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滑轮和动滑轮》说课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4
定滑轮和动滑轮教案优秀3篇《定滑轮和动滑轮》教案篇一六年级科学《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①科学探究: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定滑轮和动滑轮构造上的特点2、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一三;科学知识:3、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分类。
4、知道两种滑轮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新课1、谈话:能有机会与同学们共上一节科学课,我感到非常高兴,所以特地为同学准备了一首歌曲,请同学欣赏。
2、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
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3、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3、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
(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要研究的问题定滑轮是否能省力预测是()否()要改变的条件不要改变的条件实验设计(可附图)4、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一三的表格内。
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5、全班内进行交流汇报。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1、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2、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3、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
《定滑轮和动滑轮》说课稿一、使用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与机械》第五课《定滑轮与动滑轮》二、实验器材自制教具:可拆卸可伸降不锈钢支架、切割好的滑轮、亚克力板动滑轮定滑轮、亚克力板带齿轮轴、链条、斜面木板、重物、三、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新版《课程标准》说:技术与工程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成功”和“乐趣”。
为了使实验更丰富,学生更感兴趣,更好的探究,我改进整合了《定滑轮与动滑轮》实验器材,把整单元实验器材有机结合。
1.首先从《杠杆的科学》说起,这一部分比较简单。
杠杆既可以省力也可以费力,还可以不省力不费力。
这部分研究透彻后,课本直接转到滑轮,学生一时半会转不过弯,总觉得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内在联系。
于是我设计把一个圆圈套在了杠杆尺上面,立刻杠杆变成一个轮,原来轮也是杠杆。
套上圈圈的杠杆其实是一个定滑轮或动滑轮,(图一)定滑轮的特点是不可以省力,其不可以省力是因为动力臂=阻力臂,之前杠杆尺研究已经解释清楚。
(图一)图二是移动的杠杆尺,当移动杠杆尺到末端时,其支点也移动到末端,此时如果在杠杆尺中间挂上重物,最左边手臂在移动杠杆尺,那么这时候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两倍,根据前面杠杆尺研究,得知可以省一半的力。
那么把之前的“圈圈”套上去呢(图一右边)?于是非常明显的看来,动滑轮也是杠杆,也可以省一半的力。
(图二)自制实验用品来源于生活,实验装置简约化:本节课的所有实验器材都来自于简单便宜的装修材料。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从杠杆可以省力及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导入,刺激学生的兴奋神经,一针见血提出有些滑轮可以省力有些滑轮不可以省力,使学生一头雾水,急于想破解这一难题。
教师利用新设计的实验器材,与学生共同探究滑轮省力与不省力的实验。
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从迷茫到领会的过程。
最终掌握滑轮也是杠杆,其省力或者不省力是因为用力臂与阻力臂距离的改变。
五、实验教学目标根据新版《工具和机械》,及学生特点和新版《课程标准》教学相关规定,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工程与技术的关键是设计。
《定滑轮和动滑轮》说课教案【说课内容】《定滑轮和动滑轮》是教科版科学课六年级(上)《工具和机械》单元第五课时的内容。
【教材分析】定滑轮和动动滑轮是日常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机械,本节课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知道这两种机械的作用,这节是传统的机械单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跟前面的杠杆、轮轴相比,难度要小,这种机械没有变形,形式单一,学生容易认识。
在课堂上通过科学实验活动希望帮助学生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机械原理,也将把学生引向滑轮组的探索中。
所以《定滑轮和动滑轮》这节课必须由学生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
从而进行观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实践操作中获得收获。
【学情分析】定滑轮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不是太熟悉。
因为它的位置比较高,比较隐蔽,真正见到过的为数不多,动滑轮也常与吊钩组合在一起,也不易看到,所以学生对这机械的感性认识是比较缺乏的。
所以老师在课前要注意搜集一些滑轮的照片,最好是在学生周围熟悉的,但不太注意的滑轮图片,使学生感觉到它与我们生活的接近。
【教学目标】在《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1.科学概念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重物移动;动滑轮不固定,随重物移动。
两种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两种滑轮在省力和用力方面的不同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两种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章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前面一课研究了轮轴机械,研究了轮轴省力的工作原理。
在这一课中,学生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这两种简单机械,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策略选择】1.教学方法: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联系小学生对实验操作很感兴趣的实际情况,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实验法”。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教科版科学六上《定滑轮和动滑轮》参考教案一. 教材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上的一章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原理和特点,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力的传递和转换的原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力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滑轮组的概念和原理较为抽象,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操作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滑轮应用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来帮助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原理和特点,知道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滑轮组的工作原理,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认识到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原理和特点。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滑轮组的工作原理。
五.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滑轮组的工作原理。
通过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滑轮组模型、实验器材、图片等。
2.学具:实验记录表、笔记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滑轮应用图片,如吊车、滑轮组等,引导学生思考滑轮的作用和原理。
学生分享对滑轮的了解,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滑轮组模型,向学生讲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原理和特点。
学生通过观察模型,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滑轮组的工作原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滑轮组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讨论成果,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通过实例讲解滑轮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吊车、电梯等。
六年级上科学说课-定滑轮和动滑轮教科版一、说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章第5节的教学内容。
滑轮这种简单机械与生活和生产联系密切,有着广泛的应用。
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从教材体系上看,学生已学过简单机械杠杆、轮轴等知识,为本课的学习作了铺垫。
而本课内容又为今后学习更为复杂的机械打下基础,所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且这一部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学习本节课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课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①认识滑轮的基本结构;②知道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会使用它们提升物体;③了解滑轮组的特点,能使用它。
过程与方法:①培养学生活动设计能力;②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意识;③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③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①重点:通过学生的活动,使学生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②难点:如何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四、说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双边相互促进的活动。
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技能获得知识,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法:引导法、讲授法。
基本过程如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设计活动→学生交流探索→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知识应用2.学法:观察分析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法等。
学生能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活动设计,并能亲身积极地进行探索、分析、总结。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探究精神。
五、教学程序的设计为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分引入新课、新课教学、练习反馈、布置作业等四个环节,具体安排如下:1.新课引入设疑:是否有一种装置可以利用它把物体竖直提升起来,而利用斜面不能做到?学生讨论。
《定滑轮和动滑轮》说课稿一、说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第五课。
定滑轮和动动滑轮是日常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机械,本堂课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知道这两种机械的作用,在学生获得这个知道的过程中,得到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探究研讨是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在对有结构的材料进行探究,在对探究过程中获得的各种发现的交流中,得到科学的结论。
二、说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通过对比分析,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作用的不同。
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在实际中的应用。
2.科学探究:通过实验研究定滑轮的作用,能够制定一个合理的动滑轮作用研究计划,并按照计划步骤进行研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手段:实验法、观察法、情景模拟法、讨论法、谈话法、比较法等。
三、说学情分析:定滑轮对于学生来说,不是太熟悉,因为它的位置比较高,比较隐蔽,真正见到过的为数不多,动滑轮也常与吊钩组合在一起,也不易看到,所以学生对这机械的感性认识是比较缺乏的。
所以老师在课前要注意搜集一些滑轮的照片,最好是在学生周围熟悉的,但不太注意的滑轮图片,使学生感觉到它与我们生活的接近。
四、教学条件分析:学生材料:定滑轮和动滑轮各一个,铁架台、线、便签纸、钩码、测力计等。
(每组一份)老师材料:相关图片或录象、学生材料一份、实验汇报表。
五、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提问:为什么旗手只需要轻轻用手向下拉绳,国旗就升上去了?2.学生观看用多媒体播放的录像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1、认识定滑轮及其作用。
教科版科学六上《定滑轮和动滑轮》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科学六上《定滑轮和动滑轮》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掌握滑轮组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应用滑轮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科学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简单机械的基本知识,对杠杆、轮轴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滑轮组的使用和原理相对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实验和探究来深入理解。
此外,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学会使用滑轮组,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究滑轮的工作原理,培养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意识到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滑轮组的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滑轮组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板书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滑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滑轮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2.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滑轮的工作过程,记录数据,分析讨论,得出滑轮的工作原理。
3.学习滑轮组的使用方法:教师演示滑轮组的安装和操作,学生跟随操作,掌握滑轮组的使用技巧。
4.应用滑轮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滑轮组应用方案,进行实验验证,解决实际问题。
5.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动滑轮和定滑轮》说课稿一、教材简析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节的《动滑轮和定滑轮》,这一课的内容是对前面四课的深化与延伸,目的是鼓励学生认识动滑轮和定滑轮,并通过课堂中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将课堂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实际生活服务。
同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本课教材内容分三个部分:(1)认识动滑轮和定滑轮,并通过比较将他们区别开来,(2)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滑轮和定滑轮及认清它们的作用,并思考利用滑轮的过程中所要考虑的因素(3)启发学生将滑轮与杠杆的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思考它们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运用。
需一个课时。
二、学情分析动滑轮和定滑轮在我们实际生活中其实很常见,比如升国旗时旗杆顶端的定滑轮,却很少有人学生能够关注到它们,因为它们的隐蔽性,譬如常见于建筑工地,且实际生活中动滑轮常和定滑轮共同组成滑轮组一起使用。
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很快就学会如何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但是,它们并不一定了解滑轮的作用,以及如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使用正确的实验方法。
当学生了解两种滑轮的作用和区分之后,也许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因此,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从生活中的国旗实力出发,又在课堂收梢处让学生对定滑轮的实际应用加以补充,使学生科学探究兴趣和能力得以促进发展。
三、教学目标在我看来,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出发点的归宿。
根据教改要求和教材内容,结合我所授课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①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概念;②知道定滑轮不省力动滑轮省一半力,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而动滑轮不能;③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随物体的移动而移动,而动滑轮不固定,会随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2.能力目标:学会亲手正确操作动滑轮和定滑轮,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会读测力计。
3.情感目标:从实验中收获探究简单机械乐趣,培养学生求知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动滑轮和定滑轮极其特点难点: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来为我们服务五、教学准备滑轮器材,测力计六、教学策略1.教学方式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尤其是在《小学科学》这种操作性强的课堂上。
定滑轮和动滑轮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定滑轮和动滑轮”。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简单机械部分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和作用,为后续学习滑轮组和其他简单机械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展示升旗的场景,引发学生对滑轮的关注和思考,然后安排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之处。
教材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滑轮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还缺乏系统的了解。
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但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2)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3)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同。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和作用。
(2)能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科学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2)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和作用,能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和验证。
2、教学难点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和总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理解其工作原理。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在教学中,我将采用直观演示法、实验探究法和启发引导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对定滑轮和动滑轮有初步的认识;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和作用;通过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科学结论。
2、学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主要采用观察法、实验法和讨论法。
定滑轮和动滑轮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定滑轮和动滑轮”。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是初中物理简单机械这一章节的重要内容。
教材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和作用,为后续学习滑轮组以及机械效率等知识奠定基础。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机械的基本原理,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对力的基本概念、平衡条件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在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机械,如升旗杆上的滑轮等。
但是,学生对于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还缺乏系统的认识,对于如何通过实验探究它们的特点和作用也需要进一步的引导。
此外,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和生动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和特点。
(2)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
(3)掌握定滑轮和动滑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经历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特点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2)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特点的实验过程。
2、教学难点(1)定滑轮和动滑轮实质的理解。
(2)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定滑轮和动滑轮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定滑轮和动滑轮”。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简单机械部分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知识不仅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也是后续学习更复杂机械的基础。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及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编排合理,由浅入深。
首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滑轮的概念,然后分别介绍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和特点,最后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两种滑轮的不同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_____年级的学生。
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喜欢动手实践。
他们在生活中已经对滑轮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还缺乏系统的了解。
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实验操作能力,但在数据分析和归纳总结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了解它们的结构特点。
知道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但不省力;动滑轮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2、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实验操作,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的能力。
3、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滑轮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科学现象,提高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及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定滑轮不省力、动滑轮省力的原理。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和学法:1、教法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1. 抵抗弯曲【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所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用简单实验说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教学重点】在有关的因素中实验研究抗弯曲能力分别与梁的宽度、厚度的关系;【教学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宽度不同、颜色的相同的纸条(3cm、6cm、12cm);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1张、2张、4张);小垫圈。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认识“横梁”和“柱子”(1)出示桥梁和房子的图片,学生观察:它们形状和结构上有相似的地方吗?(2)指出图片中的“横梁”和“柱子”在哪。
(3)小结:横梁和柱子都是支撑房子和桥梁的结构,直立的材料——柱子;横放的材料——横梁。
2、引出新课想象横梁断裂倒塌的情况,引出本课的主题:研究横梁抵抗弯曲的能力。
二、新课教学(一)学生猜测1、提问:你觉得横梁抵抗弯曲的能力和哪些因素有关呢?(往横梁自身因素引导)2、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板书内容。
3、指出本节课主要探究横梁的宽度和厚度与抵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关系。
(二)探究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1、回忆五年级主要学习的实验方法——对比实验,能说出对比实验的特点和要求是怎么样的?(对比实验中只有一个因素是不同的,其他因素都相同)2、明确实验方法后,提问:我们需要哪些实验器材?(同时打开书本)A、书本在两边垫起相同的高度——柱子;B、不同宽度的纸梁——横梁;(出示准备好的不同宽度纸梁)C、相同质量的垫圈——重物。
(出示小垫圈)3、提问:实验中的不同条件是什么?学生回答:纸梁宽度不同。
4、提问:除了宽度之外的条件呢?学生回答:其他条件都要相同。
5、怎样改变纸梁的宽度比较容易看出抗弯曲能力的变化?(出示准备好的不同宽度的纸梁引导)学生回答:成倍增加纸梁的宽度。
《滑轮》说课稿导语:对于物理课《滑轮》,各位有怎样的说课?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滑轮》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和参考。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物理通报版教材第一册第十一章第四节《滑轮》。
说课的过程包括:一、说教材,二、说教法、学法和教学原则,三、说教学过程,四、说作业,五、说板书五部分。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本届讲授的是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和各自的优点,指出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动滑轮的实质是个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二倍的杠杆,并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了它们的省力情况,把滑轮与杠杆联系在一起。
最后讲述了能同时应用定滑轮和动滑轮优点的滑轮组。
经过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分析,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关键是抓好学生的随堂实验。
因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②能区分定滑轮与动滑轮,会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2、能力目标:①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②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
③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归纳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实验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的教育。
②通过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③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并善于探索的学习品质。
二、说教法、学法和教学原则根据《滑轮》一课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演示、学生实验、放电脑动画、观察、讨论、讲解为主的多边法教学。
通过观察、实验和看电脑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探索新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遵循以下原则:①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④巩固与提高相统一的原则。
⑤具体和抽象相统一的原则。
三、说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分以下几个环节:1、新课引入:用课件(胖子和瘦子的故事)引出滑轮,激发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
《定滑轮和动滑轮》说课
【说课内容】
《定滑轮和动滑轮》是教科版科学课六年级(上)《工具和机械》单元第五课时的内容。
【教材分析】
定滑轮和动动滑轮是日常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机械,本节课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知道这两种机械的作用,这节是传统的机械单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跟前面的杠杆、轮轴相比,难度要小,这种机械没有变形,形式单一,学生容易认识。
在课堂上通过科学实验活动希望帮助学生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机械原理,也将把学生引向滑轮组的探索中。
所以《定滑轮和动滑轮》这节课必须由学生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
从而进行观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实践操作中获得收获。
【学情分析】
定滑轮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不是太熟悉。
因为它的位置比较高,比较隐蔽,真正见到过的为数不多,动滑轮也常与吊钩组合在一起,也不易看到,所以学生对这机械的感性认识是比较缺乏的。
所以老师在课前要注意搜集一些滑轮的照片,最好是在学生周围熟悉的,但不太注意的滑轮图片,使学生感觉到它与我们生活的接近。
【教学目标】
在《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科学概念
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重物移动;动滑轮不固定,随重物移动。
两种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两种滑轮在省力和用力方面的不同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两种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章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前面一课研究了轮轴机械,研究了轮轴省力的工作原理。
在这一课中,学生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这两种简单机械,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策略选择】
1、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联系小学生对实验操作很感兴趣的实际情况,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实验法”。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同时在采用“实验法”的基础上,还运用“观察法”、“讨论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
2、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
同时还以观察、提问、记录、讨论、小组实验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
【教具准备】
(1)每组学生准备:一个铁架台、蜡线、滑轮一个、钩码一盒、测力计一个。
(2)教师准备大一些的演示用的滑轮及学生用的备用品若干。
(3)相关图片、视频资料和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制定的三维目标,遵循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本着优化课堂结构的思想,我为本课教学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以问题开始,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以实验展开,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三)以发现结束,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四)以视频巩固,开阔眼界,感受神奇。
【教学效果预设和反思】
以上就是我为本课教学设计的四个环节。
本课教学设计比较注重学生的自我探究,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出科学的结论,老师不要过多进行限制,为确保学生研究活动的有效进行,本课把定滑轮和动滑轮分开进行探究,化大为小,小中求放,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
为防止重过程轻结果,最后还安排的巩固的环节,努力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程序,顺利地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使自身能力也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