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6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大一统的汉朝》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时,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统一国家的建立。
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之后,汉朝延续了这一统一局面。
特别是在西汉的汉武帝时期,实现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的大一统,这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
同时对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有所了解。
2.能力目标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了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在教材中,“两汉”侧重讲的是“西汉”,“兴衰”侧重讲的是“兴”。
由此我们确定本课的重点子目是“汉武帝的大一统”。
为什么汉武帝在位时能够形成我国第一个鼎盛时代?主要是因为汉初的统治者实施的与民休息的政策,并且汉武帝运用自身的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的长处与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这一系列的措施所造就的。
所以这个内容便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说教法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导学法、问题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力图达到学、思、练的有机结合。
着重培养学生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思考的能力。
并在一系列的教法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将课堂还给学生。
三、说学法⒈指导学生自己看书,完成讲学稿上的自学提示部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我是建三江八五九农场学校历史教师尹佳锟,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重难点等四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构思,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课程标准对本课是这样规定的: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史实,评价汉武帝。
下面进入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大一统的汉朝》讲述的是继秦统一后,汉朝又创造的大一统局面,汉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在我国整个封建社会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本课在整个初中历史教学中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重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规定以及我对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汉武帝的大一统”根据学生理解能力较差的实际确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本课的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以及我对教材的分析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归纳汉初的统治政策,理解“文景之治”的含义,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和政治、思想上的措施,记住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探究能力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学习“文景之治”;如何实现汉武帝的大一统,重点由学生讨论、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三、教学流程1、课前复习西汉建立的过程,这个内容与本节课内容联系较紧密可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2、新课导入采用《汉武大帝》的一段视频,可立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文景之治”采用读书指导法,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汉武大帝的大一统”采用合作学习法这样学生可在交流合作中互相提高。
学习“东汉的统治”采用自主探究法,培养学生对的历史的分析能力。
学生找到正确答案后要进行及时的鼓励,使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获得的成就感。
3、在学习过基础知识后,可设置一道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学说不同态度的比较题,这样可发散学生的思维。
初中七年级历史整合讲课稿初中七年级历史优选整合讲课稿一: 《大一统的汉朝》大家好 ! 今日我讲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 , 它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一致国家的成立》的第三课时 .下边 , 我将从教材 . 教法学法 . 教课过程三大板块进行我的讲课.一. 说教材( 一) 教材剖析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 , 是由秦王朝的学习转到汉朝的学习的过渡课 , 属于归纳性的篇章 , 向学生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 . 西汉的汉武帝期间 , 不单是西汉富强的一个极点 , 也是中国封建期间的第一个鼎盛场面 . 它关于一致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所以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有侧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 :内容标准 : 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评论汉武帝 .活动建议 : 组织议论 , 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那么依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 我的教课三维目标拟订为以下内容:( 二) 教课目的1.认识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 掌握〝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实.2.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评论历史人物 ;3.经过讲话法实现师生互动 ; 借助表格归纳法记忆基本史实 ; 利用历史短剧将学习难点简单化 .4.领会一致.平定的重要性,培育学生保护一致的历史使命感.而要达成这些目标 , 则要突出重点打破难点 .( 三) 教课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确定依照 : 第一 , 这个重点的设置切合课标要求 ; 其次 , 本课主假如从政治角度叙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 时间跨度较大 , 波及的史实许多 . 所以我依据教材内容 , 本课的教课重点的范围减小在西汉的兴隆 , 而汉武帝采纳的一系列举措则成就了这一兴隆 , 所以 , 将汉武帝的大一统作为教课重点是比较适合的初中历史讲课稿: 《大一统的汉朝》初中历史讲课稿: 《大一统的汉朝》 .2.难点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确定依照 : 〝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上增强中央集权 , 促成大一统的重要举措 . 而思想方面关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 , 加上教材上对这一内容的论述较为简单 , 不利于学生形成全面清楚的认识 , 因此这一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也是教课的难点 .至于如何突出重点和打破难点, 我会在后边的说教课过程中详细说明.二. 说教法 . 学法( 一) 学情剖析讲课对象 : 初一学生优势 : 本课的讲课对象是初一第一学期的学生 , 这一年纪段的学生思想较活跃 , 拥有较强的表现欲 , 会比较踊跃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学习 .不足 : 刚才接触历史不久 , 还没有累积必定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 , 所以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指引 .依据学生的学情 , 我运用了以下的教法 . 学法( 二) 教法和学法在教课过程中 , 除了讲话法和解说法 , 关于重点内容将采纳表格归纳法. 由学生表演历史短剧的方式 , 加上多媒体的协助 , 侧重培育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历史思想能力.三. 说教课过程 (1 课时 )( 一) 导入新课 (3 分钟)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大一统〞这个名词 , 所以我会在进入新课的学习以前向学生解说清楚〝大一统〞这个名词的看法 , 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大概的认识 , 明确学习方向 . 而后我会用语言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 那么 , 汉朝是如何实现大一统的呢 ?此刻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找寻答案 .这样的导入简单直接 , 能够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 , 并且带着疑问有目的地睁开新课的学习 .( 二) 解说新课 (34 分钟)1.文景之治 (10 分钟 )这一子目的内容比较简单 , 第一我会让学生阅读教材 , 归纳文景之治的背景 , 即西汉初的社会环境 . 而后利用这样一个表格 , 与学生一起达成对第一子目的学习 . 这个表格是秦王朝和汉初文景期间统治政策的对照 . 我将指引学生回想前方所学内容并利用本课教材内容达成这一表格 . 这样不单能够让学生复习稳固前两课的内容, 还能够在对照中加深对文景之治的认识 . 此外 , 表格内容条理清楚 , 有助于学生记忆 .在达成这个表格归纳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内容后, 我会让学生试着用一句话定义〝文景之治〞 , 让学生提升归纳归纳能力的同时对〝文景之治〞形成明确的看法.接着我会用这样一句话过渡到第二子目的学习: 汉初文景期间养精蓄锐带来的经济繁华, 为西汉进入富强期间确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也为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供给了客观条件 .2.汉武帝的大一统 (_ 分钟 )这一子目是本课的教课重点 . 第一我会让学生阅读小字部分 , 回答这一个问题 : 汉武帝达成大一统的主观要素是什么 ? 汉武帝年青有为 , 擅长用人 .而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议论, 在 3 分钟分别议论总结出汉武帝在政治思想两大方面所采纳的增强中央集权的举措 , 至于经济方面的举措 , 将在后边一课独立独自学习 , 这一点我会向学生说明 . 在小组议论总结出答案后 , 我会给出我的答案初中历史讲课稿 : 《大一统的汉朝》教课反省 . 而后对学生较难理解的推恩令和〝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进前进一步解说 .这样做的利处在于 , 老师在学生小组议论后给出答案 , 能够让学生在已经思虑总结过的前提下发现自己认识的不足之处 , 加深理解老师也能够依据学生议论得出的答案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点拨.那么 , 关于推恩令的解说我将用这样一幅图表, 直观清楚 , 方便学生理解认识 .而〝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这一内容 , 我会让学生表演课前准备好的历史短剧 , 即由四个学生疏别饰演汉武帝 , 法家 . 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 , 分别说明自己的主张 , 由汉武帝选择采纳 , 饰演汉武帝的学生要说明为何这么选择 .而后我会进行小结 : 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 , 建立太学 , 鼎力实行儒家教育 , 是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正统思想 , 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利用历史短剧不单能够从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 活跃讲堂氛围 , 还能够将教课难点简单化 , 加上教师的进一步总结 , 让学生较轻松地进行理解学习 .初中七年级历史优选整合讲课稿二: 《大改革的时代》各位评委 . 各位老师 :上午好 ! 今日我讲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 7 课《大改革的时代》 . 下边 , 我主要从教材剖析 . 学情剖析 . 设计思想和教课程序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 教材剖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春秋战国期间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改革期间 . 本课上承《第 6 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 下启《第 8-9 课中华文化的勃兴》和《第 10 课秦王扫六合》 , 是理解封建制度确定和起步的重要一课 . 教材已经在第 6 课介绍了春秋战国期间在政治 . 军事等方面的改动 , 但是 , 经济是基础 , 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改革才是最根本的改革 , 也才会致使春秋战国期间中华文化出现活力勃勃的绚丽场面 , 也为秦国最后一致六国确定了扎实的基础 .教材第一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根来源因生产力的发展 ( 包含铁器 . 牛耕的推行和水利工程的修建 ); 生产力的发展使大批荒地被开垦为私田 , 私田主人改变了盘剥方式 , 封建盘剥方式出现 ; 新兴地主阶级产生 , 他们为争取政治 . 经济利益, 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 , 特别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获得确定 .2.教课目的 :(1)知识与技术 :认识春秋战国期间铁器和牛耕的宽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状况 , 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经过剖析战国期间农业快速发展的原由 , 培育学生理解 . 剖析问题的能力 , 提升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说历史现象的能力 . 经过故事解说 . 剖析比较和小组议论 , 让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 . 内容和意义 , 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稳固自己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改革 , 培育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观评论论改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课前部署学生收集和整理有关历史图片 . 视频 , 或许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 flash 动画. 课件的展现 , 使学生直观感觉到铁器 . 牛耕的推行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 特别是铁器的宽泛应用的意义 ); 经过〝立木为信〞 . 〝激辩群臣〞等角色饰演 , 和〝商鞅变法使秦国强盛 , 最后自己却被秦国以谋反罪车裂而死, 他为变法献身值不值 ?〞进行讲堂争辩等教课活动 , 充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 经过资料的查找 . 挑选 . 归类和剖析 . 议论 . 比较等学习方式 , 指引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3)感情态度价值观 :生产工具的改良 . 农业技术和农业科学的地位 . 有名世界的都江堰 , 说明我国古代经济 . 技术都处于世界先进队列, 也说明我国劳动人民有着高度智慧, 激发学生的民族骄傲感和爱国感情, 从而也加深对目前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推进社会经济. 政治 .文化等生活方面的认识 .经过对都江堰防洪浇灌工程的学习 , 倡议科学利用自然资源的看法 . 重申只需利用适当 , 就能够化害为利 , 同时也能够培育学生节俭用水 . 科学用水等环保意识 .经过学习商鞅变法 , 激励学生解放思想 . 与时俱进 . 开辟创新 . 勇于实践 , 并理解改革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 , 其实不都是一帆风顺的 .3.教课重点与难点本课的重点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各国的变法运动 , 是春秋战国以来, 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社会改革的最集中反应 . 变法运动的历史作用 , 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 此中 , 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明显 , 为秦一致全国确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 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 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 , 它是社会实质的变化 . 初中学生对这样的历史转变感觉很抽象 , 理解有些困难 . 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取代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 封建社会形成了 .二. 学生状况剖析 :1.有益要素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1.有益要素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 . 这个阶段的学生思想活跃 . 乐于表现 . 求知欲念激烈 , 对事物充满了好奇 , 有主动学习的梦想 . 这样便于老师从学生的年纪特色及知识结构出发 , 经过许多图片 . 小故事 . 小知识等资料下手 , 抽丝拨茧 , 逐层深入 , 使学生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有所收获 . 并且 , 厦门市里的中学生广泛能够娴熟使用网络来收集和整理资料 , 拥有必定的自学能力 , 这样便于老师提早部署课前预习 .2.不利要素 :七年级学生经过只有一个月的中学历史课程学习, 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 . 有效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 . 并且知识累积有限 , 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悟 , 但同时又存在着看问题重表象 . 轻实质等特色 .三 . 教课方案思想 :在历史教课中 ,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应当〝设计灵巧多样的教课方式 ,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 转变学生被动接受 . 照本宣科的学习方式 , 拓展学生学习和研究历史问题的空间 ; 培育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 从而使学生学会辨证地察看 . 剖析历史与现实问题 , 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认识 ,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 养成现代公民应当具备的人文修养 . 〞学生历史知识累积较少 , 要掌握较抽象的历史看法 , 就一定运用浅化体制 , 使学生有更多的时机参加到教课中 , 真实成为学习的主体 , 渐渐培育起他们的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 教课程序 :1.导入新课经过指导学生回想上一节课春秋战国期间诸侯争霸及吞并战争的基本状况 ( 出示战国时代几次主要战争发生地的表示图 ), 请学生简单叙述三次战争 ( 特别是长平之战 ) 的开战两方及结果 . 而后设疑 : 为何秦国由西部一个不起眼的小国却能成为大的国家 , 以致战胜东方六国 , 最后一致全国 ?秦国能够抓住时代跳动的脉搏 , 在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中侧重发展社会生产力 , 并进行政治改革 , 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 从而我导入了新课 :第 7 课《大改革的时代》【板书】2.解说新课一 .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板书】第一 , 经过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宽泛使用使学生感觉生产力发展的两个详细表现 .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 , 需要使用图片展现 . 剖析 . 比较 . 数听说明等形式来说明铁器相对木器 . 石器 . 骨器 . 青铜器等来说进步很多 , 而牛耕相对与人力来说学生简单理解的多 , 经过课后小男孩掌握牛的性情这个故事来说明那时候人类已经能够支配牛为自己服务了 .叙述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个时代改革的决定要素此后 , 再重点叙述秦国发展强盛的两个重点要素 : 经济上兴修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 政治上任用商鞅进行大马金刀的变法.二. 的都江堰【板书】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人类水利过程的不朽杰作 , 到现在还在造福人类 .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它的结构原理 , 能够经过录像展播或许图片展现等形式直观而形象的进行辅助教课 , 以此来说明都江堰的修建为秦国的强盛供给了坚固的经济后援 . 同时 , 经过李冰父子修堰的动人事迹和后代对他们的仰慕来对学生进行踊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引和教育 .三 . 商鞅变法【板书】在叙述〝商鞅变法〞这个内容的时候 , 我经过〝生产力的提升大批荒地被开垦私田出现出现封建盘剥方式劳动者交出大多数产品 , 保存一部分产品封建地主和封建农民产生〞这样的过程解说 , 来说明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定封建统治 , 发展封建经济 , 先后在各国掀起了变法运动 . 此中 , 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完全 , 成效最为明显 . 商鞅变法的三个主要内容需要教师经过图片展现 . 剖析解说等方式来说明此次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 从而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了封建制度 , 为一致全国确定了基础 .3.稳固小结东周 ( 春秋战国 ) 是奴隶社会的崩溃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期间 , 跟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 先进生产工具 ( 铁器 . 耕牛 ) 的宽泛使用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促进土地私有化的出现 , 各国争相变法以实现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 谁的变法最完全 , 谁就能够成为的国家 .秦国经过较为完全的商鞅变法 , 发展生产 , 增强军队战斗力和中央集权 , 快速进入封建社会并强盛起来 , 为后代秦始皇一致中国确定了基础 .4.思想拓展让学生思虑〝商鞅变法使秦国强盛起来 , 但是 , 他此后死与自己亲身制定的酷刑 , 他的死究竟值不值 ?有什么启迪 ?〞教师从〝对国家〞和〝对个人〞两个方面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启迪和引诱 , 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 牺牲或许挫折有时很难防止 . 一场改革的成功或失败 , 不在于实行变法的人的生与死 , 而在于变法的目的能否达到 . 改革是波折的 , 充满阻力的 , 但历史要向前发展就一定改革 . 青年一代一定从小就建立勇于改革 . 踊跃实践的精神 , 才能与时俱进 , 适应这个改革的时代 , 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五. 教课方案反省 :1.设计中要注意前后联系 , 指导学生把〝春秋战国期间〞和〝大改革的时代〞联系起来进行剖析 , 认识到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指引学生对李冰 . 商鞅等历史人物进行评论的时候 , 应联合他们各自的活动和时代的需要来评论他们的功与过 . 特别是经过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变法作用的剖析, 让学生认识到 : 改革求发展 , 改革求进步 , 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 是时代进步的需要, 甚至有时还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我的讲课到此结束 , 感谢 !初中七年级历史优选整合讲课稿三: 《北方民族大交融》一. 说教材( 一)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人教版历史七年级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即刻期 , 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一致的一个重要环节 . 主要叙述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域民族交融的趋向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 少量民族的内迁使民族交融趋向出现 , 为了适应这类趋向 , 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先进文化 , 主假如学习汉族文化的改革 , 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 , 为此后的隋唐一致确定基础 , 能够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 , 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一致埋下伏笔 . 同时为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古代历民族交融的进度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确定基础. 学好这一课关于培育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 培育学生运用历史唯心主义和民族同等原则理解和思虑历的民族关系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 二) 教课目的 :初一学生理性思想弱 , 感性思想强 , 求知欲强 , 但知识累积不够丰富 , 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名词看法模糊不清 . 因为这些特色 , 依照新课程以人为本 ,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 , 我对本课教课目的的三个维度作以下设定:1. 知识目标 :经过本课的学习 ,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认识南北朝期间我公民族大交融的基本史实,包含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域民族交融的趋向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为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古代历民族交融的进度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确定基础.2.能力目标 :经过学习和思虑本课所表达的民族大交融进度, 第一 , 培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同等原则理解和思虑历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 其次 , 培育学生全面 .系统地思虑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3.感情与价值观 :经过本课的学习 , 培育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看法, 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 文化沟通是我国历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 , 也是实现民族交融的前提条件 .( 三)重点:本课的重点是孝文帝改革. 因为孝文帝的改革从社会生活. 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的反应民族大交融的趋向, 深入和稳固了民族大交融的成就, 理所应当作为本课的中心 .( 四)难点:理解民族大交融的含义 . 往常我们简单把民族交融与民族同化简单的等同起来, 这是不正确的 . 但是民族同化 . 民族交融的含义及其差别, 限于学生的年纪和知识累积 , 我们又不可以做出解说 .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课顶用〝历史看法来统率史实〞 , 在打破重点的基础上 , 通过民族交融的一系列历史事实耳濡目染的影响学生 .二 . 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科学合理的教课方法能使教课成效事半功倍, 达到教与学的和睦完满一致 . 要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 , 让他们学会自己研究知识 , 掌握获得知识的本事 . 主要综合利用以下教课方法 :情境导入法 . 解说法 .合作研究( 二)学法在学法方面 , 要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 , 归纳提炼并列举出本课所波及的基本知识重点 . 多启迪设问 , 推进学生踊跃思想 . 努力合作研究 , 创建情境并让学生经过议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层原由来揭露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向与孝文帝改革举措的内在联系 , 形成知识网络架构 .教课生用剖析的方法 , 如比较 . 联系等来剖析重要历史事件 , 注意深远意义和现实意义 , 用发展的目光去察看 . 审察历史 .三. 教课过程1.导入新课 :歌曲《爱我中华》导入 , 学生听音乐后 , 教师设问历以前出现过的匈奴族 . 鲜卑族 . 羯族 . 氐族此刻哪里去了 ?( 设置问题 , 惹起学生注意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进入新课北方一致和民族交融由学生阅读课文 , 解决以下问题 :1.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 ?他们是如何一致黄河流域的 ?2.北魏一致黄河流域的时间 ?3.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久生活在一起 , 他们在哪些方面互相影响 , 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4.东汉以来 , 曾一致过黄河流域 ( 北方 ) 的政权有哪些 ?5.你如何理解民族交融 ?( 此环节旨在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 , 学会归纳和挑选有关的能力 . 让学生清楚认识北魏一致北方过程 , 指引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和归纳掌握主要史实 . 培育其独立思虑意识 , 加深对民族交融趋向的理解 .)迁都洛阳创建情境 , 调换学生踊跃性 , 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剖析历史事件的发生, 让学生遇到这样的思想教育 , 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 , 一定要有坚毅的意志 , 忍耐挫折的能力 , 锐意进步的精神 , 从而实现感情与价值观中间提出的塑造青少年坚毅意志这个要求.孝文帝改革提出问题:1. 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采纳了哪些举措2. 在孝文帝的改革举措中 , 用有两个特别的字眼 . 你们发现了吗 ?从〝一定〞中 , 同学们看到了什么?3.( 课本_6 页〝动脑筋〞) 自孝文帝此后, 北魏皇帝死后谥号多采纳〝孝〞字, 如〝孝武帝〞 . 〝孝明帝〞等 . 联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想 , 这是为何 ?4. 如何评论魏孝文帝改革 ?抛出问题 , 经过学生身临其境 , 让他们仁者见仁 , 智者见智 , 能够从不一样视角对孝文帝改革的深入理解 , 启迪思想 , 培育学生思辩意识和创新精神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 仔细认识民族交融的基本状况 . 有助于打破重点难点 , 稳固所学知识 , 实时复习 , 提升教课质量 , 优化讲堂教课成效 .初三历史讲课稿模板五篇 _ 讲课稿是赐教师按照整体构想 . 综合论述的原则 , 分块写清 , 分步论述教课内容 , 以进一步_ 年优选八年级历史讲课稿范文五篇一份优异的讲课稿 , 能让老师在讲堂上应付自如 , 下边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 _年优选八_ 年初一历史讲课稿优异范文五篇讲课稿是赐教师按照整体构想 . 综合论述的原则, 分块写清 , 分步论述教课内容 , 以进一步初中地理讲课稿优异范文模板三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样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 , 以及它们之间互相关系的学。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很荣幸能得到与各位学者以及教学精英交流的机会,我是来自建三江分局创业农场中学的历史教师程巍巍。
今天我将在“建三江绿色米都杯历史说讲评大赛”中做课的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课进行反思性说课。
下面我将从:教学达标情况、教法运用情况、学生活动情况、课堂结构实施情况这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学达标情况(1)展示教学目标:①归纳汉初的统治政策,理解“文景之治”的含义。
②掌握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
③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④使学生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⑤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根据学生课堂上对预设问题的回答,小组讨论过程中思维的拓展,以及课程结束前自我检测的反馈情况,可看到学生能比较透彻的理解推恩令的实质。
能准确掌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
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在阅读能力上有所收获。
本节课学生在知识、技能、价值观上均有收获,教学目标达成较好。
二、教法运用情况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且达到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了视频导入法、讲解法、讨论法等达到学、思、练的有机结合。
(1)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视频导入法,用《百家讲坛》中《刘邦用人之谜》的开篇这样一开篇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就克服了这个年龄段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的难题。
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景。
(2)本节课重点是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所采取的措施。
在讲推恩令时,我采用图形对比的方式来讲解。
让学生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来讨论完成两个预设的问题“为什么叫推恩令?这样做实质上对谁最有利?”在巡视过程中,我对个别有困难的小组进行了点拨指导。
学生们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在合作中得到收获。
在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采用视频资料。
这段视频资料使学生深刻的感受到这项政令出台的必要性,初步的了解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为进一步教学其内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大一统的汉朝》公开课说课稿邵文杰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
这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章“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第三课时。
「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继秦大一统的局面之后,汉朝又创造了一个大一统的局面。
特别是在西汉的汉武帝时期,这样一个大一统的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
同时对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有所了解2.能力目标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了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由于时间跨度大,涉及的史实多,那么我们就侧重讲“西汉”,“兴衰”就侧重讲“兴”。
由此我们确定本课的重点子目是“汉武帝的大一统”。
为什么汉武帝在位时能够形成我国第一个鼎盛时代?主要是因为汉初的统治者实施的与民休息的政策,并且汉武帝运用自身的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的长处与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这一系列的措施所造就的。
所以这个内容便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对比秦始皇的“统一”和汉武帝的“大一统”两者之间有何差异,并且分析其中原因。
「教学方法分析」(一)教法策略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并且达到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我在教学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与导学法、讲解法、讨论法等方法结合的方式,力图达到学、思、练的有机结合。
着重培养学生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思考的能力。
初中历史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2)
初中历史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
最后,我依旧会用语言过渡到第三子目的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使西汉进入了鼎盛时期。
但是,百余年后,西汉逐渐走向了衰亡。
重新建立的汉朝,定都在洛阳,历史上称为东汉。
3. 东汉的统治(7分钟)
这一子目内容在教材中可以作为自主学习局部,所以我会将其进行简单处理。
学生在阅读全文后,让一名学生试着对“光武中兴”进行简单定义,还有一名学生简单向大家讲述东汉的灭亡。
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稳固总结 3分钟
做好课堂总结有助于学生理清本课的历史开展线索,也有助于老师重新强调重点和难点。
这里我将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本节课的根本线索。
(四)课后作业
写一写:
俗话说,功过自有后人评,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汉武帝在位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形成了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但是秦二世而亡,而汉朝经历了百余年后才走向衰亡,你怎样看待这两位皇帝?
这一环节的设置是为了对应课标要求“组织讨论,比拟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因为课时的限制,我将其灵活处理,作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欢送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
初中历史教师面试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一、说教材本节课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节的内容。
本单元主要讲的是秦汉两朝的统一与发展。
而《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节的主要是介绍了汉朝历史兴衰进程,主要包括了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东汉的统治三部分内容。
它上承秦王朝的大一统与灭亡,下接两汉的具体经济文化政策的实施,再此基础之上,汉朝开辟继秦朝之后的又一个统一的繁荣盛世局面,秦汉是中国历史整个封建社会先河性的开端。
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更好的把握封建朝代的发展线索做好了前提基础。
二、说学情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强调“学生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经验基础之上,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展有效教学”,因此掌握学情是我们上好每堂课的必要前提。
初中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逐步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成长,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迅速发展。
从知识上来看,初一学生,活泼好动,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但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处于表面的浅显层次,易出现偏激的片面化的思维。
因此,是否准确全面把握学生特点都将会成为我们这节课成败的重要因素。
在对教材深入分析和对学情全面把握的基础之上,结合新课改的人本主义理念,遵循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宗旨,我为本节课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感知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重点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等基本历史史实,同时对东汉衰落的历史有所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运用史料分析法,探究“汉朝大一统繁荣盛世出现的原因”,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和历史唯物史观以及历史资料的搜集、分析、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知社会政治稳定、国家统一对整个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体会和谐、阔达、卓远的历史眼光,增强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和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神圣责任感。
根据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以上所制定的教学目标,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学情,我们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分别为:教学重点灵活并准确把握住汉朝的大一统的基本发展历史,并能够结合史实分析其社会的必然性。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恭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X号考生。
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
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办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解释。
一、说教材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下面,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大一统的汉朝》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班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的内容。
本文不仅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同时强调了西汉武帝时期是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第一个鼎盛的局面。
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进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过渡语:一堂好的历史课,不仅建立在深化分析、讨论教材的基础上,还要对学情有深化的把握。
七班级的同学思维活跃、乐于表现,对新奇的事物布满了强烈的奇怪心,有积极学习的愿望,但是历史思维能力还有所欠缺,又存在看待问题重表象、轻实质的特点。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从同学实际的进展需要动身,因人因材施教,采纳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去调动同学学习的主动性。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动身点和依据,按照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学问与能力】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控制"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办法】通过思量和探索"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熬炼和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体味统一、安定的重要性,树立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过渡: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五、说教法学法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积极权教给同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基于此,我将采纳如下的教学办法: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法、小组研究法、角色饰演法。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第一篇: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题目:大一统的汉朝年级:单位:作者:七年级唐山十六中胡燕春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一、课标解读:1、把秦汉时期定位为“统一国家的建立”有什么意义?统一国家是秦汉时期最重要的特征,也是这个时期对中国历史作出的最大贡献。
它不仅仅是秦汉时期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甚至是中国文明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
换言之,把统一国家建立作为学习主题,是以整个中国古代时期统一国家发展的历史为背景和学习目标的,是把统一国家作为整个中华文明的重要方面或内容来学习的。
2、如何在统一国家建立的背景上“评价”古代帝王?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大一统”,这是古代人的说法。
汉武帝的“大一统”是借用了《公羊传》的说法,是用“春秋大一统”的观念,来表现当时加强集权的措施。
以此来评价汉武帝,可保证这个评价的基本方向是沿着统一国家建立的学习主题进行的。
同时也可说明,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的历史潮流,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的,因而这个评价基本上是肯定的。
3、单纯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能否提供评价的全部资料?但评价历史人物不应仅仅停留在这样的一个方向上,任务是复杂的,他的历史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对历史的作用不是单纯的。
因此,除了在历史发展潮流的主流之外,还应考虑通过其他方面对历史任务进行全面认识和评价。
比如汉武帝,增加些有关他好大喜功、滥用民力、文学修养、过而能改、家庭不和、残酷杀戮等方面的小资料,可丰富其人物形象,有助于对他进行全面评价。
二、解析重点难点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本课的重点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使其越分越小,并纳入由中央政权统辖的郡管理,使封国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汉武帝利用强大的国力,东定朝鲜,西通西域,南平百越,北伐匈奴,实现了军事上的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了法定的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初中历史《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范文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它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三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大板块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设计意图:由刚才李宁品牌的介绍顺势谈到李宁人的目标,承上启下,结合李宁品牌的目标,将个人的成功上升到民族自尊心。
自然过渡到对学生道德修养上的要求,指导学生自觉地将个人的自信上升为民族的自信,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发展结合在一起。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由秦王朝的学习转到汉朝的学习的过渡课,属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学生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
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让学生通过演唱歌曲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歌曲的艺术处理: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那么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我的教学三维目标制定为如下内容:(2)“喜马拉雅山”是那么高,那么大,可见远古时候那儿的海又大又深,诗句“那儿曾是汪洋一片”该怎么读呢(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实。
2. 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历史人物;3.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借助表格归纳法记忆基本史实;利用历史短剧将学习难点简单化。
4. 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这些目标,则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确立依据:首先,这个重点的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其次,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史实较多。
2024《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一统的汉朝》,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大一统的汉朝》是历史课本中的一篇文章,介绍了汉朝建立后实行的大一统制度,以及这种制度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秦汉时期的知识,并具备一定历史基础的情况下进行教学的,是历史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迁。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掌握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了解大一统制度的含义和实施过程,认识汉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地位。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视频分析等方式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大一统制度的含义和实施过程,认识汉朝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难点是:分析大一统制度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二、说教法学法历史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视频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的发展与变迁。
因此,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讨论法;学法是:合作学习法、实践体验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相关的教材课文、教学PPT、历史资料、视频资源等教具,以便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本着这个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我会先给学生展示一幅中国地图,让学生回顾一下上节课学到的历史知识,了解汉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然后我会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问汉朝统一了中国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的回答中,我会引导他们想到大一统制度的出现和实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它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三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大板块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生尤其应当培养阅读把握教材的学习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
应该着重引导他们分析背景资料,掌握分析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教材分析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由秦王朝的学习转到汉朝的学习的过渡课,属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学生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
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那么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我的教学三维目标制定为如下内容:学生在第一环节中产生对树叶粘贴画的极大兴趣,处于最佳学习状态,这时教师将范图出示在黑板上,进行新授,揭示讲解树叶粘贴画的方法:(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实。
2. 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历史人物;3.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借助表格归纳法记忆基本史实;利用历史短剧将学习难点简单化。
4. 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这些目标,则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确立依据:首先,这个重点的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其次,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史实较多。
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的范围缩小在西汉的兴盛,而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则成就了这一兴盛,所以,将汉武帝的大一统作为教学重点是比较恰当的。
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共5篇]第一篇: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
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由秦王朝的学习转到汉朝的学习的过渡课,属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学生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
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那么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我的教学三维目标制定为如下内容:(二)教学目标1.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实。
2.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历史人物;3.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借助表格归纳法记忆基本史实;利用历史短剧将学习难点简单化。
4.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这些目标,则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确立依据:首先,这个重点的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其次,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史实较多。
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的范围缩小在西汉的`兴盛,而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则成就了这一兴盛,所以,将汉武帝的大一统作为教学重点是比较恰当的。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依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促成大一统的重要措施。
而思想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对这一内容的阐述较为简单,不利于学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因而这一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初中历史《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范文初中历史《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范文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它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三课时,初中历史《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范文。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大板块进展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p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由秦王朝的学习转到汉朝的学习的过渡课,属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学生梳理了汉朝兴衰的根本脉络。
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场面。
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固和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拟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那么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我的教学三维目的制定为如下内容:(二)教学目的1. 理解两汉兴衰的根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根本史实。
2. 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历史人物;3.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借助表格归纳法记忆根本史实;利用历史短剧将学习难点简单化。
4. 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这些目的,那么要突出重点打破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确立根据:首先,这个重点的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其次,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根本脉络,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史实较多。
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的范围缩小在西汉的兴盛,而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那么成就了这一兴盛,所以,将汉武帝的大一统作为教学重点是比拟恰当的。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根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促成大一统的重要措施。
而思想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是比拟难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对这一内容的阐述较为简单,不利于学生形成全面明晰的认识,因此这一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它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三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大板块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由秦王朝的学习转到汉朝的学习的过渡课,属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学生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
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那么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我的教学三维目标制定为如下内容:(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实。
2. 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历史人物;3.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借助表格归纳法记忆基本史实;利用历史短剧将学习难点简单化。
4. 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这些目标,则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确立依据:首先,这个重点的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其次,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史实较多。
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的范围缩小在西汉的兴盛,而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则成就了这一兴盛,所以,将汉武帝的大一统作为教学重点是比较恰当的。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依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促成大一统的重要措施。
而思想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对这一内容的阐述较为简单,不利于学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因而这一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至于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会在后面的说教学过程中具体说明。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汉武帝在位期间,如何通过一系列措施巩固大一统的汉朝。
教材从、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王权、推广儒家思想等。
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可以了解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其意义,对汉朝的历史发展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古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汉朝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深入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其意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了解汉朝的历史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2.难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授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直观展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其意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其意义。
4.教师讲授: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巩固课堂所学。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直观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1.加强中央集权2.削弱诸侯王权3.推广儒家思想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意义:1.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2.有利于民族融合3.有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影响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考试成绩等方面进行。
初中历史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它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三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大板块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由秦王朝的学习转到汉朝的学习的过渡课,属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学生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
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
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那么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我的教学三维目标制定为如下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
一统的基本史实。
2. 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借助表格归纳法记忆基本史实;利用历史短剧将学习难点简单化。
4. 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这些目标,则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确立依据:首先,这个重点的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其次,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史实较多。
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的范围缩小在西汉的兴盛,而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则成就了这一兴盛,所以,将汉武帝的大一统作为教学重点是比较恰当的。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依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促成大一统的重要措施。
而思想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对这一内容的阐述较为简单,不利于学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因而这一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至于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会在后面的说教学过程中具体说明。
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初一学生
优势: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第一学期的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较活跃,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会比较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学习。
不足:刚刚接触历史不久,还没有积累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所以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
根据学生的学情,我运用了下列的教法、学法
(二)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谈话法和讲解法,对于重点内容将采用表格归纳法、由学生表演历史短剧的方式,加上多媒体的辅助,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大一统这个名词,所以我会在进入新课的学习之前向学生解释清楚大一统这个名词的概念,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确学习方向。
然后我会用语言过渡到新课的学习:那么,汉朝是如何实现大一统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寻找答案。
这样的导入简单直接,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并且带着疑问有目的地展开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34分钟)
1.文景之治(10分钟)
这一子目的内容比较简单,首先我会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汉初的社会环境。
然后利用这样一个表格,与学生一同完成对第一子目的学习。
这个表格是秦王朝和汉初文景时期统治政策的对比。
我将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内容并利用本课教材内容完成这一表格。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复习巩固前两课的内容,还可以在对比中加深对文景之治的认识。
另外,表格内容条理清晰,有助于学生记忆。
在完成这个表格归纳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内容后,我会让学生试着用一句话定义文景之治,让学生提高归纳概括能力的同时对文景之治形成明确的概念。
接着我会用这样一句话过渡到第二子目的学习:汉初文景时期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提供了客观条件。
2.汉武帝的大一统(17分钟)
这一子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首先我会让学生阅读小字部分,回答这一个问题:汉武帝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是什么? 汉武帝年轻有为,善于用人。
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3分钟分别讨论总结出汉武帝在政治思想两大方面所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至于经济方面的措施,将在后面一课独立单独学习,这一点我会向学生说明。
在小组讨论总结出答案后,我会给出我的答案。
然后对学生较难理解的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进一步讲解。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老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后给出答案,可以让学生在已经思考总结过的前提下发现自己认识的不足之处,加深理解。
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讨论得出的答案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点拨。
那么,对于推恩令的讲解我将用这样一幅图表,直观清晰,方便学生理解认识。
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内容,我会让学生表演课前准备好的历史短剧,即由四个学生分别扮演汉武帝,法家、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别说明自己的主张,由汉武帝选择采用,扮演汉武帝的学生要说明为什么这么选择。
然后我会进行小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利用历史短剧不仅可以重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将教学难点简单化,加上教师的进一步总结,让学生较轻松地进行理解学习。
最后,我依旧会用语言过渡到第三子目的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使西汉进入了鼎盛时期。
但是,百余年后,西汉逐渐走向了衰亡。
重新建立的汉朝,定都在洛阳,历史上称为东汉。
3. 东汉的统治(7分钟)
这一子目内容在教材中可以作为自主学习部分,所以我会将其进行简单处理。
学生在阅读全文后,让一名学生试着对光武中兴进行简单定义,还有一名学生简单向大家讲述东汉的灭亡。
这种方式有
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巩固总结3分钟
做好课堂总结有助于学生理清本课的历史发展线索,也有助于老师重新强调重点和难点。
这里我将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整理本节课的基本线索。
(四)课后作业
写一写:
俗话说,功过自有后人评,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汉武帝在位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形成了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但是秦二世而亡,而汉朝经历了百余年后才走向衰亡,你怎样看待这两位皇帝?
这一环节的设置是为了对应课标要求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因为课时的限制,我将其灵活处理,作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