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2018年全国卷I高考历史试卷的几点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6
2018年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卷分析一、试卷结构总体分析评价2018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今年的试题可以看出,今年高考既有新一轮高考改革启动后的未来指向性,又有全国卷特有的传统性。
选择题24-35为历史选择题,共12个题,48分;材料题必做题为40题、41题。
选做题为44题、45题、46题三选一,满分为48+25+12+15=100。
今年的高考,继续深化考试形式与内容改革,以人类历史的发展演变和重大事件为主要载体对所学知识进行充分的考查,例如以村民自治建设为背景,考查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国,尤其是依宪治国这一时代话题,这也是我们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重要建设方略。
本次试题历史部分选择题较2017年风格相近,主要是材料更加新颖,考查更加灵活,这和之前的全国一卷文综历史部分风格是一致的,既关注学生基础,又有良好的区分度。
全国1卷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二、考点分布分析必做题部分(85分)。
中国史占57分左右,世界史占28分左右,与2017全国卷1相比,中国史比重上升,不容忽视;从模块角度来讲,必修1和必修2仍为考试重点。
试卷总体能够发挥高考引领作用。
①注重基础与课本知识,更加注意考查主干知识,这就需要考生基础知识一定过硬。
②考查学生史学素养,即34题,所以在学习中,注意培养史学基本功与基本能力。
三、试卷主要特点1.重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全国卷试题题干材料历来是非常新颖的,但是考查的内容不会脱离所学知识,想要在这些新颖复杂的材料中提取出命题人希望考查的知识点,就需要考生对基础知识滚瓜烂熟,可以熟练地将一个不规范的模型迅速整合为一个规范的模型,并利用这一部分所学知识进行解决,这也数学建模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试卷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和思维深度相对而言,对于法制建设尤其是从清末近代至今的这类纵向类题目一直都是对思维深度要求很高的,同时对于专业性语言的运用要求也较高,这样的考查非常具有创新性,但是只要冷静回忆这一部分所学知识,注重答题分点、格式明确,该题迎刃而解。
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卷分析激扬家国情怀高考历史试题重点考查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体现高考内容改革对“助推改变应试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实现高考选拔德才兼备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
一、体现历史学科积极育人导向历史学科通过精心选取素材,构建试题情境,引导考生增强国家认同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坚持唯物史观。
如文科综合Ⅱ卷第42题讲述了近代著名洋务企业汉阳铁厂的建立、投产过程,反映出近代中华民族所遭遇的艰难曲折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精神,激励考生为实现民族复兴不断开拓进取。
Ⅱ卷第27题呈现了传统戏曲昆曲的精美与雅致,Ⅲ卷第26题叙述了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脉络,考查了考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能力。
历史学科在考试内容选取上注意与党和国家的人才选拔要求相契合,考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的必备品格。
如Ⅱ卷第47题描述了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三娘子,以其杰出的个人能力与威望,维护明、蒙之间长期和平的事迹,考查考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水平和家国同构观念。
历史科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试卷的“鲜亮底色”,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师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强大思维工具,并成为他们信仰的指引。
如Ⅰ卷第29题以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的论争为背景,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结论,引导考生认清科学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本质区别。
二、避免“偏、难、怪、深”历史试题对考试内容和要求进行了优化与整合,避免“偏、难、怪、深”,强调考查主干知识。
如Ⅰ卷第26题和27题分别考查宋代手工业发展和明代的中外贸易,Ⅱ卷第32题、33题和34题分别考查古代罗马法发展、早期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和二战后欧洲经济一体化等。
历史学科从多角度、多层次考查考生的学科素养,引导考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如Ⅲ卷第41题以上海和曼彻斯特两个城市的发展为例,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问题进行比较视域下的考查,涵盖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考生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说明。
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还!2019-2020年备考2018高考历史全国卷II评析高考历史试题重点考查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体现高考内容改革对“助推改变应试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实现高考选拔德才兼备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
2018年全国高考历史卷主要体现了基础与创新并存的特点,创新主要体现在41题的主观题,选择题主要是忠实于基础史实的考察。
一、注重历史核心素养,弘扬家国情怀试卷中41题讲述了古今中外种植利用大豆的历史,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和近代机器大工业背景下科技进步与社会生活变迁。
这要求考生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中外历史上大豆种植利用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对其作出合理的解释。
选择题24、26、29题,要求考生能够通过从所给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而调动运动所学知识,认识史料作者意图,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史料实证精神。
非选择题42题开放性试题一改往年“提取信息”、“拟定论题”、“说明原因”、“提出建议”等问题要求,直接让考生“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史实予以说明。
集创新性、综合性、应用性于一体。
这不仅要求考生对史实有基本的理解和价值判断,还要求考生将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自身发展、社会现实、国家兴衰的认识上,以史为鉴,学以致用。
二、关注社会经济生活,把握时代脉搏45题通过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叙述,反映了1977年恢复高考、国家重视人才培养、国家战略思想转变等史事。
展现了改革开放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大历史意义。
有助于我们认识并坚持科教兴国战略。
这段历史既是国史,也是党史,也是改革开放史,更是社会主义发展史。
46题讲述了中国创建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历程,如今随着中国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反映了当下中国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在和平崛起的同时也承担着维护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重大使命。
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还!2019-2020年备考深度研究把握方向革新理念顺势而为——201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评析与复课总结2018年全国高考文综历史试题,遵循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新考试大纲有关规定,按照“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思路,注重历史关键思维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贴近现实,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
根据考生实际情况对考试内容进行了优化调整,注意对学科主干知识、基本能力和历史学科素养的综合考查,符合政治性、规范性和公平性规定,较好地发挥了高考的选拔功能和对中学教学的导向作用。
一、试卷结构2018年全国文综卷历史部分的试卷结构如下:1.中外史的比重(必修部分)范围分值(总计85分)比重(%) 选择题非选择题合计中国古代史Ⅰ卷16 21 37 43.5 Ⅱ卷16 15 31 36.4 Ⅲ卷16 12 28 32.9中国近现代史Ⅰ卷16 4 20 23.5 Ⅱ卷16 12 28 32.9 Ⅲ卷16 14 30 35.2世界史Ⅰ卷16 12 28 32.9 Ⅱ卷16 10 26 30.5 Ⅲ卷16 11 27 31.72.各模块内容比重(必修部分)范围分值(总计85分)比重(%) 选择题非选择题合计必修一Ⅰ卷28 25 53 62.3 Ⅱ卷20 0 20 23.5 Ⅲ卷12 0 12 14.1必修二Ⅰ卷16 12 28 32.9 Ⅱ卷20 37 57 67.0 Ⅲ卷16 25 41 48.2必修三Ⅰ卷 4 0 4 4.7 Ⅱ卷8 0 8 9.4 Ⅲ卷20 12 32 37.6从上述统计来看,必修部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基本保持了“三分天下”的格局,中国古代史的比重略高。
必修一政治模块, 必修二经济。
从2018年高考阅卷看2019届高三历史复习备考[内容摘要]:如何进行有效的高三教学是所有高中教师一直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高考的即将来临,我们如何进行新课程下的高三复习呢?在本文中,笔者将从高考评分细则看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并通过在18年高考阅卷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诸如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解题能力等,来分析当前高三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从基础知识的落实,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对新一届高三的历史教学提出一些自身的思考和建议,希望对新一届高三的有效复习有所裨益。
关键词:新课程、高三复习、历史能力近几年高考给我们高三老师的最大感受或许就是感叹“高三复习的有效性越来越差了”。
全省历史平均分,非客观题部分去年和今年都只有16分多,从中暴露出来的高中历史复习教学中的问题十分严峻。
笔者就从这次高考阅卷的过程来看我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自身的一些思考,以期待大家有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法。
一、从18高考阅卷,分析高三历史教学中的问题1、从评分细则的制定看历史教学要求高考评分细则的制定遵循公平性和有效性(可操作性)原则,细则注重的是对标准答案的解读而不是修改。
从这样的原则出发,我们可以发现评分细则一般包含这样两个部分:(1)分层,即对高考答案思维角度的界定,也就是考查考生对历史的理解和历史思维能力。
(2)表达,即考查考生是否能用历史的语言准确的表述对历史的理解和历史思维过程的能力。
准确表达的一般包含:首先是逻辑正确,其次是关键词的呈现。
例1:37题(1),本题共6分,分为3个层次,每个层次2分,分层思维角度:通过对比明经科、进士科考查内容的差异性(一、二两层),体现进士科在得人才方面的价值(三层);逻辑:表达进士科“其得人亦最盛焉”的原因①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关键词:记忆、解读其他表述: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或解读、或背诵、或死记硬背)2分进士科不仅需要对经义的记忆(或解读、或背诵、或死记硬背),而且(或更) (2)分②进士科侧重对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考查;关键词:文学素养、时务能力其他表述:进士科侧重对文学素养(或诗赋、或诗文、或写诗作赋)的考查1分进士科侧重对时务能力(或能力、或才能、或政务)的考查1分③更有利于选拔人才;关键词:选拔人才其他表述:有利于人才选拔2分选出的官员素质高1分有利于官员的选拔1分④进士科难度大,录取名额少1分(倘若1、2均未得分的情况下才给此分)例2:37题(3),本题共6分,分为3个层次,每个层次2分,分层思维角度:首先工业革命引发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进而引发对政府管理职能要求的提高,进而引发对文官知识水平与管理能力要求的提高(我们可以看到,工业革命是一个大的背景,文官制度的出现体现了这一大背景之下社会的联动发展的结果):逻辑:表达中体现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之下的需求①经济规模扩大,社会分工更为复杂;关键词:规模、分工其他表述:经济规模扩大(或生产力发展、或经济迅速发展、或资本主义发展、或近代工业兴起、或社会发展)1分社会分工更为复杂1分②要求政府进行高效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关键词:政府、高效、专业化、制度化、管理其他表述:要求政府(或社会)进行高效(或有效、或专业化、或制度化)管理2分③要求文官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关键词:文官、知识水平、管理能力其他表述要求文官具备知识水平(或管理能力)2分社会需要人才1分官员具有文化素质(真才实学)1分2、从阅卷过程分析历史教学中的问题在这一部分中,笔者主要分析高考卷面反映的学生答题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14--18年全国卷1历史真题纵向分析一、选择题纵向分析(24---35)(一)知识点分布二、非选择题纵向分析(一)必做题分析1、综合对比分析题(非选择题第一道题)(二)选做题分析2、设问类型——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学科考试说明的高考试题解读(一)(一)立足时空观念——主干知识迁移考1.(2017·全国卷Ⅰ·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A[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影响,要求学生从材料中受封对象与周王之间的关系来分析.A.从材料可知,分封出去的都是皇室宗亲,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西周分封制刚开始实行的是军事据点制度,也就是说派遣一部分周王室的政治力量到地方上去封邦建国,然后逐渐与当地人民进行融合,取得对地方的统治权,巩固西周对地方的统治,这必然就加强了周部落与周边其他地区文化的交流和认同,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巩固了西周对地方的控制.B.分封制主要是地方官制,不可能加强君主专制的权力,另外,西周时期,没有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权力在当时不是非常突出,西周主要强调以德治国.C.结合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分封制地方诸侯国有很强的独立性,西周王朝就是不能够直接操控地方,所以实行分封,选项表述是错误的.D.材料主要体现的,西周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侧重周王室内部的权力传承关系,材料也没有直接涉及到贵族世袭特权的存在.真正从根本上保证贵族世袭特权的制度是宗法制,而不是分封制.故选A.]2.(2014·全国卷Ⅱ·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分析2018年全国高考文综I卷的历史试题,继续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原则,在形式上,试卷的结构、试题的形式、各题的分值等与去年一致,在内容上,依然是既注重主干知识的考查,又注重历史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同时贴近现实,注意与社会现实问题的结合。
最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新高考改革的实际要求,较大幅度地调整试题难度,难度适中,有一定区分度。
总之,2018年高考I卷的历史试题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一、试卷结构2018年1卷历史分值分布表(必做部分)由上表可知,全国I卷的通史,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继续保持“三分天下”的格局,与前几年高考是一致的;而模块史比例严重失衡,必修二经济、必修三文化模块的比例大幅度下降,必修一政治模块的比例激增。
二、试题形式1.继续史学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如第34题,材料列举了目前学术界有关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几种新观点。
既拓宽了考生的学术视野,也考查了史学过程方法。
2.试题形式依然把主干知识作为能力考査的主要载体。
如第24题以科学知识与墨家思想相结合、第25题考查唐代后期的藩镇割据、第26题的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第28题的甲午战争、第31题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32题的梭伦改革、第33题马克思主义诞生、第34题工业革命、第35题第三世界的兴起等。
3.试题形式上更加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
如第41题材料从宋代的乡规民约、清末新政下的地方自治、新时期的基层民主制度的对比和发展,综合考查了概括、说明、分析、评价等学科方法和能力。
4.首次将文学素材引入高考试题,这是今年高考试题的最大变化和亮点。
如第42题以《鲁宾逊漂流记》的相关情节为素材,考查小说所反映历史现象。
三、试题难度根据新高考改革的实际要求,较大幅度地调整试题难度。
从整体上看,试题贴近考情,难度适中,有一定区分度,体现了高考的选拨功能和对教学的引导作用。
具体体现如下:1.选择题所考查的都是考生熟知的基础知识,基本杜绝了往年拓展性的知识。
2018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2018年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I卷、全国II卷命题仍然延续了历史学科特色,既注重对于主干知识的考查,又侧重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培养。
对于重点知识仍然重点考查,但是考试的形式比较灵活和多样,需要对历史基础知识进行提取和思维加工;难度方面难易结合,难度适中,能较好的体现高考的检测性和选拔性;试题开放性大,角度多,有层次,结合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更能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
2018年高考历史试卷特点分析1、凸显历史核心素养历史的核心素养包括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部分。
历史考试通过选取典型的素材和巧妙的设问,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历史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史观,通过唯物史观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史实,如全国I卷24题通过呈现《墨子》一书中的成就,考查的落脚点在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体现历史唯物史观和人文情怀。
历史学科只有通过对历史的解释,才能不断的接近历史真实,如全国I卷中26、27题等题,都是在历史叙述的基础上,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联系,这是对历史解释的考查。
历史的家国情怀主要是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形成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树立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和追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
本次考试对于家国情怀的考查也比较明显,如全国I卷28题、29题通过中国屈辱史和探索史的呈现,引导学生的忧患意识、报国意识和实现中国梦的远大情怀,全国II卷中通过考查中国在联合国的重要活动和地位,学生能够增强民族自信心,提升热爱祖国的情感。
如30题通过独立之前的外交,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如32题和46题就通过对史料的呈现,考查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
2、注重基础,重点知识重点考查与往年试卷相比,今年高考试卷覆盖的知识点有较多相似之处。
2018高考(全国卷Ⅰ)历史考前分析合肥新东方优能中学高中历史教研组张士新老师距离2018年高考不到20天的时间了,如何有效复习是广大考生关注的话题。
笔者从事高三教学十五年,现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高效复习。
第一,回归教材,认认真真把教材看一遍,条件允许的同学也建议看看岳麓版教材。
看教材一要提纲挈领:前言—一书的总叙;目录---就是学科体系;章节引言—一章的主要内容;本课要旨—一课的精髓。
二要抓住细节:注解注释---解惑释疑;历史纵横—扩展知识,帮助理解。
三要把握重点:每本书的前四个单元一般所考查知识较多,就多花时间;考查知识相对较少的章节,就少花点时间。
四还是要背书的,例如近现代时间(古代史一般不考时间),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影响等等。
第二,回归题目,高考的密码就在真题当中。
尤其是近三年来的全国卷和海南卷,一般高考命题思路都有连续性,且海南卷与全国卷有很多相似点。
将近年来的全国卷,海南卷做一遍,材料看一遍,同时多看看材料与答案之间的逻辑关系。
解题就是反命题,由答案反推命题思路。
第三,回归错题,现在做新题,不如找错改错。
将近三个月以来的错题重新再做一遍,思路重新再理一遍。
通过做错题,一是补差补缺,找到知识的盲点和漏洞;二是修正自己的思路,多从正确答案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让考生的思路去接近命题老师的思路。
换言之,就是多思考对的为什么对。
第四,就是学科建议了,这个会涉及到具体的学科知识,也就是放大招了。
先从知识的角度去分析今年的重点:必修一第三课这个是高考试题中的常客了,基本上是年年考且花样不断翻新,尤其是今年君主专制的演进-及权力监督要多花点功夫。
必修一第四单元中: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在这几个主干知识中一般至少会出一道选择题。
必修二中经济体制改革与必修三民生主义今年估计是重头戏,就是出小论文也不足为奇。
另外长效热点如土地制度,工业革命,全球化等!这一部分的内容就不过多叙述了。
一、试卷结构总体分析评价2018年高考己经落下帷幕,今年的试题可以看出,今年高考既有新一轮高考改革启动后的未来指向性,又有全国卷特有的传统性。
选择题24-35为历史选择题,共12个题,48分;材料题必做题为40题、41题。
选做题为44题、45题、46题三选一,满分为100分。
今年的高考,继续深化考试形式与内容改革,以人类历史的发展演变和重大事件为主要载体对所学知识进行充分的考查,例如以村民自治建设为背景,考查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国,尤其是依宪治国这一时代话题,这也是我们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重要建设方略。
本次试题历史部分选择题较2017年风格相近,主要是材料更加新颖,考查更加灵活,这和之前的全国一卷文综历史部分风格是一致的,既关注学生基础,又有良好的区分度。
全国1卷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题号知鲤分布考点5^124中国古代史先奏(政治史)425中国古代史隋唐(政治史)藩镇割据426中国古代史宋元(经济史)剥弋手427中国古代史明清(政治史)明朝朝页贸易428中国近代史晚晴(政治史)甲牛战争429中国近代史(政治史)五四运动430中国近代史(政治史)解放暗431共和国史(经济史)-fiirtil432世界史(文快)西方433世界史(明台史)科河会*434世界史(场史)一工与史学素养435世界史(明台史)瓣全聊局演变441中国近代史与共和国史(材料题)基层民环台建设2542世界近代史(开瞄)资本*世界市场12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碇祚号改革154620世纪暗与和平国际反法西斯战争154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毕盛解罗斯福15二、考点分布分析必做题部分(85分)o中国史占57分左右,世界史占28分左右,与2017全国卷1相比,中国史比重上升,不容忽视;从模块角度来讲,必修1和必修2仍为考试重点。
试卷总体能够发挥高考引领作用。
①注重基础与课本知识,更加注意考查主干知识,这就需要考生基础知识一定过硬。
②考查学生史学素养,即34题,所以在学习中,注意培养史学基本功与基本能力。
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分析及2019届高三备考建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总纲高考评价体系(一体)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
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以及“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四翼),回答了高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
“基础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具备适应大学学习或社会发展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包括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灵活的能力要求和健康健全的人格素养。
“综合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思想方法,多角度观察、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应用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能够善于观察现象、主动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实践能力。
“创新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具备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方式。
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基础教育课程目标一、双基教学(1978——1988)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二、三项目标(1988——2000)基础知识、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三、三维目标(2001——2017)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四、学科核心素养(2014——2017……)3 个指标,文化修养是个体自主发展和参与社会的必要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是促使个体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前提与根本保证。
3 个内容,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家国情怀、唯物主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1.下文引自魏源的《海国图志》:“既款之后,则宜师夷长技以制夷。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
2019高考历史复习:2018年全国卷I文综高考历史试题的几点分析一、稳中求变,变中求新历史学科本身的知识、素养、能力和方法的特质要求,使试卷试题保持了历史学科一贯坚持的严谨稳定,2018年高考的历史试题的突出特点是政治性、思想性和导向性。
立意明确,选材典型,设问得当,遵循新的评价体系要求,注重主干知识、必备知识的考查,历史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同时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
试卷新鲜,但着实难度比之往年,降了不少。
1. 紧扣热点。
第33题考察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与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热点相关;41题考察中国古代地方自治,与改革开放后中国基层民主自治等热点相关。
2. 避免偏题、难题、怪题。
试卷考察整体较为容易,主要考查主干知识,避免偏题、难题、怪题,如第26题和第27题分别考查宋代手工业发展和明代的中外贸易,第32题考查人文主义起源,第34题考查工业革命等知识。
3. 考查历史核心素养及史观。
第30题考查建国初期我党的外交状况,第35题考查1945-1970年,考查20世纪60、70年代不结盟运动。
这些题主要考查时空观念,但也出现了时间考察的明显位移,如第33题的1847年,则考查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前一年。
第42题虽为开放型题目,考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中早期殖民扩张,延续考察近代化史观。
二、试卷结构(必做题)必做题部分分值共85分。
1、通史角度:中国史:57分左右(上升),世界史:28分左右;世界史的比重略有减少,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基本保持“三分天下”的格局;2、模块角度:必修1和必修2仍为考试重点。
必修3比例大幅度下降,必修1比例激增,三个模块比例失衡。
42题按政治、经济、文化各占4分计算。
3、:试卷整体结构比较平衡,选择题继续保持着以往不变的时空排列顺序。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比例与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稳健”是高考命题的一贯风格,高考不讲求覆盖,突出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的考查方向始终如一。
如:诸子百家、古代手工业、藩镇割据、郑和下西洋、甲午战争、中共成立、中共外交、村民自治、一五计划、雅典民主、早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三世界崛起等。
试题涵盖了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事件,如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甲午战争、人文精神、第三世界、农村基层民主。
4、创新之处:第34题增加了对史学研究方法的考查。
第41题以乡约制度为切入点,考查宋代至今天乡村治理的特点,试题设问也由去年的两问变为三问。
第42题的选材上以历史学科少有的文学作品入题,而且设问要求考生提取小说的故事情节并加以历史分析,命题出人意料。
三、命题原则和趋势1.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第24题的《墨子》“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第30题的解放前夕中国共产党就已经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第31题的1953年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第33题正义者同盟改名共产主义者同盟说明该组织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第46题选做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对二战性质认识的比较分析。
以上试题精心选取素材,构建试题情境,引导考生增强国家认同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利于引导今后学生加大对人民智慧、马克思主义史、中共党史的学习与思考。
2.激励考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中学落实党和国家对历史教育的要求29(2018全国Ⅰ卷).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场争论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该题以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论争为背景,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结论,考查了考生对历史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引导考生认清科学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本质区别。
3、以问题为导向,对知识与能力,理论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分层、综合、有效的考查,引导学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28(2018全国Ⅰ卷)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此题以甲午战争期间各方在舆论宣传策略方面态度差异的对比,引导考生认识到外交宣传在引导国际舆论方面的重要性,认识到在国际环境局势复杂多变的今天,只有首先抢占舆论制高点,才能掌握主动权,快速反应、沉着应对。
高考41题能力立意向度明晰,设问立意趋高,融入核心素养要素,呈现强调..唯物史观导向的命题.........特点,以我国或世界所面临和关心的重大现实主题为切入点,以历史视角拓展或深化对该主题的理解认知,形成热点问题冷思考的思维加工,体现了古今贯通(纵向)或中外关联(横向)的形式,设问类型分为“概括类”、“比较类”和“说明类”等类型。
2018年命题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的背景下设计命题的,实现了古代、近代、现代三段历史中关于乡村治理的历史节点贯通与关联,蕴含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现代文明进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三大热点。
4、以材料形式的多样性考查思辨的灵活性。
继续充分利用非纯文字材料的多样性命题,以考查学生是否拥有面对多种类型材料的观察、发现、分析、思辨能力。
25题对表格分类材料的角度分析;27题对历史图像的解读;30题对历史漫画的理解;35题对四个饼状图的探究。
41题以小说分析隆重登场。
5、重视学术,关注研究前沿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B.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以安史之乱以后藩镇的类别告诉学生一个与教材完全不一样的“藩镇割据”:一方面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导致了社会的动荡、政局的不稳,是唐朝后期日益衰败的重要原因,最终使唐朝走向灭亡。
但各藩镇的存在却又能有效地防止边疆民族的骚乱和各地农民的暴动,同时它们之间的相互牵制又有力地避免了藩镇的骄横和对中央政权的威胁,这都有利于维护和延续唐朝的统治。
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
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
这反映出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30题英、法、美的外交“试探”也告诉学生并非一开始西方列强就想孤立、封锁、包围新中国,中国的“一边倒”政策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的,这有助于改变学生的惯性思维。
34题也告诉学生,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对英国工业革命发源地的原因分析,也逐渐地从经济技术因素,延伸到政治因素和自然条件等,这说明研究历史应该多视角、宽领域、全方位。
这些知识几乎巅覆了学生的认知!这是史学研究的成果,也是对历史事件逆向思维的必然结果。
这是史学发展的要求、知识更新的需要、教材滞后的必然趋势。
这些做法都体现了学术研究融入高考试题的意识和努力。
6、意料之外的选择题角度的变化选择题的问题角度变的匾乏和失衡了一些。
往年12道选择题是由原因、结果、本真、变化四分天下,而今年在原因分析方面的试题明显偏少,变化有所减少,而关于历史本真的理解上偏多。
学习考试说明,解密高考试题,培养学科素养——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学科考试说明的高考试题解读(一)(一)立足时空观念——主干知识迁移考1.(2017·全国卷Ⅰ·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A[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影响,要求学生从材料中受封对象与周王之间的关系来分析.A.从材料可知,分封出去的都是皇室宗亲,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西周分封制刚开始实行的是军事据点制度,也就是说派遣一部分周王室的政治力量到地方上去封邦建国,然后逐渐与当地人民进行融合,取得对地方的统治权,巩固西周对地方的统治,这必然就加强了周部落与周边其他地区文化的交流和认同,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巩固了西周对地方的控制.B.分封制主要是地方官制,不可能加强君主专制的权力,另外,西周时期,没有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权力在当时不是非常突出,西周主要强调以德治国.C.结合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分封制地方诸侯国有很强的独立性,西周王朝就是不能够直接操控地方,所以实行分封,选项表述是错误的.D.材料主要体现的,西周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侧重周王室内部的权力传承关系,材料也没有直接涉及到贵族世袭特权的存在.真正从根本上保证贵族世袭特权的制度是宗法制,而不是分封制.故选A.]2.(2014·全国卷Ⅱ·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C[“雅言”是周王室使用的语言,而西周的统治中心镐京在今陕西省境内,故选C项。
](二)立足史料实证——创新情境灵活考3.(2018·全国卷Ⅱ·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了夏桀,创立了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的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的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A[商汤见人所设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会将鸟兽杀绝,“乃去其三面”,显示了他的仁德之心,他从而得到诸侯拥护,并最终取得天下。
《史记》中的这一记载意在说明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故A项正确。
农业生产是夏商时期的主要经济活动,故B项错误。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商汤的仁德之心,而非生态保护,故C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统治者治国理念是夏商更替的主因,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