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三产业发展30年
- 格式:ppt
- 大小:1.42 MB
- 文档页数:43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产业结构历经了多次变革,但还很不合理。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外部看,各次产业问比例偏差较显著;从内部看,需要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合理化要通过技术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等进行优化调整。关键词:三次产业,产业结构,变化,调整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但总的看来仍以传统产业为主,存在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率低、服务业比重低、产业总体水平不高的现象。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后半阶段。第二产业在GDP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传统的农业却后继乏力,比重持续下降。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而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与发达国家有明显的差距。
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及特点
(一)总体变化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较大变化。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对GDP的贡献率基本上在60%以上,个别年份甚至达到了70%: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逐年增加,综合分析可以发现,第二产业尤其工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相当有限。当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当中。近3/4来自制造业,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点十分明显。农业的基础地位依然薄弱,产业化水平低,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从长期的变动趋势来看,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改善,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变化(如图1所示)。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但内部结构的调整比较缓慢,农业基础仍显落后;第二产业的比重经历了不断波动的过程,这期间有政策调整的原因,内部结构得到了升级: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24.2%大幅上升至2009年的42.6%。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情况与现状分析
作者:江姗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4年第09期
摘要: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是衡量一国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第三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也是在逐步的增加。本文将从我国第三产业的变化以及现状等方面,为提高、推动服务经济发展的方法和途径的认识做一些基础分析。
关键词:第三产业;经济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20-01
一、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
在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1949到1978年,由于对服务业认识不全面、战争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在1978年以前,第三产业并没有得到发展,在进行四个现代化的时候,也只加入了工农业,而没有意识到第三产业的增长会给国家经济带来的影响。同时在这个期间,一些服务行业被视为资本主义因素,对服务行业来说也是一个较大的打击。
第二个时期是1978年以后,第三产业开始得到了重视。这个时期的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快,比重提高快。但是整个结构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服务行业来对它进行带动。
第三个时期是1992-2006年,结构改善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增长速度放慢,比重基本稳定,结构明显改善,新兴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发展势头好,整个第三产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在逐步的增加。
中国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化,可以从由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两个方面来分析。
从生活服务看,由于居民的收入水平发生变化,人们可以有较多的可支配资金和闲暇时间。人们把更大比例的收入投入服务消费品种,服务消费品满足了人们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需求,成为消费的新热点,第三产业也因此得到了发展。
中国第三产业与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服务业在全球范围内都成为了各国经济增长的
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也不例外。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经历了空前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经济由原来的以农为主转变为以工业为主,同时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份额也不断增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第三产业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市场机会和发展潜力。
一、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地位
第三产业指的是服务业,主要包括商业、金融、旅游、餐饮、医疗、教育、文
化和体育等各个领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任何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经济结构都离不开服务业的支撑。2019年,全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达到54.5%,其中金融、保险、房地产业占GDP比重达到17.2%。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业中高端和高附加值的部分已经成为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二、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当前,中国服务业中的新兴业态发展迅速,如金融科技、共享经济、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同时,传统服务业领域的现代化、数字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但是,服务业的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例如:
1.服务业质量和效率问题。
服务质量与效率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但是由于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管
理水平等方面不足,服务质量和效率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2.服务业的制度问题。
服务业与制度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完善的服务业制度能够促进服务业发展。
但是,目前我国服务业的制度建设还存在不足,需要继续深入推进。
三、丰富的市场机遇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所蕴含的市场机遇,不仅来自于服务领域本身的现代化、数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08年11月12日来源:统计局网站
【字体:大中
小】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3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改革,毫不动摇地促进对外开放,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辉煌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赢得了我国在国际经济社会影响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从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一、国民经济上大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转变
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45亿元,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位居第10位。人均国民总收入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改革开放的推进,不断为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我国经济迅速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30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由弱变强的30年,是我国逐步摆脱低收入国家不断向世界中等
偏下收入国家行列迈进的30年。
30年间经济实现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长速度。改革开放初期,党和政府按照改革开放的总体要求,确立了“三步走”的伟大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全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精神,奋发图强,开拓进取,1987年提前3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第一步战略目标,1995年实现再翻一番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提前5年进入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的发展阶段。在实现“三步走”伟大战略目标的进程中,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增长。1979-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8%,不仅明显高于1953-1978年平均增长6.1%的速度,而且也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3.0%的速度。与日本经济起飞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9.2%和韩国经济起飞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不相上下。
中国经济发展述评
——改革开放30年回顾与展望无论从人均经济规模、人民健康指数、贫困人口数,还是从工业化水平、城乡收入差距、环境破坏程度等指标来看,中国仍位于发展中国家之列,尽管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取得的经济成就是巨大的,这表现在GDP总量、国家财政收支规模、进出口贸易额、国家外汇储备等宏观经济指标上。
羡煞世人的中国经济奇迹至今仍是个谜,然而天下终究没有免费的午餐,中国的经济发展能否持续?持续多久?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济发展状况做一简单梳理。
一、改革开放30年回顾
顾名思义,改革开放意味着对内的经济改革与对外的贸易开放。对内的经济改革是指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改革的重点是国企改制,并逐步放开对民营资本的准入管制。以温州资本为代表的民营力量极大地激活了市场经济,吸收了大量国企下岗职工,为国企改制奠定社会基础;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有力的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从国企改制到金融改制,再到加入WTO和“非公36条”的颁布,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成熟。
对外开放是指积极开展对外贸易,鉴于中国资本稀缺、劳动力丰裕的要素特征,国家积极鼓励企业利用劳动力优势出口加工制造品,积极引进外商投资加快地区发展,带动经济起飞。深圳、上海相继成为外商投资的重心,并分别拉动珠三角与长三角地区的飞跃式经济发展。由改革之初的创汇不足,到如今的外汇储备全球第一,中国在开展对外贸易中硕果累累。
首先,有必要从总量规模上来认识中国经济发展。从GDP总量来看,09年的数据为34万亿,折算成美元,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GDP总量已经超过日本位列全球第二。从农业指标来看,中国粮食产量基本稳定在1万亿斤左右,约占全世界1/4;棉花产量基本稳定在700万吨左右,仍旧位居世界第一;肉类产量年均7000万吨左右,水产品为5000万吨。以上都是生活必须消费者的年产量指标,几乎都位列全球第一。从工业指标来看,年产煤量约为30亿吨,钢产量为7亿吨左右,约占世界1/3;年发电量为3.7万亿度,年底有望成为世界第一,以上这些均为工业发展的主要指标。从财政指标来看,政府财政收入约为6万亿,中国存款总量达到60万亿,其中民主储蓄量约占40%,其余为政府与企业储蓄。
1978年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演变
【提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变化。改革以来,我国三次产业变动趋势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是产业政策在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却有限。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仍需改善,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在扩大,产业结构的结构能源效益差等。未来我国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向合理化方向发展,农业在保持基础地位的同时比重持续下降,工业仍将继续扩张,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针对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向,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同时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演进,特别是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增长以结构的加速转换为重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结构日趋改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促进未来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以及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第一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相伴随,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巨大变化。
一、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及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从长期的变动趋势来看,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变化(见图14.1)。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同时内部结构逐步得到改善;第二产业的比重经历了不断波动的过程,但长期稳定保持在40%~50%之间,工业内部结构得到升级,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商品增加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30.5%上升到2005年的52%;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上升的过程之中,增加值比重由1979年的21.9%大幅上升至2006年的39.5%。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建设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忆改革开放,现中华雄威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一、第三产业发展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拉动力
这是基于以下原因:(1)随着物质产业的不断扩大,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不断发育,客观上要求包括流通、服务在内的各项第三产业得到配套发展。目前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非常薄弱,特别是农副产品在储藏、运输、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矛盾很突出,为工业生产服务的各项第三产业,如物资采购、技术研究、仓储运输,乃至教育和其他社会服务还很不配套,很不适应现代大工业的需要。
(2)目前经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一般占总就业人数的60%左右,中国第三产业的就业份额严重滞后,1991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仅19%,中国第三产业发展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开放,从农业中将释放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无论是城市工业还是农村工业吸纳劳动力的潜力都十分有限,而且随着我国加入WTO,工业的部分行业暂时还会受到冲击,这将迫使工业要按照市场的要求作相应调整。而城乡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吸纳劳动力方面却显示了巨大的潜力。
二、发展第三产业推动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符合我国国情
我国发展第三产业,不仅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对外开放的需要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而且也是广开就业门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其主要依据是:
1.从第三产业的特点上看
第三产业有如下特点:一是第三产业部门资本装备水平和工资水平低,与发展第二产业相比,同等数额的投资可以提供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在我国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无疑是一条投资省、见效快、收益大,符合国情国力的路子。二是第三产业有些部门对劳动力素质和技能要求不高,适合我同农业劳动力素质现状特点。三是第三产业就业的稳定性强,受冲击和影响小。四是门类多、劳动密集、容量大,可以吸纳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由于技术进步和机械化水
新中国70年第三产业的发展成就与经验*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周利梅白华
摘要: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重要战略方向,将为国民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解决就业、提高生活水平做出决定性贡献。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对第三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回顾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总结了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简政放权四个成功经验,从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和制度链四个维度提出了建设现代服务业强国,促进中国第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
关键词:第三产业发展历程经验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151(2019)18-0099-1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体系完备化,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经济形态多样化。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以及新的商业模式纷纷涌现,已经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的重要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①随着我国工业体系的日益完备和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加上我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对第三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重要战略方向,将为国民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解决就业、提高生活水平做出决定性贡献。
中国餐饮业改革开放30年历史回顾
文/田烨*
摘要: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餐饮业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进步与发展的历程走过了具有历史性、跨越性和巨变性的30年,在行业规模、企业水平和社会地位影响和经济拉动作用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是不寻常和具有纪念意义的30年,对今后餐饮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餐饮业改革开放
一、餐饮业改革开放30年发展成就
30年前的中国餐饮业,在改革开发政策的引导下,餐饮业获得新的生机,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在改革开放前夕的1978年,全国饮食业的经营网点不足12万个,员工104.4万,零售额54.8亿元。当时,餐饮行业通过贯彻全民、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指导方针,多种经济成份竞相发展,呈现出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面貌。占据市场主体的国营和供销系统的餐饮企业,推行以多种形式的经营承包制为主的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提成工资和浮动定价逐步推行,人员培训力度不断加强。这一时期,中国烹饪也开始走出国门,呈现出多元化、全方位的发展格局。
在30年的发展进程中,餐饮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中的一个传统服务性行业,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自1991年以来,全国餐饮业零售额每年增幅都保持在两位数以上,2005年全国餐饮业零售额实现8886.8亿元,同比增长17.7%,比上年净增1331亿元。2006年全国餐饮业零售额突破一万亿元大关,达到10345.5亿元、同比增长16.4%,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2个百分点,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为15.8%,比GDP 增速高出5.7个百分点。
1978年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演变-图文【提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
的变化。改革以来,我国三次产业变动趋势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是产业政策在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却有限。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仍
然存在不少问题,如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仍需改善,三次产业劳动生产
率的差距在扩大,产业结构的结构能源效益差等。未来我国产业结构将进
一步向合理化方向发展,农业在保持基础地位的同时比重持续下降,工业
仍将继续扩张,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针对我国产业结构
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向,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同时必然伴随着产
业结构的逐步演进,特别是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增长以结构的加速转
换为重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
变化,产业结构日趋改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经
济结构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有利于促进未来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以及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第一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综
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相伴随,我国
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巨大变化。
一、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及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从长期的变动
趋势来看,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产业结构正向合理
化方向变化(见图14.1)。第一产
一、中国服务业三十年:发展历程
(一)服务业发展:增长迅猛,但滞后格局未变
1.服务业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仍然偏低。
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受物质生产部门优先发展战略、服务部门为非生产性寄生部门的指导思想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不重视服务业的发展。这期间,中国服务业发展落后可见一斑。1978年开始的中国经济改革启开了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大门。在1978-2007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以上。与此同时,作为国民经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服务业(在统计局的资料中被称之为第三产业),也获得了高速的增长。服务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860.5亿元增加到了2007年的963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5%,高于同期GDP的增长率近两个多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23.4%增加到了2007年的39.2%。每年增加将近0.6个百分点,但近5年来其比重不断下降趋势。
2.服务业正逐步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力军,但其潜力仍没有发挥出来。
1978年以来,中国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就业先是上升再基本趋于稳定,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相对较快。2007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达到24945万人,而1978年其就业人数只有4890万人,2007年度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是1978年的5.1倍,第三产业就业占全部就业比重上升了20个百分点(参见表2)。国际经验表明,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服务业(第三产业)将成为吸纳劳动就业的主渠道。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第三产业就业人数都远多于第二产业,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日本)的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是第二产业的3倍左右;中等收入国家(如保加利亚、巴西)的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是第二产业的2倍左右(参见表3)。在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第三产业被认为是吸纳劳动力能力最强的领域,但中国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所吸纳的全部就业人口还不到三分之一,远低于国际水平。这固然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阶段、制造业较发达且市场化程度较高有关,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实。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第三产业是指除了农业和工业之外的其他产业部门,包括商业、服务业、金融业、信息技术业等。近年来,中国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中国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不
断增加。根据统计数据,2019年中国第三产业的GDP占比已
经超过了50%,持续增长。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经济结构的转
型和升级,大量的人力资源和资本投入到了服务业和金融业等领域。人们的消费需求也越来越多地转向了服务领域,比如旅游、餐饮、教育等。
其次,第三产业对就业的贡献不断增加。相比于传统的农业和工业部门,第三产业更加依赖人力资源,对就业的需求更大。据统计,中国服务业的就业人数逐年增加,特别是在城市地区,服务业的就业机会相对更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也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第三,中国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业发展迅速。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使得服务业和消费升级更加便捷。通过手机和电脑等终端设备,人们可以轻松地购物、预约、支付等,为第三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增长空间。同时,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创新,比如电商、共享经济等。
然而,中国第三产业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第三产业发展不够均衡。在一线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但在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其次,服务质量和水平还有待提高。尽管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但一些服务领域的品质和效率并不高,消费者的满意度有待提升。此外,一些传统行业和企业转型升级的速度较慢,面临着竞争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