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二节
- 格式:ppt
- 大小:1.80 MB
- 文档页数:47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第二节贷款定价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第五章贷款业务管理第二节贷款定价一、贷款定价原则二、贷款价格的构成三、影响贷款价格的主要因素四、贷款定价方法一、贷款定价原则•利润最大化原则•扩大市场份额原则•保证贷款安全原则•维护银行形象原则二、贷款价格的构成(一)贷款利率(二)贷款承诺费(三)补偿余额(四)隐含价格(一)贷款利率1、根据在借贷期间利率是否可以调整划分①固定利率②浮动利率利率调整方法有按季、按半年和按年调整三种例题若某商业银行于2014年4月27日发放了一笔长期住房抵押贷款,我国于20014年11月21日调整了贷款基准利率,则该笔贷款()A.在整个贷款期间执行原利率B.从2014年4月27日按新利率计息C.从2014年11月21日按新利率计息D.从2015年1月1日按新利率计息2、人民币贷款利率档次按贷款期限可分为短期贷款利率、中长期贷款利率及票据贴现利率•短期贷款利率可分为6个月以下(含6个月)和6个月至1年(含1年)两个档次•中长期贷款利率可分为1至3年(含3年)、3至5年(含5年)以及5年以上三个档次2、人民币贷款利率档次一年以内的贷款均执行合同贷款利率,遇利率调整不分段计息期限一年以上的贷款利率采取一年一定的办法例如:12月6日发放6个月期限的贷款,12月24日利率调整,如何计息?如果是3年期贷款,从去年的12月24日至今年4月6日,调整了3次利率,如何计息?3、几个与贷款利息相关的概念贴息•指借款人应支付的贷款利息的一部分或全部由财政部门或借款人的主管部门代为支付•根据国家政策,为了促进某些产业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关部门可以对贷款补贴利息•国家对贷款贴息的原则是:贷款的贴息坚持谁确定谁贴息的原则3、几个与贷款利息相关的概念•贷款停息是指从某一时间起,对该笔贷款不再计收利息•减息是指对某笔贷款应计收的利息进行抵减而少计收利息•缓息是指对某笔贷款应计收的利息计息,但暂缓收息•免息是指对某笔贷款应计收的利息进行豁免《贷款通则》规定:除国务院决定外,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决定停息、减息、缓息和免息。
第五章第二节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大学生应当自觉继承并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同时以开放的胸怀和视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道德成果,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道德的认识。
一、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传统道德是历史上不同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集中体现,是对道德实践经验的提炼总结。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注重人伦关系,重视道德义务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二)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复古论:认为道德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恢复中国“固有文化”,形成以传统文化为主体的道德体系。
虚无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从整体上来说在今天已经失去了价值和意义,必须从整体上予以全盘否定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传承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应有之义,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激励大学生锤炼优良道德品质的必然要求(一)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中国革命道德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所形成的优秀道德。
中国革命道德萌芽于五四运动前后,发端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蓬勃发展的伟大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发展,逐渐形成并不断发扬光大。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继承和发扬革命道德传统,强调发扬革命传统是我国民主革命能否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中国革命道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弘扬中国革命道德,要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
(二)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而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修身自律,保持节操(三)中国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三、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道德进步,既要注意在文明交流中坚守自身优秀道德传统,也要在文明互鉴中积极吸收其他有益道德成果。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4版第五章第二节一、引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全体人民群众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
本节将详细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实践,以期提高全社会的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1. 教育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包括: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 教育方法(1)课堂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类课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核心价值观。
(2)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行为。
(3)媒体宣传: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1. 实践原则(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关注人民的需求,切实为人民谋福祉。
(2)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现实中的道德失范现象,积极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3)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新途径、新方法。
2. 实践途径(1)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传播正能量。
(2)推动法治建设: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3)加强道德建设:践行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提高个人道德素质。
四、结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实践是全体人民群众共同肩负的使命。
通过加强教育与实践,我们能够不断提高全社会的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以上就是关于“思想道德与法治2024版第五章第二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实践”的详细阐述。
希望这份文档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主题。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识记能量流动的概念2.理解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过程3.掌握能量流动的特点及意义4.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过程,建立生命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观2.分析能量流动过程,归纳总结能量流动特点,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3.通过总结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形成学以致用,关注生产生活的态度一、能量流动的过程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能量流经第一营养级的过程(1)输入: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
(2)能量去向①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②随着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
③被初级消费者摄食同化,流入第二营养级。
3.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过程(1)输入:通过摄食生产者获得。
(2)去向①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②随尸体、排泄物流向分解者。
③被次级消费者摄食同化,流入下一营养级。
4.能量流动过程图解(1)补充图中标号代表的内容甲:生产者;乙:初级消费者;丙:次级消费者;丁:呼吸作用;戊:分解者。
(2)据图总结流入每一营养级的能量最终去向:①通过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②被下一营养级同化。
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二、能量流动的特点1.特点(1)单向流动: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
(2)逐级递减:①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
②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
2.能量传递效率(1)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一般只有10~20%,也就是说,在输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能够流入下一营养级。
(2)计算公式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3.能量金字塔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可以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学习目标导航1.知道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
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知道一些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
2.认识熔化、凝固吸放热过程,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知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
3.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地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学习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物理图像的方法。
教材内容全解知识点一认识晶体分析论证:①我们把有规则结构的固体统称为晶体,如岩盐、黄铁矿、巴西石,还有食盐、海波、糖等。
②把没有规则结构的固体统称为非晶体,加玻璃、松香、蜂蜡、沥青等。
水、碘、萘、石英、明矾、各种金属等属于晶体。
橡胶、塑料、石蜡等属于非晶体。
例1 下列各组中都是非晶体的是( )A.玻璃、萘、蜡烛B.冰、沥青、水银C.石蜡、沥青、松香D.冰、铁、铜答案:C知识点二固体的熔化1.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做熔化,如冰熔化成水;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如水结成冰。
待被测物质的温度升到40℃时,每隔1 min 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固体完全熔化。
再过3 min ,停止加热。
设计一个记录表格,将测温时间和测得的温度记录在表格中。
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中利用描点法绘图,用横坐标表示时间,用纵坐标表示所测温度。
将所记录的各组数据分别用点标在方格纸上,然后再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就得到了海波和蜂蜡熔化的两个图像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海波的温度/℃ 40424446484848485154 57海波的状态蜂蜡的温度/℃ 40 40.5 41.5 42.2 43.1 44.54647.5495154 蜂蜡的状态先变软然后逐渐辨稀,最后融化为液体①从描绘出的图像可以看出,AB 段:海波为固态,海波吸热温度升高。
BC 段:海波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海波吸热,但温度不变。
CD 段:海波为液态,海波吸热,温度升高。
②蜂蜡的熔化过程则不同,由图像可以看出,随着不断加热,蜂蜡的温度一直升高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在整个熔化过程中不断吸在实验前光将蜂蜡熔化,将温度计插入蜡液中间偏下位置后使蜡液凝固,然后用凝固后的蜡做熔化实验。
第二节管子小票的生成一、管子小票的生成当设计人员对系统进行完干涉检查后,需要将管子系统转化成具有生产信息的小票。
在Pipe Modeling界面下首先激活一根管子,Pipe Activate将要求生成小票的管子变成当前管,然后在Pipe production下更改管子的spool name管件序号,接着点开Checks的下级子菜单并逐一点选执行各检查命令,如连接面、直管段长等。
如果管子没有问题,那么各个项目检查完后在信息栏中应该逐一显示OK字样,只有各项都检查通过了这根管子才能够做小票。
下一步就是自动生成小票,点击Pipe→Ready,同时弹出对话框,点击YES按钮,信息栏中提示管子小票已生成,如图5-5。
图5-5信息栏中提示管子小票已生成图5-6 点击open生成后的管子小票可在Drafting模式下查看。
点击Pipe Sketch→open如图5-6。
在小票图库中选中系统生成的小票名称打开检查,如图5-7。
二、管子小票的编辑1、调整管件号。
Modify→Move→Reference用鼠标选中要移动的管件号并重新放置位置,如图5-8。
2、调整标注尺寸。
选中Modify→Dimension弹出对话框,如图5-9。
选1.Move,然后就可以移动标注尺寸线了。
3、标注连接点的安装坐标。
选中Dimension→3D→Coordinate,如图5-10。
根据系统提示的event点,选种标注位置,这时系统会自动给出该点的三维空间坐标值(X,Y,Z),如图5-11。
4、将单线管变为双线管,选中Tools→Modify→Exchange。
如图5-12,然后在小票图中选中管子即可。
三、管子零件图(小票)包含的内容1.管子零件图(小票)的内容:管系安装图是提供管子零件图的主要来源,管子零件图5-7 小票图图5-8 调整管件号图5-9调整标注尺寸图5-10 标注安装坐标图5-12 将单线管变为双线管图5-11 自动给出点的三维空间坐标值(X,Y,Z)图(小票)主要用于管子的制作,其内容主要包括:清楚地表达船号、区域、零件编号,管材规格、弯曲半径、安装位置、表面处理和试水压力等参数,计算弯曲形管子的弯管参数,并注明下料长度。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5章第二节《呼吸作用》知识点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二节呼吸作用一、呼吸作用概念、反应式和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2、呼吸作用表达式是: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3、场所:所有的活细胞(主要在线粒体内)4、条件: 有光无光都可以,白天晚上都能进行。
5、原料:有机物和氧气。
6、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7、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8、意义: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9、呼吸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1)温室种植农作物时,适当降低夜间温度,可以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
(2)贮存粮食种子时采用低温、干燥和通风的方法,贮存蔬菜水果时采用低温保存或覆盖保鲜膜隔绝空气,都是为了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抑制呼吸作用可简记为:低温、低水、低氧、高二氧化碳。
(3)农田适时松土,遇涝排水,主要是为了使根得到充足的氧气,促进根的呼吸作用。
(4)土壤板结影响草生长的主要原因是土壤缺少氧气,影响草根的呼吸。
二、呼吸作用的探究实验(结合呼吸作用表达式理解)实验一:温度计示数增高说明:种子在萌发时放出热量。
实验二:澄清石灰水变混浊说明种子萌发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实验三:蜡烛的熄灭说明种子萌发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在上述实验中,也可以用新鲜的豆苗和用沸水烫过的豆苗来代替,但是一定要注意用不透光的黑色瓶子来进行实验,目的是防止瓶中植物在进行呼吸作用的同时也进行光合作用,影响实验结果。
➢验证氧气: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验证淀粉:碘液(变蓝)。
➢验证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曲线图1、外界条件对呼吸作用的影响:1、若此图代表光合作用,则:A是二氧化碳;C是氧气;B是水分;D是有机物。
若此图代表呼吸作用,则A是氧气,C是二氧化碳。
⼀、早期的迁移理论 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与关系转换说等。
(⼀)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的⼼理学基础是官能⼼理学。
它认为⼼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迁移就是⼼理官能得到训练⽽发展的结果。
形式训练说认为,进⾏官能训练时,关键不在于训练的内容,⽽在于训练的形式。
形式训练说在欧美盛⾏了约200年,⾄今仍有⼀定的影响。
但该理论因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受到质疑和挑战。
(⼆)共同要素说 该理论的代表⼈物是教育⼼理学的创始⼈桑代克。
他在1901年的“形状知觉”实验是共同要素说的经典研究。
在实验研究基础上,他提出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迁移。
其后伍德沃斯把共同要素说修改为共同成分说,即两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迁移。
共同要素说在某些⽅⾯对形式训练说进⾏了否定,也使迁移的研究有所深⼊。
但仅将迁移视为相同联结的转移,这在某种程度上否认了迁移过程中复杂的认知活动。
因此有⼀定的机械性和⽚⾯性。
(三)经验类化理论 该理论的代表⼈物是⼼理学家贾德。
该理论的依据是贾德在1908年的“⽔下击靶”的经典实验。
经验类化理论则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
它认为先前的学习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来的学习中,是因为在先前的学习中获得了⼀般原理,这种⼀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应⽤于前后两种学习中。
产⽣迁移的关键则是学习者所概括出来的、并且是两种活动所具有的共同的原理或概括化的经验。
经验类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在迁移中的作⽤,强调原理的理解,这⼀点⽐相同要素说有所进步。
但概括化的经验仅是影响迁移成功与否的条件之⼀,并不是迁移的全部。
(四)关系转换理论 该理论的代表⼈物是格式塔⼼理学家,⽀持该理论的经典实验是苛勒1919年的“⼩鸡(或幼⼉)觅⾷”实验。
他强调顿悟是学习迁移的⼀个决定因素。
他们证明迁移产⽣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
习得的经验能否迁移,取决于能否理解各个要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否理解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
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章第二节概括
在《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章第二节中,作者详细描述了中国共产党
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的辉煌历程。
本节主要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严重困难和挑战,以及在克服困难中取得的重大成就。
首先,作者提到了在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
导人带领全党和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他们发动了
土地改革运动,解放了农民,瓦解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同时,他
们还大力推动了工业化进程,积极发展国民经济。
其次,作者描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击敌人和保卫国家独立的斗争中
展现的勇气和智慧。
他们带领人民开展了长征,以及在全国抗日战争
中的英勇抵抗,最终夺取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
产党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切实保护了人民的利益,得到了广大
人民群众的支持。
同时,作者也提到了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和推进改革开放的
过程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他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全
党和人民,推动了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他们积极吸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不断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总的来说,《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章第二节通过详实的描述,生动
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的辉煌历程,展示了中国
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勇于面对困难,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取得的重大成就。
这一历程不仅对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