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81.00 KB
- 文档页数:14
《环境化学》教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化学一、环境问题1.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环境成分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质量下降,扰乱和破坏生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的生活生产条件。
具体来说,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对大气、水质、土壤、动植物造成的污染,其危害程度达到一定程度,生物群落的生态系统受到不适当的干扰和破坏,不可再生资源的任意开发和滥用,以及固体废物、噪声、振动、,气味和放射性。
环境污染是由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造成的,其中化学物质约占80%-90%。
2、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发展过程(1) 20世纪60年代,人们只把环境问题视为污染问题。
他们认为,环境污染主要是指城市、工业和农业发展带来的空气、水质、土壤、固体废物和噪音污染。
对土地荒漠化、热带森林破坏和某些野生动物物种的频繁灭绝没有给予战略关注。
当时,中国以污染控制为中心的环境管理对改善城市和人民生活的环境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明显的不足是没有将环境问题与自然生态联系起来,低估了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和复杂性;环境污染不是与社会因素联系在一起才能找到根源的。
(2)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
在这次会议中指出环境问题不仅表现在水、气、土壤等的污染已达到危险程度,而且也表现在对生态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
(3) 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并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长篇报告。
(4)20世纪90年代,巩固和发展了这种指导思想,形成当代主导的环境意识。
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
二、环境化学在近现代工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过程中,“化学”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生产和生活用品,化学科学和化学工业为现代化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与此同时,大量的有害化学物质进入地球的各个圈层后,大大降低了环境质量,直接或间接的损害人类的健康,影响生物的繁衍和生态的平衡。
在解决复杂综合的环境问题中,环境化学在掌握污染源、消除和控制污染、确定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
2. 使学生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环境化学实验技能。
3.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环保素养。
教学内容:1. 环境化学基本概念及研究内容2. 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3. 环境化学实验方法4. 环境污染及治理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环境化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环境化学的认识。
二、环境化学基本概念及研究内容1. 教师讲解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如环境、污染物、环境化学等。
2. 学生分组讨论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三、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1. 教师讲解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如质量守恒定律、反应速率与平衡等。
2. 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环境化学原理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
四、环境化学实验方法1. 教师介绍环境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如样品采集、分析测试等。
2. 学生分组进行环境化学实验操作,如水质检测、大气污染检测等。
第二课时一、环境污染及治理1. 教师讲解环境污染的类型、来源及危害。
2. 学生分组讨论环境污染的治理方法,如物理治理、化学治理等。
二、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如雾霾、水污染等,引导学生分析环境污染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2. 学生分组进行案例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三、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环境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对环境保护的建议。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参与度、讨论积极性等。
2. 实验操作:学生的实验技能、实验报告等。
3. 案例分析:学生的分析能力、提出建议的合理性等。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氛围。
2. 实验环节要确保学生的安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3. 案例分析要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提高环保素养。
中职教育环境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化学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环境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治措施。
3. 了解我国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政策。
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环境化学的概念和重要性2. 环境污染的来源和危害3. 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4. 我国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政策5. 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环境污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
3. 小组讨论法:讨论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和我国环境保护政策。
4.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环保问题和解决方案。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环境化学》、《环境污染与防治》等。
2.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案例和讲解。
3. 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内容和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环境化学的概念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环境污染的来源和危害:通过PPT或教材,详细讲解各种环境污染的来源、危害及其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3. 分析环境污染案例:展示相关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环境污染的实际情况。
4. 讲解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介绍各种环境污染的防治方法和技术,以及我国的相关政策和法规。
5. 讨论我国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政策:分组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6. 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环保,并提出具体的行动方案。
7.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或研究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环境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环境污染案例分析的能力和对防治措施的认识。
3. 小组讨论反馈:收集学生对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和环保行动的建议,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以及对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培养的认同。
中职教育环境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化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掌握环境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治措施。
3. 了解我国环境污染现状及环境保护政策。
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环境化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1.1 环境化学的定义1.2 环境化学的研究对象2. 环境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治措施2.1 空气污染2.1.1 工业排放2.1.2 机动车尾气2.1.3 焚烧垃圾2.2 水污染2.2.1 工业废水排放2.2.2 农业面源污染2.2.3 生活污水排放2.3 土壤污染2.3.1 工业废弃物堆放2.3.2 农药、化肥过量使用2.3.3 城市垃圾填埋2.4 噪声污染2.4.1 工业噪声2.4.2 交通噪声2.4.3 社会生活噪声2.5 防治措施2.5.1 环保法律法规2.5.2 环保技术和设备2.5.3 公众环保意识培养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污染源。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环境污染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污染危害和防治措施。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环境保护政策、个人环保行为等议题。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环保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
四、教学资源1. 教材:环境化学基础知识及案例分析。
2. 课件:环境污染图片、数据和环保政策。
3. 视频资料:环境污染和防治实例。
4. 网络资源:环境保护相关网站和新闻。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表现。
2. 期中考试:环境化学基础知识测试。
4. 综合评价:学生的环保意识、知识和实践能力。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安排:6.1 第1-4课时:环境化学概念及研究对象6.2 第5-8课时:空气污染及其防治6.3 第9-12课时:水污染及其防治6.4 第13-16课时:土壤污染及其防治6.5 第17-20课时:噪声污染及其防治6.6 第21-24课时: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6.7 第25-28课时:环保技术和设备6.8 第29-32课时:环保实践活动与个人责任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7.1 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 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问题的意识,提高环保意识;4.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 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1. 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2. 分析、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环境化学的背景和意义;2. 提问:什么是环境化学?它研究什么?二、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1. 教师讲解环境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特点;2.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3. 教师举例说明环境化学的研究对象,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三、基本原理和方法1. 教师讲解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如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环境容量等;2. 学生阅读教材,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3. 教师讲解环境化学的基本方法,如采样、分析、监测等;4. 学生通过实例,了解环境化学方法的实际应用。
四、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典型环境问题案例,如雾霾、水污染等;2. 学生分析案例,找出环境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环境化学的重要性;2.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提出疑问和心得体会。
六、课后作业1. 阅读教材,了解环境化学的发展历程;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环境化学研究现状;3. 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环境问题的短文。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课堂参与度、讨论积极性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完成质量;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分析、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环境化学研究教案1. 简介本教案旨在介绍环境化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环境化学领域的知识和研究方法。
2. 教学目标- 了解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 掌握环境化学实验技术和仪器的使用方法;- 理解环境化学研究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3. 教学内容3.1 环境化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环境化学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环境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学科交叉性。
3.2 环境化学实验技术和仪器- 常用环境化学实验技术的介绍和操作方法;- 环境化学研究常用的仪器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3.3 环境化学研究的应用- 环境化学研究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案例;- 环境化学研究在资源利用和节约中的应用案例。
4.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结合实例分析;- 实验操作和观察实践;- 学生小组讨论和展示。
5. 教学评估- 学生参与度:- 课堂出勤率;- 参与讨论和小组展示情况。
- 学生理解与应用能力:-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数据分析能力。
6. 教学资源- 课程教材:《环境化学导论》;- 实验室设备和试剂。
7. 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环境化学基本概念- 环境化学的意义和作用;- 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第二周:环境化学实验技术- 常用环境化学实验技术的介绍和操作方法;- 环境化学实验室常见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
第三周:环境化学研究的应用- 环境化学研究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案例;- 环境化学研究在资源利用和节约中的应用案例。
8. 研究要求- 认真听讲,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完成课后作业和实验报告;- 积极参与小组展示和交流。
9. 参考资料- 环境化学导论教材;- 相关学术论文和期刊。
以上为《环境化学研究教案》的基本内容和安排,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环境化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和研究能力。
《环境化学》课程实施方案环境化学课程实施方案。
一、课程背景。
环境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环境中化学物质的性质、行为和影响,涉及大气、水、土壤等多个方面。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化学课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验实践,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为环境保护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二、课程目标。
1. 理论学习,通过环境化学基本理论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环境中化学物质的特性和行为规律。
2. 实验实践,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使其能够熟练运用仪器设备进行环境样品的采集、处理和分析。
3. 知识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环境化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三、课程内容。
1. 环境化学基础知识,介绍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环境化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环境化学的发展历程等。
2. 环境化学分析方法,介绍环境样品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包括化学分析、光谱分析、质谱分析等。
3. 环境化学应用技术,介绍环境监测技术、环境治理技术、环境修复技术等,以及环境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4. 环境化学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环境中化学物质的行为规律,探讨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
四、教学方法。
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传授环境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环境化学的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环境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课外拓展,组织学生参加环境保护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评价。
1. 考试评价,通过期中、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环境化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价,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进行评价,考核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3. 课程论文评价,要求学生撰写环境化学相关的课程论文,考核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职教育环境化学教案第一章:环境化学导论1.1 课程介绍了解环境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1.2 教学目标了解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1.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环境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难点: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1.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环境污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环境化学原理1.5 教学内容环境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环境化学的重要性及其在环保领域的应用第二章: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2.1 课程介绍了解环境污染的定义、类型和来源掌握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2.2 教学目标了解环境污染的定义、类型和来源掌握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2.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环境污染的定义、类型和来源难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2.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环境污染的定义、类型和来源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环境污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环境污染的影响小组讨论法:讨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2.5 教学内容环境污染的定义、类型和来源环境污染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可持续发展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第三章:大气污染与控制3.1 课程介绍了解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和危害掌握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和政策3.2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和危害掌握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和政策培养学生对大气环境保护的认识3.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和危害难点: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和政策3.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和危害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大气污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大气污染的影响实验演示法:展示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实验操作3.5 教学内容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和危害大气污染的监测和评估方法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及其应用大气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第四章:水污染与控制4.1 课程介绍了解水污染的定义、来源和危害掌握水污染控制技术和政策4.2 教学目标了解水污染的定义、来源和危害掌握水污染控制技术和政策培养学生对水环境保护的认识4.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水污染的定义、来源和危害难点:水污染控制技术和政策4.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水污染的定义、来源和危害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水污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水污染的影响实验演示法:展示水污染控制技术的实验操作4.5 教学内容水污染的定义、来源和危害水污染的监测和评估方法水污染控制技术及其应用水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第五章:固体废物管理与资源化5.1 课程介绍了解固体废物的定义、来源和危害掌握固体废物管理和资源化的原则和技术5.2 教学目标了解固体废物的定义、来源和危害掌握固体废物管理和资源化的原则和技术培养学生对固体废物处理的意识和能力5.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固体废物的定义、来源和危害难点:固体废物管理和资源化的原则和技术5.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固体废物的定义、来源和危害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固体废物处理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固体废物管理的重要性实验演示法:展示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的实验操作5.5 教学内容固体废物的定义、来源和危害固体废物的分类和处理方法固体废物管理和资源化的原则和技术-第六章:噪声污染与控制6.1 课程介绍了解噪声污染的定义、来源和危害掌握噪声污染控制技术和政策6.2 教学目标了解噪声污染的定义、来源和危害掌握噪声污染控制技术和政策培养学生对噪声环境保护的认识6.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噪声污染的定义、来源和危害难点:噪声污染控制技术和政策6.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噪声污染的定义、来源和危害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噪声污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噪声污染的影响实验演示法:展示噪声污染控制技术的实验操作6.5 教学内容噪声污染的定义、来源和危害噪声污染的监测和评估方法噪声污染控制技术及其应用噪声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第七章:土壤污染与控制7.1 课程介绍了解土壤污染的定义、来源和危害掌握土壤污染控制技术和政策7.2 教学目标了解土壤污染的定义、来源和危害掌握土壤污染控制技术和政策培养学生对土壤环境保护的认识7.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土壤污染的定义、来源和危害难点:土壤污染控制技术和政策7.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土壤污染的定义、来源和危害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土壤污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土壤污染的影响实验演示法:展示土壤污染控制技术的实验操作7.5 教学内容土壤污染的定义、来源和危害土壤污染的监测和评估方法土壤污染控制技术及其应用土壤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第八章:环境监测与评估8.1 课程介绍了解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内容掌握环境评估的方法和技术8.2 教学目标了解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内容掌握环境评估的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对环境监测和评估的认识8.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内容难点:环境评估的方法和技术8.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内容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环境监测和评估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环境监测和评估的重要性实验演示法:展示环境监测和评估的实验操作8.5 教学内容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内容环境监测的方法和设备环境评估的原则和方法环境监测和评估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第九章:环境政策与法规9.1 课程介绍了解环境政策的定义、目的和内容掌握环境法规的制定和实施9.2 教学目标了解环境政策的定义、目的和内容掌握环境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培养学生对环境政策和法规的认识9.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环境政策的定义、目的和内容难点:环境法规的制定和实施9.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环境政策的定义、目的和内容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环境政策和法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环境政策和法规的重要性小组讨论法:讨论环境法规的制定和实施9.5 教学内容环境政策的定义、目的和内容环境法规的类型和制定过程环境法规的实施和监管环境政策和法规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第十章:环保意识与公民责任10.1 课程介绍了解环保意识的定义、培养方法和意义掌握公民在环保中的责任和行动10.2 教学目标了解环保意识的定义、培养方法和意义掌握公民在环保中的责任和行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公民责任感10.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环保意识的定义、培养方法和意义难点:公民在环保中的责任和行动10.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环保意识的定义、培养方法和意义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环保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公民在环保中的作用小组讨论法:讨论公民如何承担环保责任10.5 教学内容环保意识的定义、培养方法和意义公民在环保第十一章: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11.1 课程介绍了解环境教育的定义、目的和内容掌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方法11.2 教学目标了解环境教育的定义、目的和内容掌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对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11.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环境教育的定义、目的和内容难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方法11.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环境教育的定义、目的和内容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其重要性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在教育中融入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理念11.5 教学内容环境教育的定义、目的和内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方法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应用教师和学生在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角色第十二章:环境伦理与道德责任12.1 课程介绍了解环境伦理的定义、原则和价值观掌握环境道德责任的概念和行为准则12.2 教学目标了解环境伦理的定义、原则和价值观掌握环境道德责任的概念和行为准则培养学生对环境伦理和道德责任的认识12.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环境伦理的定义、原则和价值观难点:环境道德责任的概念和行为准则12.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环境伦理的定义、原则和价值观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环境伦理和道德责任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其重要性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环境伦理和道德责任12.5 教学内容环境伦理的定义、原则和价值观环境道德责任的概念和行为准则环境伦理和道德责任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个人和组织在环境伦理和道德责任中的角色第十三章:环境经济学与成本效益分析13.1 课程介绍了解环境经济学的定义、目的和内容掌握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和应用13.2 教学目标了解环境经济学的定义、目的和内容掌握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和应用培养学生对环境经济学和成本效益分析的认识13.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环境经济学的定义、目的和内容难点: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和应用13.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环境经济学的定义、目的和内容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环境经济学和成本效益分析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其重要性实验演示法:展示成本效益分析的实验操作13.5 教学内容环境经济学的定义、目的和内容成本效益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成本效益分析在环境决策中的应用环境经济学和成本效益分析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第十四章:环境管理与环境会计14.1 课程介绍了解环境管理的定义、目的和内容掌握环境会计的原则和方法14.2 教学目标了解环境管理的定义、目的和内容掌握环境会计的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对环境管理和环境会计的认识14.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环境管理的定义、目的和内容难点:环境会计的原则和方法14.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环境管理的定义、目的和内容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环境管理和环境会计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其重要性实验演示法:展示环境会计的实验操作14.5 教学内容环境管理的定义、目的和内容环境会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环境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应用环境会计在环保决策中的作用第十五章:气候变化与全球环境治理15.1 课程介绍了解气候变化的定义、原因和影响掌握全球环境治理的机制和策略15.2 教学目标了解气候变化的定义、原因和影响掌握全球环境治理的机制和策略培养学生对气候变化和全球环境治理的认识15.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气候变化的定义、原因和影响难点:全球环境治理的机制和策略15.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气候变化的定义、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中,重点包括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环境污染的类型和来源、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管理、噪声污染、土壤污染、环境监测与评估、环境政策与法规、环保意识与公民责任、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与道德责任、环境经济学与成本效益分析、环境管理与环境会计以及气候变化与全球环境治理等环境问题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
环境化学实验教案介绍这份教案旨在介绍环境化学实验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以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环境化学的原理和实践。
通过实验的方式,学生们将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环境化学测量技术,并了解环境中的污染物的检测和分析方法。
实验目标- 了解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研究环境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方法- 掌握环境污染物的测量与分析技术- 培养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实验内容1. 环境样品采集和处理- 学生将研究如何采集不同环境样品(如水、土壤、大气中的颗粒物等),并进行初步处理。
- 学生将研究如何使用常见的实验设备和仪器来处理和保存样品。
2. 环境污染物的测量与分析- 学生将研究如何使用化学方法和仪器来测量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机物等)的浓度。
- 学生将研究如何使用分析仪器(如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等)来分析空气中的污染物。
3. 数据记录和分析- 学生将研究如何正确记录实验中的观察结果和测量数据。
- 学生将研究如何应用统计学方法来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
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 学生将收集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并准备实验室环境。
- 学生将研究如何制定实验计划和安全操作规程。
2. 样品采集和处理实验- 学生将按照指导书中的步骤进行样品采集和处理。
- 学生将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和操作步骤。
3. 污染物测量与分析实验- 学生将按照指导书中的步骤进行污染物的测量和分析实验。
- 学生将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和操作步骤。
4. 数据记录和分析- 学生将整理实验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 学生将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和发现。
实验安全在进行实验前,学生应该明确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并严格按照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必要时,学生应佩戴个人防护设备,如实验手套和护目镜,并遵守实验室废物处理的规定。
实验评估实验将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报告的内容进行评估。
学生的成绩将基于实验过程是否规范、数据记录是否准确和实验报告是否完整等因素。
环境化学教育教案一. 教案概况本教案主要针对环境化学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
通过引导学生探索环境中的化学问题,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科学素养,以及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 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环境分析与监测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3. 了解现代环境污染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5.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三. 教学内容1. 环境化学基础知识概述- 环境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环境中的化学反应与平衡- 环境化学的应用领域2. 环境分析与监测- 环境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常用的环境分析方法和仪器- 环境监测标准与质量控制3. 环境污染与防治- 大气污染及其控制- 水体污染及其治理- 土壤污染及其修复技术4. 环境化学实验- 基本实验操作技术- 环境样品分析实验-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四.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环境化学实验,培养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3. 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辩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合作与交流。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对环境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解决方案的提出。
五. 教学评价1. 实验报告:学生按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2.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和辩论中的积极参与和思维能力。
3. 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环境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 教学资源1. 教材:《环境化学导论》2. 实验室设备和试剂3. 多媒体教学设备七. 教学安排根据学期的教学进度和内容安排教学计划,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适度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时间。
八.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和教学效果,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九. 参考文献1. Smith, J. (2018).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 Wang, L. (2020). Environmental Analysis and Monitoring. Wiley.以上为《环境化学教育教案》的基本内容和框架,具体的教学实施和教案细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制定和完善。
环境化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本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了解环境化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环境化学基础知识包括环境化学的定义、对象、目标和特点,环境污染及其危害,环境标准和治理等方面的内容。
2. 环境化学分析方法重点介绍环境化学分析方法的原理、基本操作和实验技术,包括化学分析、光谱分析、质谱分析、色谱分析等多种方法。
3. 环境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可以掌握环境样品的制备、分离、纯化和检测等技术,提高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
三、教学策略1. 实验教学本教学设计强调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经验来理解环境化学理论和知识,增强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
2.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环境化学的基本知识,但同时要鼓励学生多进行自主学习,包括查阅相关文献、收集环境污染数据等。
3. 实战演练本教学设计还将加强学生的实战演练,让学生通过参与环保科技竞赛、走进企业等方式体验实际的环保工作,培养实践能力。
四、教学方法本教学设计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1. 课堂讲授法通过专业知识的讲解和相关实例的演示,引导学生理解环境化学知识。
2. 实验教学法通过在实验室中操作环境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
3. 讨论研究法通过课堂讨论和智力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和独立思考能力。
4.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刻理解环境化学理论的实际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考试评价本教学设计采用期中期末考试形式进行评价,以考察学生对环境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作业评价教学过程中布置课外作业,包括文献阅读、实验报告、课堂笔记等,以查漏补缺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数据评价针对实验环节,教师会对学生操作实验时的数据和实验报告进行评价,以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培养科研能力。
六、教学展望随着环境问题的加剧和环保意识的提高,环境化学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环境化学基础教案环境化学基础教案可以包括以下内容:一、教学目标:通过环境化学的教学,帮助学生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掌握环境污染的成因以及常见的环境污染物;3.理解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4.掌握环境化学分析方法,并能够应用于环境监测与治理;5.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他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环境污染的成因和常见的环境污染物;3.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4.环境化学分析方法及其在环境监测与治理中的应用;5.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和环境问题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1.引入:介绍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环境化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基本概念:讲解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环境、环境污染物、环境化学反应等。
3.研究对象:介绍环境化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迁移、转化和归宿等。
4.环境污染:讲解环境污染的成因和常见的环境污染物,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5.影响:讲解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包括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等。
6.分析方法:介绍环境化学分析方法及其在环境监测与治理中的应用,包括样品采集、分析和数据处理等。
7.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他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包括环境保护的意义、环保措施的实施等。
8.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听讲、思考、回答问题等;2.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包括阅读教材、写论文等;3.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重要性;(2)掌握环境污染的成因、类型和危害;(3)学会分析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3)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的责任感;(2)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的价值观;(3)激发学生对环境化学的兴趣,为将来从事环保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环境污染的成因、类型和危害;(2)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和重要性;(3)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2. 教学难点:(1)环境污染问题的复杂性;(2)环境化学实验操作的精确性;(3)环境化学防治措施的可行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用于讲解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重要性;2.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4.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环境污染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环境污染的原因、类型和危害,从而引出环境化学这门课程。
2. 讲授新知识教师讲解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环境化学在环保工作中的作用。
3.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环境污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环境污染的成因、类型和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4. 实验探究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环境化学实验,如水质检测、土壤污染检测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技能。
5. 小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6. 总结与反思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环境化学》教案《环境化学》课堂教学主要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环境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和发展方向,化学污染物及其在多介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行为。
第二部分为大气污染化学,主要介绍大气的结构、组成和性质,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及其迁移,光化学反应基础,温室效应、酸沉降、臭氧层破坏、光化学烟雾等重要的大气污染化学问题及其形成机理,气溶胶化学,室内空气污染及健康风险,大气污染的防治对策。
第三部分为水污染化学,主要介绍天然水的基本特征,水中重要化学污染物的存在形态及分布,污染物在水环境中迁移转化的基本原理及水质模型;重点介绍重金属在水环境中沉淀-溶解、氧化-还原、吸附-解吸、絮凝-沉降、配合作用、生物转化等迁移转化过程的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有机污染物在水环境中挥发、吸附、化学与生物降解等迁移转化和多介质环境过程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及其模型。
第四部分为土壤污染化学,介绍土壤的组成和基本性质,化学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土壤中氮磷污染及迁移转化,重点介绍土壤中重金属和有机农药的迁移转化行为及生物生态效应,土壤中温室气体的形成及释放机理,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为从事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第一章绪论重点要求:1、了解环境化学的内容、作用及其地位。
2、了解环境化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动向。
3、掌握环境污染物和化学污染物的分类及主要组成。
4、环境效应的基本概念。
5、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的迁移转化过程(了解)。
第一节环境化学一、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二、环境化学环境化学的概念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及特点环境化学的发展动向环境分析化学各圈层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化学第二节环境污染物一、环境污染物的类别1、人类社会不同功能产生的污染物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生活2、化学污染物元素无机物有机化合物和烃类金属有机和准金属有机化合物含氧有机化合物有机氮化合物有机卤化合物有机硫化合物有机磷化合物二、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1、环境物理效应2、环境化学效应3、环境生物效应三、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简介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迁移方式转化方式污染物在多介质中的迁移、转化和循环举例:大气—水—土壤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重点要求:1、了解大气层结构及大气污染物迁移的主要因素。
《环境化学》教案 (1)第一章绪论 (1)一、环境问题21、坏境 (2)2、环境问题 (3)二、环境科学4三、环境化学51、环境化学的发展 (5)2、环境化学的概念 (5)3、环境化学的内容 (6)4、环境化学的分支学科 (11)5、环境化学的研究特点 (12)四、环境污染物121定义 (12)2环境污染物类别 (12)3化学污染物 (12)4优先控制污染物 (13)五、环境效应131、环境物理效应 (14)2、环境化学效应 (14)3、环境生物效应 (14)六、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14七、常用单位介绍16《环境化学》教案坏境化学是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坏境介质中的存在、特性、行为和效应的化学原理与方法的科学。
本课程依次讲解大气、水、岩石(土壤)各圈层的环境化学Z后,对典型污染物在各圈层Z间的迁移转化规律做了专门论述。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化学在环境科学屮和解决环境问题上的作用,环境化学研究的内容、特点和发展动向。
使学生掌握主要环境污染物的类别和它们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具备一定的处理实际环境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技术。
第一章绪论一、环境问题1、环境1)定义环境是指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相适应)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中心事物是指被研究的对象。
对人类社会而言,环境就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能量、社会、自然因索的总和。
2)分类:坏境包括自然坏境和社会坏境两大部分。
自然环境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即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的稳定性等自然因索的总和。
“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口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彖的总体”,简称为环境。
社会坏境是指人类的社会制度等上层建筑条件,包括社会的经济基础、城乡结构以及同各种社会制度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念与机构等。
《屮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把环境定义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化学》教案情形化学是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情形介质中的存在、特点、行动和效应的化学道理与方法的科学。
本课程依次讲解大年夜气、水、岩石(泥土)各圈层的情形化学之后,对典范污染物在各圈层之间的迁徙转化规律做了专门阐述。
经由过程进修使学生明白得情形化学在情形科学中和解决情形问题上的感化,情形化学研究的内容、特点和成长动向。
使学生操纵重要情形污染物的类别和它们在情形各圈层中的迁徙转化过程,具备必定的处理实际情形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技巧。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情形化学一、情形问题(Environmental Problems)1、情形污染2、情形问题3、情形问题的熟悉过程二、情形化学(Environmental Chemistry)1、情形化学的概念情形化学是在化学学科的传统理论和方法的差不多上成长起来,以化学物质在情形中显现和引起的情形问题为研究对象,研究有害物质在情形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点、行动和效应及其操纵的化学道理和方法的科学。
2、情形化学的义务(1)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情形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点、行动和效应及其操纵的化学道理和方法。
(2)用化学的全然理论和方法发明和解决情形问题。
3、情形化学的研究内容(1)有害物质在情形中存在的浓度水平和形状;(2)潜在有害物质的来源,它们在个别情形介质中和不合介质间的情形化学行动;(3)有害物质对情形和生态体系以及人体健康产生效应的机制和风险性;(4)有害物质已造成阻碍的缓解和清除以及防止产生损害的方法和门路。
4、情形化学的特点复杂性、综合性、精细性5、情形化学的成长动向(1)情形分析化学:重要集中在情形样品的前处理技巧完美、开创,分析对象从无机化合物为主改变为有机化合物和有机金属化合物为主;样品仪器分析方法上集中于仪器分析的灵敏度和重线性进步上。
(2)各圈层情形化学(3)情形工程化学第二节情形污染物一、情形污染物的类别1、人类社会不合功能产生的污染物(1)工业(2)农业(3)交通运输(4)生活2、化学污染物(1)元素(2)无机物(3)有机化合物和烃类(4)金属有机和准金属有机化合物(5)含氧有机化合物(6)有机氮化合物(7)有机卤化合物(8)有机硫化合物(9)有机磷化合物二、情形效应及其阻碍身分1、情形物理效应噪声、光污染、地面沉降、热岛效应、温室效应、蒸发、渗入渗出、凝集、吸附、放射元素演变等。
《环境化学》教案《环境化学》课堂教学主要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环境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和发展方向,化学污染物及其在多介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行为。
第二部分为大气污染化学,主要介绍大气的结构、组成和性质,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及其迁移,光化学反应基础,温室效应、酸沉降、臭氧层破坏、光化学烟雾等重要的大气污染化学问题及其形成机理,气溶胶化学,室内空气污染及健康风险,大气污染的防治对策。
第三部分为水污染化学,主要介绍天然水的基本特征,水中重要化学污染物的存在形态及分布,污染物在水环境中迁移转化的基本原理及水质模型;重点介绍重金属在水环境中沉淀-溶解、氧化-还原、吸附-解吸、絮凝-沉降、配合作用、生物转化等迁移转化过程的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有机污染物在水环境中挥发、吸附、化学与生物降解等迁移转化和多介质环境过程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及其模型。
第四部分为土壤污染化学,介绍土壤的组成和基本性质,化学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土壤中氮磷污染及迁移转化,重点介绍土壤中重金属和有机农药的迁移转化行为及生物生态效应,土壤中温室气体的形成及释放机理,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为从事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第一章绪论重点要求:1、了解环境化学的内容、作用及其地位。
2、了解环境化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动向。
3、掌握环境污染物和化学污染物的分类及主要组成。
4、环境效应的基本概念。
5、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的迁移转化过程(了解)。
第一节环境化学一、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二、环境化学环境化学的概念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及特点环境化学的发展动向环境分析化学各圈层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化学第二节环境污染物一、环境污染物的类别1、人类社会不同功能产生的污染物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生活2、化学污染物元素无机物有机化合物和烃类金属有机和准金属有机化合物含氧有机化合物有机氮化合物有机卤化合物有机硫化合物有机磷化合物二、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1、环境物理效应2、环境化学效应3、环境生物效应三、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简介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迁移方式转化方式污染物在多介质中的迁移、转化和循环举例:大气—水—土壤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重点要求:1、了解大气层结构及大气污染物迁移的主要因素。
2、光化学烟雾的形成过程和机理。
3、硫酸型烟雾的形成过程和机理。
4、酸雨及其化学组成。
5、大气颗粒物及其组成。
6、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
7、臭氧层的形成与耗损。
第一节大气中污染物的转移一、大气温度层结出示大图:图1 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2 大气密度的垂直分布大气垂直递减率二、辐射逆温层三、绝热过程与干绝热过程四、大气稳定度五、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风和大气湍流的影响天气形势和地理地势的影响第二节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一、光化学反应基础1、光化学反应过程什么是光化学反应?初级过程:A + hνA*次级过程:举例:HCl + hνH + ClH + HCl H2 + ClCl + Cl Cl22、量子产率(不做介绍)3、大气中重要吸光物质的光离解:(1)氧分子和氮分子的光离解O2 + hνO + ON2 + hνN + N(2)臭氧的光离解O3 + hνO + O2(3)NO2的光离解NO2 + hν N O + O(4)亚硝酸和硝酸的光离解HNO2 + hνHO + NOHNO2 + hνH + NO2HNO3 + hνHO + NO2 (5)二氧化硫对光的吸收SO2 + hνSO2*(6)甲醛的光离解H2CO + hνH + HCOH2CO + hνH2 + CO (7)卤代烃的光离解CH3X + hνCH3 + X二、大气中重要自由基的来源1、大气中HO和HO2自由基的浓度2、大气中HO和HO2自由基的来源:HO来源一:O3 + hνO + O2O + H2O 2HOHO来源二:HNO2 + hνHO + NOH2O2 + hν2HOHO2的来源:H2CO + hνH + HCOH + O2 + M HO2 + MHCO + O2HO2 + CO3、R、RO和RO2等自由基的来源大气中存在最多的烷基是甲基,主要来源是:CH3CHO + hνCH3 + HCOCH3COCH3 + hνCH3 + CH3CO 烷基自由基:RH + O R + HORH + HO R + H2O甲氧基:CH3ONO + hνCH3O + NOCH3ONO2 + hνCH3O + NO2 过氧烷基:R + O2RO2三、氮氧化物的转化1、大气中的含氮化合物2、氮氧化合物和空气混合体系中的光化学反应NO2 + hνNO + OO + O2 + M O3 + MO3 + NO NO2 +O23、氮氧化物的气相转化(1)NO 的氧化NO + O3NO2 + O2NO + RO2NO2 + RONO + HO2NO2 + HONO + HO HNO2NO + RO RONO(2)NO2的转化NO2 + HO HNO3NO2 + O3 NO3 + O2NO2 + NO3 N2O5(3)PANCH3CO + O2CH3COOOCH3COOO + NO2CH3COOONO24、氮氧化物的液相转化(补充内容)四、碳氢化合物的转化1、大气中主要的碳氢化合物2、碳氢化合物在大气中的反应(1)烷烃的反应RH + HO R + H2ORH + O R + HO (2)烯烃的反应与HO发生加成反应和氢原子摘除反应五、光化学烟雾现象1、什么是光化学烟雾(1)光化学烟雾的日变化曲线出示大图:光化学烟雾日变化曲线(2)烟雾箱模拟曲线2、光化学烟雾形成的简化机制引发反应:NO2 + hνNO + OO + O2 + M O3 + MNO + O3NO2 + O2自由基传递反应:RH + HO RO2 + H2ORCHO + HO RC(O)O2 + H2ORCHO + hνRO2 + HO2 + COHO2 + NO NO2 + HORO2 + NO NO2 + R’CHO + HO2RC(O)O2 + NO NO2 + RO2 +CO2终止反应:HO + NO2HNO3RC(O)O2 + NO2RC(O)O2NO2RC(O)O2NO2 RC(O)O2 + NO23、光化学烟雾的控制对策六、硫氧化物的转化及硫酸烟雾型污染1、二氧化硫的气相氧化(1)SO2的直接光氧化SO2 + O2SO4SO3 + O或SO2 +SO42SO3(2)SO2被自由基氧化SO2与HO的反应HO + SO2HOSO2HOSO2 + O2HO2 + SO3SO3+ H2O H2SO4与其他自由基反应CH3CHOO + SO2 CH3CHO + SO3HO2 + SO2HO + SO3CH3O2 + SO2CH3O + SO32、二氧化硫的液相氧化3、硫酸烟雾型污染七、酸性降水1、降水的pH2、降水pH的背景值3、降水的化学组成(1)降水的组成大气中固定气体成分无机物有机物光化学反应产物不溶物(2)降水中的离子成分4、酸雨的化学组成SO2 + [O] SO3SO3 + H2O H2SO4SO2 + H2O H2SO3HSO3 + [O] H2SO4NO + [O] NO22NO2 + H2O HNO3 + HNO25、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1)酸性污染物的排放及其转化条件(2)大气中的氨(3)颗粒物酸度及其缓冲能力(4)天气形势的影响八、大气颗粒物1、颗粒物的粒度及表面性质(1)颗粒物的粒度分布总悬浮颗粒物飘尘降尘可吸入粒子(2)大气颗粒物的三模态2、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成(1)无机颗粒物(2)有机颗粒物3、大气颗粒物的去除过程(1)干沉降(2)湿沉降九、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十、臭氧层的形成与耗损1、臭氧层形成与耗损的化学反应生成:3O2 + hν2O3消耗:O3 + hνO2 + OO3 + O 2O22、南极的臭氧洞现象第三章水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是研究物质在天然水体中的存在形态、反应机制、迁移和转化、归趋规律与化学行为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它是环境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研究将为水污染控制和水资源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主要内容:1、天然水基本特征。
2、水中重要污染物存在形态及分布。
3、水中无机物的迁移转化。
4、水中有机物的迁移转化。
重点内容:1、天然水的碳酸平衡。
2、水中颗粒物的聚集。
3、溶解—沉淀、氧化—还原、配合作用的基本原理。
4、分配作用、挥发作用、水解作用、光解作用、生物降解的原理。
难点内容:1、天然水碳酸平衡的计算。
2、絮凝原理的理解。
3、pE-pH图的获得和理解。
4、挥发作用的双膜理论。
第一节天然水的基本特征及污染物的存在形态一、天然水体的基本特征1、天然水的组成(1)天然水中的主要离子组成(2)水中的金属离子(3)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亨利定律(4)水生生物2、天然水的性质(1)碳酸平衡CO2 + H2O == H2CO3H2CO3 == HCO3 + H+HCO3- == CO32- + H+(2)天然水中的碱度和酸度总碱度= [HCO3-] + 2[CO32-] + [OH-] –[H+]总酸度= [H+] + [HCO3-] + 2[H2CO3] - [OH-]二、水中污染物的分布和存在形态1、有机污染物(1)农药(2)多氯联苯(3)卤代脂肪烃(4)醚类(5)单环芳香族化合物(6)苯酚类和甲酚类(7)酞酸酯类(8)多环芳烃(9)亚硝胺和其他化合物2、金属污染物镉汞铅砷铬铜锌铊镍铍第二节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一、颗粒物与水之间的迁移1、水中颗粒物的类别(1)矿物微粒和黏土矿物(2)金属水合化合物(3)腐殖质(4)水体悬浮沉积物(5)其他2、水环境中颗粒物的吸附作用(1)吸附等温线和等温式H 型等温线F型等温线L型等温线(2)氧化物表面吸附的配合模式3、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释放诱发释放的因素:盐浓度升高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降低pH增加水中配合剂的含量二、水中颗粒物的聚集1、胶体颗粒物凝聚的基本原理和方式2、胶体颗粒絮凝动力学三、溶解和沉淀1、氧化物和氢氧化物Me(OH)n(s)== Me n+ + nOH-Ksp = [Me n+][OH-]n[Me n+] = Ksp/[OH-]n = Ksp[H+]n/K w nPc = Ksp – npKw + npH2、硫化物H2S == H+ + HS-HS == H+ + S2-H2S == 2H+ + S2-K12 = K1K2如溶液中存在二价金属离子Me2+,则有:[Me2+][S2-] = Ksp3、碳酸盐4、水溶液中不同固相的稳定性四、氧化-还原1、电子活度和氧化还原电位pE = pE0 + 1/n lg([反应物]/[生成物])2、天然水体的pE-pH图3、天然水的pE和决定电位4、无机氮氧化物的氧化还原转化5、无机铁的氧化还原转化6、水中有机物的氧化五、配合作用1、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2、羟基对重金属离子的配合作用3、氯离子对重金属的配合作用4、腐殖质的配合作用5、有机配体对重金属迁移的影响第三节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一、分配作用1、分配理论2、标化分配系数3、生物浓缩因子二、挥发作用1、亨利定律2、挥发作用的双膜理论三、水解作用四、光解作用五、生物降解作用第四节水质模型一、氧平衡模型二、湖泊富营养化预测模型三、有毒有机污染物的归趋模型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重点要求:1、了解土壤的组成与性质,土壤的粒级与质地分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