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454.00 KB
- 文档页数:12
关于孝的文言文故事1、卧冰求鲤:晋朝时,王祥的父亲病重,继母对王祥十分不满,甚至曾通过冰求鲤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王祥卧冰求鲤的情节,表达了对继母忠贞孝顺的赞美,也展现了王祥不为所动,始终保持孝顺的态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的行为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是需要用行动去证明的。
2、鹿乳奉亲:周朝的郯子,父母年老,患眼疾,要吃鹿乳。
郯子便披鹿皮进入深山,挤鹿乳供奉双亲,不料猎人射杀了一只鹿,郯子将鹿乳献给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这个故事赞扬了孝的文言文,表达了对父母孝顺的美好赞美。
3、怀桔遗亲:后汉陆绩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他年六岁的时候,在九江见袁术。
袁术出橘子招待陆绩的时候,陆绩偷偷把两个橘子藏起来,等到回去的时候,袁术对陆绩说:“陆郎,我母亲生性极爱橘子,我想回去给母亲尝尝。
”陆绩跪下回答说:“我母亲天生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给母亲尝尝。
”袁术非常惊讶,赞叹不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道是人的天性,即使是小孩子也能懂得孝顺。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明白孝的重要性。
4、啮指心痛:啮指心痛是描述曾参孝行的一种表达方式。
通过啮指的方式,表达了曾参对母亲的孝心和思念之情。
这种表达方式通过动作和动作的重复,形象地表达了孝敬的行为和内心的痛苦。
5、扼虎救父:杨香年十四岁时,她跟随父亲到田间割稻。
突然有一只猛虎出现,父亲被拽走了。
尽管她没有受伤,杨香还是用尽全力扼住猛虎的咽喉,成功救出了父亲。
这个故事展现了孝道的重要性,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危险,孝顺的人都能舍己救人,甚至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
这种精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6、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子,母亲薄太后一直是他养母。
汉文帝以仁孝之名,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他亲自尝过汤药后,觉得合适才让母亲服用,这种行动体现了他的孝心和对母亲的深厚孝敬。
这故事告诉我们,孝道要从细节做起,以行动来表达对母亲的孝敬。
7、卖身葬父:董永家境贫寒,父亲去世后,他借钱买地埋葬了父亲。
【导语】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有不少孝⼦的故事,其中流传甚⼴的是“⼆⼗四孝”。
下⾯是©⽆忧考⽹分享的⼆⼗四孝的24个孝的故事。
欢迎阅读参考!1.⼆⼗四孝的24个孝的故事 1.孝感动天。
远古帝王舜年轻时,⽗亲、继母和异母之弟多次想害死他,但舜仍然对⽗母孝敬,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感动了天,于是就有⼤象和⼩鸟帮他耕种,后来帝尧还把帝位让给了他。
2.戏彩娱亲。
春秋楚国的⽼莱⼦为了让⽗母开⼼,70多岁时仍然穿着五⾊彩⾐,拿着拨浪⿎戏耍,就像⼩孩⼀样。
⼀次他跌了⼀跤,怕⽗母伤⼼,就躺在地上装哭,逗得⽗母很⾼兴。
3.⿅乳奉亲。
周朝郯⼦的⽗母年⽼时想吃⿅乳,郯⼦就⾝披⿅⽪,想混到⿅群中去取得⿅乳。
不料猎⼈把他当做了真⿅,要⽤⼸箭射杀他。
他连忙解释,猎⼈才知是⼈,对他⼤加赞扬。
4.为亲负⽶。
春秋鲁国⼈仲由,年轻时家贫,⾃⼰常吃野菜,却从百⾥之外负⽶回家侍奉双亲。
后来他做了⼤官,但是⽗母死了,他经常感叹:“现在我还想为⽗母亲去负⽶,却再不能了。
” 5.啮指⼼痛。
春秋鲁国⼈曾参少年时经常到⼭⾥去打柴。
⼀天家⾥忽然有客⼈造访,母亲不知如何接待,就⽤⽛咬⾃⼰的⼿指。
曾参忽然觉得⼼疼,明⽩是母亲在召唤,便赶快回家招待客⼈。
6.芦⾐顺母。
春秋鲁国的闵损常受继母虐待。
冬天继母的亲⽣⼦的棉⾐⾥是棉花,⽽他的棉⾐⾥是芦花。
后来⽗亲发觉后要休掉妻⼦,闵损反⽽为继母求情,继母从此对他⼗分疼爱。
7.亲尝汤药。
汉⽂帝⾝为⼀国之君,对母亲⾮常孝顺。
⼀次母亲病重,汉⽂帝⽇夜守护,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好后,他都要先尝⼀尝,觉得合适才端给母亲。
8.拾葚供亲。
汉代的蔡顺⽣活岔困,每⽇拾桑葚奉养母亲。
⼀天遇到军⼠,问他为什么把红桑葚和⿊桑葚分开装他说⿊桑葚让母亲吃,⽽红桑葚⾃⼰吃。
军⼠们就送给他⽶和⽜,让他孝敬母亲。
9.为母埋⼉。
晋代郭巨家道中落但妻⼦⽣了⼀个男孩,郭巨怕养孩⼦影响供养母亲,准备将⼉⼦埋掉。
挖坑时,突然挖到⼀坛上天所赐的黄⾦,于是既可孝敬母亲,⼜可抚养⼉⼦了. 10.卖⾝葬⽗。
10个中华孝道故事1.仲由“百里负米”:仲由从小家境贫寒,年幼时十分孝顺。
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他不论刮风下雨都要去百里之外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
2.闵损“单衣顺母”:闵损生母早死,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芦花做的“棉衣”。
父亲知道后要休掉继母,闵损却劝说父亲留下继母,从而保全了一家人。
3.郯子“鹿乳奉亲”:郯子为了治疗父母的眼疾,披上鹿皮进深山,钻入鹿群,挤取鹿乳供父母服用。
4.老莱“戏彩娱亲”:为了不使自己老来寂寞,老莱假装自己不老,还嬉戏顽皮,以娱双亲。
5.董永“卖身葬父”:董永为了使父亲得以安葬,甘愿卖身做奴隶。
6.江革“行佣供母”:战乱时期,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乞求不要杀他。
贼人被他的孝心感动,不杀他,还给他衣服和食物。
7.庾黔娄“尝粪忧心”:南齐时的庾黔娄,为县令时只有二十六岁。
他从小家庭观念重,外出做官内心不安。
一天庾黔娄突然流鼻血,心想这是父亲生病时的前兆。
黔娄不顾一切辞官回家,在回家的路上他心神不定地推算凶吉。
8.陆绩“怀橘遗亲”:陆绩是三国时期的吴国官员。
六岁时,他随父亲陆康到九江拜见袁术。
袁术用橘子招待他们,陆绩偷偷地往怀里藏了三个。
临走时,陆绩拜谢袁术,橘子从怀中滚落在地。
9.黄香“扇枕温席”:东汉时的黄香九岁丧母,夏天天气炎热,他便在父亲睡觉的床前扇扇子,使蚊虫不来叮咬父亲。
冬天则用自己的体温为父亲暖热被窝再让父亲上床睡觉。
10.吴猛“恣蚊饱血”:晋朝时的吴猛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
夏夜,吴猛让蚊子在他身上恣意叮咬自己而不驱赶它们,目的是让蚊子吸饱了血不再叮咬父母。
关于孝道的故事
故事一,《孝心感动天》。
在古代,有一个叫做顾愚的人,他对母亲非常孝顺。
每天他都会亲自为母亲做饭、洗衣服,还会陪伴母亲聊天。
有一天,天空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洪水淹没了整个村庄。
顾愚听到母亲的呼救声后,毫不犹豫地冲进了洪水之中,将母亲救了出来。
顾愚的孝心感动了上天,洪水突然停了下来,村庄也得以幸免于难。
故事二,《感恩之心》。
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里,有一个叫做李明的孩子。
李明的父母年迈体弱,生活十
分艰辛。
但是李明总是很孝顺地照顾父母,每天早早地起床为父母做饭,帮他们做家务。
父母生病的时候,李明更是日夜不离地照顾他们。
父母在临终之际,对李明说,“孝顺父母是我们的责任,但是你更要记得感恩,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
”李明听后深受触动,从此更加珍惜父母的养育之恩,也更加懂得感恩之心。
故事三,《孝道传家》。
在一个世代孝子孝女的家族中,有一个叫做王小明的孩子。
王小明的父母对他
非常严格,但他却从不抱怨,每天都会尽心尽力地照顾父母。
父母生病的时候,他更是日夜不离地照顾他们,直到他们康复为止。
王小明的孝道精神感染了整个家族,家族中的每一个人都把孝道当作家族的传统美德,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孝道不仅是
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和尊重,更是一种美德,一种家族的传统。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故事中汲取力量,珍惜父母的养育之恩,传承孝道美德,让孝道之风在我们的家族中代代相传。
愿我们都能成为孝道的传承者,让孝道之风在中华民族中永远不息。
二十四孝故事1. 孝顺的刘海。
刘海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他的母亲生病了,他整天照顾母亲,不离不弃,直到母亲康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2. 孝顺的张良。
张良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他的父亲年老多病,他不顾自己的前途,一心一意地照顾父亲。
最终,他的孝顺感动了皇帝,成为了一代名臣。
3. 孝顺的包公。
包公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他的母亲年老多病,他不离不弃地照顾母亲,直到母亲去世。
他的孝顺感动了天下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
4. 孝顺的孟母。
孟母是一个孝顺的母亲,她教育儿子孟子,使他成为了一代伟人。
她的孝顺精神感动了世人,成为了中国孝道的典范。
5. 孝顺的曹操。
曹操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他的父亲年老多病,他不离不弃地照顾父亲,直到父亲去世。
他的孝顺精神感动了天下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
6. 孝顺的关公。
关公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他的母亲年老多病,他不离不弃地照顾母亲,直到母亲去世。
他的孝顺感动了天下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
7. 孝顺的孔子。
亲去世。
他的孝顺感动了天下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
8. 孝顺的周瑜。
周瑜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他的母亲年老多病,他不离不弃地照顾母亲,直到母亲去世。
他的孝顺感动了天下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
9. 孝顺的刘备。
刘备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他的父亲年老多病,他不离不弃地照顾父亲,直到父亲去世。
他的孝顺感动了天下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
10. 孝顺的关羽。
关羽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他的母亲年老多病,他不离不弃地照顾母亲,直到母亲去世。
他的孝顺感动了天下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
11. 孝顺的诸葛亮。
诸葛亮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他的父亲年老多病,他不离不弃地照顾父亲,直到父亲去世。
他的孝顺感动了天下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
12. 孝顺的杨贵妃。
杨贵妃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她的父亲年老多病,她不离不弃地照顾父亲,直到父亲去世。
有关孝道的感人故事一、孝感动天这个典故说的是传说中的五帝之一舜的故事。
相传舜的父亲瞽瞍和继母都非常不喜欢他,他们和舜同父异母的弟弟象多次设计诡计想害死舜,但舜并没有记恨他们,反而以德报怨,对他们仍然十分亲近。
舜每天去历山耕田是有大象跑来为他拉犁,有小鸟为他播种,人们都说这是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才有的景象。
尧帝听说他的事迹后,派人考察果然如此,让自己的儿子去向舜学习,并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都嫁给了舜,最后选定了舜做他的继承人,舜为帝后,仍然待父母兄弟如初。
二、戏彩娱亲这个典故说的是周朝的一个老人叫莱子的故事。
他非常孝顺,伺候父母,极尽可能地做可口好吃的食物,自己都快到了古稀之年,在父母面前从来不说自己年纪大了。
他经常穿着色彩鲜艳的婴儿装,扮作婴儿和父母玩耍。
有一次给父母端洗脚水,还假装摔倒,像婴儿一样哭泣,以此来逗父母开心。
三、鹿乳奉亲这个典故说的是周朝有个叫剡子的人,他天性非常孝顺。
父母年纪大了,都得了眼病,眼神都不好,想吃野鹿的乳汁。
剡子就穿上鹿皮做的衣服,深入深山老林之后混入鹿群之中,挤母鹿的乳汁拿回家让父母喝。
有次有个进山打猎的猎人发现了他,以为他是只野鹿,就想射杀了他,他赶紧大声说自己是穿着鹿皮的人,并告知他是为了让父母喝上鹿的乳汁而假扮的野鹿,这才得以免受伤害。
四、百里负米这个典故说的是孔子的学生子路,子路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只能吃嫩藜叶和野藿叶能野菜为主做的食物,他常常把自己的俸米从百里之外背回家给自己的父母吃。
后来父母故去,子路也做了大官,他去楚地游学时,随从车驾多达百辆,家里的粮食堆积如山,吃饭坐的座位都铺上好多层垫子,食物丰盛。
可是面对此景,子路却说,我宁愿还吃嫩藜叶和野藿叶做的食物,继续为父母从百里外背米回来,可惜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
五、啮指心痛这个典故说的是孔子的另一个得意门生曾参的故事,曾参侍奉母亲十分孝敬,一天曾参进山去砍柴,家里突然来了客人,他母亲不知所措,等待许久不见曾参回来,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孝道故事有哪些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孝道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美德,受到人们的崇敬和推崇。
孝道故事,是传承和弘扬孝道精神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些故事,人们可以深刻领会孝道的内涵和价值。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脍炙人口的孝道故事。
1. 《孝感动天》。
相传,唐代有一个孝子名叫李隆基,他的母亲年老体弱,生活无依。
有一天,李隆基听说母亲病重,便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不顾一切地赶回家中照顾母亲。
他日夜不离母亲身边,精心照料。
最终,母亲病愈,李隆基的孝心感动了上苍,天降甘霖,救了当地的农民于水旱之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孝顺的人会得到上天的庇佑。
2. 《顺天应人》。
宋代,有一个孝子名叫文天祥,他的父亲年迈多病。
文天祥白天忙于官场事务,晚上回家后,总是亲自为父亲端茶送水,悉心照料。
有一次,文天祥在外任职,接到家信说父亲病重,他立即辞官回家,不顾一切地照顾父亲。
最终,文天祥的孝心感动了上天,他得到了天子的赏识和重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顺天应人的行为。
3. 《感恩的心》。
明代,有一个孝子名叫谢觉哉,他的母亲年老体弱,生活困难。
谢觉哉每天早出晚归,但无论多忙,他都会在家中照顾母亲,尽心尽力。
有一次,谢觉哉外出谋生,听说母亲病重,他二话不说立即赶回家中,不离母亲身边。
最终,母亲病愈,谢觉哉的孝心感动了上苍,他得到了财神的庇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感恩的心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4. 《百善孝为先》。
清代,有一个孝子名叫包拯,他的母亲年迈多病。
包拯每天忙于官场事务,但他总是抽出时间照顾母亲,尽心尽力。
有一次,包拯在外任职,接到家信说母亲病重,他二话不说立即辞官回家,不顾一切地照顾母亲。
最终,包拯的孝心感动了上天,他得到了天子的赏识和重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百善孝为先,孝顺的人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赏识。
以上就是一些脍炙人口的孝道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深刻领会孝道的内涵和价值。
孝道经典故事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孝道经典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这些故事不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更是对我们今天孝道精神的一种启迪和教育。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些经典的孝道故事吧。
故事一,《孝感动天》。
在古代,有一个孝顺的儿子叫孟光。
他的父亲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但他对孟光说,“我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你不妨把我推下山去,让我自生自灭。
”孟光听后,立即答应了他的要求。
于是,孟光将父亲推到了山下,并对他说,“父亲,我将在山上等候你,如果你需要我,只需喊一声,我就会立即下来救你。
”父亲被孟光的孝心所感动,最终没有喊叫,而是自己艰难地爬上了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并不是一味地听从父母的话,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用心去体会父母的心意,做出正确的选择。
故事二,《千里送鹅母》。
故事发生在南宋时期,有一个叫杨春的孝子,他的母亲住在千里之外。
每逢母亲生日,他都会骑马千里送礼。
有一年,他听说母亲最喜欢的是鹅肉,于是他决定送一只鹅给母亲。
他骑马千里,终于到达母亲家门,却发现母亲已经去世了。
杨春非常悲伤,他在母亲的坟前哭泣,不愿离去。
后来,他决定将那只鹅放在母亲的坟前,作为对母亲的思念和怀念。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道并不在于物质的奉献,而是在于对父母的思念和怀念。
故事三,《孝心感动神仙》。
古代有一个叫文成的孝子,他的母亲年事已高,行动不便。
有一天,文成听说有一位神仙在附近出现,于是他决定去拜访神仙,希望神仙能够延长母亲的寿命。
当他找到神仙时,神仙告诉他,“你的孝心已经感动了天上的神仙,你母亲的寿命已经延长了。
”文成听后非常高兴,他回到家中,发现母亲的身体状况明显好转了许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心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它能够感动天上的神仙,也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经典的孝道故事,这些故事不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更是对我们今天孝道精神的一种启迪和教育。
1、卧冰求鲤讲的是古代有位叫王祥的人,生母去世早,而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使他失去父爱。
一年冬天,父母生病了,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河面上都结了冰,根本打不到活鱼。
可是为了满足母亲,王祥就去跑到河边,脱下衣服,光着身子躺到了冰上,像用体温把冰焐化,为母亲打鱼。
这个时候,冰块忽然自己裂开了,从里面跃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来。
继母吃到鱼后,病果然好了。
当时的人们谁也没见过大冬天凿冰能捕到新鲜的鱼,认为是王祥的孝顺感动了天地,后来民间便流传出了“卧冰求鲤”的美谈。
2、孝感动天相传五帝之一的舜帝(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是个善良孝顺的人。
他父亲脾气古怪,继母性情变化无常,同父异母的弟弟名字叫象,非常不懂事,总是用诡计陷害舜,但舜毫无嫉恨,总是以德报怨。
而后舜每天去历山耕田种地,干活时有大象跑来替他拉犁,小鸟飞来如他播种,大家都说是因为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才会有这样的景象。
尧帝听说舜的事迹后,让自己的九个儿子拜舜为师,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最后还把天下禅让给了舜。
3、卖身葬父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家里很贫穷,父亲死后没有钱入葬,就变卖自身借钱安葬父亲。
去财主家做工抵债的途中,遇到一位女子,主动地要求做董永的妻子。
夫妇一同到了财主家,主人要求织出三百匹细绢才可以抵债,他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任务。
在回家的路上,走到月前相会的那株槐树下,女子对董永说,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
言毕凌空而去。
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4、戏彩娱亲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一位著名的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名叫老莱子。
老莱子是一位非常孝顺的人,不仅在吃住上满足父母的要求,尽拣美味供奉双亲;此外,还想尽一切办法来博得父母的开心。
已经70岁的老莱子,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笑。
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有关孝的传统故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被视为至关重要的美德之一,历来被视为评价一个人品德的基石。
以下是一些有关孝的传统故事,这些故事历经时间的洗礼,至今仍然闪烁着道德的光芒,启迪着一代又一代人。
一、卧冰求鲤
相传在东汉时期,有一个名叫孟宗的少年,他的母亲体弱多病,冬日里想要吃鲤鱼。
但当时正值严冬,河水结冰,无法捕鱼。
孟宗为了满足母亲的愿望,便卧在冰上,用自己的体温融化冰层,最终捕到了鲤鱼。
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也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二、子路负米
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他非常孝顺母亲。
有一年,家乡发生饥荒,子路为了让母亲能吃上米饭,不远千里到外地去借米。
他背着沉重的米袋,历尽艰辛回到家中,亲自为母亲煮饭。
这个故事体现了子路对母亲的深情和孝心。
三、黄香扇枕温衾
黄香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孝子,他年幼时就失去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
夏日炎炎,黄香为了让母亲睡得凉爽,每晚都会用扇子为母亲扇凉枕头;寒冬时节,他则会先睡在母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为其温暖被子。
黄香的孝行感动了邻里,也成为了孝道的典范。
四、王祥卧冰
王祥是晋朝的一位孝子,他的母亲患有重病,需要服用黄连。
但黄连生长在深山之中,冬天更是难以寻找。
为了救治母亲,王祥冒着严寒,卧在冰天雪
地之中,终于找到了黄连。
他的孝心传遍了乡里,被后人传颂为孝道的楷模。
这些传统故事传递了中华民族孝道的核心价值,让我们明白孝顺父母不仅是传统美德,更是每个人的责任。
中国孝道故事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孝道传统,孝道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中国人对家庭、对父母的深厚感情,更是对孝道精神的生动诠释。
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一些关于中国孝道的感人故事吧。
故事一,孟子的三绝孝。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孝道故事至今仍被人传颂。
据传,孟子的母亲丧夫后,为了抚养孟子,艰难地支撑起整个家庭。
孟子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不仅孝顺母亲,还常常以身作则,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子女。
后来,孟子的母亲病重,孟子日夜守在母亲床前,精心照料,直至母亲去世。
为了孝敬母亲,孟子还在母亲的坟前跳起舞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始终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孝敬父母。
故事二,董永与七仙女。
相传董永是一个孝顺的好孩子,他的母亲生前对他言传身教,教育他要孝顺父母。
董永的母亲去世后,他每天都会去母亲的坟前烧香祭拜,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一天,他在山上遇到了七个美丽的仙女,七仙女告诉他,她们是天上的七姐妹,她们被王母娘娘罚下凡间做七仙女,要找一个孝顺的人做丈夫。
董永听了很高兴,他告诉七仙女自己是一个孝顺的好孩子。
七仙女听了,很感动,于是七仙女便一个接一个地嫁给了董永。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幸福的源泉。
故事三,孝妻贤母——柳氏。
柳氏是一位非常孝顺的女子,她的丈夫去世后,她带着孩子一起生活。
柳氏为了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不仅自己勤俭持家,还常常教育孩子要孝顺父母。
柳氏的孝道感动了很多人,她的孩子也因此成为了一个懂事孝顺的好孩子。
柳氏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孝道的真谛,她告诉我们,孝顺父母不仅是孩子应尽的责任,也是一种美德和家庭和睦的保障。
这些孝道故事,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孝道的伟大,更让我们明白了孝道的真谛。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当传承和弘扬这种美德,让孝道之风在中华大地上永远飘扬。
愿我们都能够用孝顺和感恩之心,孝敬父母,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导语】孝敬⽗母长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今往来的名⼈贤⼠,多是忠孝双全,值得称道的杰出⼈物。
下⾯是⽆忧考分享的关于孝敬⽗母的经典故事【六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关于孝敬⽗母的经典故事 铁⾯包公孝⼦⼼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亲包仪,曾任朝散⼤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少年时便以孝⽽闻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当时28岁。
先任⼤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母年⽼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母。
他的孝⼼受到了官吏们的叫⼝称颂。
⼏年后,⽗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仕途。
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
在封建社会,如果⽗母只有⼀个⼉⼦,那么这个⼉⼦不能扔下⽗母不管,只顾⾃⼰去外地做官。
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
⼀般情况下,⽗母为了⼉⼦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
或者⼉⼦和本家族的其他⼈规劝。
⽗母不愿意随⼉⼦去做官的地⽅养⽼,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
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母有病,⽆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
对⽗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些素质底下的⼈的表率。
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私,把包公孝敬⽗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篇⼆】关于孝敬⽗母的经典故事 ⼀只⽊碗 从前有个⽼⼈,跟他的⼉⼦、⼉熄和孙⼦住在⼀起。
⽼⼈⽼得连路都⾛不动了,他眼睛花,⽿朵也背,双⼿还经常不停地发抖。
⽼⼈⽆法照料⾃⼰,每当他坐在餐桌前吃饭的时候,汤匙也握不稳,常常会把菜汤撒在桌布或地上。
⼉⼦和媳妇都嫌弃他。
有⼀回,⽼⼈吃饭时,⼜把汤撒了⼀地,碗也摔碎了。
媳妇⼤为⽣⽓,指着⽼⼈的⿐⼦⼤声嚷道:“你怎么吃的饭!天天把汤和别的东西撒⼀地,还把碗都给摔碎了!尽给我添乱。
十大慈孝故事
1. 孟母三迁:孟母为了给孟子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三次迁居,最终使他成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2. 孝顺父母的张仪:张仪在父亲养病期间,不离不弃、日夜陪伴,表现出了无私的孝心。
3. 孝感悲痛的曹娥:曹娥为了救父母的性命,自尽于江中,展现了无比的悲痛和孝心。
4. 黄粱梦:黄粱梦中的孝子,为了替父报仇,舍身献计,最终成功救国。
5. 赵孝恭:赵孝恭为了报答养育之恩,守护自己的父母,扮成女子接送父母,表露出深深的孝心。
6. 古城孝女李双双:李双双代父为母,从小照顾病重的母亲,用实际行动诠释孝道。
7. 笋儿杀娘:古代的一个故事,孝顺的笋儿为了给母亲保住家产,不得已杀害自己的亲生母亲。
8. 杨家将:杨家将中杨雄为了保护母亲不受官兵的侵扰,采取了种种方法,表达出孝顺之心。
9. 孝子刘海粟:刘海粟在抗战时期,为了治病救母,将自己的腿切下用以换取药物。
10. 顾雏农访母:顾雏农为了寻找乳母,漂泊四方,最终和母亲团聚,展现出了孝心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二十四孝故事
孔子说:“孝子愿承其事,赤子愿学其道。
”孝道乃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美德,一直世世代代流传至今。
下面一共有二十四则孝道故事,见证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物背后的可贵美德!
一、颜如玉孝子
明朝时,一家三口,父母颜文英,孩子叫颜如玉。
他们家母亲极其孝顺,教育孩子更是不遗余力,强调孩子应该孝敬父母,自身行为要正派清正。
有一次,父母给颜如玉买了一件新衣服,他却拒绝穿上,他说:“这样的衣裳太漂亮了,太显眼了,我不敢穿,害怕会别人看到、羞辱咱家父母。
”父母知道他的心意,欣喜连连。
二、徐文公孝儿
唐朝时,有一位叫徐文公的律师受封为大夫,此时他的孩子非常孝敬老人,每次去外头做事,决不能忘记拜访爷爷奶奶,他以诚恳的
态度,真挚的问候为表达孝心,他也把最好的东西留给老人,照料他们,时刻传递着他的温情和孝心。
三、木兰赴火女
宋朝者,有个叫木兰的少女,她不仅智慧过人、勤恳努力,最难
能可贵的是:她非常孝顺父母,面对父亲病故,她主动要入军,替父
亲报仇血恨,木兰直面拒降大军,英勇地站立在战场上,最终战死沙场,史称木兰赴火入军,此举令人赞颂!
四、吴起孝仔
明朝时,一位名叫吴起的士子,早失去父亲,母亲在家门口盖房
子时起火,受了重伤,吴起孝仔扶着母亲上山,吴起紧贴头顶叩拜说:“请做我的代父!”这一幕博得全村的敬仰,他的深情令人感动,也
让人看到当时的孝顺。
五、李太白孝弟
李白在家乡担任将军时,掌兵之中有个表彰勇士的仪式,他的弟
弟也参加了,李太白亲自为自己的弟弟发动袖子,给平民贴上印章,
并上缴官职令,这种孝敬兄弟之间感情的行为,也显示。
孝道经典小故事孝道,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观。
孝道概念体现了对父母的尊敬与孝顺,也展示了一个人良好品格与道德修养。
以下是几个经典的孝道小故事,让我们一起感受孝道的力量。
故事一:《孟母三迁》孟子(公元前372年-前289年)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家,其母是一位智慧贤德的女性。
孟子还小的时候,他的家乡荣宅斗室非常狭小,但孟子的母亲当时很明智地决定搬家。
第一次迁居后,孟子的母亲感觉仍然屋小人多,于是选择了再次搬家。
第二次迁居后,母亲仍然感受到了拥挤,于是又决定搬回原来的住所。
孟子的母亲之所以三迁,是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宽敞而舒适的学习环境,让孟子能有更好的发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母亲的付出和关心是与孩子的成长息息相关的。
故事二:《卧冰求鲤》南朝梁代的时候,有个年轻人叫张仲景,他自幼聪明好学,喜欢医学。
由于家境贫寒,张仲景的父亲不同意他进学堂。
但张仲景非常渴望学习,于是找到一位名医为他传授医术,但要求张仲景在冬天去河边卧冰上,每日寒冰中要捕鱼一位,才能传授他医术。
为了完成这个要求,张仲景每天早晨都冒着寒冷去河边卧冰上,持久坚持捕鱼。
经过一年,张仲景的毅力得到了这位名医的肯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更大的收获。
故事三:《婴儿奇迹》在上世纪80年代,有一个名叫安东尼·瓦尔巴里西的男孩出生后就患有一种罕见的皮肤病,皮肤极为脆弱,只要稍微摩擦就会起泡。
由于病情严重,父母非常担心他的生活。
于是,父亲为了给儿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辞去了工作,在家中开办起一家特殊学校,专门为那些有皮肤病的孩子提供教育服务。
父亲的付出和关心改变了许多孩子的命运,并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艰难的困境并不能打败坚强的父母与孝顺的孩子。
故事四:《白发齐眉》敦煌艺术家王圣容,在他父亲高龄时,陪在他的身边读书。
他提起笔墨,凭借着他的天分和毅力,创作了大量杰出的敦煌艺术作品。
他用画笔表达对父爱的深情意愿,用孝道为灵感创造了许多动人的敦煌壁画。
有关孝道的故事
故事一,《孝顺的牛郎》。
相传古代有一位牛郎,他的父母年老多病,生活十分困难。
但是,他总是心怀
感恩,孝顺父母。
每天清晨,他都会起来照顾父母,给他们做饭、梳洗,尽心尽力地照顾他们。
即使是在牛棚里,他也总是把父母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他的孝顺之心感动了上天,最终他得到了仙女的帮助,与织女相会成为了一对鸳鸯。
故事二,《感恩的种子》。
有一位孝顺的农夫,他的父母年老多病,需要他的照顾。
他每天早早地起来干活,晚上回家后还要照顾父母。
他总是心怀感恩,用自己的孝顺之心感动了父母。
父母看到儿子如此孝顺,也倍加珍惜他。
后来,他的父母病情渐渐好转,家庭也渐渐变得幸福美满。
他的孝顺之心感动了上天,最终他的家庭也得到了幸福的回报。
故事三,《孝顺的女儿》。
有一位女孩,她的父母年老多病,生活十分困难。
但是,她总是心怀感恩,孝
顺父母。
她每天早早地起来照顾父母,给他们做饭、梳洗,尽心尽力地照顾他们。
即使是在工作之余,她也总是把父母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她的孝顺之心感动了上天,最终她得到了幸福的回报,也结识了一个懂得珍惜她的伴侣。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我
们要铭记孝道,传承孝道,让孝道之风代代相传。
只有孝顺父母,才能够得到幸福的回报。
让我们从现在做起,用心感恩,用心孝顺,让孝道之风在我们心中永远传承下去。
愿我们都能成为一位孝顺的子女,让父母幸福快乐,家庭幸福美满。
关于孝的故事故事一,顺德孝子。
相传,在清朝时期,有一位名叫黄宗羲的孝子。
他的父亲年老体弱,需要人照顾。
黄宗羲日夜照顾父亲,细心呵护,不离不弃。
即使在寒冬酷暑,他也不离开父亲半步。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孝道。
最终,他的孝心感动了上天,也感动了人们,被誉为“顺德孝子”。
故事二,孟子的故事。
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孝道故事也是家喻户晓。
孟子的母亲是一个非常严厉的人,但孟子对母亲始终孝顺。
有一次,孟子的母亲跨步过门槛,孟子亲自为母亲背行李,因为他觉得母亲的脚步不能踏入尘埃。
孟子的孝心感动了无数人,也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故事三,董永与七仙女。
董永是一个孝顺的年轻人,他的母亲生病了,他为了给母亲治病,不惜背井离乡,四处打工,最终终于给母亲治好了病。
在回家的路上,他遇到了七仙女,七仙女为了报答他的孝心,让他娶其中一个七仙女为妻。
董永最终成为了七仙女的丈夫,也得到了幸福的生活。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之一。
无论是黄宗羲、孟子还是董永,他们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孝道。
他们的孝心感动了上天,也感动了人们,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在当今社会,孝道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从这些故事中汲取力量,将孝道传承下去。
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应该发扬孝道精神,尊敬父母,关爱家人,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总之,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之一。
我们应该从这些孝道故事中汲取力量,将孝道传承下去,让孝道之风在中华大地上永远吹扬。
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孝顺的人,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十四孝故事1孝感动天.虞朝皇帝舜,是瞽瞍之子,天性至为孝顺。
父亲是一位全然不懂礼仪的人,母亲常出恶言,其弟名象,高傲不悛,惟姚舜其实不怨恨,仍能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姚舜常在历山下耕田,因孝感动天,有象协助耕田,亦有鸟帮忙其锄草。
当时的皇帝唐尧闻悉姚舜大孝,特派九位男子服侍,并将其女儿娥皇及女英与舜为妻,後来并将天下让与,舜以一平民,居然跃而为虞朝之皇帝,纯因孝心所致。
2.亲嚐汤药西汉时代之汉文帝名恒,系汉高祖刘邦之第三子,尚未就帝位前,其父就封化为代王,文帝奉养其母薄太后,极为孝顺,从不怠慢,有一次母亲患病,病了三年之久,文帝亲自殷勤看护,在侧侍候,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每逢煎好汤药,如非亲自嚐试,未敢拿与母亲服。
文帝孝顺母亲,因而仁孝声名传遍於天下,得到人人之赞颂。
3.啮指痛心周朝曾参,名子舆,奉养母亲,极为孝顺,有一次往山中砍柴时,家裏忽然有客来到,母亲手足无措,盼望曾参速返,乃咬破手指,在山中之曾参,陡觉心痛,卜有预兆,急忙挑柴赶回家中,硊在母亲膝前,问其缘故,母亲说: 因有客至,乃咬手指使你醒悟。
曾参事母至孝,母亲手指竟与其性灵相通。
4.负米养亲周朝仲由,字子路家境贫困,时常采食藜与藿等野菜,子路为奉养父母,每每往百里以外之地背负食米。
父母逝世後,南游至楚国,楚王敬慕其学问人品,给与封其官爵百乘之车马,积存之米粮以万钟计,平时生活,以多层毛毯为坐褥,用膳时排列食鼎食用,极尽荣华富贵,但仍然思念父母之苦劳,感叹说: 虽然希望再如以往,食用藜藿等野菜,往百里以外之地负米奉养双亲,惜巳无法如愿。
5.卖身葬父汉朝有一孝子,姓董名永,家贫如洗,父死时无力筹划丧事,乃卖身贷钱埋葬父亲。
葬亲事毕,往买主家偿工途中,遇一妇女,求董永娶为妻室,并与之同往主家,买主令织缣三百疋以抵偿贷借款项,因得该妇女之助,仅历时一个月,即完成工作,归途行至前相遇之槐树下,该妇女遂辞别董永而去。
相传该妇女系仙女,因董永之孝心可感,乃得天助。
七十二孝故事
七十二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它体现了对家庭、父母和长辈的尊重与孝顺。
下面将为您介绍一些关于七十二孝的故事,以展示中国古代孝道的伟大价值。
故事一:郑国孝女在古代郑国,有一位年轻的姑娘名叫马氏。
她的父亲患有重病,饮食无法进食。
为了能够找到治疗父亲病痛的良方,马氏决定亲自前往南方寻找草药。
尽管路途遥远且充满艰险,但她毫不退缩,坚持通过山川犬牙交错的道路找到了珍贵的草药。
她细心研磨制成药粉,亲自照料父亲,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服用,父亲的病情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故事二:蔡文姬守节蔡文姬是古代著名的孝女。
她丈夫被抓去当兵,而她凭借聪明才智和美丽容貌备受官员们的喜爱。
然而,她为了守节,决定拒绝所有的诱惑与诱惑,一心一意等待丈夫的归来。
她默默地守节了十余年,当丈夫终于凯旋归来时,蔡文姬已是满头白发。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孝道之伟大在于始终如一的忠诚与不离不弃。
故事三:顾恺之写春联顾恺之是中国唐朝时期的一位画家。
有一年春节,他在特殊情况下无法亲自给父母拜年,但他心怀孝道。
他远程通信,发送了自己亲手书写的春联给父母,并附上了一封孩子长篇的信。
这个精心制作的春联成为了父母一年中最宝贵的礼物,同时也展现了顾恺之深厚的孝心与责任感。
这些七十二孝的故事只是中国古代孝道的一个缩影。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关系和家族价值的强调。
孝顺是一种美德,它体现了对父母关爱、尊重和照顾的责任。
七十二孝故事的理念已渗透到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断激励着人们传承这一伟大的传统价值观。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孝道材料久病床前有孝子故事一:昨晚天气有些凉,都晓杰怕父亲冻着,没有把老人带到外面遛弯。
他只在屋里做了每天的必修课,给父亲按摩已常年浮肿的脚。
今年春节期间,在北京交通大学读研的都晓杰回山东老家过年。
正月初五一大早,他去叫父亲起床,看见已患病在床十几年的母亲正焦急地摇晃着昏迷的父亲。
经诊断,父亲突发大面积脑梗,虽经开颅手术“捡回”了一条命,但是右侧肢体失去了知觉,也失去了与人正常交流的能力。
为了将来有条件更好地孝敬父母,他不想让自己在北京的事业和学业中途而废。
可回了北京,父母就没人照顾。
父亲又需要日常康复锻炼,找别人他不放心,而且会因自己无法为父亲尽孝道而愧疚。
在家护理父亲3个月后,都晓杰以每月1500元的工资为母亲雇了保姆,把父亲背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
在北京,父子俩租住在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小屋内。
上班、学习、照顾半身不遂的父亲,苦虽苦,累虽累,但都晓杰很高兴。
受父亲的“拖累”,都晓杰未能按期完成硕士论文答辩,学校知道他的情况后破例允许他延期一年毕业。
都晓杰目前所忙碌的事业,是他读研一时在学校的支持下开创的,他成立一家数字媒体公司,制作广告片和宣传片等。
“当时是因为家境条件不好想要早些自立,现在成了维持父母治疗的必要经济条件”。
他每天给父亲做3顿饭,有时候工作太忙就给父亲带外卖。
他现在只有两个朴实的愿望,一是父母的病情能够好转,二是公司能发展起来。
“毕竟压力很大,事业、学业、患病的双亲……甚至每天我在回家推开这扇门时都有压力,担心我爸独自在家时会不会摔着、碰着。
”都晓杰说。
有一天深夜,都晓杰终于“爆发”了一次,独自趴在窗台边望着无尽的夜色啜泣。
父亲听到,也忍不住老泪纵横,于是父子俩坐在一起哭了半宿。
最终还是儿子先破涕为笑,安慰父亲入睡。
怕老人有心理负担,都晓杰从此只为老人进“笑”。
“有一次我回来,拿着一张几千元的支票问他,‘爸,我今天挣钱了挣了10万,你高兴不高兴’。
我爸知道是假的,他明白我那天是工作比较顺利,也咧开嘴和我一起笑。
”①都晓杰为父亲已没有知觉的右脚舒筋活血,父亲怕他累着却无法用言语表达,伸手示意让他歇歇。
②整间屋子仅10平方米左右,都晓杰在给父亲做饭。
③饭后水果,父亲看着儿子也吃,自己才肯吃。
故事二:暨大研究生与弟弟休学辞工守护植物人父亲王涛在为父亲擦汗王涛(右)和弟弟王波在为父亲擦拭身体父亲节前夕,网上热传着一个温暖的故事:由于父亲突发重病成为植物人,暨南大学研究生王涛与弟弟王波相继休学辞工,日夜守候在病床前护理、呼唤父亲。
拿自己“做试验”自学扎针、输液,每天呼唤父亲不下百遍,每半小时为父亲拍一次背、每两小时翻一次身……网上热传的视频和图片中,两个小伙子对父亲细心专业的护理感动了很多网友。
不少网友感叹,“久病床前有孝子”,两兄弟对父亲不离不弃的守护,是这个父亲节最动人的礼物。
“我们不能就这样放弃父亲”王涛的父亲王顺平今年49岁,病发前在深圳当厨师。
今年2月10日,王顺平突然出现手脚发麻、头晕等症状,前往医院检查后发现脑部有梗塞。
回到湖南老家治疗一段时间后,王顺平的病情不断恶化,后来昏迷不醒,成了植物人。
父亲病倒后,王涛和弟弟王波相继赶回老家照顾父亲。
面对医院的“无能为力”和医药费的难以为继,兄弟俩含泪将父亲接回家休养。
“在一次输氧结束后,我们发现爸爸居然还能自主呼吸,突然感觉有了一线希望。
”王涛说。
为了不中断父亲的治疗,王涛按照在医院打出来的清单,从医药公司买回了成箱的药品。
“打针、输液都是自己操作。
”王涛说,村里的医生难请,他和弟弟只好自学打针,为安全起见先反复在对方身上“做试验”。
当时,兄弟俩的手上都扎了不少针孔,经过反复练习,渐渐能熟练地为父亲打针。
虽然多家医院都认为王顺平康复的可能性不大,但王涛和弟弟一直没有放弃希望。
在照顾父亲的同时,他们四处打听、筹钱,寻找新的治疗机会。
今年5月初,带着借来的几万元,王涛和弟弟把父亲送到广州接受治疗。
“父亲还不到50岁,我们不能就这样放弃他。
”王涛说,“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必须试一试,不能给父亲和自己留下遗憾。
”“风风雨雨和您在一起”在广东省江南医院,记者见到了忙碌中的王涛。
由于休息不够,他的眼中布满了血丝。
但是,对于父亲的病情,王涛显得并不悲观,说到最近父亲的脚几次动了动,对声音开始有反应,嘴部蠕动也越来越多,他的脸上出现了笑容。
王涛是暨南大学应用数学专业研二学生,父亲患病后,他一直陪伴照顾至今。
在深圳打工的弟弟王波也辞去工作,兄弟俩轮流守候在病床前。
每天,他们都会调好闹钟,每两个小时为父亲翻一次身,每半个小时为父亲拍一次背,按摩、排痰、喂食、擦身、清理大小便……不管白天黑夜,父亲的床前永远有人守候。
只要一有闲暇,特别是在做护理的同时,王涛和弟弟都会在父亲的耳边念叨,“爸爸,要坚强点”“爸爸,等你好了,我们一起去照个全家福”……每天,他们都要呼唤父亲不下百次,讲他最喜欢的孙女涵涵的趣事,讲他最喜欢的电影和电视剧,讲一家人曾经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王涛和弟弟期待着,通过这样的情感交流,渐渐唤起父亲的意识。
父爱如山难忘。
从小学六年级开始,王涛就在学校寄宿,与父亲一起生活的时间很少。
父亲虽然没什么文化,也不擅言辞,但在王涛心里,他是一座“山”,支撑起了整个家。
王涛说:“很小就辍学的父亲不希望我们像他一样‘没文化’,他省吃俭用供我们读书,每天起早贪黑,从未有过抱怨,觉得那是应该的。
现在我们孝敬他、照顾他,也是应该的。
”为了父亲,正在读研二的王涛论文还没写完就暂时搁置了,“学位和学历,这些都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
现在对我来说,守护和唤醒父亲是最重要的。
”“只要爸爸在,就是一个完整的家。
”在王涛的微博上,记录了他对父亲说的话,“不准倒下,我的大树,我的大楼,我要您站起!”“不准倒下,还有天,还有地,还有我,风风雨雨和您在一起……”“守护是父亲节最动人的礼物”王涛与弟弟护理父亲的视频和图片在网上热传,感动了很多网友。
不少网友感叹,“久病床前有孝子”,期待“孝心创造生命奇迹”。
而王涛和弟弟对父亲不离不弃的守护,也触动了不少网友心中对父亲的思念和对亲情的思考。
网友“大金”说,“送给父亲最珍贵的礼物,不是物质,不是金钱,而是这样一份孝心。
”不少网友感叹,“兄弟俩对父亲的守护,是这个父亲节最动人的礼物。
”“中国好人网”创办人、华南师范大学理论部副主任谈方说,王涛兄弟俩对父亲的照顾之所以感动了很多人,就是因为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很多人对80后、90后有偏见,认为新一代年轻人普遍比较自私、没有感恩之心。
但是,我们从王涛兄弟俩的身上看到,中华民族传统的“孝悌”观念还是深植于年青一代心中。
谈方说,近年来,从西方舶来的父亲节和母亲节越来越受到国内年轻人的重视,很多人会为父母送上各种礼物表达孝心,这种感恩的心值得倡导。
但相比节日礼物,父母更需要的,往往是子女在日常生活中的关怀和体贴,是出门在外时的牵挂和问候。
当今的年轻人无法再像以前一样做到“父母在,不远游”,但是,即使无法法再像以前一样做到“父母在,不远游”,但是,即使无法“常回家看看”,也应该跟父母“常打电话聊聊”。
材料三:久病床前有孝子资料来源:孝亲网作者:天下父母栏目时间:2011-07-15 大连孝子王希海20多年如一日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植物人父亲,无怨无悔,他的故事感动了成千上万的大连人。
“一位瘫痪在床20多年的植物人,竟然浑身没有一点褥疮,不但肌肉没有萎缩,还能有80多公斤的体重……”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王冰在为王希海父亲检查完身体后,情不自禁地说:“这在医学护理史上简直是个奇迹!”父亲活着是我最大的心愿1980年,王希海的父亲因脑出血成了植物人。
母亲体弱多病,弟弟又患有先天性肢体残疾,不能就业,全家的重担都落在了当时仅有23岁的王希海的肩上。
面对这样的情况,王希海先是放弃了去马来西亚工作的机会,后来又请长假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
当时他就在心底向父亲承诺:“一定要将您照顾到80岁。
”从那以后,每天晚上,他都会隔半个小时就给父亲翻一次身,每晚12时准时喂父亲吃下一天中的第5顿饭。
为了让父亲躺着舒服,他用8个枕头垫在父亲后背、腿下等不同部位。
母亲让儿子去工作,自己照顾老伴,可儿子不让,他说:“您可不能病倒了,要那样,两个人我也伺候不过来呀。
”去年9月,王希海突然发现父亲身上有了瘀青,他连忙送父亲去医院。
一位从医40多年的老教授看到老人的身体状况后问他,老人瘫痪在床多长时间了,王希海说:“20多年了。
”老教授转身走了,因为他不相信一个老人瘫痪在床20多年身体还能保持得这么好。
可没多久,老教授又流着眼泪回来了,他手中拿着王希海父亲厚厚的病历说:“我从医40年了,从来没见过像你这样伺候老父的。
你父亲有福啊,一个父亲该享受到的,他都有了。
你该去医科大学给学生们讲讲护理课,比起你来,他们做的太微不足道了。
”如今48岁的王希海早已过了该成家的年纪。
为了照顾父亲,他放弃了工作和个人婚姻,在他的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父亲。
他说:“如果成了家,肯定会以家庭为第一位,而我不成家,那父亲永远是第一位。
这么多年来,有许多人要给我介绍对象,但我不能放弃父母家庭,我首先要做好的是一个儿子的角色,我觉得很满足。
”2004年8月,王希海实现了自己24年前的承诺。
如今,父亲依然活着,王希海说他仍会和以前一样精心地护理父亲,如果父亲能活到100岁,他就护理到100岁。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要懂得报恩王希海的母亲告诉记者,老伴虽然没法表达自己的感情,但儿子能读懂老人的每一个微小的表情。
“每天晚上,儿子会过半个小时来给他翻一次身,他也早已熟悉了儿子的脚步声。
每到儿子过来时,他都会屏住呼吸,兴奋地等着儿子来给他翻身。
因为每次儿子都会给他按摩,让他舒服舒服,那是他最高兴的事。
”“希海给父亲吸痰时,我看了都难受”,王希海的母亲拿出了一根胶皮管,她哭着让儿子说说给父亲吸痰的事。
王希海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这么多年,这根胶皮管救了父亲不知道多少次,没有它也许我早就没有父亲了。
老父亲瘫痪多年不会自己吐痰,经常会被痰噎着。
每次我都把这根管子的一头伸到父亲嗓子里,另一头放在自己口中,我用力一吸,父亲口中的痰就进到了我的口中,然后我再吐出来。
或许有人感觉恶心,但为了父亲,我什么都可以做。
”为了给父亲刷牙,王希海真是想尽了办法。
他先是用牙刷给父亲刷牙,结果发现牙刷给父亲的牙齿造成了损伤;接着他又改用棉签、纱布擦,也不行。
王希海家养了3盆君子兰,一次在给花浇水时,他突发灵感:“用喷壶给老人刷牙行不行?”王希海在喷壶中装了温开水,一手握着喷壶向父亲嘴里喷水,一手拿着脸盆在下面接着,一试还真灵。
他兴奋地说:“这可解决了大问题!”一位社区负责人曾对王希海说,等他父亲“百年”之后一定帮他找个好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