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纲要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3
七年级数学(下)课程纲要七年级数学组张文武一、一般项目1、课程名称:初中七年级数学下册2、课程类型:必修课程3、教学材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七年级数学下册4、授课时间:约65课时5、授课教师:和庄中学七年级数学教师6、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二、具体内容1、课程目标:(1)教育目的:获得数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教育目标:初步具有解决简单数学问题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理解数学和生活密不可分的意义,提高应用数学服务生活的意识。
(3)课程目标:初步形成数学的基本思想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4)教学目标:第一章整式的乘除1.经历探索整式运算法则的过程,理解整式运算的算理,进一步发展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等能力,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2.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3.了解整式产生的背景和整式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乘、除运算4.会推导乘法公式,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经历观察、操作(包括测量、画、折等)、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初步学习有条理表达.2.在具体情景中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知道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3.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以及平行线特征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以及平行线的特征.4.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会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会写已知、求作和作法.第三章变量之间的关系1.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抽象思维;2.能发现实际情景中的变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确定其中的自变量或因变量;3.能从表格、图象中分析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发展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4.能根据具体问题,选取用表格或代数式来表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5.结合对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
七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纲要课程类型: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学材料:《数学》七年级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科目名称: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授课教师:赵刘朋授课时间:43课时授课对象:七三、七四学生●课程目标1.探索对顶角相等这一性质;探索平行线的特征以及判别直线平行的条件;会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在探究图形的性质的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感受推理的作用。
2.认识三角形,会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并体会分类思想;会用尺规作全等三角形,并会用全等三角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积累活动经验,发展推理能力。
3.感受生活中存在的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能读懂以不同方式呈现的变量之间的关系;能用适当方式表示实际情境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4. 了解轴对称的概念,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质,会按要求画出一些轴对称图形;探索线段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在探索中积累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5.感受生活中的随机现象,体会不确定时间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理解概率的意义,会求一些简单不确定时间发生的概率,并会设计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实验,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导言课整体把握教材,分享课程纲要(1课时)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共9课时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课时)2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课时)3 平行线的性质(2课时)4 用尺规作角(1课时)回顾思考(2课时)第三章三角形共12课时1 认识三角形(4课时)2 图形的全等(1课时)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3课时)4 用尺规作三角形(1课时)5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1课时)回顾与思考(2课时)第四章变量之间的关系共5课时1 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1课时)2 用关系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1课时)3 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2课时)回顾思考(1课时)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共7 课时1 轴对称现象(1课时)2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1课时)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3课时)4 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1课时)回顾与思考(1课时)第六章概率初步共9 课时1 感受可能性(1课时)2 频率的稳定性(2课时)3 等可能事件的概率(4课时)回顾与思考(2课时)●课程实施(一)教学方式1.充分利用导学案,使课堂明明白白,使导学案有梯度性、时效性;2.优化作业管理,简化、减少作业,提高作业的质量;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和习惯,发挥科代表、组长作用;4.课堂突出教学重点、难点,课堂上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避免繁琐分析、机械练习、题海战术,突出课程之间的学科渗透。
《初中七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七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教学材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数学(七年级下册)◆授课时间:61课时◆授课教师:马寨一中七年级数学教师◆授课对象:2010—2011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学生课程目标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你将能:1.通过比较和推论、分析的方法,能总结出运算中的公式、法则以及图形的变化特征和规律。
2.通过练习和讨论的方法,能正确进行数据的运算,能说出变量之间的联系以及预测变化的规律。
3.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应用计算器、电脑解决较为现实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化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在自学、讨论、巩固、练习这些学习过程中,体验合作、分享、尊重的必要性和成功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成功型”的人格。
课程内容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初中七年级数学下册》课程内容进行教学。
其课程内容包括:第一章:整式的运算1.1. 整式(共1课时)1.2. 整式加减(共2课时)1.3. 同底数幂的乘法(共1课时)1.4.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共2课时)1.5. 同底数幂的除法(共1课时)1.6. 整式的乘法(共3课时)1.7. 平方差公式(共2课时)1.8. 完全平方公式(共2课时)1.9. 整式的除法(共2课时)回顾与思考(共1课时)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2.1. 余角与补角(共1课时)2.2.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共2课时)2.3. 平行线的特征(共1课时)2.4. 利用尺规作线段和角(共2课时)回顾与思考(共1课时)第三章:生活中的数据3.1. 认识百万分之一(共1课时)3.2.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共2课时)3.3. 世界新生儿图(共2课时)回顾与思考(共1课时)第四章:概率4.1. 游戏公平吗(共2课时)4.2. 摸到红球的概率(共1课时)4.3. 停留在黑砖上的概率(共1课时)回顾与思考(共1课时)第五章:三角形5.1. 认识三角形(共4课时)5.2. 图形的全等(共1课时)5.3. 全等三角形(共1课时)5.4.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共3课时)5.5. 作三角形(共1课时)5.6.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共1课时)5.7. 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共1课时)回顾与思考(共1课时)第六章:变量之间的关系6.1. 小车下滑的时间(共1课时)6.2. 变化中的三角形(共1课时)6.3. 温度的变化(共1课时)6.4. 速度的变化(共1课时)回顾与思考(共1课时)第七章:生活中的轴对称7.1. 轴对称现象(共1课时)7.2.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共2课时)7.3.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共1课时)7.4. 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共1课时)7.5. 镜子改变了什么(共1课时)7.6. 镶边与剪纸(共1课时)回顾与思考(共1课时)课程实施建议一、课程资源1、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度整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学期第三章变量之间的关系《课程纲要》学校名称课程类型必修课程设计教师适用年级七年级总课时6课时设计日期 2017-2-6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从学生方面看:对七年级学生开始引入变量和变量之间关系的学习,是从实际情景中引入的,非形式化地开始对函数内容的学习.本套教科书对函数内容的处理是分层次的,是遵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进行设计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教材内容看:本章内容包括:1、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2、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3、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回顾与思考等。
本章主要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如小车下滑的时间、变化中的三角形、温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等)内容使学生感受现实世界中变量和变量之间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关系及其规律,了解表示这些关系的基本方法,将为以后学习函数打下基础.通过大量丰富的现实背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广泛联系多学科的问题(如婴儿体重的增长、骆驼的体温、潮汐的升落、地球内部的温度等),使学生体会变量和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也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广泛联系和应用价值.本章还通过让学生分析用表格、代数式和图象所表示的关系,使学生逐步理解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示方法,并初步学习用表格和代数式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为此,课堂上应以问题形式引入,通过学生自学、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展示、归纳总结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1、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抽象思维;2、能发现实际情景中的变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确定其中的自变量或因变量;3、能从表格、图象中分析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4、能根据具体问题,选取用表格或代数式来表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5、结合对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课程内容实施内容课时安排1、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1课时2、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1课时3、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2课时回顾与思考2课时课程实施1、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内容,充分利用班班通资源,采用直观演示、启发讲解、师生互动交流、讲练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类型:义务教育必修课程教学材料:北师大版2013年12月第2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授课时间:72课时授课教师:周合意郑亚洲张恒山包庆华徐鹏飞周建军高朝阳授课对象:郑州市回民中学七年级全体学生【课程目标】1、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
3、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
4、发展勇于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七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的内容进行教学。
其课程内容如下:导言课师生共同分享课程纲要(2月17日)第一章整式的乘除(共17课时)(2月18日——3月12日)1.1同底数幂的乘法 1课时1.2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2课时2.3同底数幂的除法 2课时2.4整式的乘法 3课时2.5平方差公式 2课时2.6完全平方公式 2课时2.7整式的除法 2课时复习小结 1课时单元测试 2课时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共11课时)(3月13日——3月30日)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课时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2课时第一次月考2.3平行线的性质 2课时2.4用尺规作角 1课时复习小结 2课时单元测试 2课时第三章三角形(共15课时)(3月31日——4月27日)3.1认识三角形 4课时3.2图形的全等 1课时5.3探索三角形的全等条件 3课时5.6用尺规作三角形 1课时5.7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1课时5.8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1课时复习小结 4课时(4月5------7日三天清明节放假,4月21------24期中复习考试,4月26---27运动会)第四章变量之间的关系(共8课时)(4月28日——5月11日)4.1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1课时4.2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1课时4.3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2课时复习小结 2课时单元测试 2课时(5月1日----3日劳动节假期)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共10课时)(5月12日——5月25日)5.1轴对称现象 1课时5.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1课时5.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课时5.4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 1课时复习小结 2课时单元测试 2课时第六章概率初步(共9课时)(5月26日——6月8日)6.1感受可能性 1课时6.2频率的稳定性 2课时6.3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4课时复习小结 1课时单元测试 1课时(5月31日----6月2日端午节假期)综合与实践(共2课时)(6月9日——6月10日)设计自己的运算程序 1课时七巧板 1课时期末复习(6月11日——6月17日)【课程实施】(一)课程资源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数学提纲北师大版七年级下数学提纲一、单项式1、都是数字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3、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4、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5、只含有字母因式的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
6、单独的一个数字是单项式,它的系数是它本身。
7、单独的一个非零常数的次数是0。
8、单项式中只能含有乘法或乘方运算,而不能含有加、减等其他运算。
9、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10、单项式的系数是带分数时,应化成假分数。
11、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通常省略数字“1”。
12、单项式的次数仅与字母有关,与单项式的系数无关。
二、多项式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2、多项式中的每一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3、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4、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5、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项前面的符号。
6、多项式没有系数的概念,但有次数的概念。
7、多项式中次数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三、整式1、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2、单项式或多项式都是整式。
3、整式不一定是单项式。
4、整式不一定是多项式。
5、分母中含有字母的代数式不是整式;而是今后将要学习的分式。
四、整式的加减1、整式加减的理论根据是:去括号法则,合并同类项法则,以及乘法分配率。
2、几个整式相加减,关键是正确地运用去括号法则,然后准确合并同类项。
3、几个整式相加减的一般步骤:(1)列出代数式:用括号把每个整式括起来,再用加减号连接。
(2)按去括号法则去括号。
(3)合并同类项。
4、代数式求值的一般步骤:(1)代数式化简。
(2)代入计算(3)对于某些特殊的代数式,可采用“整体代入”进行计算。
五、同底数幂的乘法1、n个相同因式(或因数)a相乘,记作an,读作a的n次方(幂),其中a为底数,n为指数,an的结果叫做幂。
2、底数相同的幂叫做同底数幂。
3、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七年级下册北师版数学提纲目前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不善于读数学教材,他们往往是死记硬背。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七班级下册北师版数学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七班级下册北师版数学提纲1.有序数对:用含有两个数的词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其中各个数表示不同的含义,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其中a表示横轴,b表示纵轴。
2.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同一个平面上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两条数轴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简称为直角坐标系。
通常,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平位置与垂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
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X轴或Y轴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3.横轴、纵轴、原点: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4.坐标:对于平面内任一点P,过P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分别在x轴,y轴上,对应的数a,b分别叫点P的横坐标和纵坐标。
5.象限:两条坐标轴把平面分成四个部分,右上部分叫第一象限,按逆时针方向一次叫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坐标轴上的点不在任何一个象限内。
6.特殊位置的点的坐标的特点(1)x轴上的点的纵坐标为零;y轴上的点的横坐标为零。
(2)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相等;第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3)在任意的两点中,如果两点的横坐标相同,则两点的连线平行于纵轴;如果两点的纵坐标相同,则两点的连线平行于横轴。
(4)点到轴及原点的距离。
点到x轴的距离为|y|;点到y轴的距离为|x|;点到原点的距离为x 的平方加y的平方再开根号;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称点的特点(1)关于x成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横同纵反)(2)关于y成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七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类型:必修课教学材料: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授课时间:课时授课教师:刘景海王美荣张晓薇授课对象:七年级下期一、授课目标:让学生1、经历探索幂的运算性质、整式乘法、除法运算法则、及乘法公式的过程,掌握幂的运算法则,整式乘法、除法运算法则及乘法公式。
会灵活运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会进行整式的乘除运算。
2、在现实情景中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相较于平行的位置关系及有关性质;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对顶角、补角、余角的概念及性质;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及平行线特征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能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3、进一步认识三角形,探索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会利用尺规作全等三角形,会利用三角形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4感受生活中存在的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能读懂以不同方式呈现的变量之间的关系;能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实际情境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5、知道轴对称的概念和基本性质;能按要求画出一些轴对称图形;探索线段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6、感受生活中的随机现象,并体会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通过实验感受不确定事件发生的频率的稳定性,理解概率的意义;能求一些简单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并能设计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试验。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三、课程实施建议(一)课程资源充分利用便捷的班班通系统(二)教∕学方式教学方式: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授课方式启发学生学习。
学习方式:利用学习卷,采用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三)课外拓展性练习1、课后拓展练习主要是完成课后习题和学习卷的拓展提高部分2、课外延伸:开展研究性课题课程评价:(一)评价方式与结果处理1、评价指标:(1)过程评价:课堂表现、作业、研究型学习(2)结果性评价:纸质测试2、评价方式及处理结果:(1)过程评价,三个方面统一指标,按等级评定(2)结果性评价按100制评分。
七年级下册北师版数学提纲目前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不善于读数学教材,他们往往是死记硬背。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下册北师版数学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七年级下册北师版数学提纲1.有序数对:用含有两个数的词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其中各个数表示不同的含义,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其中a表示横轴,b表示纵轴。
2.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同一个平面上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两条数轴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简称为直角坐标系。
通常,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平位置与垂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
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X 轴或Y轴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3.横轴、纵轴、原点: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4.坐标:对于平面内任一点P,过P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分别在x轴,y轴上,对应的数a,b分别叫点P的横坐标和纵坐标。
5.象限:两条坐标轴把平面分成四个部分,右上部分叫第一象限,按逆时针方向一次叫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坐标轴上的点不在任何一个象限内。
6.特殊位置的点的坐标的特点(1)x轴上的点的纵坐标为零;y轴上的点的横坐标为零。
(2)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相等;第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3)在任意的两点中,如果两点的横坐标相同,则两点的连线平行于纵轴;如果两点的纵坐标相同,则两点的连线平行于横轴。
(4)点到轴及原点的距离。
点到x轴的距离为|y|;点到y轴的距离为|x|;点到原点的距离为x的平方加y的平方再开根号;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称点的特点(1)关于x成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横同纵反)(2)关于y成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七年级北师大版数学下册提纲数学是中考的重要一项,所以我们必须要学好数学。
学好数学也是有技巧的,驾驭方法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
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北师大版数学下册提纲,盼望对大家有所协助,欢送阅读!七年级北师大版数学下册提纲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相交和平行,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别状况。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假如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相交;假如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邻补角的性质:邻补角互补。
如图1所示,与互为邻补角,与互为邻补角。
+=180°;+=180°;+=180°;+=180°。
4、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如图1所示,与互为对顶角。
=;=。
5、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中,假如有一个是直角或90°时,称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
如图2所示,当=90°时,⊥。
垂线的性质: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确定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全部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性质3:如图2所示,当a⊥b时,====90°。
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
6、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根本特征:①在两条直线(被截线)的同一方,都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同一侧,这样的两个角叫同位角。
图3中,共有对同位角:与是同位角;与是同位角;与是同位角;与是同位角。
②在两条直线(被截线)之间,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两侧,这样的两个角叫内错角。
图3中,共有对内错角:与是内错角;与是内错角。
③在两条直线(被截线)的之间,都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同一旁,这样的两个角叫同旁内角。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七年级下册
课程类型:必修课
教学材料: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授课时间:75-80课时
授课教师:陈小玲
授课对象:七年级全体学生
一、课程目标:
《标准》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对课程总目标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下就七年级下册各章,将目标定位如下:
第一章《整式的运算》
整式是代数的基础性概念,代数式的运算(包括整式运算)属于代数的基本功,是解决问题和进行推理的需要,也构成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探索整式运算的运算法则,理解整式运算的算理,推导乘法公式。
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即所谓的“三线八角”问题和对平行线的讨论是平面几何中重要的议题,也是基础性的内容,有很大的教育价值。
让学生通过探索和简单的推理熟悉相关的性质与判定等几何事实,并确信它们成立,成为这册教材“公理化”的经验背景。
在这章的最后设置了“用尺规作线段和角”一节,是理解和运用相关几何知识的极好机会,只要求按步骤作图并保留作图的痕迹,暂时只要求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作法。
第三章《生活中的数据》
包括“数”和“数据的表示”两部分内容。
在数的讨论中,使学生认识“很小”的单位分数(百万分之一)和有效数字的概念,体会其意义和作用。
“数据的表示”则提供了“世界新生儿”图,它是一种有别于条形、折线、扇形图的数据统计图,同样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同时暗示了统计图的多样性。
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据,能按要求取近似数,能读懂统计图并能从中获取信息。
第四章《概率》
在七年级上册感受了可能性有大有小的基础上,进一步刻画可能性的大小,因而十分自然地给出了概率的概念,当然概率模型仅仅定位于简单的“古典概型”和可化为“古典概型”的“几何概型”(“停留在黑砖上的概率”)。
理解概率的意义,并会计算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能设计出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模型。
理解概率的意义,并会计算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理解现实世界中不确定现象的特点,树立一定的随机观念。
第五章《三角形》:教材提供许多活动,给学生充分的实践和探索的空间,使他们通过探索和交流发现一些与三角形有关的结论,并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给学生提供积累数学经验的可能,建立推理意识,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推理过程。
三角形的性质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角形的分类并能进行简单的说理。
第六章《变量之间的关系》
把变量之间的关系列为单独一章,这是在学习了代数式求值和探索规律等地方渗透了变化的思想基础上引入的,为进一步学习函数概念进行铺垫,因为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在具体情景中从表格关系式、图像中获取信息找出自变量、因变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通过观察和思考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正确把对变量之间关系进行分析和对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第七章《生活中的轴对称》
实际上是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讨论,并通过轴对称图形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轴对称可以看成反射变换,也是一种几何变换。
事实上,平移和旋转可以经过两次反射变换得到,因此它更基本。
研究轴对称及轴对称的基本性质。
从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抽象出轴对称的过程。
二、课程内容: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采用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课程内容进行授课,其课程内容包括:
第一章整式的运算
1.整式 1
2.整式的加减 1
3.同底数幂的乘法 1
4.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2
5.同底数幂的除法 2
6.整式的乘法 2
7.平方差公式 2
8.完全平方公式 3
9.整式的除法 2
回顾与思考 2
单元测试 2
1、让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2、让学生经历探索整式运算法则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算理)。
3、了解整式产生的背景,进行简单的运算。
4、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及正整数幂的一些运算性质。
5、要求学生会推导乘法公式,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
1.台球桌面上的角 1
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2
3.平行线的特征 1
4.用尺规作线段和角 2
回顾与思考 1
单元测试 2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知道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会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会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3、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以及平行线特征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以及平行线的特征。
4、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方面的兴趣,体验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现实。
第三章生活中的数据
1.认识百万分之一 1
2.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2
3.世界新生儿图 2
回顾与思考 1
单元测试 2
1、能用熟悉的事物对百万分之一较小数的描述,进一步发展数感。
2、能用科学计数法表示百万分之一较小的数据并且借助计算器进行相关计算。
3、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的概念,能按要求取近似数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通过实例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5、能够读懂统计图,并且能够从中获取信息,能形象有效地运用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第四章概率
1.游戏公平吗 2
2.摸到红球的概率 1
3.停留在黑砖上的概率 1
回顾与思考 1
单元测试 2
1、经历猜测,实验并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实验过程。
2、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了解事件发生的很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3、了解概率的意义。
4、学习两种事件。
第五章三角形
1.认识三角形 4
2.图形的全等 1
3.图案设计 1
4.全等三角形 1
5.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3
6.作三角形 1
7.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1
8.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1
回顾与思考 2
单元测试 2
1、通过观察操作。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从中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解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稳定性。
3、了解图形的全等,利用全等形进行简单的图形设计,按要求完成作图。
第六章变量之间的关系
1.小车下滑的时间 1
2.变化中的三角形 1
3.温度的变化 1
4.速度的变化 1
回顾与思考 1
单元测试 2
1.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抽象思维;2.能发现实际情景中的变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确定其中的自变量或因变量;3.能从表格、图像中分析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4.能根据具体问题,选取用表格或代数式来表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5.结合对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
第七章生活中的轴对称
1.轴对称现象 1
2.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
3.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1
4.利用轴对称设计图形 1
5.镜子改变了什么 1
6.镶边与剪纸 1
回顾与思考 1
单元测试 2
三、课程实施建议
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便捷的班班通系统,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授课方式启发学生学习。
学习方式:利用导学案,采用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
课外延伸:开展研究性课题
四、教学评价:
1、评价指标:
(1)过程评价:课堂表现、作业、研究型学习
(2)结果性评价:纸质测试
2、评价方式及处理结果:
(1)过程评价,三个方面统一指标,按等级评定
(2)结果性评价按100制评分。
每节课争取百分之八十的达标率,未达标的同学课下重点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