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校管理创新的若干思考陈如平页PPT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7.15 MB
- 文档页数:94
创新管理,提高效能,谋求发展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陈如平认为:当前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社会、家庭对优质教育存在巨大需求与国内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
在社会变革加剧,文化交流频繁,高新技术飞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大背景下,学校如何来满足这种需求呢?学校能够和如何提供哪类优质学位呢?从现实的角度看,优质教育和优质学位是一种稀缺资源,国内外都存在“择校”的现象,家长寻求优质学位同样表现出一种疯狂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也都在积极寻找办法和措施予以解决。
作为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我们只有认清当前的教育形势、在深入分析学校所处的社区环境、生源的变化等因素的基础上,确立学校定位和发展目标,推动学校管理创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从而实现学校内涵发展,才能增加社会对学校品牌的认知度和信任感,才能主动参与教育市场竞争,办人民满意教育,促进当地教育均衡、持续发展。
我校在推动管理创新方面,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把提高效能作为学校管理活动的中心和出发点,主要在学校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
一,创新机制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振兴系于教师,在学校管理中,应该牢固树立“教师第一”的观念。
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的内涵发展都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前提。
在以往封闭式,单主体,单向度的传统管理模式下,教师的职业倦怠日趋明显,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巨大阻碍。
我们在充分了解教师的从业状况和职业需求的基础上,探索一些新的管理机制,试图重新焕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增强外动力。
(一)、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科学合理的学校发展规划在振奋教师士气和提高教师信心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制定规划的过程教师能够广泛参与,就更能增强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感。
英国学校效能研究表明,全校人员对办学目标和看法是否一致是学校效能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通过征求教师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了解教师的职业诉求,把教师的发展融入学校的发展当中,通过多种渠道深入宣传,为师生描绘学校发展愿景,营造“学校发展我我发光”的舆论氛围,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增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提高了学校管理的效能。
论学校管理的创新思维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
教育管理创新是现代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内在的源泉。
校长管理学校是一种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作为“一校之魂”的校长,必须要有强烈的求新意识和全面系统的教育理念,敢于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力求创新与创效的统一、和谐,使学校管理在创新中落实教育目标,提高办学效益。
一、管理思维的多向性教育管理系统是由教育管理者、管理目标、管理信息、管理职能、管理手段、管理对象六大基本系统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学校作为独立的群体,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学校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学校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又具有很强的社会性。
这两性的和谐发展,是学校提升的基础。
因而,学校的管理决策应进行多向思维。
1. 纵向思维。
学校执行教育方针政策,按照国家总体教育框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把准方向,施训于德,施教于智,施导于美。
管理者纵向思维的正偏,直接影响教育方针的落实。
把握方向,制定管理规则,是管理者纵向思维的精髓体现。
2. 横向思维。
学校是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其社会性决定了学校工作的非完全独立性。
学校的生命取决于社会对学校的需要程度及学校本身对社会的贡献能力,而后者又取决于现代学校从社会中获取资源的能力、组织利用资源的能力以及对社会需要的认识能力。
社会需求在不断地变化,现代学校管理如果不能以新的方式提供新的贡献,则无法应对新的挑战,也无法取得管理的绩效,有可能被淘汰或为外部因素所冲击。
正因为如此,现代学校管理“服务观念”的定位直接决定于质量意识、经营意识、竞争意识的引入和强化,从而促进学校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
3. 换位思维。
俗语说,“得人心者得天下”。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和谐”是当今时代的特征,也是学校管理的必要守则。
管理对象多以自身利益为目的,以公平公正为标准,评价管理者的决策与行为。
过于僵硬的管理方式以及不平等的做法,都将激发他们不良的言行,难以发挥制度的效益性和激励性。
学校管理中的创新思维在教育改革中,校长作为新时期学校管理的实践者,必须要有创新的思维、智慧的管理。
文化立校,乃现代学校管理的必由之路。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指导下,笔者从本地、本校的实际出发,行走于“山”“水”之间,不断思考,不断实践,“融”而后“扬”,承担起历史与社会给予的责任,更有愿望让学校实现真正的“腾飞”。
崇尚文化是立校之本物质刺激:短效的管理法则有些管理者信奉“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以为要使教师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之中,就要用不折不扣的物质刺激、金钱开道,这样才能让教师规规矩矩地在金钱面前俯首称臣、任其摆布。
一开始,诸如“教学成果奖”这样的物质奖励确实能取得一定的效果,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教师也已不再轻易地受物质诱惑;从这种物化现象的危害考虑,过分的物质刺激则会使部分教师成为金钱的奴隶,导致其价值观的衰退与人格的丧失,阻碍与破坏教师之间的和谐,甚至出现关系的冷漠与敌对。
此外,还有损于教师这一职业的美誉,使社会对教师的评价与定位出现偏差。
因此,不可把物质刺激当作治校的“救命稻草”。
制度管理:强扭的瓜甜不了很多校长通过制定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师生的行为,以使学校管理从无序走向有序,如末位淘汰制、量化管理制度等。
殊不知,这种“软的不行,来硬的”管理方式是治标不治本、顾近不顾远。
这样的管理方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变学校的无序状态和“头疼治头、脚疼治脚”的管理局面,提高了管理效率,促进了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但是,在无形中打击了师生的积极性,磨灭了师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师生成为了制度的奴隶。
文化立校:不治而治,实现管理“软着陆”文明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人治”走向“法治”的同时,也提倡“德治”。
2022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