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6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知识探究】:1.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3.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4.实践的历史性在于它是有目的的,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5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实践。
6.错误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7.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的来源。
8.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指导人们的实践。
【知识落实】:1.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铝铍埋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七十七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①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④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④2.宋代的庄绰在《养柑蚁》一文中说:“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常患小虫,损失其实。
惟树多蚁,则虫不能生,故园户之家,买蚁于人。
遂有收蚁而贩者,用猪羊胖脂其中,张口置蚁穴旁,俟蚁人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蚁。
”老百姓利用蚂蚁治虫的事实说明①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③生产实践的规模受历史条件的制约④生产实践中获得的认识都是真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用放大2000倍的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描遂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水泥墙和泥土里的沙粒。
”这一事实说明A.当今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B.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推动认识的发展C.认识来源于实践,推动实践发展 D.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4.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一论断是说A .理论对实践有能动作用B.理论对实践有决定作用C .实践比理论更重要 D.理论比实践更重要5.大禹治水,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和“矩”,“望山川之形,定高下之势”,“此数所由生也”,“此数”即指勾股定理。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课标要求核心素养1.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作用。
2.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科学精神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追求真理的信念,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构建体系】【提纲挈领】理解2个概念实践、真理把握3个特点实践的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牢记4个表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答案:□1客观世界 □2能动性 □3历史性 □4来源 □5唯一标准 □6目的 □7相符合 □8正确 □9最基本 □10人人平等 □11条件和范围 □12过程 □13反复性 □14开拓创新 □15检验和发展1.通过实践总能把观念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矫正] 通过实践将观念中的东西变为现实的东西要遵循客观规律,也不是总能成功的。
2.一个人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矫正] 人们获得正确认识的途径可以是亲身实践,也可以是学习。
3.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之美誉的中国珠算印证了认识工具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矫正]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4.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
[矫正] 经实践检验的认识,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未必都是真理。
5.追求真理是认识的目的。
[矫正]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6.着眼于全局的认识就是真理性认识。
[矫正] 着眼于全局有助于获得真理性认识,但着眼于全局的认识并不等于真理性认识。
7.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矫正] 认识具有上升性,对事物的认识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而不是循环往复的过程。
8.认识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
[矫正] 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但并非是推翻已有的真理。
9.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谬误。
[矫正] 真理本身是正确的认识,与谬误有严格的界限,不包含谬误。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一:实践与认识1.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注意】①实践以人为主体,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②实践对象是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
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辩论等不是实践。
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③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物质生产活动)变革社会实践活动(革命和改革、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等)探索世界规律的科研活动。
2.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因为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活动的过程以及实践的结果都是客观的。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总之,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3.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唯一来源—实践;途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发展推动新的探索和研究;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科学理论虽然正确,但不能作为检验标准。
要把握“唯一”二字。
任何主观标准:如个人的认识、权威观点、多数人的意见、科学理论等,都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一、人的相识论从何而来〔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
课堂探究:(1)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2)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探究提示:(1)同学们可以谈出自己对“实践”概念的感性相识,不必苛求精确,照实践就是人们做事情,譬如农夫种田、工人做工、老师教学、演员表演、科学家做试验等。
但这里提前告知同学们,实践是指人们相识活动以外的活动。
(2)①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具有本质区分。
②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利己主义”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具有社会性,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
③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学问点时,应留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
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索、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
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相识3.实践的根本形式。
教材“专家点评”阐述了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究世界规律的科学试验活动。
实践活动的形式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之一,理解这一内容应留意以下三点:第一,要明的确践的详细形式是无限多样的,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它的表现形式。
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开展的今日,实践的内容日益广泛,实践的形式更加困难。
其次,“根本”不是“全部”,人们难以穷尽实践的全部形式,这里只探究实践的“根本”形式,即上述三种。
这三种根本形式只是人类根本的实践活动。
第三,在实践的三种根本形式中,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其中生产实践是最根本的实践活动。
因为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开展的根底,生产实践中结成的生产关系确定着其他社会关系,生产实践也是人们进展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所以,不能把三种根本形式并列起来。
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预习清单1. 实践的含义,特征2.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3. 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4. 认识的反复性,上升性,无限性引导清单1、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辨证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认识则把实践引歧途。
方法论意义:既要重视实践,又要掌握科学理论,达到理论(认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性。
①实践的构成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都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人们在行动之前就已有了明确的目的,并通过实践创造出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东西,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记,这也是和动物的本能活动所不同的。
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们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实践的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实践的历史性是指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4, 真理是客观的(板书)(1) 含义: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人的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真理人的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符——谬误(2)、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提问:真理是一种认识,但为什么说它是客观的呢?而且是最基本的属性?——因为这里所讲客观性,主要是从真理的内容,也就是其所反映的对象角度来讲的。
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导言人类自诞生以来,一直追求着真理的答案。
求索真理的历程是人类智慧与勇气的结晶,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重要动力。
本文将探讨求索真理的历程,从哲学、科学和宗教等不同角度分析真理的本质以及人类为了寻找真理不断努力的过程。
真理的本质哲学视角在哲学中,真理被视为客观存在的事物与事实的正确表达。
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中,他提出了一个哲学隐喻——真理就像是一个位于洞穴之外的理念世界,人们看到的只是影子与假象,而真理则存在于理念世界中。
而亚里士多德对真理的理解更加注重实证与实践。
他认为真理不仅仅是理念的存在,更重要的是经验与推理所得出的正确结论。
从这个角度来看,真理是经过苦思冥想与辩证思考所得出的智慧的结晶。
科学视角科学则将真理视为对自然界的客观描述与解释。
科学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通过不断验证与修正的过程逼近真理的本质。
科学方法的核心在于对假说进行不断的验证与否证,直到找到与自然界完全一致的描述。
科学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开放的学术环境与科学界的合作精神。
科学家们通过交流与分享研究成果,通过多样的观点与创新的方法,推动了人类对真理的探寻。
宗教视角宗教将真理定位为神圣与永恒的存在。
宗教追随者认为真理是人类与上帝之间的关系,是指导人类道德行为与灵魂救赎的指南。
宗教通过信仰与神秘的仪式来揭示真理,认为只有通过与神建立联系才能获得真正的真理。
不同宗教对真理的理解有所不同,但宗教信仰都强调通过奉献、反思与祈祷等修行的过程,使人类的灵性与真理相融合。
求索真理的历程哲学与思辨哲学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问之一,一直致力于对真理的追求。
从古希腊哲学的萌芽到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哲学家们通过思辨与论证的方式,试图回答关于人类存在、道德价值和宇宙本源等问题。
哲学对于探索真理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框架与方法论,激发了人类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科学与实证科学作为一种系统的知识形态,通过建立实证与验证的体系,不断推动人类对真理的认知。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引言求索真理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之一。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探索和寻找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每个人的求索之旅都是独特而珍贵的,这是一段富有启发和成长的历程。
本文将探索求索真理的历程,并讨论其中的关键要素和重要性。
真理的定义在我们深入研究求索真理的历程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真理的定义。
真理是指与现实相符合的事实或观点。
然而,真理并非永恒不变的,它可能因为时代的变迁、科学的进步和思维的发展而被重新解释或改变。
求索真理的动机为何人们对真理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并愿意不断求索呢?求索真理的动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1. 知识的渴望人类天生渴望获取知识和理解自然界的规律。
通过求索真理,我们能够增加对世界的认识,并不断扩展我们的视野。
2. 解决问题的需要求索真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
通过深入理解真理,人们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从而改善生活和推动社会的发展。
3. 实现个人成长通过不断求索真理,个人能够获得成长和进步。
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思考和反省自己的观点、价值观和信仰,从而不断完善自我并成为更好的人。
求索真理的过程求索真理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下面是求索真理的一般过程:1. 提出问题求索真理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
问题的提出可能是由于疑问、好奇心、困惑或需求而产生。
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清晰地定义问题,以便能够有针对性地寻找答案。
2. 收集信息与知识在明确问题后,我们需要收集相关的信息和知识。
信息的收集可以通过阅读书籍、查找学术文章、采访专家和观察实践等方式进行。
3. 理性思考与分析在收集到足够的信息后,我们需要进行理性思考和分析。
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运用逻辑和推理,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评估和筛选。
4. 探索与实验有时,我们需要通过实验和实践来验证某些问题的答案。
这个阶段是对理论和观点进行实证的重要环节。
5. 共享与讨论在我们对某个问题的求索过程中,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分享我们的观点和经验,我们可以从他人的反馈中获得新的思路和观点。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2012-9-13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考点要求1.实践的含义和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考点梳理(一)实践的含义和特点1.基本含义:实践是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1)凡是实践,都是以为主体、以为对象的活动。
(2)实践是一种活动,它可以2.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①这是由决定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的,具有。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①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的活动,纯粹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的制约,是的产物。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这些工具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只有,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变为。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和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脱离实践,认识就失去了意义。
5.【原理归纳】实践决定认识原理三.重点、难点释疑1.关于实践的特点(1)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
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
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正确发挥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
(2)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并不否定单个人实践活动的存在。
(3)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和统一,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2.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通过实践,人们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者对照,就能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
四.识别正误1.实践是人们的一切活动。
2.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3.“盲目的实践”是缺乏意识指导的实践。
4.认识的来源和途径都是唯一的。
5.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
6.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
五.巩固训练1.下列活动中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A.张某对果树进行整枝修剪 B.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C.文艺工作者到革命老区演出D.某同学认真思考数学题2.“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一千年前,诗人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惆怅。
今天,我们通过“嫦娥一号”传回的图片清晰地感受到了月亮的倩影,千年梦想变为现实。
这说明: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3.人们常说,做事要“三思而后行”。
这说明了A.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B.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C.认识总是先于实践而产生的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4.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5.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
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
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③④6.2010年11月1日,是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标准时间。
组织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查清十年来我国人口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准确的统计信息,促进国民经济又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7.唐代画家戴篙曾作《斗牛图》,因其形象生动逼真,技法炉火纯青,一直被视为珍品。
一次此画被一牧童瞧见,牧童大笑道:“两牛相斗,从来都是尾巴紧贴屁股下面,哪有尾竖朝天。
”《斗牛图》终于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牧童知道两牛相斗从来是尾巴紧贴屁股下面,说明了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8.2011年11月22日至23日,广东省深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汕头召开。
把行政体制改革作为新一轮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使全省各地初步形成“小政府、大社会”服务型政府雏形。
顺德作为广东改革的“标兵”,在改革中对党政机构进行重组,原有41个党政部门大幅压缩至16个。
至于改革效果如何,还应当由老百姓说了算。
这是因为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人民群众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9.下列诗句中与”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包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A.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10.材料一:1978年我们党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从安徽凤阳农民对土地实行“包干到户”的首创中得到启发,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确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30年后,中央在总结福建、江西等地“分山到户”的创新实践后,作出在全国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战略决策,实现“耕者有其山”,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从耕地延伸到林地。
中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在突破中完善,中国农村生产力,在改革的推进中得到极大的解放,我国农村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材料二: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业、数量最多的农民,都在中国。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
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十七届三中全会我党又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全会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这一政策的变化,将会更大程度地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现代化。
材料一、二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②从安徽凤阳农民对土地实行“包干到户”的首创中得到启发,确立“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从总结福建等地创新经验到作出在全国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战略决策。
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③中国农村生产力,在改革的推进中得到极大的解放,我国农村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证明了我党农村改革政策的正确性。
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十七届三中全会我党又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中面临的新难题,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全会又提出新的战略任务和措施。
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⑤从“家庭联产承包”到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这一政策的变化,将会更大程度地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现代化。
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一.考点要求1.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2.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二.考点梳理(一)真理的含义真理是(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由于人们的、和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
2.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来说的,都是与、与的的的统一。
3.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如果超出了这个,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
(二)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完成。
(1)从认识的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等条件的限制。
(2)从认识的来看,客观事物是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的认识是,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的对象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作为认识基础的。
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4.【原理归纳】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三.重点、难点释疑1.真理的客观性告诉我们:判断我们的认识是不是真理,其参照系只能是客观事物本身,即主观反映是否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相一致。
而对于同一个确定的客观事物,其本来面目只有一个,因此与之相一致的主观反映也只能有一个。
2.真理的条件性,这里的条件和范围从空间上讲,即任何真理都只是对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层面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具体性,这里的特定过程从时间上讲,即任何真理都之是对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正确认识。
四.识别正误1.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
2.真理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的正确认识。
3.真理具有相对性,是说真理包含有错误的内容。
4.真理是有用的,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
五.巩固训练1.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
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打破。
这启示我们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2.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者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
”这说明真理①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③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④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A.①② B.①④ C. ②③ D. ③④3.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
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水深超过4 000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靠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