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法规及导则
- 格式:docx
- 大小:7.05 KB
- 文档页数:2
节能评估导则节能评估导则是指在对某一建筑或设备系统进行节能评估时所应遵循的指导原则和步骤。
它能够帮助评估人员系统地分析和评估建筑或设备系统的节能性能,并向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节能改进建议。
以下是节能评估导则的主要内容和步骤。
首先,节能评估导则的目的是评估建筑或设备系统的能源使用情况,找出节能潜力和节能改进方向,并为节能改进提供技术支持。
因此,评估导则的首要原则是客观、全面、科学和可操作性。
其次,节能评估导则的步骤包括:建立评估目标和范围、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制定评估方法和指标、分析和评估能源使用情况、确定节能潜力和节能改进方向、制定节能改进方案和提供建议、编制评估报告和总结。
在建立评估目标和范围时,需要明确评估的具体目的和范围,例如评估建筑的整体能源使用情况,还是仅评估某个系统或设备的能源消耗情况。
确定评估目标和范围有助于提供具体的评估依据和数据需求。
在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阶段,需要收集建筑的设计图纸、设备的技术资料、能源计量数据等相关信息,以便进行后续的能耗分析和评估。
制定评估方法和指标是评估导则的核心内容,评估方法和指标应该准确反映建筑或设备系统的能源使用情况。
常用的评估方法和指标包括能源消耗强度、能源利用率、能源节约效果等。
在分析和评估能源使用情况时,需要对收集到的能耗数据进行归类和整理,并进行能源消耗趋势分析、运行状态分析、能源浪费分析等,以便找出能耗高峰和能耗异常的原因。
通过分析和评估,可以确定建筑或设备系统存在的节能潜力和节能改进方向。
节能改进方向可以是优化设备运行方式、改进设备控制策略、提高设备的能效性能等。
最后,在制定节能改进方案和提供建议时,需要根据评估结果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和建议,并给出实施的可行性和效果预期,以便为用户的节能决策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节能评估导则是对建筑或设备系统进行节能评估时所遵循的指导原则和步骤。
它能够帮助评估人员系统地进行节能评估,并为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节能改进建议,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节能水平。
节能技术评价导则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过度消耗的自然资源也越来越多。
环境噪音、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都随之而来,因此,节能技术的发展成为了当今世界的重要课题。
节能技术指在满足客观需要的前提下,通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新型节能设备、新型材料和新型工艺,采用有效的节能技术,实现资源、能源和经济合理化利用,以降低客观系统能耗,达到节能的目的。
为了保证节能技术的安全可靠,需要精心制定评价标准,科学考量,让节能技术的评价符合现行的节能技术评价体系,以促进节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为此,我国在结合国家相关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审核、评估及公开披露等措施,制定了《节能技术评价导则》(以下简称“导则”),以此对节能技术的发展进行规范、管理和控制。
《节能技术评价导则》由注册登记及审核、评估等部分组成,在评价方面,参照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现行节能技术指标管理及应用标准等,系统地对节能技术进行精准、全面、可持续的评估,以检验其可靠性,同时明确评估结果对节能技术应用情况的影响及限制。
另外,《节能技术评价导则》强调了节能技术的安全和可控性。
在审核方面,提出了审核的基本要求,并建立了审核机制,通过综合考虑节能技术的功能有效性、可靠性及性能优良性等,来实现对节能技术的审核管理。
同时,对重点节能技术提出了专项审核计划,以实施更严格的审核,确保节能技术的可控性。
此外,《节能技术评价导则》还提出了针对节能技术的明确应用条件,以保证节能技术的正确应用。
在实施应用前,要对节能技术的实际效果进行系统的评估,以此结合参考的相关文献和实习数据,来分析节能技术的适用性,进而判断是否满足节能技术的要求。
并且,《节能技术评价导则》明确提出了相关部门对节能技术发展的支持和扶持政策,鼓励企业投资节能技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节能技术评价导则》从注册登记及审核、评估到应用条件等方面,全面提出了节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各项规定,有助于科学合理地评价节能技术,促进节能技术的安全使用,从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民用建筑工程节能管理办法及导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民用建筑工程节能质量的监督管理,保证民用建筑工程符合建筑节能标准,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等有关法规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民用建筑工程的新建、改建、扩建等有关活动及对民用建筑工程质量实施监督管理的,必须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民用建筑,是指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
第三条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图审查机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等单位,应当遵守国家有关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履行合同约定义务,并依法对民用建筑工程节能质量负责。
各地建设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依法实施建筑节能质量监督管理。
第四条建设单位应当履行以下质量责任和义务:1、组织设计方案评选时,应当将建筑节能要求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2、不得擅自修改设计文件。
当建筑设计修改涉及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时,必须将修改后的设计文件送原施工图审查机构重新审查。
3、不得明示或者暗示设计单位、施工单位降低建筑节能标准。
4、不得明示或者暗示施工单位使用不符合建筑节能性能要求的墙体材料、保温材料、门窗部品、采暖空调系统、照明设备等。
按照合同约定由建设单位采购的有关建筑材料和设备,建设单位应当保证其符合建筑节能指标。
5、不得明示或者暗示检测机构出具虚假检测报告,不得篡改或者伪造检测报告。
6、在组织建筑工程竣工验收时,应当同时验收建筑节能实施情况,在工程竣工验收报告中,应当注明建筑节能的实施内容。
大型公共建筑工程竣工验收时,对采暖空调、通风、电气等系统,应当进行调试。
第五条设计单位应当履行以下质量责任和义务:l、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
2、民用建筑工程设计要按功能要求合理组合空间造型,充分考虑建筑体形、围护结构对建筑节能的影响,合理确定冷源、热源的形式和设备性能,选用成熟、可靠、先进、适用的节能技术、材料和产品。
《节约能源管理暂行条例》全文为贯彻国家对能源实行开发和节约并重的方针,制定了《节约能源管理暂行》,下面是详细内容。
《节约能源管理暂行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国家对能源实行开发和节约并重的方针,合理利用能源,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特制订本条例。
第二条城乡一切企业、事业单位以及机关、部队、团体和个人,都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能源,是指煤炭、原油、天然气、电力、焦炭、煤气、蒸汽、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薪柴等。
本条例所称节约能源,是指通过技术进步、合理利用、科学管理和经济结构合理化等途径,以最小的能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第二章管理体系第四条国务院建立节能工作办公会议,研究和审查有关节能的方针、政策、法规、计划和改革措施,部署和协调节能工作任务。
日常工作由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分工负责。
第五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指定主要负责人主管节能工作,并可建立节能工作办公会议制度。
日常工作由节能管理机构负责。
省、自治区、草辖市的重点耗能厅、局和地、市,应当有主要负责人主管节能工作,并明确相应的管理机构。
地方和部门的节能管理机构,主要负责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节能的方针、政策、法规和标准,制定本地区、本行业或者本部门的节能技术政策和规划,组级指导节能的技术开发、技术改造,检查、监督本地区、本行业或者本部门的企业和其他单位改进节能管理,统筹、协调完成节能工作任务。
第六条年综合耗能折合标准煤1万吨以上的企业(以下简称重点耗能企业),应当有主要负责人主管节能工作,并明确相应的管理机构。
年耗能不足1万吨的企业,由地方和部门参照上述并结合具体情况,做出规定企业的节能管理机构。
主要负责本企业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节能的方针、政策、法规、标准以及地方、部门发布的有关节能的规定,制订并组织实施本企业的节能技术措施,完善节能科学管理,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完成节能工作任务。
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
是指针对民用建筑的节能管理措施和规定。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
1. 建筑节能设计规定:民用建筑应符合国家相关的建筑能耗限定标准和要求,包括建筑外墙、屋顶、门窗等隔热保温结构的设计要求。
2. 能源管理要求:民用建筑应设置能源计量设备,监测能源消耗情况,进行能源利用情况的评估和分析,制定相应的节能措施。
3. 能源设备使用规定:民用建筑应使用节能型灯具、空调、电梯等设备,控制设备的使用时间和使用温度,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实现自动节能。
4. 采暖、空调系统规定:民用建筑应采用节能型采暖、空调系统,设置合理的温度和湿度控制范围,采用新风系统实现室内空气的循环。
5. 水资源管理要求:民用建筑应使用节水设备和措施,如低流量水龙头、水质净化设备等,提倡居民节约用水。
6. 建筑辅助设施要求:民用建筑应配备光伏发电设备、太阳能热水器等节能设施,并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
7. 能源管理培训要求:民用建筑的管理员和居民应接受节能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能源管理水平,提倡节约用能的意识。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具体的措施和要求可能会根据国家和地区的规定有所不同。
节能评估技术导则一、总则1. 为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促进节能技术实施和普及应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管理法》、《节能条例》、《节能减排法》等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导则。
2. 本导则适用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及其他节能评估场所。
二、术语1. 节能评估:指单位通过实施节能技术措施来确定其能耗水平,从而确定其节能减排水平的一种技术手段。
2. 单位:指社会组织、企业、职能机构等节能消费主体。
3. 能源消耗量:指单位在一定的时间内,以及一定量的生产活动或消费活动,消耗的所有能源的总量,包括电能、热能、煤气、液化石油气等。
4. 能源详细消耗量:指每日1时、每月1日或每月底消耗的每一种能源的具体量。
6. 能源消耗状况:指单位消耗能源有关的环境、安全、节能、投资状况等情况。
三、节能评估程序1. 筹备阶段:对对象、评估内容及评估基本原则、方法、技术等进行研究和确定,并组织评估和规划结果的撰写。
2. 数据采集:调查或通过其他渠道采集有关能源消耗、采暖工况、设备设施情况、生产、操作及其他必要的节能工作数据。
3. 节能量计算:根据采集的数据,对单位的能源消耗状况加以定量分析和评估,确定可节约的能源量。
4. 节能技术报告:撰写节能评估报告,以给出技术和可行性等方面的措施论证,以供参考并推广实施。
5. 实施及复核阶段:将节能技术报告提交单位把关部门审核,审核通过后,及时开展节能技术实施工作,定期进行节能复核。
1. 可以由单位本身设立或委托其他机构设立专业节能评估机构,定期开展节能评估工作。
2. 节能评估机构应当拥有节能技术专业技术人员、能源消耗量统计员等,具备以下权限:(1)可以上任此评估机构的主任、副主任;(2)全面负责节能评估工作;(3)知晓全过程的节能技术报告,并提出具体建议和实施方案;(4)定期对节能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及检查。
五、其他1. 单位应当将节能评估结果列入日常管理,定期审核,及时开展节能技术实施,持续执行节能工作。
第一节相关法律、法规、产业与技术政策一、相关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与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与国主席令第77号,2008年4月1日起施行);2、《中华人民共与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经2002年6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通过;根据2012年2月29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5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与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决定》修正。
《中华人民共与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分总则、清洁生产的推行、清洁生产的实施、鼓励措施、法律责任、附则6章40条,自2012年7月1日起施行。
);3、《中华人民共与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与国主席令[2008]第4号);4、《中华人民共与国电力法》(2009年修正);5、《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筑法》(经1997年11月1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通过;根据2011年4月22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筑法〉的决定》修正);6、《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与审查暂行办法》(国家发改委2010年第6号令);7、《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2011年修订)(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8、《山东省节约能源条例》(鲁政发[2009]94号);9、《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发改环资[2004]2505号);10、《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11、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与审查工作的通知》(发改投资[2006]2787号);1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的通知》(国办发[2008]106号);13、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鲁政发[2007]39号);14、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鲁发[2007]24号);15、《山东省“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16、《山东省节约能源“十二五”规划》17、《山东省清洁生产“十二五”推行规划》18、《山东省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二、产业与技术政策1、《国务院关于发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通知》(国发[2005]40号);2、《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国家发改委令第21号);3、《国家鼓励发展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技术》(国家发改委2005第65号);4、《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与审查指南(2006)的通知》(发改环资[2007]21号);5、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与审查暂行办法(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令第6号);6、《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7、《建设部关于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的实施方案》(建科[2011]194号。
【节选】前言本标准是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下达2004年行业标准项目补充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4]1951号)要求制定。
通过本标准的制定,建立健全以质量为中心、以标准为依据、以计量为手段的节能技术监督体系,对影响电网和发电设备经济运行的重要性能参数和指标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及调整。
使能源的消耗率达到最佳水平。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试验分会归口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东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敏、冷杰、王天、张永兴、戴黎、刘文弘。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屯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一号,100761)。
统计期排烟含氧量为规定值的±0.5%。
6.2.3.8空气预热器漏风系数及漏风率。
空气预热器漏风系数是指空气预热器烟道出、进口处的过量空气系数之差。
空气预热器漏风率是指漏入空气预热器烟气侧的空气质量占进入空气预热器烟气质量的百分率。
预热器漏风系数或漏风率应每月或每季度测量一次,以测试报告的数据作为监督的依据。
管式预热器漏风系数每级不大于0.05。
热管式预热器漏风系数每级不大于0.01。
回转式预热器漏风率不大于10%。
6.2.3.9除尘器漏风率。
除尘器漏风率是指漏入除尘器的空气质量占进入除尘器的烟气质量的百分率。
漏风率的测试方法一般采用氧量法。
除尘器漏风率至少检修前后测量一次,以测试报告的数据作为监督的依据。
电气除尘器漏风率:小于300MW机组除尘器漏风率不大于5%,大于或等于300MW机组除尘器漏风率不大于3%。
布袋除尘器漏风率不大于3%。
-水膜式除尘器和旋风除尘器等除尘器漏风率不大于5%。
6.2.3.10吹灰器投入率。
吹灰器投入率是指考核期间内吹灰器正常投入台次与该装置应投入台次之比值的百分数。
吹灰器投入率的监督以报表、现场检查或测试的数据作为依据。
统计期间吹灰器投入率不低于98%。
节能技术评价导则现代社会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的发展已经逐步成为人们提升生活水平的重要基础,而资源紧缺、环境恶劣、经济增长下滑等社会困境也渐渐出现。
为了适应这样的情况,社会上对节能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以节省能源,减少排放,降低能源成本,改善能源系统效率,延长能源使用寿命,保护和改善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实现节能和节能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对节能技术的评价变得尤为重要。
节能技术的评价不仅是该技术本身的能效和节能应用后效果的计算和分析,还是该技术的动态发展和应用的考察,其能源效率的提升,节能技术的经济性、社会性等方面的体现。
因此,《节能技术评价导则》的编制可以帮助企业和其他用户对节能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综合的评价,更有效地利用节能技术,从而推动节能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节能技术评价导则》应包括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
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节能技术的技术性能、能源效率、经济性等指标,以更好地反映出各类节能技术的能源效益和发展趋势,为评价节能技术的动态发展提供科学支持。
评价方法包括技术评估和经济评估,以更准确地反映技术能效和应用效果。
而评价标准则从市场、社会环境等更广泛的层面出发,将社会性、环境性等指标考虑到节能技术的评价中,使节能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得到促进。
在编制《节能技术评价导则》时,应充分考虑技术性、经济性和社会性等多方面的要求,权衡各方面的利弊,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以便更好地发挥节能技术的节能效益,以及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可持续性。
首先,系统地梳理节能技术发展及其应用,建立节能技术发展模型,明确节能技术评价的方法和标准;其次,重点准确计算各项指标,以及给予合理的权重,为节能技术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最后,结合当前社会情况,从社会、环境、经济等方面给予评价,更有利于展示节能技术的可持续性发展。
《节能技术评价导则》是当今节能技术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科学合理的节能技术评价,将更好地推动节能技术的使用与发展,从而实现节能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成都市民用建筑节能设计导则及审查要点一、成都市民用建筑节能设计导则1、选择合理的建筑结构,充分利用循环利用材料,优先采用节能、耐久、可回收利用的材料;2、全面考虑节能设计,建立科学有效的节能评估制度,实施系统工程设计;3、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材料,尽量采用符合节能认证要求的技术、产品;4、重视灯具、空调器具、站柜等电器产品选型,加强建筑表皮的节能管理;5、优化户内居住环境与技术设施,提供可靠的节能建筑技术服务;6、提高建筑节能系统的运行维护能力,对节能机制实施有效监督。
二、成都市民用建筑节能设计审查要点1、建筑节能设计审查要点主要包括:建筑节能设计报告,节能材料使用情况,环境效果论证,系统工程方案,技术手段及考核测试结果,节能负责人管理机制,维护保养制度等;2、对建筑的节能设计准备要求是:建筑结构形式应合理,采用节能、耐久、可回收利用的材料;3、建筑表皮节能设计要求是:合理布置节能门窗,采用节能隔热材料和节能防火材料以及相应的保温补偿措施;4、照明设施节能计划要求是:采用符合节能标准的灯具及照明系统,合理布置照明设施,节省电力;5、空调设施节能设计要求是:合理选择和配备空调设备,采用节能新技术,合理利用冷却水系统,优化冷热源设计;6、其他节能技术手段要求是:综合运用智能控制技术、LED技术、太阳能光伏节能技术等;7、节能机制要求是:建立有效的节能管理机制,加强对建筑节能技术的维护保养和检测管理,保证建筑节能工程质量。
以上就是成都市民用建筑节能设计导则及审查要点的内容。
成都市政府积极推动建筑节能,提高建筑环境的节能效果,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提升成都市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编号名称生效日期适用内容发布部门查新途径类型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18/10/26全文全国人大常委会网络法律2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2017/12/27全文全国人大常委会网络法律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8/10/26全文全国人大常委会网络法律4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2015/4/24全文全国人大常委会网络法律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7/2全文全国人大常委会网络法律6(2009年12月26日修订)2009/12/26全文全国人大常委会网络法律7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2/29全文全国人大常委会网络法律8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9.1.1全文全国人大常委会网络法律9节约用电管理办法2000.12.29全文国家经贸委网络法规10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督管理办法2009.9.1全文国家质监总局网络法规11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2006.8.6全文国务院网络法规12《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2016年6月1日修订)2016.6.1全文国家发改委/质监总局网络法规13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11.6.21全文财政部、发改委网络法规14《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2016.12.20全文国务院网络法规15工业节能管理办法2016.6.30全文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法规16《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2006版2007年全文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网络节能技术17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产品)淘汰目录(第一批)2009.12.4全文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节能技术18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产品)淘汰目录(第二批)2012.10.1全文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节能技术19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产品)淘汰目录(第三批)2014.3.6全文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节能技术20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产品)淘汰目录(第四批)2016.3.14全文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节能技术21节能机电设备(产品)推荐目录(第一批)2009.5.27全文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节能技术22节能机电设备(产品)推荐目录(第二批)2010.8.16全文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节能技术23节能机电设备(产品)推荐目录(第三批)2011.12.8全文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节能技术能源法律法规清单48GB/T 15316-2009《节能监测技术通则》2009.11.1全文国家质监总局网络规范49GB/T 15912.1-2009《制冷机组及供制冷系统节能测试 第1部分:冷库》2010.5.1全文国家质监总局网络规范50GB/T 17166-1997《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1998.10.1全文国家技术监督局网络规范51GB 17167-2006《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2007.1.1全文国家质监总局网络规范52GB/T 17981-2007《空气调节系统经济运行》2008.6.1全文国家质监总局网络规范53GB/T 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2003.3.1全文国家质监总局网络规范54GB 19210-2003《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2003.6.30全文国家质监总局网络规范55GB 19576-2004 《单元式空气调节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2005.3.1全文国家质监总局网络规范56GB 19577-2015《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2017.1.1全文国家质监总局网络规范57GB 19761-2009《通风机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2010.9.1全文国家质监总局网络规范58GB 50033-2013《建筑采光设计标准》2013.5.1全文国家建设部/国家质监总局网络规范59GB 50034-2013《建筑照明设计标准》2014.6.1全文国家建设部/国家质监总局网络规范60GB 50365一2005《空调通风系统运行管理规范》2006.3.1全文国家建设部/国家质监总局网络规范61GB/T 13467-2013《通风机系统电能平衡测试与计算方法》2014.7.1全文国家技术监督局网络规范62GB/T 13468-2013《泵类系统电能平衡测试与计算方法》2014.7.1全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网络规范63GB/T 6422-2009《用能设备能量测试导则》2009.11.1全文国家质监总局网络规范64GB/T 3484-2009 《企业能量平衡通则》2009.11.1全文国家质监总局网络规范65GB/T 15320-2001《节能产品评价导则》2001.7.1全文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网络规范66GB/T 13234-2009《企业节能量计算方法》2009.11.1全文国家质监总局网络规范67GB/T 28750-2012《节能量测量和验证技术通则》2013.1.1全文国家质监总局网络规范68GB/T 13471-2008《节电技术经济效益计算与评价方法》2009.5.1全文国家质监总局网络规范69GB/T 16664-1996《企业供配电系统节能监测方法》1997.7.1全文国家技术监督局网络规范70GB/T 12325-2008《电能质量 供电电压允许偏差》2009.5.1全文国家质监总局网络规范71GB/T 12326-2008《电能质量 电压波动和闪变》2009.5.1全文国家质监总局网络规范。
会议资料 DL/T1052-2007 《节能技术监督导则》宣贯材料张敏东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目录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术语和定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体系和职责......................................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电网企业节能技术监督............................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火力发电企业节能技术监督........................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 规划、设计和基建..........................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 生产运行.................................. 错误!未定义书签。
6.3 能源计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6.4 节能技术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6.5 节能技术检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6.6 节能技术资料.............................. 错误!未定义书签。
2会议资料 DL/T1052-2007前言电力行业标准《节能技术监督导则》DL/T1052-2007(以下简称导则)已于2007年12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为了有利于本导则的贯彻执行,特编写了节能技术监督导则宣贯材料。
节能设计专篇编制导则
1、为执行国家有关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落实国家、XXX省和XX市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提升建筑能效水平,降低建筑运行能耗及碳排放,结合XX市气候特征、产业基础和能源结构制定本导则。
2、本导则适用于XX市行政区域内城镇新建、扩建、改建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设计可参照执行,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 GB s5015的要求。
3、在保证室内热环境的前提下,建筑除应进行节能设计外,还应按规定应用可再生能源。
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8年4月1日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年1月1日施行);
(3)《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 号);
(4)《国务院关于发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通知》(国发[2005]40号);
(5)《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国家发改委2007年4月);
(6)《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指南(2006)的通知》(发改环资[2007] 21 号);
(7)《“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发改环资[2006]1457 号);
(8)《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2006 年);
(9)《十五工业结构调整规划纲要》(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2001年10 月);
(10)《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第一批)》(国经贸资源〔2000〕137 号);
(11)《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第二批)》(国家经贸委、国家环保总局2003第21号);
(12)《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第三批)》(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
总局
2006 第86 号);
2、标准规范
(1)《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2589- 1990);
(2)《企业能耗计量与测试导则》(GB6422-1986);
(3)《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通则》(GB17167-2006); (4)《节能监测技术通则》(GB 15316-1994);
(5)《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GB/T17166-1997);
6)《设备热效率计算通则》(GB/T2588-2000);
7)《企业节能量计算方法》(GB/T13234-1991);
8)《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GB/T15587-1995);
9)《评价企业合理用热技术导则》(GB/T3486-1993);
10)《评价企业合理用电技术导则》(GB/T3485-1998);
11)《评价企业合理用水技术导则》(GB/T7119-2006);
12)《企业能量平衡统计方法》(GB/T16614-1996);
13)《企业能量平衡表编制方法》(GB/T16615-1996);
14)《企业能源网络图绘制方法》(GB/T16616-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