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失范表现与价值重构
- 格式:pdf
- 大小:320.65 KB
- 文档页数:4
试论高职大学生道德失范及其重构[摘要]目前,高职院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观念上认同并在实践中践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但是,一些领域的道德失范给大学生道德选择和确立带来了巨大冲击,具体表现为:道德评价错位、道德信仰偏离、道德行为失范以及道德情感冷漠。
文章从核心价值引领、传统文化熏陶、培养道德意志和重视道德践履等角度对高职学生道德体系的重构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道德失范道德体系重构[作者简介]韩志敏(1981- ),女,河南沁阳人,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基础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四川德阳 618000)[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047-02由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转型而引起的政治、文化方面的变化,对我国原有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观念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也导致主体核心的道德信仰发生了危机。
当前我国主流的道德是积极的,向上的,但是一些领域出现的社会公德滑坡、职业道德败坏、诚实守信缺失等不正之风,折射到校园里便表现为“90后”部分高职大学生的道德失范。
一、高职大学生道德失范的表象“道德失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原有的道德价值及其评价体系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的个人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和引导作用,从而表现为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失控、失序和混乱。
目前,高职院校相当部分学生在观念上认同并在实践中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但是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正严重影响并破坏着部分大学生的道德体系,造成其道德失范。
(一)道德评价错位道德评价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依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标准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的善恶判断和评论,表明褒贬态度。
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东西方文化的相互激荡,使我国传统道德观念与西方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发生激烈的冲突,社会价值观念和思潮呈现出多元趋势,这些变化势必引起当代大学生对一些问题的善恶判断出现困惑,从而导致其道德评价出现多重标准。
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现状及对策一、引言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平台,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教育具有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职业精神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学生对职业发展的认识不清晰、职业道德意识不强等。
有必要对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来促进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提升。
二、现状分析1. 学生对职业发展认识不清晰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来自中等职业学校,他们在报考高职院校之前对职业发展的认知通常比较模糊,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和定位。
这使得一部分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清晰目标,容易迷失在就业的选择和规划中。
2. 职业道德意识不强在一些高职院校中,学生对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不足,缺乏对职业精神的认同和理解。
一些学生在面对职业发展和就业竞争时,缺乏对职业道德的约束,出现了贪污腐败、不诚信、不负责任等现象。
3. 职业技能培养不够尽管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院校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导致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实际操作技能不足的问题。
4. 就业观念偏狭在一些高职院校中,学生对就业观念存在着一定的偏狭性,即将就业视为生活的唯一目标,而忽视了对自身职业兴趣和能力的审视和发展。
这种就业观念的偏狭性使得学生在选择职业和就业岗位时没有充分考虑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潜力,从而陷入就业盲目追求和就业短期目标的怪圈。
以上种种问题和挑战都反映了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现状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水平。
三、对策建议1. 拓展职业教育课程高职院校要积极拓展职业教育课程,增加职业规划、就业指导、人际沟通、职业伦理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就业观念,使他们在校期间就能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和规划。
在课程设置中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安排,强调诚信守法、责任担当、正直廉洁等职业道德的培养。
论职校学生的精神重构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赵兰芳摘要职校学生要成为一个健康的群体,需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庭、社会从思想观念到教育的每个环节,都真正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在获得学习的快乐、成就和做人的尊重、自信中,构建起健康的人格、心灵和行为方式。
关键词课改成就制度精神构建我们往往把“精神”和“支柱”连接在一块,好比人体的脊梁,一旦出了问题,便为残废,这是从肉体的角度来讲、从物质的角度来讨论的,而在一个人的身体里,比之脊梁还重要的就是精神。
无论是身心健全的人,还是身有残疾的人莫不如此,身心负疾的人精神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点在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
一、问题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首先对职业学校不认同,这是“烂学校”是他们对学校的评价。
自卑心理和抵触情绪由此诞生,混毕业的思想由此派生。
一个十五六岁、十七八岁的孩子,从初进校门的失落、茫然,到对现状的无所谓、自弃,浑浑噩噩度日的种种表现,就是我们职业学校大多数学生最司空见惯的样子。
那些早恋、抽烟、逃课、打架、翻围墙包夜上网的问题学生,我们现在还小心翼翼地喊做暂时后进生的,更是教师和家长时时担心的对象。
写作此文时,笔者心头总有挥之不去的痛。
一摞摞案例犹自历历在目。
面对一群失落的教学群体,教师与日俱增的厌教情绪更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二、背景萨特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这些问题的生成来自于一个深厚的土壤。
(一)成功成才观。
中国自古就有“成者为王败者寇”之论,又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为训。
这种文化心态仍活跃在现代中国人的灵魂里,可见国人对“读书”一以贯之的追捧。
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好事,但最关键的问题出在这个“唯”字上。
读书——做官,是古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路,一旦成功,即成为“上品”,飞黄腾达自不必说,引来万人艳羡更扩大了“读书”的社会影响。
读书——好工作,今天,当一个孩子通过努力读书上大学,找到一份好工作作为成功的标志的时候,本也无可厚非。
每个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追求成功的权利,问题还是那个“唯”字。
高职大学生公德失范治理的探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公德失范现象在我国的各个领域中层出不穷。
高职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一部分,自然也难以避免公德失范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治理高职大学生公德失范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接下来本文将对高职大学生公德失范治理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公德失范问题的表现公德失范问题是一种违反社会公共道德和伦理的行为。
在高职大学生中,公德失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不文明用语:口吐脏话、骂人、讲粗口等等不文明用语。
2. 不文明行为:大声喧哗、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乱涂乱画等等不文明行为。
3. 不尊重他人:歧视、侮辱、欺负他人等等不尊重他人的行为。
4. 缺乏社会责任感:漠视公共事务、不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不尽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等等。
二、高职大学生公德失范的成因公德失范的出现不是突如其来的,它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在高职大学生中,公德失范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 教育环境的问题。
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形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在很多高职学校中,教育内涵过于单薄、物质文化过于浅薄,缺乏良好的教育氛围和导师引领,这样就容易让学生不重视社会责任和公共道德。
2. 受社会环境影响。
如今社会风气中,环保、文明等话题已经成为热门话题,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认真对待这些问题。
长久以来,社会普遍存在着“野蛮生长”的倾向,随之而来的是一种“随波逐流”的心态,这样的心态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公德失范的出现。
三、治理高职大学生公德失范的对策如何治理高职大学生公德失范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
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扩散和影响,我们应该密切注意,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
下面,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1. //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来源。
在学生方面,应以尊重、孝顺、诚实、守信、勤劳为标准,从人的基本素质入手,形成和培养健全的人格。
家长要注重对自己的孩子进行爱心教育,并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及时指导,让孩子从小懂得自尊、自爱、自立、自信,行为上才会更加规范。
试论当代我国大学精神的缺失与重建摘要: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引领着大学的发展方向,塑造着学生的道德品格。
但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大学精神却出现缺失的现象,究其原因,高等教育行政化,导致大学独立地位丧失;高等教育产业化,导致大学人文精神弱化;学术目的功利化,导致大学科学精神失落。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重塑大学精神,已经成为我国大学发展的必然举措。
关键词:大学精神;缺失原因;重建对策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157-0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人才战略方面有了很多的进步。
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正进入了一个艰难的整体转型阶段,大学精神却在改革中逐渐缺失。
行政化、功利化等不良倾向在高校中蔓延,严重腐蚀了当代大学精神,从而使得目前的高等教育面临诸多困境。
重塑大学精神,成为高校必须面对的事情,也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所必需的。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及意义(一)大学精神实质大学精神是指学生在大学环境中生活和学习过程所经历的一切。
这主要包括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以及对校园的认识程度。
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些都属于大学精神实质。
大学精神是反映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指标,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精神的内涵。
大学精神主要包括自由精神、独立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其中独立精神是指排除行政权力和经济利益对学术的不恰当干扰;自由精神是指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排除外界压力和干扰;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价值;科学精神是指人们在科学实践、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敢于突破常规,批判对待原有观念,勇于探索未知世界,形成的一种执着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的精神;科学精神是一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理性精神,通常表现为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价值追求。
(二)大学精神的作用大学精神是一个大学能够长期存在的重要因素,而且它对大学的形象树立和长远发展都影响深远,a·弗莱克斯纳曾说过:“总的来说,在保障大学的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有效。
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现状及对策职业精神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正确职业观念、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改进。
职业精神教育现状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育内容不够全面。
目前的职业精神教育主要侧重于传授职业技能和知识,对职业道德、职业责任等方面的教育相对薄弱。
这导致一些学生在面对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时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二、教育方式单一。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互动和实践环节。
这使得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难以培养积极主动的职业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教育资源不足。
职业精神教育需要丰富的教育资源支持,包括教师、设施、实践机会等,然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这方面投入不足,影响了职业精神教育质量的提升。
为了改进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策:一、加强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度。
应当将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规划等内容纳入课程体系,并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研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
加强对职业拓展的指导,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领域的发展前景和就业需求。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
可以通过项目学习、实践实习、社会实践等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
加强学生与企业、社会的联系,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身感受职业发展的困难和挑战,增强他们的职业适应能力。
三、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高职院校要增加对职业精神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构建好的实践基地和实验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实践机会。
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拓宽学生的实践渠道,帮助他们了解企业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现状存在问题,但通过加强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式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等对策,可以提高职业精神教育的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职业人才,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
论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缺失及培育【摘要】高职学生是未来职场参与者的重要群体,但目前他们普遍存在职业精神的缺失现象。
本文首先从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缺失的原因入手,探讨了社会环境、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影响。
接着提出了建设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体系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培育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方法,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等方面。
论述了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重要性,强调了对于个人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培育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有效途径和实践效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重要性,为培育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缺失、培育、原因分析、体系建设、方法探讨、重要性、案例分析、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高职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受到了广泛关注。
近年来不少高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职业精神的缺失现象,表现在对工作缺乏热情、责任心不强、业务能力不足等问题。
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缺失严重挫伤了他们在职场中的发展潜力,也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转。
研究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缺失及培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分析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缺失的原因,建设相应的培育体系,探讨有效的培育方法,可以帮助高职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
本文将就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现状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提供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缺失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发展前景。
研究如何有效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提高其职业素养水平,对于高职教育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职业精神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就业需求,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竞争环境。
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现状及对策背景:在现代社会中,职业精神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目前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改进。
现状分析:目前,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教育理念不清晰。
有些高职院校对于职业精神教育的意义和目标认识不足,缺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这导致职业精神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使得学生对于职业精神的内涵和要求不够清晰。
2. 教育内容不够系统和全面。
目前的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内容大多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和体验的培养。
这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职业问题时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
3. 教育方法不够灵活。
目前高职院校的职业精神教育方法主要是传统的课堂教学,缺乏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这使得学生对于职业精神教育的兴趣和参与度不高。
对策建议: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进行改进:2.丰富教育内容和方法。
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于实践和体验的培养。
可以通过开设实践性课程、实习实训和校外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职业环境中学习和实践。
可以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虚拟实验室和在线教育平台等,丰富职业精神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3.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
高职院校应该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职业精神教育评估机制,用于评估学生在职业精神教育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职业精神养成情况。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职业精神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
可以通过提供相关教材和培训课程,提高教师对于职业精神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鼓励教师参与职业精神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结论: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重要途径。
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需要通过明确目标和理念、完善内容和方法、建立评估机制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来解决。
试论当代我国大学精神的缺失与重建作者:杨晨,黄志静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17期摘要: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引领着大学的发展方向,塑造着学生的道德品格。
但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大学精神却出现缺失的现象,究其原因,高等教育行政化,导致大学独立地位丧失;高等教育产业化,导致大学人文精神弱化;学术目的功利化,导致大学科学精神失落。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重塑大学精神,已经成为我国大学发展的必然举措。
关键词:大学精神;缺失原因;重建对策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157-0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人才战略方面有了很多的进步。
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正进入了一个艰难的整体转型阶段,大学精神却在改革中逐渐缺失。
行政化、功利化等不良倾向在高校中蔓延,严重腐蚀了当代大学精神,从而使得目前的高等教育面临诸多困境。
重塑大学精神,成为高校必须面对的事情,也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所必需的。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及意义(一)大学精神实质大学精神是指学生在大学环境中生活和学习过程所经历的一切。
这主要包括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以及对校园的认识程度。
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些都属于大学精神实质。
大学精神是反映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指标,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精神的内涵。
大学精神主要包括自由精神、独立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其中独立精神是指排除行政权力和经济利益对学术的不恰当干扰;自由精神是指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排除外界压力和干扰;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价值;科学精神是指人们在科学实践、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敢于突破常规,批判对待原有观念,勇于探索未知世界,形成的一种执着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的精神;科学精神是一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理性精神,通常表现为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价值追求。
论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缺失及培育论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缺失及培育摘要:培育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精神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要求,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在企业开展、就业竞争力中具有重要作用,也关系到高职院校自身的可持续开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精神培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效劳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对从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在不断地提高,不仅就专业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从业者的职业精神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为了让高职学生入职后能被企业认可、接纳,高职教育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培育,突显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与优良的职业精神兼备的职业化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1 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时代意义1.1 职业精神的培育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开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这是党中央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走创新型工业化道路,特点是高科技,低能耗,效益好,污染少,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呼唤着更多懂技能、能扎根一线的高技能人才。
1.2 职业精神的培育是企业立业之本与可持续开展的重要根底。
“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实质是职工职业化素质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也就是职业精神上下的竞争。
〞调查研究显示:“90%的企业家认为制约企业开展的关键因素是缺乏职业化的员工队伍〞【1】。
员工的职业化素质上下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员工具有的职业能力,二是员工内在的职业精神。
企业员工的职业精神境界越高,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就越强,工作效率与工作效益、产品质量就越高,企业越容易获得社会与消费者的信任,使企业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反之,那么损害信誉,危害和影响效益,甚至断送企业的生命。
高职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缺失原因与重构对策分析前言高职教育是为了培养适应职业市场需要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教育,然而,随着高校的扩招和趋利性度的提高,一些高职院校开始过度注重教学成果,忽视了对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
在这种背景下,高职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开始出现了缺失,面对这一现状,我们有必要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重构对策。
一、高职学生人生价值观缺失的原因1. 影响因素复杂高职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层面。
然而,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互为影响,因此对于高职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缺失,其原因也并不是单一的。
2. 教育理念的问题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实践经验的积累,过度注重教学成果,偏重于技能培养,从而导致了对于高职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不够重视。
这 reflects了高职教育中的一种教育理念缺失,即过分关注技能而忽略了学生的人生发展。
3. 社会现实的影响当下的社会竞争压力日益加剧,追求自我价值的价值观受到了高度重视,而且由于现代社会强调功利性,导致了高职学生普遍忽视了自身的人生价值。
在工作和生活方面,追求升职加薪,追求物质财富的思想占据了高职学生的主导地位。
二、重构高职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对策分析1. 教育方式的创新高职院校应该在教育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自我人生规划和价值取向,探究自身与社会的关系。
教师应该作为学生的导师,以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学生发展完整的人格,注重学生的人身成长。
2. 强化社会意识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和交流,让学生明确自身不仅仅是家庭和学校的一员,同时也是社会的一员。
高职院校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让学生从中认识到其个体对社会的影响,并激发其社会责任感.3. 增强其荣誉感学生的荣誉感是一种很重要的价值感。
高职院校应该重视表彰学生的优秀成就,让学生得到应有的肯定,并购买学生一种成就感和荣誉感。
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发展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其人内心的自我感受。
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及其重构重构高职院校大学精神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为此,应从重新定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加强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重构高职院校大学精神。
一、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内涵分析所谓大学精神,是反映一所高校历史传统、特征面貌的精神文化形态,是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学、研究、学习、工作、实践等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并经过不断积淀,逐渐为广大师生员工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精神理念和价值信仰,是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它既体现高校的办学方向和办学理念,又体现师生员工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具有鲜明的共性和个性特征。
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必须首先体现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同时奉行高职特色的精神要义。
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包括自由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自信自强精神、所处的区域精神等。
自由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前提性条件,是指大学的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
大学应力求使自己的教学和研究活动超越宗派、群体、地域的利益,大学的管理、教学和学术不应受到任何宗教、世俗势力、政党的干涉。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科学与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它具有不断探索真理、求实求真、富于实践精神等特征。
人文精神是一种明德至善价值观,是人类文化的根本精神,它以人的价值和存在为内核,关注人生的意义,关注人和社会的发展需要,高扬人的主体意识,尊重人的价值,追求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公平正义等。
创新精神是指大学进取维新的精神,其内容包括培养创新型人才、探索新知识、引领时代精神、引导社会进步等。
自信自强精神是高职院校所处生存环境及其竞争条件要求其必须具备的。
我国的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领域处于弱势地位,社会声誉有待提高,生存环境严峻,竞争也异常激烈,这就要求其崇仰自信自强精神,明白高职院校学生并不低人一等,更能在逆境中奋发图强。
区域精神是指高职院校要为地方经济服务,根据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在教育模式上,要以能力为本位进行教育和培训。
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塑造随着中国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的规模逐渐扩大,培养了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为高职院校的学子,除了技术技能的培养,更需要注重大学精神的塑造。
大学精神是每个高校都非常重视的,而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更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应该具备哪些特质?大学精神是如何在高职院校中进行塑造的呢?一、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应该具备哪些特质?1.勤奋创新勤奋创新是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核心。
高职院校的学生通常是在技术技能方面接受培训的,而技能的提高必须建立在勤奋努力的基础上。
勤奋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更要在实践中勤奋,勇于接受挑战,不断创新。
只有勤奋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团队合作在高职院校中,学生通常要参与各种实践课程和实习活动。
而实践课程和实习活动则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团队合作是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善于与他人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团队任务,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3.责任担当高职院校的学生要在技术技能方面接受培训,而技能的提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提高。
在实践中,学生需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勇于担当,不怕困难和挑战。
只有在责任担当中,学生才能培养出坚韧不拔的品质,成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二、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是如何进行塑造的?1.开设相关课程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来进行大学精神的塑造。
这些课程可以涉及勤奋创新、团队合作、责任担当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
2.举办实践活动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实践活动来进行大学精神的塑造。
这些实践活动可以是实践课程、实习活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技能,培养勤奋创新的品质,增强团队协作的能力,培养责任担当的意识。
3.加强思想教育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塑造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需要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塑造高职院校是指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培养各类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机构之一,高职院校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高职院校中,大学精神的塑造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关乎学校的整体文化氛围,更关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一、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内涵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是指学校所倡导的一种优良教育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它包括了学术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等多个方面。
在高职院校中,大学精神的塑造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洗礼,更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培养。
学术精神是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核心。
学术精神是指学习和科学研究所应具备的态度和品质,它包括了严谨的治学精神、扎实的专业基础、敢于创新和探索的学术精神等。
高职院校的学术精神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追求真理、遵循科学严谨的方法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敬业精神是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敬业精神是指对待工作的认真负责和恪尽职守的态度,包括了对专业技能的钻研、对工作的热爱和投入、对社会责任的担当等。
高职院校的敬业精神要求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兢兢业业、不懈努力,培养学生勤奋刻苦、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创新精神也是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
创新精神是指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在面对问题时能够富有创意地解决问题,敢于挑战、不断进取。
高职院校的创新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敢于尝试,敢于失败,勇于创新。
奉献精神是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奉献精神是指热爱社会、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一种精神境界。
高职院校的奉献精神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和工作中关爱他人、关注社会,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
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塑造离不开学校教育教学、文化建设和学生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为了塑造和传承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学校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
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缺失与重建摘要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更应该注重职业精神的教育和引导,职业精神的共性目标是具有责任感、团队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和对企业的忠诚等,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缺失成因复杂,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共同努力构建学生责任感,唤回职业精神,使他们成为真正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职业精神高素质技能1.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从我国的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看,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逐渐有一个清晰的定位。
2000年1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依据上述国家政策规定,应用型、高素质、技能型以及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是构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要素。
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的职业精神。
由此看来高职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既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自身发展、适应职场变化的需要。
2.职业精神的共性价值目标是什么职业精神是职业化的从业人员,在对其职业规范与要求深刻认识的基础上,表现出的行为特征和思想成果,并逐步升华为一种高品位的职业风范和精神境界。
职业精神是以本职业从业人员共同拥有的职业信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及对本职业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信誉感为基础的。
任何一种职业的从业人员,都必须具备本职业的职业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刘捷DVD,<《职业精神》北京东方影音公司)职业精神是一个合格的从业者忠实地履行事业宗旨的职责表现,具体来说,包括下列内容:2.1像爱自己的生命一样爱工作这里对工作的热爱包括责任感和敬业的精神,GE公司前CEO杰克·韦尔奇说过“一件简单的小事情,所反映出来的是一个人的责任心,工作中的一些细节,惟有那些心中装有“大责任”的人能够发现,能够把它们做到位。
当代中国高校大学精神的缺失与重塑发表时间:2014-03-04T13:51:33.890Z 来源:《学术月刊》2013年12月供稿作者:白炜浦声江[导读]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生命。
白炜浦声江(沈阳化工大学,沈阳,110142)[摘要]当代中国高校大学精神严重缺失,主要表现为大学管理官僚化、大学追求功利化、道德精神日渐式微、学术研究日益腐化等。
我们认为,大学精神缺失的主要原因有大学理念缺乏、行政化管理体制、市场经济的影响、教育资源投入不足等。
所以,我们认为,应该从去行政化、增加教育资源投入、厘清大学理念、加强人文教育等几个方面入手重塑当代中国高校的大学精神。
[关键词]大学精神缺失重塑[作者简介]白炜(1958—),男,山东博兴人,沈阳化工大学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和党建理论;浦声江(1971—),男,辽宁瓦房店人,沈阳化工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大学文化建设及党建理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3)12-0009-02 近年来,抄袭、剽窃、造假等学术腐败现象层出不穷,高校领导贪腐丑闻频见报端……昔日象牙塔的尊严正在一点点地被剥去!这一切都在清楚地告诉我们:当下中国高校的大学精神已经不复存在!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生命。
关于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表述,但总的来说,大学精神应该是大学独有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取向,是一所大学采取这样而非那样行动的基本信念、态度和准则。
在现代大学制度下,大学精神的实质主要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追求“善”,科学精神追求“真”,人文和科学交相辉映,大学才能真正体现出一种精神之“美”。
所谓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普遍关怀,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注。
大学如果缺乏人文精神.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是只有躯壳没有灵魂的的人。
大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生存发展的技能。
更要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大学不能为社会风向所左右,而应是社会风向的指南针,以烛照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