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脂肪液化60例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63.12 KB
- 文档页数:2
妇产科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分析目的研究分析妇产科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在2009年7月~2013年6月收治的54例妇产科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7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1.48%)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62.96%),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及愈合时间,治疗组患者治疗时间及愈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的,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微波疗法在妇产科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上效果显著,可有降低患者切口出现脂肪液化现象发生率。
标签:妇产科;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效果基于妇产科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效果,笔者为详细了解分析妇产科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效果,特选取我院在2009年7月~2013年6月收治的54例妇产科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09年7月~2013年6月收治的54例妇产科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均在实施手术治疗3~8d后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现象。
年龄21~54岁,平均(37.51±1.12)岁;分析患者手术:11例实施子宫切除术,7例实施宫外孕手术,26例实施妇科手术,10例实施剖宫产;并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为27例,对比两组患者之间的年龄及手术类型等基本资料,均没有显著差异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对比。
1.2方法對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消毒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微波疗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1.2.1医护人员先拆除对照组患者部分缝合线,用生理盐水对切口进行反复冲洗,有效清除渗出物,且在切口处内置经庆大霉素盐水浸湿的纱布条,每日更换3次药。
当患者切口出现新长肉芽组织时,可进行消毒固定,暂时停止换药,直至切口全部愈合。
妇产手术患者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治疗分析摘要】目的对妇产科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其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妇产科术后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碘伏治疗,一组在碘伏治疗基础上采用红外线照射治疗,两组患者都接受负压引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接受红外线治疗的患者组,其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接受常规碘伏治疗的患者组,p <0.05;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或不良反应。
结论对于妇产科手术患者在术后切口发生脂肪液化,在临床上可采用碘伏联合红外线照射方法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切口脂肪液化症状,并且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关键词】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中图分类号】R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8-0171-01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是妇产科手术中常见并发症,尤其是肥胖、贫血等患者的发生率更高,如何有效治疗切口脂肪液化是提高妇产科手术治疗效果的关键。
本文主要对我院收治的发生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将红外线照射与常规碘伏治疗进行了对比,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自2007 年5 月至2013 年4 月间我院妇产科接受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后其腹部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共有42 例患者,年龄为21 ~47 岁,平均为33.1±4.5 岁;患者接受妇科手术主要有子宫肌瘤切除手术、剖宫产、异位妊娠手术等,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1 例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手术类型以及脂肪液化程度等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均给予负压引流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在接受引流治疗的同时接受常规碘伏擦洗治疗,治疗组患者则在接受碘伏治疗同时接受红外线照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3 治疗效果评定根据患者手术切口愈合情况,将治疗效果分为三级,即显效等级、有效等级以及无效等级,其中显效等级是患者在接受治疗5d 后切口愈合明显,达到甲级水平;有效等级是患者在接受治疗7d 左右切口愈合明显,达到甲级水平;无效等级是患者接受治疗后,其切口脂肪液化症状未发生任何好转。
妇产科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下腹部术后脂肪液化的原因处理及预防。
方法根据切口渗液及愈合情况不同将60例脂肪液化病人给予换药、微波治疗、二期缝合等处理。
结果:所有病人切口于手术后10~25d愈合, 6例行Ⅱ期缝合,未发生院内感染。
结论针对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高危因素,制定有效的预防、治疗、护理措施,以减少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促进切口的愈合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妇产科;腹部手术;脂肪液化【中图分类号】R4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5-0152-02 妇产科腹部手术是常见手术,有发生切口脂肪液化、感染的可能,可使切口愈合时间延长。
回顾性分析2006~2010年5年间妇产科下腹部手术患者病例资料,根据皮下脂肪厚度和缝合方法进行临床分析。
发现影响切口脂肪液化的高危因素与肥胖、中重度贫血、术后咳嗽、糖尿病、妊高征低蛋白血症水肿、胎膜早破、产程延长、滞产、手术时间延长、术前未使用抗生素有关。
本文就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妇产科经腹手术发生手术切口脂肪液化50例,发生率0.52%。
其中妇科手术发生切口脂肪液化16例;剖宫产发生切口脂肪液化34例。
也有报道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为0.41%,其中妇科手术发生率为0.59%,剖宫产手术发生率为0.34%[1]。
1.2临床表现:术后切口有淡黄色水样渗出物及血性渗出液,切口外观红肿不明显,细菌培养阴性。
3例为术后第3天、14例为术后第5天开始出现切口脂肪液化,9例术后第7天拆线时发现,5例拆线出院第3天发现。
50例患者中仅18例体温升高,但未超过38.5℃。
术后咳嗽8例,4例术前已合并上呼吸道感染,其中1例急诊剖宫产术前合并肺炎、咳嗽剧烈。
50例行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无明显升高。
2处理术后第3天腹部切口有黄色水样或淡红色渗出液时,及时充分挤压腹部切口使切口内的渗液溢出,每天1次,并给予微波治疗30min,每天2次,至无渗液流出。
妇产科腹部手术脂肪液化的临床分析发表时间:2013-01-05T15:25:05.5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1期供稿作者:鲁峥[导读] 目的探讨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措施。
鲁峥(特克斯县人民医院 835500)【中图分类号】R7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1-0208-02 【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措施。
方法回顾我院2006年至2011年五年间妇产科1675例腹部手术患者中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
结果妇产科腹部切口液化与肥胖、贫血、术后咳嗽、糖尿病、妊高征、水肿、滞产、缝合技术、切口暴露时间长短、术前未使用抗生素密切相关。
针对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高危因素制订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对减少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促进切口的愈合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治疗预防措施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是指腹部切口脂肪细胞受损破裂、坏死、液化的过程,脂肪崩解产物脂肪酸刺激引起周围组织炎症反应,脂肪液化虽然不是细菌感染,但是它增加了切口感染的机会并且延长了切口愈合的时间。
脂肪液化是妇科腹部手术伤口愈合过程中易发生的一种并发症,一旦发生,伤口不易愈合,且易继发感染,既增加患者的痛苦,又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众多临床医生关注的问题。
我院于2006年—2011年共进行腹部手术1675例,其中脂肪液化43例,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我院妇产科于2006年至2011年进行腹部切口手术1675例,其中脂肪液化43例,发生率为2.57%。
其中剖宫产36例,妇科手术7例。
1.2脂肪液化的诊断标准:①发生在术后第3~7天,病人无任何自觉症状,敷料有黄色渗液,挤压切口有淡黄色渗液,并可见漂浮的脂肪滴。
妇产科腹部手术脂肪液化临床诊治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方法。
方法对我院近期做的妇产科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时所进行的治疗进行对比,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治疗,实验组采用微波法治疗。
结果实验组的平均治疗时间和平均切口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5%) 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 67.5%) ( P<0.05 )。
结论适当的处理措施有利于减少妇产科腹部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
采取微波治疗能减轻病人的痛苦,缩短治疗时间。
【关键词】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微波脂肪液化是指脂肪细胞受损破裂、坏死、液化的过程,脂肪崩解产物脂肪酸刺激引起周围组织炎症反应,脂肪液化虽然不是细菌感染,但是它增加了切口感染的机会并且延长了切口愈合的时间,而近年来,随着妇产科剖宫产率的增高,妇产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发生明显增加。
我们对本院近期收治的妇科腹部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病例予以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取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本院收治的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80例,年龄20~52岁;妇科手术32例,其中子宫全切术22例,单侧输卵管妊娠10例,剖宫产48例。
所有资料中,合并糖尿病12例,合并肥胖56例,妊娠水肿4例,滞产4例,术后咳嗽2例。
1.2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分别在术后3~7d发现切口脂肪液化,手术后患者切口有淡黄色油状渗出物以及血性渗出物,切口外观没有明显红肿,部分可见有硬结,渗出物细菌培养为阴性。
1.3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出现以下临床表现者应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①发生在术后3~7d,除切口有较多黄色渗液外,患者无任何自觉症状;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挤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②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有漂浮的脂肪滴;③切口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④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治疗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治疗方法。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共60例,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操作及治疗护理,观察组给予全面脂肪液化预防、观察、治疗措施,对比两组患者脂肪液化治疗情况。
结果观察组切口脂肪液化治疗显效35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0%;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22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2.50%。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性的术后止血、缝合处理,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现象后及时给予一般性治疗处理。
观察组患者均给予密切的切口愈合情况观察与统计,及早发现切口脂肪液化并予以及时、有效的处理。
发现脂肪液化现象之后立即上报,观察患者渗液量及分泌物形状。
本组患者经密切观察与及时处理,发现时脂肪液化均属轻度,渗液量偏少。
根据患者切口愈合情况及脂肪液化情况灵活选用相应的药物配合熟练手法将切口渗液充分挤压、理疗处理,每日理疗持续半小时[2]。
一般情况不放置引流条,帮助促进患者局部血液循环,同时使用蝶形胶布规范消毒,消毒完毕后牵拉并固定处理,固定之后以适当的力度加压并包扎处理。
若患者在处理过程中出现渗液量增加或出现皮下组织明显游离的患者,尽快拆线处理,并立即将坏死组织清理并消毒处理,将清除、消毒处理过的部位用浸有甲硝唑的纱布湿敷处理,在热疗仪的辅助之下对切口实施每日半小时的理疗,同时使用二连抗生素感染预防及控制处理[3]。
全面避免操作错误刺激切口及周边部位而加重渗液现象。
注意保暖,避免患者着凉感冒或咳嗽,若患者有咳嗽现象,适当予以药物止咳辅助腹部加压以控制病情。
1.4数据处理本次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卡方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3.1脂肪液化原理及诊断妇产科手术后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现象的原因众多,主要与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及手术、护理操作刺激等因素有直接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