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切实提高数学教学效果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摘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要的工作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而有人形象地把问题称为数学的心脏,数学生命之源泉。
因此,让学生学会提问题,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不但能产生思维的动力,而且决定思维发展的方向和性质,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
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对新鲜事物进行积极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生主动观察事物、反复思索问题的强大内驱力。
然而,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不是凭空产生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最有效策略,就是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此,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培养问题意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各个阶段的小学生,要求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那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提出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是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地提出问题,并力图解决问题。
所以,我们应抓住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还没有受到任何因素的影响,在课堂上,只要老师引导得正确,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比较高。
教师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可使学生的感官、思维经常处于兴奋状态,始终保持在不断探索新知的情感冲动中。
在这样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能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问题的讨论,自觉地动脑筋,想问题,质疑问难。
2、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爱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策略摘要:现在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集想象和创造于一体的综合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首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下面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一、创设“和谐情境”培养质疑兴趣,使学生乐提问题在课堂上学生们不向老师提问题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不愿意提。
对于这些学生,老师应抓住适当时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引发好奇心,由好奇心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索,进而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老师出示一幅画有“一堆呈圆锥形状的沙土”的挂图让学生观察。
老师问“看到这堆沙土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这时,同学们就会争先恐后地说:“想知道这堆沙土的形状叫什么?这堆沙土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它的占地面积有多大?这堆沙土的质量有多少吨?怎样测量它的高度?”接着老师做一个实验,先拿出一个用厚纸做的圆锥,再拿出一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土,然后倒入空圆柱里,让学生数数,到几次正好装满。
之后,老师问:你们看了这个实验,能提出哪些问题?这时学生纷纷举手提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有这样的关系?能不能把求圆锥的体积化为求圆柱的体积来计算等一些较有价值的问题,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慢慢地有了提问题的兴趣,而学生能提出问题来,缘于老师的激趣和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二、潜移默化,让学生养成“问”的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是教师工作细心的一种素养。
当学生还未养成提问的习惯时,教师要从各方面入手,用多种方法,潜移默化,让学生慢慢地养成问问题的习惯。
首先,我平时对学生多讲一些有关提问题的名言故事。
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探究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较高质量的思维,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知识的基石;是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动力,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索、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心理品质,心理上称为“问题意识”。
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的灵魂。
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才会有主动探究学习的愿望;有了问题,才会有创新。
人的思维开始于问题,学生的思维也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展开的。
因此,将问题贯穿于数学教学之中,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学的成功关键,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理想。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营造民主氛围——敢问小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意识适宜的环境和氛围。
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存在无疑可问,即使有疑也不敢问,或者根本没有机会问。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意思培养重视不够,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我认为作为一个小学教师除了应具有和蔼可亲的态度,大方的仪表,清晰而富有激情的言语等,还必须树立新的教师观,尊重每一个学生,提倡“思维无禁区”。
同时还应具有一份童真、童趣,从内心到外表与学生融为一体,神形合一。
在教学中营造积极、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讽刺、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概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主动观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从“不敢问”“不会问”到“敢问”“乐问”“善问”“勤问”。
现在的学生不敢提问题、怕提問,主要受传统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造成的,从而导致学生提出问题的害怕心理和惰性心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创设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改变教法,帮助学生消除不敢提问的心理。
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很多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亲和力不足。
不管学生问得好不好,便是立即阻止,生怕影响教学进度。
这样,学生哪敢质疑问题,提出新问题?因此,学生要敢于提问,教师就有必要努力营造自由、宽松、和谐探索问题的情境,对学生的问题认真对待,从内心消除学生畏惧的心理障碍。
例如,教学《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教师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鼓励学生大胆在小组讨论,大胆去猜测、去发现,鼓励他们说出想到的问题。
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有的学生想:长方体的6个面是否都是长方形呢?正方体的12条棱是否都相等呢?…… 学生会大胆提出问题,积极讨论,教师顺势利用这个机会组织学生在小组内验证,很快地解决了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而且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的问题意识。
一、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乐问小学生拥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好奇心理等的特点。
在数学教学新课导入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遇到问题时总想究其原因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遇到问题时想问、乐问。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导入时出示公园准备在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空地上铺上草坪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要铺多少草坪,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研究论文4篇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对问题意识的培养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活动、心理状态。
问题是引发一系列知识构成的纽带,是小学数学的核心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1.1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促进素质教育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能在学习中积极主动的去探寻问题,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和仔细的思考与研究。
在这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因为某一问题的解决而得到拓展。
问题意识促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转变为学习的内在动力,活跃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疑问,可以促使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在质疑和提问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创新与拓展,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1.2有利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高由于小学生年龄幼小和心智欠成熟以及相应的知识体系匮乏的特点,很多小学生还没有能力独立的解决问题,但是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联系所学知识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也正因为如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努力做好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在必要的时候加以适当的点拨,以便掌握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认清学生学习的疑难点和认知水平,从而帮助学生有效的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教学中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2.1营造优良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问题意识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有重要影响,然而,在长期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应试教育的捆绑下,学生由于问题意识欠缺而提不出问题或不敢质疑,不善于发现问题,学习处于一种“问题意识淡薄的状态”。
表现为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属于一种教条主义的教学方式,结果使得学生缺乏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质疑能力,难以学以致用。
而要敢于提问敢于质疑,就要努力营造优良和谐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焦虑感。
因此,教师首先要爱护和尊重学生,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青睐的目光注视、聆听,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先肯定其勇气,而后再启发、诱导学生提出问题。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摘要: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很多时候是由问题引起的,如何引导学生提问,是我们一线教师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以问题为抓手,深入研究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效指导学生课堂学习,从而达到有效教学,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方法数学学习过程实际上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如果学生能自己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积极地解决它,是最为难能可贵的。
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的能力和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仍需要或者说主要靠后天来培养。
因此,我们需要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生成问题走出教室。
一、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问”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学有所疑,才会学有所思、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
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起点。
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问。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
由疑引发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进而促进学生不断发现问题。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首先,教师不以权威者形象自尊,而要通过自已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与我们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
课堂上,当疑问或有不同见解时,允许学生不必举手就可站起来发言、插话。
因为,情不自禁发表出来的意见,往往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
若因未得到老师的许可而失去发言的机会,这火花随即熄灭。
当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提问时,允许他自己请另外的同学帮他回答。
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这时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迪,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其次,可根据课堂实际,采取分组讨论、提问,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由全班同学仔细听并作回答。
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人的思维开始于问题,学生的思维也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展开的。
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即“授之以渔”,教会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那种“教师问、学生答”的所谓“启发式”教学,往往把学生当做应声虫,长此下去,不仅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还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因此对于数学教学,教师不能包办一切,要在“导”上做文章,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只要有一丝创新,哪怕并不完善,也要给予鼓励。
因为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中的探究者,才能在主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撞击出智慧的火花,才能逐步形成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要一点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学生积极主动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仍需要或者说要靠后天的培养。
以下我谈谈怎样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 创设民主氛围,使学生敢问,激起问的勇气学生之所以不敢提问,是因为没有把老师和同学当成与他共同探讨知识的朋友和伙伴。
传统的课堂上,我们不乏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站在讲台上频频发问,然后指名回答,不允许自由回答,更不允许插话,学生回答错了可能还会遭到批评。
“师道尊严”仍蛰伏于许多人的思想深处,学生对老师既敬且畏,教师永远是正确的,对书本质疑、向教师发问,便是对教师不敬,便是没有好好听讲,换来的是教师的不屑、不耐烦甚至训斥,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
久而久之,连会回答问题的学生都怯于举手了,怎么还敢主动提问题呢?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
”因此,要让学生大胆提问,改善师生关系,给学生创造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是非常必要。
如果教师能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动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了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初中数学课堂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摘要: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真正表现自己,创造性地发挥潜能。
学生提出问题也需要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从而培养数学问题意识。
关键词:农村初中;数学课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力,是促进个体认识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会学生会学习的方法之一。
长期以来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大多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猜想探究,因此学生只是机械的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被动的推理和运算。
长期如此学生就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
那农村初中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结合同行的研究我们也作了些思考。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有胆量发问教师在教学课堂中要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学生发问的内容与发问是否有道理均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自认为有自己的见解,提出问题的目的是理性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就行。
再说,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气氛活跃,学生敢于提问,进入主动思维的状态,而不是严肃有余、气氛沉闷,学生只听不问,处于被动思维的状态。
另外,教师要尊重学生,对于有自卑感的学生,即使提出的问题幼稚可笑,或者不着边际,也要运用微笑、点头等方式给予鼓励,尽可能让他们优先发言。
还要教育引导取笑他们的同学给予理解和帮助,增强这部分学生的自信心。
对一部分有依赖心理的学生,还要教师在课堂上多启发他们,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积极探索和独立发现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用爱心去呵护学生,宽容中去引导学生的问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新课程的要求。
新课程还强调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在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即使个别学生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也要积极帮助,而不是嘲讽,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论文(精选3篇)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论文(精选3篇)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
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论文1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课堂主体已由"教的主体"变为"学的主体",以求"教是为了达不教"的最终目的。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二十一世纪合格人才的关键。
以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1.首先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系统地分析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对象、确定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问题和评价教学结果的过程。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重点应突出以下两个方面:1.1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它主宰着整个教学活动。
一般来说,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丰富的教学经验。
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媒体,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和优化。
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七年级数学中对平行线的引入,是非常重要的一课,它与以往所学的相交线有着完全不同的概念,同时后面学习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都是建立在平行线基础上的,所以在备课时应注意,通过这一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利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平行线的形成和发展,采用假设的方法来推理得出,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不相交就平行,让学生体会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解决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从而引申到现实生活中,当自己遇到矛盾时,也要勇于面对矛盾和解决矛盾,同时也就提高了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问题意识,提高教学效率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就将解决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目标。
而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则是前提,这是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由此可见提问对于受教育者和未来社会的发展是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问题意识是学习的起点,是主动探究的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个有价值的问题,就像平静的湖面上投入的一粒石子,它能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叩开学生想象的大门。
所以,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新知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改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学生对于刚刚获得的知识,往往会萌生这样或那样的疑问,但有些学生尽管心中有疑,也不敢当堂讲出来,一是怕被同学取笑,二是怕被老师责怪,久而久之,当疑问越积越多,而自己又无法解疑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对学习数学缺乏信心。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把老师和同学当成与他们共同探讨知识的朋友和伙伴。
在教学中,我注意从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多鼓励,少批评,真正地去关心,爱护学生。
当学生有问题或困难时,我就从多方面,多角度给学生以体贴、关怀和帮助,以平等的态度,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另外,我还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采用“分步评价法”,即在数学中不是以一个完美无缺的发现或解答作为评价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而是对学生思维、解答中的某一步乃至某一个数据、一个符号的正确都加以肯定,对差错或不足之处,则启发学生找出症结所在。
此外,课余时间也是我与学生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
下课后,只要有时间,我总是观看或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与学生们闲聊,借机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疑点,生活中的难题,使学生多方面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真正形成了充满了人情味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就乐意上我的课,课上也就敢提问题了。
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乐问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它是活跃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积极因素;问题意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保证. 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对实施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该如何去做呢?一、营造轻松学习环境营造轻松学习环境,是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主要策略. 我们知道,学生产生问题意识,需要一定的前提和基础. 一直以来,由于受过去那种传统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和制约,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因而导致了很多学生不敢提问. 因此,教师要积极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充分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要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尽量帮助学生解决紧张和害怕的心理,尽量为学生创造提出问题的时机,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质疑,敢于创新,不断培养和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和乐于提问. 只有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才能敢于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有两位教师分别上同年级的两个班,他们的教学业务水平几乎相当. 其中一位教师不苟言笑,课堂氛围比较严肃与呆板,导致很多学生的学习情绪较为低落. 当老师提问时,学生明显地不配合,也没有学生愿意举手. 最后,还是在教师的引领下才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另外一位教师却是完全不同的风格,他的课堂氛围比较轻松,他经常激励学生提问,使得学生们都乐于接受他的观点. 这节课学生提问的激情明显高涨. 在课上,有一名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我试过了,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好像也是平行四边形,但我却找不出反例.”这位教师首先肯定了学生积极提问的态度,同时鼓励其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思考,善于提问,勇于创新. 随后,顺着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给学生满意的解答. 这样,在教师的一一解答下,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从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反馈来看,显然后者的教学效果比前者好得多.二、激活学生问题意识“新课标”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学有用的数学,学生有了学习欲望,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走出小教室,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数学信息资料来重组教材. 例如:在教“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我围绕“我当家”的主题,让学生们根据当家必须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具体事情,结合钱、时间如何安排等具体情况,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方程应用题,如要如何统筹安排买菜做饭的时间,买菜的时候用同样的钱可以买哪些不同的菜……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三、创设情境鼓励提问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及培养,不仅依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而且要依赖于问题情境的创设. 因此,教师要创设新奇别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质疑兴趣,以趣生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 例如:在教“分数的意义”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让学生拿出自备的线绳折出它的1/4来,折好后,让同桌之间比较长短. 当学生比出长短后,我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这时,学生问:“大家折出来的都是线绳的1/4,为什么长短不一样呢?”我表扬这名同学问得好,并让学生把各自的线绳拉直再进行比较,得出:各人自备的线绳长短不一,也就是单位1不相等,所以它的1/4也不相等. 这样,由学生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想方设法的去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他们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以后他们就愿意去问问题,对于他们的数学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四、故事激发学生善问大家知道,任何事情如果没有用,就用不着花大力气去做. 只有当学生明白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们才会想问. 因此,要想办法在学生中造成提问的浓厚氛围. 比如:科学家为中学生树立了很好的问的榜样,让学生认识到爱因斯坦、牛顿、毕昇、李时珍等之所以能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就在于他们能想别人所不能想,问别人所不能问的问题,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认识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教师也应该明确指出:能提出好问题的学生与解决问题的学生一样优秀;不会提问的学生绝不是一个优秀学生;没有问题的学生往往也不是好学生,通过自己认真思考而提出探索中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科学能力,从而自觉地把培养问题意识,作为自觉地学习目标之一,不满足于简单、机械的记忆课本知识.五、鼓励学生探索猜想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是要让学生具有积极探索的态度,猜想、发现的欲望. 当学生学习一门崭新的课程、一章新的知识乃至一个新的定理和公式时,对学生来说,就是面临一个新的问题. 例如教材的引言部分,就可以让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平面几何是怎样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代数和几何有什么关系?平面几何将要学习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在实际中有什么用?学习平面几何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在教学中经常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就会让学生逐步养成求知、好问的习惯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总之,让学生多问、善问,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引导、培养和不断训练. 放手让学生自己生疑,比通过被动地回答问题,更能催发学生创造力的萌发. 只有让学生做生疑的主人,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才会更浓,学习责任才会更强,思维潜能才会更足.。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摘要:问是知之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对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它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双基”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增强学生的批判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等来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关键词:双基好奇心质疑批判意识数学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数学认知活动(数学概念的学习、数学命题学习、技能形成与问题解决)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
”可见,问是知之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对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呢?一、加强“双基”,奠定培养问题意识的基础“双基”是问题意识产生和培养的必要前提和基础,缺少相应的知识经验,问题意识必然淡薄。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清楚表明,一个人不能“数学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数学知识。
正是由于已掌握的数学知识的广泛迁移,个体才能形成系统化、概括化的数学认知结构,从而形成产生问题、发现问题等的数学能力。
因此,培养问题意识首要的是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学习,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
另外,引导学生观察,提高观察能力,对培养问题意识也很重要。
问题的发现既可以由教学内容引起,也可由观察大量的现象引起。
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许多和原有知识经验不一致或相矛盾的现象,使头脑里经常带着“为什么?”。
同时,通过观察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开发他们的直觉思维,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
此外,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也是培养问题意识的一种基本训练,自学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
善于自学就能活跃思维,增长知识,发展能力。
数学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善于提问、乐于提问、勤于提问,才能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处于最佳状态,才能更好、更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所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课题。
一、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愿意提问1、创设悬念式情景。
创设问题情境的形式多种多样。
小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可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等前置应用,创设新奇的悬念式情境,展示数学知识非凡的魅力,以引发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比如在讲授“有余数除法”时,可以采用“说数找手指”的游戏,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老师马上应能找到这个数对应的手指来设置悬念方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2、创设冲突式情境。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以旧引新,适时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冲突式情境,使学生进入“愤”、“悱”求知状态,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
比如,在介绍“循环小数”时,可出示两组计算题:①1.6÷0.25,15÷0.06;②10÷6,70.7÷33。
学生很快算出第一组题的得数,但在计算第二组题时,学生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完。
“如何定出商呢?”学生已知的形式与新的表达之间形成一种“不协调”。
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这时,学生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心中始终有了一个目标,渴望将这些知识弄明白,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而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
3、创设兴趣式情景。
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因为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能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
它那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生时刻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介绍“图形的认识”时,教师先出示利用各种不同颜色的图形组合成的一个牧童骑在牛背的画面,再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使他们动起来。
浅谈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然而,当前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过程进行学习,这是不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
针对这种情况,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深思善考。
一、营造宽松的表达与交流氛围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对一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他可以教学发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
第一,为学生创设宽松的环境。
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
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养自己的信念、意识、释放出潜能,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适当的方式,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
第二,给学生多提供思考的时间,这要求教师必须做到“精讲”。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老师讲到哪里,学生就想到哪里。
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没有自我发展的余地,因此,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成为知识与真理的探索者、发现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努力做到:特征让学生观察、思路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寻找、意义让学生概况、结论让学生验证、难点让学生突破。
允许在课堂上情不自禁脱口而出,给出答案,可以不举手随时发言,不必受课堂纪律的约束,激发学生的即时思维。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必须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第三,鼓励学生质疑,允许出错改正。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优秀获奖科研论文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已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一、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数学作为初中的关键性学科,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科.但是,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一人发言的现象居多.现在的中学生依赖性强,缺乏独立自主性,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听教师讲,学习被动,参与意识差,学习效果不理想.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关注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例题、习题太陈旧,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1.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有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课后复习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中,课前预习很重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怎么进行课前预习,这节课学习什么,怎样学习才能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同时,教师要做好引导,在课前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动脑去思考,指明预习的方向,使学生对自己认为的重点难点做好标记.例如,在讲“椭圆的定义”前,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长轴和椭圆上任一点与其两焦点的距离和是相等的?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预习.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动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2.让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数学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知识点的掌握有赖于总结、归纳.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数学实验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课堂活动,自己动手,才能消除光说不练的现象.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四边形”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动脑画出自己所知道的四边形.在学生画出各种各样的四边形后,进行展示、评比.对于表现比较好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表扬,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讨论、交流,最后得出正确结论.3.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见解,促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进而发现问题,知道如何提出问题,学会怎么去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每节课创设的问题情境不能过于简单,要有适当的难度.这样的话,学生就不能单纯凭借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就会开动脑筋,用不同的办法去解决.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动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实验,拼图游戏.看谁拼得又好又快,提出的问题新颖.学生分别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实验,然后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和想法,进而引出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能够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教师要善于转换角色,培养学生的教学参与意识.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要扮演好欣赏者、评价者、指导者的角色,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觀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转换角色,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在讲“黄金分割”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做好预习.在上课时,让学生自己去讲,如黄金分割问题的提出、作法和证明,而且指出黄金分割在几何作图上的作用.在学生讲时,教师要认真听,边听边引导,并作出评价.通过学生的大胆参与,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参与意识.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让每个参与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一言堂的局面,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去实践,去探索,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品质怎样才能学好数学,陈省身说过:“数学就是理解。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并非学生对老师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其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主动建构,由于每个学生的个人经历与社会环境的的不同,必然有着不同的知识和经验、认知风格、学习态度、学习信念及学习动机等。
”理解是学习者自身建构的,理解不可能是靠别人给予的,而只可能是学习者通过参与数学活动亲身感悟出来的心得体会。
有些同学课堂上习惯于“以听为主,力争听懂。
”他虽然也有参与,但这种参与所涉及的内容和力度都是很有限的,参与是被动的。
有些同学不满足于听懂,而是积极思考,力争独立解决问题,并在此问题上大胆地提出相关的新问题,这种参与是主动的,积极的,他获得的体验要丰富的多,深刻得多,这样就更有利于他的学习能力发展。
问题引导思考,问题引导理解,一个学生提出问题的深度,常常反映了他理解知识的深度。
在传统数学学习中,学生由于长期进行应试训练,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现出“不愿提”,“不敢提”,“不会提”的现象。
在新课程中就非常注重对问题的设置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学生的提问题意识的培养,作为老师应创设良好的的问题学习环境,不仅要在课内进行,在课外更应鼓励学生多思考,形成问题。
以下就高三的一次探究性课例《与抛物线的弦有关的问题的探讨》(二课时)为例提供一些帮助提高学生的提问题意识的做法。
1、设置海问,引出课题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师生互问,学生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个性。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想就与抛物线的弦有关的问题的进行一些探讨,最一般的情况怎么样,通过什么来研究呢?生:通过曲线方程来探讨,首先设一条直线与一条抛物线的方程,不妨就抛物线y2=2px (p>0)与直线l相交来探讨。
师:如何设直线l方程?生:用直线的斜截式方程较好。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当学生完成问题之后,指出需注意的情况(需分直线斜率存在与不存在讨论)。
用心爱心专心 1。
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数学学科教学目标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发现生活的能力,助力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
针对于此,对初中数学课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问题意识;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习惯的前提,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做出进一步的思考,寻找到自己处理问题的切入点,而不是跟随教师的思路,做机械的积累。
以问题为导向展开的数学教学,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推进教学的全面发展。
一、以问题为导向组织课堂在初中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主动的以问题作为串联组织课堂,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将要讲的知识点设计成为相应的思考题目,交由学生进行思考,与学生共同对繁琐的概念定理进行抽丝剥茧,使学生感受到探索的乐趣。
在课堂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将更多的探索时间交给学生,听学生的观点思路,让学生逐步分解问题,并且讲解出来。
在问题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层次性,从基础的知识点入手,逐渐拔高,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关注问题的趣味性,使教师设计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与学生关心的话题息息相关,借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将生活场景带入数学课堂想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将生活场景带入到数学学习中,不仅能够通过学生熟悉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更能激发学生发现生活,养成运用数学思维应对生活问题的习惯。
在场景选择中,多数会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可以是真实事件,也可以是学生熟悉的动画、文学中的角色及事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了,才能自觉地以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以数学的方法去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切实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摘要:造成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较为复杂,但教师的教是主要因素,在平时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方式激发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切实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问题意识;数学;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通过知识的传授和问题的解析,引发出更多的新的问题。
其实质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参与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中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
造成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较为复杂,但教师的教是主要因素,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师生关系的影响
在师生的心目中,存在着这样一种传统观念,认为课堂提问是教师的“专利”,回答问题是学生的“本份”,因而有些教师不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抑或从根本上就怕在学生面前暴露自己的浅薄,甚至对一些敢于提问的学生冷嘲热讽;对学生来说,认为提问与己无关,与其让老师生气,不如安分守己听讲为妙。
2.“填鸭式”教学方法的影响
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教师认为学生只要能听懂教学内容,能机械的记笔记,能回答教师的问题就行了。
因此,学生既没有质疑的时
间、空间,也没有质疑的必要。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切实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激发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也是学生增强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前提条件,因而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要把激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重要任务和目的。
1.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面对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学生总会有疑问,但这些问题意识能否得以显现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往往抑制了处于萌芽中的学生问题意识的表露,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或者没有时间或者没有机会,或者不敢提出胸中悬而已久的一些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端正思想认识,从教师本位转向学生本位,从分数至上转向问题为重,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同时鼓励学生向教师的知识和见解进行挑战和质疑,树立学生敢于怀疑权威的信心。
2.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学生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有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之外,还要特别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采用多种方式精心设置问题环境,为学生问题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方法支持。
在平时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通过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通过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实验的直观性
为创设情境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如学习椭圆,其概念为:到两点距离为定值的点的运动轨迹。
光从定义着手,枯燥乏味。
现在,老师设计一个实验。
固定两点作为定长线段两端点,让学生用彩色粉笔把线拉直在平面上运动,得到一个椭圆图形。
换一较长线段再次做实验,得到另一个形状的椭圆。
通过演示与亲身参与,引起学生极大兴趣。
随后关于椭圆的知识也能一一道出。
3.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由疑升思
制造“悬念”创设问题情境,是利用一些违背学生已有观念的事例或互相矛盾的推理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讲sin(x+y)=?时,可让学生判断sin30°+sin60°=sin90°是否成立,以便避免sin(x+y)=sinx+siny的错误猜想,通过这一反例,不仅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进一步唤起了他们要探索sin(x+y)究竟等于什么的求知欲。
4.利用递进的命题创设问题情境,实现知识的顺利迁移
数学是一门讲究思维过程的一门学科,高中数学中有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递进的形式来进行的。
比如:类比线面垂直,怎样判定面面垂直呢?面面垂直的条件是什么?你能否从分析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入手去获得关于面面垂直的启示呢?其实,线面垂直的条件是线线垂直,由此可知,面面垂直的条件应该是线面垂直。
那么老师可以进一步地提出:线面垂直的含义是什么样呢?上述思维过程中蕴含着怎样的数学思想?这时老师可以向学生疏理清楚:(1)一直线垂直于面内所有直线;(2)一直线垂直于
面内两条相交直线;这其中也包含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通过上述递进式的情境的设计,引导学生逐步地由熟悉的情境向未知的领域探索,从而实现知识的顺利迁移。
利用解题后的反思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反思是对解题活动的反思,它是对解题活动的深层次的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解题的反思来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教学效果。
如已知a+b=1,a,b∈r+求证:(a+1a)(b+1a)≥254。
在证明了这个问题之后,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反思可创设如下问题:
①已知a+b+c=1,a,b,c,∈r+,求证:(a+1a)(b+1a)(c+1c)≥100027。
②已知a1+a2+…+an=1,a1,a2,…,an∈r+你能猜想(a1+1a1)(a2+1a2)…(an+1an)不小于什么吗?如何证明呢?
3.教会提问方法,巩固学生问题意识在平时教学中
我们要把的常用提问方法如观察法、联想法、模仿法、比较法等教会学生,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
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
三、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精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好奇心是问题的来源。
(二)是注意防止课堂上师生交流问题的空、琐碎、中心不明确、针对性不强的现象。
(三)纠正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误解,不要为提问而提问。
不能认为课堂上多问几个为什么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改革呼唤着创新人才的培养。
而进行问题教学,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使学生“脑海里天天装着问题,时时刻刻想着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光来. 引入新课时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高中数学教与学,2007.2
[2]康纪权. 试论数学情境的创设[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1):101
(作者单位:广东省和平县职业技术学校(职业高级中学)51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