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的温情
- 格式:ppt
- 大小:106.00 KB
- 文档页数:21
现代文阅读教案(二)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句子的含义一.教学目标现代文阅读考点(1)理解二、解读新考纲Ⅰ、《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中对现代文阅读考查的规定如下: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重要概念”指的是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
要注意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的句子。
考查的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极富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Ⅱ、08江苏文学类文本《说明》理解(简略)08江苏试题的难度有所增加:现代文阅读的要求表述变化较大,能力要求也随之提高。
三个能力层级,八个考查点。
能力要求去掉了原来的“理解(B级)”,增加了“探究(F级)”。
⑴阅读理解的层次提高了;(去掉了“理解”B层级,增加了“探究”F级)⑵试题的综合性提高了,解答试题的思维活动量也就增加了;⑶阅读材料本身的复杂性、生疏性、隐蔽性,造成了理解的困难。
三、对07高考文学类文本选料的思考文本的选择是现代文阅读命题过程中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文本的人文价值及难易度关系到试卷的水平、风格、检测的信度与效度,也体现了语文新课程理念、教学导向。
1.吴锦强调文本的选择有两种:一种是象征性、比喻性(带哲理性)的散文材料。
如07年广东的《泥泞》,07山东的《灯光的温情》,04江苏的《草堂·诗魂》,06年江苏的《烟雨牛鹭图》(农村现代化进程中不要污染环境,更不要污染人们的心灵)。
一种是记叙日常生活的(比较平淡的),如07江苏的《麦天》、07宁夏卷的《叶圣陶在四川》。
―――复习时应注意这两类散文,这两类散文同样重要。
这两类散文在表达上、内涵上有区别,命题同样也有区别。
2.07年现代文大阅读,选文特点:融时代性与经典性为一体综观⑴从作者看:18套试卷的选料,命题组的选材视野大多倾向于当代较有名气的作家、诗人,甚至有年轻新锐,时代感很强。
是现当代名家名作,以当代作家的作品为主。
命题作文“不灭的灯火”审题指导及佳作展示作文辅导1211 13:07::命题作文“不灭的灯火”审题指导及佳作展示孙善慈江苏省徐州市第七中学一、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文。
江畔,一盏渔火,闪烁在烟雾茫茫的江面,点亮了远游者思乡的眼眸;绝境,一束灯光,照射进漆黑一团的洞穴,燃起了濒死者求生的希望……灯火给人间送来光明、温暖,也给人们送来了丰富的生活、美好的情怀、精神的力量、思想的启迪。
请以“不灭的灯火”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抄袭。
二、审题立意:看到这个题目,让人想起2007年山东高考卷现代文阅读题叶延滨的《灯火的温情》一文,但又与这篇作文的题目有区别:“灯火的温情”的中心词为“温情”,而“灯火”是起到修饰限制性的作用;而“不灭的灯火”的中心词是“灯火”,起修饰限制性的作用的是“不灭的”一词。
因此,要审清题意,首先要理解“灯火”的含义,“灯火”首先是生活中每一个人都熟悉的,但在这里,它又由具体的灯火而容纳更多的内涵,它应该具有了一定的比喻义、象征义。
从所给材料看,灯火能够点亮一种情感(思乡、思人、思家、思国等),也能够给人以希望(生存的希望、美好未来的昭示)等,所以,这里要写的灯火一定是充满了光明、温暖、爱意的,是能够给人以美好的情怀、精神的力量、思想的启迪的,古往今来的圣哲先贤、仁人志士的思想、品质、精神等,也如那“灯火”一般照耀后人的心灵,只有这样的灯火才是永远“不灭的”。
写作本文,不仅停留在表层的具体的灯火记述上,还要挖掘其比喻义、象征义等更深层次的内涵,这样才能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来。
三、精彩片段选登:(开头)1、母亲拨亮了那盏昏暗的油灯,温暖顿时洒满了简陋的屋子。
2、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是游子的故乡,故乡里袅袅的炊烟是游子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
但故乡里有母亲的思念,母亲就是游子心中永远不灭的灯火,在渺茫的流浪的路上,指引他回家的路。
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青翠的竹坚守信念,成就贯穿生命的不屈与坚韧。
主观题解题四步骤——2007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分类解析(一)□秦振良现代文阅读题,在语文试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历年来考生得分差异比较大的一部分。
以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为蓝本,解析了主观题和客观题命题方式的特点,并结合实际总结了解题的基本技巧。
题目会千变万化,但基本要求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所以文章值得认真阅读,仔细体会,以帮助你理清思路,学习方法,掌握技巧。
主观题名为“主观”,其解题过程及答案却大都是“客观”的:题目要以理解“作者”的意思为核心,答题要以作者的观点为准,必须依据文章本身回答,答案大都是“唯一”的,有些试题尽管在答案中附有“意思对即可”的话,但离开“意思对”这个前提,是不会得分的。
因此,解题时,文本就是全部,读懂、读透文本是答题的前提,其解题步骤如下:一、通读全文整体把握考生拿到试卷,做题时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是通读全文后做题,二是将题目看一遍后再读全文,三是看一题读一段。
前两种方法是都可以的,后一种方法则不可取,因为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阅读题都是在全文整体意思的统摄下,在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的联系中设计出来的。
看一题读一段,因为所读所思仅限于局部,做起来势必盲人摸象,顾此失彼,结果很难正确。
因此,做题之前先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意,非常必要。
有的题目直接要求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如2007年湖北高考卷:19.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与文章主旨。
(4分)有的题目考的是某段、某句,甚至某个词语,但命题者的意图却是在考查答题者对文本的整体内容的理解;甚至要联系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才有正确答案。
如2007年湖南高考卷:17.在“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地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在“古文”前用“弄”字和“烂”字?请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
(4分)这道题的答案有两点:(1)“弄”是“写”的意思,还有“玩弄”(“游戏”)的含义,“烂”是“陈旧”的意思。
⑵从前刘半农投身文学革命,提倡写白话文,是一名勇敢的战士;“五四”退潮以后,思想发生了变化,日益走向保守,写古文是其表现之一。
【导语】天空吸引你展翅飞翔,海洋召唤你扬帆启航,高山激励你奋勇攀登,平原等待你信马由缰……出发吧,愿你前程无量,考入理想院校!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2017山东高考满分作文大全【五篇】》供您查阅。
【文章一:二十四小时书店背后的人文情】一一家二十四小时书店,开店两年多来从不驱赶任何一位来客,即使他们是拾荒者、乞丐,只要他们来看书,哪怕看上一行或是一页,都会让店员感受到工作的意义。
这其中,透视着的实质上是一种深深的人文情怀。
二人文,就是以人为本,人是衡量一切的首要标准。
书店,本以营利为目的,接待的客人应该看能否给书店带来利润,来买书的人笑脸相迎,不买书的人概不接待。
但是在这里,深夜而来的“顾客”有的仅仅把看书作为小憩的凭借,有的将书店当成住宿的旅馆。
可店家却不以为忤,反而觉得实现了工作的意义。
这就不再以营利为工作的评价标准,而是以顾客的感受来界定工作的意义,以尊重每一个人,平等对待每一个人来彰显生命的价值,这就是博大而深沉的人文情怀了。
三人文情怀,近年来成为我们社会中的热词。
人文情怀引起热议,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它是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之后人们内心里的必然需求。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人文情怀的提升是我们建设小康社会进而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必经之路。
人文情怀引起热议,更标志着我们社会治理模式的优化,由单纯的GDP增长开始转向满足人们更为广泛的精神需求。
物质和精神,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双翼,不可偏废。
所以从另一个角度讲,人们对于人文情怀的热议,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急切的呼吁?呼吁我们对当下依然盛行的不人文的现象进行反思与突破?四唯利是图,虔诚拜物的价值观是非人文的,彰显物质的伟大必然对人的矮化,让人重回奴隶的地位。
精致谋划,一心利己的人生观是非人文的,填充自我的欲壑必然意味着对人的绑架,最终失掉人的自由。
趋炎附势,歧视弱者的社会观是非人文的,等级观念的横行必然加剧社会达尔文主义,让人在弱肉强食中失掉了人的意义。
资料概述与简介 一、基础知识(1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付梓(zhǐ)?尺牍(dú) ? ?扎染(zhā)?央浼(měi) B.憎恶(zēng)喧阗(tián)?脊背(jǐ)? 蘸水(zhàn) C.夹袄(jiā)?熨帖(yù)踹门(chuài)拾级而上(shí) D.箭簇(zú)? 泅水(qiú)熟稔(shěn)泠然(líng)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刘和珍等爱国青年在反动政府门前表现出来的沉勇友爱、无所不为的精神着实令人敬佩。
B.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了爱情,双双殉情。
在两人的灵柩前,不共戴天的两个家族最终和解。
C.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孝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少年进行“孝”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D.他们一家十口人曾经幸福美满地生活在一起,但自从战乱时期劳燕分飞后,至今仍然音讯全无。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哈佛燕京图书馆每年都有一次卖旧书的盛会,每次我都能在一堆堆五花八门的书里淘到如金子般珍贵的书,并因此而兴奋。
B.阳春三月,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书法圣地绍兴又度过了一年一度的第30届中国兰亭书法节。
书法家仿佛被那茂林修竹带回到永和九年曲水流觞时。
C.物理学名词“正能量”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文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提高内在潜能,使自己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
D.《甄嬛传》作者竟是一位80后任教于杭州某中学的语文老师。
她说:“我很愿意跟我的学生讨论文学写作话题,并最大限度地和他们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的古人提出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说法,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以“不灭的灯火”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二、审题立意:看到这个题目,让人想起2007年山东高考卷现代文阅读题叶延滨的《灯火的温情》一文,但又与这篇作文的题目有区别:“灯火的温情”的中心词为“温情”,而“灯火”是起到修饰限制性的作用;而“不灭的灯火”的中心词是“灯火”,起修饰限制性的作用的是“不灭的”一词。
因此,要审清题意,首先要理解“灯火”的含义,“灯火”首先是生活中每一个人都熟悉的,但在这里,它又由具体的灯火而容纳更多的内涵,它应该具有了一定的比喻义、象征义。
从所给材料看,灯火能够点亮一种情感(思乡、思人、思家、思国等),也能够给人以希望(生存的希望、美好未来的昭示)等,所以,这里要写的灯火一定是充满了光明、温暖、爱意的,是能够给人以美好的情怀、精神的力量、思想的启迪的,古往今来的圣哲先贤、仁人志士的思想、品质、精神等,也如那“灯火”一般照耀后人的心灵,只有这样的灯火才是永远“不灭的”。
写作本文,不仅停留在表层的具体的灯火记述上,还要挖掘其比喻义、象征义等更深层次的内涵,这样才能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来。
三、精彩片段选登:(开头)1、母亲拨亮了那盏昏暗的油灯,温暖顿时洒满了简陋的屋子。
2、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是游子的故乡,故乡里袅袅的炊烟是游子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
但故乡里有母亲的思念,母亲就是游子心中永远不灭的灯火,在渺茫的流浪的路上,指引他回家的路。
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青翠的竹坚守信念,成就贯穿生命的不屈与坚韧。
(结尾)1、此时只有那轮满月,闪动着慈祥的光辉,把一个孤独的我照耀。
在家乡如绳的田埂上,一定有一位老人和我一样,站在月光下,挑一盏不灭的的灯,轻唤一个人的乳名,照亮他回家的路。
2、即使是微弱的光芒也是刺向黑暗的剑,妈妈,你曾说有灯光生活就会有希望,星星是天空中不灭的灯光,而母亲你又何曾不是女儿心中的星星,你就是那不灭的灯火,是你给了我那么多希望。
看到了星空,我又想您了,我似乎又看到了希望,我的妈妈!3、看不到灯火的日子里心里总是想着母亲,于是前方的路更加平坦鲜明了;屡历失败的日子里总是想着母亲,于是人生的路也更加平坦鲜明了。
高考语文复习指津第一类:理解题一.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含义题例1:2008年四川卷14题:“这首诗里,实在交织着无限的怀念与怅惘”,这里的“怅惘”的含义是什么?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第一问(2分):“怅惘”是指作者思念什刹海却只能在梦中相见的遗憾。
第二问(2分):表达了作者感伤怀旧的情绪和浓郁的乡愁情结。
词语理解型:(1)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海南杂忆》)(2)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落叶是疲倦的蝴蝶》)(3)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忆刘半农君》)(4)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5)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
(《灯火的温情》)答题模式: 字(词)表面义+特定义(结合句子、段落等的语境义,包括:指代,修辞义——与比喻、拟人、双关、借代、反语等结合密切,临时义)+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结合文章主题思想)。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题1.典型题例:例1:08全国《阳关古道夕阳美》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6分)(1)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答案为:⑴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使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
⑵城砖磨制的阳关砚,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使我对阳关古城的感觉也变得温暖了一些。
例2:(2007年山东卷《灯火的温情》)题: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答案:在作者看来,人生路上的孤绝(苦难和艰苦)环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
这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与向往,对人生信念和人格尊严的呼唤和坚持。
2、句子理解型:一是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的语言;(《落叶是疲倦的蝴蝶》)(《春天的梦》)二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
高考文学阅读中的人文情怀人文情怀,是对人类存在的思考;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对人类命运、人类痛苦与解脱的思考与探索。
从文艺复兴时期起,文学就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以“人道”反对“神道”,以“人权”反对“君权”,以“个性解放”反对“宗教桎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的发达,世界多元化的产生,使人类更加关注自身,“以人为本”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响亮口号。
作为反映生活和人的情感的载体文学,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了宣扬“人文情怀”的责任,这既是文学的本质,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从近几年高考中文学类阅读的选材来看,高考也顺应潮流、与时俱进,积极融入到现实生活中,选材中体现人文情怀的占有很大的比例。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文学反映的是人的情感,这种情感其实就是人的心理过程。
在这里,笔者拟从心理学的角度,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高考文学类阅读材料中的人文情怀。
马斯洛,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其理论核心是“人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实现完美的人格”。
他将“多层次的需要”分为五个阶层: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马斯洛是从心理的层面、科学的层面揭示了人的本质情怀,而文学则是以艺术的形式、用活生生的事例、丰富的语言表达人的情怀。
科学和文学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一.生理和安全的需要。
这两种需要是低层次的需要,人们在基本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产生安全的需要。
如果这两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人们就会产生烦躁、焦虑、不安以及恐惧等情绪。
在文学作品中,反映这种心理的主题大多是对创造财富的讴歌,对为摆脱贫困而艰苦奋斗精神的赞美。
还有一种比较隐含的主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恋情,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愿。
人类来自自然,与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类始终只是自然的一份子,为此,人类对自然充满了敬畏和依恋之情。
今年的语文试题切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符合我省考生的实际,体现了语文新课程理念。
试题从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入手,全方位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突出语文的实践性、时代性、综合性和人文性,在继续体现对汉语的应用性考查、突出语言的规范性要求的同时,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时代精神和突出山东地方特色,而且能够进行大胆探索和调整,突出了能力考查,注重分析探究。
在试卷结构上,增加了选做题,给予学生自主答题以更大的空间和自由,题目的设计也更具灵活性、开放性。
在选材上,视野开阔,角度新颖,比去年更具内在的统一性和审美性。
在总体把握上,适当地控制难度,并且注意把更多空间留给主观试题,使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在完成主观性试题的过程中进行探究性思维,展示能力。
整套试卷设计严谨,整体性强,特点鲜明,整体质量高于2006年,较为充分地显示了山东省作为教育大省的水平和特色。
具体说来有以下特点:一、严格遵循《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体现新课程理念,适当调整考试内容和题型结构,试题难度不高于去年。
试题没有超出2007年《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规定的范围,从设题形式、试题难度以及题量等方面来看与往年保持相对的稳定,但在考试内容的要求、题型结构的设计上体现了新课改的选择性要求,更注重考查能力,在稳定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较好地实现了既保证平稳过渡又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目标。
今年的试卷与去年相比,第Ⅰ卷以语音考查替代了标点符号考查;第Ⅱ卷的文言文翻译分值增长至10分;取消了对文学常识的考查,名篇名句填空题增加到6分;选做题要求考生从文学类和实用类两个阅读文本中任选一个文本,按照要求作答,共18分。
这样调整的结果是,试卷的区分度和层次感更加突出,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性、选择性、时代性等新课程特征,贯彻了《考试说明》“坚持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考查的原则,尤其注重对考生思维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考查”的精神,同时可以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有利于我省素质教育的实施和课程改革的健康推进。
1.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什么是路?作者胸中早有定见,只是故意提问,以引起别人对问题的注意,接着给出答案,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
B.以抒情而言,有的春风得意、壮怀激烈,有的情爱幽怨、离愁别绪,有的愤世嫉俗、忧国忧民,有的悲秋伤逝、嗟老叹卑……--用排比句的方式,将抒情的种种内容列举出来,读起来酣畅淋漓。
C.黑龙江人常说。
这里的土,插根筷子都会发芽。
--"插根筷子都会发芽"的说法是在打比方,以写土地的"肥沃",表现黑龙江人对家乡的热爱,形象鲜明生动。
D."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句中"横眉"与"俯首","冷对"与"甘为","千夫指"与"孺子牛"都是相对的,整个句子形式匀称,谈起来声音和谐,给人以美感。
2.对下面一段话的分析,恰当的一项是()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A.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井冈山的翠竹修长茂密充满自然美。
B.作者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井冈山的翠竹挺拔强劲,充满顽强的生命力。
C.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夸张的修辞方法,表现出井冈山的翠竹修长茂密,充满自然美。
D.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反复的修辞方法,表现出井冈山的翠竹挺拔、强劲,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
参考答案1.C(此项是夸张手法,给人以强烈突出的印象。
)2.B表现手法1衬托【概念解说】所谓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而用相似的或相反的、有差异的事物做陪衬的一种写作方法,也就是“绿叶扶花”、“烘云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