数是( )【例8】除以3余1,除以5余2,除以7余4的最小三位数是( )【例9】在□内填上适当的数字,使七位数1992能同时被9、25、8整除,这个七位数是()【例10】已知2008被一些自然数去除,得到的余数都是10,那么这些自然数有( )个。
【例11】975935972⨯⨯⨯(),要使这个连乘积的最末4个数字是0,那么括号内最小应填( )【例12】3=1008A B ⨯,其中A 、B 均为自然数,B 最小等于( )【例13】动物园的饲养员给三群猴子分花生,如果只分给第一群,则每只猴子可得12粒;如果只分给第二群,则每只猴子可得15粒;如果只分给第三群,则每只猴子可得20粒。
那么把花生同时分给三群猴子,平均每只猴子可得()粒。
【例14】两个数的积是5766,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31,这两个数是()【例15】四个连续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是5460,这四个数的和是()【例16】排练团体操时,要求队伍变成10行、15行、18行、24行时,队形都能成为长方形,最少需要()人参加团体操的排练。
【例17】一个4位数,把它的千位数字移到右端构成一个新的4位数,已知这两个4位数的和是以下5个数中的一个:①9865、②9866、③9867、④9868、⑤9869,这两个4位数的和是()【例18】三个质数△、□、○,如果□>△>1,△+□=○,那么△=()【例19】641除以一个两位数,余数是46,这个两位数是()【例20】把自然数A的所有的约数两两求和,又得到若干个自然数,在这些数中,最小的是3,最大的是2250。
A=()【例21】如果两数的和是64,两数的积可以整除4875,那么这两个数的差等于()【例22】有一些数字卡片,上面写的数都是3的倍数或4的倍数。
其中3的倍数卡片占23,4的倍数的卡片占34,12的倍数的卡片有15张。
那么这些卡片一共有()张。
【例23】100这个数最多能写成()个不同的正整数之和。
【例24】已知五位数547a b能同时被3和5整除,这样的五位数共有()个。
【例25】已知36156xyz,欲使商最小,则xyz=()。
【例26】有四个不同的大于1的自然数,它们的和是23,积是其中一个数的6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