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执法难点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3
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群众法律意识单薄,有待进一步提高。
部分违法者对国土资源局下达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不闻不问,拒不配合执法人员调查取证和停止违法行为。
有的态度恶劣、公开谩骂、侮辱执法人员。
2、执法阻力大、干预大。
国土资源执法工作容易受人际关系和行政干预的影响。
往往在现场或者调查取证阶段,各种“关系”和“招呼”就来了。
3、违法行为绝大多数在夜间实施,违法者采用多种方式窥探我执法人员行动意图,给我们的打击行动带来很多麻烦。
不法者采用在国土局附近盯梢或者在路上设置流动哨等方式“严防”我执法人员。
待执法人员到达现场时经常扑空。
4、执法手段不够硬。
对非法盗采沙金的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九条和《辽宁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第四十条的规定,结合我县《关于严厉打击非法盗采矿产资源行为的通告》的要求。
对违法者只能给予扣押车辆和相应的经济处罚。
在违法者交纳罚款取出扣押车辆后任然继续从事非法盗采的勾当。
5、部分农民已经将自已的土地非法出租,出售给盗采者。
盗采者势必会铤而走险继续盗采行为。
二、几点建议
1、建立全县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机制。
加
强对基层群众和基层干部的法制观念的培养。
典型案例依法查处并适时曝光,警钟长鸣。
2、建立矿产资源违法联防机制。
要求基层干部,参与到国土资源执法监管工作中来。
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土地资源执法监察工作是国家维护土地管理秩序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我国的土地资源执法监察工作面临以下问题:(1)强制性法律法规落实缓慢,司法环境延迟。
国家实施强制性法规有限公正是维护土地资源执法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法律法规的实施缓慢,司法环境的复杂性,很多土地资源执法案件滞留在法院,没有及时处理,受到长期的拖延和破坏。
(2)执法和监督体制存在短板。
土地资源执法体制粗放弱,办公设施和设备落后,职能部门合作不足,执法和监督能力有待加强,执法和监督部门之间的联系不够,监督工作跟不上土地资源开发使用情况,引发滥用腐败等问题。
(3)信息填报规范性不强。
对土地报告的填报、汇总、发布等过程中,国家规定的规范管理不够,存在着走漏,填报虚假信息等问题,使土地资源执法失去了监督效力。
(4)违法建设未被及时纠正。
尽管有多种特别措施,政府部门仍然缺乏有效管控,在实践中,存在无证无据开垦、采砂,非法建设等问题,违法建设制度滞后,土地资源保护未能取得实质性的社会效益。
二、分析及对策(1)加大司法改革力度,推进法律制度建设。
要在统一法律制度、改革司法体制、完善社会治理、改善司法环境、提高法治意识与实施强制性法规等方面加大司法改革力度,构建社会法制化。
(2)加强执法与督察力度,健全土地管理体制。
我们应加强行政执法能力,建立省级土地资源执法统一指挥、地方司法厅统一组织以及地方司法执法部门统一建立的土地资源执法管理体系,从源头上落实遏制使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的规范性。
(3)完善信息化管理,促进信息安全。
建立土地资源信息化管理体系,实行精细化管理,实行“全覆盖、多部门联动、实时监督”的信息发布和管理,提高土地资源监督的效率和精准度,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监督的信息化功能。
(4)深入开展执法检查。
依法对存在违法行为的单位和个人深入进行执法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违法行为,净化社会生态环境,提高社会运行效率。
土地行政执法难点原因及对策探析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加快和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大,违法占地行为数量激增,由此引发的涉土信访量高居不下。
在土地行政执法日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焦点的同时,其面临的诸多难题也成为我们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文章以土地行政执法为范围,从改善土地行政执法内外环境入手,结合实际经验,探讨解决对策。
关键词:土地;行政执法;对策土地行政执法,本应通过依法查处土地违法行为,维护国家法律尊严,对当事人起到震慑教育作用,从而实现地政部门“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的最终目标。
但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地政部门一直陷于“单兵作战”、“软执法”的尴尬境地。
那么执法难,究竟难在哪里?其原因何在?有何解决对策?1土地行政执法面临的难题①调查取证困难。
地政部门在查处土地违法案件过程中,经常遇到实施土地违法行为的当事人主观躲避调查甚至暴力抗法,也存在由于当事人常年在外经商务工等客观原因给地政部门调查取证、文书送达带来困难。
②执法权力受约束。
根据《土地法》第六十七条、第八十三条,地方性法规《土地监察条例》、《土地监察暂行规定》等规定,地政部门办理土地违法案件有权责令停止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有制止权和查封权,无强制执行权。
但在实际操作中,以口头、文书方式进行制止收效甚微,而查封又涉及到被查封设备材料的保管和费用,如被查封人隐藏或转移被查封财产又需提请公安部门介入,导致案件复杂化,且易引发更多不稳定状况出现,查封权操作性较差。
③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不畅。
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良好衔接,对维护法律尊严、彰显公平正义有着重要意义。
反之,地政部门的行政处罚可能就只是一纸空文,违法者不能受到相应制裁,反而会助长违法当事人的嚣张气焰,对社会环境造成恶劣影响。
2原因探析土地行政执法面临的难题,折射出部分公民法制意识淡漠;而对暴力抗法事件打击不力也不利于构建良好的执法环境;执法权力受约束也不利于对土地违法行为形成快速、有效的打击,案件程序走完,房屋基本建成的情况多有出现;部门之间协作意识不强,两法衔接不畅,地政部门单兵作战,陷于被动,而群众看到违法当事人得不到制裁,违法建筑得不到拆除,知法之“无奈”而故犯之,反而争相效仿违法占地行为,国家土地资源遭受更大破坏。
浅谈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难点及对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历史地给了我们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带来了一连串的新课题、新要求,同时也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带来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任重而艰巨。
就当前面临的形势和特点来看,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从而造成对国土资源违法行为难以进行有效查处,严重地影响了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效果。
笔者根据工作中的实际情况,从当前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中存在的难点入手,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对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有所帮助。
一、国土资源违法呈现新动向、新特点近几年来,经过土地市场清理整顿和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规范,各级人民政府依法行政的意识有所提高,土地市场和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有所好转,各种违法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各地方国土资源违法案件仍然屡抓不绝、屡禁不止,而且出现了一些新动向,新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土地违法方面1、集体土地非法入市案件逐年增加按照现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集体土地一般不得进入土地市场流转,必须要依法办理征地出让手续成为国有土地后才能转让。
而办理出让手续审批过程相当复杂,用地成本越来越高,为躲避办理出让手续,用地单位往往与集体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私下签订转让协议,不到国土部门办理用地登记手续,导致非法转让集体土地违法行为发生。
2、农村居民违法建房屡禁不止,并呈上升趋势近年来,由于国土资源执法手段不硬,乡村居民法律意识普遍不高,执法环境较差,导致在这些地方执法行政作为存在较大的软弱性,就连我们的执法人员也有较大一部分均摆脱不了受困于地方政府及部分领导违法而又难执法的困扰,往往很多时候只能是采取睁只眼闭只眼,有的甚至采取积极态度让其案件的发生。
致使农村居民占地建房,只要给某个有权人员打个招呼,就可以修建了,占着山高皇帝远的思想,大量违法修建。
3、基层组织违法行为屡禁不止全面取消农业税后,大部分乡镇将工作重心向招商引资转移,热衷于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發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工料M 浅析我省国±资源执法£察的雎点及建谀11王树山―、当前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存在的问题1. 用地不规范,执法监察工作难以进行用地不规范以及违法用地是国土资源管理中的一个主要问题,违法用地会给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阻碍,由于许多企业和 个人的违法用地行为,使得我国的土地资源无法得到合理利用。
2. 法律意识淡薄,政府干部业务素质低下部分县市经济水平低下,人们的整体素质不高,对于土地资源 没有足够的认识,法律意识淡薄。
各种中小大型项目无论是否手 续齐全、是否能通过环评,纷纷上马动工,造成未批先建行为,这对 于土地执法监察工作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3. 部分群众文化水平较低,对土地资源缺乏认识由于部分农民对土地资源没有明确的认识,随意在自家的自 留地、承包地或交通便利的道路两侧建房,哪里地势好、交通方便 就在哪建,甚至占用基本农田建房。
另外,部分农民土地法律法规 意识淡薄,建房时不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未批先建、占用耕地等违 法用地现象较为突出,违规占地建房现象普遍发生。
4.土地执法监察工作方法存在缺陷科学合理的土地执法监察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如今在一些土 地执法监察队伍中,没有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科学合理的工作方 法,比如,在最初的监督中应该采取什么办法,发现问题时应该用 强制手段进行处理还是应该采取较为温和的策略,在这些问题上,土地执法监察队伍并没有得出一些明确的答案,执法监察方法的 错误选择,会对后续的工作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影响。
二、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难点1.执法环境不畅群众法律意VI不高。
虽然当前广大群众法律意识有所提高,并运用法律手段保护个人合法权益,但牵涉个人利益时,对执法 人员仍极力阻挠,拒不停止违法行为,个别人甚至抢建、威胁漫骂 执法人员,大大增加执法人员调查取证难度。
浅议土地执法监察的难点及对策作者:史建军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4年第02期近年来,国家加大了违法土地案件的查处工作力度,出台了针对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违规行为责任追究的15号令。
之后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土地卫片执法检查,不断加大问责机制的落实,对违法违规用地严重地区的政府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有效的控制了违法用地蔓延的趋势。
但从基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情况来看,执法机制没有理顺,困扰基层违法用地查处难的主要困难和矛盾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一、存在的矛盾与问题(一)国土资源执法刚性不足。
按照现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违法者在收到执法者的书面停工通知后,仍继续施工,基层土地管理者由于没有办法通过强制手段阻止,只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但多数基层法院有一个考核指标那就是“结案率”,受这个“结案率”影响,基层法院大多不情愿受理强制拆除违法违规建筑这类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违法用地虽经查处,但真正执行到位却困难重重的状况,从发现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到走完程序至少要一月有余,这期间违法主体早已完成对土地占用,对违法违规行为没有起到真正的遏制作用。
(二)地方经济发展与土地执法的矛盾。
由于没有真正落实基层政府土地管理的共同责任机制,导致基层政府往往热衷于上项目、争投资,当地政府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求土地管理部门对涉及土地使用的项目先放行,边整改边施工,造成许多违法用地项目破坏耕地种植条件严重,无法进行复耕。
我们基层土地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存在来自地方保护与行政干预方面的阻力,造成了基层土地管理和执法难的问题较为突出。
(三)国土资源执法权威性不够。
当前基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缺乏权威性,工作人员没有强制执行权,使行政当事人对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严肃性认识不足,经常会遇到暴力抗法的事件,导致执法者人身安全无法得到保障,使得办案过程中执法受阻,部分人员存在办案畏惧心理或缺失办案尺度,对涉及关系复杂的案件畏首畏尾,不能依法办案。
浅谈基层土地管理与执法问题难点与解决措施摘要:土地管理和国土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当前的基层土地管理执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针对在基层土地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其中产生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关键词:基层土地管理;执法问题难点;解决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土地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同时,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使用量也出现了越来越大的矛盾。
在资源的国家所有和地方管理、整体的土地资源和局部的土地资源的使用、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多,加剧了土地管理执法的难度,在违法行为产生时难以进行及时的处理,使得国土资源管理执法效果大大降低。
在我国的《土地管理法》中明确提出,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土地的转让、买卖和侵占,对土地的使用途径进行严格的限制,在将农用土地作为建设用地使用时需要通过相应的程序,在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同时,各级政府要对非法占用土地的现象进行严厉的打击。
在现有的执法过程中,一些与之不适应的执法现象仍然存在,使得土地管理难以实现应有的效果。
一、基层土地管理执法中的难点在我国现有的基层土地管理工作中,主要表现出如下的情况:(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土地法律意识淡薄在我国的土地面积的利用中,90%以上为农村用地,在农村中的土地利用中,由于规划不合理,存在大面积的土地荒芜状况。
在我国的《土地管理法》中,并没有对其进行大力的宣传和实施,使得人们在土地的使用过程中不能够充分认识到土地的非可再生性和公有性,一些农村在进行土地的利用时,法律意识淡薄,存在不合理的使用现象。
(二)对于违法用地的控制力度不够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建设是其首要的任务国家在对政府的考核的过程中通常是将财政收入作为统一的标准,但没有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够对违法用地的行为进行妥善的治理。
(三)对问题的产生巡查不到位在现阶段中的基层土地管理部门中,管理人员的数量较少,在巡查过程中不能够严格遵守管理要求,保证管理制度的法律化和科学化。
浅析土地执法中的困难与对策新《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土地执法的监察力度,加上各级人大政协的积极监督,土地违法行为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
但是实际工作中,土地违法现象依然时有发生,如:未批先用、少批多占、征地不依法补偿、随意截留和挪用征地款、土地非法交易等。
这些违法现象的发生,不及时处理就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给国有资产带来损失,也因此给执法者造成了工作中的诸多困难。
一、土地执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困惑近年来,我国虽加强了土地执法,土地管理逐步步人规范化、制度化,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
1.乡(镇)村两级干部法律意识淡薄。
有的干部依法用地观念不强,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不明确,个别基层干部实行“土地财政”,用私自出卖土地的钱作为“小金库”;有的干部把发展经济与保护耕地对立起来,认为要发展经济就必须牺牲耕地,因此,肆意浪费耕地;有的干部在处理土地的纠纷问题上缺乏公正,重私利轻大局,自己在住房问题上多占多用.同时也为自己的亲朋好友开绿灯,而对其他群众的住宅用地横加阻挠,致使群众意见很大,干群矛盾一触即发。
2.村兩委换届频繁,派系争斗造成“一女两嫁”。
一块宅基地换届前是张三的,换届后就变成李四的。
致使矛盾发生。
3.土地执法机构职能弱,执法力度稍显不足,造成了实际工作中的执法难。
土地执法没有拆除权,没有追究干部责任权,没有逮捕拘留权,使违法案件处理起来极为困难,再加上由于对事前违法主体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不积极配合,更使执法难度加大。
4.在土地违法案件查处中往往以罚代法,纪律处分普遍过轻,按《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凡涉及土地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都应追究责任,应受到相应的行政或刑事处分。
但在实际中只有极少数的干部受到处分.而且往往是乡镇以下干部,这与法律法规相关的规定不相符.起不到法律应有的效力。
在土地执法中发现以下问题给实际执法带来困惑。
一是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签定之前引发的争议是权属之争还是买卖合同之争。
土地执法难若干因素调研报告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严格保护耕地。
保护耕地,就必须严格执法。
当前,我国耕地保护的形势 __,各类土地违法案件不断发生,“执法难”似乎是已成共识。
土地执法疲软既然成为了常态,那就一定有它的原因。
笔者以为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法律上的,也有体制上的,也有机制上的,当然还有更深层次上的原因。
一、问题存在的原因(一)地方政府观念偏差。
一些基层地方政府在政绩观、发展观和利益观上出现偏差,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指标,工业强市、工业强县、工业强乡成为首选,就连许多村也完全不顾自身实际,纷纷高喊“工业强村”了。
发展工业,必然要大量占用土地,在当前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紧把土地供给闸门的形式下,一些地方政府铤而走险违法占用土地发展经济也就势在必然了。
按照现行法律规定,地方政府既是土地的管理者,还是相当一部分土地占用的审批者,甚至又是土地的使用者,政府领导在耕地保护与“政绩”之间发生矛盾时,天平向何方倾斜是十分明了的了。
面对这种形势,土地管理部门要想规范用地秩序、依法查处政府主导下土地违法行为无疑只是一厢情愿的事了。
(二) 基层执法手段偏软。
目前,土地执法监察人员相对不足、工作能力和执法水平不高,也是土地违法履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动态巡查不到位,一些土地违法行为难以发现,即使发现后也只能口头或书面停工,如果当事人无理取闹,拒不停工,强行制止,可能引发矛盾激化,执法人员可能受到围攻和人身威胁。
依法处理必须经过调查取证、处罚听证、复议诉讼、申请执行等许多环节,一个环节遇阻,就会造成案件查办久拖不决。
另外,国土资源部门在对违法占地作出拆除的行政处罚决定后,按照现行法律规定无权强行拆除,必须申请 __申请强制执行,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于此类申请,法院一律不予受理。
土地执法监察处于十分 __境地,久而久之,执法人员乃至执法机构对查处土地违法案件缺乏了动力、丧失了信心。
(三) 法律法规明显缺失。
《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三条、第七十六条都有没收地上建筑物的处罚规定。
RESOURCES GUIDE45针对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都设定了一些相应的条件,但在实际工作中却难免遇到案件调查难、制止难、查处难、执行难、移交难的问题。
综合剖析,这“五难”的形成都有各自的原因,如果能从根本上解决,就能保证国土部门执法有序、案结事了。
笔者从事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多年,参与查处了一些比较典型的案件,同时也遇到了不少因“五难”而带来的尴尬。
特别是领导以权代法的干预、个别职能部门的掣肘,加上群众诉求的迫切或奢求,经常把国土部门推向进退两难的境地。
我省某县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使我感触颇深。
某县主要领导给县国土局长提出两条要求:“第一,凡是招商引资项目用地必须保证随意用地,即便是违法用地也不能查处,要让外商感到这里没有国土资源局。
第二,农民在耕地上建房要坚决制止,不管你们用什么办法,就是不能让他们建起来。
否则,就安排有关部门追究你们的渎职和玩忽职守的责任。
”如此这般,说明了什么?我认为,一是他的发展用地意识要大于耕地保护意识;二是他的官本位思想和以权代法的意识较强;三是他的法律政策水平有限。
除此以外,就是我们国土部门的领导没有把计划用地和用途管制的政策宣传到位,也没有将查处违法案件的程序和职能范围告知他。
归根到底,还是我们国土部门的宣传工作做得不好。
随后,由于受“五难”的制约,有几宗农民在耕地上建房没有被制止住,该县领导便责成纪检部门对国土执法人员进行了追究。
那么,这个案例带给我们哪些教训和思考呢?我认为,造成这“五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前的《土地管理法》的设定有缺陷。
具体表现在:一、可操作性不强一个10多年没有修改过的《土地管理法》对一个社会快速发展和经济高速增长的13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讲,其滞五大难题如何破解土地执法◎冯业茂后程度远远超出了预期。
1995年发布的《土地监察暂行规定》第十三条赋予了土地管理部门对正在进行的土地违法行为进行制止的权力,但采取什么手段、如何制止,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试论当前土地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土地执法监察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贯彻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重要手段,在维护国土资源管理秩序、实现国土资源管理法制化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仍有诸多的因素在困扰着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尤其是基层土地执法监察工作。
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土地执法监察工作中一些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当前基层土地执法面临的严峻形势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用地需求也急剧增长,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矛盾十分尖锐,土地资源的国家所有与地方政府分级管理体制所带来的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博弈也不时激化,国土资源部门尤其是基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部门,身处矛盾焦点的风口浪尖,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也是异常严峻和繁重。
随着土地供应计划指标的趋紧,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将是土地供需矛盾的凸显期,违法用地反弹的压力很大。
县级基层国土资源部门身处土地保护的前沿和土地执法监察的一线,如何找准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最佳结点,创新土地执法监察工作机制,查处土地违法行为,解决当前土地执法监察工作中存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需破解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基层土地执法监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近年来,经过“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专项行动”以及“土地执法百日行动”等几次较大规模的土地执法“风暴”,土地市场秩序有所好转、土地违法违规现象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但过后都有反弹,时至今日,土地执法难的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基层国土资源违法案件仍屡抓不绝、屡禁不止,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地方保护”仍是土地执法监察不力的最大症结不客气地说,影响基层土地执法监察的根本因素就是地方政府所谓的“发展观”和“政绩观”。
当前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地方政府都在大张旗鼓的搞招商引资,想方设法推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并要求各职能部门转变观念,强化服务,广开绿灯,这种心情无可厚非,但相当多的地方政府却只要“土地服务”,不要土地保护,更不要土地执法。
国土资源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国土资源管理就是要以“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与加强矿产资源管理为核心。
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严格控制和严防严厉打击各种国土资源违法行为。
但在实际操作中,国土资源国土资源犯罪行为查处难度大,执法整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自我感觉方面:一、调查取证工作难,暴力抗法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国土资源违法行为调查取证工作中,当事人往往不配合互相配合调查机关进行调查,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缺乏的强制手段。
在查处大要案时,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人员的人身安全司法局经常受到威胁。
例如:笔者所在的县局在查处一煤矿非法转让采矿权的案件,在听证过程中,有人当面威胁执法人员;在查处我县城区一居民非法开发房地产一案,没收该居民房产时,该居民开始是采取找人拉关系,被执法监察毫不客气人员毫不留情的拒绝后,就采取打威胁电话、实行恐吓、在办公室纠缠等手段对我局执法监察的副局长进行威胁。
象这样事例还很多,严重影响执法警务人员监察人员的身心健康和正常开展工作。
二、查处重大违法案件地方政府干扰大:在查处重大或招商引资违法案件过程中,来自取于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干预较大,少数领导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现象时有发生。
由于机构编制和财政权仍由同级人民政府管理,国土资源局做为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在交通警察执法中就难免出现尴尬的地位。
三、法律法规新规定的有关规定过于主张,较难操作:国土资源法律法规,虽然几经修改,但仍没有赋予国土资源部门任何强制执行权。
《土地管理法》第八十三条规定:“责令限期拆除在上能非法经营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它设施的,推进单位或者个人应立即停止深化施工,自行拆除;对继续施工的,作出处罚的机关有权制止。
”但对有什么权力?如何制止?法律无明文规定,因此很难实施。
法律赋予我们的强制权十分有限,即使个别条款有执行权,都不便于操作。
例如:《湖南省矿产资源实施办法》第三十二条规定:无证开采矿产资源的,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应予取缔,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并通知相关相关部门和单位不得提供电、火工产品。
谈土地执法监察难现象、原因及对策土地执法监察工作是土地资源管理中重要的一项工作,对国家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监管,可以防止国家土地资产流失并维护土地市场的秩序,使得土地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但是在实际的土地执法过程中却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影响着土地执法监察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文就针对土地执法监察难现象以及产生的原因、解决对策来进行浅析。
标签:土地执法监察;现状问题;原因及对策土地资源是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经济资源,各种在土地利用上追求经济效益的產业领域越来越多,而很多单位或者个人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私自占用闲置土地资源并对其进行开发,造成了土地资源市场管理的混乱,也给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带来了许多的困难。
1、土地执法监察难现象有哪些为了提高土地执法监察工作的效率与规范性,国家出台了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并且加大了对违法土地的惩处力度,即使如此土地执法监察难现象还是存在的,所谓的难现象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分别是:发现难、定性难、制止难、处理难以及执行难,任何一个方面都会造成土地执法监察难。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每个地区的土地管理面积是不同的,而土地执法监察人员是有限的,违法占用土地的现象时有发生,稍不注意就很难发现这些隐性的土地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发现难;有些地区在进行地方建设时会由于政府方面的随意批准使得一些投资建设项目对于土地是违法占用的,但由于涉及到政府干预以及投资金额较大,土地执法部门在这方面就容易陷入两难的境地,只能对其进行从处罚,这就是定性难;土地执法监察工作是具有对土地违法行为制止的权利,但缺乏实施强制执行的有效手段,在实际的执法过程中对于那些不听劝的违法人员只能进行宣传教育,不能对其进行强制性执行,就会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这就是制止难;在土地执法的过程中,是需要其他部门配合的,尤其是公安与法院这两个部门,涉及到土地违法案件时不能进行及时性的处理,也由于其它因素的影响,使得这些案件在实际的解决过程中不能完全按照法律规定来进行处理,而这就是处理难;根据我国相关的土地管理制度的规定,对于违法土地的执行是有时间限制的,短则2-3个月,长则一年半载的,时间一长执行的难度就增大了许多,而且需要强制执行是要通过人民法院来完成,本身人民法院需要强制执行的任务就比较多,在这方面就可能会顾及不及时,到最后执行的时候就会格外的困难,这就是执行难。
在土地执法过程中面对的执法难、难执法问题,是当前存在的较为普遍的客观现象。
作为国土资源管理人员,我们对土地执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认真进行了调查,对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客观分析。
在土地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违法占地初期制止不住,处罚决定难以执行。
我们基层所的同志在土地执法过程中,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
在制止违法占地行为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强制措施,时常感到力不从心,有劲使不上。
由于执行措施不太明确,基层国土所执法人员怕担责任,不敢采取果断措施,只能走程序,眼看着违法行为间断进行,直至违法占地群众盖成房屋。
有时给他们下责令停工通知书,违法占地群众根本不拿它当一回事,有时只靠一两个人或五六个人去制止、去说服,一般是制止不住的,执法效果不明显。
主要原因有五:一是市乡两级的招商项目违法占地,难以制止,原因很多。
二是农宅建设。
由于执法人员少,执法力量薄弱。
个别群众家族势力大,法盲多,存在抵触行为和抗法行为,有意阻挠执法,甚至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围攻执法人员,有时发生肢体磨擦行为和流血事件。
三是违法占地群众采取和国土部门打游击、捉迷藏的方式。
你来我停,你走我盖,你休息我继续等办法,导致在查处过程中还没有调查处理好,房子已盖成,为下一步执行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四是司法部门相互配合少。
在违法占地初期,基本上是国土部门一家在执法,唱独角戏,执法力量太薄弱。
二、某些违法主体比较特殊、违法占地行为屡禁不止。
在现实生活中,因不懂法或知法犯法或发展经济需要,导致某些人、某些单位甚至个别政府违法占用土地,屡禁不止。
究其原因,一是村组干部私自安排宅基地现象多有发生,根本不把土地法当成一回事,以修建村子道路等公益事业为由收取钱财,致使农村宅基地私打乱建较为普遍。
二是个别群众我行我素,根本不听劝告存在饶幸心理。
有的群众是想躲过一笔办理用地手续的税费,有的群众认为只要向村里交了钱就是上面来人制止也不怕了。
浅析土地执法监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摘要土地执法监察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对维护土地管理秩序,确保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国家粮食安全起着支撑和保障作用。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发展与用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执法出现“瓶颈”效应,各地土地违法案件层出不穷,屡禁不止,面临的形势愈加严峻。
本文结合工作实际,浅析当前土地执法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几点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土地执法监察存在问题对策一、土地执法监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政府成为违法用地主体,使执法难度加大据国土资源部有关数据显示,当前政府占土地违法案件主体的70%左右,这无疑增加了土地执法的难度。
首先,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健全,政府职能也未完全转换到位,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导致政府不得不扮演土地管理者和使用者的双重角色,这势必造成政府行政行为的矛盾性,易引发土地违法行为。
其次,为了增加地方财政收入,部分基层政府热衷于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大规模招商引资,非法征地、非法批地或背后支持默许违法用地行为发生。
而国土资源有关部门既是查处违法行为的行政执法主体,又是政府的组成部门,在查处此类案件时往往慎之又慎,思前顾后,更有甚者干脆隐瞒不报,想方设法使其用地合法化。
特别是在处理重点工程项目违法用地时难度更大,处罚措施很难落实到位。
(二)土地执法手段有待提高土地执法缺乏强制执行手段。
在实际工作中,土地执法人员对违法者没有暂留权,对其拒绝接受调查、不配合取证、不听制止继续实施违法行为也没有强制执行权。
部分案件在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后,违法者拒不履行处罚决定,国土资源执法部门只能移送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但由于需要审核卷宗、反复沟通协调等因素,申请移送耗时较长,违法者往往趁机抢建,使违法规模进一步扩大,增加了执法成本,也影响了土地执法的权威性。
土地联合执法机制形同虚设。
尽管为了适应土地执法形势的需要,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土地联合执法的文件,要求纪检监察、公安、法院、检察院、发改、规划、建设、城管、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电力、供水、供气等公用企业和相关金融机构共同配合,形成执法合力。
土地执法面临的主要困难一、乡村两级干部执法意识较为淡簿。
村干部随意发放宅基地,致使客观上造成违法。
二、村两委换届频繁,派系争斗造成宅基地“一女两嫁”。
***乡**村前任村干部将一块宅基地分给一家后,现任村干部又将其划给了另一家,致使两家出现矛盾纠纷,最后起诉到法院。
三、执法力度稍显不足。
在土地违法案件查处中往往以罚代法,纪律处分普遍过轻。
按有关规定,凡土地违法行为的发生,其责任人为干部的,都应受到相应处分。
但在实际中只有极少数的干部受到处分,而且往往是乡镇以下干部,这与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不相符。
四、执法经费难以正常供给,存在执法作为主要创收的有效途径。
现在我县乡(镇)国土所大部分是人多编制少,靠自收自支来保运行,并且人员经费直接归县土地局管理。
在处罚中,由于乡(镇)片面强调增效益,求生存,有的甚至“放水养鱼”,纵容违法来扩大财源,这样违法用地年年查,年年有。
执法中的困惑一、宅基地审批建房究竟谁定。
我县**村在规划调整宅基地时,村中一家的祖业宅有8分地,村委会要其划出四分给另一家做宅基,而82年国土资源部文件规定,82年以前的宅基如未翻盖可以维持现状,而村里却强行将其中的四分划给了另一家,引起两家纠纷。
二、农村土地承包在承包合同签定之前引发的争议究竟是权属之争还是买卖合同之争。
**乡**村在土地二轮承包时,其中一块地的合同既签了张三的合同又签了李四的名字,法院如何判决此类纠纷。
三、夫妻双方离婚后的土地纠纷问题该如何判决?离婚后女方嫁到外地的,按法律规定,土地该判给女方;而村里却不愿让土地流失,女方既无法将土地租出流转又无法在原地种植。
四、个别村干部对法律知晓程度高,钻法律和政策的空子。
**乡**村将村里的机动地按招标方式变向发放宅基地。
土地承包法充许村里有机动地,该村干部与村民签协议时特意注明此地如用做宅基,需经土地部门批准。
而村民却改变了土地使用用途,一律将其作为宅基使用,造成了执法困难。
R esearch工作研究土地执法难点探析■江苏省徐州市国土资源局 张海洋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供应和需求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由此带来的违法用地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导致涉地农民因补偿问题上访不断,在一定程度上既影响了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如何加大土地执法监察力度,确保违法案件查处到位,增强土地执法的威慑力,是目前国土资源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
当前土地违法的诱因——各级政府经济发展目标的考核压力是违法用地产生的主要原因。
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带来用地需求的急速增长,再加上资源属国家所有和地方分级管理带来的全局和局部、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冲突相当突出,地方政府在违法用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据统计,某地2008年土地违法案件中,违法用地面积95%、违法用地宗数91%是因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所引起的。
当前,各级政府尽管不断调整考核方式和指标,但经济发展目标始终是一个主要的硬性指标。
在利益和政绩的冲动下,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千方百计把项目引来落地。
但是项目引来了,由于用地计划指标的限制,违法违规用地也就成为必然。
对此,好多基层政府的负责人也很无奈,经常诉苦:一方面GDP综合考核,过不去的话将被问责;一方面是土地执法的高压态势,违法用地的话可能被问责。
——私营企业的蓬勃发展是土地违法的重要因素。
一些个体私营企业,规模小、投入少、占地小,为了向规模效益发展,在成立之初,往往经与村委会协商后,以租赁甚至随意侵占的形式占用集体土地建设小作坊、小厂房,尽管占用的土地面积不大,但却直接侵害了涉地农民的利益,有的甚至连补偿都未支付。
当然,在这些小私营企业违法用地过程中,经常也有镇甚至县级政府的身影出现。
——宅基地指标不足也是违法用地的原因之一。
土地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农村宅基地实行一户一宅,且面积有了明确规定。
但由于相当一些村集体存量建设用地少,已没有可用于新增人员使用的宅基地。
当面对村集体内部人员已成家,需要分配新的宅基地时,经常在农用地上划出一块为宅基地,有的甚至在基本农田上建房。
这种做法实际上已违反了土地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当前土地执法监察的难点由于土地违法行为大都与基层政府有直接牵连,因此土地管理部门在处理时经常遇到阻力,影响了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严肃性,使少部分人误认为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是“软法”,同时又进一步助长了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形成了恶性循环。
——停止违法行为难度大。
许多违法用地在萌芽状态时,被国土部门巡查发现责令停止建设。
若违法当事人配合的话,违法行为将不再继续。
但许多时候,违法当事人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与执法人员打游击。
执法人员从现场走后,继续建设。
有的甚至公然对抗,威胁殴打执法人员。
有的尽管土地违法处罚决定书下达了,违法当事人依然我行我素,直至建设完毕。
对此,国土部门执法人员感到很无奈也很悲哀。
一方面,在制止违法行为时,无法做到24小时监控,即使不间断监控,有时候会受到违法当事人的人身威胁;另一方面,因职能所限,尽管完全按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进行了查处,但处罚后的结果是违法建筑物建成,事实上达不到遏制违法用地行为的效果。
——处罚落实到位难度大。
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对违法用地实施处罚,主罚是“拆除”和“没收”,副罚是罚款。
但具体实施上,副罚——罚款基本能到位,主罚——“拆除”或“没收”基本上难以到位。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国土部门自身没有强制执行权,只有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但法院经常以种种理由不予受理。
目前违法用地建筑物能被拆除或没收,一般都是由政府统一组织各部门联合执行实现的。
——处理责任人阻力大。
尽管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了土地违法问责规定,按照“既查事、又查人”的原则,加大对土地违法案件处理的力度。
但事实上,国土部门在执行时,遇到的阻力也很大。
一方面,对事的处理上,处罚的标准较低。
法律规定每平方米是1元~30元,但在执行时,由于各方的原因,往往是按照低限标准实施,起不到加重违法成本惩处的效果。
另一方面,对人的处理上,国土部门仅有建议权,具体处理实施时会受诸多因素影响,有些单位往往采取“丢卒保车”的方式,结果被处理的人往往限于级别较低的,有时甚至还不能处理到位。
土地执法到位的对策为彻底解决目前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执行难,特别是责任追究不到位的问题,徐州市国土资源局近年来在建立违法违规用地查处长效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推出了具体措施。
一是建立联合查处机制。
目前土地执法,基本上是以土地管理部门为主,带来的问题是国土部门一家单兵作战,不仅势单力薄,而且几乎不能执法到位。
改变这一状况的主要措施就是建立政府牵头、各部门分工参与的联合查处机制,变单一作战为联合行动,变部门行动为政府多部门联合行为。
具体机制可为:违法用地行为一经发现,凡不停工整改或限期整改不到位的,国土部门函告相关部门,各相关部门立即停止办理违法违规用地单位或个人的相关审批、行政许可等事项。
对未获用地批准的项目,发改委等部门不予受理项目审批、核准;规划部门不予受理规划设计方案论证;环保部门不受理环评论证;建设部门不予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工商,税务部门不予办理工商、纳税登记。
对已开工项目,建设部门停止质量监督并下发停工通知书,不予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房管部门不予办理房屋产权证及其分割登记;供水、供电、电信等单位停止供水、供电等服务事项;纪检监察机关负责对土地违法行为涉及国家工作人员的调查处理;司法机关负责对破坏土地资源,刑事案件的立案查处。
在此期间,及时在社会上给予曝光,并函告金融部门,一般情况下,金融机构应不予提供贷款。
二是量化行政责任追究标准。
目前国家对土地管理的问责制度尽管很严厉,但配套措施不够,问责规定也很原则化,缺乏具体的、可行的操作办法。
因此,量化行政责任追究标准十分必要。
结合基层实际,可规定凡年度新增建设用地中违法用地宗数比例超过30%或面积超过25%的县(区)政府分管负责人降低一级职务,主要领导降级处理;凡单宗项目违法用地超过10亩且建成建筑面积超2000平方米的,违法行为所在地村党支部主要负责人和镇(乡)分管负责人就地免职,镇(乡)党政主要负责人予以降职,县(市)主要负责人进行问责。
凡单宗项目违法用地面积超5亩且建成建筑面积超1000平方米的,违法行为所在地村(居委会)党支部主要负责人和办事处分管负责人就地免职,办事处(镇)党政主要负责人予以降职,县区主要负责人进行问责。
三是在罚款上取消自由裁量权。
目前,土地管理法对土地违法案件处罚的自由裁量幅度太大,如对非法占用土地的,规定可处于1元~30元每平方米的罚款,既给执法人员太多的自由裁量权,不利于公平公正执法,也使得执法人员在具体操作时难度大,遇到的阻力和影响多。
罚款低了,不能加重土地违法的成本,达不到在经济上的警示作用;罚款高了,执法人员将会面临各方的阻力和压力,实施难度大。
因此,在罚没款标准上,应在不违背上位法的前提下,取消自由裁量权,最好一律执行国家规定的最高上限。
具体可根据违法性质的轻重,采取如下几个罚款等次。
如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严重土地违法案件,其中非法占用基本农田的,处每平方米30元的罚款;非法占用一般农用地的,处每平方米25元的罚款。
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罚没款标准上,应在不违背上位法的前提下,取消自由裁量权,最好一律执行国家规定的最高上限(下转51页)化、社会化投资建设营运。
准公益性项目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消费谁付费”的理念,建立合理的市场机制运营。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调整公路项目、城市供水项目、污水处理项目等,要依据市场要求,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将项目推向市场,实行市场化投资、建设和运营;准公益性项目可以由政府提供占项目投资一定比例的资本金,提供财政贴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拔千斤”的作用。
公益事业项目由政府财政投入。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合理安排各类政府投资,分别采取直接投资、资本注入、投资补助、转贷和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
三是拓宽城市建设投融资渠道,推进基础设施市场运营。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实施市场化。
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支持、鼓励和引导非政府部门、非国有机构、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市区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建立项目法人制度,以市场融资为主。
使项目的资金投入和产出、收益和风险相互结合,形成政府投融资“借得来,用得好,管得住,还得起”的良性循环机制,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从以往财政直接投资为主转变为以财政信用担保、贴息、注入资本金、投资补贴等方式带动社会投资。
四是经营权特许融资方式,多种模式并存引资用资。
采取BOT、BTO、BOO等融资方式,为城市建设提供增量资金,是目前国际较为通行的方式。
BOT(建设、交还、经营)方式,即项目完全由私营公司投资建设,在建成后的一定年限内享有使用权,并通过使用费收回投资,期限一到,则把所有权交还政府。
的较重土地违法案件,其中擅自占用集体土地的,处每平方米15元的罚款;边报批边用地的,处每平方米10元的罚款。
对“以租代征”类土地违法案件,要从严查处,除对出租方没收全部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20%的罚款外,对承租方以非法占地论处。
四是明确没收和拆除的具体操作办法。
土地管理法仅仅对违法案件违法建筑物等做出了没收和拆除的规定,但如何拆除、如何没收没有明确的规定。
所以在具体执法时,拆除和没收一般都执行不到位,无法从根本上遏制违法用地行为。
因此,必须明确所有土地违法案件其地面建筑物及附属设施一律没收或拆除到位的具体操作办法,实现违法用地者不但经济上受到处罚,且违法所得的建筑物一律消失的目的。
具体操作时,可以是否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分界线采取不同的具体实施办法。
如当事人拒不履行国土部门拆除其地上建筑及附属设施决定的,可由国土部门先提请政府协调法院后,再按程序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最后由政府协调相关部门联合执法。
对地上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一律没收的违法用地,可由国土部门清点后,将地上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移交清单、土地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决定书等,一并移交给同级财政部门,由财政部门委托当地政府或办事处代管没收标的物。
五是建立防范违法违规用地的长效机制。
前面已经提到,政府主导是违法用地的主要原因,而领导干部又是关键因素。
因此,把土地管理的成效与干部的政绩考核特别是干部提拔结合起来,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土地管理的状况。
可将土地管理工作纳入县(市)区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实行干部提拔国土工作“一票否决”制。
一方面,对因重大违法案件被省、部直接查处的,或因用地问题引发集体上访、越级上访的,暂停该地区农用地转用和征地审批、建设项目预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等重大土地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