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8.42 KB
- 文档页数:9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
第1章绪
名词解释:
1、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称为兴奋性。
2、阈值: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该组织的阈强度,简称阈值。
3、反射: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第2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名词解释:
1、静息电位:是细胞末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细胞接受适当的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倒转或波动。
3、兴奋-收缩-偶联:肌细胞膜上的电变化和肌细胞机械收缩衔接的中介过程,
++是偶联因子。
称为兴奋-收缩偶联,Ca
第3章血液
名词解释:
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例如,0.9%NaCI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
3、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其生理意义如何?
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的分布以及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起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概念: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可吸引组织液中的水分进入血管,以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
衡和维持血容量。
4、正常人血管内血液为什么会保持着流体状态?
答:因为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共同作用,使凝血过程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的溶解从而维持血液的流体状态。
5、ABO血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答:ABO血型的分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分为A型、B 型、AB型和O型4种血型。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题集
【名词解释】
(1)EPSP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改变,导致该神经元对其它刺激的兴奋性增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EPSP.
是突触后膜产生的局部兴奋,可以发生总和。EPSP产生的离子机制(突触后膜- Na+,K+内流- 去极化)
(2)IPSP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改变,导致该神经元对其它刺激的兴奋性降低,这种电位变化称为IPSP。IPSP 产生的离子机制(突触后膜- Cl- 内流- 超极化)
(3)Decerebrate Rigidity
去大脑强直(decerebrate rigidity),又称去脑强直,是因病变损害,使大脑与中脑和桥脑间的联系中断,影响了上部脑干的功能所致。常见于重症脑出血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严重脑干损伤等。其主要表现为四肢强直性伸展,上臂内收并旋内,前臂伸直并过分旋前,髋内收、内转,膝伸直,颈后仰呈角弓反张。患者常呈深昏迷状态,伴有呼吸不规律及全身肌肉抽搐。治疗宜查找引起去大脑强直的原发疾病,针对病因给予治疗。
(4)Decorticate rigidity
去皮质强直(decorticate rigidity)表现为上肢屈曲内收,腕及手指屈曲,双下肢伸直,足屈曲。多因双侧大脑皮质广泛损害而导致的皮质功能减退或丧失,皮质下功能仍保存。患者睁眼闭眼均无意识,光反射、角膜反射存在,对外界刺激无意识反应,无自发言语及有目的动作,呈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去皮质强直姿势,常有病理征。因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未受损,故保持觉醒-睡眠周期,可无意识的咀嚼和吞咽。常见于缺氧性脑病、脑炎、中毒和严重颅脑外伤等导致的大脑皮质广泛损害。也称去皮质综合征。
《生理学》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1 绪论
1.名词解释:
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内环境: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稳态:相对的、动态的稳定状态。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界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
内分泌:内分泌细胞把生物活性物质(激素)释放到内环境中的过程。
激素:内分泌细胞生成并释放的能高效能传递信息的生物活性物质。
负反馈:反馈信息抑制或减弱原有的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作用。
正反馈:反馈信息增强原有的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作用。
前馈:干扰信息在反馈信息到达之前改变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作用。
2.机体功能调节的方式有哪些?有何特点?试举例说明是如何调节的?
三种,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具有短、快、准的特点,如降压反射:感受器是动脉血管内的压力感受器、经传入神经将压力信息传入脑,通过传出神经调节效应器心脏和血管,从而调节血压。
体液调节通过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调节靶器官、靶组织或靶细胞的功能,具有慢、广、久
的特点,如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机体的血糖水平。
自身调节是器官或组织的对自身功能的一种有限调节,具有调节作用小、范围局限的特点,如肾血流量的调节,在正常的血压范围内,当动脉血压升高时,肾入球小动脉收缩,从而减少肾血流量,动脉血压降低时,肾入球小动脉舒张,增加肾血流量,从而使肾血流量保持相对稳定。
3.什么是内环境的稳态?有何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指细胞外液的各种成分(如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等)和理化特性(PH、渗透压、温度等)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保持稳态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保证。
2009年生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1.举例说明神经-体液的调控原理。............................ 错误!未指定书签。
2.名词解释................................................ 错误!未指定书签。
3.“阈刺激”与“阈电位”的概念如何定义?................... 错误!未指定书签。
4.解释各种“生物电位”的概念 (7)
5.可用哪些方法测定蛙的坐骨神经干的传导速度? (8)
6.什么是乙酰胆碱的量子性释放?............................. 错误!未指定书签。
7.动作电位为何具有“全或无”的特性?....................... 错误!未指定书签。
8.试述形成“不应期”的原理。 .............................. 错误!未指定书签。
9.比较神经与心室肌 ........................................ 错误!未指定书签。
10.比较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错误!未指定书签。
11.分析局部电位的总和与肌收缩总和的现象。.................. 错误!未指定书签。
12.内脏反射弧有何结构与功能上的特征?...................... 错误!未指定书签。
13.常见的离子通道阻断剂有哪些?............................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新陈代谢:是指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
新的过程,包括包括合成代谢(同化作用)和分解代谢(异化作用)两个方面。P2
2、兴奋性:是指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P3
3、阈值:即阈强度,指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P3
4、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P5
5、反馈:指由受控部分发出的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活动的过程。P6
二、填空题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和生殖。P3
2、反应的基本形式有兴奋和抑制。P3
3、衡量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阈值,它与兴奋性呈反变关系。P3
4、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P5
三、A型题
1、维持人体某种功能的稳态主要依赖于(E)P7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正反馈
E、负反馈
2、破坏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后,下列何种现象消失?(D)P5
A、反应
B、兴奋
C、抑制
D、反射
E、兴奋性
3、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正反馈调节的是(C)P7
A、减压反射
B、血糖浓度调节
C、排尿反射
D、体温调节
E、正常呼吸频率维持
四、B型题
(1~4题备选答案)
A、感受器
B、传入神经
C、中枢
D、传出神经
E、效应器
1、皮肤黏膜的游离神经末梢属于(A)P5
2、迷走神经在减压反射中属于(D)P49
3、窦神经在减压反射中属于(B)P49
4、躯体运动神经属于(D)
五、X型题
1、神经调节的特点有(A、C、D)P6
A、定位准
B、作用持久
C、迅速
D、作用短暂
E、作用广泛
2、下列哪些属于条件反射的特点?(B、E)P5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题集
【名词解释】
(1)EPSP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改变,导致该神经元对其它刺激的兴奋性增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EPSP.
是突触后膜产生的局部兴奋,可以发生总和。EPSP产生的离子机制(突触后膜- Na+,K+内流- 去极化)
(2)IPSP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改变,导致该神经元对其它刺激的兴奋性降低,这种电位变化称为IPSP。IPSP 产生的离子机制(突触后膜- Cl- 内流- 超极化)
(3)Decerebrate Rigidity
去大脑强直(decerebrate rigidity),又称去脑强直,是因病变损害,使大脑与中脑和桥脑间的联系中断,影响了上部脑干的功能所致。常见于重症脑出血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严重脑干损伤等。其主要表现为四肢强直性伸展,上臂内收并旋内,前臂伸直并过分旋前,髋内收、内转,膝伸直,颈后仰呈角弓反张。患者常呈深昏迷状态,伴有呼吸不规律及全身肌肉抽搐。治疗宜查找引起去大脑强直的原发疾病,针对病因给予治疗。
(4)Decorticate rigidity
去皮质强直(decorticate rigidity)表现为上肢屈曲内收,腕及手指屈曲,双下肢伸直,足屈曲。多因双侧大脑皮质广泛损害而导致的皮质功能减退或丧失,皮质下功能仍保存。患者睁眼闭眼均无意识,光反射、角膜反射存在,对外界刺激无意识反应,无自发言语及有目的动作,呈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去皮质强直姿势,常有病理征。因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未受损,故保持觉醒-睡眠周期,可无意识的咀嚼和吞咽。常见于缺氧性脑病、脑炎、中毒和严重颅脑外伤等导致的大脑皮质广泛损害。也称去皮质综合征。
生理学名词解释和问答
第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
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其方向与控制信息一致,可以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
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其方向与控制信息一致,可以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
体液:机体含有大量的水分,这些水和溶解在水里的各种物质总称为体液
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
稳态: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以及免疫系统的调控下,使得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第二章
原发性主动转运:是一种具有酶活性的Na+-K+依赖性的A TP酶的蛋白质。他所需的能量是由A TP直接提供的,这种主动转运过程称为原发性的主动转运
复极化:在动作电位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从反极化的状态的电位恢复到膜外正电位、膜里负电位的静息状态,称为复极化
电化学驱动力:浓度梯度产生的内正外负的电位差
去极化: 在电解质溶液或电极中加入某种去极剂而使电极极化降低的现象
阈强化:能引起组织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就出现膜上的Na﹢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的这个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兴奋性: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过特性。
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而只有张力增加,这种收缩称为等长收缩
前负荷:心肌收缩之后所遇到的阻力或负荷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
第1章绪
名词解释:
1、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得特性或能力称为兴奋性。
2、阈值: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得最小刺激强度,称为该组织得阈强度,简称阈值。
3、反射: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发生得规律性反应。第2章细胞得基本功能
名词解释:
1、静息电位:就是细胞末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得电位差。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就是细胞接受适当得刺激后在静息电位得基础上产生得快速而可逆得电位倒转或波动.
3、兴奋—收缩-偶联:肌细胞膜上得电变化与肌细胞机械收缩衔接得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偶联,Ca++就是偶联因子。
第3章血液
名词解释:
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得容积百分比。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得称为等渗溶液。例如,0、9%NaCI溶液与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
3、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其生理意义如何?
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得吸水能力。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得渗透压。
生理意义: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得分布以及红细胞得正常形态与功能
起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概念: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所形成得渗透压。
生理意义:可吸引组织液中得水分进入血管,以调节血管内外得水平
衡与维持血容量.
4、正常人血管内血液为什么会保持着流体状态?
答:因为抗凝系统与纤溶系统得共同作用,使凝血过程形成得纤维蛋白不断得溶
解从而维持血液得流体状态.
5、ABO血型分类得依据就是什么?
答:ABO血型得分型,就是根据红细胞膜上就是否存在A抗原与B抗原分为A型、B型、AB型与O型4种血型。
细胞一、名词解释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全身性体液调节局部性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正反馈负反馈单纯扩散
易化扩散主动转运阈强度阈电位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局部兴奋极化去极化超极化
复极化兴奋-收缩耦联(不)完全强直收缩
二、问答题
1、试述细胞膜转运物质的主要形式。
2、试述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的机制。
3、试述骨骼肌肌丝滑行的基本过程。
4、试述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
答案
一、名词解释
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实现对机体各部的功能调节
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产生并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生物活性物质、代谢产物)通过体液对机体功能的调节
通常将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到全身各处发挥作用称为全身性体液调节;而组织、细胞产生的乳酸、组织胺等化学物质及代谢产物经过局部体液扩散所发挥的作用,称为局部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某些组织、细胞自身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发生适应性的反应,这种反应并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而是组织、细胞本身的生理特性
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联系到达控制部分后,促进或上调了控制部分的活动
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联系到达控制部分后,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向其原活动相反的方向变化
单纯扩散:细胞内外液中的脂溶性的溶质分子,不耗能、顺浓度差直接跨膜转运,如:氧气、二氧化碳等脂溶性物质
易化扩散:体内有些物质虽不溶于脂质或在脂质中的溶解度很小,不能直接跨膜转运,但它们在胞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协助下,也能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扩散,这种转运形式称为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些小分子物质或离子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的转运过程
名词解释
1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内环境:体内细胞直接接触和懒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3反馈:在人体功能调节的自动控制系统中.控制部分和受控部分之间存在双向联系.受控制部分通过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进行纠正和调整的过程
4负反馈:受控制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使控制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其原来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恢复原有平衡状态的反馈
5悬浮稳定性:红细胞在血浆中具有保持分散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
6体温: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7基础代谢率:指人体在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的状态下.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影响是的能量代谢率
8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液浓度. 正常位180mmhg/100ml
9肾小球滤过率:指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原尿)量10允许作用:指某种激素对靶细胞没有作用.但其存在是另一种激素发挥作用的必要前提
11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细胞膜特定的蛋白质的帮助下.顺浓度差/顺电位差的跨膜转运过程
12胃排空;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简答题
1.简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来源.作用及生理意义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泌的.其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作用为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其生理意义在于①有辅助于维持肺泡的稳定性②减少肺间质和肺泡内的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的发生.③降低吸入空气的阻力.减少吸气做功
2.论述二氧化碳对呼吸的影响极其机制
体内CO2增多对呼吸的影响:CO2是维持呼吸中枢正常兴奋性所必需的物质.在一定范围内动脉血压Pco2升高可以使呼吸运动加深加快.但是超过一定限度则对呼吸有抑制和麻醉效应.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新代:是指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不断地进展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
的过程,包括包括合成代〔同化作用〕和分解代〔异化作用〕两个方面。P2
2、兴奋性:是指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响的能力或特性。P3
3、阈值:即阈强度,指引起组织发生反响的最小刺激强度。P3
4、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响。P5
5、反响:指由受控局部发出的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局部活动的过程。P6
二、填空题
1、生命活动的根本特征有新代、兴奋性和生殖。P3
2、反响的根本形式有兴奋和抑制。P3
3、衡量兴奋性上下的指标是阈值,它与兴奋性呈反变关系。P3
4、神经调节的根本方式是反射,其构造根底是反射弧。P5
三、A型题
1、维持人体*种功能的稳态主要依赖于〔E〕P7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正反响
E、负反响
2、破坏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后,以下何种现象消失?〔D〕P5
A、反响
B、兴奋
C、抑制
D、反射
E、兴奋性
3、以下生理过程中,属于正反响调节的是〔C〕P7
A、减压反射
B、血糖浓度调节
C、排尿反射
D、体温调节
E、正常呼吸频率维持
四、B型题
〔1~4题备选答案〕
A、感受器
B、传入神经
C、中枢
D、传出神经
E、效应器
1、皮肤黏膜的游离神经末梢属于〔A〕P5
2、迷走神经在减压反射中属于〔D〕P49
3、窦神经在减压反射中属于〔B〕P49
4、躯体运动神经属于〔D〕
五、*型题
1、神经调节的特点有〔A、C、D〕P6
A、定位准
B、作用持久
C、迅速
D、作用短暂
E、作用广泛
2、以下哪些属于条件反射的特点?〔B、E〕P5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细胞生存环境,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称为内环境,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和组织液等。
稳态: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称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
自身调节: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自身调节。
负反馈:在反馈控制系统中,反馈信号作用的结果是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和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称为负反馈。
正反馈:在反馈控制系统中,若反馈信号能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前馈:前馈是指受控部分接受控制部分的指令进行活动之前,控制系统又及时通过另一快捷途径向受控部分发出前馈信号,使其活动更加准确,并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
简答题
生理学研究大致分为哪几个水平?
根据人体结构层次的不同,其研究大致可分为:①细胞、分子水平;②器官、系统水平;③整体水平。
试比较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作用、特点及意义。
神经调节:是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通过反射来实现,反应速度快,作用范围较精确,持续时间短。
体液调节:通过体液因子来实现其调节,反应速度慢,范围广泛,作用持续时间长。包括长距分泌、旁分泌和神经分泌。
神经—体液调节是一种神经系统和体液因子共同参与的特殊形式。
自身调节:不依赖神经、体液调节,组织和细胞对周围环境变化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调节范围小,调节幅度小。
试比较前馈与负反馈的特点。
1、活动预见性:前馈有预见性,能够提前作出适应性反应,防止干扰;负反馈无预见性,仅能在受到干扰后恢复到原先的稳定水平(滞后性)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
第1章绪
名词解释:
1、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得特性或能力称为兴奋性、
2、阈值: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得最小刺激强度,称为该组织得阈强度,简称阈值。
3、反射: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发生得规律性反应。
第2章细胞得基本功能
名词解释:
1、静息电位:就是细胞末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得电位差。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就是细胞接受适当得刺激后在静息电位得基础上产生得快速而可逆得电位倒转或波动、
3、兴奋-收缩—偶联:肌细胞膜上得电变化与肌细胞机械收缩衔接得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偶联,Ca++就是偶联因子。
第3章血液
名词解释:
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得容积百分比、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得称为等渗溶液。例如,0.9%NaCI溶液与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
3、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其生理意义如何?
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得吸水能力。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得渗透压。
生理意义: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得分布以及红细胞得正常形态与功能
起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概念: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所形成得渗透压。
生理意义:可吸引组织液中得水分进入血管,以调节血管内外得水平
衡与维持血容量。
4、正常人血管内血液为什么会保持着流体状态?
答:因为抗凝系统与纤溶系统得共同作用,使凝血过程形成得纤维蛋白不断得溶解从而维持血液得流体状态、
5、ABO血型分类得依据就是什么?
答:ABO血型得分型,就是根据红细胞膜上就是否存在A抗原与B抗原分为A 型、B型、AB型与O型4种血型。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 28道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1.兴奋性: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2.兴奋::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增强。近代生理学中,兴奋即指动作电位或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3.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稳态。即细胞外液。
4.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感受体内外环境的某种特定变化并将这种变化转化成为一定的神经信号,通过传入神经纤维传至相应的神经中枢,中枢对传入的信号进行分析,并做出反应通过传出神经纤维改变相应效应器的活动的过程。反射弧是它的结构基础。
5.正反馈:受控部分的活动增强,通过感受装置将此信息反馈至控制部分,控制部分再发出指令,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再增强。如此往复使整个系统处于再生状态,破坏原先的平衡。这种反馈的机制叫做正反馈。
6.负反馈:负反馈调节是指经过反馈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它原先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的反馈调节。
7.稳态:维持内环境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即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
8.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按单纯物理学原则实现的顺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跨膜转运。
9.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或某些离于借助于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蛋白)的帮助所实现的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属被动转运)10.主动转运:指小分子物质或离于依靠膜上“泵”的作用,通过耗能过程所实现的逆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行主两类。11.继发性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在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时,不直接利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而利用膜内、外Na+势能差进行的主动转运称继发性主动运。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大题-含答案(1) (3)激素调节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可通过增强心肌的代谢活动和耗氧量使冠脉血流量增加,也可直接作用于冠脉血管α的β或受体,引起血管收缩或舒张。甲状腺素增多时,心肌代谢增强,使冠脉舒张,血流量增加。大剂量血管升压素,使冠脉收缩,血流量减少。血管紧张素ii也能使冠脉收缩,血流量减少。
4、与心血管活动调节有关的感受器主要有哪些类型?简述它们的作用。
[考点]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调节、化学感受性调节。
[解析]与心血管活动调节有关的感受器主要有压力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
(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是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壁有对牵张刺激敏感的压力感受器。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为窦神经,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为降压神经,并分别加入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进入延髓。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所受牵张刺激增强,沿窦神经和降压神经传入延髓的冲动增多,使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增强而心血管交感中枢紧张性减弱,经心迷走神经传至心的冲动增多,经心交感神经传至心的冲动减
少,故而心率变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由交感缩血管神经传至血管的冲动减少,故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因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降低,使动脉血压回降至正常水平,故这一反射又称为降压反射。相反,如果动脉血压降低,压力感受器所受牵张刺激减弱,沿相应传入神经传入冲动减少,使心血管交感中枢紧张性增强而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减弱,则引起心输出量增多,外周阻力增大而使血压回升。故压力感受器反射的重要生理意义在于保持动脉的相对稳定。压力感受器对血压的急骤变化最为敏感,而且对血压突然降低比对血压突然升高更敏感。如果病人发生急性大失血,由于血压突然降低,压力感受器所受牵张刺激减弱,可反射性地引起血压暂时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