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DSA容积重建在颅内小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
- 格式:pdf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3
3D-DSA 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应用优势黄荣珍;姚秀华;王儒发;岑建【摘要】目的:评估平板探测器3D-DSA 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价值。
方法收集临床上疑似颅内动脉瘤和其它脑血管病在行常规全脑血管造影中发现或疑似脑动脉瘤的58例患者,均常规位造影(2D-DSA)后即行旋转采集,将旋转数据传送到3D 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处理,分析动脉瘤检出情况、瘤体及瘤颈显示情况、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比较3D-DSA 技术与2D- DSA 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有无差异。
结果2D- DSA 检查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8.89%、75.00%;3D-DSA 检查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00%,2D-DSA 与3D-DSA 的灵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D-DSA 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率高于2D-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D-DSA 显示的信息量优于2D-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3D-DSA 可提高颅内动脉瘤检查的灵敏度、诊断率和信息量。
【期刊名称】《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8)002【总页数】3页(P195-197)【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三维重建【作者】黄荣珍;姚秀华;王儒发;岑建【作者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介入室,广西百色 533000;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西南医院放射科,广西百色 533000;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西南医院放射科,广西百色 533000;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西南医院放射科,广西百色 5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9;R816.1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CA)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的病因,准确诊断并及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3D-DSA影像能从任意角度立体观察和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形态、数目及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对小动脉瘤的确诊及大动脉瘤中有无穿支动脉等有优势,为治疗计划、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帮助。
3D DSA辅助对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附21例报告)摘要】目的回顾并总结微小动脉瘤(直径≤3mm)的诊断和微创治疗经验,及3D-DSA在其中的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8月至2012年7月,利用3D-DSA脑血管造影确诊的21例微小动脉瘤患者,分析诊断及治疗过程,总结微小动脉瘤的诊断及微创治疗经验,以及3D-DSA的应用体会。
结果前交通动脉11瘤,后交通动脉瘤7例,椎-基底动脉动脉瘤3例,21例中介入治疗8例,均完全闭塞,夹闭10例,3例保守治疗,门诊随访,无一例死亡。
结论对于微小动脉瘤,3D-DSA结合影像工作站重建,较传统2D DSA能明显增加其检出率及检出精确性,对手术评估及计划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2D DSA结合3D DSA重建,可以认为是检出微小动脉瘤的“金标准”。
【关键词】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造影介入治疗手术夹闭1 前言动脉瘤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其致死率可达40%~60%,而一旦误诊、漏诊或延迟诊断则会进一步增加致死、致残率[1]。
因此,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微小动脉瘤由于形态较小,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上又有其自身独特性。
我单位于2010年新引进了西门子Zeego X线数字成像系统,积累了较多3D DSA诊治颅内动脉瘤的资料,本文根据2010年8月至2012年7月的相关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了微小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体会,探讨3D DSA在微小动脉瘤诊治中的作用及效果,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如下:2 对象和方法2.1 一般资料:我科2010年8月至2012年7月最终确诊为微小动脉瘤的患者共21例,男性9例,女12例,年龄33~71岁,平均53岁。
12例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
9例为突发头痛,颅脑CT检查无蛛血。
其中,1例女性为头痛,高血压II级,颅脑CT未见有蛛血。
3例为偶然发现(头部外伤)。
1例女性为心慌头晕不适,内科保守治疗,腰穿后发现蛛血转入我科。
舒芬太尼用于妇科肿瘤患者全身麻醉对应激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分析朱焱林1 孙建宏2①(1.靖江市人民医院 靖江 214500 2.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扬州 225000)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舒芬太尼用于妇科肿瘤全身麻醉对应激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并为临床同类患者的麻醉管理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于我院住院治疗妇科肿瘤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并展开回顾分析,所有患者的采用舒芬太尼,并统一用量,比较分析使用舒芬太尼后患者的应激反应情况和免疫功能情况。
结果:患者麻醉前舒芬太尼后的收缩压(SBP)、心率(HR)、NE、Cor、血氧饱和度(SPO2)等指标与使用舒芬太尼麻醉后的差异显著(P<0.05)。
使用后的CD4+和CD8+与使用后的差异显著(P<0.05)。
结论:舒芬太尼用于妇科肿瘤患者全身麻醉对应急反应和免疫功能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以表面过度应激反应和免疫反应的情况发生,提高麻醉效果和患者恢复质量,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实践[1]。
关键词:舒芬太尼 妇科肿瘤 全身麻醉 应激反应 免疫功能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6.06.076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6-0066-01 妇科肿瘤是临床常见并,影响妇女身体健康,制约妇女的生活质量,给予妇女及其家属带来严重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
针对妇科肿瘤患者需要采用肿瘤切除的方式,在进行手术时,需要采用全身麻醉的方式,而麻醉中受到应激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可能会导致手术效果不够理想的情况,探究舒芬太尼用于符合肿瘤全身麻醉对应激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本次研究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于我院住院治疗妇科肿瘤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并展开回顾分析,所有患者的采用舒芬太尼,并统一用量,比较分析使用舒芬太尼后患者的应激反应情况和免疫功能情况,报告如下。
三维 CT 血管造影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发布时间:2022-11-25T07:43:59.495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17期作者:申海彬[导读] 目的分析三维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申海彬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省泰州市 225500摘要:目的分析三维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选取2021年间我院进行CTA和DSA检查的95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
分析比较三维CTA、VSA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VSA)效果。
结果经DSA确诊48例,占率50.53%。
CTA确诊45例,占率47.37%。
对于不同部位检出率、瘤颈宽度、瘤体最大径测量比较,两种检测方式均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比较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三维CT血管造影和三维DSA诊断均显一定优势,但其三维CTA仅需要肘静脉穿刺,具有创伤小、风险低、费用低等特点,能够对瘤体位置、瘤体径做出更好的判断,更值得推广且易被患者接受。
关键词:颅内微小动脉瘤;三维CT血管造影;诊断效能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壁异常膨出,其可分为先天性动脉瘤和后天性动脉瘤两种[1]。
先天性呈囊状,后天性主要与动脉硬化有关,其次为外伤性、感染性。
颅内动脉瘤可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产生剧烈头痛、意识障碍、恶心呕吐、精神失常等,严重时可导致颅内压升高、脑血管痉挛[2]。
临床将直径〈3mm的称为颅内微小动脉瘤(VSA),采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动脉穿刺完成检查,此种方式有创性、风险较大,三维CT血管造影(CTA),具有无创性临床操作更为安全[3]。
以上两种方式均具备VSA检查的准确性,同时可为临床医师诊断,以及后续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本文基于此为验证三维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开展了此次研究,具体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纳入2021年间我院95例进行三维技术检查患者。
三维DSA 及仿真内镜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Ξ赵中庆 于爱军 王 琳 朱 铭 王晓莉 乔元岗(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提 要 目的 评价三维DSA 技术在脑血管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92例患者所做三维DSA 影像与传统二维DSA 进行比较,分析颅内动脉瘤在三维DSA 上的影像表现。
结果 与二维DSA 相比,三维DSA 在对动脉瘤显示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结论 3D DSA 的重建技术对影像信息的收集非常重要,在动脉瘤介入治疗中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三维DSA ;动脉瘤;仿真内镜 颅内动脉瘤是造成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的主要原因,一旦二次出血,是患者致残和死亡率较高的疾病[1~2]。
因此,早期发现动脉瘤并进行治疗非常重要。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被视为诊断颅内血管疾病的“金标准”,但对复杂的血管解剖结构,常规二维DSA (2D DSA )很难提供完整的诊断信息,三维DSA (3D DSA )及仿真内镜技术的应用,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1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搜集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所做的三维DSA 检查共92例。
其中,男70例,女22例,年龄12~65岁,平均40.7岁。
所有患者均做全脑DSA 及旋转DSA 检查,并行三维DSA 重建。
其中临床表现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病例82例(均经CT 证实),10例表现为动眼神经麻痹,共发现动脉瘤75例,80枚,62例行介入栓塞术。
三维DSA 影像的获得:机器采用Philips FD20血管机,机架用propeller 位置,C 臂旋转在侧位平面上进行,旋转平均1215F/s ,转速30°/s 整个旋转过程持续6s ,旋转过程中,对比剂采用碘海醇350,流速4~6ml/s ,流量20~25ml ,曝光延时2s ,注入颈内动脉。
对获得的图像自动传入Integris 3D-RA 工作站,得到三维血管树结构,然后以病变血管为基础改变容积尺寸和矩阵进行二次或三次重建,得到立体感较强的三维影像,选择直方图功能面板,调节滑杆控制器,直到获得理想的血管影像。
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发表时间:2013-08-28T16:07:48.0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2期供稿作者:曹宏勇[导读] 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常规方法虽然有CTA,MRA等无创检查,但脑血管造影仍是目前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
曹宏勇(江西省新余市人民医院介入室 338000)【摘要】目的探讨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使用GE公司innova 3100血管平板机,对20例MRA考虑为动脉瘤的患者行常规2D脑血管造影和3D脑血管造影并重建。
结果与常规2D脑血管造影图像及MRA图像比较,颅内动脉瘤的3D重建图像具有明显优势,为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栓塞治疗发挥巨大作用。
结论3D-DSA的重建图像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栓塞治疗中作用巨大,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关键词】3D DSA 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图分类号】R7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2-0179-02 颅内动脉瘤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约半数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其破裂后再出血的死亡率达40%以上。
因此.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DSA乃是目前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1]。
常规2D脑血管造影或者MRA,CTA对动脉瘤的显示都不如3D-DSA。
3D-DSA是DSA技术、旋转血管造影技术及计算机三维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通过2次旋转DSA采集图像,传至工作站进行3D重建,它解决了血管扭曲重叠的问题,可以随意从任意角度观察动脉瘤大小,具有更直观的3D效果。
3D-DSA对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瘤颈的显示以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都能明确显示,这对于临床医师制订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尤其在复杂病例,对动脉瘤形态、瘤颈的显示、与邻近血管及颅底关系的准确评价,是决定能否进行或者如何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或手术治疗的前提。
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探讨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2005年1~7月,对57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行3D脑血管造影检查,分析动脉瘤的形态特征,根据造影结果决定治疗方案。
结果:57例患者经2D和3D检查。
确定48例共51个动脉瘤,分别采取血管内治疗及手术夹闭等治疗。
结论:3D-DSA对颅内动脉瘤的形态特征显示极佳,对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三维重建;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目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作为对颅内动脉瘤诊断是最直接、最可靠的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常规DSA(2D-DSA)存在动脉瘤显示不清及病变血管与周围血管重叠的问题。
近年来我们使用3D-DSA(3-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技术对临床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进行检查取得了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5年1~7月,我院共收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72例,对其中的57例患者进行了脑血管造影检查。
其余患者行CTA检查或直接手术探查。
57例患者中男25例,女32例,年龄25~72岁,平均53.6岁。
全部经脑CT扫描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Hunt-Hess分级:Ⅰ级13例、Ⅱ级25例、Ⅲ级12例、Ⅳ级6例、V级1例。
1.22D及3D检查:使用美国GE公司LCV+DSA机,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置5F导管鞘,以5F单弯造影导管对双侧颈内动脉、椎动脉行常规正、侧位脑血管造影,选用非离子型造影剂欧乃派克(碘浓度为300 mg)。
颈内动脉造影剂速度为5 ml/s,总量7 ml;椎动脉造影剂速度为4 ml/s,总量6 ml。
对发现动脉瘤或疑有动脉瘤的患者直接行RDSA(Rotaf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 -phy),旋转造影颈内动脉造影剂速度为3 ml/s,总量21 ml、椎动脉造影剂速度为3 ml/s,总量18 ml。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小型动脉瘤临床诊断中的效果【摘要】目的:分析3D-DSA对于颅内小型动脉瘤的诊断作用。
方法:随机抽取从2015年12月至2017年1月在医院就诊的颅内小型动脉瘤病人共有100例,全部病人都分别应用3D-DSA与3D-CTA进行诊断,比较两者的确诊状况。
结果:3D-CTA检测颅内小型动脉瘤的确诊率为80.00%,3D-DSA的确诊率为96.00%,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3D-DSA检测能够有效地提高颅内小型动脉瘤的确诊率。
【关键词】3D-DSA;3D-CTA;颅内小型动脉瘤;确诊率颅内小型动脉瘤是指大脑动脉血管直径较小的一种肿瘤,该病恶化会引发蛛网膜下隙的出血症状,该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都非常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
因此,在临床中应提高早期诊断的确诊率。
在该病的传统诊断中多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进行检测[2],近年来三维CT血管造影技术(3D-CTA)以及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3D-DSA)成为一种新型的检测技术。
为了分析3D-DSA对于颅内小型动脉瘤的诊断作用,本文随机抽取从2015年12月至2017年1月在医院就诊的颅内小型动脉瘤病人共有100例展开临床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从2015年12月至2017年1月在医院就诊的颅内小型动脉瘤病人共有100例,全部病人的病程应不超过一周,且都需签订知情同意协议,排除存在严重性的心脏和肝脏等器质性病变的病人,排除存在精神异常的病人。
研究对象中共有男性42例,女性58例;病人的年龄范围在21至79岁,平均年龄是(53.21±7.89)岁。
本研究符合我院伦理委员会的规定。
1.2 方法全部病人分别应用3D-DSA与3D-CTA进行诊断,其中3D-DSA使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仪进行检测,来自于西门子公司,型号为Artis Zeego,检测时应以改良Seldinger方法进行股动脉穿刺,然后安放导管鞘进行分导,将适当的造影剂注入两侧的颈内动脉血管、椎动脉血管与颈外动脉血管,先应用2D-DSA技术在正侧位实施扫描明确病灶中心,然后分别在正向、侧向与两侧斜向旋转扫描,再传输到相连的工作站实施三维重建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