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完整资料).doc
- 格式:doc
- 大小:99.50 KB
- 文档页数:35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第一编教育社会学学科论
第1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
1、研究对象诸说
1、社会化过程说
代表人物:美国社会教育学之父佩恩/布朗/雷通群可追溯至涂尔干(教育社会学奠基人)
2、相互关系说
教育制度与社会相互关系说(“静态”米切尔【美】P.费里波夫【苏联】)
教育活动(过程)与社会相互关系说(“动态”彼得威尔【美】费雷德金【美】)
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林清江、厉一贤)
3、群体关系说、教育独特性说、社会功能说、特殊社会现象说…
2、研究对象界定(特点在于既姓“教”又姓“社”)
3、学科性质分析
1、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2、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
3、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中介学科(中介学科并不等
于“事实与规范兼有的学科”;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第2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五个阶段及其代表事件)
1、理论奠基时期(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
1、教育学视野的拓宽(教育哲学的考察;“教育科学”的考察)
2、社会学兴趣的扩展(教育社会学概念的提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
展示)
2、学科成形时期(20世纪初至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学科制度的成形(有关大学普遍开设课程或系列讲座;成立全国
性学术团体;出版学术刊物)
2、研究范式的成形(规范性研究范式)
3、范式转换时期(二次大战结束到60年代中期)
1、验证性研究范式的确立
2、功能主义学派的垄断
4、学派争鸣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
1、冲突论学派的抗衡
2、解释论学派的冲击
5、取向修正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第一编教育社会学学科论
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
一、研究对象诸说
1、社会化过程说
代表人物:美国社会教育学之父佩恩/布朗/雷通群可追溯至涂尔干(教
育社会学奠基人)
2、相互关系说
教育制度与社会相互关系说(“静态”米切尔【美】P.费里波夫【苏联】)
教育活动(过程)与社会相互关系说(“动态”彼得威尔【美】费雷德金【美】)
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林清江、厉一贤)
3、群体关系说、教育独特性说、社会功能说、特殊社会现象说…
二、研究对象界定(特点在于既姓“教”又姓“社”)
三、学科性质分析
1、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2、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
3、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中介学科(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
与规范兼有的学科”;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五个阶段及其代表事件)
一、理论奠基时期(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
1、教育学视野的拓宽(教育哲学的考察;“教育科学”的考察)
2、社会学兴趣的扩展(教育社会学概念的提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展示)
二、学科成形时期(20世纪初至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学科制度的成形(有关大学普遍开设课程或系列讲座;成立全国性学
术团体;出版学术刊物)
2、研究范式的成形(规范性研究范式)
三、范式转换时期(二次大战结束到60年代中期)
1、验证性研究范式的确立
2、功能主义学派的垄断
四、学派争鸣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
1、冲突论学派的抗衡
2、解释论学派的冲击
五、取向修正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是以社会科学为原理,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与社会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学科,是教育科学的重要分支。
我国很早就注意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古代教育家孔丘提出过“庶、富、教”的理论,认识到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先秦时期的《学记》载“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表述了当时对教育与社会政治关系的认识。
但是,作为专门学问的教育社会学是从近代西方开始的。1883
年美国社会学家L. F. 沃德的《动态社会学》一书出版,书内有“教育与社会进步之关系”的专章。1899年出版了社会学家、教育家J·杜威的《学校与社会》。1922年出版了法国社会学家E·迪尔凯姆(旧译杜尔干)的《教育与社会学》。一般认为迪尔凯姆是教育社会学的奠基者。此后,对这门学问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很快地发展起来,并以美国为中心,日益推广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在中国,于1931年出版了雷通群著的《教育社会学》一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加强了教育社会学的研究。
学科概念
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与社会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学科。教育科学中近百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边缘性的分支学科。
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学者很早便注意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孔丘就提出过“庶、富、教”的理论,注意到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学记》所载“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也表述了当时对教育与社会政治关系的基本认识。
教育社会学作为一项专门学问是从近代西方开始的。美国于1883年出版社会学家L.F.沃德著《动态社会学》一书,内列“教育与社会进步之关系”专章。他认为人类有足够力量控制自然力和社会力以达到社会进步的目的,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1899年出版社会学家、教育学家J.杜威著《学校与社会》一书。他认为,学校制度的改变深受社会进化历程的影响,儿童学校生活应是自然、社会及个人三者的融合;教育的浪费在于学校与社会实际脱节。法国于1922年出版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旧译杜尔干)著《教育与社会学》一书。根据他的观点,为教育下的定义是:“教育是年长的一代给未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年轻一代所施加的影响,其目的在于发展其生理、智慧和道德三类品质,使其适应政治社会和具体环境对个人提出的要求。”他认为“教育就是系统地将年轻一代社会化”;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把人从个体人转化为社会人,通过这个过程把儿童与社会联系起来。他还认为教育思想和课程是由更广泛的社会秩序决定的,而社会的继续生存又依赖教育这个基本因素。学术界一般认为迪尔凯姆是教育社会学的奠基人。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1、什么是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社会学原理与⽅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进⾏“事实”研究的⼀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2、你是怎样来理解教育社会学的?如学科性质、意义⽅⾯(同上)
性质:⑴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⑵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
⑶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①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
②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意义:教育社会学乃是主要运⽤社会学的原理和⽅法,对作为⼀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研究的⼀门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作为⼀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研究的⼀门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地继承教育社会学的历史遗产,总结当代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从宏观⽅⾯研究教育与整体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其功能;从中观⽅⾯研究教育与区域社会之间的功能性关系及学科内部的社会关系;从微观⽅⾯研究教育过程中的有关社会学问题。
3、教育社会学在欧美的发展(课件加⼯)
⼀、规范的教育社会学阶段
1、①史密斯《教育社会学概论》,是此⽅⾯最早的著作;
②华勒《教学社会学》,是当时此⽅⾯最具影响⼒的著作。
2、这⼀时期教育社会学的特征:①研究者绝⼤多数是教育学者;②研究⽅法偏向于哲理性
和规范性的研究⽅法;③在研究范围上,凡是与教育有关的各种社会因素都在其研究范围之内。
⼆、实证性的教育社会学时期
1、概况的描述:实证性的教育社会学⼜称为“新兴”的教育社会学,或“社会学的”教育社会学,其时期始于1940-1960年,当时美国的社会学领袖⼈物由芝加哥扩散到其它各⼤学,研究的旨趣也由解决现有的特殊社会问题转为理论的建⽴与研究技术的改良。教育社会学已由过去的实⽤取向转为理论的取向了,或者说,姓“教”的教育社会学,已经成为姓“社”的教育社会学了。
教育社会学资料
导言:社会学的定义与地位
一、什么是教育社会学
从现代学术视野的角度来看,教育社会学是探讨教育与社会之间交互关系的科学。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其研究任务在于了解个人社会化的意义,阐明教育制度在社会结构与变迁的地位,分析学校社会组织与班级社会体系。它的最终目的在于建立或修正社会学与教育学的理论,并改进教育措施,促进社会进步。
二、学科地位的理解
教育社会学是介于教育学与社会学之间的一门中介学科。社会学分为一般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教育学分为理论教育学和实际教育学,而教育社会学是基于应用社会学和理论教育学发展起来的。一方面,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和教育心理学成了教育学三大支柱;另一方面,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这里所强调的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三、本学科独特的观点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把握教育现象的意义。
(一)、教育社会学是将教育的理解焦距对准在社会的因素上。Reece McGee:我们都是受到出生背景与社会环境所操控的木偶,我们的身上都绑满了无形的线,受著社会的操纵而不自知。
(二)、教育的社会学理解所重视的是公共议题的解决。C.W.MiLLS《社会学的想像》:情境中的个人烦恼和社会结构上的公共议题。
四、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和量的研究方法及比较
(一)、量的研究
1.基本观点:多用量化的资料和数据来说明关系与结构。通过实验、调查、测验、结构观察以及已有的数量化资料,对教育现象进行客观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作相应的统计推断,使研究结果具有普遍适应性的一种活动。
第一节什么是教育社会学
一、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
教育社会学发展;教育社会学理论基础;社会化与教育;社会结构与教育;社会问题与教育;社区与学校;教育组织社会学;教育知识社会学;教学社会学;社会变迁与教育等。
其主题涉及到了教育与社会系统之间几乎所有层面的问题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教育社会学可为教育活动、教育理论提供社会学依据,是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关系
◆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
社会学一般理论是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定义: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
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第二节教育社会学历史与发展
教育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萌芽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成型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转型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年代以后更取得了迅速发展
可分为:理论奠基时期,学科成形时期,范式转换时期,学派争鸣时期,取向修正时期一、理论奠基时期(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
背景:工业化促进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全新发展
•教育学体系中与“个体本位论”相对的“社会本位论”的形成
•社会学家对于教育在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变革中的作用的重视
•代表人物:涂尔干、斯宾塞、杜威等
二、学科成型时期(20世纪初至二战结束
•学科制度的成形
•有三个主要标志:一是有关大学普遍开设课程或系列讲座,二是成立全国性学术团体,三是出版学术刊物
•研究范式成形。规范性研究范式
三、范式转换时期((二战结束至60年代中期
教育社会学钱民辉知识汇总
摘要:
一、教育社会学简介
1.教育社会学的定义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3.教育社会学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二、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体系
1.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2.社会冲突理论
3.社会构建主义理论
4.我国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理论
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1.质性研究方法
2.量化研究方法
3.混合研究方法
4.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四、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1.教育机会均等
2.教育体制与制度
3.教育与社会分层
4.教育与社会变迁
五、教育社会学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1.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平衡
2.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路径选择
3.教育政策制定与实施的社会学思考
4.教育社会学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
正文:
教育社会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探讨教育现象背后的社会因素和社会影响的学科。教育社会学钱民辉知识汇总了教育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以及主要研究领域,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首先,教育社会学关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研究教育现象背后的社会因素和社会影响。教育社会学钱民辉对教育社会学的定义进行了详细阐述,认为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涉及教育制度、教育机会、教育分层等方面。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包括教育与社会分层、教育体制与制度、教育机会均等方面。
其次,教育社会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而教育社会学则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教育社会学钱民辉对教育社会学的现实意义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教育社会学关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有助于揭示教育现象背后的社会原因,为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平衡,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
新编教育社会学(主编:马和民)
第一篇: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论
第一章导论
教育社会学: 研究教育行动和教育事实的学科.
●教育社会学的两种研究路径: 第一种,主要是以孔德/图尔干/斯宾塞维代表的学术渊源,
偏重”社会事实”, 推崇事实判断和量化研究. 第二种是以韦伯为代表的,主要是偏重个体事实, 推崇价值判断和质化研究.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 社会有机论,教育现象放于社会大系统进行分析)2.综
合性(理解的教育是广义的噢究的视角和方法的综合性)3.现实性: 对本国本土教育事实的研究. 4. 实证性( 研究主要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研究等手段获取教育事实资料)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局限性: 1. 功能局限性(具有鲜明的合作性和依赖性,比如只能协助而
不能代替各种具体的学科,不能独立的解决教育问题) 2. 地位局限性( 对社会学依附明显) .3. 应用局限性( 研究范式不具有普适性) .
●美国人类学家米德把社会化的形态分为三类: 后喻文化- 儿童向成人学习;并喻文化-儿
童或成年人都需要向各自的同辈人学习;前喻文化-成年人向儿童学习.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宏观角度: 围绕教育功能展开, 研究重点在教育与社会结构/教育与社会不平等/教育与社会变迁/与人的社会化问题等.
中观角度: 研究以学校为中心开展. 重点是学校科层制组织的性质/目标/结构/组成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关系.
微观角度: 一类是以英国学者杨为标志,形成知识社会学的研究.二类是采用现象学/象征互动论与俗民方法论等,以课堂和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形成学校教育的俗民志.
教育社会学的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旨在通过对社会环境、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揭示教育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对教育的影响。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教育社会学涉及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理论,对于理解教育现象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教育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教育对社会有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首先,教育可以传承社会文化,培养公民的社会化能力,提升社会的整体素质。其次,教育是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重要机制,通过教育的机会分配和教育的内容选择,决定了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地位和机会。同时,社会也对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包括社会变迁、社会结构、社会分层等因素,都会对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二、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
教育社会学主要研究教育的社会功能、社会影响、社会结构与教育等方面的问题,涉及到多个理论和方法。其中,功能主义理论认为教育对社会的功能在于传递文化、培养公民,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冲突理论强调教育的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冲突,指出教育在分层和差异化方面的作用;符号互动主义理论关注教育中的符号交往和角色扮演,强调个体在交往中的互动与意义构建。
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社会学研究内容广泛而深入,包括教育制度与社会、教育家庭关系、教育不平等、教育流动等多个方面。在教育制度与社会研究中,关注教育政策、教育管理、教育流程等方面的问题,分析教育对社会的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在教育家庭关系研究中,关注家庭对教育的支持和参与,以及教育对家庭的影响。在教育不平等研究中,关注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等、教育机会差异等问题。在教育流动研究中,关注教育的社会流动作用和路径选择。
《社会学概论》参考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和参照群体
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正式规定而构成的群体。这种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明确职责分工,明确权利和义务,并且为了组织目标的实现,有统一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例如,工厂的车间、班组、科室,机关的科(处)室等都是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指人们在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而形成的群体。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基于人们社会交往的需要。在正式群体中,由于人们社会交往的特殊需要,依照好恶感,心理相容与不相容等情感性关系,就会出现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没有定员编制,没有固定的条文规范,因而往往不具有固定的形式。由共同利益偶然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同院的伙伴、工厂或学校中存在的一些“小集团”、“小圈子”等都属于非正式群体。
参照群体是指个体乐意把它的目标、标准和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动机、调节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群体。通俗地说,参照群体是个体心目中向往和崇尚的群体。
2.中层理论
中层理论亦称中观理论。该理论是西方政治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有关政治研究的层次理论,也即主张政治研究应着重于发展处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中间层次的理论。中层理论是指介于抽象综合性理论与具体经验性命题两者之间的一种理论,其宗旨在于架设一条社会理论“实用化”的桥梁,指导人类的经验实践,特别是调查。中层理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它主要用于指导经验研究。虽然中层理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它更接近于构成可验证的命题的观察资料。(2)中层理论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但它比单纯的检验概括更高一层。例如,参考群体理论、社会流动理论、角色冲突理论等都属中层理论。(3)中层理论可以融入到所谓的社会学理论系统中去,即通过有限的中层理论可以发展出普遍性的理论体系。(4)中层理论区分出了微观社会问题和宏观社会问题。(5)中层理论是经典理论研究工作的直接延续。(6)中层理论可以指明未知的方面,或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1、人类社会早期的教育社会学先哲柏拉图论述过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其代表著作是《理想国》
2、被学术界公认为教育社会学创造人的学者是:涂尔干
3、首次提出了”教育社会学概念”.的学者是沃德
4、美国的第一本教育社会学教材是1917年史密斯编写的《教育社会学导论》
5、校长处理变革的领导风格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其中变革次数与成功率最高的类型是发动者
6、在小国近代倡导并掀起了职业教育思潮的教育家是黄炎培
7、从平衡范式研究教育变革的动因可以区分为四种相应的理论,即进化论、新进化论、(结构功能主义)、系统论。
8、多伊尔和庞德认为教师対变革的态度主要受“实用规则”的支配,这个规则包括和谐性、工具性和(成本)三个方面。.
9、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按照人类社会教育的方式分为“前塑文化”、“同塑文化”和(“后塑文化”)。
10、现在关于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的普遍观点认为,教育社会学属于一门(综合学科),其他学科的成果也可以为教育社会学所用。
11、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第二个反应模式是戊戍维新运动
12、屮华职教社成立于1917年
13、教育社会学在2 0世纪6 0年代出现了三种研究途径,其中“历史及体制的研究途径”产生于欧洲
14、社会学理论对全球化的分析与研究存在争论,出现了三种理论观点,其中持有“全球化与文明的冲突会同时存在”观点的理论多极化理论
15、教育社会学者对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充满争论,持教育社会学属于或主要属于教育学观点的学者有苏扎洛、史密斯
16、最早将教育社会学子以制度化美国
17、根据研究视角的宽广度,可以将教育社会学理论分为宏观、中观与微观三大理论类型,下列理论中属于微观社会学理论的是符号互动论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领域,主要关注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它探
讨教育如何受社会背景、文化、经济、政治等因素影响,以及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教育被视为社会变革和社会阶层流动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教育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社会的结构和变动。
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在社会中扮演多重角色,既是传承知识、培养技能的机构,又是社会化、
身份认同、价值观传递的重要途径。教育通过学校、家庭、媒体等渠道,影响并塑造个体的思想、行为、态度,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社会控制与社会变革
教育作为社会控制的工具,通过传授规范、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帮助维持
社会秩序和稳定。同时,教育也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培养积极思维、创新意识的人才,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
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
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直接影响了社会的阶层分化和社会流动。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关注教育对个体生活路径的塑造,以及教育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
教育的社会问题
尽管教育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社会问题和挑战。包
括教育资源的不均、教育机会的不公、教育质量的问题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教育资源的不均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资源的不均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
一些发达地区和名校,而农村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孩子往往面临教育资源匮乏的困境。这种教育资源的不均使得社会阶层分化更加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平等发展。
教育机会的不公
教育机会的不公是另一个教育社会问题。一些个体由于家庭背景、地域、性别
一、名词解释
教育社会学:是以社会学这门学科作为理论分析框架来研究社会学眼中的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与社会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学科.
教育科学派:德国的克里克、罗荷纳等,反对个人本位主义教育学的思辨化、观念化、片面化;采用实证、科学的方法;对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的关注,寻求建立具有实证性与科学性的教育理论;
AGIL图式:帕森斯,任何社会系统都履行着对外-对内及手段性—目的性,这两对功能组成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的四种功能,即外部适应功能、目标达成功能、内部整合功能及模式维持功能。地位:这一图式不仅被用来对整个教育系统,而且被用来对教育的分支系统与分支范畴进行理论分析。
社会互动:人际或群体间发生的交互动作或反应的过程,有合作与对抗之分。
抵制理论:即反抗理论,艾普尔,吉诺斯,威利斯。反对直接再生产理论,认为再生产是由学生的反抗和创造性的适应学校环境而间接产生的。
文化资本:个体从父母家庭那里获得的可以促进教育成就的语言文化能力.
前喻文化: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专指以开拓未来为使命的文化类型.前喻文化意味着前途未卜的晚辈,“未来就是现在”。美国文化被认为具有明显的前喻文化特点.前喻文化下的教育取向:开放性的“师导生”制教育模式。
后喻文化: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专指以重复过去为使命的文化类型。后喻文化意味着学富五车的长辈,“未来就是过去".中国被认为具有明显的后喻文化色彩。全部特点是对变化缺乏认识,对现有生活方式所有方面的普遍正确性予以持久的无可置疑的认同。后喻文化下的文化价值取向:封闭式的师授学承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