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考点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即时演练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2
专题01+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主干梳理】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度⑴对象:同姓亲族为主,还包括功臣、姻亲、殷商降族;⑵义务:受封诸侯有政治、经济和军事义务(核心是分封土地和人民)⑶效果:一是周朝扩大了统治区域;二是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加强;三是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度⑴性质: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与分封制度互为表里;⑵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也是最大特点)⑶内容:大宗和小宗两个体系。
⑷辅助工具:礼乐制度;⑸成效:强化了王权;有利统治阶级内部稳定与团结;确保贵族垄断特权地位。
3、礼乐制度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一、建立背景1、政治:宗法分封制崩溃;兼并战争频繁;各国进行改革;秦国兼并六国,结束分裂局面。
2、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
3、思想:法家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皇帝制度:⑴皇权至上,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⑵王位世袭制、终身制2、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制度:特点和优势:互相配合和牵制,有利于皇帝专权。
3、地方机构——郡县制,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
4、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5、发展脉络:春秋战国萌芽,建秦朝立,汉朝发展,唐宋完善,明清僵化。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对以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重难点睛】分封制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必修1 第1单元第1讲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选择题1.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春秋五霸中的首霸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盟约的第一条是:“毋以妾为妻”,其目的是()A.提倡一夫一妻B.维护母系家长的地位C.维护宗法制度D.规范诸侯们的婚姻【答案】C【解析】“毋以妾为妻”,实际上维护了正妻的地位,也就维护了嫡长子的独一无二地位,从而维护了宗法制。
2.据《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他们的子孙后代不会繁盛)。
”《国语·晋语》曰:“同姓不婚,惧不殖生(近亲结合影响优生优育)”;“异姓则世德,异德则世类……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
以下对上面“姓”的几则材料理解正确的有()①起到了瓦解宗法制度的作用②具有明辨血缘的作用③没有认识到近亲繁殖的弊病④具有辨别婚姻的作用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同姓结婚会影响到优生优育,这说明当时已认识到近亲繁殖的弊病,排除含③的B项;同姓不结婚并不能起到瓦解宗法制度的作用,排除含①的A、C项。
3.(2010·东北三省四市联考)商朝人崇信众神,把占卜、祭祀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
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有()①使商朝王权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②商王借此强化了王权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④使商王决策失误,导致亡国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可用排除法解答。
商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商朝末期政治腐败,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确定选D项。
4.(2010·南京·2模)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材料主要说明了() 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
第1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真题速递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解析】据材料“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这是因为西周确立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方式产生变化,故选B 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而不是“兄终弟及”,排除 A项;王位世袭与君主寿命无关,排除 C项;材料的“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都是体现血缘且西周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2.(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答案】A【解析】“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里面的“孝”“悌”“乐”“礼”都是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选A项;“禅让制”更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排除B项;“郡县制”是一种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察举制”里的一项内容是“孝”,但其制度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即服务于宗法制的,排除D项。
3.(2019.4·浙江高考·1)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
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①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②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③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④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A.①③ 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在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都有较为较为成熟的制度进行规范约束,故①正确;根据材料“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商周时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明显的宗法血缘色彩,故②正确;根据材料“孔子、孟子、荀子”,儒家思想得以创立并发展,故③正确;根据材料“井田制”,使用耒耜生产,简单大规模协作,并且日益走向瓦解,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考点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巩固提升1.(xx西安检测)“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
”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解析:C 据材料关键信息:“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特点,故C项正确。
A、B、D三项都是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但题干材料无从体现,故排除。
2.相比前代,周代的神职官吏在政权机构中大为削弱。
一切有关丧葬、祭祀、占卜以及文化教育等事,都属于掌礼机构管理,司巫在这一机构中地位是较低的。
史官的地位,则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可以说明( )A.巫术在周代宗法政治中有十分重要地位B.古代史官主张轻徭薄赋得到统治者认可C.儒学崇尚道德的主张成为社会风气主流D.周代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政治进步解析:D 随着周代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提高,削弱了神学的影响,从而促进了从事记事的史官地位提高,故D项正确。
由材料中“司巫在这一机构中地位是较低的”可知A项错误;B项内容材料无体现,故排除;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故C项错误。
3.著名史学家张荫麟等著《中国史纲》认为“周代社会组织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的基础”,此处的“社会组织”应该是( )A.分封制B.礼乐制度C.宗法制D.世袭制解析:C 据材料可判断这一组织应是周代出现的,并且影响到以后的中国社会,宗法制是将政治关系与血缘纽带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这一制度下,形成了重视血缘,重视亲情的传统,对中国历史影响久远,故C项正确。
分封制、礼乐制度在秦统一以后,就不再大规模实行,因此影响有限,故A、B两项不正确。
第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选择题1.(2012韶关二模)“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
”材料强调的是( )A.宗法制B.郡县制C.三长制D.科举制解析:A 中国古代地方以血缘为联系的宗族自治一直在社会基层有效运作,管理着一宗一姓的公共事务。
2.(2012惠州模拟)一位西方学者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中国人强调姓而忽视名所反映的实质是( )A.个人观念淡漠B.男尊女卑思想严重C.宗法观念浓厚D.儒家伦理道德强大解析:C 姓的本义是标志家族的符号。
“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反映了中国人对家族的重视,本质上反映了宗法观念浓厚。
3.(2012长沙一模)《史记·周本纪》载:“(武王)十一年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
群公尽惧,唯太公强之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伐纣决战)。
”这则材料不能说明( )A.大多数周人仍敬信天命B.周武王不再信天意而只重人劝C.周武王是最高决策者D.周武王的决策会听取政治经验丰富的臣子的意见解析:B 从材料看,武王伐纣前,占卜认为不吉,且天降风雨,唯独姜太公劝说武王进行伐纣,武王最终采纳了他的意见。
据此可知A、D两项正确。
武王采纳臣子建议作出决定,故C项正确。
B项表述绝对,错误。
4.以下为青铜文物、文物上的拓片(钟鼎文)及其部分译文,联系商周历史,以下结论错误的是( )①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已达很高水平②钟鼎文是一种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③拓片部分内容涉及西周王朝建立④现存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全部为礼器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D 甲骨文是现今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钟鼎文出现晚于甲骨文,②错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礼器最发达,同时还有生产工具、兵器、车马器等,故④错误。
5.《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
【导与练】(通用版)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考点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巩固提升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3、4、5、6、7、8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9、10、11、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2014西安检测)“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
”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解析:C 据材料关键信息:“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特点,故C项正确。
A、B、D三项都是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但题干材料无从体现,故排除。
2.相比前代,周代的神职官吏在政权机构中大为削弱。
一切有关丧葬、祭祀、占卜以及文化教育等事,都属于掌礼机构管理,司巫在这一机构中地位是较低的。
史官的地位,则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可以说明( )A.巫术在周代宗法政治中有十分重要地位B.古代史官主张轻徭薄赋得到统治者认可C.儒学崇尚道德的主张成为社会风气主流D.周代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政治进步解析:D 随着周代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提高,削弱了神学的影响,从而促进了从事记事的史官地位提高,故D项正确。
由材料中“司巫在这一机构中地位是较低的”可知A项错误;B项内容材料无体现,故排除;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故C项错误。
3.著名史学家张荫麟等著《中国史纲》认为“周代社会组织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的基础”,此处的“社会组织”应该是( )A.分封制B.礼乐制度C.宗法制D.世袭制解析:C 据材料可判断这一组织应是周代出现的,并且影响到以后的中国社会,宗法制是将政治关系与血缘纽带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这一制度下,形成了重视血缘,重视亲情的传统,对中国历史影响久远,故C项正确。
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课时强化练岳麓版(限时:40分钟)A组跨越本科线1.(2016·漳州质检)在商代,巫总管一切“神事”,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
这表明( )A.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B.权力尚未高度集中C.民本色彩较为浓厚D.宗法制度雏形初具【解析】“民事”体现的是政权,“神事”体现的是神权。
“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表明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故A项正确;权力尚未高度集中是指最高统治集团权力,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民本色彩是以民为本,而材料反映的是“民事”与“神事”相结合,故C项错误;宗法制度是以血缘为纽带,材料不能体现宗法制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 A2.《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这反映出西周政治是( )A.神权政治B.皇权政治C.族权政治D.官僚政治【解析】材料信息表明,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的诸侯国多为兄弟之国和“姬姓之国”,体现出明显的血缘关系,体现了宗法制的特点,宗法分封制属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族权政治,故选C项。
材料没有体现神权政治,皇权政治和官僚政治是秦朝正式确立的,A、B、D三项皆排除。
【答案】 C3.山东素有“齐鲁之邦”之称,这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
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B.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C.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D.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解析】鲁国和齐国历史基本相同,故A项错误;鲁国是姬姓王国,齐国是功臣封地,山东简称鲁而不是齐的原因是受到宗法制的影响,故B项正确;孔子受到历代的推崇与此题无关,故C项错误;分封制的等级体系与此题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B4.在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形成和发展中,氏族、血缘关系对社会的影响没有很快消失,相反,这种关系在一定时期内经过加工、改造,成为维系国家统治的重要支柱。
【导与练】(通用版)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考点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即时演练一、选择题1.(2014保定检测)在中国古代,父亲在家中居统治地位,实行“一言堂”,是绝对的真理。
鲁迅说:“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
”上述现象与下列哪种制度有关( )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皇帝制解析:C 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的政治制度。
从王族(皇族)到平民家庭都受到宗法制的影响。
依据宗法制度,父系家长在家族中居统治地位,拥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子女只能服从。
A、B、D三项的影响仅限于王族(皇族),故C项正确。
2.“譬犹从一大树中截枝分栽,别成一独立之新根干。
”这形容的是( )A.分封制B.王位世袭制C.郡县制D.六部制解析:A 材料突出的是相对于“大树”而言,“小树”所具有的独立性,故A项正确。
王位世袭制在一家一姓中传承,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郡县与六部没有独立性,绝对服从于中央,不能再形成独立的“新根干”,故C、D两项错误。
3.(2014广东十二校联考)学者雷海宗指出:春秋时代的战争都有各种的繁文缛节,大国相互之间并无吞并的野心,对小国也多只求服从,不求占领。
到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在于攻灭对方。
这种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A.“仁政”思想的消失B.礼乐制度的彻底瓦解C.分封制进一步崩溃D.中央集权制度确立解析:C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只是为争取在诸侯中的霸主地位,改变了诸侯国与霸主的关系,但是,并未改变诸侯国的宗主地位。
战国时期为兼并战争,其目的在于攻灭对方,改变了诸侯国的宗主地位,分封制进一步崩溃。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虽不受重视,但并未消失,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虽走向崩溃,但并未到“彻底”瓦解的地步,故B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晚于题干中的“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
【导与练】(通用版)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考点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即时演练
一、选择题
1.(2014保定检测)在中国古代,父亲在家中居统治地位,实行“一言堂”,是绝对的真理。
鲁迅说:“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
”上述现象与下列哪种制度有关( )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皇帝制
解析:C 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的政治制度。
从王族(皇族)到平民家庭都受到宗法制的影响。
依据宗法制度,父系家长在家族中居统治地位,拥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子女只能服从。
A、B、D三项的影响仅限于王族(皇族),故C项正确。
2.“譬犹从一大树中截枝分栽,别成一独立之新根干。
”这形容的是( )
A.分封制
B.王位世袭制
C.郡县制
D.六部制
解析:A 材料突出的是相对于“大树”而言,“小树”所具有的独立性,故A项正确。
王位世袭制在一家一姓中传承,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郡县与六部没有独立性,绝对服从于中央,不能再形成独立的“新根干”,故C、D两项错误。
3.(2014广东十二校联考)学者雷海宗指出:春秋时代的战争都有各种的繁文缛节,大国相互之间并无吞并的野心,对小国也多只求服从,不求占领。
到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在于攻灭对方。
这种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
A.“仁政”思想的消失
B.礼乐制度的彻底瓦解
C.分封制进一步崩溃
D.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解析:C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只是为争取在诸侯中的霸主地位,改变了诸侯国与霸主的关系,但是,并未改变诸侯国的宗主地位。
战国时期为兼并战争,其目的在于攻灭对方,改变了诸侯国的宗主地位,分封制进一步崩溃。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虽不受重视,但并未消失,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虽走向崩溃,但并未到“彻底”瓦解的地步,故B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晚于题干中的“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
4.有学者指出,秦朝虽然短命而亡,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记。
“深刻而持久的印记”主要指其( )
A.消灭六国
B.制度创新
C.修筑长城
D.严刑峻法
解析:B 材料实际上强调了秦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史实,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础,因此,B项正确。
5.(2015太原摸底)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中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解析:B 从题干中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等的职责可以看出秦朝九卿中的许多官职是负责皇室事务的,实际上是皇家的内侍机构,这体现了化国为家,目的就是突出君权至上,故B
项正确。
A、D两项是古代政体的现象而不是本质,故排除;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
——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
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材料二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
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
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
——《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材料三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
在第一期论争中,以唐代为高潮。
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
明末至清中叶是论争的第二期。
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
然而,他们仍未脱离秦代以来或言封建、或言郡县的窠臼。
戊戌变法以来,论争进入了第三期,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对郡县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释,章太炎、梁启超、毛泽东等人提出了改造中国旧有社会行政结构的一些新思想,但因社会环境、思维角度的不断转换,他们的一些重要见解并非一成不变。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郡县制度“历经褒贬”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秦代趋于成熟”“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结合所学知识来作答。
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农民……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等来总结归纳。
第(3)问依据材料三中“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祸害社会,流弊颇深”“顾炎武、黄宗羲等人……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社会环境、思维角度的不断转换”等来作答即可。
答案:(1)影响: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巩固了秦汉对地方的统治,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基础(框架)。
(2)作用:打破贵族领主世袭特权,为国家统治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自然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外封建“现代”国家的典范。
(3)原因:对郡县制度所起到的历史影响(利弊)看法不一致;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思想的提出;西方宪政、联邦制度的传入;改造中国旧社会行政结构的需要;社会环境、思维角度不断转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