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27-包拯
- 格式:ppt
- 大小:4.99 MB
- 文档页数:37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7课《包拯》教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
2、顺畅朗读,感知课文内容。
导入新课“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大家对包公这个人物再熟悉不过了,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他的传记。
脱脱与《宋史》:《包拯》的作者脱脱(1314——1355),元朝的大臣,史学家。
姓氏:蔑里乞,字:大用,元顺帝至元六年(1340)发动政变,驱逐专权横暴的伯颜,次年(1341)任丞相,恢复科举,主修宋、辽、金史。
1352年率军杀义军红巾军首领芝麻李。
后因被弹劾,撤职流放云南,不久被毒死。
《宋史》是他按照司马迁创设的纪传体史书编写体例写的,其中的“传”主要是叙述传主的生卒、地望、官职、生平事迹等内容。
包拯:生卒年代:999——1062,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天圣进士。
宋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建议选将练兵,以御契丹。
后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官至枢密副使。
为官刚正,执法严峻。
著有《包孝肃奏议》。
作为封建清官的典型,他的事迹长期在民间广泛流传,各种戏文剧目都以他的事迹为内容,形成了丰富的传说,像《铡美案》说的是他为平民秦香莲伸冤,斩杀喜新厌旧的驸马陈世美的故事,《陈州粜米》说的是他秉公执法,不徇私情,斩杀贪官、他的亲侄包勉的故事。
初读课文自学指导1朗读课文,如果有不认识的字词,请同学们利用工具书来解决。
还有疑问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字音检测拯zhěng鬻yù徙xǐ砚yàn 涿zhuó宦huàn 惮dān敛liān 讼sòng 茔yíng再读课文,感知课文自学指导2结合课文注释或参考资料自由朗读(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主解决字词,试着翻译课文,疑难之处可小组讨论。
(巡视、点拨)检查自学效果1、字义第一节知、诉、第、寻、何为、惊服第二节徙、迁、遗、才、岁使、谓、诱、刺、遂第四节召、权、敛、惮、径、造、陈、曲直第五节恶、苛刻、务、敦厚、推、苟、悦、从、志、若2、如果学生能自主翻译,则依坐位顺序一人一句翻译,教师或同学予以纠正、补充。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训练·达标检测一、双基积累1.给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犯赃.(zhānɡ)苛.刻(kē)包拯.(zhěnɡ)涿.州(zhuō)B.忠恕.(shù)阎.罗(yán)讼.诉(sònɡ)曲.直(qǔ)C.贵戚.(qī)诱.我(yòu)峭.直(qiào)徙.知(xǐ)D.惮.之(dàn)宦.官(huànɡ)鬻.之(yù)大茔.(yínɡ)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第.归,杀而鬻.之第:______鬻:______(2)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遗:______(3)拯命制者才.足贡数才:______(4)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黄河清:______(5)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造:______(6)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大茔:______3.下列句子的译文不准确的一项是()。
A.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译文:(你)为什么割了(他的)牛舌反而又状告他?B.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译文:包拯命令制造的人只做够进贡的数量,一岁回家不带一块砚池。
C.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译文:涿州也曾经开过便门,刺探边疆军情为何一定要开便门呢?D.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译文:征召代理开封府府尹,升任右司郎中。
4.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属于哪一种情况,将对应的答案序号填入题后括号内。
A.省略句B.倒装句C.判断句(1)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2)去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3)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包拯》27.《包拯》【第一部分:背景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字:古人在年满二十时取表字。
一般说来,古人的的名和字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徙:从一处到另一处。
课文指改换任职地点。
迁:迁移职位,课文里指升官。
刺疆事:刺探边疆的(军事)情况。
无以对:没有什么话说了。
敛手:指收敛行为,不敢胡作非为。
陈曲直:陈说是非。
恶:憎恶、讨厌。
苛刻:过于严厉苛求。
推以忠恕:对人忠厚宽恕。
伪辞色悦人:假装出一副说话、做事的神态讨好别人。
仕宦:做官。
犯赃:犯法贪赃。
大茔:指家族暮地。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不遵从我的心意,就不是我的儿子及孙子。
二、相关背景:1、关于《宋史》《宋史》,元脱脱(托克托)等主持修撰。
四百九十六卷。
包括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字数多达500多万。
元至正三年,设局重修《宋》、《辽》、《金》三史,以丞相脱脱为都总裁,五年四月《宋史》告成。
于北宋及南宋高孝光宁四朝,据宋王朝国史旧本,比较详赡;于理宗、度宗两朝,缺了漏很多。
成书时间不及三年,纪志表传间时有矛盾;至有一人两传、一事数见等毛病。
全书篇幅浩大,所收列传人物多至二千人,诸志保存了不少原始资料。
2、关于作者脱脱,字大用,1313年生于蒙古贵族之家。
脱脱自幼时拜浦江名儒吴直方为师,十六岁即精通经史,且武功超群,膂力过人,被任为内宰司丞兼成制提举司达鲁花赤。
史载脱脱施政期间,革除旧政,减免赋税,选儒臣以劝谏。
内外皆称其为贤相。
1348年,脱脱升为太傅,几乎集朝政于一身。
他力排众议,坚持主张“开渠修河,利农通运”。
当时黄河决口,使山东境内的州县皆遭水灾,方圆几千里内的人民饱尝水患之苦。
而朝中主管官员,置若罔闻。
脱脱任命贾鲁为工部尚书,专督治河。
在元王朝走向衰落时,他主持修纂三史,即辽、金、宋三史。
并将其列为中国的二十四史内。
由于脱脱的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才使顺治统治的前期社会略趋安定。
1355年12月,脱脱受人诬陷,削去官职,流放云南,行至大理腾冲,被哈麻假借皇帝旨意,用药酒毒死,死时42岁。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复习题26、包拯------脱脱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知天长县。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第归,杀而鬻之。
”寻复来告私杀牛者,拯:“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1、判断加点词的含义,正确的是()(3分)○1其人遂无以对;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2知天长县;徙知端州A、○1○2都相同B、○1同○2不同C、○1不同○2同D、○1○2都不相同2、你能大致读懂选文吗?请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文中还有哪些词句的意思你还不太清楚,请摘到下面的横线上。
(3分)○1 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2雄州新开便门。
()○3寻复来告私杀牛者。
()○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3、选文每段都重点写了包拯的一个特点:○1是写包拯的为官机智,○2是写包拯的为官清廉,○3是写包拯(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4、翻译(3分):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砚”是文房四宝之一,那另外三宝是什么?( 3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你还知道谁?并说说他们的故事?(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A (3分)2、①给予,赠送②刚刚③不久(3+1分)┄┄3、巧言善辩,不辱使命(2分)4、包拯命令(制砚的人)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
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整理制作27 包拯☆课堂演练1.从课文看, 包拯有哪些特点?2.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哪些是详细描写,哪些是略写?哪些是具体记叙,哪些是概括说明?1.借助课文上下文、注释或工具书理解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②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③使得至前陈.曲直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4—9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知天长县。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第归,杀而鬻之。
”寻复又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赵体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4.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①拯曰:“第归,杀而鬻.之。
()②徙.知端州,迁殿中丞()③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④童稚.妇女,亦知其名()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知.天长县②第.归,杀而鬻之。
③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④其人遂无以对.⑤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6.翻译下面句子。
①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②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③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7.试着将第一段改写成300字左右的故事,可以加以想象发挥。
☆课外冲浪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①曰“舜目盖重瞳子②”,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③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④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包拯》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课标要求1.自学研讨,掌握本课的生字。
2.准确、生动地复述课文。
3.树立要立志做大事,不必立志做大官的思想。
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高尚思想。
4.将此文言文变成自己的话,写成一篇现代文。
5.联系背景评价包拯这一形象。
[学法点悟]学习文言文有个规律:从机械性朗读到理解性朗读再到表演性朗读,我们可以按这几个步骤进行朗读,我们对本课内容有哪些不清楚的地方,要大胆提出、大胆思考、大胆质询,大胆必“大得”。
[整体感知]本文选自《宋史•包拯传》。
“传”是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叙述传主的生卒、地位、官职、生平事迹等内容。
包拯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是封建清官的典型。
这篇文章通过写包拯的典型事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为民请命的好官形象。
写人离不开写事,写事运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现效果更佳。
[疑难解析]质疑: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每段重点写了包拯的一个事例。
有的段落记叙具体,有的段落记叙较概括。
请各用四个字概括。
解惑:割牛舌案、进贡砚台、出使契丹、公开审案、平日为人质疑:学习传记要在了解人物事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所处的背景,做出恰当的评价。
请你结合课文评价一下包拯这个人物。
解惑:第一段突出包拯为官机智;第二段突出他为官廉洁;第三段突出他巧言善辩、不辱使命;第四段突也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第五段突出他克己奉公。
质疑:包拯的作法受到肯定了吗?试从文中找出答案来。
解惑: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积一时之跬步臻千里之遥程《《《《《《《《《《《《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27 包拯☆课堂演练1.从课文看, 包拯有哪些特点?2.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哪些是详细描写,哪些是略写?哪些是具体记叙,哪些是概括说明?1.借助课文上下文、注释或工具书理解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②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③使得至前陈.曲直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4—9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知天长县。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第归,杀而鬻之。
”寻复又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赵体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4.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①拯曰:“第归,杀而鬻.之。
()②徙.知端州,迁殿中丞()③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④童稚.妇女,亦知其名()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知.天长县②第.归,杀而鬻之。
③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④其人遂无以对.马明风整理。
语文版初一七年级下册第27课《包拯》阅读题答案同步练习题课课练语文版初一七年级下册第27课《包拯》阅读题答案同步练习题课课练课内阅读阅读明白得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何尝不推以忠恕也。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平民时。
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假设孙也。
”1.说明以下标有红色字体的字词。
(1)召权知开封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闻者皆惮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恶吏苛刻,务敦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与人不苟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伪辞色悦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衣服、器用、饮食如平民时: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以下句子。
(1)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2)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3)不从吾志,非吾子假设孙也。
3.包拯在那时阻碍很远,名声专门大,从文中哪些句子能够看出?4.包拯对他人,对家人的要求是什么?后世什么缘故称他为“包青天”?5.你读了本文深受什么启发?【参考答案】1.(1)临时。
(2)怕,畏惧。
(3)憎恶,讨厌。
追求。
(4)随意,随意。
(5)说的话和说话时的神态。
(6)平民。
2.(1)包拯如阎罗一样,为官清正,暗中行贿串通关系的事无法进行。
或,暗中行贿串通关系的事无法进行,有神仙包拯在。
(2)原先的制度规定,凡诉讼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
27,包拯积累应用一、解释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
1.第.归,杀而鬻.之2.寻.复有告私杀牛者3.徙知.端州,迁殿中丞4.拯命制者才.足供数5.旧制,凡讼诉不得经造.庭下6.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7.恶.吏苛刻,务.敦厚 8.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二、解释下列各组多义词:1.知知.天长县亦知.其名2.其其.人遂无以对亦知其.名三. 根据上下文,将下列句子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
1.主来()诉2.()徙知端州四、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属于哪一种情况?将对应的答案序号填入题后括号内.A.省略句B.倒装句C.判断句1.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2.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 ( )3.何为割牛舍而又告之? ( )4.葬以大夫礼 ( )五、指出下列句子加点字词的古今义。
1.迁.殿中丞古义:今义:2.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古义:今义:3.亲党.皆绝之古义:今义:4.由是.搏击豪强古义:今义:六、翻译下列句子1.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2.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七、本文节选自《》,作者脱脱是代家。
理解分析一.课文共五段,每段重点写了包拯为人的一个特点,请分别概括第一、三段的事例,并指出各突出了包拯的什么特点?第一段:,突出了包拯第三段:,突出了包拯二.本文刻画人物运用了正面描写何侧面描写相结合,概括叙述和具体记叙相结合的手法,请根据你的理解,填写下列空格:1.课文第、、、五段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第段则穿插了侧面描写。
2.从记叙的具体概括程度上看,第一、三段比较,第二、四、五段则较为。
一. 把下面的话翻译成白话文,并谈谈你的理解。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翻译:理解:。
感悟探究一. 本文第四段在写法上,与其他几段有什么不同?这样写好吗?为什么?二.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关于他判案的故事,民间流传的很多,你能举出一两个例子吗?结合课文,你认为包拯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最佩服他哪一点?三.除了包拯,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清官?请任选其一,说说他的事迹,并谈谈你的感受。
铁面无私的包拯范仲淹的新政失败以后,北宋的朝政越来越腐败,特别是在京城开封府,权贵大臣贪污受贿的风气十分严重;一些皇亲国戚更是肆无忌惮,不把国法放在眼里。
后来,开封府来了个新任知府包拯,这种情况才有了点改变。
包拯早年做过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的县令。
有一次,县里发生一个案件,有个农民夜里把耕牛拴在牛棚里,早上起来,发现牛躺倒在地上,嘴里淌着血,掰开牛嘴一看,原来牛的舌头被人割掉了。
这个农民又气又心痛,就赶到县衙门告状,要求包拯为他查究割牛舌的人。
这个无头案该往哪里去查呢?包拯想了一下,就跟告状的农民说:“你先别声张,回去把你家的牛宰了再说。
”农民本来舍不得宰耕牛,按当时的法律,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
但是一来,割掉了舌头的牛也活不了多少天;二来,县官叫他宰牛,也用不着怕犯法。
那农民回家后,果真把耕牛杀掉了。
第二天,天长县衙门里就有人来告发那农民私宰耕牛。
包拯问明情况,立刻沉下脸,吆喝一声说:“大胆的家伙,你把人家的牛割了舌头,反倒来告人私宰耕牛?”那个家伙一听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头,老老实实供认是他干的。
原来,割牛舌的人跟那个农民有冤仇,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告发牛主人宰牛。
打那以后,包拯审案的名声就传开了。
包拯做了几任地方官,每到一个地方,都取消一些苛捐杂税,清理一些冤案。
后来,他被调到京城做谏官,也提出不少好的建议。
宋仁宗正想整顿一下开封的秩序,才把包拯调任开封府知府。
有一年,开封发大水,那里一条惠民河河道阻塞,水排泄不出去。
包拯一调查,河道阻塞的原因是有些宦官、权贵侵占了河道,在河道上修筑花园、亭台。
包拯立刻下命令,要这些园主把河道上的建筑全部拆掉。
有个权贵不肯拆除。
开封府派人去催促,那人还强词夺理,拿出一张地契,硬说那块地是他的产业。
包拯仔细一检查,发现地契是那个权贵自己伪造的。
包拯十分生气,勒令那人拆掉花园,还写了一份奏章向宋仁宗揭发。
那人一看事情闹大,要是仁宗真的追究起来,也没有他的好处,只好乖乖地把花园拆了。
27. 包拯本文选自《宋史·包拯传》,选入教材时作了删节。
“传”是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司马迁创设纪传体史书编写体例,此后历代以之为著史正例,正史都采用纪传体的形式。
一般来说,“传”主要叙述传主的生卒、地望、职官、生平事迹等内容。
包拯(999~1062),北宋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字希仁。
天圣进士。
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建议选将练兵,以御契丹。
后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
官至枢密副使。
为官刚正、执法严峻。
著有《包孝肃奏议》。
他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作为封建清官的典型,演为戏文,元杂剧已有《陈州粜米》等作品,以后流传日广,形成丰富的传说。
课文分五段,每段重点写了包拯的一个特点。
第一段突出包拯为官机智;第二段突出他为官廉洁;第三段突出他巧言善辩、不辱使命;第四段突出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第五段突出他克己奉公。
其中,第一、二、三、五段主要用了正面描写,第四段则穿插了侧面描写。
第一、三段记叙较具体,第二、四、五段记叙较概括。
具体、概括互相配合,行文活泼、富于变化。
课文选自正史,但不失生动、活泼。
如第一、三两段分别用百十来字,把包拯智服盗贼、驳倒契丹、不辱使命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一点值得教师在教学时加以挖掘,以引导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注意行文生动,力求活灵活现地展现人物的风貌。
课文补充注释字,古人在年满二十时取表字。
一般来说,古人的名和字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守,课文中是“太守”的省称。
当时所说的太守,就是知府;古代文人好用古名,往往称知府为太守。
遗(wèi),赠送。
率,大都。
对,回答。
(如“无言以对”)推,推行,施行。
课文翻译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当天长县知县。
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
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
”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很服气。
精选初中语文试题试卷教学设计资料广东省化州市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27. 包拯》导教案语文版一、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叙述找寻石兽的故事。
2.累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深入理解课文,睁开踊跃思虑,获取感悟与启示。
二、学习重、难点1、要点:累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睁开踊跃思虑,获取感悟与启示。
三、学习过程:(一)文学知识:本文选自第一课时_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字______, _____代的学者、文学家。
(二)自主学习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庙门圮于河(.)棹数小舟(.)曳铁钯(.)为狂涨携之去.()湮于沙上()啮沙为坎穴()石必倒掷坎穴中()溯流逆上(....据理臆断().)2.解说下边句中加点的字、词。
( 1)一寺临河干()(2)庙门圮于河()(3)阅十余岁()....( 4)尔辈不可以究物理(研究)(5)曳铁钯()(6)湮于沙上(...( 7)棹数小舟(),那么(8)但知其一()(9)然而天下之事()....( 10)可据理臆断欤()..)3.指出下边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 1)如是再啮( 2)尔辈不可以究物理...古义:古义: ___________今义:今义: ____________( 3)但知其一(4)渐沉渐深耳..古义: _______古义: 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闻之笑曰()岂能为狂涨携之去()沿河求之()当求之于上流()4.“之”用法一老河兵闻之()其反激之力()至石之半()求之下贱()求之地中()然而天下之事()5、文言句式。
( 1)认为顺水下矣()(2)当求之于上游()( 3)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6、通假句:棹数小舟,曳铁钯(_______,整地的农具)7、翻译下边的句子。
( 1)是非木柿,岂能为狂涨携之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而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两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庙门圮于河。
包拯
人物轶事
包拯吃鱼的故事
包拯早年丧母,是嫂嫂将他养大,包拯称她为嫂娘。
包拯考中进士要到外地做知县。
上任前一天中午,嫂嫂特地为他做了条红烧鲤鱼。
包拯要嫂嫂和侄儿包勉同吃,嫂嫂没答应。
他只好吃掉一面鱼肉,剩下的留给包勉吃。
吃晚饭时,嫂嫂又将剩下的鱼给包拯吃,他就将鱼的另一面给吃了。
第二天,嫂嫂问包拯昨天吃的两条鱼哪条好吃些。
“昨天只吃了一条鱼呀。
”包拯说。
嫂嫂一听大怒道:“我昨天明明是给你做了两条,你怎么能说只吃了一条呢?”包拯见嫂嫂发火了,连声又说:“请嫂娘息怒,我记错了!嫂娘息怒,我记错了,昨天是吃了两条鱼。
”
嫂娘听了,知道包拯孝顺,不惹自己生气,但却严厉地对包拯说:“黑子,我昨天真的只给你吃了一条鱼!我一说两条,你为啥不敢坚持呢?今后做官,如果只看大官的脸色就歪曲事实,不敢秉公执法,势必当的是昏官!”
包拯听了嫂嫂一番话,方知昨天嫂嫂给自己吃鱼的良苦用心,忙撩衣跪倒,说道:“嫂娘教诲,黑子我铭记在心,永不忘记!”
后来,包拯为官果然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受到世人敬仰,名留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