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维生素D3协同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观察和作用机制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95.73 KB
- 文档页数:4
关于第2代抗组胺药之间『联用』的讨论下面是一例第二代抗组胺药联用的门诊处方,希望大家参与讨论。
患者:女,41岁,临床诊断:慢性荨麻疹。
医生处方:氯雷他定片10mg×7,10mg/次,1次/日,口服;地氯雷他定片5mg×10,5mg/次,1次/日,口服。
药师点评:地氯雷他定是氯雷他定活性代谢产物,药理作用机制相同,属重复用药。
问: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之间联用合理吗?在临床抗过敏治疗中,常见到抗组胺药物之间的联合使用,不仅有第二代抗组胺药与第一代抗组胺药联用,还大量出现了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之间的联合应用。
比如,西替利嗪与咪唑斯汀、左西替利嗪与地氯雷他定、咪唑斯汀与非索非那定等。
这样应用合理吗?答: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之间联用合理!根据《处方管理办法》第四章第十四条规定:医师应当根据医疗、预防、保健需要,按照诊疗规范、药品说明书等开具处方。
虽然,地氯雷他定是氯雷他定的活性代谢产物,但两者联用符合2014版《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所推荐的荨麻疹二线药物治疗方案。
即:荨麻疹首选第二代非镇静或低镇静抗组胺药,当常规剂量使用1~2周后不能有效控制症状时,考虑到不同个体或荨麻疹类型对治疗反应的差异,可选择联合第二代抗组胺药,提倡同类结构的药物联合使用如氯雷他定与地氯雷他定联合,以提高抗炎作用。
讨论:1.抗组胺药治疗荨麻疹的机制抗组胺药是通过竞争性地与H1受体结合,从而阻断组胺引发的生物学效应,是抗组胺药发挥抗过敏作用的经典机制。
近年来研究发现,第二代抗组胺药不仅有抗组胺作用,而且可通过多种机制起到非特异的抗炎作用,包括抑制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递质、对炎症细胞游走和激活的抑制和影响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等。
这是具有抗炎作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治疗荨麻疹的机制之一。
2.氯雷他定与地氯雷他定联用的合理性研究发现,地氯雷他定除了有抗组胺作用及抗过敏作用外,还有较强的抗炎作用。
氯雷他定与地氯雷他定联用,抗组胺作用和非特异的抗炎作用增强,这一点毋容置疑。
富马酸氯马斯汀治疗急慢性荨麻疹26例临床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2-08-22T11:34:00.547Z 来源:《心理医生》2011年12第205期供稿作者:范振国[导读] 富马酸氯马斯汀为第二代抗组胺药,已列入美国药典(USP23)和中国药典(CH95)。
范振国(江苏省南京市下关区建宁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南京210015)【中图分类号】R758.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2-2072-01富马酸氯马斯汀(商品名:泰威)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小儿各种皮炎、湿疹、荨麻疹等瘙痒性皮肤病的常用抗过敏药物。
我中心于2003年8月起至12月,应用泰威治疗了26例急、慢性荨麻疹患儿,并对其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观察,现总结如下。
1病例和方法1.1病例选择人选标准:年龄6月-14岁儿.童,性别不限,临床上确诊为急、慢性荨麻疹患儿;其中男14例,女12例。
2周内未用过其他抗组胺药和服用过皮质类固醇激素。
1.2用药方法泰威(富马酸氯马斯汀),按每岁每次1ml,2次/d,最大量<10ml/次。
连续用药2周。
1.3临床疗效观察及疗效判定标准按4级评分方法记录服药前后的症状和体征,并计算疗效指数,同时观察不良反应,并详细记录不良反应的表现及转归。
荨麻疹症状和体征的4个评分标准:①风团数目:0分为无风团;1分为风团数<6个;2分为风团数7-12个;3分为风团数>12个;②风团大小:0分为无风团;1分为风团直径<1.5cm;2分为风团直径1.5-2.5cm;3分为风团直径>2.5cm;③瘙痒程度:0分为无瘙痒;1分为轻度瘙痒,不影响日常生活;2分为瘙痒较重,影响日常生活;3分为瘙痒难忍,严重困扰日常生活;④风团发作次数:0分为无风团;1分为风团每天出现1次;2分为风团每天出现2-3次;3分为风团每天出现>3次;⑤风团持续时间:0分为无风团;1分为风团持续时间<4h;2分为4h<风团持续时间<12h;3分为风团持续时间>12h。
慢性荨麻疹抗组胺药的应用策略作者:郝飞钟华宋志强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0年第42期抗组胺药通常通过拮抗H1受体来阻断组胺与受体结合,从而影响变态反应发生过程,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基础用药。
抗组胺药不仅阻断组胺所致的病理生理过程,而且通过其他机制发挥更广泛的药理作用,由此基层医生应更新临床用药的理念。
本文就有关问题简述如下。
抗组胺药并非仅拮抗组胺H1受体发挥治疗作用传统上讲,抗组胺药通过竞争性地与H1受体结合,从而阻断组胺引发的生物学效应,这是抗组胺药发挥抗变态反应作用的经典机制。
受体竞争性结合机制适用于全部抗组胺药发挥药理效应的解释,并对药物提出以下3点要求:受体亲和力高,高选择性作用于H1受体,与受体结合后药物解离速度缓慢。
近年来研究发现,第二代抗组胺药不仅有抗组胺作用,而且可以通过多种机制起到非特异的抗炎作用。
包括抑制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递质、对炎症细胞游走和激活的抑制以及影响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等。
抗组胺药发挥抗炎症作用主要通过以下2个方面途径实现:①非H1受体依赖性,即通过药物与膜离子相互作用,抑制跨膜钙通道活性和cAMP产生,稳定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膜,从而减少细胞内炎症介质的释放;②H1受体依赖性,即通过抗组胺药与H1受体结合,通过细胞内一系列G蛋白偶联反应影响NF-κB(NF-κB为一个转录因子蛋白家族)活性,从而减少细胞内炎症因子的产生。
应该指出,不同抗组胺药在体内外试验中均具有抗炎作用,但这种作用究竟有何临床意义仍值得进一步研究,尤其是在治疗剂量下发挥抗炎作用。
发展明确具有抗炎作用的抗组胺药是今后研制的方向。
研究认为,H1受体存在2种不同的活化状态,即激活和非激活状态。
正常情况下两者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可以相互转化。
组胺可以使活化型受体稳定,而抗组胺药使非活化型受体稳定。
这一理论改变了抗组胺药不是通过拮抗剂组胺与受体结合而发挥药理作用,而是反激动剂,可以在组胺缺乏的情况下实施对组胺受体活性的抑制。
医话医案作者简介:温馨(1986-),女,汉族,本科,住院中医师,研究方向为中西医治疗皮肤性病学方向。
E-mail:sum merxinxin888@163 com通信作者:张钟(1984-),男,汉族,硕士,主治中医师,研究方向为中西医治疗皮肤性病学方向。
E-mail:304563365@qq com经方治疗慢性自发性难治性荨麻疹体会温 馨1 汪 晴2 刘 毅1 张 钟11 重庆市中医院/重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四川 重庆 400010;2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摘 要】 慢性自发性难治性荨麻疹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患者或因长时间口服大量抗组胺药物导致精神不佳影响日常生活,或无法耐受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副作用而求治于中医。
目前中医治疗该类疾病多以“祛风、养血、除湿、止痒”等经验方治疗为主,以致处方药物繁杂、价格高昂,且临床疗效欠佳。
笔者多年应用六经辨证体系治疗该类疾病,疗效显著,且组方简单,费用较低。
六经辨证是中医理论重要的核心,值得不断学习、研究以及临床推广。
【关键词】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难治性;经方【中图分类号】R758 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1)1-0087-03ExperienceofTreatingRefractoryChronicSpontaneousUrticariabyClassicalPrescriptionsWENXin1 WANGQing2 LIUYi1 ZHANGZhong11 Chongqing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ospital/Chongqingfirstpeople'shospital,departmentofdermatology,Chongqing400010,China;2 Hunan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Changsha410000,ChinaAbstract:Chronicspontaneousrefractoryurticariatendstoincreaseyearbyyear.Suchpatientsmayseektreatmentin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becauseofthementaldisordercausedbyoraladministrationoflargeamountofantihistamineforalongtime,whichaffectstheirdailylife,ortheycannottoleratethesideeffectsofglucocorticoidsandimmunosuppressiveagents.Atpresent,thetradi tionalChinesemedicinemainlytreatssuchdiseasesas“dispellingwind,nourishingblood,dehumidifying,relievingitching”experi encedprescriptions.Asaresult,theprescriptiondrugsarecomplicated,expensiveandofpoorclinicalefficacy.Theauthorhasap pliedthesixchannelssyndromedifferentiationsystemtotreatthiskindofdiseaseformanyyearswithremarkablecurativeeffect,sim pleprescriptionandlowcost.DifferentiationofsymptomsandsignsofthesixmeridiansisthecoreofTCMtheory,whichisworthyofcontinuousstudy,researchandclinicalpromotion.Keywords:ChronicSpontaneousUrticaria;Refractory;ClassicalPrescriptions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hronicspontaneousurticaria,CSU)是指由已知的非物理因素(如自身反应性等)或未知因素引起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疾病,表现为皮肤黏膜反复起一过性风团或水肿,病程通常超过6周[1]。
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研究进展摘要:慢性荨麻疹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该病发病时间长,易反复,发病机制复杂。
组胺释放与其发生密切相关,抗组胺药可有效控制症状,为慢性荨麻疹治疗的首选药物。
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的代表性药物有氯雷他定、依巴斯汀、阿司咪唑、西替利嗪等。
拮抗H1受体阻止组胺与受体结合,影响变态反应的发生。
其中枢镇静作用较第一代明显减弱,近几年来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对近年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进展作以综述。
关键词: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慢性荨麻疹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抗组胺药物自1950年即获批用于治疗荨麻疹。
持续的抗组胺治疗对于慢性荨麻疹治疗十分重要,且有研究报道指出连续使用抗组胺药物数年亦具有不错安全性。
临床将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作为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一线药物,对大多患者疗效不错。
但单独使用此类药物,部分患者病情不能得到控制,需要联合用药。
慢性荨麻疹发作反复、顽固难治,我们应该基于该特点着眼于远期疗效,关注患者生活质量,并以患者痊愈为治疗目标。
抗组胺药物长期应用在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中,但其经典药物与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均存在镇静、抗胆碱等不良反应。
后研制出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其不良反应较轻,逐渐被广泛应用于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中。
本文将对近年来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现报告如下。
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的作用机制竞争性与H1受体结合:抗组胺药物按作用机制分为H1受体拮抗剂和H2受体拮抗剂。
我们探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属于前者,竞争性和H1受体结合,阻断组胺引发的生物学反应,发挥抗变态反应作用。
至今竞争受体结合机制几乎可以解释所有的抗组胺药物的药理效应。
此类药物须有以下特性:与H1受体有高亲和力同时具较高选择性;与受体解离和结合的速度较慢。
不同种类的抗组胺药物对受体的亲和力不同,对比多种药物得出,第三代抗组胺药物地氯雷他定的亲和力可达到194.4,为目前临床上亲和力最高的抗组胺药物。
・5・黑龙江医药科学2019年4月第42卷第2期维生素D及D-二聚体与慢性自发性尊麻疹的相关性研究①张天怡,赵晓秋,刘丹丹,张雁来(住木斯大学附属第一+隐皮肤科,黑龙江住木斯154255)摘要:目的:探讨维生素D(25-(OH)D)及D-二聚体水平与慢性自发性尊麻疹发病机制的关系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ELISA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94例慢性自发性尊麻疹患者(轻、中、重度各34例)及34例健康人血清中维生素D(25-(OH)D3)和D-二聚体水平。
结果:实验组维生素D(25-(OH)D3)水平降低、D-二聚体水平升高,且D-二聚体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
结论:慢性自发性尊麻疹的发病可能与维生素D(25-(OH)D3)缺乏及凝血过程有关。
关键词:慢性自发性尊麻疹;维生素D;25-(OH)D3;D-二聚体中图分类号:R755.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8-424(242)42-0084-43慢性自发性尊麻疹(ck/nic sbontaneous uPicur-m/CSU)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病程7周或7周以上,其特征性临床表现为风团与血管性水肿反复出现并伴有大小不等的肿胀、瘙痒、烧灼感,可发生于患者的躯干、面部或四肢处的皮肤、黏膜,病情严重时可伴有呼吸道、胃肠道等全身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身心健康,降低了患者学习及工作质量[]。
由于CSU患者数目较多,占慢性尊麻疹患者的52%[2],且其病因不明、治疗效果不佳,因此一直为广大学者所探究。
目前部分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以组胺的释放、细胞因子、炎症介质的合成为中心环节,同时也可能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T细胞亚群失衡、血管活性物质释放等有关。
CSU的发病过程中,T细胞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促进自身免疫,而维生素D可通过调节细胞免疫在机体免疫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年也有学者的研究表明部慢性发性麻疹患者体内存在D-二聚体升高现象,由于D二聚体为凝血途径中重要的标志性产物,因此凝血在CSU的发病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4]。
联合用药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临床进展摘要: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是比较多见的皮肤科疾病,疾病病理机制繁杂,临床治疗难度较高。
临床超过50%患者接受常规剂量抗组胺药物后,其症状没能得到有效改善。
所以,临床主张联合多种药物治疗荨麻疹。
本文讨论不同药物组合共同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效果,以期提供可靠参考用于临床治疗。
关键词:慢性自发性荨麻疹;联合用药;价值荨麻疹是一种局部水肿反应,是因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且穿透性增大所致,症状是不同形状的风团并瘙痒,还会合并血管性水肿[1]。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指自行产生的风团合并(或)血管性水肿在6周以下患者[2]。
CSU病理机制繁杂,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
1.联合应用两种第二代H受体拮抗剂1受体拮抗剂,也就是非镇静类抗组胺药物,典型药物包括氯雷他定、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有着较长西替利嗪、奥洛他定、非索非那丁、咪唑斯汀等。
第二代H1的半衰期,通常单次用药,药物能够持续24h,它容易融合H受体,脂溶性不高,1无法穿透血脑屏障,无法有效抑制中枢神经,缺少抗胆碱轼功效,所以,是治疗受体拮抗剂治疗部分患者,仍旧无法收到明显效的一线用药[3-4]。
然而采用第二H1受体拮抗剂的常规剂量,无法彻底切断肥大细胞活化果,究其原因是采用第二H1的全过程,其过程包括脱颗粒,合成与释放炎症因子,代谢前列腺素。
临床研究受体拮抗剂的常规剂量治疗没有效果的患者,这些患者组发现,分析采用第二H1织中主要是多核细胞浸润,血液中包含组胺,还含有大量不同种类的炎症因子,即白三烯、前列腺素、细胞因子等[5-6]。
所以,需要重视药物的对抗炎症因子的功效,方能增加药物效果。
2.联合应用第一代与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第一代H1受体拮抗剂,又叫作镇静类抗组胺药物,其特点是具有脂溶性,能够穿透血脑屏障,结合中枢神经系统中H1受体,诱发嗜睡、浑身无力等症状。
其典型药物包括扑尔敏、赛庚啶、苯海拉明、羟嗪等。
其可以大面积发挥作用,有抗肾上腺素能、抗5-羟色胺、抗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针对H1受体。
2021最新国际荨⿇疹定义、分类、诊断和管理指南来了,要点速看!荨⿇疹是⼀种常见的、肥⼤细胞驱动的疾病,表现为风团、⾎管性⽔肿或两者兼⽽有之。
⼈⼀⽣中某个时间段发病的⼏率约为20%。
慢性⾃发性或诱发性荨⿇疹会致残,损害⽣活质量,并影响⼯作和学校的表现。
2021年9⽉,欧洲变应性反应与临床免疫学会(EAACI)联合全球变态反应和哮喘欧洲协作组(GA²LEN)、欧洲⽪肤病学论坛(EDF)和亚太过敏、哮喘与临床免疫学协会(APAAACI)发布了《EAACI/GA²LEN/EuroGuiDerm/APAAACI国际指南:荨⿇疹的定义,分类,诊断和管理》,该指南对2018版国际荨⿇疹指南进⾏了更新和修订。
下⾯对2021版最新国际荨⿇疹指南要点进⾏总结。
定义荨⿇疹是⼀种以突然出现的风团,⾎管性⽔肿或两者伴发为特征的⽪肤病。
荨⿇疹风团的3个典型特征:①伴有周围红斑和可变⼤⼩的中央肿胀;②伴有瘙痒或灼热感;③症状具有即逝性,通常在30 min~24 h之内完全消退。
⾎管性⽔肿的3个典型特征:①真⽪下层和⽪下组织的红⾊或⽪⾊肿胀;②有时伴有疼痛⽽⾮瘙痒;③消退⽐风团慢(可能需要72 h)。
分类根据病程是否超过6周来区分急性和慢性荨⿇疹。
其次,依据是否有明确的诱发因素,将荨⿇疹⼜分为⾃发性和诱导性两类,并根据诱因不同将慢性诱导性荨⿇疹分为9个亚型:病因与机制荨⿇疹病因及机制复杂,指南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肥⼤细胞有关,同时指出肥⼤细胞的激活信号仍不明确,可能是异质性和多样性的。
肥⼤细胞可以通过免疫和⾮免疫机制被诱导活化。
肥⼤细胞脱颗粒后,导致组胺和其他介质,如⾎⼩板活化因⼦、肿瘤坏死因⼦、⽩介素以及⽩三烯等释放,激活感觉神经引起瘙痒,⾎管舒张和⾎浆外渗出现风团和⽔肿。
组织学上,风团的特征在于真⽪上层和中层的⽔肿,⽑细⾎管后静脉及淋巴管的扩张和渗透性增加⾎管性⽔肿则发⽣在真⽪下层和⽪下组织。
诊断及检查1. 病史与体格检查详尽的病史采集对于荨⿇疹的诊断是⾄关重要的,应作为荨⿇疹诊断的第⼀步。
•思路与方法•慢性荨麻疹中医特色外治方法的作用机理探讨贺晋,赵婉悦,范丽娜,周光**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960825)作者简介:贺晋(1993—),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医外科学皮肤病。
Tel : 176****1183,E-mail:*****************通讯作者:周光,男,教授,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皮肤病防治研究。
E-mail:zhouguang1216@ (新疆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摘要:中医在荨麻疹的治疗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其中特色外治法更是具有简便易行、疗效明显,且有效 控制复发的优势,从而倍受推广。
因此查阅临床常用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相关文献总结于此,用于指导临床。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中医外治法;作用机理;营卫失调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 ,CU )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 肿反应。
临床可见大小不等的风团及瘙痒伴或不伴 血管性水肿,其中风团每天或间歇发作且持续6周以上则可诊断为慢性荨麻疹叫此病祖国医学称为“瘾疹”。
《诸病源候论》有云:“人皮肤虚,为风所折,则 起瘾疹。
”当人体脏腑气血亏时易致营卫失调、卫外失司从而感受风邪或血虚化热生风而发病。
慢性荨麻疹虽然病位在体表,但无不与脏腑失调有关。
其心院感督导员监督落实。
5医疗废物管理严格遵行国家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 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废物包装物、 容器标准和标识》等相关法规和文件要求,实行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分类管理,所有医疗废物用单层 黄色垃圾袋盛装鹅颈式封扎,如有破损应加一层医 用垃圾袋分层封扎,做好标识,医疗垃圾桶应加盖并有明显标识,存放时间不超过48h ,锐器及时置于 锐器盒中,避免扎伤。
医疗废物袋装量达3/4时应扎 紧袋口后放入医用废物暂存容器中,锐器盒存3/4满时封口,转运时放入转运箱中,转运箱加盖后紧扣环扣,并做好登记。
治疗慢性荨麻疹的药有哪些慢性荨麻疹是一种慢性皮肤疾病,其特点是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市场上有许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药物,并且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症状也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治疗慢性荨麻疹的药物、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等进行详细介绍,以供参考。
一、药物治疗1. 抗组胺药物抗组胺药物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首选药物之一。
它们通过抑制组胺的释放和作用,缓解荨麻疹症状,并且可以减少瘙痒和肿胀等不适症状。
常用的抗组胺药物有西替利嗪、氯雷他定、雷尼替丁、扑尔敏等。
2. 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是一类具有抗炎和抗过敏作用的药物,对于轻度和中度的荨麻疹症状比较有效。
但是,长期应用容易引起副作用。
常用的糖皮质激素有丙酸倍氯米松、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
3. 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是一类能够抑制免疫系统功能的药物,对于难治性和顽固性荨麻疹有效。
但是,长期应用容易引起副作用,因此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有环孢素、甲基泼尼松龙等。
4. 抗凝血药抗凝血药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液微循环,对于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荨麻疹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常用的抗凝血药有阿司匹林、肝素、华法林等。
5. 色素代谢调节剂色素代谢调节剂可以促进皮肤细胞的新陈代谢,改善皮肤屏障功能,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皮肤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修复和保护受损皮肤,从而减轻荨麻疹症状。
常用的色素代谢调节剂有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等。
二、治疗方法1. 避免刺激物慢性荨麻疹病人应该尽量避免接触引起过敏的刺激物,如花粉、清洁剂、化妆品等,以防止病情加重。
2. 调整饮食荨麻疹病人应该注意调整饮食结构,饮食要清淡,不吃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海鲜等。
还要忌口酒精,以免引起病情加重。
3. 心理干预荨麻疹病人应该通过心理干预来减轻病情,缓解痛苦。
可以通过冥想、瑜伽、音乐等方式来缓解情绪压力,帮助身体放松。
4. 物理疗法荨麻疹病人可以尝试物理疗法,如局部冷敷、荨麻疹局部透明质酸针等治疗方法。
肌苷治疗慢性多发性抽动症的疗效观察及其机制
程焱;江德华
【期刊名称】《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年(卷),期】1990(023)002
【总页数】4页(P90-93)
【作者】程焱;江德华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8.05
【相关文献】
1.槐杞黄颗粒、肌苷及赖氨肌醇维B12口服液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疗效观察 [J], 朱彦瑄;王颖
2.补充维生素D3协同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观察和作用机制研究 [J], 易红;宋玉杰;江珊;史赢;万静;雷铁池
3.甘麦大枣健脾汤合肌苷及复合维生素B片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56例疗效观察[J], 刘芳; 唐芝娟; 黄礼华; 农瑞珍; 张文柳
4.自体脂肪源性干细胞基质凝胶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临床疗效观察及炎症调节机制研究 [J], 贺译贤;陈朗;周国富;刘应平;王珺;王雷
5.针刺治疗慢性膝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与机制研究 [J], 王可心;范江;李雪;孙宇鹏;
杨珊;何成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治疗
宋晓婷;于淼;刘擘;廖双璐;栾婷婷;赵作涛
【期刊名称】《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年(卷),期】2021(15)6
【摘要】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CSU)是慢性荨麻疹中最常见的类型,目前治疗包括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奥马珠单抗、环孢素、雷公藤多甙、糖皮质激素、光疗等。
随着对CSU发病机制认识的深入,新的治疗方式不断涌现,包括ligelizumab、度普利尤单抗、司库奇尤单抗、CRTH2拮抗剂、抗IL-5/IL-5受体抗体、SYK抑制剂、BTK抑制剂、抗Siglec-8抗体等。
未来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这些药物治疗CSU的可行性。
本文就CSU的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总页数】7页(P677-683)
【作者】宋晓婷;于淼;刘擘;廖双璐;栾婷婷;赵作涛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北京大学护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5
【相关文献】
1.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
2.经方治疗慢性自发性难治性荨麻疹体会
3.润燥止痒胶囊联合针灸治疗难治性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临床疗效观察
4.地氯雷他定联合奥马珠单抗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
5.环孢素A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治疗中的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联合用药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新进展赵星云;张杰;黄海艳;于波【摘要】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病程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上大约有50%的患者在使用常规剂量抗组胺药物时不能很好的控制症状.根据国内指南,荨麻疹二线治疗抗组胺药最高可加至常规剂量的4倍,但国内多数抗组胺药物说明书并未提到加倍剂量的使用方案,且三线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因此多种药物联合对荨麻疹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不同药物联合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疗效,得出了联合用药通常优于单一用药的结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一定参考.【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8(029)018【总页数】3页(P2585-2587)【关键词】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治疗;联合用药【作者】赵星云;张杰;黄海艳;于波【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临床学院,广东深圳518000;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皮肤性病科,广东深圳 518000;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皮肤性病科,广东深圳 518000;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皮肤性病科,广东深圳 518000;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皮肤性病科,广东深圳 51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8.24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部水肿反应,主要表现为形状不一的风团伴瘙痒,可伴有血管性水肿[1]。
有10%~20%的人一生中至少发作过一次荨麻疹[2]。
按病程是否超过6周将荨麻疹分为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病程可长达数月甚至数十年,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慢性荨麻疹病因复杂,其中约四分之一的患者具有食物、药物、吸入物、感染等较明确的因素,但大部分患者由于病因不明而被定义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CSU)[3]。
CSU 的治疗目标是安全、迅速且长久的缓解风团瘙痒症状,一线治疗首选第二代非镇静或低镇静H1受体拮抗剂,治疗有效后逐渐减量至完全缓解[1]。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孙诗黠;何文丽【期刊名称】《西南国防医药》【年(卷),期】2017(027)010【总页数】3页(P1141-1143)【关键词】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治疗;进展【作者】孙诗黠;何文丽【作者单位】641300四川资阳,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资阳医院皮肤科;641300四川资阳,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资阳医院皮肤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1荨麻疹是皮肤科常见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剧烈瘙痒、水肿风团反复发作,超过6 w即可诊断为慢性荨麻疹(CU)[1]。
CU可分为两种类型,即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与可诱导性荨麻疹,其中CSU最为常见,约占到CU的90%以上。
目前CSU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由于其发病机制的复杂性,也给临床治疗带来了较大困难,尤其是对部分抗组胺药治疗效果欠佳的CSU,已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及难点[2]。
本研究现就CSU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作如下综述。
关于CSU发病机制的假说众多,但目前仍无确凿的证据证实CSU确切的发病机制。
免疫学说由于存在不少血清学实验证据的支持,成为最能被学者接受的假说[3-4]。
除此以外,嗜碱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的异常分布、Thl/Th2细胞因子失衡、凝血异常等也可能参与了CSU的发生、发展过程。
1.1 自身免疫CSU患者血清内存在的多种自身抗体,被认为是部分CSU具有自身免疫性的基础,其中抗高亲和力IgE受体α链(FcεRIα)抗体发挥着重要作用。
张杰等[5]通过检测CSU组与正常对照组的抗FcεRIα自身抗体发现,CSU患者的抗FcεRIα自身抗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抗FcεRIα抗体可引起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相邻FcεRIα交联,诱发上述细胞脱颗粒,进而释放出多种炎症介质,最常见的即是组胺,由此可引发CSU[6]。
但由于抗FcεRI自身抗体针对的是未被占据的IgE受体,故IgE受体数量、游离IgE水平、IgE受体被占据情况等,最终决定了是否会引发CSU。
·论著·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湖北武汉,430060通信作者:雷铁池,E -mail :tchlei@whu.edu.cn 补充维生素D 3协同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观察和作用机制研究易红宋玉杰江珊史赢万静雷铁池[摘要]目的:评价补充维生素D 3(VD3)协同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对控制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 )临床症状的疗效。
方法:①90例CSU 患者,21例慢性可诱导性荨麻疹(CIndUI )和55例健康自愿者选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②受试者进行血清25羟维生素D 3[25-(OH )D 3],血浆D -二聚体(D -dimer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血沉(ESR )等实验室检查,并给予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AS7);③分离和体外培养正常人与CSU 患者各15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经1nM 和10nM 1α,25-(OH )2D 3处理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技术检测白介素-6(IL -6)和维生素D 受体(VDR )mRNA 的表达水平;④VD3严重缺乏(血清浓度<10ng /mL )的患者补充大剂量(2400IU /d )VD3,缺乏者(10 20ng /mL )给予补充小剂量(800IU /d )VD3,设未补充患者作对照,于6周和12周时再行UAS7评分。
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SU 患者血清25-(OH )D 3水平明显减少,D -dimer 、FDP 及ESR 水平明显增加,且与UAS7评分呈正相关;qPCR 结果显示15例CSU 患者PB-MC IL -6和VDR mRNA 表达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增加;经1α,25-(OH )2D 3处理后,IL -6mRNA 表达减少,VDR mRNA 表达增加(P <0.05);与未补充组比较,VD3严重缺乏组给予补充大剂量VD312周,UAS7评分明显下降(P <0.0001)。
结论:补充VD3有助于协同控制CSU 的临床症状,可能与其抑制了荨麻疹亚临床炎症有关。
[关键词]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维生素D 3;亚临床炎症Evaluate the beneficial effect of the therapeutic regimen supplemented with vitamin D 3on 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 and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YI Hong ,SONG Yujie ,JIANG Shan ,SHI Ying ,WAN Jing ,LEI Tiechi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Renmin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60,Hubei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LEI Tiechi ,E -mail :tchlei @whu.edu.cn[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beneficial effect of the therapeutic regimen supplemented with vita-min D 3(VD3)on 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 (CSU ).Methods :From Oct.2017to Oct ,2018,90patients with CSU ,21patients with chronic inducible urticaria (CIndU )and 55healthy subjects were recruited from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Renmin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Routine laboratory tests including the lev-els of serum 25-(OH )D 3,plasma D -dimer ,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 (FDP )and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were carried out ,meanwhile ,the urticaria activity score 7(UAS7)was recorded for each pa-tients at baseline and each follow -up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s )were collected and puri-fied from 15CSU patients and 15healthy subjects.PBMCs were cultured with fresh complete RPMI 1640me-dium containing 10μg /mL phytohaemagglutinin (PHA )and treated with 1α,25-(OH )2D 3at varying con-centrations.After treatment ,the cells were harvested and used for measuring the mRNA levels of IL -6and vi-tamin D receptor (VDR )using real -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 (qPCR ).CSU patients with severe VD3deficiency (less than 10ng /mL of serum 25-(OH )D 3)were treated with 2400IU VD3per day ,the pa-tients with VD3deficiency (10-20ng /mL of serum 25-(OH )D 3)were treated with 800IU VD3per day.The patients without VD3treatment served as negative control.All patients were assessed by UAS7at 6and 12weeks post -treatment.Results :The levels of serum 25-(OH )D 3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patients with CSU as compared with the healthy controls.The levels of D -dimer ,FDP ,ESR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the healthy controls.The increases in the levels of D-dimer,FDP,and ESR were also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UAS7assessment.qPC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ranscript levels of IL-6and VDR were elevated in PBMC derived from15CSU patient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healthy controls.The decreased IL-6levels andenhanced VDR levels were observed in the PBMCs exposed to1α,25-(OH)2D3,all P<0.05.Moreover,wealso found that UAS7score was much lower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VD3deficiency and treated with VD3than that in untreated controls at12weeks post-treatment,P<0.0001.Conclusion:VD3supplement may be bene-ficial for resolving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CSU,possibly through its inhibition of subclinical inflammation in urticaria.[Key words]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vitamin D3;subclinical inflammation近60% 70%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CSU)很难找到确切致敏原因[1]。
第二代抗组胺药是治疗CSU的主要药物。
然而,一些CSU患者对单一抗组胺药物治疗反应较差,停药后皮疹再发[2]。
近年来发现约91.3%的CSU患者存在VD3不足甚至缺乏[3]。
本研究比较CSU患者补充VD3后对抗组胺药物治疗反应性的变化,旨在探讨VD3在CSU发病中的作用以及协同治疗CSU的临床意义。
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90例CSU和21例CIndU患者均来自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另招募55名健康自愿者(均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等)作为健康对照组。
三组人群性别和年龄构成比基本相似。
CSU患者的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参照文献[3,4]。
本研究经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入组前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主要试剂和仪器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天津市灏洋生物制品科技有限公司),植物血凝素(PHA)、1α,25-(OH)2D3(美国Sigma公司),胎牛血清、青霉素-链霉素溶液(上海碧云天生物技术研究所),CCK-8试剂盒(广州奕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RPMI1640培养基、Trizol、RT-PCR试剂盒(美国In-vitrogen公司),实时荧光定量PCR试剂盒(大连Takara公司),CFX connect荧光实时定量PCR仪(美国Bio-Rad公司)。
1.3分组与VD3补充治疗入组时所有入组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进行血清25-(OH)D3、D-dimer、FDP、ESR水平测定。