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马说
- 格式:ppt
- 大小:1.83 MB
- 文档页数:40
23*马说他,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他,才华横溢,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他,踌躇满志,却抑郁不得志。
所以他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他,就是一代大文豪——韩愈!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培养文言语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3.理解文中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关系,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境界。
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
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马说》。
(板书文题、作者)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作者链接。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
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文体链接。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法上不拘一格,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是后来人加的。
3.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祗.(zhǐ) 骈.(pián) 槽枥..(cáo lì)食.马者(sì) 粟.(sù) 邪.(yé)4.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词汇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仅。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
马说原⽂及翻译及注释相关推荐马说原⽂及翻译及注释 马说是唐代诗⼈韩愈所作,表达了诗⼈对统治者不识⼈才和摧残⼈才的社会现象的不满,对摧残⼈才的愤懑和控诉。
下⾯是⼩编整理的马说原⽂及翻译及注释相关内容。
马说原⽂及翻译及注释1 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马。
千⾥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称也。
(祇辱⼀作:只辱) 马之千⾥者,⼀⾷或尽粟⼀⽯。
⾷马者不知其能千⾥⽽⾷也。
是马也,虽有千⾥之能,⾷不饱,⼒不⾜,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也?(⾷马者通:饲) 策之不以其道,⾷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临之,⽈:“天下⽆马!”呜呼!其真⽆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马。
千⾥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中,(跟普通的马)⼀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马著称。
(⽇⾏)千⾥的马,吃⼀顿有时能吃完⼀⽯粮⾷。
喂马的⼈不知道它能(⽇⾏)千⾥⽽(像普通的马⼀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千⾥的能⼒,但吃不饱,⼒⽓不⾜,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
想要和普通的马⼀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千⾥呢? 不按照(驱使千⾥马的)正确⽅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马吗?⼤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马吧! 注释 1、伯乐:孙阳。
春秋时⼈,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才的⼈)。
2、千⾥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千⾥。
现在常⽤来⽐喻⼈才;特指有才华的⼈。
3、⽽:表转折。
可是,但是。
4、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
故:因此。
虽:即使。
名:名贵的。
5、祗辱于奴⾪⼈之⼿:也只能在马夫的⼿⾥受到屈辱(或埋没)。
祗(zhǐ):只是。
奴⾪⼈:古代也指仆役,这⾥指喂马的⼈。
部编版语文八下《马说》知识点归纳一、知识积累:1.《马说》是运用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写法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
题目的意思是“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2.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
世称韩昌黎。
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
唐宋八大家之一。
3、主旨: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4、读准字音。
祇.辱于( zhī ) 骈.死于( pián )槽枥.. ( cáo )( lì)一食.( shí)或尽粟.( sù)一石食.马者( sì ) 才美不外见.( xiàn ) 食.之不能尽其材( sì ) 其真无马邪.( yé )4、重点字词故虽.有名马:即使祇.辱于:只是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食.马者:通“饲”,喂是.马也:这才.美不外见.:才能;见,表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尚且;等同安.求其能千里也:怎能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执策而临.之:面对尽其材.:通“才”,才能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5、一词多义其:①不知其.能千里(代词,千里马)②其.真无马邪(反问词,难道)③其.真不知马也(副词,恐怕)之①只于奴隶人之.手(的)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无意义)策①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驱使)②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6、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吗”7、重点句子①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课文原文《马说》蹄上铁衣响,斗转星移间。
铁蹄荡秋千,玲珑十三弦。
悠悠一片心,端坐倚长松。
轻轻抚我鬃,细语我嘶鸣。
我是天上孤月,舞遍长空街。
九天彩云里,相约赛华清。
飞艇入九天,岂复下凡人?随意驾轻云,马蹄不沾尘。
作者:贾谊知识点1. 文学体裁本课文为诗歌,结构为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是汉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指每句七个字,一首四句,用以表达美好的情感和抒发感情。
2. 修辞手法•拟人:将马人性化,赋予了思考、表达的功能。
例如:细语我嘶鸣。
•比喻:如将马比作孤月,表现马在天空中的自由与高傲。
•排比:一连串近似的表达,强化语境,使语言生动有力。
例如:蹄上铁衣响,斗转星移间。
铁蹄荡秋千,玲珑十三弦。
3. 诗歌韵律本课文为七言绝句,韵脚为ABAB CDCD EFEF GG,即一句押一韵。
这种韵律的运用可以让诗歌更加优美动人,让读者更容易记住。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七言绝句这种文学形式;2.加深学生对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3.培养学生欣赏优美的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1.强化学生对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2.帮助学生理解七言绝句的韵脚和节奏,加深对整体语感的掌握。
教学难点1.如何帮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2.如何让学生在掌握韵脚和节奏的同时感受整体的语感。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学生介绍七言绝句这种文学形式,以及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2. 学习课文•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诗歌表达的主题,感受诗歌的情感和语感;•学生分析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
3. 模仿和创作•学生模仿《马说》的韵律和语感,写出一首自己的七言绝句;•学生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创作。
4. 总结教师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再次回顾学习过程中掌握的内容。
课后练习1.请你回忆本课文中文学体裁和韵律;2.结合本课文,分析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3.创作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你对自然的感受。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经典练习基础知识积累1、解释加点的词①一食或尽粟一石或: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③策之不以其道道: ④安求其能千里也安:2、本文选自《》,作者是朝的家和家(人名),字。
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因官吏部侍郎,又称。
谥号,又称韩文公。
文学主张上强调。
提出的口号。
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苏轼称他。
他和、、、、、、、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3、“说”是一种文体,可以也可以但都是为了说明。
比如等作品。
4、《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本文是韩愈《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其他说是______、、、5、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B.骈死于槽枥之间C.马之千里者D.虽有千里之能6、对《马说》一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该文托物寓意,以千里马喻人才,以伯乐喻识才之人。
B.作者在呼唤伯乐的同时,也强调了人才应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C.千里马受辱与“骈死“的不幸遭遇,可以认识到封建社会对人才的埋没和扼杀。
D.地位低下的“奴隶人”由于忌恨千里马,所以在精神上侮辱它,在物质上亏待它。
7、文章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那么你认为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伯乐?答:8、《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答:9、你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答:10、读完本文,再联系社会实际思考:现在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真正人才的标准是什么?答:11、下列各句对《马说》一文分析不恰当的有项是()A、《马说》一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B、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
C、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马说》全文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
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课后:唐太宗让封德彝推荐有才能的人,(可是)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
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
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德彝惭愧地走了。
第23课 马说学习目标 中考导航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疏通文意,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2.体会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1.“或”“食”“见”“安”“策”“材”“其”等是中考易考词语。
2.把握文章的深刻寓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重点,也是中考的易考点。
3. 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是中考文言文的常考点。
知识点01 文题解读“马”交代了本文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马说”即“ ”,就是 。
标题交代了 。
【知识拓展】说“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特点:形式上采用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核心是议。
这种文体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灵活,还常常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我们常说的“托物寓意”。
《马说》《师说》《捕蛇者说》等均属于这一文体。
知识点02 作者作品作者简介知识精讲目标导航韩愈(768—824年),字,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
代杰出的家、家、家、政治家。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有《》传世。
【知识拓展】相关背景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这是作者《》四篇中的第篇。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间。
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擢用,但“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韩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感朝廷对下层知识分子不公,于是联系当时统治者压抑人才的情况和自己身居下位的处境,写了这篇文章。
知识点03 字词句积累1.字音:祇.辱于(zhǐ) 骈.死于(pián)槽枥..(cáo )(lì)一食.或尽粟.一石.( shí ) (sù)(dàn)食.马者(sì) 其真无马邪.(yé)2.通假字: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同“祇(只)”,只,仅)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才美不外见.(同“现”,显现,表现)其真无马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3.古今异义: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